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湖心亭看雪第一学时-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8767719 上传时间:2025-03-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心亭看雪第一学时-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湖心亭看雪第一学时-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8.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课文。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重点)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重点)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难点)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一起回顾“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这些分别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同学们,这些分别是描写西湖的春夏之景。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西湖的雪景又如何呢?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雪景,感受作者情怀。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明亡后不仕,避居浙江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评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明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更定(gēng)  毳衣(cuì)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一芥(jiè) 喃喃(nán) 长堤(dī) 毡(zhān) 3.文言词语积累。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材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1)古今异义词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勉强 (2)一词多义 是:①是日更定(这) ②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更:①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一:①余拏一小舟(数词,一) ②上下一白(全) 白:①上下一白(白色)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大:①见余,大喜(非常)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与小相对) (3)词类活用 大雪三日 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是金陵人,客此 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拥毳衣炉火 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与余舟一芥 名词活用作状语,像一根小草般微小。 三、合作探究 (一)疏通文义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感知文义。 2.学生齐读全文后,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并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初步把握文义。 3.学生齐读。一起读课文,准确明白节奏重音等。 4.背诵比赛。 (二)整体感知 1.“看雪”的时间是什么?地点在哪里? 明确: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矣。余住西湖。 2.写雪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写湖心夜景如何?(原文回答)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可用哪个字概括? 明确:痴。 (三)文本探究 1.作者的“痴”体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①痴行:天寒地冻,夜深人静时跑到湖上看雪实是怪异。表现他不愿看见人,不愿人看见的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孤独避世的忧愤。②痴景:湖山夜雪图的苍茫悠远,暗含了作者的清高避世的心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寂无依、伤感茫然的思想感情,这时,天地人情已完全融为一体了。情景交融,景成了情的载体,成了情感寄托的对象了。③痴心:遇到和他一样有雅兴、脱俗、孤傲清高之人,当引以为知己,自己本不会饮,又不可不饮,酒逢知己千杯少,以酒酬谢知己。君子之交淡如水,同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契合。这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只以得莫逆为快的作风和性格。正可谓痴心一片。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2.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请你结合朗读,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3.“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 明确: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为白描。(补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四、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环境:湖中人鸟声俱绝 景:全景——广漠(大)   特写——渺小(小)冷 孤独 人:炉旺酒沸   拉余同饮热 巧遇知己(喜悦) 五、课外拓展 1.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分析) 明确: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2. 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校园的清晨》,可写人,可绘景,可叙事。 示例:略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