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21世纪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工工艺等方面系统知识,能较熟练掌握化工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和研究方法,具有从事化工及相关行业生产控制和管理,产品和过程研究开发,生产装置的设计、放大和优化等工作能力的高等化工专业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
在较熟练和全面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主要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工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化工单元操作、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工艺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并接受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代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和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
2、具有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实干创新的精神,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良好道德品质。懂得一定的社会、人文科学和经济管理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3、要求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工、理、文、商知识相互渗透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优良的综合素质。
4、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基础知识以及化工生产过程的共同规律;具有较丰富的化工工艺知识,具有机械、控制等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5、获得工程设计基本训练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工程制图、工程运算、工程和工艺实验、测试、表达和获得科技信息等基本技能。
6、较好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查阅外文文献,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听、说、写的基础。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7、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及应用,具有计算机编程、数据库、文件检索、CAD等技能,达到浙江省非计算机专业等级考试二级水平。
8、获得工程实验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科学思维方法及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9、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达到国家对大学生体育合格的标准。
三、学制 全日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结构比例表:(见表一)
五、时间安排表:(见表二)
六、课程设置:(见表三)
七、专业必修课程简介(见附件)
表一 课 程 结 构 比 例
课程类别
学时数
百分比
备 注
必修
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
758
29.2%
学科基础课程
1071
41.2%
专业课程
322
12.4%
选修课程
专业选修课
320
12.3%
全校性选修课
128
4.9%
合 计
2599
100%
注:实践环节(军训1周、生产劳动4周、“两课”实践10周、化工见习1周、化工实习16周、金工实习1周、课程设计4周、专业实验2周、无机及有机化工大实验2周、毕业论文及设计14.5周、总实验学时数17周),共 72.5 周。
表二 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
学年及学期
类别
一
二
三
四
合计
1
2
3
4
5
6
7
8
教育教学周数
始业教育、军事训练
1
1
课堂教学
16
16
17
17
16
16
16
0
114
考试考查
1.5
1.5
1.5
1.5
1.5
1.5
1.5
0
10.5
金工实习
1
1
化工见习
1
1
化工机械课程设计
2
2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2
2
无机化工大实验
1
1
有机化工大实验
1
1
化工专业实验
2
2
生产劳动
(1)
(1)
(1)
(1)
(4)
化工实习
4
4
暑假实习
(4)
(4)
(4)
(12)
毕业设计
4
4
毕业论文
10.5
10.5
毕业教育
1
1
小计
39
40
40
40
159
寒暑假
10
10
10
10
40
机动
3
2
2
2
9
学年周数
52
52
52
52
208
表三 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安排
课
程
类
别
课
程
代
码
课程名称
教学时数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总
学
时
理
论
教
学
实
践
教
学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16
周
16
周
17周
17
周
16周
16周
16周
0周
必修课
公共基础课
064A01
哲学
32+(16)
32
(16)
2
064A02
政治经济学
34
34
2
064A03
毛泽东思想概论
34+(17)
34
(17)
2+(1)
064A04
邓小平理论
34+(34)
34
(34)
2+(2)
064A05
思想道德修养
32+(16)
32
(16)
2+(1)
064A06
法律基础
32
32
2
064A07
职业道德教育
(16)
(16)
(1)
064A08
形势与政策
(114)
(114)
(1)
(1)
(1)
(1)
(1)
(1)
(1)
064A09
大学英语
264
264
4
4
4
4
064A10
计算机基础(一)
64
32
32
2+2
064A11
计算机基础(二)
68
68
4
064A12
体育
132
132
2
2
2
2
064A13
大学语文
32
32
2
小计
758
726
32
10
14
14
8
0
0
0
0
学科基础课
064B14
高等数学*
128
128
4
4
064B15
线性代数及概率论*
51
51
3
064B16
大学物理*
68
68
4
064B17
大学物理实验
34
34
2
064B18
化工制图*
80
80
3
2
064B19
无机及分析化学*
80
80
3
2
064B20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64
64
2
2
064B21
有机化学*
85
85
3
2
064B22
有机化学实验
68
68
2
2
064B23
物理化学*
99
99
3
3
064B24
物理化学实验
50
50
1.5
1.5
064B25
化工机械设计基础*
64
64
4
064B26
电工学*
48
32
16
2+1
064B27
化工原理*
104
104
3.5
3
064B28
化工原理实验
48
48
2
1
小计
1071
791
280
12
10
11
11.5
14
7
0
0
专业课
064C29
化学反应工程*
48
48
3
064C30
化工热力学*
32
32
2
064C31
化工仪表自动化*
56
40
16
2.5+1
064C32
化工工艺学*
40
40
2.5
064C33
化工技术经济学
32
32
2
064C34
化工CAD*
34
34
2
064C35
化工设计*
48
48
3
064C36
化工安全概论
32
32
2
小计
322
306
16
0
0
0
2
3
9
6
0
合计
2151
1823
328
22
24
25
21.5
17
16
6
0
课
程
类
别
课
程
代
码
课程名称
教学时数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总
学
时
理
论
教
学
实
践
教
学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16
周
16
周
17周
17
周
16周
16周
16周
0周
选修课
必选课
064D37
专业英语
32
32
2
064D38
化学化工文献索引
32
32
2
小计
64
64
0
0
0
0
0
2
2
0
化工工程及工艺方向
专业方向课
064D39
精细化学品合成
64
48
16
3+1
064D40
分离工程
48
48
3
064D41
工业分析
48
32
16
2+1
小计
160
128
32
0
0
0
0
0
4
6
0
工业分析方向
064D42
仪器分析
64
48
16
3+1
064D43
环境监测
48
48
3
064D44
有机定量分析
48
32
16
2+1
小计
160
128
32
0
0
0
0
0
4
6
0
必选3门
专业任选课
064D45
纳米材料
32
32
2
064D46
复合材料
32
32
2
064D47
功能材料
28
28
2
064D48
高分子材料
32
32
2
064D49
工业催化
32
2
064D50
生物化工基础
32
32
2
064D51
化工动态学
32
32
2
064D52
质量控制与国际标准
32
32
2
064D53
现代测试技术
32
32
2
064D54
化工前沿
32
32
2
064D55
基因工程技术
32
32
2
064D56
药物合成前沿研究进展
28
28
2
064D57
应用光谱学
32
32
2
064D58
药物化学
32
32
2
065D59
微生物学
32
32
2
小计
96
96
全校性选修课(必选四门)
128
128
合计
448
416
32
0
0
0
0
0
6
8
0
总计
2599
2239
360
22
24
25
21.5
17
22
14
0
注:打“*”为考试课
七、专业课程简介
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144学时,其中实验64学时),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内容简介:本课程通过课程讲授,并与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实验课密切配合,使学生在基础理论和物质结构知识的指导下,理解和掌握重要元素及其化学的特性,典型反应、提高定量处理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关系的能力,树立准确的“量”的概念等基本知识,同时在科学思维能力方面获得应有的训练的培养。为后读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化学事实材料。
教材:南京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编写组编《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高教出版社。
有机化学:(153学时,其中实验68学时),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高等院校化工专业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讲授,使学生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规律和理论知识,熟悉有机化合物基本类型的结构、性能、合成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并与有机化学实验课密切配合,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后读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验基本技能。
教材:徐寿昌编《有机化学》,高教出版社。
物理化学:(149学时,其中实验50学时),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课程简介:本课程讲授气体、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化学,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相平衡,化学平衡,统计热力学初步,表面现象,化工动力学特殊反应动力学,胶体化学等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化学中介绍的各种性质、含义,并且能与实际相结合。
教材:金玳、范金义编《物理化学》(第二版),高教出版社。
化工原理:(152学时,其中实验48学时),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工程类技术基础课,其内容包括理论基础,工程基础和工程应用。教学目的在于化工生产过程的组织、基本理论及过程分析、设备原理及构造、工程设计方法以及单元操作运行情况诸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相应的分析工程实际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陈敏恒等编著《化工原理》(第二版)(上、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 :(64学时),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通过学习工程力学基础、化工设备设计基础和机械传动等内容,使学生掌握一般化工设备的选材和选型,通过课程设计的综合训练,在化学和机械的相关理论之间建立桥梁和纽带。
教材:赵军等编《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学反应工程:(48学时),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类型:专业课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研究工业化学反应过程的科学,是化学工程的主要分支学科之一。它是化学工程及工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掌握工业反应器选型、设计和操作控制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相应的分析、计算能力。
教材:陈甘棠主编《化学反应工程》(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热力学:(32学时),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类型:专业课
课程简介:化工热力学是化学工程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化工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热力学基础原理,使学生掌握热力学在化学和化工学科中的应用,掌握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应用热力学的概念、公式、图表等解决化学化工过程的实际问题,使学生适当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
教材:陈钟秀、顾飞燕编《化学热力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56学时,其中实验16学时),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类型:专业课
课程简介:化工自动化及仪表是一门与工程实际密切结合的技术基础课程,通过本齐备的学习,了解主要工业参数的基本测量方法和仪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能根据工艺实际情况正确地选用和使用常见测量仪表和调节仪表;理解自动调节系统的组成、基本原理、各环节的作用,能根据工艺的需要提出合理的自动控制方案,为自控设计正确提供有关工艺条件和数据。
教材:厉玉鸣《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工艺学: (40学时),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类型:专业课
课程简介:本课程应用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及反应工程等基本理论,阐述各主要化工产品的生产方法与原理,分析和寻优操作条件,讨论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介绍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发展动态,并结合典型产品进行物料热量衡算和反应器的初步设计计算。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化工生产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掌握基本工艺设计,培养学生工程技术经济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
教材:蒋家俊《化学工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化工CAD:(34学时),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类型:专业课
课程简介:化工CAD是化工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课之一,化工CAD软件是一门针对化工专业要求、重点介绍AutoCAD2000软件的基本功能,是化工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运用AutoCAD2000软件绘制有关图样,并为今后进一步开展CAD/CAM/CAE打下基础;要求学生掌握AutoCAD2000软件的基本绘图功能,能绘制化工工艺流程图、设备布置图和化工设备图或橡胶塑模具的零件图和装配图。
教材:刘志虹 张芳编著.AutoCAD 2000中文版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化工设计:(32学时) ,考核方式:考试;课程类型:专业课
课程简介:化学工艺设计概论是一门综合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多种学科内容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性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介绍化工设计的意义、内容、设计的程序以及化学工艺设计具体设计过程和要求,使学生掌握化工工艺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教材:吴嘉主编.《化工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