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护理
第一节 总论
【定义】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寄生虫等,感染人体后产生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疾病。
【感染与免疫】
1.感染过程
--去除病原体
--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体征;大部分病原体被去除;最常见
--显性感染(临床感染):有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较少见
--病原携带状态:无临床症状但携带病原体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寄生于一些部位。在机体免疫功效下降时,可引发显性感染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作用
--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生长、繁殖能力
--毒力:毒素和其余毒力因子
--数量: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变异性:病原体可因环境、药品或遗传等原因而发生变异
【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感染后免疫
4.有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外来性
(1)流行性
--散发:一定区域 、通常水平
--流行:高于通常水平
--大流行:超出国或洲界
--暴发:短时间、同一传染源或传输路径
【临床特点】
--潜伏期:病原体侵入人体→症状、体征
--前驱期:显著症状之前
--症状显著期:传染性较强且易产生并发症
--恢复期
传染病大流行是指
A.某传染病流行范围广,甚至超出国界或洲界
B.某种传染病在某地域近几年发病率通常水平
C.某种传染病在某地域发病率高于通常水平
D.某种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
E.某种传染病在某一地域发病率显著增加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某传染病流行范围广,甚至超出国界或洲界就叫做传染病大流行。
【流行过程】
1.基本条件
--传染源:病人(主要)、隐性 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等。
--传输路径
--人群易感性
传染病流行需具备基本条件
A.有病原体存在
B.有病原体存在,而且传输轻易实现
C.有易感人群即可流行
D.有传染源,传输路径易实现,人群易感性低
E.有传染源,有能实现传输路径,有易感性高人群存在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传染病流行需具备基本条件是有传染源,有能实现传输路径,有易感性高人群存在。
【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输路径、保护易感人群
1.管理传染源;早发觉、早诊疗、早汇报、早隔离、早治疗。
--上报发病地卫生防疫:甲类→城镇2h、农村6h
--甲:鼠疫、霍乱
--乙:26种;乙类甲管:传染性非经典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破麻布,百钩悬
(破伤风、麻疹、百日咳、钩端螺旋体)
飞禽溜走吸脑肝
(非典、禽流感、流脑、血吸虫、乙脑、乙肝)
灰犬热、红梅寒
(脊灰、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梅毒、伤寒、副伤寒)
白米登临艾滋坛
(白喉、阿米巴痢疾和细菌性痢疾、登革热、淋病、艾滋、炭疽)
--丙(11种):
--口诀:包黑(骑)二流疯马,手(挥)红幅,班师。
包:包虫病、黑 :黑热病
二流: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
疯马:风疹和麻风
手:手足口病
红: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
幅(腹):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感染性腹泻病;
班: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师:丝虫病
2.切断传输路径:隔离
严密隔离
鼠疫、霍乱、狂犬病
呼吸道隔离
非典、流感、麻疹、百日咳等
消化道隔离
伤寒、菌痢、甲肝、戊肝、阿米巴等
血液-体液隔离
乙肝、丙肝、艾滋、钩端螺旋体
接触隔离
破伤风、炭疽、梅毒、淋病
昆虫隔离
乙脑、疟疾、丝虫病等
保护性隔离
严重烧伤、早产、器官移植等
3.保护易感人群
①人工主动免疫:最有效(疫苗接种)
②人工被动免疫
预防传染病一个简便易行方法是
A.自然免疫
B.计划免疫
C.特异性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
E.隔离传染源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预防传染病一个简便易行方法是计划免疫。
第二节 麻疹
【病因、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
1.病原体:麻疹病毒
2.传染源:麻疹患者是唯一传染源
3.传染性: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都有传染性;若合并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
4.传输路径:空气飞沫传输
5.好发: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多见)
关于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叙述,错误是
A.患者是唯一传染源
B.主要经过飞沫传输
C.发病高峰在7~9月份
D.病后取得持久免疫
E.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都有传染性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麻疹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多见。
【临床表现】
1.潜伏期:通常6~18d,平均10d
2.前驱期:从发烧至出疹,通常3~4d,以发烧、上呼吸道感染和麻疹黏膜斑(柯氏斑)为主要特征。
3.出疹期:淡红色斑丘疹,始见于耳后、发际,颈部,躯干,四肢,掌心、足底。疹间皮肤正常
4.恢复期:出疹3~4d后,按出疹先后次序消退,麦麸样脱屑及浅褐色色素从容,7~10d消退
5.常见并发症:肺炎(最常见)、喉炎、心肌炎、麻疹脑炎、结核病恶化
【检验】
1.血常规:血白细胞总数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血清学检验: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麻疹IgM抗体,有早期诊疗价值。
3.病毒学检验:前驱期或出疹早期从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麻疹病毒,或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到麻疹病毒抗原,可早期快速帮助诊疗
【治疗】
现在尚无特异性药品。应以加强护理、对症治疗、中药透疹治疗、预防感染为治疗标准。有并发症采取综合性治疗方法。对麻疹患儿可适当补充维生素A,有利于疾病恢复,并可降低并发症发生
【护理方法】
1.高热护理:出疹期不宜用药品或物理方法强行降温,尤其禁用乙醇擦浴、冷敷。体温超出40℃时可用小量退热剂,以免惊厥
2.保持皮肤清洁,勤剪指甲,预防抓伤而感染
3.保持眼、耳、鼻清洁
【预防感染传输】
1.隔离: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延至10天。接触易感儿隔离3周,并给予被动免疫。
2.切断传输路径
3.保护易感人群
(1)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小儿应接种麻疹疫苗
(2)易感儿接触麻疹后5天内注射免疫球蛋白,可免于 发病。
麻疹最具备早期诊疗价值表现是
A.接触麻疹患儿10~14天后发烧
B.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及眼睑浮肿
C.耳后、发际出现淡红色充血性斑丘疹
D.全身淋巴结肿大
E.白色麻疹粘膜斑(柯氏斑)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麻疹最具备早期诊疗价值表现是白色麻疹粘膜斑(柯氏斑)。
麻疹隔离期是
A.隔离至出疹后5天
B.隔离至出疹后10天
C.隔离至疹退后5天
D.隔离至疹退后10天
E.隔离至疹退后14天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麻疹隔离期是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延长至10天。
第三节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发传染性较强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
【病因、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
1.致病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传染源:水痘患者是唯一传染源
3.传染性:出疹前1~2d至疱疹结痂为止都有传染性
4.传输路径:经飞沫或直接接触传输
【临床表现】
1.前驱期1-2天,发烧、不适,次日出现皮疹
2.向心性分布,躯干到四肢
3.分批出现,斑、丘疹→疱疹→结痂,也可同时存在(主要特征)
4.自限性,10d痊愈
水痘传输路径是
A.食物传输
B.虫媒传输
C.土壤传输
D.呼吸道传输
E.消化道传输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水痘经飞沫或直接接触传输。
水痘为自限性疾病,其病程通常是
A.3天
B.5天
C.7天
D.10天
E.15天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水痘为自限性疾病,通常10d痊愈。
【治疗标准】
1.抗病毒:阿昔洛韦(首选),发病24h以内有效
2.对症治疗
①皮肤瘙痒:炉甘石洗剂
②高热:防止用阿司匹林
③注意:禁用皮质激素,易造成病毒扩散
【护理方法】
1.保护皮肤完整性
2.隔离至疱疹全部结痂或出疹后7日止
3.预防感染
--易感儿接触后隔离观察3周
--正在使用大量激素、免疫功效受损、恶性病、孕妇→注射免疫球蛋白→预防或减轻症状
水痘患儿注射丙种球蛋白主要作用是
A.缩短病程
B.预防继发感染
C.预防后遗症
D.预防复发
E.预防并发症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水痘患儿注射丙种球蛋白主要作用是预防并发症。
第四节 猩红热
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发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发烧、咽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片状脱皮为特征
少数起病后1~5周可发生变态反应性风湿病及急性肾小球肾炎
【病因】A组β溶血性链球菌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为主,自发病前二十四小时至疾病高峰传染性最强
传输路径:空气飞沫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10岁以下发病率高
流行特点:春季多见
猩红热主要传输路径是
A.水源污染
B.食物污染
C.伤口分泌物
D.产道恶露
E.空气飞沫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猩红热主要传输路径是空气飞沫传输。
【表现】
·潜伏期:通常2~3天
·前驱期:急、畏寒、高热、恶心、呕吐、咽部红肿等
·出疹期:发病1~2日后
①皮疹:耳后、颈部、上胸部,二十四小时左右全身针尖大小丘疹,压之褪色,触之有砂纸感
②特殊:腋下、肘窝、腹股沟处帕氏线;面部潮红,口周苍白圈,杨梅舌
·恢复期:糠皮样脱屑,呈“手套”、“袜套”状,连续1周左右
【检验】
白细胞总数:增高(10~20)×109/L,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取咽拭子或其余病灶分泌物培养
【治疗】青霉素G
【护理】
·发烧
①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2~3周,高热给予适当物理降温
②急性期:大量维生素、易消化流质、半流质;充分水分
③遵医青霉素G
·皮肤护理:皮肤清洁,皮疹、脱皮,防抓伤
·预防并发症:血压、眼睑浮肿、尿量、血尿等。每七天送尿常规2次
·预防传输
①隔离,通风换气,紫外线消毒;衣物用物消毒
②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红霉素/磺胺类药品预防
患儿男,猩红热。为保护学校班内其余易感人群,应对其进行医学观察时间是
A.14天
B.10天
C.7天
D.5天
E.3天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
第五节 流行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以腮腺肿大、疼痛为特征
多伴发烧和咀嚼受限,可累及其余腺体和器官
【病因、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
1.致病菌:腮腺炎病毒
2.传染源: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
3.传染性:腮腺肿大前6d至发病9天内都有传染性
4.传输路径:经飞沫或直接接触经唾液污染食物和玩具传输
【临床表现】
1.经典病例
--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
--腮腺肿大:首发体征,通常先起于一侧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表面发烧但不红,有疼痛及触痛,张口、咀嚼尤其是食酸性食物时胀痛加剧
2.侵入其它系统
--脑膜炎:发烧、头痛、嗜睡、颈项强直等症状
--睾丸炎:男孩最常见并发症
--急性胰腺炎
患儿,男,8岁。食欲不振,8小时后右耳周围肿痛,同学中有类似患者。查体:肿大以右耳垂为中心,皮肤发烧,触之坚韧有弹性,疼痛,张口及咀嚼时加重。最可能诊疗是
A.麻疹
B.化脓性中耳炎
C.急性淋巴结炎
D.流行性腮腺炎
E.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经过患儿右耳周围肿痛,同学中有类似患者。肿大以右耳垂为中心,皮肤发烧,触之坚韧有弹性,疼痛,张口及咀嚼时加重,可判断为流行性腮腺炎。
【治疗及护理】
1.治疗标准:自限性疾病,无特殊疗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
2.护理
减轻疼痛
局部冷敷:可减轻炎症充血和疼痛
保持口腔清洁
清淡饮食,防止辛辣:以免引发唾液分泌增多
高热者:物理或药品降温
睾丸炎:丁字带托起阴囊,局部冷敷
患儿,男,5岁。发烧伴腮腺肿大2天,诊疗为“流行性腮腺炎”。该患儿适宜护理方法是
A.易消化半流质饮食
B.禁用盐水漱口
C.可口酸辣食物
D.少饮水
E.局部热敷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流行性腮腺炎应给予易消化半流质饮食。
第六节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是急性细菌性痢疾危重型,临床特征为急起高热、重复惊厥、嗜睡、昏迷,快速发生周围循环衰竭或(和)呼吸衰竭。以2~7岁体质很好儿童多见
【病因、发病机制和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
传染性
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耐寒、耐湿,但不耐热和阳光,惯用各种消毒剂均可将其灭活
传输路径
消化道粪-口路径传输;生活接触
易感人群
2~7岁小儿多见
好发季节
夏秋多见
【临床表现】
1.急性痢疾
(1)普通型:起病急,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炎症、溃疡为主要病变,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
(2)轻型:非经典
(3)中毒性:有严重全身毒血症状,精神萎靡、频发惊厥,快速发生循环和(或)呼吸衰竭
2.慢性痢疾:2个月以上
【检验】
1.血常规:WBC↑
2.大便常规:脓细胞、红细胞、吞噬细胞
3.大便培养:志贺菌
4.免疫学:早期快速诊疗
5.特异性核酸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方便快捷
确诊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最有价值检验是
A.粪便镜检
B.血白细胞计数
C.粪便细菌培养
D.咽拭子细菌培养
E.血清特异性抗体检验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确诊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最有价值检验是特异性核酸检测。
【治疗标准】
1.降温止惊:物理或药品降温
2.治疗循环、呼吸衰竭:扩血容量,吸氧
3.预防脑水肿:首选20%甘露醇快速静脉注射
4.控制感染
①对痢疾杆菌敏感阿米卡星、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钠等静脉滴注,病情好转后改口服
②喹诺酮,是现在成人菌痢首选药品,孕妇、儿童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③复方磺胺甲噁唑(SMZ),即使耐药,多数病人仍有效果
【护理】
1.高热:物理降温、药品降温,必要时给予亚冬眠疗法。使体温在短时间内降至37℃左右,防惊厥致脑缺氧、脑水肿加重。
2.休克:补液,观察尿量并严格统计出入量。
3.脑水肿和呼吸衰竭护理
4.腹泻:观察、统计、易消化流质饮食,多饮水,便后及时清洗,防臀红发生。采集和送检标本
5.肠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后1周或3次便培养阴性止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传输路径是
A.母婴传输
B.空气传输
C.虫媒传输
D.血液传输
E.粪一口传输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中毒型细菌性痢疾传输路径为粪一口传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