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南方电网500kv线路保护及辅助保护技术规范(试行).docx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757747 上传时间:2025-03-01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2.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方电网500kv线路保护及辅助保护技术规范(试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南方电网500kv线路保护及辅助保护技术规范(试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附件 中国南方电网 中国南方电网500kV线路保护 及辅助保护技术规范 (试行) 中国南方电网电力调度通信中心 中国南方电网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继保处 二〇一〇年八月 目 次 前 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总则 3 5 保护配置 4 6 保护功能 5 7 技术要求 14 8 二次回路 21 9 配合要求 23 10 保护通道及接口设备 24 11 组屏原则 27 附录A 线路保护CT配置示意图 34 附录B 动作报告的内容和打印格式要求 36 附录C 线路保护及辅助保护软硬压板配置表 37 附录D 保护屏和保护通信接口屏面布置示意图 39 附录E 保护屏压板位置示意图 44 前 言 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继电保护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各厂家因设计思路和理念的不同,导致保护装置的输入输出量、压板、端子、报吿和定值等不统一、不规范,给继电保护运行、维护和管理等带来较大困难。为了降低继电保护现场作业风险,提高现场作业标准化水平,减少继电保护“三误”事故,统一各厂家500kV线路保护及辅助保护装置的技术要求、保护配置原则及相关的二次回路等,中国南方电网公司调度通信中心组织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的内容包含500kV线路保护及辅助保护的配置原则、功能及技术要求、保护通道配置及技术要求、组屏(柜)方案和二次回路设计等,代替《中国南方电网500kV继电保护配置及选型原则》中500kV线路保护及辅助保护部分,代替《南方电网500kV线路保护通道规范》、《通信机房内保护及安稳装置的数字接口装置直流电源配置要求》和《南方电网500kV线路保护及辅助保护组屏规范》。 本规范与《中国南方电网继电保护通用技术规范》一起,构成500kV线路保护及辅助保护的全部技术要求。 凡南方电网内从事继电保护的运行维护、科研、设计、施工、制造等单位均应遵守本规范。新建500kV厂站的500kV线路保护及辅助保护均应执行本规范。因保护回路受原设计接线的限制,运行厂站的500kV线路保护及辅助保护改造工程,在确保施工安全和运行维护方便的基础上,可参照执行,并做好与现场运行规程的衔接,避免出现新的安全隐患。 本规范的附录A、B、C、E为资料性附录,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范由中国南方电网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提出。 本规范由中国南方电网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归口并解释。 本规范在起草的过程中得到了广东电网公司、广东电力设计院、广东省电力调度中心、广西电力调度通信中心、云南电力调度通信中心、贵州电力调度通信局、海南电网公司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和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舒双焰、邓小玉、周红阳、赵曼勇、刘玮、涂亮、梅勇、李一泉、韩冰、葛大维 1 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500kV系统采用3/2断路器、4/3断路器及角形接线等多断路器主接线形式的新建线路及相关设备继电保护,双母接线形式参照220kV线路保护技术规范执行,其它主接线形式、扩建及技改工程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 14285-2006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T 15145-2008 输电线路保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GB 2423-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GB/T 14598.3-2006 电气继电器 第5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绝缘配合要求和试验 GB/T 14598.4-1993 电气继电器 第十四部分: 电气继电器触点的寿命试验 触点负载的优先值 GB/T 14598.5-1993 电气继电器 第十五部分: 电气继电器触点的寿命试验 试验设备的特性规范 GB/T 14598.6-1993 电气继电器 第十八部分: 有或无通用继电器的尺寸 GB/T 14598.8-2008 电气继电器 第20部分: 保护系统 GB/T 14598.9-2002 电气继电器第22-3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骚扰试验 辐射电磁场骚扰试验 GB/T 14598.10-2007 电气继电器第22-4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骚扰试验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 14598.13-2008 电气继电器第22-1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骚扰试验 1MHz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 14598.14-1998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干扰试验第2部分:静电放电试验 GB/T 14598.16-2002 电气继电器 第25部分: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磁发射试验 GB/T 14598.17-2005 电气继电器 第22-6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骚扰试验一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的抗扰度 GB/T 14598.18-2007 电气继电器 第22-5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骚扰试验-浪涌抗扰度试验 GB 14598.27-2008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 第27部分:产品安全要求 GB/T 11287-2000 电气继电器第21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振动、冲击、碰撞和地震试验第1篇振动试验(正弦) GB/T 7261-2008 继电器和继电保护装置基本试验方法 GB/T 14537-1993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冲击与碰撞试验 GB 18657-2002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部分:传输规约 GB/T 17626.2-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3-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4-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5-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6-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GB/T 17626.8-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磁场的抗扰度试验 GB/T1208-2006 电流互感器 GB/T4703-2007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 DL/T 478-2001 静态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DL/T 769-2001 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技术导则 DL/T 524-2002 继电保护专用电力线载波收发信机技术条件 DL/T 688-1999 电力系统远方跳闸信号传输装置 DL/T 5218-2005 220kV~500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 DL/T 5136-2001 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 DL/T 720-2000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柜、屏通用技术条件 DL/T 667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部分:传输规约 第103篇: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idt IEC 60870-5-103) DL/T 860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Q/CSG 10011-2005 中国南方电网220kV~500kV变电站电气技术导则 3 术语和定义 3.1 纵联保护 利用电力线载波、微波、光纤或专用导引线等通信通道互相传输线路各侧保护信息的快速动作保护。 3.1.1 纵联电流差动保护 利用通信通道相互传输被保护线路各侧电气量,各侧保护根据本侧和其它侧电流数据分别计算出保护线路上的电流差值,并根据电流差值判别区内外故障的保护,简称为纵差保护。使用光纤通道的纵联电流差动保护称为光纤电流差动保护。 3.1.2 纵联距离保护 线路各侧保护由距离元件测量出故障的范围,并利用通信通道相互传输命令信号,各侧保护根据本侧结果和其它侧命令信号综合判别区内外故障的保护。 3.1.3 纵联方向保护 线路各侧保护由方向元件判别故障方向,并利用通信通道相互传输命令信号,各侧保护根据本侧结果和其它侧命令信号综合判别区内外故障的保护。 3.2 远方跳闸保护 接受对侧通过通信通道传来的失灵、过电压等远方跳闸信号,经过就地电流、电压等电气量判据后出口跳闸的保护。 3.3 光纤通道 指以光纤为传输介质的保护通道,包括专用光纤芯、复用2M等各种形式的光纤通道。 3.4 传输延时 指本端设备发出信号至对端设备收到信号之间的信号传输时间。 3.5 保护通道接口装置 信号传输装置、数字接口装置等保护通道接口装置的总称。 3.5.1 信号传输装置(命令接口装置) 将电力系统保护装置发出的允许(闭锁)、远方跳闸等接点信号变换成适合于光纤通信传输形式的信号及进行反变换的设备。 3.5.2 数字接口装置 继电保护与光纤通信终端设备连接时,对保护信号实现规定的码型变换,连接保护或信号传输装置与光纤通信终端设备之间的接口装置。 3.6 保护通信通道 传输跳闸命令或被保护设备电气量等保护信息的通道,通常包括电力线载波、微波、光纤或专用导引线等。 3.6.1 独立通信通道 由独立的通信设备和独立的物理路由组成、发生任何单一故障不会造成同时中断的通信通道。租用电信光纤、DDN电路等作为备用通信通道可视为一个独立的通信通道。 3.6.2 独立光纤通道 两个独立的SDH设备分别采用两个独立的物理路由视为两条独立光纤通道。同一个SDH设备采用两个独立的物理路由,不能视为两条独立光纤通道;进入通信机房的光缆采用一个通路(如共用一条通信管、共用一个电缆竖井等),不能视为两个独立的物理路由;同一光缆的不同光纤芯,不能视为两个独立的物理路由。 3.7 定值 3.7.1 数值型定值 表征功能动作门槛和延时的定值。 3.7.2 控制字定值 表征功能投退或方式选择的定值。 4 总则 4.1 本规范旨在规范500kV系统的线路保护、断路器保护、过电压及远跳保护、短引线保护、T区保护和保护通道接口装置的配置原则、功能要求、技术要求、组屏(柜)方案和二次回路设计要求,提高继电保护设备制造及设计的标准化,为继电保护的管理和运行维护工作创造有利条件,提升继电保护运行管理水平。 4.2 继电保护设备优先通过自身实现相关保护功能,尽可能减少外部输入量,以降低对相关回路和设备的依赖。 4.3 优化回路设计,在确保可靠实现继电保护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屏(柜)内装置间以及屏(柜)间的连线。 4.4 继电保护双重化包括保护设备的双重化以及与其配合的回路(含通道)双重化,双重化配置的保护设备及其回路之间应完全独立,不应有直接的电气联系。 5 保护配置 5.1 基本原则 5.1.1 遵循“强化主保护、简化后备保护”的原则。 5.1.2 采用主保护和后备保护一体化的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 5.1.3 使用光纤通道的线路保护和过电压及远跳保护宜采用内置光纤接口,尽量减少保护通道的中间环节。 5.2 线路保护配置 5.2.1 每回线路应按双重化要求至少配置两套完整的、相互独立的、主后一体化的微机型线路保护。长距离、重负荷的西电东送主干线路宜配置三套线路保护。 5.2.2 长度不大于20km的短线路应至少配置一套光纤电流差动保护。 5.2.3 具备一路光纤通道的线路应至少配置一套光纤电流差动保护,具备两路光纤通道的线路宜配置两套光纤电流差动保护。同杆并架部分长度超过5km或超过线路全长30%的线路应配置两套光纤电流差动保护。 5.2.4 装有串联补偿电容的线路及其相邻线路,宜配置三套线路保护,其中至少配置两套光纤电流差动保护。 5.2.5 对于重冰区线路保护还应满足如下配置要求: a)应急通道采用公网光纤通道的线路,配置的光纤电流差动保护应具备纵联距离保护功能; b)正常运行具有两路光纤通道,配置两套光纤电流差动保护的线路,应急通道采用载波通道时,应配置第三套线路保护,且该保护通道采用载波+光纤方式。 5.2.6 线路保护不含重合闸功能。 5.3 过电压及远方跳闸保护配置 5.3.1 过电压保护与远方跳闸就地判别装置集成在一套装置中,并可集成在线路保护中。 5.3.2 过电压及远方跳闸就地判别装置应按双重化要求配置两套,且两套保护的交直流、跳闸回路完全独立。 5.4 断路器保护及操作箱配置 5.4.1 每台断路器配置一套断路器保护和一台操作箱。 5.4.2 断路器保护中应包含断路器三相不一致保护、过流保护、死区保护、断路器失灵保护和自动重合闸等功能。 5.5 短引线保护配置 5.5.1 间隔设有出线或进线隔离开关时,应按双重化配置两套短引线保护。 5.5.2 设置比率差动保护和两段和电流过流保护。 5.6 T区保护配置 5.6.1 间隔保护使用串外电流互感器时,应按双重化配置两套T区保护。 5.6.2 设置比率差动保护和两段出线过流保护。 6 保护功能 6.1 纵联距离(方向)保护 6.1.1 功能配置 a) 纵联距离(方向)保护; b) 相间和接地距离保护; c) 零序过流保护。 6.1.2 输入模拟量 a) 电流输入采用两组时:第一组电流Ia1、Ib1、Ic1、3I01,第二组电流Ia2、Ib2、Ic2、3I02;电流输入采用一组时: Ia、Ib、Ic、3I0。 b) 电压输入采用:Ua、Ub、Uc。 6.1.3 双接点方式 6.1.3.1 输入开关量 a) 纵联保护投入; b) 距离保护投入; c) 零序保护投入; d) 保护检修投入; e) 收信一开入和收信二开入(收信一开入和收信二开入可并接,但应分别配置开入压板); f) 断路器分相跳闸位置接点TWJa、TWJb、TWJc(两台断路器分相跳闸位置接点TWJ按相串联,检修转换开关按相与断路器位置接点并联); g) 信号复归; h) 启动打印。(可选) 6.1.3.2 输出开关量 a) 分相跳闸6组+1组备用; b) 闭锁重合闸2组; c) 发信一1组; d) 发信二1组; e) 保护动作信号3组:1组保持(可选),2组不保持; f) 发信信号1组; g) 保护运行异常信号(含CT、PT断线等):2组不保持; h) 保护装置故障告警:2组不保持; 注:a)、b)项应配置出口压板;c)、d)项应配置发信压板。 6.1.4 一光口一接点方式 6.1.4.1 输入开关量 a) 纵联保护投入(可选); b) 光纤纵联保护投入或光纤通道投入; c) 载波纵联保护投入或载波通道投入; d) 距离保护投入; e) 零序保护投入; f) 保护检修投入; g) 收信A、B、C(公共端共用一块输入压板); h) 断路器分相跳闸位置接点TWJa、TWJb、TWJc(两台断路器分相跳闸位置接点TWJ按相串联,检修转换开关按相与断路器位置接点并联); i) 信号复归; j) 启动打印。(可选) 6.1.4.2 输出开关量 a) 分相跳闸6组+1组备用; b) 闭锁重合闸2组; c) A、B、C发信1组; d) 保护动作信号3组:1组保持(可选),2组不保持; e) A、B、C发信信号1组不保持;(接点方式通道) f) 保护运行异常信号(含CT、PT断线等)2组不保持; g) 通道告警信号2组不保持; h) 保护装置故障告警2组不保持。 注:a)、b)项应配置出口压板;c)项发信A、B、C应在公共端配置一块发信压板。 6.1.5 双光口方式 6.1.5.1 输入开关量 a) 纵联保护投入(可选); b) 通道一纵联保护投入或通道一投入; c) 通道二纵联保护投入或通道二投入; d) 距离保护投入; e) 零序保护投入; f) 保护检修投入; g) 断路器分相跳闸位置接点TWJa、TWJb、TWJc(两台断路器分相跳闸位置接点TWJ按相串联,检修转换开关按相与断路器位置接点并联); h) 信号复归; i) 启动打印。(可选) 6.1.5.2 输出开关量 a) 分相跳闸6组+1组备用; b) 闭锁重合闸2组; c) 保护动作信号3组: 1组保持(可选),2组不保持; d) 保护运行异常信号(含CT、PT断线等)2组不保持; e) 通道告警信号2组不保持; f) 保护装置故障告警2组不保持; 注:a)、b)项应配置出口压板。 6.2 光纤电流差动保护 6.2.1 功能配置 a) 光纤电流差动保护; b) 相间和接地距离保护; c) 零序过流保护。 6.2.2 输入模拟量 a) 用于多断路器主接线,电流输入采用两组时:第一组电流Ia1、Ib1、Ic1、3I01,第二组电流Ia2、Ib2、Ic2、3I02;(电流输入采用一组时:Ia、Ib、Ic、3I0。) b) 电压输入采用:Ua、Ub、Uc。 6.2.3 输入开关量 a) 差动保护投入(可选) b) 通道一差动保护投入或通道一投入; c) 通道二差动保护投入或通道二投入; d) 距离保护投入; e) 零序保护投入; f) 保护检修投入; g) 断路器分相跳闸位置接点TWJa、TWJb、TWJc(两台断路器分相跳闸位置接点TWJ按相串联,检修转换开关按相与断路器位置接点并联); h) 信号复归; i) 启动打印(可选)。 6.2.4 输出开关量 a) 分相跳闸6组+1组备用; b) 闭锁重合闸2组; c) 保护动作信号3组:1组保持(可选),2组不保持; d) 保护运行异常告警信号(含PT、CT断线,差流异常等):2组不保持; e) 通道告警信号:2组不保持; f) 保护装置故障告警信号:2组不保持。 注:a)、b)项应配置出口压板。 6.3 断路器保护及操作箱 6.3.1 功能配置 a) 三相不一致保护; b) 过流保护; c) 死区保护; d) 失灵保护; e) 自动重合闸。 6.3.2 输入模拟量 a) Ia、Ib、Ic、3I0; b) Ua、Ub、Uc、Ux。 注:3I0可选。 6.3.3 输入开关量 a) 过流保护投入; b) 保护检修投入; c) 断路器分相跳闸位置接点TWJa、TWJb、TWJc; d) 保护分相跳闸输入1组:Ta,Tb,Tc; e) 保护三相跳闸输入1组:TJR; f) 闭锁重合闸输入1组; g) 压力低闭锁重合闸(或断路器未储能闭锁重合闸)输入1组; h) 重合闸转换开关重合闸方式输入1组; i) 信号复归; j) 启动打印(可选)。 6.3.4 输出开关量 a) 保护分相跳闸2组; b) 失灵保护出口12组+2组备用; c) 自动重合闸1组; d) 保护动作信号3组:1组保持(可选),2组不保持; e) 重合闸动作信号3组:1组保持(可选),2组不保持; f) 失灵动作信号3组:1组保持(可选),2组不保持; g) 保护运行异常告警(含PT、CT断线等)2组不保持; h) 保护装置故障告警信号2组不保持。 注:a)~c)项应配置出口压板。三相不一致保护、过流保护均经保护分相跳闸出口。 6.3.5 操作箱应具备的回路 a) 与测控配合; b) 手合、手跳; c) 分相至合闸线圈; d) 分相至第一组跳闸线圈; e) 分相至第二组跳闸线圈; f) 分相跳闸位置监视回路1组; g) 分相合闸位置监视回路2组; h) 保护分相跳闸2组; i) 保护三相跳闸输入2组:启动重合闸、启动失灵即TJQ; j) 保护三相跳闸输入2组:不启动重合闸、启动失灵即TJR; k) 保护三相跳闸输入2组:不启动重合闸、不启动失灵即TJF; l) 压力闭锁回路; m) 防跳回路; n) 保护三跳启动重合闸、启动失灵接点输出(TJQ,启失灵用接点配出口压板); o) 保护三跳不启动重合闸、启动失灵接点输出(TJR,启失灵用接点配出口压板); p) 与两套保护配合的断路器位置、发/停信、闭锁重合闸接点; q) 与安全自动装置配合的断路器位置接点; r) 手跳、三跳(TJR、TJF)、永跳至故障录波接点; s) 手跳至安全自动装置接点; t) 合后至安全自动装置接点; u) 事故跳闸接点; v) 断路器三相位置不一致接点; w) 跳合闸位置接点; x) 一、二组控制回路断线信号; y) 一、二组电源消失信号; z) 直流电源监视; aa) 备用中间继电器。 6.4 过电压及远方跳闸保护 6.4.1 主要功能 a) 过电压保护; b) 远方跳闸保护。 6.4.2 输入模拟量 a) 电流Ia、Ib、Ic、3I0; b) Ua、Ub、Uc。 注:3I0可选。 6.4.3 双接点方式 6.4.3.1 输入开关量 a) 过电压保护投入; b) 保护检修投入; c) 断路器三相跳闸位置接点TWJ(两台断路器分相跳闸位置接点TWJ按相串联,检修转换开关与断路器位置接点并联); d) 通道切换开关通道一、二投退方式开入; e) 通道一收信开入(配置开入压板); f) 通道二收信开入(配置开入压板); g) 通道一故障; h) 通道二故障; i) 信号复归; j) 启动打印(可选)。 6.4.3.2 输出开关量 a) 保护跳闸4组; b) 过电压启动远方跳闸2组; c) 保护装置动作信号3组:1组保持(可选),2组不保持; d) 保护装置运行异常信号2组不保持; e) 保护装置故障告警信号2组不保持; 注:a)、b)项应配置出口压板。 6.4.4 一光口一接点方式 6.4.4.1 输入开关量 a) 过电压保护投入; b) 保护检修投入; c) 断路器三相跳闸位置接点TWJ(两台断路器分相跳闸位置接点TWJ按相串联,检修转换开关与断路器位置接点并联); d) 通道切换开关通道一、二投退方式开入; e) 通道收信开入(配置开入压板); f) 通道远跳开入(配置开入压板); g) 通道故障; h) 信号复归; i) 启动打印(可选)。 6.4.4.2 输出开关量 a) 保护跳闸4组; b) 过电压启动远方跳闸2组; c) 保护装置动作信号3组:1组保持(可选),2组不保持; d) 保护装置运行异常信号2组不保持; e) 保护装置故障告警信号2组不保持; 注:a)、b)项应配置出口压板。 6.4.5 双光口方式 6.4.5.1 输入开关量 a) 过电压保护投入压板; b) 保护检修投入压板; c) 断路器三相跳闸位置接点TWJ(两台断路器分相跳闸位置接点TWJ按相串联,检修转换开关与断路器位置接点并联); d) 远跳开入一(配置开入压板); e) 远跳开入二(配置开入压板); f) 通道切换开关双通道投入方式开入; g) 信号复归; h) 启动打印(可选)。 6.4.5.2 输出开关量 a) 保护跳闸4组; b) 保护装置动作信号3组:1组保持(可选),2组不保持; c) 通道告警信号2组; d) 保护装置运行异常信号2组不保持; e) 保护装置故障告警信号2组不保持; 注:a)项应配置出口压板。 6.5 短引线保护 6.5.1 功能配置 a) 短引线差动保护; b) 和电流过流保护。 6.5.2 输入模拟量 a) 第一组电流Ia1、Ib1、Ic1; b) 第二组电流Ia2、Ib2、Ic2。 6.5.3 输入开关量 a) 短引线保护投入; b) 保护检修投入; c) 隔离开关位置开入(与保护投入压板并联,共用一个开入); d) 信号复归; e) 启动打印(可选)。 6.5.4 输出开关量 a) 保护跳闸2组+2组备用; b) 保护动作信号3组:1组保持(可选),2组不保持; c) 保护装置运行异常信号2组不保持; d) 保护装置故障告警信号2组不保持。 6.6 T区保护 6.6.1 功能配置 a) T区差动保护; b) 出线过流保护。 6.6.2 输入模拟量 a) 第一组电流Ia1、Ib1、Ic1; b) 第二组电流Ia2、Ib2、Ic2; c) 第三组电流Ia3、Ib3、Ic3。 6.6.3 输入开关量 a) T区保护投入(三侧差动和两侧差动功能投退压板); b) 过流保护投入(T区保护由三侧差动切换至两侧差动时,投入出线过流保护和两侧差动保护,出线过流保护的投入同时受“过流保护投入”和隔离开关位置开入控制); c) 隔离开关位置开入(与线路出线隔离开关退出运行压板并联,共用一个开入,控制三侧差动与两侧差动的切换); d) 保护检修投入; e) 信号复归; f) 启动打印(可选)。 6.6.4 输出开关量 a) 保护跳闸2组+2组备用; b) 保护起动远方跳闸2组; c) 保护动作信号3组:1组保持(可选),2组不保持; d) 保护装置运行异常信号2组不保持; e) 保护装置故障告警信号2组不保持。 注:a)~b)项应配置出口压板。 7 技术要求 7.1 基本要求 7.1.1 保护装置应具有独立性、完整性和成套性,应含有能反应输电线路各种故障的保护功能。 7.1.2 保护的测量元件和启动元件相互独立。启动元件动作后,才可接通出口继电器工作电源。 7.1.3 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回路异常及断线 7.1.3.1 保护装置在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不正常或断线时,应能发告警信号。 7.1.3.2 保护装置在电流互感器暂态过程中以及饱和情况下,应能正确动作。线路保护应允许线路两侧变比不同。 7.1.3.3 保护装置在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一相、两相或三相同时断线、失压时,应能发告警信号,并闭锁可能误动作的保护。 7.1.4 保护整组动作时间(含出口继电器时间,不包括通道时间) 7.1.4.1 纵联保护整组动作时间≤30ms; 7.1.4.2 相间距离Ⅰ段(0.7倍整定值)≤30ms; 7.1.4.3 接地距离Ⅰ段(0.7倍整定值)≤30ms; 7.1.4.4 短引线保护≤30ms; 7.1.4.5 T区保护≤30ms。 7.1.5 保护或信号传输装置应具有通道监视功能,任一通道故障时,应能发告警信号。 7.1.6 内置光纤接口的保护装置和信号传输装置应具有数字地址编码,线路两侧的保护或信号传输装置应相互交换地址编码,并对地址编码进行校验,校验出错时告警,并闭锁保护。 7.2 线路保护 7.2.1 合于故障时(包括手合和重合),线路保护应加速动作三跳,并闭锁重合闸。重合于发展性或转换性故障时,保护应正确动作。 7.2.2 线路主保护应对全线发生的各种故障均能无时限快速动作,后备保护应能反应线路的各种故障。 7.2.3 线路保护应具有选相功能,发生单相故障时应选相跳闸,发生多相故障或无法选相时三相跳闸。 7.2.4 线路在空载、轻载、满载等各种状态下,在保护范围内发生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各种故障(包括单相接地、两相接地、两相不接地短路、三相短路、复杂故障、转换性故障、跨线故障等)时,保护应能正确动作;系统无故障、发生各种外部故障、功率倒向以及系统操作等情况下保护不应误动。 7.2.5 保护应有允许较大过渡电阻的能力,保证在大电阻接地故障(500kV系统不大于300Ω)时可靠跳闸。 7.2.6 在系统发生振荡时保护不应误动;系统振荡本线再发生故障时,保护应能可靠动作。 7.2.7 本线非全相运行期间发生各种故障,保护应能可靠动作。 7.2.8 线路出口发生三相短路时应可靠动作,同时应保证正方向故障及反方向出口经小电阻故障时动作的正确性。 7.2.9 线路保护应考虑线路分布电容、并联电抗器、变压器(励磁涌流)、高压直流输电设备等所产生的暂态及稳态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 7.2.10 装有串联补偿电容的线路及其相邻线路,线路保护应能适应串补投入及退出运行。同时应考虑下述特点对保护的影响,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不正确动作: 7.2.10.1 故障电流、电压反相; 7.2.10.2 串联电容间隙击穿; 7.2.10.3 电压互感器装设位置(在电容器的母线侧或线路侧)。 7.2.11 保护装置中的零序功率方向元件应采用自产零序电压,在零序电压二次值不小于1V的情况下应保证方向元件的正确性。 7.2.12 线路保护装置应具备同时接入双通道的功能,且每个通道可分别投退;当任一通道发生故障时,纵联保护仍能正常工作。使用内置光纤接口的纵联保护,双通道同时故障,相应纵联保护应可靠闭锁。 7.2.13 纵联距离(方向)保护 7.2.13.1 平行双回或多回有零序互感关联的线路发生接地故障时,非故障线路零序方向保护不应误动; 7.2.13.2 纵联距离(方向)保护应具备弱馈功能,在正、负序阻抗过大,或两侧零序阻抗差别过大的情况下,允许纵续动作。 7.2.13.3 纵联分相距离保护可通过传输分相命令实现选相功能。同杆并架线路发生跨线故障时,应经选相跳闸,选相失败时可经不大于250ms的延时三跳,但不应拒动。 7.2.13.4 纵联零序方向保护应经选相跳闸,选相失败时可经不大于250ms的延时三跳。 7.2.13.5 发生功率倒向时,保护不应误动。 7.2.14 纵联电流差动保护 7.2.14.1 纵联电流差动保护采用比率制动特性。 7.2.14.2 线路两侧的纵联电流差动保护装置均应设置本侧独立的电流启动元件,必要时可用交流电压量等作为辅助启动元件,差动电流不作为装置的启动元件。 7.2.14.3 纵联电流差动保护应经两侧启动元件和两侧差动功能压板闭锁。 7.2.14.4 纵联电流差动保护两侧差动功能压板状态不一致时,应告警。 7.2.14.5 配置零序差动保护,经100ms固定延时后选相跳闸,经250ms固定延时后三跳。 7.2.14.6 纵联电流差动保护应具有电容电流自动补偿功能。 7.2.14.7 线路空充时,差动保护不应降低灵敏度,延时应不超过30ms。 7.2.14.8 纵联电流差动保护应具有CT断线闭锁、CT饱和检测及CT变比补偿功能。 a) CT饱和检测时间应不大于5ms。 b) CT断线时,应退出零差及断线相差动功能,同时断线相投入CT断线差动保护功能,CT断线差流定值可整定;未断线相电流差动正常投入。 7.2.14.9 纵联电流差动保护应具有CRC检测、固定码位检测和帧检测功能。 7.2.14.10 纵联电流差动保护电流定值按本侧CT变比计算,对侧CT变比由装置自动获取。 7.2.14.11 每套纵联电流差动保护装置均可设定线路两侧地址码。线路两侧装置应互相交换地址码,地址码校验出错时告警并闭锁差动保护。 7.2.14.12 纵联电流差动保护装置应具有通道监视功能,如实时记录并累计丢帧、错误帧等通道状态数据,并能进行通讯误码计数,通道中断或误码率过高时应发告警信号。 7.2.15 相间及接地距离保护 7.2.15.1 设置三段相间距离和三段接地距离保护,各段可分别投退,各段保护定值应独立整定,且相间和接地距离保护应独立整定。 7.2.15.2 距离Ⅰ段应能选相跳闸,距离Ⅱ段应能经控制字选择选相跳闸,距离Ⅲ段三跳不重合。 7.2.15.3 距离Ⅰ、Ⅱ段应可选择经振荡闭锁。 7.2.15.4 除常规距离Ⅰ段外,为快速切除中长线路出口短路故障,应有反映近端故障的保护功能。 7.2.15.5 距离保护应具有重合和手合后加速功能,加速段可单独整定或通过控制字选择加速距离Ⅱ段或Ⅲ段。 7.2.16 零序电流保护 7.2.16.1 500kV线路零序电流保护应设置一段定时限和一段反时限,其中定时限段可经方向控制,PT断线时自动退出方向;反时限段不带方向。 7.2.16.2 非全相运行时,定时限段自动退出。 7.2.16.3 零序保护具有重合和手合后加速功能,重合后加速可通过控制字投退。 7.2.16.4 500kV线路零序定时限和反时限保护应三跳不重合。 a) t(3I0)=(Ip为电流基准值,对应“零序反时限电流”定值;TP为时间常数,对应“零序反时限时间”定值;3I0为短路时实际零序电流)。 b) 保护启动计时门槛为零序电流大于1.1倍基准值(即3I0>1.1IP),启动延时不超过5ms,当累计时间大于90s时,只告警不跳闸,并闭锁保护该项功能。 c) 保护出口经1.1倍基准值电流把关。保护采用瞬时返回特性,返回电流不低于0.95IP,返回延时不超过10ms。 d) 零序电流发生变化时,保护装置应能根据电流的变化采用积分算法调整保护动作时间。 e) 零序反时限动作时间应按反时限曲线计算,不应截取或设置其它动作时间。 7.2.17 PT断线相过流和零序过流保护 7.2.17.1 PT断线相过流和零序过流保护可整定。 7.2.17.2 当距离保护和零序过流保护均退出时,PT断线过流保护才允许自动退出。 7.2.17.3 系统三相电压恢复过程中,正序电压大于0.5UN时,PT断线元件延时500ms返回,恢复正常逻辑。 7.3 过电压及远跳保护 7.3.1 远跳不应采用线路保护的远传通道,采用光纤通道时远跳保护装置宜采用内置光纤接口。 7.3.2 500kV过电压及远跳保护装置应具备同时接入双通道的功能,且每个通道可分别投退;当任一通道故障时,保护仍能正常工作。对于使用内置光纤接口的保护装置,双通道同时故障,相应保护功能应可靠闭锁。 7.3.3 过电压保护在系统正常运行或在系统暂态过程的干扰下不应误动作。 7.3.4 过电压保护应按相装设过电压元件,以保证单相断开时测量电压的准确性。 7.3.5 过电压元件应能适用于电容式电压互感器,返回系数应大于0.98。 7.3.6 过电压元件动作后,经延时跳闸并同时发送远方跳闸信号,延时可整定。 7.3.7 具备就地故障判别功能,就地故障判据可通过控制字选择。 7.3.8 远方跳闸应闭锁重合闸。 7.3.9 远方跳闸保护的就地判据应能反映一次系统的故障、异常运行状态,宜采用如下判据: b) 零序电流、负序电流; c) 零序电压、负序电压; d) 电流变化量; e) 低电流、过电流; f) 负序电压、低电压、过电压; g) 分相低功率因数; h) 分相低有功。 7.3.10 远方跳闸保护收信逻辑采用二取二方式时,当任一通道故障,装置闭锁该通道收信并自动转为二取一方式,同时由保护装置或信号传输装置发出通道告警信号。 7.3.11 采用双光口的过电压及远跳保护的两个远跳开入应独立接入。 7.4 断路器保护及操作箱配置 7.4.1 断路器失灵保护 7.4.1.1 失灵保护采用分相和三相起动,设置三个分相跳闸开入,一个三相跳闸开入。 7.4.1.2 分相起动应由能瞬时返回的保护分相跳闸出口接点与相电流元件接点串联组成;三相启动应由能瞬时返回的保护三相跳闸出口接点与相电流元件或零、负序电流元件和低功率因数元件串联组成。 7.4.1.3 失灵保护起动回路的电流判别元件和低功率因数判别元件在故障切除后的返回时间应小于20ms。 7.4.1.4 断路器保护屏(柜)上不设失灵功能投退及失灵开入压板,需要投退保护的失灵启动回路时,通过投退相应保护屏(柜)上各自的启动失灵压板实现。 7.4.1.5 断路器的失灵保护,对于线路保护分相跳闸开入和发变组(线路)三相跳闸开入,失灵保护应采用不同的启动方式: a) 任一分相跳闸接点开入经电流突变量或零序电流启动元件开放并展宽后开放失灵保护出口正电源;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财经 > 管理学资料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