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题目__半导体三极管β值测量仪设计____
班级___08机设1班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200810310XXX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XX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___XXX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2010-6-21至2010-6-27__________
景德镇陶瓷学院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姓名 XX 班级 08机设1班 指导老师 江老师
设计课题:
设计任务与要求
查找一个感兴趣的电工电子技术应用电路,要求电子元件超过30~50个或以上,根据应用电路的功能,确定封面上的题目,然后完成以下任务:
1、 分析电路由几个部分组成,并用方框图对它进行整体描述;
2、 对电路的每个部分分别进行单独说明,画出对应的单元电路,分析电路原理、元件参数、所起的作用、以及与其他部分电路的关系等等;
3、 用简单的电路图绘图软件绘出整体电路图,在电路图中加上自己的班级名称、学号、姓名等信息;
4、 对整体电路原理进行完整功能描述;
5、 列出标准的元件清单;
设计步骤
1、 查阅相关资料,开始撰写设计说明书;
2、 先给出总体方案并对工作原理进行大致的说明;
3、 依次对各部分分别给出单元电路,并进行相应的原理、参数分析计算、功能以及与其他部分电路的关系等等说明;
4、 列出标准的元件清单;
5、 总体电路的绘制及总体电路原理相关说明;
6、列出设计中所涉及的所有参考文献资料。
设计说明书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
参考文献
目录
1、 总体方案与原理说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转换电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3、 电压比较电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4、 编码电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6、 总体电路原理相关说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7、 总体电路原理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8、 元件清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显示
译码
编码
比较电路
转换电路
基准电压
2、转换电路
其中包括微电流源(提供恒定电流)和 差动放大电路(电压取样及隔离放大作用)。
将变化的三极管β值转化为与之成正比变化的电压量,再取样进行比较、分档。上述转换过程可由以下方案实现:
根据三极管电流IC=βIB的关系,当IB为固定值时,IC反映了β的变化,电阻RC上的电压VRC又反映了IC的变化,对VRC取样加入后级进行分档比较。为了取得固定IB,采用微电流源电路提供恒定电流。
(1)微电流源电路
有些情况下,要求得到极其微小的输出电流(如三极管基极电流比较小),这时可令比例电流源中的Re1=0,便成了微电流源电路
其电路图如下:
根据电路原理分析得:
由此可知:只要确定IO和Re2就能确定IR,由此可以确定电阻R的值。
(2)差动放大电路
根据三极管电流IC=βIB的关系,被测物理量β转换成集电极电流IC 而集电极电阻不变,利用差动放大电路对被测三极管集电极上的电压进行采样,。差动 放大电路原理如下:
当它在静态平衡时,要求必须满足:
① 静态的含义:无外信号输入。
② 左图:被测管不工作,取样电阻上无压降的条件对运放即为静态。
③ 为保证静态平衡(V+=V-=2.5V),同、反相输入端需设计分压网络以平衡满足条件。
采用集成电路LM311。LM311采用单电源供电,其内部只由一个运算放大器构成,其封装及内部结构如下所示:
综合上述得出转换电路的电路图如下:
电路说明:T1、T2、R1、R3构成微电流源电路提供恒定电流,R2是被测管T3的基极电流取样电阻,用于检测基极电流的大小,R4是集电极电流取样电阻,用于检测集电极电流的大小同时检测出被测三极管β值的大小,由运放构成的差动放大电路,实现电压取样及隔离放大作用,为电压比较电路提供采样电压。
3、电压比较电路
其中的运算放大器采用集成电路LM324。它是由四个相同的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其封装及内部结构如下所示:
基准电压:由于题目要求将值的档次分为50~80、80~120及120~180,对应的分档编号分别是1、2、3,则需要多个不同的基准电压,基准电压是采用一个串联的电阻网络对一个固定的电压进行分压得到的。
要把测试结果显示出来必须对结果进行编码译码,所以要设计编码电路对比较结果进行二进制编码,这里我们采用集成芯片8位优先编码器CD4532,其封装图如下:
其中:D0~D7为数据输入端,EI为控制端,Q0~Q2为输出端,VDD接电源VSS接地端,Gs、Eo为功能扩展端。
将编码为二进制数4,将编码为二进制数3,将编码为二进制数2,将编码为二进制数1,将编码为二进制数。
CD4532真值表:
输入
输出
EI
D7 D6 D5 D4 D3 D2 D1 D0
GS Q2 Q1 Q0 EO
0
1
X X X X X X X X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X X X X X X X
0 1 X X X X X X
0 0 1 X X X X X
0 0 0 1 X X X X
0 0 0 0 1 X X X
0 0 0 0 0 1 X X
0 0 0 0 0 0 1 X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0
1 1 1 0 0
1 1 0 1 0
1 1 0 0 0
1 0 1 1 0
1 0 1 0 0
1 0 0 1 0
1 0 0 0 0
根据CD4532的真值表,要使编码电路正常工作,EI、GS应接高电平,VDD接高电平,VSS接低电平,输入端D4——D1分别接比较电路的四个运放输出端,D0接高电平,D7——D5则接低电平。
设计方案中译码电路由芯片CD4511完成。其封装图如下:
其中:A、B、C、D为数据输入端,、、LE为控制端。a~g为输出端,其输出电平可直接驱动共阴数码管进行0~9的显示。
CD4511真值表:
根据CD4511的真值表,要使译码电路正常工作,LE接低电平,、接高电平,D端悬空,C、B、A、分别接编码器的三个输出端Q2、Q1、Q0。而八个输出端则接共阴数码管的输入端。
6、总体电路原理相关说明
显示用共阴数码管:
共阴数码管的管脚图如下所示,a~g端可直接与CD4511的Qa~Qg端相连。
LED数码显示管有两种形式:
其示意图如下:
在本实验中经过测量,我所用的是共阴极LED显示器,为上图中的下者。
经过测量,八段LED显示管上下五个引脚的功能如上图所示,其中,3脚和7脚为同一脚——共阴脚,只要其中一脚接地即可。
由于LED显示器有共阳极和共阴极两种结构,故所对应的显示译码器也不同,使用共阳数码管时,公共阳极接电源电压,七个阴极a~g由相应的BCD-七段译码器的输出来驱动。对共阴极数码管来说,则为共阴极接地,相应的BCD-七段译码器的输出驱动a~g各阳极。若数码管为共阴,则选用输出为高电平有效的显示译码器。若数码管为共阳,则选用输出为低电平有效的显示译码器。
因此,八段LED显示管与BCD—八段LED数码显示管的连接方式如下:
CD4511的13脚(A)接数码显示管的7脚;
CD4511的12脚(B)接数码显示管的6脚;
CD4511的11脚(C)接数码显示管的4脚;
CD4511的10脚(D)接数码显示管的2脚;
CD4511的 9 脚(E)接数码显示管的1脚;
CD4511的15脚(F)接数码显示管的9脚;
CD4511的14脚(G)接数码显示管的10脚。
综合3、4、5,得出编码译码显示这三部分的总电路如下:
各部分电路具体参数的设定:
1. 转换电路
图示:
依题意有:
〈1〉.T1与T2性能匹配,为PNP三极管
〈2〉.IB的选择应在30μA~40 μA之间为宜
因为:
(1)β 值与Ic有关;
(2)小功率管的β值在Ic =2~3mA时较大,而在截止与饱和区较小,测量不准确。因此,取输出电流Io=30uA
(3).因为参考电流约为1mA左右,则,由
已知 VBE1=0.7V 得: R1=4.3K,取R1=3.3K
再把 R1=3.3K代回,得出=1.35mA,符合要求。
〈4〉.再由:
已知:VT=26mV 得 R3=3.3K,实际取2.7K。
〈5〉.R2是基极取样电阻,由于基极电流Io=30uA,所以为了便于测量,R2应取大一点,这里取R2=100K
〈6〉.R4是集电极取样电阻,考虑到VR4〈 5-0.7=4.3V,VR4=Io**R4
的范围为0—180,即R4〈800,为了便于计算,这里取R4=510(计算时可约为500)
〈7〉.为了减少差动放大电路对被测电压的影响,R5—R8应尽量取大一点,R5=R6=R7=R8=100K,这样才能使差动放大电路起到隔离放大的作用。
综合上述转换电路的电阻值为:
R1=3.3K R2=100K R3=2.7K R4=510 R5=R6=R7=R8=100K
2.电压比较电路:
电压比较电路图实物图示:
图中没有接的端口如1、11、12、13为接CD4532的1、11、12、13端,Ui则接转换电路的电压输出端。
由课题设计要求可知,设计要求显示被测三极管β值范围为50~180,而且,分档显示50~80,80~120,120~180,因此,应通过上级电路计算出的元件取值求得各档次的基准比较电压边值。由R4、、被测三极管β值即可计算出对应的基准比较电压:
当β=50时,Ui=VR4=Io**R4=0.00003*50*500=0.75V
当β=80时,Ui=VR4=Io**R4=0.00003*80*500=1.2V
当β=120时,Ui=VR4=Io**R4=0.00003*120*500=1.8V
当β=180时,Ui=VR4=Io**R4=0.00003*180*500=2.7V
可以计算出电压比较电路串联网络中各个分压电阻的阻值,5V电源供电,分压总电阻取R=5k:
β=50时,
β=80时,
β=120时,
β=180时,
5个分压电阻分别为:
R13=5000-2700=2300, R12=2700-1800=900
R11=1800-1200=600, R10=1200-750=450,R9=750
在没有太大误差的情况瞎,在实验室最后取的电阻值分别为
R9=750 R10=470 R11=600 R12=910 R13=2.2K
7、总体电路原理图
8、元件清单
元器件名称
元器件标称值或型号
电阻
470×1,510×1,300×2,750×1,910×1
2.7k×1,2.2K×1,3.3k×1,100k×5
三极管
9012×2,NPN型不同放大倍数的三极管各一个
集成电路
LM324×2,CD4511×1,CD4532×1
显示仪器
共阴数码显示管×1
设计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作为一个机设专业的本科生,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机械和电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代,两者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认知和理解电路图的能力是我们必须掌握的。这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对各部电路的分析,理解,到最后的电路组合,让我从更细致的角度上对各电子元件的用途及性能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将所学的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贯穿。特别是在使用Microsoft Visio 2003绘图时,当一个个电子元件连接在一起时,电路的连接方式、工作原理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时,那是一种掌握知识的充实的感和一种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诞生的满足感,那个是时候心里的感觉真的很奇特很充实。在使用Microsoft Visio 2003过程中,让我对这款软件有个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一些基本的操作也渐渐的掌握。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发现了许多平时学习中的不足,对所学知识也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敲响了警钟,只有脚踏实地的学习才能学到知识,只有掌握知识才能在面对问题时快速的解决问题。
在此,感谢江老师的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