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电报的发明者
虽然早在19世纪初,就有人开始研制电报,但实用电磁电报的发明,主要归功于英国科学家库克、惠斯通和美国科学家莫尔斯。1836年,库克制成电磁电报机,并于次年申请了首个电报专利。惠斯通则是库克的合作者。莫尔斯原本是美国的一流画家,出于兴趣,他在1835年研制出电磁电报机的样机,后又根据电流通、断掉时出现电火花和没有电火花两种信号,于1838年发明了由点、划组成的“莫尔斯电码”。
1858年7月《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报道: ...众所周知,英国人一向宣称,电磁式电报(magnetic telegraph)是由他们的同胞惠斯通教授发明的。而在大西洋彼岸,电报公司的成立,则让更多的欧洲人开始讨论,谁才是电报的真正发明者。法国巴黎的《通报》(Moniteur)认为,莫尔斯虽不是电报原理的创立者,却是第一个将该原理用于实践的人。
1843年,塞缪尔·莫尔斯用国会赞助的3万美元建起了从华盛顿到巴尔的摩之间长达64公里的电报线路,翌年5月,他在华盛顿国会大厦最高法院会议厅里,用他从1837年便发明出来并不断完善的电报机,向巴尔的摩发送了世界上的第一封电报,电文内容是《圣经》中的一句话:上帝啊,你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第一次打给了18岁的电器技师沃特森。
1875年5月,贝尔和沃特森研制出两台粗糙的样机。这两台样机是在一个圆筒底部蒙上一张薄膜,薄膜中央垂直连接一根炭杆,插在硫酸液里。这样,人对着它讲话时,薄膜受到振动,炭杆与硫酸接触的地方电阻发生变化,随之电流也发生变化;接收时,因电流变化,也就产生变化的声波。由此实现了声音的传送。
可是,经过验证,这两台样机还是不能通话。试验再次失败。
经反复研究、检查,贝尔确认样机设计、制作没有什么问题。“可为什么失败了呢?”贝尔苦苦思索着。
一天夜晚,贝尔站在窗前,锁眉沉思。忽然,从远处传来了悠扬的吉他声。那声音清脆而又深沉,美妙极了!
“对了,沃特森,我们应该制作一个音箱,提高声音的灵敏度。”贝尔从吉他声中得到启迪。
于是,两人马上设计了一个制作方案。一时没有材料,他们把床板拆了。几个小时奋战之后,音箱制成了。
1875年6月2日,他们又对带音箱的样机进行试验。贝尔在实验室里,沃特森在隔着几个房间的另一头。贝尔一面在调整机器,一面对着送话器呼唤起来。
忽然,贝尔在操作时,不小心把硫酸溅到腿上,他情不自禁地喊道:“沃特森先生,快来呀,我需要你!
“我听到了,我听到了。”沃特森高兴地从那一头冲过来。他顾不上看贝尔受伤的地方,把贝尔紧紧拥抱住。贝尔此时也忘了疼痛,激动得热泪盈眶。
电话专利之争
梅乌奇是电话的发明者,最初是美国的一项决议通过的。2002年6月11日,美国众议院的269号决议称,穆齐于1860年在纽约展示的名为teletrofono的机械已经具备了电话的功能,从而证明了电话的发明者应该是穆齐而不是贝尔。只是后来贝尔从各种渠道获取了穆齐的成果,才在16年之后申请了专利。决议说:“众议院认为安东尼奥·穆齐的一生及其成就应该得到肯定。他在发明电话过程中的工作也应该得到承认。”
经过这项决议,贝尔被永远的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决议一经公布立刻引起多方强烈反应,意大利裔美国人纷纷欢呼这一迟来了一个多世纪的“公正判决”。加拿大方面则指责美国国会为了政治目的篡改历史。为了给美国一点颜色瞧瞧,加拿大众议院效仿美国国会于6月21日正式通过决议,重申贝尔是电话的发明者。
互联网(Internet)是把全世界的电脑,通过电话线路及专线接驳一起的网络
万维网(WWW)是全世界超文本档案(HTML)的集合,档案内提供超连结,可使浏览者找寻到其他档案
互联网及万维网的发展历史
互联网起源于1969年。当时美国国防部授权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进行网络试验。ARPANET诞生
1971年,美国四间大学的电脑,通过电话线路连接起来
1982年,「传输控制协定/互联网协定」(TCP/IP协定)被采用为网络上的通讯协定
1985年,美国国立科学基金会网络(NSFNET)把五个超级电脑中心及其地区网络连接起来
1989年,Tim Berners-Lee发明了万维网(WWW)和超文本档案(HTML)
1990年开始有商业公司(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经营上网服务
1993年,能浏览多媒体的Mosaic浏览器出现,于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士连上互联网
Netscape Navigator于1994年诞生
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于1996年诞生
1965年,Tomlinson从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又花了两年时间拿到了电脑工程的博士学位,然后就到麻省理工学院附近一家名叫Bolt Beranek and Newman(简称BBN)的企业从事电脑方面的研究工作。当时,这家企业正受聘于美国军方,参入了Internet的前身——Arpanet的建设和维护工作。Tomlinson在BBN多年的同事和朋友Jerry Burchfiel回忆说:“我们的工作是在那些简陋的硬件设备上面搞一个操作系统。Ray则搞出了一个‘传递信息’的程序。刚开始时,这个程序只能在当地使用,但很快,他使它能够走得更远,最后甚至可以跨越整个Arpanet来传递邮件。
与Alexander Graham Bell(电话的发明者)给助手Watson打的第一个著名的电话不同,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具体内容已经没有人记得了,所知道的只是这封电子邮件是由Tomlinson从一台电脑发给另一台电脑的。收件人嘛,自然也是他自己。对于自己的这项发明,就连Tomlinson本人当时也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Burchfiel回忆说:“他一边向我展示他所取得的成果,一边不断叮嘱我说‘千万不要告诉其它任何人!我们拿钱可不是为了搞这个的。’”
不过,在一个名叫Larry Roberts的伙计出现之后,这种担心就完全变得多余了。Larry Roberts是负责Arpanet项目的一个政府机构的主管,他对Tomlinson的发明爱不释手,并把电子邮件作为自己在工作中唯一的通讯方式。他的这一极端举动,迫使那些依赖其拨款的研究人员不得不纷纷使自己联网,于是,Tomlinson搞出的这种通过网络来传递信息的系统,很快就从一种方便之举,变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
以太网技术的最初进展来自于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许多先锋技术项目中的一个。人们通常认为以太网发明于1973年,当年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给他PARC的老板写了一篇有关以太网潜力的备忘录。但是梅特卡夫本人认为以太网是之后几年才出现的。在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太网:局域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包交换技术》的文章。1977年底,梅特卡夫和他的合作者获得了“具有冲突检测的多点数据通信系统”的专利。多点传输系统被称为CSMA/CD(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从此标志以太网的诞生。
1979年,梅特卡夫为了开发个人电脑和局域网离开了施乐,成立了3Com公司。3com对迪吉多,英特尔,和施乐进行游说,希望与他们一起将以太网标准化、规范化。这个通用的以太网标准于1980年9月30日出台,当时业界有两个流行的非公有网络标准令牌环网和ARCNET,在以太网大潮的冲击下他们很快萎缩并被取代。而在此过程中,3Com也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
Vinton G. Cerf 是 Google 的副总裁兼首席互联网顾问他负责为公司在互联网及其他平台上确定新的可行技术和应用程序。
作为闻名遐迩的“互联网之父”,Vint 和 Robert Kahn 合作设计了 TCP/IP 协议及互联网的基础体系结构。为了表示对其工作的认可,克林顿总统于 1997 年向他们授予美国国家科技奖章。2005 年,Vint 和 Bob 荣获美国非军人最高荣誉勋章 — 总统自由勋章。这证明,他们在用于互联网内数据传输的软件代码方面的工作已将他们推上“改变了全球商务、通信和娱乐状况的数字革命的最前沿”。
这位美国国家计算机安全中心(隶属于美国国家安全局NSA)首席科学家的儿子,康奈尔大学的高材生,在1988年的第一次工作过程中戏剧性地散播出了网络蠕虫病毒后,“Hacker”一词开始在英语中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在此次的事故中成千上万的电脑收到了影响,并导致了部分电脑崩溃。
1988年冬天,正在康乃尔大学攻读的莫里斯,把一个被称为”蠕虫”的电脑病毒送进了美国最大的电脑网络–互联网。1988年11月2日下午5点,互联网的管理人员首次发现网络有不明入侵者。它们仿佛是网络中的超级间谍,狡猾地不断截取用户口令等网络中的”机密文件”,利用这些口令欺骗网络中的”哨兵”,长驱直入互联网中的用户电脑。入侵得手,立即反客为主,并闪电般地自我复制,抢占地盘。
用户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些不请自来的神秘入侵者迅速扩大战果,充斥电脑内存,使电脑莫名其妙地”死掉”,只好急如星火地向管理人员求援,哪知,他们此时四面楚歌,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网络中电脑一批又一批地被病毒感染而”身亡”。当晚,从美国东海岸到西海岸,互联网用户陷入一片恐慌。到11月3日清晨5点,当加州伯克利分校的专家找出阻止病毒蔓延的办法时,短短12小时内,已有6200台采用Unix操作系统的SUN工作站和VAX小型机瘫痪或半瘫痪,不计其数的数据和资料毁于这一夜之间。造成一场损失近亿美元的空前大劫难!
当警方已侦破这一案件并认定莫里斯是闯下弥天大祸的"作者"时,纽约州法庭却迟迟难以对他定罪。在当时,对制造电脑病毒事件这类行为定罪,还是世界性的难题。前苏联在1987年曾发生过汽车厂的电脑人员用病毒破坏生产线的事件,法庭只能用“流氓罪”草草了事。
1990年5月5日,纽约地方法庭根据罗伯特.莫里斯设计病毒程序,造成包括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军事基地和主要大学的计算机停止运行的重大事故,判处莫里斯三年缓刑,罚款一万美金,义务为新区服务400小时。莫里斯事件震惊了美国社会乃至整个世界。而比事件影响更大、更深远的是:黑客从此真正变黑,黑客伦理失去约束,黑客传统开始中断。大众对黑客的印象永远不可能回复。而且,计算机病毒从此步入主流。
Hacker一词,最初曾指热心于计算机技术、水平高超的电脑专家,尤其是程序设计人员,逐渐区分为白帽、灰帽、黑帽等,其中黑帽black hat实际就是cracker。到了今天,黑客一词已被用于泛指那些专门利用电脑网络搞破坏或恶作剧的家伙,对这些人的正确英文叫法是Cracker。在媒体报道中,黑客一词常指那些软件骇客(software cracker)。
Tim Berners-Lee在1991年发明的万维网给全球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打开了人们获得信息的方便之门。在上个世纪90年代晚期的网络投资泡沫期间,无数的.com公司的创建者们因了他的发明一夜之间就成为了百万富翁。
网页上的超链接一般分为三种:一种是绝对URL的超链接。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就是统一资源定位符,简单地讲就是网络上的一个站点、网页的完整路径。http://www.xxx. com/
第二种是相对URL的超链接。如将自己网页上的某一段文字或某标题链接到同一网站的其他网页上面去;
还有一种称为同一网页的超链接,这种超链接又叫做书签。
高斯林给当时设计了一种运行在虚拟机中的面向对象的语言,起名叫Oak(橡树,高斯林窗外的一颗树)。
但是申请注册上商标时,发现Oak被其他公司注册了,不得不重新起名。当时他们正在咖啡馆里喝着印尼爪哇(Java)岛出产的咖啡,有一个人灵机一动说就叫Java怎么样,并得到了其他人的赞赏,于是他们就将这种程序语言命名为Java。
Java语言其实最是诞生于1991年,起初被称为OAK语言,是SUN公司为一些消费性电子产品而设计的一个通用环境。他们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开发一种独立于平台的软件技术,而且在网络出现之前,OAK可以说是默默无闻,甚至差点夭折。但是,网络的出现改变了OAK的命运。现在Java已经成为当今最重要的一种程序设计语言。
Java的创造者James Gosling在自己的博客贴出了一幅画,并写了一句话So long, old friend… (再见了,老朋友)
墓前站的是Linux的吉祥物Tux塔克斯和Java的吉祥物Duke杜克
虽然Sun已经离去,Java还会继续前行……
Google搜索网站的创始人Sergey Brin和Larry Page的第一次相遇还是1995年他们在斯坦福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1996年初,他们开始研究一个叫做BackRub的搜索引擎,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该搜索引擎具备分析指向给定网站的链接的能力。此后几年中,他们进一步发展了这项技术,现在它的名字已经改为PageRank,而且已经成为了Google搜索的基础。
Googol是由美国数学家Edward Kasner9岁的侄子 Milton Sirotta 发明的,后来在数学家Edward Kasner和James Newman的著作《Mathematics and the Imagination》中被引用。Google公司采用这个词显示了公司想征服网上无穷无尽资料的雄心
1987年9月14日,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钱天白向西德卡尔斯鲁厄大学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使中国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一员,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第77个国家。促成并见证了这一刻的,是中国互联网重要的开创者之一,和钱天白并称“二钱”的钱华林教授。
钱家在江浙一带是一个颇有声望的家族——他们是吴越国王钱镠的后裔。据史书记载,钱镠临终前为其子孙留有万余字的遗嘱。这份遗嘱在钱家世世代代相传,后人从而受益。其简要内容是,一、要心存忠孝;二、宜善事之;三、度德量力;四、民为贵……十、明礼教。钱镠的后裔,果然不辜负先祖的遗训,钱氏家族人才辈出。
据统计,当代钱氏家族仅科学院院士国内外就有100多人,分布于50多个国家,亦有众多的政治家和学者出自这个家族。如钱其琛、钱正英、钱玄同、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钟书、钱复、钱穆、钱君陶、钱俊瑞等。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就是钱学森的侄子。人们称这个家族为“钱氏豪门”。
2000年1月1日,公司创始人李彦宏、徐勇携120万美元风险投资,从美国硅谷回国,创建了百度公司,并在短短6个月的时间内完成目前中国最大、最好的中文搜索引擎的开发工作。2005年8月5日,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2005年全球资本市场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上市公司,百度由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资源共享
⑴ 硬件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大容量存储设备、计算机外部设备,如彩色打印机、静电绘图仪等。
⑵ 软件资源:包括各种应用软件、工具软件、系统开发所用的支撑软件、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⑶ 数据资源:包括数据库文件、数据库、办公文档资料、企业生产报表等。
⑷ 信道资源:通信信道可以理解为电信号的传输介质。通信信道的共享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共享资源之一。
通信通道可以传输各种类型的信息,包括数据信息和图形、图像、声音、视频流等各种多媒体信息。
把要处理的任务分散到各个计算机上运行,而不是集中在一台大型计算机上。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软件设计的复杂性,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
4、集中管理
对地理位置分散的组织和部门,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现集中管理,如数据库情报检索系统、交通运输部门的定票系统、军事指挥系统等。
5、均衡负荷
当网络中某台计算机的任务负荷太重时,通过网络和应用程序的控制和管理,将作业分散到网络中的其它计算机中,由多台计算机共同完成。
根据网络连接的地理范围,可将计算机网络分成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三种类型。
1、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
局域网的作用范围是几百到几千米,通常用于组建企业网和校园网,并分为局部区域网和高速区域网。
2、 城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
城域网是局域网的延伸,用于局域网之间的连接,网络规模局限在一座城市范围内, 覆盖的地理范围从几十至几百公里。
3、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
广域网又称远程网,是指在一个很大地理范围(从数百公里到数千公里,甚至上万公里)由许多局域网组成的网络。广域网是将远距离的网络和资源连接起来的任何系统,主要用在一个地区、行业甚至在全国范围内组网,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华为企业网交换机拥有业界最全面的产品族,以满足从低端到高端各层面的业务需求。
S1700、S2700、S3700、S5700定位于园区网接入层,其中S1700和S2700提供二层百兆接入的能力,S3700提供三层百兆接入的能力,S5700提供三层千兆接入能力,具有很高的端口密度,同时支持堆叠技术,实现交换机的集群管理和容错能力。
S5700、S7700、S9300定位于园区网汇聚层,具有强大的交换能力和很高的端口密度,同时支持各种灵活板卡以满足不同场合的需求,以提供丰富的接口种类。
S5700、S6700、S9300、S12700属于高端交换机,定位于园区网核心层,同时应用于大型数据中心的接入和核心交换,具有很高的端口密度,灵活的板卡选择,多种端口各类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AR200系列主要应用于小型的办公室,集交换路由于一体,用户可以采用有线局域网接入、无线AP接入,上行可采用以太链路、3G无线或PPPOE拨号等多种方式接入因特网。
AR1200系列具备强大的路由功能,同时提供多种接入方式,如有线局域网、无线AP等,还具有灵活插卡槽位,可供用户选择需要的子卡以实现诸多扩展接口和功能。
AR2200系列具备强大的路由功能,并具备多种接入方式,可以选择各种插卡以满足不同场合的需要,并且支持槽位的合并,以提供用户更大的端口密度,其中AR2240具备双主控双电源的备份模式,极大的提高了设备的可用性,降低了设备因故障影响业务的概率。
AR3200系列是大容量的路由产品,提供很多灵活插卡槽位,供用户根据不同场合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板卡,而且槽位间支持合并,以提供更大的端口密度,同时具有双主控双电源的备份能力。
1、网络操作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是网络软件中最主要的软件,用于实现不同主机之间的用户通信,以及全网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共享,并向用户提供统一的、方便的网络接口,便于用户使用网络。目前网络操作系统有三大阵营:UNIX、NetWare和Windows。目前, 我国最广泛使用的是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
2、网络协议软件
网络协议是网络通信的数据传输规范,网络协议软件是用于实现网络协议功能的软件。
目前, 典型的网络协议软件有TCP/IP协议、IPX/SPX协议、IEEE802标准协议系列等。其中, TCP/IP是当前异种网络互连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络协议软件。
3、网络管理软件
网络管理软件是用来对网络资源进行管理以及对网络进行维护的软件,如性能管理、配置管理、故障管理、记费管理、安全管理、网络运行状态监视与统计等。
4、网络通信软件
是用于实现网络中各种设备之间进行通信的软件,使用户能够在不必详细了解通信控制规程的情况下,控制应用程序与多个站进行通信,并对大量的通信数据进行加工和管理。
5、网络应用软件
网络应用软件是为网络用户提供服务,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研究的重点不是网络中各个独立的计算机本身的功能,而是如何实现网络特有的功能。
网际协议地址(即IP地址)。它是为标识Internet上主机位置而设置的。Internet上的每一台计算机都被赋予一个世界上唯一的32位Internet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简称IP Address),这一地址可用于与该计算机机有关的全部通信。为了方便起见,在应用上我们以8bit为一单位,组成四组十进制数字来表示每一台主机的位置。
一般的IP地址由4组数字组成,每组数字介于0-255之间,如某一台电脑的IP地址可为:202.206.65.115,但不能为202.206.259.3。
尽管IP地址能够唯一地标识网络上的计算机,但IP地址是数字型的,用户记忆这类数字十分不方便,于是人们又发明了另一套字符型的地址方案即所谓的域名地址。域名由两种基本类型组成:以机构性质命名的域和以国家地区代码命名的域。常见的以机构性质命名的域,一般由三个字符组成,如表示商业机构的“com”,表示教育机构的“edu”等。以机构性质或类别命名的域如下表:
统一资源定位器,又叫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是专为标识Internet网上资源位置而设的一种编址方式,我们平时所说的网页地址指的即是URL,它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传输协议://主机IP地址或域名地址/资源所在路径和文件名,如今日上海联线的URL为:http://china-
标识Internet网上资源位置的三种方式:
IP地址:202.206.64.33
域名地址:
URL:http://china-
我们使用的第二代互联网IPv4技术,核心技术属于美国。它的最大问题是网络地址资源有限,从理论上讲,编址1600万个网络、40亿台主机。但采用A、B、C三类编址方式后,可用的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的数目大打折扣,以至IP地址已于2011年2月3日分配完毕。其中北美占有3/4,约30亿个,而人口最多的亚洲只有不到4亿个,中国截止2010年6月IPv4地址数量达到2.5亿,落后于4.2亿网民的需求。地址不足,严重地制约了中国及其他国家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
一方面是地址资源数量的限制,另一方面是随着电子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将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可能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都需要连入全球因特网。在这样的环境下,IPv6应运而生。单从数量级上来 IPv6普及说,IPv6所拥有的地址容量是IPv4的约8×10^28倍,达到2^128(算上全零的)个。这不但解决了网络地址资源数量的问题,同时也为除电脑外的设备连入互联网在数量限制上扫清了障碍。
●备份资料。记住你的系统永远不会是无懈可击的,灾难性的数据损失会发生在你身上———只需一条虫子或一只木马就已足够。
●选择很难猜的密码。不要没有脑子地填上几个与你有关的数字,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及时修改默认密码。
●安装防毒软件,并让它每天更新升级。
●及时更新操作系统,时刻留意软件制造商发布的各种补丁,并及时安装应用。
●在IE或其它浏览器中会出现一些黑客鱼饵,对此要保持清醒,拒绝点击,同时将电子邮件客户端的自动脚本功能关闭。
●在发送敏感邮件时使用加密软件,也可用加密软件保护你的硬盘上的数据。
●安装一个或几个反间谍程序,并且要经常运行检查。
●使用个人防火墙并正确设置它,阻止其它计算机、网络和网址与你的计算机建立连接,指定哪些程序可以自动连接到网络。
●关闭所有你不使用的系统服务,特别是那些可以让别人远程控制你的计算机的服务,如RemoteDesktop、RealVNC和NetBIOS等。
●保证无线连接的安全。在家里,可以使用无线保护接入WPA和至少20个字符的密码。正确设置你的笔记本电脑,不要加入任何网络,除非它使用WPA。要想在一个充满敌意的因特网世界里保护自己,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你要时刻想着,在地球另一端的某个角落里,一个或一些毫无道德的人正在刺探你的系统漏洞,并利用它们窃取你最敏感的秘密。希望你不会成为这些网络入侵者的下一个牺牲品。
- 7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