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章 常见有害生物
第一节 常见有害昆虫
一、蚊类
蚊类是双翅目(Diptera)蚊科(Culicidae)昆虫,成虫刺吸式口器适于吸血。蚊类有一对膜质透明的前翅,后翅退化为肉眼看不见的平衡棒。
PCO要处理的蚊类通常有淡色库蚊(我国北方)、致倦库蚊(我国南方)、白纹伊蚊(分布于海南省以及广东、广西的部分地区)、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南方的骚扰阿蚊、北方的仁川伊蚊、朝鲜伊蚊数量较少。
(一)蚊类的生物学及习性
1.生活史
蚊类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成虫4期。幼虫和蛹在水中生长发育,离水不能生存,而成蚊则在陆地生活。
蚊卵很小,长1mm左右。卵刚产出时灰白色,很快变成 黑色或棕色。库蚊卵“子弹头”形,许多卵集结成筏状,浮于水面,被称为卵块。卵块由100-300个卵组成。伊蚊卵船形,两侧有浮囊各一个,浮于水面。卵在水中才能孵化,夏天卵可以在24小时内孵化,但通常需2-3天。伊蚊卵可以在干燥的环境中生存6-7个月。
幼虫称孑孓,头大,腹部细长,末端有一根呼吸管(库蚊和伊蚊)或一对呼吸孔(按蚊)。刚从卵孵化的幼虫很小,每蜕皮一次就长大一些,并增加一龄。幼虫期长短与温度食物有关,一般10天左右,但也可以延长到一个月甚至几个月。1龄幼虫1-2mm,头狭长;2龄幼虫体略大,长4-5mm,头略宽;3龄幼虫长约7-8mm,头较宽;4龄幼虫体肥大,长约9-10mm,有明显的成虫眼。库蚊幼虫吃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和有机棵粒。伊蚊幼虫在水中吃附着在水下树枝、树叶、石块以及容器壁上的有机物。
四龄幼虫脱皮后化为蚊蛹。蛹逗点状,头部和胸部融合成圆球。蛹不吃东西,但能运动。幼虫和蛹生活在水中,极活泼,不时浮到水面,露出呼吸管来呼吸。呼吸管末端有拒水性能,防止水进入气管而导致窒息。将油倒入水面能使水进入气管使幼虫窒息而死。
蛹期很短,只有1-2天,蛹发育成熟后,蛹皮背部裂开,成蚊从裂缝中出来,这个过程称为羽化。蚊虫从产卵至羽化的时间因种类、温度、营养等因素而异,一般不短于7天。
2.成蚊习性
城市里特别是晚秋季节的黄昏,往往可以看到淡色库蚊或致倦库蚊成群飞舞。它们通常出现在一定的场所,如灌木丛上。见到成群蚊虫说明工作尚未开展或防治效果不好。不过夏秋季节的群舞昆虫不一定是蚊虫,须要加以鉴别。
雄蚊不吸血,以花蜜、植物汁液为食;雌蚊虽然也吸花蜜、植物汁液并靠它们维持生存,但必须吸取血液后卵巢才能发育。所以蚊类不吸血就不能繁殖后代。吸血蚊类并非都只吸人血,多数刺吸动物,包括兽类、鸟类、爬虫和两栖动物的血液。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兼吸动物和人的血液,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偏嗜吸人血。
(二)常见蚊类种群、孳生及季节消长
1.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致倦库蚊(Culex pipens quinquefasciatus)
它们是尖音库蚊的两个地理亚种,两者形态近似,生活习性类同,防治方法相同,只是地理分布不同,因此PCO无须区别两者。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是褐色、红棕色或淡褐的中型蚊虫。翅无黑白斑,雌蚊喙无白色环,但在腹面可以有淡色区。前足和中足的股节及各足的胫节前面无淡色纵条,足深褐色无白环。第2至7腹节背板有淡色基带。当它们停息在物体表面时,身体与喙不成一直线,同停落面平行。
它们都吸人血,但也兼吸动物血液。在吸动物血方面两者有所不同,淡色库蚊以鸡为主,致倦库蚊以狗为多。这两种库蚊都在夜间活动。雌蚊经常进入室内吸血,但在室外也吸血。它们全夜有两个活动高峰,分别在黄昏和黎明。它们侵入室内吸完血后,多栖息在室内,消化血液,也有部分外栖的。白天主要栖息在住房、鸡舍、花房;室外栖息于土洞、地下防空洞、草丛、地坑等。在住房内它们多数在阴暗处栖息。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的有效飞行距离(不是最距离)为100米左右。
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主要孳生于人居附近污染的积水中。幼虫也可以在缸缺罐等容器受污染的积水中生长,但不能在室内干净的贮水中孳生。广东城郊有污不灌溉的西洋菜田,其中致倦库蚊幼虫密度很高,是防治的重点。市区大型水体的浅湾死角,特别是水质污染的场所,以及未整治的河道沟渠都是它们的孳生场所。城市里的污水池、臭水沟、化粪池、雨水井积水、下水道积水、浇花用的肥水缸、建筑工地坑洼积水是这两种蚊虫的重要孳生场所。
致倦库蚊在我国南方如福州、南宁、广州和海口等地全年可以繁殖;在偏北的地区如成都、杭州冬季不能繁殖。冬季虽然也能找到幼虫,但它主要以成蚊越冬,冬季成蚊处于静止状态。当气温下降时雌蚊蛰伏在住房、地窑、防空洞以及草丛等处,天气转暖时,它们及可以飞出吸血。通常致倦库蚊每年有1到2个密度高峰,高峰出现的时间受温度和降雨的影响。在许多地方致倦库蚊的密度高峰出现在雨量高峰之后。
淡色库蚊分布偏北,幼虫出现的季节随纬度升高而推迟,例如上海幼虫出现在3月,济南出现在4月,银川出现在5月以后。它以成蚊越冬,越冬淡色库蚊在冬季大批自然死亡。主要越冬场所有地窖、防空洞、地下室、花房、暖气沟等。在越冬期间气温上升也不飞出吸血,直到第二年春天才飞出吸血产卵,形成当年新一代。淡色库蚊在苏南、浙江等偏南的地区每年有两个季节高峰,即6-7月,10-11月。在北方和西北地区季节高峰在7-8月。
2.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俗称花蚊子,黑色或深褐色,体型较小。翅无黑白斑,身体上有白斑和银白斑。中胸背板黑色,有一条明显的白色纵纹,后足各跗节均有白环。停息在物体表面时,身体与喙不成一直线,同停落面平行。
白纹伊蚊主要在白天吸血。两个活动高峰出现在早晨和黄昏。多数情况下,下午活动高峰比上午明显。雌蚊是非常活跃和凶猛的吸血者。当人们临近它们的孳生或栖息场所,很快就有雌蚊前来吸血。白纹伊蚊对人的吸血骚扰性很大,甚至影响生产作业。雌蚊在吸饱血后卵巢发育过程中可以再次吸血。白纹伊蚊多数在户外侵袭人体,但也可以侵入室内吸血。室内孳生的白纹伊蚊更多在室内刺吸人血。白纹伊蚊也刺吸狗及其它动物的血。
白纹伊蚊多数栖息在孳生场所附近阴暗避风处,如缸缺罐内壁、轮胎堆附近的草丛、灌木丛、阴暗的堆积极物里。在室内孳生的成蚊,倾向于室内栖息,多数栖息在墙面光线阴暗处。白纹伊蚊有的效扩散距离为50米。
幼虫多生长在清水中。我国南方几乎所有能聚集雨水的物件都可以孳生白纹伊蚊,比如缸、罐、坛、盆、竹筒、树洞、金属管等容器,塑料膜凹陷处以及机器轴窝积水都可以孳生白纹伊蚊,废旧轮胎、盆景、堵塞的楼顶笕沟等也是重要的孳生场所。为了彻底清除它们的孳生场所或杀灭幼虫,对种种积水必须作十分仔细的调查和处理。
白纹伊蚊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不同时间分批孵化。小型容器特别是自然界的竹筒、石穴等聚集雨水往往因日晒蒸发而在短期内干涸,其中幼虫全部死亡,重新积水时依靠尚未孵化的滞育卵再次孵化出幼虫并保持繁衍。
白纹伊蚊在海南省全年都可以繁殖,上海、成都等地3月份出现幼虫,大边、北京到6月后才能见到幼虫。白纹伊蚊是容器型的蚊虫,全年的季节分布深受降雨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幼虫在雨季中出现高峰,成蚊密度高峰出现在雨季末或雨季后。
3.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
埃及伊蚊深褐或暗黑,具银白花斑。翅无黑白斑。中胸盾片两肩侧有一对长柄镰刀型白斑,两斑之间有一对金黄色纵条,形成一琴弦状斑纹,后足各跗节基部均有白环。停息在物体表面时,身体与喙不成一直线,同停落面平行。
埃及伊蚊是典型的嗜吸人血的“家蚊”。雌蚊白天吸血,吸血习性与白纹伊蚊类似,但在室内无明显的活动高峰。埃及伊蚊有间断吸血的习性。雌蚊在吸血时受到干扰即飞离,过后又重新寻找宿主吸血。这变增加了骚扰和传播疾病的机会。
多数埃及伊蚊在室内栖息于避风的阴暗处,在厨房多停息在水缸脚、柜子背后的底部,在卧室多栖息在床底部、墙角、蚊帐以及悬挂的黑衣服、黑布伞等物体上。少数埃及伊蚊栖息在室外孳生场所附近的避风处,如缸罐的内壁、阴潮的水缸脚背面等。一般情况下埃及伊蚊的活动范围在孳生场所附近100-200米范围之内。
埃及伊蚊孳生在居住区各类容器以及其它物品积水中。户内大缸小罐积水,甚至清洁的饮用水也可以孳生埃及伊蚊。
埃及伊蚊的季节分布主要受气温的影响。其密度高峰与月平均温度25℃出现的时间吻合。
4.中华按蚊(Anophe les sinensis)
中华按蚊为灰褐色中型蚊虫。头部下腭须有白环,翅有黑白斑,前缘有两个白斑,中胸背板有隐约可见五条浅色条纹。停息在物体表面时,身体与喙成一直线,同停落面成一角度。
雌蚊兼吸人血和动物血。中华按蚊夜间吸血,黄昏和黎明出现两个刺叮高峰,是家野两栖蚊种,白天在室外或畜舍栖息,人居内较少。因而中华按蚊不是PCO处理的主要蚊种。
幼虫孳生在稻田、沼泽、芦苇塘、池溏、缓流沟渠及低洼积水中。
中华按蚊的成蚊有1-2个季节高峰,与稻田积水相关。
(三)蚊类与疾病的关系
蚊类不仅刺吸人血,而且传播多种严重的疾病,因此蚊类一直是国内外卫生害虫防治的重要对象。经济发达的国家对此更为重视,如美国除了有全国性的美国蚊虫防治协会,还有州级协会促进这顶工作。
蚊类传播的疾病统称蚊媒病。我国流行的蚊媒病有四类: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登革热。前三类疾病经过长期的防治,发病率已大大下降,但仍然是我国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登革热更值得重视,1945年登革热在汉口等地区性流行,70年代和80年代在广东、海南发生流行。要预防和控制它的发生和流行,主要依靠防治其媒介——蚊类。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是斑氏丝虫及乙型脑炎的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可以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火和登革热,埃及伊蚊传播登革热,而疟疾是由按蚊(如中华按蚊)传播的。
二、蝇类
双翅目环裂亚目(Cyclorrhapha)的昆虫通称作蝇类,包括几十个科。与卫生有关的住区蝇类,隶属于厕蝇科、蝇科、丽蝇科和麻蝇科。根据祖国统一们的生态习性,可分为真住区蝇类和半住区蝇类等,其中真住区蝇类是城镇中蝇类防治的重点对象。
(一)蝇类的生物学及习性
1.生活史
蝇类是完全变态的昆虫,它的生活史可分为卵、幼虫(三个龄期)、前蛹、蛹、成虫几个时期,下面以家蝇为例予以说明。
1.1卵 乳白色,香蕉形,长约1 mm,在壳背面有两条峭,峭间的膜最薄,卵孵化时壳在此处裂开,幼虫钻出。家蝇卵的发育最低有效温度为8-10℃。卵需要高湿,相对湿度低于90%时则死亡率高。卵产出后至幼虫孵化所需时间为卵期,卵期的长短和温度有关,35℃时最短,仅需6-8小时;15℃至40℃之间能孵化;低于8℃及高于42℃时,则卵死亡。家蝇的卵壳对于各种化合物经幼虫的表皮具有更大的抵抗力。
1.2幼虫 有3个龄期,1龄幼虫体长约1-3mm,无前气门,后气门仅一裂;蜕皮之后变为2龄,2龄幼虫体长约3-5mm,有前气门,后气门二裂;再蜕一次皮变为3龄,3龄幼虫长约5-13mm,有前气门,后气门3裂。幼虫自卵内孵出至化蛹所需时间为幼虫期。幼虫期为蝇类的生长时间,同一种成蝇个体的大小取决于幼虫期生长发育的好坏,营养不良的幼虫发育结果必然是小型的成虫。家蝇幼虫是多食性的,许多发酵的和腐败的有机物,都可作它的食物。微生物是幼虫营养必需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重要来源。幼虫期所需时间的长短,视营养、温度、湿度而定,最低发育温度约为7-8℃,最高发育温度43℃;最适宜发育温度为35℃,此时幼虫期仅需3-3.5天;适宜的发育温度依不同的地区可能略有差别。幼虫也需要高湿,1龄幼虫要求的相对湿度可达97%以上,随着龄期的增长而要求的相对湿度降低,但高温加上高湿则可以加速幼虫的死亡,原因可能由于幼虫体内水分蒸发困难,不能降低体温以致过热而死。3龄幼虫发育成熟后即停止进食,进入前蛹期限,此时它喜欢在较低的温度(﹤15-20℃)和低湿的地方,对氨和鲜粪已经没有趋向反应,而常常离开孳生场所钻到附近疏松的泥土或其它基质中去化蛹,亦有钻入墙根水泥地面缝隙中化蛹。
1.3蛹 蛹呈桶状,为围蛹,蛹壳为第3龄幼虫皮收缩而成,因此它差不多完全保存有3龄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但由于硬化皱缩的原因,有些特征也已不明显,而位于第一二腹节间的一对蛹气门则是蛹所特有的。蛹 壳的颜色,按化蛹时间的长短的由淡变深,最后成为栗褐色。此时,蛹壳内变态仍在继续进行,当变态结束,成蝇的皱形已经形成时,便开始羽化。羽化时由成蝇头部的额囊交替着膨胀和收缩,将蛹壳头端挤开,成蝇爬出,并用同样的方法打开一条通道穿过疏松的砂土和其它基质来到的地表面。化蛹至羽化(即蛹期)所需时间的长短与温度、湿度有密切关系,家蝇蛹期时间与幼虫能忍受较低的温度,但相对温度低于75%时,有的蛹要干死,低于40%则很少存活。致死温度与幼虫相同,约45℃;低于12℃时,则停止发育。
在恒温(28±1℃)和丰富的营养(麦麸、奶粉、酵母粉)条件下,家蝇的生活史周环,即卵至成蝇产卵约需两周。在自然界,由于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同季节所需的时间差别很大。
不同温度条件下家蝇生活史各期发育所需的时间(见表2-1)。
表2-1不同温度条件下家蝇各期的发育所需时间
温度℃
卵期(小时)
幼虫期(天)
蛹期(天)
合计(天)
16
49
11-26
18-21
40-49
18
33
10-14
12-15
23-30
20
23
8-10
10-11
19-22
25
14
7-8
7-9
14-18
30
10
5-6
4-5
9-11
35
8
3-4
3-4
6-8
自然界家蝇种群发育过程是除受温度影响外,还受光照、风、降水量、孳生条件、营养等诸因素的影响。
不同蝇种生活史各期所需时间也有差别(见表2-2),除厕蝇外,一般均在2周左右。
表2-2不同蝇种生活史各期的发育所需时间(天)
种名
卵期
幼虫期
蛹期
合计
夏厕蝇
1.5-2
8-10
9-10
20-22
产卵期前期4-5天
元厕蝇
2
6
12
20
丝光绿蝇
1
5
10-12
16-18
产卵前期12.4天
亮绿蝇
1
6
5
12
巨尾阿丽蝇
1
7
8
16
大头金蝇
0.5
5-6
5-7
12-14
产卵前期9天
伏蝇
1
5
5
11
新陆原伏蝇
1
8
4
13
棕尾别麻蝇
—
4.5
12
16.5
产幼前期12天
黑尾黑麻蝇
—
7.5
9
16.5
产幼前期12天
1.4成蝇 成蝇的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呈半球形,最突出的部分是1对大的复眼,包含大约4000个小眼面,已证明和家蝇灵敏的视觉有关。嗅觉感受器则存在于触角上,和其他种类如丽蝇、绿蝇、麻蝇比较起来,家蝇的嗅觉不怎么发达。家蝇的口器是舔吸式的,前端有很大的口盘,能很方便地吸吮浆液等。胸部灰褐色,背面有4条黑色纵条,胸部着生有1对翅和3对足,可以说胸部的主要作用是运动中心。蝇类很特殊的味觉器官是在它的足部跗节上,这方便它在各处爬行时,发现食物。跗节的末端是1对爪和1对爪垫,依靠爪它能抓着粗糙的表面,而爪垫的腹面由数不清的密毛所覆盖,并能分泌一种粘性物质,家蝇依靠它,可以在光滑的表面(如玻璃、瓷砖)上行走,甚至具有垂直行走和倒立行走的能力。腹部亦为灰褐色,暗色条纹不如胸部清晰。雌蝇腹部的末端是长而细的产卵管,为第六至第十体节演化而成,节与节之间有节间膜,当它伸展时,等于腹部的长度,收缩时,一节套入一节,外观仅可看见末端。
2.成蝇习性
成虫期的蝇类的繁殖时期,也是它一生中最活跃的时期,习性也最复杂。新从蛹中羽化出来的家蝇体壁柔软,淡灰色,翅尚未展开,额囊尚未缩回。一段时间后两翅方伸展,额囊回缩,表皮硬化而色泽加深,约1.5小时或更长时间后两翅能飞动。在27℃左右,羽化后2-24小时的成蝇开始活动与取食。成蝇的习性可以以下几个方面来叙述。
2.1交配、产卵、繁殖力 在适宜温度下,雄性家蝇羽化后约1天(至少18小时)、雌性家蝇则需30小时后达到性成熟,方能交配。嗅觉、性外激素的刺激和视觉均可能是雌、雄蝇相互接近并进行交配的重要因素,有效的交配时间约需1小时,一对交配着的家蝇可以久停在一处,可以一同爬行或飞翔。绝大多数家蝇一生中仅交配一次。雄蝇一次有效的交配可将精液全部耗尽,以后就失去性能力;雄蝇的精液能刺激雌蝇产卵。精子贮存在雌蝇的受精囊中,能延续3周或3周以上,使陆续发育的卵受精。
雌蝇自羽化到产第一批卵的时间(即产卵前期)的长短和温度密切相关。产卵前期自35℃的1.8天至15℃的9天,在15℃以下一般不能产卵。怀孕的雌蝇常常爬进孳生物的小缝隙中,伸出它的产卵管插入孳生物堆深处产卵,雌蝇的这种习性使卵得到了保护。家蝇的卵小管总数多达100支,所以每批产卵的百粒左右。实验室饲养的家蝇,1只雌蝇一生能产10余批,甚至达到20批,但越往后,每批产卵量越少。一生产卵量在600粒左右,最多者可达1000粒。在自然条件下,估计每只雌蝇终生产卵4-6批,每批间隔时间3-4天,终生产卵量为400-600粒。在我国华北,一年内家蝇能繁殖10-12代,保守的估算,每只雌蝇能产生200个后代,若雌雄比例为1:1,则100只雌蝇经过10代之后,总蝇数可达到2万亿亿只,这是一个极为巨大的数字。因此在气候适宜、孳生物质丰富的条件下,家蝇的数量可能性呈爆发性增长。但由于实际上自然界存在的不利影响因素甚多,如食物不足、气候剧烈变化、天敌以及化学杀虫剂的使用等,它的实际繁殖能力并不像计算结果那样惊人。
2.2食性、取食行为 蝇类的食性非常复杂,有专门吸吮花蜜和植物液汁的,有专门刺吸动物、人类血液或者主要舔食动物创口血液、眼鼻分泌物的。常见的家蝇、大头金蝇、丝光绿蝇以及丽蝇、麻蝇等则是属于杂食性蝇类,即可以取食各种物质,如人的食物,人、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垃圾以及植物的液汁等等。有的种类偏嗜植物性物质,有的则偏嗜荤腥。从成蝇需要的营养成分来看,雌性家蝇仅喂水和糖或其他能吸收的碳水化合物,虽然可以活得很好,但卵巢不能正常发育,也就不能正常产卵。只有喂以鸡蛋清或其他蛋白质或氨基酸,卵巢方能正常发育,用的、蜂王浆喂雌性家蝇,产卵前期缩短,产卵量增加,能促进卵巢充分发育。
家蝇的取食行为非常有趣,当它接触到食物时,是用足和喙上的化学感受器来辨尝味道,这些感受器对糖液很敏感,遇到喜欢的食物伸长口器去取食,此时口器的最前端唇瓣呈滤过状态或碗状状态,液体或浆状食物如糖水、牛奶、蜜汁等即可被吸入。若是固体食物如糖粒、面包屑等,则它反吐出嗉囊中液体来分解液化,并可利用唇瓣上的细齿来粉碎食物中的颗粒,此时唇瓣呈刈割状态。另有一种吞食状态,此时唇瓣上的拟气管和细齿均不起作用,而食物直接被吞咽。
家蝇是非常贪吃的昆虫,饱食之后,间隔很短时间(几分钟),即可排粪。由于它吐液、排粪频繁,失水较多,又促使它频繁取食,因而它在人们的食物上边吃、边吐、边拉,给食物造成严重污染,这点在机械传播疾病上具有重要意义。
2.3寿命 家蝇的寿命一般为30-60天,在实验室条件下,最长可达112天。影响家蝇寿命的因素有温度、湿度、食物和水。低温时,家蝇的寿命比高温时更长,在越冬条件下,家蝇可生活达半年之久,通常雌蝇比雄蝇寿命长。
2.4活动和栖息 蝇类主要是白天活动的昆虫,它可以不停地飞来飞去,觅食、求偶或到处爬行。有趋光性,夜间则静止栖息。活动和栖息的场所则受蝇种、季节、温度和地区的影响,有时差别很大,如家蝇是室内活动和栖息的主要种类;在不同的季节里还有腐蝇(主要是厩腐蝇)、厕蝇(主要是夏厕蝇和瘤胫厕蝇)、市蝇侵入室内;而金蝇、绿蝇、丽蝇、伏蝇、原伏蝇、麻蝇等则主要活动和栖息于户外;大头金蝇和丝光绿蝇在它们的繁殖盛期也能侵入室内。
家蝇的活动受温度的影响很大,在4℃-7℃时仅能爬动;在10℃-15℃时能爬动和起飞,但不能取食、交配、产卵;在20℃以上它才比较活跃,可进行一切生命活动;在30℃-35℃时最为活跃;35℃-40℃时由于太热,反而静止;致死温度为45℃-47℃。家蝇在温暖的季节里,白昼通常在室外或门户开放的菜市场、食品加工厂、小饭店等处活动;若气温上升到30℃以上,则喜欢停留在较阴凉的地方;而在秋凉季节,特别是刮风时则大量侵入室内。温暖的夜晚,相当数量的家蝇栖息在室外的树枝、树叶、电线、篱笆、栏杆等处。若温度下降则侵入室内,常在天花板、电灯挂线、窗框待处栖息。
2.5扩散 家蝇善于飞翔,1小时内可以飞6-8公里,但在通常情况下,它主要在栖息地附近觅食,常在孳生地周围100-200米范围内活动。在上海市郊区曾用酚酞标记的家蝇作扩散试验,发现一般活动范围在1-2公里以内。家蝇和其他蝇类的扩散均受到气象因素(主要是风向、风速)、食物、孳生物质的气味以及种群密度等因素的影响,可以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如果在空旷的地主,一只正在觅食的家蝇能被具有吸引力的物质所吸引而迁飞,所以在环境卫生很差的地方会聚集大量家蝇。另外,由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轮船、收音机等携带,是家蝇被动迁移的重要原因。
3.孳生习性
蝇类孳生习性不仅涉及到种群的产卵习性和幼虫的食性等自身的因素,而且由于地区、季节、场所以及孳生物质的状态(包括它的数量、新鲜程度、干湿、温度、储存状态以及存放地所的环境条件等)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孳生物质是蝇类孳生的基本条件。孳生物质不完全等于蝇类幼虫的食物,它常是食物和其他物质的混合物,也是蝇类幼期(包括卵、幼虫、蛹)的一个栖息环境。孳生物质存在的场所称为孳生场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如食物残渣、排泄物、分泌物、生产下脚料(渣、糟、骨、气)、动物尸体和某些产品(羽毛、猪鬃、肠衣、畜皮、腌制品),甚至动、植物活的机体等都可以为蝇类幼虫孳生的生活基质。
各种蝇类在各类孳生物质中的孳生情况是很不一致的。一般说来,住区蝇类对孳生物质的适应性较强,要求不特别严格,如家蝇幼虫是杂食性的,几乎在上述各类型孳生物质中均能孳生。从不同地区对不同孳生物调查的结果发现,它喜欢还是酒精等发酵的植物质和畜粪,而在人粪和腐败的动物质中也能孳生在同一种孳生物中,含水量的高低对家蝇的产卵和幼虫子的生长发育影响都很大,如新鲜猪粪含水量在65%-70%左右,最适合家蝇孳生,过高或过低都不合适。市蝇孳生习性也比较复杂,它喜欢在地表人粪和狗粪中孳生。大头金蝇的主要孳生物质是稀人粪,在腐败动物质和腐肉中孳生量很大。绿蝇属的蝇种如丝光绿蝇,则以腐败动物质如废骨堆等为主。巨尾阿丽蝇和红头丽蝇在人粪和腐败动物中均可孳生,前者偏喜人粪,后者偏喜腐败动物。麻蝇科的常见种类如黑麻蝇、红尾拉蝇和棕尾别麻蝇等都喜欢在人粪中孳生。
决定孳生物中家蝇孳生密度的主要因素是该物质的营养成分。自然界里,发现感染严重的酒糟堆中,平均500克酒糟里有560条家蝇幼虫和蛹,豆粕中了很多,骡马粪和鸡粪中密度也高。在实验条件下,一小片5克重的肝脏,由于营养丰富,可以提供70条幼虫生长发育所需;如果在5克肝脏上挤满300条幼虫,那么只有一半能存活,而且由于营养不良,发育为小型幼虫,化蛹为小型蛹,重量仅为为正常蛹重的一半,将来羽化为一只小弄成蝇。这种情况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观察得更为清楚。除了营养因素外,也存在高密度本身的拥挤和幼虫代谢产物等因素对幼虫发育生长的影响。
4.季节分布
蝇类数量在一年中的变化主要是因蝇种、地区而异。以家蝇为例,在我国广大温带地区,冬季繁殖停止,死亡率增加,种群密度极低,甚至绝迹。春季来临,随着气温逐渐上升,一般在4月下旬,新的世代开始出现,种群密度开始增加,到夏季逐渐上升形成高峰。在一些地区,此时由于高温多雨或是旱热,造成不利于家蝇孳生的条件,可以使家蝇的种类密度再次下降。而高温多雨之后,秋季到来,家蝇繁殖速率猛增,达到一年的最高峰。以后,随气温的逐渐下降,又进入冬季的最低潮。尽管每年的变化会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影响而不同,但它随季节而变化的总趋势是一致的,这就是季节分布。
蝇类的季节分布,由于蝇种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通常按期繁殖盛期所在的季节分为春秋型、夏秋型、夏型、秋型和寒季高峰型。在常见的住区蝇类中,属于春秋型的有巨尾阿丽蝇、红头丽蝇、元厕蝇、厩腐蝇等。以巨尾阿丽蝇为例,上海市该种成蝇一年中最早出现,春末达到高峰,而在夏季减到极少,盛夏绝迹。到晚秋初冬时它又有一个繁殖高峰,除严寒期以外,在冬季也可见到成蝇。属于夏秋型的有大头金蝇、多种麻蝇和黑蝇属的一些种。
除不同蝇种有不同季节分布外,同一蝇种因地区的不同,它的季节分布就也可以有很大的差别。如大头金蝇在广西南宁、广东电白等地,全年均可见到,一年内有多次繁殖高峰,种群数量比较高,全年进入诱笼的数量可占到诱蝇总数的50%以上甚至更高(与诱饵的种类也有关系)。在江南广大地区如长沙、南京、上海等地,它的活动季节在4-11月,高峰在8-9月,种群数量也可以达到诱蝇总数的50%左右。在华北地区,如青岛、济南、保定、中牟等地,活动季节缩短6-10月,高峰仍为8-9月,而种群数量则降为诱蝇总数的10%-20%。再往北,在兰州、银川、呼和浩特、大连、哈尔滨等地,差不多是大头金蝇在我国分布最北的一线,它的种类数量显著下降,仅占诱蝇总数的1%左右,季节也大大缩短,在大连仅8、9月份方可见到。
海拔高度是影响蝇类季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甘肃南部的舟曲县沙滩林场,海拔高度为2400米左右,即便在7-8月份,也是巨尾阿丽蝇、反吐丽蝇的繁殖盛期,可诱获相当数量,与在同一纬度的低海拔平原地区很不一样。如在武都,此时大头金蝇占优势。
此外,气候变化如多雨、干旱酷热、严寒等自然因素,或是采用了有力的灭蝇措施、特别是较好地控制了孳生地等人为因素,都可以使蝇类的季节分布和种群数量发生比较显显著的变化。
5.越冬和夏蛰
越冬和夏蛰也是蝇类季节分布的一个方面,真住区蝇类很少,有真正的滞育,只要有合适的条件,在任何季节它均可孳生繁殖。通常温度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每个蝇种都有自己适合的发育的生长的温度范围,当寒冷的冬季或炎热的夏季等不利于它们生长繁殖的时期来到时,则以休眠度过。此时,虫体在生理上有一系列改变,诸如脂肪、糖类等能量储备物质的积聚,机体代谢速率的降低等。
常见的住区蝇类中,在不同地区不同的种类,可以不同的虫态越冬,有幼虫、蛹 ,也有成虫。一般来讲,厕蝇属、黑蝇属、绿蝇属的种类以幼虫态越冬者居多,市蝇、厩螫蝇、丽蝇、麻蝇族的一些种类则以蛹态越冬者居多,厩腐蝇、红头丽蝇、新陆原伏蝇等则以成虫期越冬。家蝇的越冬颇为复杂,既可能蛹态越冬,也可以幼虫和成虫越冬。由于我国幅原宽广,南、北方冬季温差甚大,所以在不同的地区,家蝇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方式过冬:
在华南亚热地区和一些冬季温暖、平均气温在5℃以上的温暖地区,家蝇在冬季仍继续孳生繁殖,不存在休眠状态。
在江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在0℃以下,自然界无活动态的家蝇存在,一般均以蛹态越冬,少数地区也能发现蛰伏的雌蝇和被覆盖在厚厚的孳生物质(如畜粪、垃圾等)层下的不活跃的幼虫。
在寒温带地区,冬季自然界虽然没有活动态的家蝇,但在有工采暖的室内仍有成蝇活动。
以幼虫态越冬者,多在孳生物的底层;以蛹态越冬者,多数(如麻蝇、丽蝇、金蝇)是钻入孳生场所附近的土壤中化蛹,有些家蝇属的种类也可在孳生物质中,如畜粪、腐败植物质、垃圾堆里化蛹,也就在该处越冬;以成虫越冬者,越冬场所就比较杂,墙缝、房屋角落、菜窖、枯井等微小气候比较稳定的场所,均可供成蝇蛰伏。
无论以什么样的虫态越冬,经过漫长的冬季,或多或少都要死亡一些,特别是以蛹态越冬或成虫越冬的种类。由于蝇类的繁殖力非常强,尽管越冬存活的个体数很少,但只要有合适的孳生条件,很快就能够把种群密度恢复到相当的水平。
住区蝇类中如厕蝇、腐蝇、丽蝇等,对较高温度均不适应,盛夏时数量锐减,甚至绝迹,待秋凉后再出现。
(二)主要住区蝇类介绍
对一个地区而言,孳生及活动于人居周围、种群数量大、与卫生有关的蝇类一般仅为10种左右。其中家蝇、大头金蝇、丝光绿蝇3种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蝇种。
1.家蝇(Musca domestica)
家蝇属,体型中等,体长约7mm,灰褐色。复眼无毛,中胸盾片有4条黑色纵条,前胸侧板中央凹陷处有纤毛,腋瓣上肋前、后刚毛簇均无,腹部第一腹板有纤毛,下侧片在后气门前下方有纤毛。它是我四城镇住区蝇类中最重要的蝇种,也是进入室内是最主要的蝇种,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
2.市蝇(M.sorbens)
也是家蝇属成员,体型比家蝇稍小,体色稍淡,体长约5-6mm。其复眼无毛,中胸盾片仅有2条黑色纵条,前胸侧板中央凹陷处无纤毛,下侧片在后气门前下方有纤毛,且较家蝇为发达,腋瓣上肋无前后刚毛簇,第一腹板无纤毛。它在我国分布也相当广泛,目前除黑龙江省哈尔滨以北地区外,其余各省、区均有记载,而以东南部诸省的种群数量为高。和家中相比较,它更倾向于室外活动,在户外的垃圾堆、特别是甘蔗渣堆上可以见到它们密集取食,在城镇郊区的农贸市场和水果摊上也很常见。市蝇喜围绕人的眼、鼻、口部及创口、溃疡处飞舞并停息舔食,它在家蝇属中与人的关系密切程度仅次于家蝇。
3.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
大头金蝇是中型至大型种,体长8-11mm,金属青绿色,胸背部有很薄的淡色粉被。复眼深色,颊橙黄色。大头金蝇是喜室外性的真居住区蝇类,幼虫主要是粪食性兼尸体产性。雌蝇产卵在新鲜人粪上或粪缸内壁,也群集于动物尸体产卵。幼虫大量孳生于稀人粪,在腐败动物质类中和垃圾类中的幼虫较之人粪中要少得多。成蝇粪食,也在腐物和水果上取食,常饱食粪便后停息在附近植物上,在果园、甜芦栗上和遭蚜害的植物上也很多。本种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最西最北可达西宁、兰州、银川、呼和浩特、哈尔滨一线。它的种群数量和活动季节在南北方相关很大,越往南,它的种群数量越大,全年活动季节长;越往北,则种群数量小,活动季节亦短。
4.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
为中型种,最大者体长可达10mm,体色绿,有金属光泽。在绿蝇属内,本种额宽,雄性间额宽约为侧额宽的2倍,雌性额宽大于头宽的1/3。后中鬃3对,前喙基鳞黄色,后胸腹板有纤毛。它是典型的喜室外性真居住区蝇类,容易被鱼腥、腐肉、葱蒜味吸引;能侵入室仙,是城镇农贸市场、肉制品厂等处常见种类。幼虫显典型的尸食性,可孳生于各类腐败动物质中,废杂骨堆常常是它的重要孳生场所,在人畜粪和腐败植物质中亦有孳生。它几乎分布于全世界,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5.夏厕蝇(Fannia canicularis)
喜室内性种,为厕蝇属的主要成员,其外貌比家蝇显得瘦小苗条,身长5-7mm,体色淡黄,捌 腹部在灰黄的底色上有暗色倒丁字形斑纹,雄蝇的斑纹更为明显,同时它具有触角芒裸,翅第三纵脉与第四纵脉平行,第六纵脉短等特点,容易与家蝇区分开。它在我国的分布地区广泛,特别在西北、华北、东北种群数量很大。由于它喜欢侵入室内,按地区和季节的不同,它可以占到侵入室内蝇总数的2%-25%。
6.元厕蝇(F.prisca)
形态很像夏厕蝇,但体色较灰,雄性腹部有清晰的正中暗色纵条,雌性暗色纵条不明显,容易与夏厕蝇相区别。在我国广泛分布,尤以东部和南方诸省种群数量为多,几乎代替了夏厕蝇的位置。它虽能侵入室内,但更喜趋向室外活动。
7.厩腐蝇(Muscina stabulans)
属真居住区性蝇类。厩腐蝇比家蝇稍大而粗壮,灰褐色,触角芒羽状,口器舔吸式,第四纵脉呈弧形弯曲,第三纵脉上、下面均无刚毛。在腐蝇属中它的触角橙色,小盾片末端红黄色,胫节黄色或黄棕色。它在我因普遍分布,但种群数量以东北、华北、西北为高。可侵入室内,喜欢麇集于室外的树干和垃圾周围。
8.巨尾阿丽蝇(Aldrichina grahami)
体型大,身长可达12mm,青蓝色,有薄的淡色粉被。其雄性额宽,尾器特别大。中胸盾征沟前中有3条明显的黑色纵条,中间一条较宽。为喜室外性的真居住区性蝇种,常出没在垃圾堆、厕所、人畜粪便上、动物尸体上以及有蚜虫或开花的植物上。成蝇虽不大入室内,但亦喜接触人类食物,所以与人关系密切。在我国,除新疆外,其他省区均有分布,而以东部和年降雨量超过500mm的地区种群数量大。
9.伏蝇(Phormia regina)
中型种,体长约可达10mm,体色暗绿,有金属光泽,颜黑色,有稀疏黄色粉被,触角大部红色,前中鬃发达,后中鬃最后2对发达,后背中鬃有4-5个鬃位,上腋瓣上面外方有白色纤毛。为喜室外性真居住区种类,其幼虫主要孳生于动物尸体、腐肉、腐鱼等屠宰场弃物中,较少在人粪中孳生。成蝇常到开花植物、水果、蔬菜上活动,较少侵入室内。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东北,分布的南缘大约在上海、南京、郑州、宜宾一线,其在西北、东北的种群数量大。
10.新陆原伏蝇(Protophormia terraenovae)
中型至大型种,最长可达13mm,暗青蓝带紫色,颜和触角除第二节的部分外,都呈黑色,触须红黄色,前后中鬃均不发达,仅小盾着1对存在,后背中鬃有4-5个鬃位,上腋瓣上面外方有黑色纤毛。本种亦为喜室外性的真居住区蝇类,幼虫主要孳生于腐败动物质,成蝇腐食性,在屠宰场有机废弃物堆周围很常见,也常到开花的植物上活动,较少在人粪上。在我国分布的南界与伏蝇近似,在青藏高原和新疆、黑龙江等省(区)很常见,种群数量大。
11.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
中型至大型种,最长可达13mm。体色灰褐,颊部后方1/2-1/3长度内为白色毛。前胸侧板中央凹陷处有不特别密的黑色纤毛,有时仅1-2根,后背中鬃5-6个鬃位,尾器棕褐色。为喜室外真居住区蝇种,孳生于稀人粪中,幼虫主要为粪食性,是厕坑中的常见孳生种类。在我国除新疆外均有分布。在麻蝇中,它的种群数量无论是在南方或北都比较高。
12.黑尾黑麻蝇(Helicophagella melanura)
中型至大型种,最长可达14mm。体色灰褐,一般较深,后背中鬃3对,等距排列,都发达。雄性第五腹板有刷状鬃斑,第七、八合腹节的后缘鬃发达;雌性第六背板比较发达,突出于第五背板后方,侧面可以见到。为喜室外性真居住区蝇种,主要孳生在人、畜粪,腐败动物和腐败植物中。本种可以侵入室内,是麻蝇科中比较重要的种类。在我国广泛分布,而以西北、华北、东北种群数量大。
(三)蝇类的危害
蝇类是我们最熟悉、也是最主要的卫生害虫,对人的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械性传播疾病
机械性传播疾病是蝇类传播原体的主要方式。蝇类的体表多毛,足部爪垫能分泌粘液,喜在人或畜的粪尿、痰、呕吐物以及尸体等处爬行觅食,极容易附着大量的病原体,又常在人体、食物、餐饮具上停留,蝇类停落时有搓足和刷身的习性,而且边吃、边吐、边拉,因此成为人类疾病原体的主要机械性传播者。
蝇类能机械性携带传递多种病原体,目前已证实蝇类能携带的细菌有100多种,原虫约30种,病毒20种。
蝇类传播的疾病及传染源如下:
消化道疾病:痢疾、伤寒、霍乱、肠道蠕虫、原虫病等,其传染源为人粪。
呼吸道疾病:如肺结核,传染源为痰液和粪便。
眼病:沙眼、眼结膜炎,传染源为眼分泌物。
皮肤病:细菌性皮炎、雅司病,传染源为皮肤患处的分泌物。
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灰质炎,传染源为口鼻分泌物和粪便。
机械性传染的疾病中以消化道疾病最为常见,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重要传播蝇种为家蝇、大头金蝇等。
2.引起蝇蛆症
蝇类幼期寄生于人、畜活体组织呀腔道而引起蝇蛆症,其危害很大,尤其是对畜牧业。按寄生的不同种类、部位和程度可分为偶然性蝇蛆症、半特异性蝇蛆症和特异性蝇蛆症。
3.骚扰吸血
吸积压蝇有螯蝇、角蝇、血蝇。主要危害家畜,吸血骚扰可使产肉和产奶量大幅下降,还造成家畜之间的疾病传播,给畜牧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螯蝇数量多时,可在海水浴场侵袭游泳人群,使人难以忍受,在一些地区给旅游业带来麻烦。即便是不吸血的家虽对人的骚扰也比较明显,如在人们休息或午睡时,有一两只家蝇在脸上、手上或腿上爬行,使人不得安宁。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和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