资源描述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实施
200×-××-××发布
循环冷却水节水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aving water of recirculating cooling water
(征求意见第三稿)
GB/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ICS 71.040.40
G 76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处理剂分会(SAC/TC63/SC5)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中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研究院、广州市特种承压设备检测研究院、光明化工研究设计院、上海未来企业有限公司、南京御水科技有限公司、石家庄开发区德赛化工有限公司等。
参加起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循环冷却水节水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间冷、直冷循环冷却水系统节水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节水为目标的循环冷却水处理系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GB/T 6682-2008,ISO 3696:1987,MOD)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 16632 水处理剂阻垢性能的测定 碳酸钙沉积法
GB/T 18175 水处理剂缓蚀性能的测定 旋转挂片法
GB 50050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
GB 50335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HG/T 2160 冷却水动态模拟试验方法
HG/T 3523 冷却水化学处理标准腐蚀试片技术条件
HG/T 3778 冷却水系统化学清洗、预膜处理技术规则
3 术语和定义
3.1 原水 raw water
未经任何处理,或进入水厂待处理的水。
3.2 地下水 ground water
存于地下水层的水。通常能从地下水层取出,或者通过地下水层取出的水。
3.3 地表水 surface water
流过或静止在陆地表面的水。
3.4 再生水 reclamed water, recycled water
指污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
3.5 循环冷却水系统 recirculating cooling water system
以水作为冷却介质,由换热设备、冷却设备、水泵、管道及其它有关设备组成,并循环使用的一种给水系统。
3.6 敞开式系统 open system
指循环冷却水与大气直接接触冷却的循环冷却水系统。
3.7 密封式系统 closed system
指循环冷却水不与大气直接接触冷却的循环冷却水系统。
3.8 药剂 chemicals
循环冷却水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化学物质。
3.9 污垢热阻值 fouling resistance
表示换热设备传热面上因沉积物而导致传热效率下降程度的数值,单位为m2•K/W。
3.10 腐蚀率 corrosion rate
以金属腐蚀失重而算得的平均腐蚀率,单位为mm/a。
3.11 粘附速率 adhesion rate
换热器单位传热面上每月的污垢增长量,单位为mg/cm2.月。
3.12 系统容积 system capacity volume
循环冷却水系统内所有水容积的总和。
3.13 给水 supply water
通常是经过处理进入配水管网或供水池的水。
3.14 工业用水 industrial water
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水。
3.15 冷却水 cooling water
用于吸收或转移热量的水。
3.16 浓缩倍数 cycle of concentration
循环冷却水的含盐浓度与补充水的含盐浓度之比值。
3.17 化学处理 chemical treatment
投加化学剂达到特定效果的过程。
3.18 物理-化学处理 physico-chemical treatment
为了达到特定效果而采用的物理-化学的处理过程。
3.19 化学混凝 chemical coagulation
投加化学药剂(混凝剂)使得胶体分散体系脱稳和凝聚的过程。
3.20 监测试片 monitoring test coupon
放置在监测换热设备或测试管道上监测腐蚀用的标准金属试片。
3.21 预膜 prefilming
在循环冷却水中投加预膜剂,使清洗后的换热设备金属表面形成均匀密致的保护膜的过程。
3.22 补充水量 amount of makeup water
循环冷却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补充所损失的水量。
3.23 排污水量 amount of blowdown
在确定的浓缩倍数条件下,需要从循环冷却水系统中排放的水量。
3.24 热流密度 heat load intensity
换热设备的单位传热面每小时传出的热量。以W/m2表示。
3.25 脱盐 desalination
除去水中盐类的过程,脱盐的水通常可以作饮用水、生产用水或冷却水。
3.26 过滤 filtration
水通过多孔性物质层或合适孔径的滤网以除去悬浮性微粒的过程。
3.27 絮凝物 floc
由于絮凝作用在液体内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物。通常可用重力或浮选加以分离。
3.28 凝聚 flocculation
通常用机械、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使小颗粒聚集成可分离的大颗粒的过程。
3.29 反渗透 reverse osmosis
向高浓度溶液加压,使之超过它和低浓度溶液间的渗透压差,从而使得高浓度溶液的溶质通过薄膜向低浓度溶液渗透的过程。
3.30 灭菌 sterilization
使水中一切活的生物体(包括无性繁殖的和芽孢繁殖的形态)及病毒失活或消除的过程。
3.31 氯化 chlorination
水中加氯气或加可生成次氯酸或次氯酸离子的化合物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消毒、抑制细菌和动植物生长、氧化有机物、辅助混凝或减少臭味等。
3.32 水样 sample
为检验各种水质指标,连续地或不连续地从特定的水体中取出尽可能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水。
3.33 水样的稳定 sample stabilization
用投加化学试剂或改变物理条件的办法,或两种方法并用,使从采样至检验这段时期内被测项目的特性变化减小到最低程度。
3.34 采样 sampling
为检验各种规定的水质特性,从水体中采集具有代表性水样的过程。
3.35 酸度 acidity
水介质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的定量能力。
3.36 碱度 alkalinity
水介质与氢离子反应的定量能力。
3.37 甲基红碱度 methyl red end-point alkalinity
以甲基红为指示剂的滴定终点(pH4.7),测定得到水中的总碱度。通常与酚酞终点碱度结合使用,以确定相当于水中碳酸盐和氢氧化物的浓度。
3.38 酚酞碱度 phenolphthalein end-point alkalinity
用酚酞为指示剂滴定终点(pH8.3)测定碱度。该碱度是由水中全部的氢氧根离子和一半碳酸盐含量引起的。通常与甲基红终点碱度结合使用。
3.39 游离氨 unionized free ammonia
以氨分子和氢氧化铵形式存在的氨。
3.40 总氨 total ammonia
用一种单位表示的以铵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氨和游离氨的总量。
3.41 总有机氮 total organic nitrogen
样品中测的基耶达(Kjeldahl)氮量与总氨氮量之差。
3.42 生化需氧量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
在特定条件下,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生物氧化时所消耗溶解氧的质量浓度。
3.43 化学需氧量 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
在规定条件下,用氧化剂处理水样时,在水样中溶解性或悬浮性物质消耗的该氧化剂的量。计算时折合为氧的质量浓度。
3.44 余氯 residual chlorine;有效氯 available chlorine;总余氯 total residual chlorine;总有效氯 total available chlorine
加氯后以游离氯或化合氯的形式残留或两者同时在溶液中的氯。
3.45 化合氯 combined chlorine;化合有效氯 combined available chlorine;化合余氯 combined chlorine residual
以氯胺、有机氯胺和三氯化氮形式存在的那部分总余氯。
3.46 游离氯 free chlorine;游离有效氯 free available chlorine;游离余氯 free chlorine residual;游离有效余氯 free available chlorine residual
以次氯酸、次氯酸根离子或溶解的单质氯形式存在的氯。
3.47 参数 parameter
用于表现水特征的一种性质。
3.48 旁流水 side stream
从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分流出部分水量,按要求进行处理后,再返回系统。
3.49 药剂允许停留时间 permitted retention time of chemicals
药剂在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有效时间。
3.50 溶解性固体 dissolved solids
水样在规定条件下,经过滤并蒸发到干燥后留下的物质。
3.51 悬浮性固体 suspended solids
水样在规定条件下,经过滤或离心可除去的固体。
3.52 总固体 total solids
溶解性和悬浮性固体的总量。
3.53 总有机碳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水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中存在的全部碳。
3.54 浊度 turbidity
由于水体中存在微细分散的悬浮性粒子,使水透明度降低的程度。
3.55 生物降解 biodegradation
在水介质中,通过生物的复杂作用,将有机物分子分解的过程。
3.56 化学示踪剂 chemical tracer
加入的或天然存在于水中的,用于示踪水流的化学物质。
3.57 可生物降解性 biodegradability
一种有机物被生物降解的可能性。
3.58 溶解性有机碳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
用规定的过滤方法,不能从水中去除溶存的那一部分有机碳。
3.59 膜滤法 membrane filtration
通过已知孔径的滤膜过滤,从流体中去除或浓集颗粒物,包括微生物(但不包括自由的病毒)的技术。膜过滤技术应用于多种物理-化学和微生物领域,例如:液体和气体的“灭菌”以及从游离病毒中分离微生物以供病毒的分离检验与定量评价。
3.60 平皿计数 plate count(菌落计数 colony count)
对一定体积水中活的微生物(包括细菌、酵母和霉菌)的估计数。该数由在规定条件下,在一定培养基内或表面产生的菌落数求得。
3.61 二级处理 secondary treatment
利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水,如生物过滤和沉降法,或者活性污泥法。
3.62 滤筛 screen
从流水或污水中去除固体物的装置。例如:通过手工或机械倾斜格栅、转盘式格栅、移动的带状栅或金属板、金属丝或金属网的转筒式的格栅的载留。
3.63 异养细菌 heterotrophic bacteria
与自养细菌不同,需要有机物作为能源的细菌。
3.64 超滤 ultra-filtration
借助于压差,利用微孔滤膜过滤,从水中分离大分子物质或分散极细的悬浮物。
3.65 水垢 scale deposit
由于水中一种或多种溶质成为过饱和或水煮沸后二氧化碳逸失而不稳定,在容器的表面生成的附着性无机沉淀物。
4 总则
4.1 为指导循环冷却水节水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推动节水技术进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特制定此规范。
4.2 循环冷却水系统应根据冷却方式、全厂水量平衡、水源水量及水质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应全面考虑防垢、防腐、防菌藻及水生物的滋生因素,选用节约用水、重复利用率高、保护环境的水处理技术和水处理药剂。
4.3 本规范适用于以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为补充水的循环冷却水处理系统。
4.4 循环冷却水节水技术规范以发展和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为首要途经。
4.5 间冷开式系统冷却水换热设备的控制条件和指标按GB 50050执行。
4.6 循环冷却水节水技术规范以发展高效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为目的,在保证系统安全、节能的前提下,提高循环冷却水的浓缩倍数。循环冷却水系统应选择技术先进、能耗低、自用水耗少的水处理设备。
4.7 循环冷却水节水技术规范满足保护环境的目的,应采用高效、低毒、化学稳定性好的水处理药剂,并优先使用可生物降解性水处理药剂,严格限制使用有毒、有害的水处理药剂。循环冷却水系统排水有害物质的含量应满足后续水处理系统水质要求,最终排放应满足GB 8978要求。
4.8 循环冷却水节水工艺和技术应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生产实践经验、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积极采用新技术。
5 技术要求
5.1 循环冷却水补充水水质要求
5.1.1 采用地表水或地下水为补充水的水源时,应根据水源水质、循环冷却水浓缩倍数、冷却水水质控制指标和工况条件等,经技术经济比较,选择适当的水处理方式,确保补充水水质满足安全、节能、节水的要求。
5.1.1.1 地表水或地下水用作间冷开式系统补充水时,水质经处理后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地表水、地下水作为间冷开式系统补充水的水质要求
项目
要求使用条件
允许值
浊度(NTU)
-
≤1,短时间≤3
pH值
-
6.5~8.0
钙硬度(以CaCO3计)(mg/L)
传热面水侧壁温≤70℃
≤200
传热面水侧壁温>70℃
≤40
甲基橙碱度(以CaCO3计)(mg/L)
-
≤120
总Fe(mg/L)
-
≤0.3
Mn(mg/L)
-
≤0.1
Cl-(mg/L)
碳钢、不锈钢换热设备,水走管程
≤200
不锈钢换热设备,水走壳程,传热面水侧壁温≤70℃,冷却水出水温度<45℃
≤140
SO42-+Cl-(mg/L)
-
≤500
硅酸(以SiO2计)(mg/L)
-
≤35
NH3-N(mg/L)
-
≤0.5
石油类(mg/L)
非炼油企业
≤0.1
炼油企业
≤0.3
CODCr(mg/L)
-
≤15
5.1.1.2 地表水或地下水用作直冷开式系统补充水时,水质应确保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5.1.1.2.1 循环水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5.1.1.2.2 循环水浓缩倍数不小于3。
5.1.1.2.3 污垢热阻值、粘附速率、腐蚀速率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5.1.2 采用再生水或其他回收水作为补充水的水源时,水质应符合表2的规定,方可直接补入循环水系统,否则应进行深度处理。
表2 再生水或其他回收水水质指标
项目
水质控制指标
pH
6.0~9.0
悬浮物(mg/L)
≤10
浊度(NTU)
≤5
BOD5(mg/L)
≤5
CODCr(mg/L)
≤30
铁(mg/L)
≤0.3
锰(mg/L)
≤0.2
Cl-(mg/L)
≤250
钙硬度(以CaCO3计) (mg/L)
≤250
甲基橙碱度(以CaCO3计) (mg/L)
≤200
NH3-N(mg/L)
≤5,有铜材时≤ 1
总磷(以PO43-计)(mg/L)
≤3
溶解性总固体(mg/L)
≤1000
石油类(mg/L)
≤5
细菌总数(个/mL)
<1000
5.2 循环冷却水换热设备及循环冷却水控制条件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5.2.1 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补充水的水源时:
5.2.1.1 换热设备传热面水侧污垢热阻值应小于3.5×10-4m2•k/w。
5.2.1.2 换热设备传热面水侧粘附速率不大于15mg/(cm2•月),炼油行业不大于20mg/(cm2•月)。
5.2.1.3 碳钢换热设备传热面水侧腐蚀速率小于0.075mm/a,铜合金和不锈钢换热设备传热面水侧腐蚀速率小于0.005mm/a,并且无明显孔蚀现象。
5.2.1.4 循环冷却水异养菌总数不大于1.0×105个/mL。
5.2.1.5 循环冷却水生物粘泥不大于2.0mL/m3,炼油行业不大于3.0mL/m3。
5.2.2 再生水或其他回收水作为补充水的水源时:
5.2.2.1 换热设备传热面水侧污垢热阻值应小于3.5×10-4m2•k/w。
5.2.2.2 换热设备传热面水侧粘附速率不大于15mg/(cm2•月),炼油行业不大于20mg/(cm2•月)。
5.2.2.3 碳钢换热设备传热面水侧腐蚀速率小于0.075mm/a,铜合金和不锈钢换热设备传热面水侧腐蚀速率小于0.005mm/a,并且无明显孔蚀现象。
5.2.2.4 循环冷却水异养菌总数不大于2.0×105个/mL。
5.2.2.5 循环冷却水生物粘泥不大于2.0mL/m3,炼油行业不大于3.0mL/m3。
5.2.3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浓缩倍数应符合3的要求。
表3 循环冷却水浓缩倍数
系统
补充水水源
浓缩倍数
间冷开式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
地表水
或地下水
钙硬度(以CaCO3计):≤75 mg/L
≥8.0
钙硬度(以CaCO3计):75mg/L~150.0 mg/L
≥5.0
钙硬度(以CaCO3计):≥150.0 mg/L
≥3.0
再生水或其他回用水
炼油≥2.5
化肥、化工、化纤、发电≥3.0
直冷开式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
地表水或地下水
≥3.0
再生水或其他回用水
≥2.5
5.3 循环冷却水节水处理技术要求
5.3.1提高循环冷却水的浓缩倍数
对于补水水质较好,浓缩倍数能够满足本规范要求时,可采用自然pH值碱性运行方案;对于补水水质较差,浓缩倍数不能满足本规范的要求时,应进行软化、降碱、脱盐或部分脱盐等处理技术。处理方式可采用对补充水水质处理和旁流水质处理两种方式。
5.3.1.1 软化处理技术
5.3.1.1.1 水质软化处理技术通常有:石灰软化法、石灰一碳酸钠软化法、弱酸树脂离子交换法、钠离子交换法等。
5.3.1.1.2 软化水处理的水量应根据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参数、循环水水质要求和软化处理后能达到的水质指标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采用弱酸树脂离子交换法时还应考虑对循环水冷却水pH值的影响。
5.3.1.1.3软化处理时应尽可能的提高产水率,降低自耗水量,处理后的浓水或者废水有利用价值的应回收利用,比如作为冲渣水和熄焦水等。无利用价值并符合排放标准或经处理后符合排放标准的可外排。
5.3.1.2 脱盐或部分脱盐处理技术
5.3.1.2.1脱盐或部分脱盐处理技术通常有:反渗透、离子交换(含弱酸弱碱树脂离子交换法)、电渗析、电吸附等。
5.3.1.2.2 脱盐或部分脱盐处理的水量应根据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参数、循环水水质要求和脱盐处理后能达到的水质指标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可采用对部分补水进行处理或部分循环冷却水进行旁流处理,一般敞开式间冷循环冷却不宜全部采用脱盐水。
5.3.1.2.3脱盐或部分脱盐处理时应尽可能的提高产水率,降低自耗水量,处理后的浓水或者废水有利用价值的应回收利用,无利用价值并符合排放标准或经处理后符合排放标准的可外排。
5.3.1.3 降碱处理技术
5.3.1.3.1 降碱处理技术常用方法为加酸法等。
5.3.1.3.2加酸量应根据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参数、循环水控制指标和补水水质指标确定。采用硫酸时,需要考虑硫酸根对水泥腐蚀问题。
5.3.1.3.3采用加酸法降碱处理技术宜使用浓硫酸,投加浓硫酸应采用自动加酸装置,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5.3.2水质稳定处理技术
对于循环冷却水处理无论采用自然pH值碱性运行方案,还是采用软化、降碱、脱盐或部分脱盐等处理技术,均需要进行水质稳定处理,包括阻垢缓蚀处理、微生物控制和清洗预膜技术。
5.3.2.1阻垢缓蚀处理技术
5.3.2.1.1阻垢缓蚀剂品种的选择及其用量,应根据补充水水质和循环冷却水系统材质按GB/T 16632、GB/T 18175、HG/T 2160对水处理药剂进行阻垢缓蚀性能评价。
5.3.2.1.2阻垢缓蚀剂应选择高效、低毒、化学稳定性及配伍性能良好的环境友好型水处理药剂,当采用含锌盐药剂配方时,循环冷却水中的锌含量应小于2.0mg/L。
5.3.2.2微生物控制技术
5.3.2.2.1应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如:异养菌、硫酸盐还原菌、硝化菌等选择适宜的杀生剂。
5.3.2.2.2由于微生物的抗药性,应交替使用氧化型杀生剂和非氧化型杀生剂。
5.3.2.3清洗和预膜技术
5.3.2.3.1循环冷却水系统开车前应进行清洗和预膜处理。
5.3.2.3.2应根据换热设备传热表面的污垢锈蚀情况,选择相应的清洗剂和清洗方式。
5.3.2.3.3预膜剂及预膜方案应根据换热设备的材质、水质、温度等条件确定。
5.3.3再生水回用处理技术
5.3.3.1以再生水做补水的的循环冷却水系统其再生水应占总补水量的50℅以上,再生水的水质应符合本标准再生水的指标要求。
5.3.3.2以再生水做补水的的循环冷却水系统需要进行水质稳定处理,并加强杀菌处理,对于含有铜材设备的需考虑氨氮的影响。
5.3.4分级处理
各工厂应建立分级用水制度,并建立不同水种的管网;在水平衡许可的条件下,清循环水的排污水应作为下一级污循环浊循环、冲灰水的补充水使用,污循环、浊循环系统的排污水应作为冲渣水或其他用途的水使用;生活用水应采用进一步的净化技术后回用于适合的循环水系统;马路洒水和厕所冲水应使用再生水或者清循环系统的排污水。在各级用水应符合相应的水质指标和考核要求。
5.3.5节水设备
5.3.5.1 旁滤设备 宜采用反洗水量小、运行稳定的旁滤设备。当采用无阀滤池作为旁滤处理设备时,应防止流速过低,运行后期无法形成虹吸而造成水的流失。旁滤设备反洗后,应适当减少排污,控制循环水的浓缩倍数;反洗水应充分利用,不能排入地沟进入市政管网系统。
5.3.5.2 冷却塔采用减少飞溅等节水技术。
5.3.5.3对集水池、循环水沟等采用防渗措施。
6 管理要求
6.1 应建立供水管网平面图、全厂水量平衡图、水处理系统流程图。
6.2 使用单位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做好加药处理、补充水处理和旁流处理工作,确保污垢热阻值、粘附速率、腐蚀速度、异养菌总数、生物粘泥量、浓缩倍数、补充水水质、循环冷却水水质符合本规范的要求。
6.3 使用单位及时记录水处理药剂使用种类、数量和时间;认真做好补充水处理、旁流水处理、再生水处理设备的操作,并及时记录操作参数。
6.4 应建立水冷器日常检漏制度,应尽量减少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跑、冒、滴、漏,降低循环水损失率。
6.5 循环冷却水系统除了在符合HG/T 3778规定的条件下进行化学清洗、预膜外,当出现下列条件之一者,也应及时计划安排化学清洗、预膜:
6.5.1 换热设备传热面水侧污垢热阻值超过本规范的要求。
6.5.2 换热设备传热面水侧粘附速率大于本规范的规定。
6.5.3 碳钢换热设备传热面水侧腐蚀速率严重超出本规范的限定值。
循环冷却水系统化学清洗、预膜按照HG/T 3778执行。
循环冷却水系统在进行化学清洗、预膜时,旁滤水处理设备应投入运行,除去浊度和颗粒杂质,降低置换用水量。
6.6 循环冷却水系统应严格闭路,使用单位(装置)不得将循环水任意排放,也不得将其它不符合循环水补水标准的水排入循环水系统。
6.7 使用单位应建立以下制度:
6.7.1 节水降耗效果评价制度。
6.7.2 水处理药剂质量分析和性能评价制度。
6.7.3 污垢热阻值、粘附速率、腐蚀速率、浓缩倍数定期评价制度。
6.7.4 补充水、旁流处理水、循环冷却水水质定期分析制度。
6.7.5 排污管理制度。
6.7.6 垢样分析制度。
6.8 应对循环冷却水系统进出水温差、补充水量、旁流处理水量、排污水量、蒸发损失水量、风吹损失水量、非正常损失水量、循环水用作其他工艺用水量、循环冷却水量、浓缩倍数定期进行统计、分析。
6.8.1 每个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管、冷却水出水管、排污管、循环水用作其他工艺用水管应装设具有瞬间指示和累计功能的流量表,补充水量、循环冷却水量、排污水量、其他工艺用水量按流量表统计。
6.8.2 每个冷却塔进、出水管应分别设置温度表,冷却塔进出水温差温度表示值计算;
6.8.3 蒸发水量按式(1)计算
………………………………………(1)
式中:
Qe-蒸发损失水量(m3/h);
k-气温系数(1/℃),按表6选用;
Δt-冷却塔进出水温差(℃);
Qr-循环冷却水量(m3/h)。
表6 气温系数k
进塔大气温度(℃)
-10
0
10
20
30
40
k(1/℃)
0.0008
0.0010
0.0012
0.0014
0.0015
0.0016
6.8.4 浓缩倍数
工业循环冷却水浓缩倍数按式(2)计算:
……………………………………………(2)
式中:
N-循环水浓缩倍数;
ρK循—循环冷却水中钾离子的质量浓度的数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ρK补—补充水中钾离子的质量浓度的数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中央空调循环冷却水浓缩倍数按式(3)计算
……………………………………………(3)
式中:
ρCl循—循环冷却水中氯离子的质量浓度的数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ρCl循补—补充水中氯离子的质量浓度的数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6.8.5 风吹损失水量按式(4)或式(5)计算:
………………………………………(4)
式中:
QW-风吹损失水量(m3/h);
Qb-排污水量(m3/h)。
………………………………………(5)
式中:
Qm-补充水量水量(m3/h)。
6.8.6 非正常损失属于循环冷却水系统跑、冒、滴、漏所造成的损失,按式(6)计算:
………………………………(6)
式中:
QF-非正常损失水量(m3/h);
Qb-排污水量(m3/h);
Qg-其他工艺用水量(m3/h)。
非正常损失率(η)是指非正常损失水量占补充水量的百分率,按式(7)计算:
………………………………………(7)
6.9 使用单位每天应记录、计算补充水量、排污水量、循环冷却水量、循环水用作其他工艺用水量、蒸发损失水量、风吹损失水量、非正常损失水量、浓缩倍数。每月应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6.10 按附录A的指标要求,定期对水质进行全分析。
6.11 按附录B的指标要求,对垢样进行全分析。
6.12 腐蚀速率每季度至少监测一次
6.12.1 腐蚀试管、腐蚀试片的材质应与换热设备传热面的材质相同。
6.12.2 腐蚀试片的制作应符合HG/T 3523的规定。
6.12.3 腐蚀试管的孔径应经计算确定,腐蚀试管内的流速应与换热设备传热面的流速相同,腐蚀试管的制作技术要求可参照HG/T 3523的规定。
6.12.4 腐蚀试管、腐蚀试片放入监测装置前均不预膜。
6.12.5 每季度按失重法监测腐蚀试管、腐蚀试片的腐蚀速率,监测装置内同时放置有腐蚀试管和腐蚀试片的,以腐蚀试管的腐蚀数据为准,腐蚀试片数据作参考。
6.12.6 腐蚀速率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当腐蚀速率超过规定时,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6.13 粘附速率每月至少监测一次,监测换热器每月取管测定粘附速率,当粘附速率超过本规范规定时,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6.14 每月至少监测异养菌总数一次,当异养菌总数超过本规范规定时,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6.15 每月至少监测生物粘泥一次,当生物粘泥超过本规范规定时,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6.16 应严格管理塔池出口滤网,防止杂物堵塞水冷器。
7 节水技术效果评价
7.1 行业协会或权威技术机构应当按照本规范的规定,定期对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节水技术效果进行评定,并将节水技术效果评定结果及时向使用单位及有关部门报告。
7.2 节水技术效果单项评定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考核项目及指标见表7。
表7 循环冷却水单项节水技术指标
考核项目
Ⅰ级
Ⅱ级
Ⅲ级
浓缩倍数
间冷开式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
地表水或地下水
3~5
再生水或其他回用水
2~2.5
直冷开式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
地表水或地下水
2~3
再生水或其他回用水
2~2.5
中央空调循环冷却水系统
市政供水或地表水、地下水
3~5
再生水或其他回用水
2~2.5
循环冷却水水质合格率,%
>95
95~90
90-80
腐蚀速率
mm/a
碳钢换热设备传热面水侧
<0.035
<0.050
<0.075
铜合金和不锈钢换热设备传热面水侧
<0.005
<0.005
<0.005
粘附速率
mg/(cm2•月)
换热设备传热面水侧
<5
<10
<15
炼油行业
<10
<15
<20
生物粘泥
mL/m3
循环冷却水生物粘泥
<2
<2
<3.0
炼油行业
<2
<3
<4.0
异养菌总数,个/mL<
1.0×104
5.0×104
1.0×105
非正常损失率,%
<0.5
0.5~<1.0
1.0~2.0
7.3 节水技术综合评定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三级为达到节水技术运行的基本要求。
7.4 循环冷却水节水技术综合评定根据表7各单项指标进行。评定采用百分制。浓缩倍数占30分,循环冷却水水质合格率占15分,腐蚀速率占10分,粘附速率占10分,生物粘泥量占10分,异养菌总数占10分,循环水非正常损失率占15分。其中达到表7规定的Ⅰ级指标为满分,Ⅱ级按90%积分,Ⅲ级按80%计分,低于Ⅲ级计0分,综合评定级别按表8的规定确定。
表8 循环冷却水节水技术综合评定级别
综合评定总分
95~100
85~94
70~84
<70
节水技术级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不合格
7.5 根据循环冷却水节水技术综合评定结果,对达到三级及三级以上节水技术的使用单位,可向其颁发节水技术级别标牌;对达不到节水技术运行基本要求的使用单位应及时整改。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标准中所使用的表式
表A.1 水质分析表
单位名称
分析日期
取样日期
水样名称
取样人姓名
分析项目
补充水
mg/L
循环水
mg/L
分析项目
补充水
mg/L
循环水
mg/L
Na+
颜色
K+
pH
Ca2+
总硬度
Mg2+
碳酸盐硬度
Fe3+
非碳酸盐硬度
Cu2+
负硬度
NH4+
酚酞碱度
OH-
总碱度
HCO3-
耗氧量
CO32-
游离二氧化碳
CL-
悬浮物
SiO32-
溶解固形物
SO42-
含盐量
PO43-
电导率
NO3-
浊度
NO2-
备注
分析
审核
表A.2 垢样分析报告
单位名称:
系统名称
取样设备位号:
取样部位:
样品名称:
报告日期:
取样日期:
分析者:
项 目
结 果
外观
550℃灼烧失重%
950℃灼烧失重%
Fe2O3%
P2O5%
CaO%
MgO%
ZnO%
SiO2%
Al2O3%
CuO%
其他
合计
取样部位照片
取样部位照片
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