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南和县第三中学 郝文英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特点。2、学习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3、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教学难点:对陶渊明读书方式“不求甚解”的领会。教学方法:讨论 、朗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引出陶渊明。二、认定目标1、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特点。2、学习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3、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三、预习反馈1、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陶渊明写的文章或者诗歌,
2、想想看,有哪些是我们学过的?2、说说你对陶渊明的了解。3、说说“自传”这种传记文。四、合作探究1、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请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来回答。籍贯: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期在必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2、请大家结合文章具体语句来分析陶渊明的形象。(1)、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中看出他生活贫穷。从“晏如也。”可见他安贫乐道。(2)、从“造饮辄尽,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中可见他的饮酒方式与目的的确与众不同,他饮酒不
3、随礼俗,表现率真、真诚。(3)、写文章的目的是“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不是为了做官。可见淡泊名利。(4)、他的性格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3、本文在行文中除了对陶渊明做了一般性的介绍外,还有赞文,那么,赞语中的话和“传”中的语句有什么关系?“赞曰”是作者叙述完了五柳先生的生平事迹后对他的评论。赞是在传文后对五柳先生的评论,是前后照应关系。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照应“不慕荣利”;“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照应“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照应“不戚戚于贫贱”。五、展示点拨1、问题:陶渊明读书的特点是不求甚解。今天我们也常用“不求甚解”
4、常含贬义。怎样理解陶渊明的读书呢?陶渊明读书不在字句上下功夫,而在乎领会文章的旨意。他读书意在与作者的情怀相交融。真正把书读透,不只悟到人物的特征,更高境界是发现作者的神韵。2、问题:他“性嗜酒”,是否消极颓废? 不是。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这是他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六、当堂测评 1、用文中的原句答题“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_ “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_“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 _ “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_2、赞语中哪句话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_。七、课堂总结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际上是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兴趣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清高不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道德品质与节操。八、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请用自赏自嘲的语言介绍一下自己,可以是个完整的小传,也可以只是一两句,抓住某个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附:板书设计 籍贯姓字:隐士性 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志趣高洁 五柳先生传 传 爱 好: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淡泊名利 生 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安贫乐道 赞: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