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更多好资源尽在 世界工厂下载频道
《浙商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杨宏建
前言(1)
关于成功经验,可用四句话概括心得:
诚信经营――不要投机取巧,不管是对合作伙伴,对经营客户,还是对民族,对国家。
以人为本――对内对外都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好高骛远――要立足实际。
不断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因为很多事情只怕你想不到。
――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
为什么总是浙江商人?
2005年5月6日,###总理在意大利罗马会见罗马华侨华人贸易总会会长李美星及40多位温州籍旅意华侨时说:“据我所知,今天到场的华侨华人企业家中百分之七八十是温州人。温州人能干。意大利人说,他们九个人中就有一家企业。我说,我们温州人一个人也能办一家企业。其实,温州人这种精神是一种创业精神。我知道出来的中国人都很艰辛,今天大家穿得整整齐齐,但当年出来时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到今天这一步相当不易。温州人能吃苦,而且吃苦不叫苦,这就是中国人力量所在。”
说起浙江商人,许多人都不得不关注。近几年来,作为中国第一创富商帮,浙商的崛起已经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这可以从许多数字中反映出来。
2004年,在全国工商联“2004年度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排序”中,浙江民营企业的实力再一次得到了公认。在这份全国民企500强名单上,浙江共有183家上榜,占,而这也是浙江连续7年领跑全国,浙江的广厦集团和UT斯达康则进入前10名。在中国社科院推出的2004年中国最具竞争力民营企业50强中,浙江占了26席。在缴税前10位中,浙江民企更是占据5席。
2005年11月3日揭晓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中,浙商作为中国第一大创富团体,在本年度的榜上表现非凡。
在排行榜的前10位中有3位浙商――网易的丁磊、复星集团的郭广昌和盛大的陈天桥分别以亿元、和的资产名列第三、七、九位。在400位上榜的总人数中,浙商占据了74个席位。
2005年中国《新财富》500富人榜中,浙商占105名,其中,陈天桥更以150亿身价荣登榜首,鲁冠球名列第四,丁磊排在第五。
浙江现有总资产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903家,注册资本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218家。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户数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为什么总是浙江人呢?浙江人到底是如何成功的?为什么浙江人因此被人们称为“中国第一创富商帮”和“东方犹太人”?
浙江人天生就是商人
浙江位于太湖以南,东濒东海。浙江,是古时对钱塘江的称呼。钱塘江是浙江省内最大的河流。
钱塘江的潮水是浙江闻名的景观。当潮水袭来时,往往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这是因为钱塘江的江口呈喇叭形,向内逐渐浅狭,潮水袭来时受到地形约束而形成钱塘潮。
也许是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的影响,生活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浙江人自古就有了经商的意识。
早就东汉时期,浙江就已经出现了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煮盐业、制瓷业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秦代以前,越国大臣范蠡辅助勾践打败吴国之后,就弃官从商,成为富甲天下的大商人。晋时,宁波的“商贾已北至青、徐,南至交广”。
到了隋唐时期,浙江的经济迅速发展,丝绸业、瓷器业、造纸业等相当发达。宁波、温州都是当时中国东南沿海有名的贸易港,李邻德、李延赤、张支信、李处人等浙江商人从宁波出发,横渡东海,到日本岛进行贸易活动。
此后,杭州、宁波、台州、温州一带的贸易活动非常频繁。南宋期间,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官方都设有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
鸦片战争之后,宁波、温州等地相继被辟为通商口岸,浙江的商业更加得到了发展。
自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大门刚打开,浙江人就率先投入市场经济大潮。温州商人章华妹成为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营业执照申领者。她的营业执照是工商证字第10101号。执照上清楚地写着:
姓名:章华妹;
地址:解放北路83号;
生产经营范围:小百货。
在2004年11月4日举行的“2004CCTV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揭晓颁奖典礼上,浙江的温州获得“活力城市”奖杯。
浙江人不仅在本地经商,还走出浙江,走南闯北,历尽艰辛,到各地经商。
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都市到乌鲁木齐、拉萨、呼合浩特、哈尔滨等边远城市,到处都有操浙江口音的商人和投资者。各地都有诸如“浙江村”、“温州路”、“义乌街”、“台州路”等浙江人群居之所,这其中,多数是个体生意者和民营企业。在全国,有500万浙江人常驻在外,有300万浙江人在国外做生意。
浙江人不仅把经商的大潮涌向全国,而且加快了浙江的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形成了独特的“浙江现象”,浙江也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发源地之一。
浙江,这个陆地面积仅为全国陆地面积的省份,GDP水平却居全国第4位,人均GDP已经连续几年稳居第一。
前言(2)
目前,浙商已经成为中国商界一股重要的力量,浙江商人走南闯北,不仅在全国各地表现出了极大的竞争力,而且在海外的名声也越来越响。
在海外,如美国、巴西、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浙商的身影也非常多。如在巴黎,就有“温州街”,温州方言在那里非常流行,甚至当地的公务员也不得不学说温州话。
巴西里约热内卢市的中华商城,莫斯科著名的“海宁楼”,南非中华门商业中心,阿联酋的中国日用商品城分市场,都是浙商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个社会不能没有商人,近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商人、商品和商业资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商人可以存在于任何社会微小的缝隙中,为自己开辟出一个活动的大天地,这种顽强的生命力遇到适当的机会便会勃发出旺盛的生机,以致在一定历史时期里,商人可以产生压倒一切的影响。”因此,经商是一种社会需要,是一种自我发展的需要。
精明的浙江商人似乎早就懂得这个道理,他们总是把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以一个草根商人的身份在市场中摸打滚爬,并迅速成长为“中国第一创富商帮”,“中国民企的榜样”和“草根商人的范本”。这不得不让人们刮目相看。
草根浙商成功之道
《庄子》里有一个描写大盗的故事。
这个大盗叫跖。有一次,跖手下的人问他:“盗亦有道乎?”
跖回答说:“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臆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跖告诉手下,不管做什么都有道,做大盗也有道,而且有五道,那就是“圣勇义知仁”。经商当然也有道,那就是商道。
有人说,浙江背靠山岭,面向大海,在“七山二水一分田”上,养成了浙江人既精明又开朗的性格,具有经商的敏感性。据林语堂先生分析,浙江的真正开化和为中原文化同化,当在晋末。浙商之所以能在商场上纵横驰骋,靠的是对商机的敏感和把握,靠的是对商场的运筹帷幄,靠的是一种敏感的商业智慧。
实际上,浙江人不仅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而且善于吃苦,敢为人先,具有积极开拓进取的精神。浙江人喜欢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和智慧,去创造生活、创造财富。因此,浙江省已经形成了举世瞩目、具有鲜明特点的区域特色经济。浙江人从培育市场起步,促进专业市场、特色产业和中小城镇联动发展,市场越做越大,产业越做越强,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出勃勃生机和强大优势,使浙江一跃成为“经济强省”。
一位在巴黎的温州商人这样分析犹太商人的性格:“犹太人很厉害,他们有两件法宝:一件是每个犹太人从小被告知,他们永远是犹太人,他们都能讲自己的话;二是犹太人到哪里,都很虚心地向那里的社会学习,了解、掌握那里的情况,吸收那里的优势和长处,因此,他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而精明的浙江商人似乎已经从犹太人身上学到了这两点。更甚者,已经出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趋势。一组数据显示:目前有超过500万名的浙商在全国各地和世界五大洲创造着财富;至2004年末,浙江全省民营企业有万户。
因此,可以这样说,浙商是当今中国人气最旺的创富商帮,浙商已经成为全国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创业群体。
浙江人似乎天生就是经商的料,这一点被许多经济学家所认同。经济学家焦新望曾经感叹于浙江人的经商意识,他说:“浙江人的经商意识是渗透到骨子里面的,即使是菜市场上卖菜的年轻人,也从未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谋生活费的小贩,他们认为自己是在经商,是在做经理,甚至有名片、有手机。”
杭州商学院经济学院副院长郑勇军是这样评价浙江人为什么成功的:“浙江企业成功的关键是由于浙江商人天生有着一种经商的能力资源。浙江没有良好的工业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没有大规模的外资投入,但浙江众多小企业、个体户的模式,却给浙江人提供了高出内陆人几十倍的经商机会。浙江商人在这种锻炼中,资本积累很快,这使得浙江商人在观念、行为上能走在别人的前面。”
浙商走到哪里,哪里的商业就活跃起来;浙商聚到哪里,哪里的经济就繁荣起来。浙江商人开始成为各地最受欢迎的人群之一,并成为中国财富的一个符号。知名学者余秋雨说:“中国最健康的经济群落就是浙江经济群落。浙江经济已进入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教科书里,就算是再远的土地上都能找到浙江商人的脚步。”
许多人在感叹浙江人占据全国各地的市场时,都格外佩服浙商在商场上的大智慧。
“宁波人对商业经营,经验丰富,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既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能力与影响之大,固可首屈一指也。”孙中山如是说。
德国人利希霍芬这样评价宁波商人:“沿海有特殊种族,如宁波人勤奋、努力,在对大事业的热心和大企业家的精神方面较为优秀。宁波人是浙江人中的特殊分子……尤其是商业中的宁波人,完全可以和犹太人媲美。”
前言(3)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浙江是一个具有炽烈企业家精神的地方,浙江商人既聪明又肯吃苦,敢冒风险,敢为人先,最让人佩服。”
上海本原企业咨询研究所所长、“浙商研究所”所长沈玉龙说:“第一,浙江人会做生意,他们的生意经是我们看不懂的,可谓无孔不入;第二,浙江人会做管理;第三,浙江人会盘活人力资源。”
有人说,浙江人“鼻子也能闻出商机”,是天生的“市场派”。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对浙江商人的市场意识非常感叹。他说:“浙江商人都有比较强的市场意识,很会寻找机会,作为商人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其次,浙商有着一股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他们永不满足。在浙商眼里,没有办不成的事,而且还喜欢不断地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不等不靠,相信市场,相信自己,因此浙商的自立性比较强。”
“在没有机会的地方会创造出机会,在有机会的地方能抓住机会。”这是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对浙江商人的深刻印象。他说:“浙江商人来北京就是来抓机会的,他们的思维总是比常人快半拍。”
张维迎举了这样一个事例:
当伊拉克战争快要结束,大家的目光依然集中在谁是最后的胜利者时,浙江商人却已经在伊拉克的大门口期盼伊拉克重建带来的商机。
经济学家李兴山说:“浙江人有着强烈的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欲望,有着深厚的务工经商传统和商品经济意识,有着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艰苦创业精神,凭着这股精神,浙江经济细胞不断裂变,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使得一些原本是掌鞋的、打铁的、缝衣服的、修打火机的等等普通劳动者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成长为国内著名、世界知名的企业家。”
……
浙商,勤于思,善于言,更敏于行,是浙江一大财富。《浙商制造――草根版 MBA》的作者杨轶清曾经这样评价浙商:
“浙商是全国人数最多、比例最高、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经营者群体。敢为天下先,敢争天下强。浙商的创业欲望和创业能力,就是一种资源和竞争力。譬如在‘鸡毛换糖’的发源地义乌廿三里镇,本地人口中外出经商的人就超过了留守当地的人。正是这样一批浙商走南闯北,构成中国最庞大的‘游商部落’。”
“他们每到一地,带去的是实干聪明的企业家精神,留下的是为当地创造的就业和税收,更重要是他们的观念和思路,是一颗启蒙的种子,这是浙商对全国人民的贡献。”
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这样总结浙商精神:“饥渴”理论、“四千”精神和“两板”作风。“四千”精神和“两板”作风已经广为人知(“四千”即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山万水,“两板”即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而所谓“饥渴”理论,胡成中解释,因为浙江人多地少,大部分农民洗脚上岸,“有饭吃饭,有水喝水,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他认为这其实是浙江人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浙江人实际上是逼出来的,闯出来的,苦出来的。穷的人不开心,闲的人不自在,大家个个都想创业。”
而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则一语道破了浙商的成功秘诀:“关于成功经验,可用四句话概括心得:诚信经营――不要投机取巧,不管是对合作伙伴,对经营客户,还是对民族,对国家。以人为本――对内对外都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好高骛远――要立足实际。不断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因为很多事情只怕你想不到。”
据说,有个从哈佛大学毕业的韩国生意人,在与浙江商人打交道后,对浙江商人的生意经非常佩服。他说:“读懂浙江人的生意经,胜读10年‘哈佛书’。”
本书根据众多草根浙商的成功经验编写而成,书中有这些成功浙商的为人处事、创业守业、用人留人、创新发展的故事与心得,为每一位有志于经商、有志于成功人士提供指导。
目录(1)
第一章 做企业就是做人
许多人认为,经商、做企业需要有一些天赋或资质,自己缺少这种天赋和资质,实际上,经商、做企业并不像常人所说的那么困难,一个会做人的人,都能够经商和创业。因为,做企业其实就是做人。
1.先做人,后做事
2.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3.勤劳是一生的资本
4.一定要吃得起苦
5.在挫折中磨炼自己
6.把敬业当成一种习惯
7.节俭是一种美德
8.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9.要有拼搏精神
10.做人要脚踏实地
11.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
12.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13.要有服务他人的精神
14.为人处事要灵活
15.学会主宰自己的命运
16.执着地追求心中的梦想
第二章 做自己的老板
浙江人有着强烈的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欲望,有着深厚的务工经商传统和商品经济意识,有着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艰苦创业精神,凭着这股精神,浙江经济细胞不断裂变,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使得一些原本是掌鞋的、打铁的、缝衣服的、修打火机的等等普通劳动者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成长为国内著名、世界知名的企业家。 ――经济学家李兴山
1.要有做老板的“野心”
2.要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3.胆识是经商的第一关键
4.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5.态度决定成败
6.做与别人不一样的事情
7.不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8.精通本行业的业务
9.做好最坏的打算
10.认准了就坚持到底
11.家族力量打天下
12.与众不同的融资方式
13.千万不能与政策对着干
14.用利益换发展
15.安心做好一件事情
第三章 人脉即财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脉是成功致富的关键。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成功30%靠自己,70%靠别人。人脉就是财脉,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是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实现自己伟大梦想的。
1.人脉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2.重视每一位人
3.学会推销自己
4.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5.老乡一家亲
6.建立你的人脉网络
7.把握好与政界的关系
8.有钱大家赚
9.合作重于竞争
10.善于借脑
11.没有永远的敌人
12.吃亏是福
第四章 牢牢抓住市场
市场经济必然导致库存,因为你不知道市场到底需要多少。你不知道你周围的竞争对手到底生产多少。市场经济规则下,只有短缺资源才能创造财富。并不是你生产多少就能实现多少财富,关键在于如何把握物以稀为贵的原则。我们的信息化建设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下进行的。
――雅戈尔CIO韩永生
1.善于捕捉商机
2.要有猎狗一样的嗅觉
3.走在政策的前面
4.用懒人的思维想问题
5.寻找消费者的不满
6.市场需求决定生产
7.要有赌博的豪情
8.时间就是机遇
9.眼光要准,出手要快
10.与顾客谈恋爱
11.用质量说话
12.宁做刺猬不做狐狸
13.避免恶性竞争
14.与经销商结成同盟
第五章 让他人为我挣钱
要创大业,办大事,首先要学会用人,用人是一门学问。要把适当的人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好人有好人的用处,坏人有坏人的用处,全才有全才的用处,偏才有偏才的用处。要学会善于使用他们,用人要舍得花钱,也得允许别人赚钱。 ――火柴大王刘鸿生
1.人才就是钱财
2.寻找最合适的人才
3.实干最重要
4.用人之长,容人之短
5.优待优秀人才
6.为人才提供发展的平台
7.真诚地关心员工
8.充分保障员工的权益
9.注重人才的培养
10.让每一位员工都成为老板
11.充分授权,解放自己
12.以情留人最重要
13.重视老员工的贡献
14.文化多元化
第六章 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山东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过去我们给浙江人讲革命道理,现在浙江人给我们讲发展道理。”浙商对各地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已经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示范。
1.苦干实干加巧干
2.不断给自己充电
3.在实践中学习
4.善于谈判
5.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6.永远不满足于现状
7.犯错后及时回头
8.走出浙江,走向发展
9.信息化的乘数效应
10.稳步多元化
11.打破家族企业制度
12.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
13.创造自己的品牌
14.变则通,通则久
15.戴着望远镜看世界
目录(2)
后记
附录《福布斯》2005年中国富豪榜上榜浙商全榜单
参考资料
1.先做人, 后做事
浙商商道:
先做人,后做事。
浙商自白:
做企业,其实就是做人。
――宁波博洋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惠君
当一些成功的商人或者企业家出现在媒体中时,大部分人对他们都是非常羡慕和崇敬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或者企业家,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才能和天赋。不是一般人就能够成为成功的商人和企业家的。事实上,经商、做企业并不像常人所说的那么困难:任何一个会做人的人,都能够经商创业。
在谈到如何做企业的时候,浙商一致认为,做企业首先要会做人。
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马云认为,做企业也好,做员工也好,都应该学会做人。对此,他曾经有一番精辟的论断:“阿里巴巴把80%的MBA开除了,要么送回去继续学习,要么到别的公司去。我告诉他们应先学会做人,什么时候你忘了书本上的东西再回来吧,如果你认为你是MBA就可以管理人,就可以指三道四。所有的MBA进入我们公司以后先从销售做起,六个月之后还能活下来,我们团队就欢迎你。我想给他们多点时间,沉得低才能跳得更远。”
青春宝集团董事长冯根生在胡庆余堂当学徒的时候,就认识到规规矩矩做人是很重要的。他说起一件奇怪的事:“我在扫地的时候,经常捡到钱。捡到钱,我就放在抽屉里。
“我捡到的钱,相当于现在的20块、30块钱,我就放在抽屉里,第二天一早交给师傅。大概一年多以后,好像就没有了。十几年以后,我师傅八十岁,快去世的时候,我去看他,最后一次去看他,那时候已经是1960年了。我的师傅把我叫到床边,他说根生啊,你还记得吗?今天我该告诉你。我说什么事,他说你在当学徒的时候,扫地时捡到钱,你都交给我了,今天我告诉你,这是老板要考你,一共试了你15次,你每次都交。15次以后,老板就说了,这个小孩是诚实的,他捡来的钱都不要,还会去偷吗?
“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是这么在考我。我14岁的时候,我祖母70岁了,当我离开祖母身边,去当学徒的时候,路上我祖母告诉我一句话,一定要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工作。规规矩矩做人,老板给你的钱你拿,老板不给你的钱,你一分钱都不能去碰它,现在这句话叫廉政。认认真真工作,就是勤劳,现在对干部的要求,廉政勤劳就是好干部。旧社会教育的语言不同,性质一模一样。因此我记住了,给我的钱我要,不给我的钱我从来不会去拿,一分钱都不要,这培养了我做人的道理。”
事实正是如此,一个人怎样做人,他就会怎样去做企业。尽管企业是一种法人,而人是一种自然人,但是,在经商、贸易过程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善于做人的人,在商场上同样能够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而不善于做人的人,在商场中往往需要付出较高的代价。这正应了这样一句话:“做好人自然就能做好事。”
2.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浙商商道:
不做违心事,凡事做到问心无愧。
浙商自白:
在我整个经商的道路上,包括人生的道路上我一直信奉要以诚待人。很多人认为,搞企业的是商人,商人就一定是奸商。其实,不是这样的,做企业只是一种手段,更多的应该是承担一种社会的责任,体现对社会的回报。
――华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力成
做人要以诚待人,不可坑蒙拐骗,事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一个做事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人,当然会不择手段,坑害他人,这样的人在商场中也许会一时谋取一些暴利,但是不可能长期成功。
众所周知,浙江商人70%以上只有初中以下学历,近80%出身于农民,他们的产业层次都很低,他们的企业规模都很小,他们属于一群草根人群,但是,他们最终都能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可见,经商创业需要特殊的资质这种说法在浙商的身上被完全推翻了。
那么,浙商的成功主要依靠什么呢?依靠他们踏实的做事态度,诚恳的为人作风。
华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力成曾经讲述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人一生当中可能会碰到很多事情,有些事情马上就要过去了,有些事情可能让你终身难忘。
读小学的时候,学校里有一个姓谭的教师,她为人非常好,对我尤其关心,我们都很尊重她。‘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她被当成特务隔离起来,关进了‘牛棚’,当时我接受不了:她是‘特务’?怎么可能呢?在我的印象当中,特务是非常坏的人啊!
然而,毕竟是孩子,怎么会搞清楚这些呢?那个时候,由于受宣传环境的影响,就认为她是特务,那一定是坏人了。所以很多小孩在下课的时候都跑到关谭老师的‘牛棚’外,从窗户向里张望,好奇地看着她,向里面吐痰,还丢石子。一开始我没参与,只是在边上看。但有一天,鬼使神差,我也拿了一颗石子往里丢。就在那一刹那,谭老师回过头看了我一眼。我无法描述这种眼神,直到现在仍记忆犹新,挥之不去,难以忘怀。
什么是心灵的震撼?这,就是!
没过多久,谭老师就被抓走了。后来,我只是在几次万人大会上看到过她在被揪斗;再后来,听说她病逝了。
我一直想不通,我怎么也会参与对她的戏弄。我一直感到非常非常内疚。而更内疚的,是我永远失去了向谭老师说声‘对不起’的机会。
这件事,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在我整个经商的道路上,包括人生的道路上我一直信奉要以诚待人。很多人认为,搞企业的是商人,商人就一定是奸商。其实,不是这样的,做企业只是一种手段,更多的应该是承担一种社会的责任,体现对社会的回报。
谭老师回过头来看我的眼神,影响了我整个人生。”
一个人如果做了一件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情,他会一辈子不得安宁。相反,一个有良心的人,却会得到他人的帮助,在成功的道路上为自己增加机遇的种子。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说:“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它可使盲人感到,聋子闻到。”
宁波商人叶澄衷被称为“五金大王”,他的发迹也与他的为人处事有直接的关系。
叶澄衷早年在黄浦江上靠摇舢舨卖食品和日用杂货为生。
有一天,一位英国洋行经理雇他的小舢舨从小东门摆渡到浦东杨家渡。船靠岸后,洋人在匆忙离去时不慎将一只公文包遗失在舢舨上。
当叶澄衷发现时,洋人已经走了。叶澄衷打开公文包一看,里面竟然有好几千美金和钻石戒指、手表、支票本等。
这些物品对于贫穷的叶澄衷来说,真可谓巨大的财富。但是,忠厚的叶澄衷并没有占为己有。他想,洋人遗失这些物品后,必然很着急,也许还会回来寻找。于是,他决定在原处等候。
傍晚时分,那位洋人果然急匆匆地赶来了。
原来,洋人根本没想到包是遗失在舢舨上。他找遍其他地方,还是没有找到公文包,只好懊恼地返回。没想到,他的公文包掉在了舢舨上,而且叶澄衷一直等着他来认领。
洋人非常感动,立即抽出一叠美钞塞到叶的手中,以示谢意。但是,叶澄衷坚持不收。正当叶澄衷准备划船离开的时候,洋人急了,他也跳上小船,让叶澄衷送他到外滩。
船靠岸后,洋人把叶澄衷带到自己的公司,诚恳地邀请他一起做五金生意,叶澄衷答应了。
从此,叶澄衷走上了经商的道路,并很快在商业中崭露头角,一步一步登上了“五金大王”的位子。
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问心无愧,你的生意自然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越做越大。
3.勤奋是一生的资本(1)
浙商商道:
道由天定,事在人为。
不工作就像有病一样,生命就好像没有被激活。
浙商自白:
浙江人勤劳务实,是全国人民的楷模,其活力和后劲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
――经济学家钟朋荣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管做什么事情,勤奋总是一个人必需的品质。天上不会掉馅饼,更不会掉金钱。一切成就都需要通过勤奋去获得。
有些人并不认为浙商的成功是勤奋所得,他们认为,只不过浙商抓住了好的市场机遇,只是他们“运气”好罢了。在经商创业过程中,机遇尽管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勤奋。一个勤奋的人才能够在别人休息的时候去思考,在别人休闲的时候去工作,在别人无视机遇降临的时候及时抓住机遇。
正如华人首富李嘉诚所说:“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比竞争对手做好一点。就像奥运赛跑一样,只要快1/10秒就会赢。”他还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说:“我年轻打工时,一般人每天工作8到9个小时,而我每天工作16小时。除了对公司有好处外,我个人得益更大,这样就可以比别人赢少许。面对香港今天如此激烈的竞争,这更加重要。只要肯努力一点,就可以赢多一点。”也许正是凭着这种勤奋的精神,浙商才取得令人目眩的成就。
事实上,就算是想买彩票中奖,你也至少得去买一张彩票,如果光坐在家里想象自己能够中奖,那恐怕是不太现实的。可见,幸运和机遇总是以智慧和勤奋为基础的。
在一次促销会上,美国一家大公司的销售经理向大家传授了一个销售冠军的经验。他请大家看看自己的座位下面有什么东西。
结果,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座位下发现了钱,有一分、两分、一角的硬币,也有一元、二元的钞票。
有些人捡了一枚硬币,也有些人捡了许多硬币。
这时,这位销售经理对大家说:“我只想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坐着不动是永远也赚不到钱的。只有勤奋的人才能赚到比他人更多的钱。”
由此可见,勤奋是一生的资本,它可以让你在没有资本的时候,凭借自己的能力与干劲去获得第一桶金,为自己的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许多人都希望工作能够轻轻松松,不要付出太多的辛劳。事实上,这种情况是不太可能的。作为普通的人,如果你的家境并不好,如果你的能力并不强,再加上你的智力并不十分出色,你要成功也许就只有勤劳来支持了。
李嘉诚曾经这样说过:“我认为勤奋是个人成功的要素,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人所获得的报酬和成果,与他所付出的努力有极大的关系。运气只是一个小因素,个人的努力才是创造事业的最基本条件。”
李嘉诚还解释道:“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20岁至30岁之前,事业已有些小基础,那10年的成功,10%靠运气好,90%仍是由勤劳得来;之后,机会的比例也渐渐提高;到现在,运气已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了。”
没有背景,没有靠山,全都不用怕,只要勤奋工作,白手起家,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许多浙商在刚经商、创业的时候,都是一穷二白的,他们没有学历、没有资金,但是,他们深深地懂得唯有勤奋是成功的第一资本。于是,一群希望获得成功的浙江人带着他们的梦想背井离乡,到全国各地去做一些常人不愿意做的小买卖,诸如弹棉花、修鞋子、卖纽扣等。这些被其他人看不起的小行当,在浙江人看来,都是成功的途径,只要自己付出勤奋、付出心血。事实证明,浙江人的想法是正确的。这些从事被人看不起的小行当的浙江人,接下来都摇身一变成了大富翁,这些小买卖、小行当也变成了全国有名的企业。
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兼CEO马云是个地道的杭州人。
1995年4月,马云从教师岗位辞职,借了2 000美元,开办了“中国黄页”(China Pages),成为中国第一批网际网路公司之一。
1997年年底,马云北上和外经贸部合作开发官方站点、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
1999年,马云通过自己的演讲筹集了50万元人民币,以B2B为模式的阿里巴巴网站宣告成立。
阿里巴巴的发展过程并不是很顺利。当时,资金极度短缺。马云曾经对员工说:“在未来12个月,我们不能放松,一口气都不能松。我们从北京回来的时候说,我们要准备打36个月的仗,3年以内我们咬紧牙关、没有工资也要坚持。我们拼三年,这条船也要给我冲出去,冲到纳斯达克。如果三年内挫败了,那我们放弃。今天,我要求大家的是,我们把36个月变为18个月。”当时的马云刚刚做完阑尾炎的手术。
一位阿里巴巴的###级员工回忆道:“我们当时是500元块钱一个月的工资,住在离湖畔花园五分钟路的距离,我当时住在南都花园,房租好像是600块钱,三个人一起租的。因为没钱,有时候出去打车,碰到出租车,我们通常会拦8块钱的夏利,如果看到一辆富康,和夏利很像的,上了车,就很懊悔。所以也就是这个经历,让我们最后拿到了一笔风险投资以后,懂得怎么样去节约,没有像很多互联网公司一样乱烧钱。”
3.勤奋是一生的资本(2)
为了得到他人的投资,马云经常到处游说,尝到了创业的艰辛。在创办阿里巴巴不到七个月的时候,马云就用6分钟的时间赢得了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风险投资商软银公司的总裁孙正义的两千万美元投资。
事后,马云描述:“我跟孙正义的那次谈判,我觉得这6分钟真的是蛮有意思的。6分钟内不可能讲,我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我还你钱,明天要上市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假的,不可能的事情。
“我是很自然地讲出,我想做一个世界级的公司,我坚信中国的前景会非常美好。我坚信我们的团队会不断壮大,我很自然地跟人家讲出了我心里的想法。所以孙正义听了以后,也不知道是听傻了,还是我们心有共鸣。
“这6分钟以内还说了好几个NO呢,孙正义一开始报出来的价格,就被我们‘NO’掉了。当时我们的CFO蔡崇信坐在那边,我朝我们的CFO看了看,CFO朝我看了看,然后他说NO,这个NO全世界很少。”
正是凭着不懈的努力,马云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第一笔风险投资。
尽管阿里巴巴的创业过程是艰难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马云一直勤奋地工作着。他是这样鼓励自己的:“大家都倒下了,我站着就是胜利;如果大家都卧着,我跪着就是胜利。”正是凭着这种顽强的精神,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走出了创业的冬天,迎来了喜人的春天。目前,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以B2B为模式的网站之一。
在谈到自己的成功时,马云并没有把它归功于自己的聪明。他说,读书时,他的成绩从没进过前三名。他的理想是上北大,但最后他只上了杭州师院,还是个专科,而且考了3年。第一年高考他数学考了1分,第二年19分。
后来,马云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成功的:“如果我马云能够创业成功,那么我相信中国80%的年轻人都能创业成功。”
马云的成功也正体现了浙商身上具有的勤奋的精神。梦想成功是不可能的。成功不在于你知道多少,而在于你付出多少,做了多少,只有付出勤奋,付出汗水,成功才会走近你。
博客网创始人兼CEO方兴东认为浙商文化可能是阿里巴巴及其创始人马云为什么会成功的答案之一。在问答《纽约时报》的记者问时,他说:“马云干的活,是互联网中最苦最累的活,这个B2B比B2C都还吃力。挨家挨户,蚂蚁雄兵,没有浙商文化的勤奋、执着和吃苦精神,是不可能想象的。要知道,这些年,所谓的诸多B2B网站只有马云堪称硕果仅存。这不是没有背后理由的。”
4.一定要吃得起苦(1)
浙商商道:
只要肯吃苦,满地都是金子。
浙商自白:
人要想永远成功,在每一个阶段都很艰难,只是艰难的程度不一样而已。
――浙江001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项青松
几乎所有的浙商都认为,“只要肯吃苦,满地都是金子。”每一个浙商,在工作中都是非常善于吃苦的。浙江人能吃苦、善于吃苦的精神,已经得到全国人民的公认。
许多刚开始创业的浙商都非常善于吃苦,他们能够“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他们什么苦都肯吃,什么脏活、累活都愿意干。别人不愿干的苦活,诸如弹棉花、补鞋子、磨豆腐、配钥匙等,浙江人都抢着去干;别人不肯受的辛劳,诸如走南闯北、远走他乡,浙江人都乐意去受。因为他们深深懂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获取财富,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市场经济政策刚刚放开,浙江人就外出打工、做生意,20年来,这些远离故乡的棉花郎、修鞋匠、钥匙大王等人,不仅挣到了血汗钱,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学会了经商的基本法则。当他们挖到第一桶金的时候,当他们的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人或回乡创业,或在异乡扎根发展,一个个成为了老板,走向了富裕。
许多不愿意吃苦的人都认为浙商的行为很不可思议,甚至有点看不起浙商。但是,许多年后,这些睡地板的浙商都成功了,小企业成了大公司,小资本成了大财富,这时候,大家才意识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古话在浙江商人的身上得到了验证。
浙江001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项青松出身于农民。项青松从不避讳自己的身份,相反,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因为从小种过地吃过苦,学了很多很多东西。他还举了一个例子说:“1992年的时候,我在试制卫星天线,那个时候室外气温有40多度,有员工就讲,老板你要不要出去?我说没关系,我觉得我现在比种地好得多了。我一直有这样的心态,所以我做什么都不觉得苦。”
青春宝集团董事长冯根生早年在胡庆余堂当学徒时也是吃尽了苦。
胡庆余堂创建于1874年,是胡雪岩创办的。冯根生的爷爷是胡庆余堂的第一代学徒,父亲是第二代学徒,冯根生是第三代学徒。
胡庆余堂的学徒要练的基本功很多,望、闻、问、切都要学,仅是中药“整炮”这一项,就得学习原料的挑选、整理、干燥、炒、炙、漂、煅、飞、洗、去毒以及遵古的配伍。而这些基本功的学习都要在三年内完成。冯根生是胡庆余堂的“关门弟子”,除了学做生意,他还必须做一些杂活,诸如擦柜台、扫院子、给师傅打水盛饭等,因为,他没有了师弟。
谈起在胡庆余堂做学徒时所受的苦,冯根生说:“做学徒是很苦很苦的,学徒3年期间不准回家。平时早上5点钟起床,晚上10点钟才能睡觉。早晨起来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认两个小时中药。认药的数量是每天增加两种,一年720种;三年下来,就是2000多种,要知道它的产地,它的药性,比如是寒性、热性的,还是温性、凉性的。如此学下来,所有的中草药都在你的脑子里,这个药治什么病,配什么方就全知道了。早晨,认完中药,就开店门,擦柜台,什么活儿都要干,一直忙到晚上7点关门。然后再认药,直到晚上10点才能睡觉。
“其实睡也是睡不踏实的,因为药店是24小时接药方。如果店外有人敲门,学徒就先得下去,把灯点起来,迎门,然后再去把老师傅引下来。小时候常听老人讲鬼的故事,所以最怕的就是鬼,特别是阴森森的下雨天。胡庆余堂又是一个很大、很深的庭院,所以晚上一个小孩子从楼上下来感到很害怕。而且晚上的方子里有时候也需要用一些新鲜的、现做的药捻了来配方,比如治老人哮喘的中药,就要用一味‘竹沥汕’,是把竹子劈开以后,用火将其中的竹油沥出来,一滴一滴地沥,没有一两个小时是完不成的。如果掺点假,加点水,谁也不知道。这就要靠良心做事,靠诚信撑店。药配好后拿去,你刚刚睡下,可能又会有人敲门。记得有一个晚上,我起床6次。你算算看,晚上10点睡觉,早上5点起床,半夜再有五六次起床配药,学徒还有多少时间睡觉?可第二天还要照样工作,365天,没有一天休息的。”
实际上,身体上的苦并不算什么,许多浙商在刚开始的时候甚至被人看不起,被人侮辱,这种心灵上的苦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但是,浙商却能够默默忍受。在浙商心里,为了自己心中的事业,他们可以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苦。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种吃苦的精神在浙商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率江西党政学习考察团在浙江考察时这样说道:“这里的企业都能积极进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