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音乐魔盒的“魔力”
——音乐课堂上自制教具的实践和探索
“1、2、3、……11、12、13噢------”,
“让我来试试……”
“老师看看我的声音有多长……”
“……我的声音比你长……”
“哈哈,真有趣……”
教室里好热闹啊,有的小朋友把手伸的高高的,有的兴奋地睁着大眼睛,有的则在一边偷偷的练着“气功”……,看着整个教室都洋溢着兴奋的空气,我的心里直乐:我的“魔盒”使小朋友着了“魔”……。
可就在昨天的那节同样的课上,我却完全没有现在的喜悦。这节课是人音版教材第一册的《音的长短》。我精心的备课,认真的制作电脑课件准备迎接指导老师的检查。在课件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是“你的声音有多长?”我花了一个下午和晚上的时间做了一个Flash,随着声音的长短(学生用“呜”哼鸣)鼠标就从小房子里拖相应长度的彩带。我正在为自己的“创意”沾沾自喜,但在实际试教的时候,电脑却怎么也不听使唤,拉出来的彩带要么太长要么太短,我急得满头大汗,学生也学得稀里糊涂,那失望的表情让我面红耳赤,我仓忙的结束了课。
下课后我不断地想,怎样让学生既形象又直观的感受到音的长短呢?电脑不听使唤,我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个盒子啊。就这样,我找来一个“三九胃泰”的盒子,六面都粘上深蓝色的贴纸,再贴上各种颜色的亮片。在纸盒上预先钻一个针眼大小的孔,纸盒里放近一个线团,把线的一头稍稍露出孔外。总共花了我不到一小时,我的音乐魔盒就诞生了。上课前我向小朋友们展示了我的魔盒,一开始他们还不以为然,但随着一个小朋友的“呜-----”声,我手持线头匀速往外拉,他们的小眼瞪得大大的,眼中闪着兴奋的亮光。随着哼鸣声的停止,我的手也停住了,我把线剪下来送给那位小朋友,他如获至宝,满脸的骄傲。其他的小朋友都欢叫着“我来试试”“看看我声音有多长”,有小朋友还提出要和我比比谁的声音长,我故意提前停住表现出没有气的样子,那位小男生还真的超过了我的线长,其他同学高兴地拍起手来……文章开头的一幕就出现了,一直到下课孩子们都围着我久久不愿离去……。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音乐课堂早已摆脱了一台录音机和一架琴的日子。电脑多媒体的到来,一个个精美课件的产生,确实从很大程度上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帮助。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和电脑一起度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在很多时候成了一名操纵机器的傀儡,音乐和孩子们中间总是隔着一台冰冷的电脑。
但是这么一次小小的意外的成功,让我也着了魔,在以后的课前,除了备课,还多了一样,准备教具。从打击乐器到简单的节奏卡片,从可爱的头饰到锅碗瓢盆,凡是学校里有的我都尽量用,学校里没有的但又有助于学生学习音乐的我就动手自己做。在不断地制作实践中,我有了一些体会:
一、教具巧用,激活课堂
教具的使用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带来帮助,更能帮助学生来学习。1、2年级的儿童,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不同程度的带有幼儿的特征。其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上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从行为上看,他们往往表现出好奇、好动、好模仿的特点。所以,在这个学段里,教师通过一些手段和方法使音乐形象化,从而激发和培养儿童的音乐兴趣。
在《音的高低》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直观而明确了解音的高低,首先让学生聆听录音机里老黄牛和小鸟的叫声,有一个初步的概念,然后我又在黑板上贴上一棵大树,当老黄牛的叫声出现的时候我就牵出一头老黄牛(自制卡片)栓到树下,当小鸟叫的时候,我又把小鸟赶到了树梢……,“请在你的口风琴上找到小鸟的叫声……”通过视听动相结合,小朋友们对音高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得以理解,在接下来的听辨音的高低的练习中都进行得很顺利。虽然只是几张普通的图形卡片,但可以帮助学生的学习,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在以前学完歌曲,进行歌表演,小朋友们“手无寸铁”,表演略显苍白。学生表演的欲望也不是那么的强烈,自从给他们提供了“道具”,就算是一根竹竿,一块布,一张纸,在他们的手里都可以演出很多的“版本”。除了歌表演,教具还可广泛的用于音乐欣赏或情境表演,比如《三个和尚》中的木鱼声,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力度、不同的节奏表现了三个和尚的诵经、挑水、救火的情景。比如,〈〈小老鼠上灯台〉〉的故事,一张报纸,一块泡末、一片硬塑料再加一个双响筒,孩子们边听节奏编故事或编故事打节奏……。
一个小小的“道具” 帮孩子们开启了一扇扇想象的大门,一条条通往音乐的道路,一座座快乐的驿站。
二、学具自制,激励创新
教具的制作过程通常是教师个体的参与过程,但我想要培养学生探索音响和探索音乐的能力。所以,我又让学生进行了简单的乐器自制。
在《音的高低》这一课中,在让小朋友们了解了含义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七个碗(碗中分别装入深浅不同的水)制作了一组音阶,孩子们用筷子敲着自制的“碗琴”别说是多么的自豪。还有让学生自制伴奏乐器,比如:自制沙锤。孩子们有的用易拉罐,有的用饼干盒,还有的用文具盒……,小朋友们在空盒中有的装上红豆,有的装进沙子,还有塑料粒子或米、小石子等等,当孩子们用他们的“杰作”为歌曲伴奏时,他们显得异常兴奋,一位细心小女孩还发现他们自己做的沙锤和老师的沙锤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她做的沙锤和邻座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她带着疑问来问我,我就顺水推舟把问题推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解答,哦,原来盒子的质地不一样声音是不一样的,里面装的东西不一样声音也是不一样的,孩子们积极的探索着声音的不同,这时,我就灵机一动,何不乘此机会练练孩子们的耳朵呢,我就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比比谁的耳朵灵”,让学生听一听,猜一猜“我的沙锤里装的是什么”孩子们又是竖起耳朵听,又是摇摇自己的沙锤比较,玩得好开心……。
启发学生自制乐器,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增强了小朋友的动手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毅力——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三、教具适用,尊重个体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是《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理念之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带者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堂,时时保持学习音乐的积极心态并由此产生愉悦体验,是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魅力的重要条件。教具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我的课堂变得更加有声有色,我正沾沾自喜着。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有好几次学生只顾盯着各式各样的卡片而忘了聆听,好几次伴奏乐器的声音都超过了孩子们的歌声,好几次几为同学为了拿自己喜欢的“道具”而闹别扭……,这是怎么了?我陷入了沉思……。后来,我在《新课标解读》中看到这么一段话: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哦,原来如此,我剥夺了孩子们自身的情感体验,我用过多的外在的东西扰乱了孩子们的思绪,我低估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课如果失去了优美的音乐,孩子们美妙的歌声,同学间友好而和谐的氛围,那么我前面所做的都等于零。有了前车之鉴,在以后的课堂上我学会了选择性的运用教具,有些难以用语言让学生理解的概念,有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游戏,有些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创造精神的活动,我都用教具来帮忙。欣赏音乐或歌唱时在学生完整而充分的聆听,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适当的运用教具。
记得有位学者这样说过“没有比用身体直接去实践学习而更好的办法”。孩子是天生的音乐家,音乐课也应该是一个充满欢笑、荡漾歌声、舒展舞姿、自我表演的王国。音乐教育即快乐教育。相信有更多的音乐教育者为之努力着,也相信“音乐魔盒”的魔力如哈里·波特手中的魔棒能牢牢吸住孩子们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