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台球速成法之瞄准 版本:A 作者邮箱ma_xi_t@ ,欢迎来信切搓 2012.11.15
一、 引言
瞄准是台球运动中两项最为基础的基本功之一(瞄准+杆法),几乎在每次击球中都需要用到。台球运动中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将目标球精确的送入袋口,为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确定撞球点B,即应该将母球向什么方向击出才能将目标球击进袋,其次再是运杆击球,将母球精确的击向瞄准点。倘若瞄准点估计错误,那么击球再精确,也不可能将目标球击进袋,有几杆打不进,那么信心将大打折扣。因此确定正确的撞球点B实在是台球运动中的重中之重。
提高瞄准能力的方法与台球中的很多其它能力都有所不同,很多其它台球技能如力度、走位等的控制母球要依赖多练习来形成感觉。瞄准当然也需要练习,但也依赖于正确的瞄准方法,这些方法基于物理学与几何学原理,是有迹可寻的。如果不清楚这些原理,而单纯靠多练习形成感觉,则未免事倍功半,并且球感也容易时好时差,状态起伏不定。反之如果知道原理,再辅以练习就可以获得更快的进步,并且状态的波动也会小一些。对于专业球手,通过无数次的练习已经形成了非常好的球感,可能不一定需要在打球时根据这些原理来确定瞄准点,因此很多专业的台球教程上对瞄准的方法都不多谈(我不是专业球手,这里仅仅是猜测而已)。但对于像我这样普通的业余爱好者,则希望有一种科学的方法为指导,改变打球瞄准时凭感觉,时灵时不灵的局面。幸运的是根据最近这段时间来的研究,科学、易于操作且精确的瞄准方法是存在的,我们只要基于几何学的基础上,多练习就可以达到很高的准度。
二、台球瞄准的基本原理
台球瞄准最基本的数学原理是所谓“半球法”,如图所示,即正确的瞄准点(A点)在袋口中心点与目标球心连线的延长线上,与目标球中心距离一颗球 (也即与目标球表面接触点(B点)距离半颗球)。不论母球与目标球位置如何,即图中角α是多少度,击球时只要对准A点打,就一定能将目标球送进袋口(当然 α角一定要小于90度才行)。由于这一方法可以先假想有一个虚拟的台球与目标球刚好相切,且两球连线对准袋口,而瞄准点即为这一假想球的球心,因此这一方 法也称为“假想球法”。又由于瞄准点在袋口中心点与目标球心连线的延长线上,像是这条线长出了一截长度为半颗球的尾巴,因此也俗称“找尾巴”。
台球俱乐部
瞄准原理
“半球法”或“假想球法”是瞄准的最基本原理,因此一般的台球教程上都会有说明,但是并没有说明在实际3D中是怎么瞄准的。
“半球法”的瞄准一般用于2D的台球游戏时非常好,但在现实3D中并不实用,当你弯腰在台球桌上后你是什么点都看不清楚的,只能看到台面、库边、球和袋口,没法在切球时找到方向,所以只能当是原理,不能实用。
三、 台球瞄准网上的各种流派
1.重合法(厚薄法)
网上流传的1/2、1/3、2/3、1/4、3/4等等厚薄重合法来瞄准,但打台球是要求瞄准精度高的运动,就用这样的方法是没法精确的瞄准的,故此方法不适合推广,在家关门玩玩可以。
2.三角函数法(颗星计算法)
网上有按颗星来估算夹角角度,然后靠记住一些代表性的角度三角函数值,来计算瞄准夹角的方法,试想谁会在打台球时还要不停的背三角函数?击打前要用大脑算半天才去瞄准?
3.假想球瞄准法(半球法)
此方法比较正规,需要长期的反复练习可形成很好的球感,缺点是当一根直线和我们的视线有一定夹角时,我们用眼是无法判断出此直线的长度的;所以我们在击打切线球时用眼无法正确判断离击球点距离为R的假想球中点,只能靠辅助的器材来指导练习,通过多次重复的练习让人的脑海记住了每个夹角的击球点。这种靠记忆的方法来瞄准,较费脑力也较依赖状态及球感。
以上的两种方法本人觉得都不科学,半球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练习不适合业余爱好者;用逆向思维研究一下“ 半球法”的原理就能够找到一种更科学的方法,现在介绍一下科学的速成法:找点法。瞄准是只用眼睛就能完成的工作没有必要搞那么复杂,打台球就让眼睛去做它该做的事吧。
四、 只相信自己的眼睛---找点法
1.打台球必须要做到只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不能靠计算或假想的参照来瞄准,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瞄准不受状态及球感的影响,做到瞄准稳如泰山,不给自己瞄准有犯错的机会。
2.一个圆球最实用的参照物通常只有两个:目标球的球心(球心也是看不见,只能靠看球的象限点连线中点来定球心)与目标球轮廓线,因此瞄准也应以这两个为基础参照。
3.研究一下母球与目标球碰撞点的轨迹线: 由于目标球和母球直径一样的是¢52.5mm,在击打时球是摆放在水平面的台面上,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两个球的碰撞点必是在过目标球的球心且与台面平行的平面与球表面相交的一条轨迹线上。如图所示:
4. 连线法找撞球点B---利用球心做参照
利用“ 半球法”的连线原理,把2D中的连线放到3D中来研究:
4.1用袋口台面的参照点来做入球点C, 我们弯腰后的第一步是用视线聚焦看球轮廓线,根据两个象限点连接线中点来确定球中心F(或用准星原理找球心F)
4.2然后连接入球点C和球中心F成直线CF(看不见的连线)并延伸出来做辅助线FB(看得见的辅助线)与轨迹线相交,那么交点就是撞球点B.
连线法有致命的弱点:当目标球离袋口近时入球点C被挡住看不到而无法找点,当目标球离袋口远且夹角大,由于球心不是个明显可见的参照点,视线来回瞄准时无法准确的找到撞球点B,当视线夹角M大于30度时找点误差大。
5. 切线法找撞球点B---利用球轮廓线做参照
利用几何平行原理,把2D中的切线放到3D中来研究:
5.1我们弯腰后的第一步是用视线聚焦看球轮廓线,根据两个象限点连接线中点来确定球中心F(或用准星原理找球心F)
5.2过袋口圆角的入球点C作线与球轮廓线相切得出一个切点,这个能用眼睛明显看到的切点我们称之为参照点D。
5.3连接球中心F和参照点D成直线DF(看得见的辅助线),过球中心F作一条垂直于直线DF的直线我们称之为辅助线FB(看得见的辅助线),此辅助线FB与轨迹线相交得出一个交点,这个点就是我们所要找的撞球点B
切线法的特点:几何方法作辅助线时不直观,找点方法较复杂, 比较耗费精力,但找点精准度高;只能用来弥补连线法的不足,凡是连线法不能用的球都要用切线法来找点。
两都的共同点:辅助线FB(看得见的辅助线)是切、连线法的精华所在: 切线法的关键词是过中点F且垂直于DF, 连线法的关键词是连接两点CF并延伸;我们无论用哪种方法最终目的都是要找到辅助线FB(看得见的辅助线)后正确的找到撞球点B。
总结: 连线法用于半直线球找点,切线法用于切线球找点。
五、对称法瞄准----利用球轮廓线象限点做参照
1、上面用眼睛看到撞球点B后,我们需要精确的出杆让母球击打到这个点才能保证目标球能入袋;在“ 半球法”的基本原理中我们需要找假想球心A点来瞄准,要找这点必需要俯视时才能看到;事实上当你走回到母球后面弯腰准备击球时,这一点会消逝在无形的空气中, 如下左图所示
2、只相信眼睛所看到的:
半球法逆向思维的思路:在3D视图中两个相同直径的圆球相切,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两个球轮廓线的象限点是对称的分布在切点左右。
上图是我们从出杆的视角看到的两个球轮廓线示意图,图中重合点就是切点(撞击点G)
3.我们唯一能看到的参照还是球轮廓线。所以还是要用球轮廓线象限点来做参照来瞄准,我沿着母球击球方向看过去,可以看到母球的左右两个象限点和目标球左右两个象限点,各有四条沿击球方向且与母球\目标球球轮廓线相切且过左右象限点的L1和L2或M1和M2,L1和L2或M1和M2切线间距离的中心线与目标球轨迹线交点就是撞击点G; 距离感在这一步就相当重要了,需要我们慢慢调节球杆的击球方向,直到撞击点G与撞球点B重合,到了这一步瞄准已完成,到底是选择用L线还是用M线来瞄准?一般是用L两条线来瞄准,当球的半边被遮住看不到L时,我们就反过来选择M两条线来瞄准(也可用两个球的上象限点来做参照点),如图所示:
总结 :连、切线法+ 对称法瞄准都是用眼睛来瞄准的,用眼睛看到球轮廓线和象限点,用参照点瞄准后避免了很多想像的虚拟因素,利用了每个人对距离感的天赋和眼睛所看到的参照点来瞄准,避免了球感时好时差,状态起伏不定,使我们击球准度、状态稳定性及进球路线等有了质的提高,对后继的各种杆法发挥有着很坚实的信心基础。以上的瞄准方法很适合初学者,也适合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主要是快速提高瞄准的准度。
无论我们平时用什么方法瞄准的,都必须要做到下面的要求才能够打好球:
(一)观察台面的球的分布情况来定总体思路,必需在弯腰瞄准之前先想好后三杆要打哪个球,应该用什么杆法和力度来击打母球,时刻都要牢记二分法,绝对不可以弯下腰后再想这些关键因素,如没有想好请站起来想好了再弯下腰瞄准。
(二)当我们弯下腰后要集中精神做好以下步骤:找到撞球点B,用对称法来瞄准,所有的注意力都应该放在目标球上,瞄准好后要再检查一遍准认无误后,目光一直锁定目标球出杆,要等目标球落袋后再起身。
(三)各种杆法和力度是要平时多多练习,在弯下腰后脑子里面是不需要想这些的,只要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瞄准上,才能保证瞄准精度。
想好母球走位所用的杆法、力度后弯腰做好击球的准备:姿势、握杆、手架和皮头状态。瞄准的五大步骤:
1. 用连线法OR切线法找撞球点B;
2. 用对称法瞄准,轻微拉动球杆慢慢调节好击球方向,让撞击点G和撞球 点B重合;
3. 检查撞球点B是正确的且撞击点G和它重合,试拉杆2-3次;
4. 最后一次拉杆后定杆,目光锁定目标球,暂停3秒钟;
5. 按杆法的发力方法出杆击球,目光锁定目标球直到落袋后起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