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城市生长的土壤、观念与视野——重庆市设计院的城市和建筑思想理念与创作实践.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69820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7.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生长的土壤、观念与视野——重庆市设计院的城市和建筑思想理念与创作实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城市生长的土壤、观念与视野——重庆市设计院的城市和建筑思想理念与创作实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城市生长的土壤、观念与视野——重庆市设计院的城市和建筑思想理念与创作实践.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交融城嘉共生MOUNTAINS MEETRIVERSCITY IN HARMONYWITH LANDSCAPE重庆CHONGQING输逅酒博悦匯影城博悦医影城F长嘉汇弹子石老街合作单位:梁黄顾建筑设计(深圳)有限公司O09/SUPPLEMENT城市生长的土壤、观念与视野重庆市设计院的城市和建筑思想理念与创作实践CONTEXT,CONCEPT,AND VISION OF URBAN GROWTH-URBANANDARCHITECTURALIDEASANDCREATIVEPRACTICEOFCHONGQINGARCHITECTURALDESIGNINSTITUTE文/徐干里XUQianli摘要城

2、市的生长离不开特定的土壤与环境,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并一定会留下地域文化和社会环境对其浸染、影响的印迹。作为具有近百年成长历史的设计机构,重庆市设计院在其植根并长期服务的重庆及其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影响。文章结合重庆市设计院在重庆城市建设中的发展历程和创作实践,论述了其思想观念和学术视野的演变及其对重庆城市和建筑发展的影响。关键词城市生长;土壤;观念;视野;城市更新;日常生活1引言2023年春节后,我受时代建筑杂志编辑部之邀为“城市研究”专栏撰文。正在着手拟题之时,传来大卫艾伦奇普菲尔德(David AlanChipperfield)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消息,无意

3、间给了我一点启示。作为该奖的第5 2 位获奖者,奇普菲尔德的作品接纳现有的一切,在与时间和地点的对话中进行设计和干预,采用和更新每个地方的建筑语言,以图创建物质和文化上都可持久的建筑。在地球这个人类家园变得日益脆弱的时代,奇普菲尔德坚信建筑师的角色就是培育新的方式方法以改善人们的生计和生活。因此,他的愿景就不仅仅是把单个建筑融入其所在的地点和文化,而是拓展到对地点和文化更广泛的定义和理解。他的这一观点令我联想到,要理解和阐述一家具有近百年成长历史的设计机构与其植根并长期服务的城市的关系,是否也不能仅仅关注其如何把一座座单个建筑植入其所在的城市和文化,而更应当把目光聚焦于它对于城市和文化更广泛的

4、定义、理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于它们的影响?一个城市生长的土壤是它植根的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而一个与这座城市的生长息息相关的设计院的成长,显然也离不开这座城市本身,以及与其密切关联的价值观念和学术视野。因此,本文以“城市生长的土壤、观念与视野”为题。2土壤一个院与一座城城市的生长与人的成长一样,离不开特定的土壤与环境。“对于一座城市,如果能够拉开一段距离对其发展和建设历程做一个较长时段的观察与回望,总可以发现一些不同于其他城市演变发展的特点任何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SUPPLEMENT/O10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都一定会留下这一特定城市的地域文化和社会经济状况对其浸染、影响的印迹。

5、”1 这个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当然也包括自然条件,构成了影响这座城市生长的环境因素,必然对城市发展的观念与走向产生重要影响。作为著名山城的重庆,在自开埠以来一个多世纪的近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座具有特殊地位和意义的城市,重庆因地处西南腹地,也因其历史上相对封闭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世人眼中往往带着某些生疏神秘的色彩和不同寻常的想象。而事实上,如果对重庆地域文化稍有了解,便不难发现,在这座城市的独特个性中无不潜藏着内在的逻辑-其城市特一就显现出许多不同凡响的特点和轨迹,也承载着几代重庆人孜孜以求、不解努力建设家园的初心和对于未来的种种梦想,与中国的许多现代城市一样,当今

6、重庆的城市面貌基本是在近一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作为地处内陆西南的山城和江城,重庆因地形地貌的特点,依山而建、江水环绕,山、水、城深度融合,突显出极具个性与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也使这座城市的建造方式、风貌格局、功能结构,以及日常生活状态,都呈现出与一般城市显著的差异。而作为一家渊源可以追溯近百年且从诞生至今一直深耕重庆的设计机构,重庆院在这座城市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她又将发挥怎样的影响,这是本文试图讨论的问题。在近代重庆城市发展史中,建筑设计业的发展和进步,与城市的成长相伴随并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这一断面管窥重庆城市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到这座

7、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其自然环境与人文传统、地域特征与市井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态等,是如何影响这座城市的建筑、空间特色和城市风貌,以及其生长机制的。在设计行业的发展中,重庆院又具有特殊的地位,无疑是分析研究重庆建筑设计发展演变历史的重要样本。色既源于显而易见的空间形态,也源于相对隐蔽的人们使用这些空间的方式和状态,或者说源于这种特殊的城市空间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在重庆,城市空间的限制、影响与惊奇远胜于建筑物本身。这使得关于建筑的议题大都可以悄然转换为对空间的讨论。重庆,将自然造化与人为建造结合,大至山水起落、交通骨架、摩天大楼,小至台院堤坎、陡坡斜巷、市井民宅,在崇山峻岭中孕育出这样一个如此不同

8、甚至难以用常规之理判定的无理城市。”2 由于地形和空间条件的限制,山地城市空间、建筑、市政设施等营造往往无法完全遵循如教科书所阐释和强调的那些原则、规律或常理,而常常会出其不意、出人意料。但又不能将这些出人意料的城市空间视为无理之作,它们恰恰是适应山地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合理建造的结果,而支撑这种空间逻辑和城市风貌生成逻辑的,正是这种特别的城市空间所承载的日常生活。由此可见重庆城市的生长与在地文化和生活的高度关联性。比如,重庆的城市发展在1 9 世纪末期开埠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当时中国的西南地区,重庆因开埠而开风气之先,受西方文明影响,维新思想得以迅速传播,给民众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带来了

9、深刻变化。一大批洋行、领事馆、教堂、学校、O11/SUPPLEMENT23医院及工业厂房等建筑伴随而来,给重庆带来了新的面貌,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文明水准。重庆人文精神亦由此注入了新的内涵,日渐显现出近代色彩。因此,开埠之初重庆核心城区建设的主流具有明显的外来建筑文化和形式特征,但同时也因建筑业主的个人背景、本土工匠、建筑材料和其他限制条件,往往又掺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是重庆当地建筑的许多特点。在此后的重庆城市发展和建设中,规划和设计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从1 9 2 9 年建市至抗日战争前的1 9 3 6 年这段时期,建市后的城市基础设施函待发

10、展,第一批自来水厂、电厂,重庆大学、义林医院、博物馆、图书馆等相继建成。同时,伴随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又带来了银行、商业等领域更多的新型建筑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新建筑普遍采用折衰主义风格,以西方砖石结构为主体,同时又以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和细部做装饰,具有较为明显的风格化倾向。抗日战争时期是重庆城市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此后,重庆迅速成为大后方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汇聚了空前的人才和资源,这也给这座城市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正如有学者所论:“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一座城市像重庆那样,因历史机缘,在短短几年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中国人集政治、军事、经

11、济、文化教育精英与资源于此一地,以完成摆脱被侵略被压迫命运的重大使命。重庆这一地名不仅联系着战争岁月的记忆,更因战争的性质,被赋予神圣的意涵。”3 大批机关、工厂、学校、医疗、科研、交通和金融等机构的迁入,导致重庆城区的急剧扩张和城市发展的突飞猛进。由于在战时,城市建设更多从备战的角度考虑问题,加之经济和自然条件等限制,给建筑发展带来了许多肘,比如,当时很多新建工程建设周期短、造价低,所以建筑师会从地方传统出发,运用新的设计手法,因地制宜地采用当地的材料建造新功能的建筑。这些建筑虽显得简朴,却也反映出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影响。总之,在特殊的历史机缘推动下,从开埠时期近代城市思想萌芽,经建市到陪都

12、,几个阶段的建设,为重庆城市近现代化走向之启蒙,从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城市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随着1 9 4 9 年1 0 月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1 1 月底重庆解放,新中国的大建设时期来临了。重庆先后成立了国营西南建筑公司和公营重庆建筑公司,成为这个地区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和监督施工的核心力量。以张家德、徐尚志、陈明达、唐璞等为代表的一批建筑师,以高昂的热情投入新时代的建设,而重庆院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由以徐尚志为核心的怡信事务所的设计师、馥记营造厂技术骨干人员,和一批海外留学归来的精英们组成的公营重庆建筑公司设计部,逐步发展组建而来。在1 9 4 9 年之后,这些建筑师们以极大

13、的热情,倾毕生所学,重庆大田湾重庆市体育场,1 9 5 6 年图2重庆市曾家岩中共西南局办公楼,1952年图3 重庆市渝中区中山三路城市住宅,20世纪7 0 年代初期图1下SUPPLEMENT/012投身建国大业,服务新重庆建设。他们在饱经战乱后,在物质乏、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因地制宜、艰苦奋斗,竿路蓝缕以启山林,针对此时此地的实际情况,在补充改善城市基础设施、解决因战乱造成的房屋紧缺、恢复生产生活需要,以及建筑形式的选择与创新等方面,均做出了适应时代需求的种种尝试,为这个伟大的时代留下了许多具有时代特点和历史意义的建筑,并成为这个城市的建筑经典。这个时期建成的重要建筑作品有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中

14、共西南局办公楼、重庆宾馆,以及重庆市体育馆、体育场等(图1、图2)。即使从1 9 5 0 年正式命名算起也已走过了7 3 载风雨历程的重庆院,直接参与、见证和陪伴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山城在过去7 0 多年甚至更长时间里的成长和变迁一一今天,遍布山城的大街小巷、楼台市井、公园广场、车站码头等等,无不清晰记载下了一代代重庆市院人辛勤劳动、智慧创造的身影与足迹,也真切显示出这座城与这个院密切的依存关系。植根于大山大水之间的重庆院的城市建设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无不与这座城市的独特背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重庆在自开埠以来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虽然经历过数个不同历史阶段,受到过种种外来因素的影响,但始终因

15、循自然和文化的条件慕赋,按照自身内在的逻辑发展和演进。在此过程中,重庆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3观念一一推动城市发展变迁的动力与逻辑在中国当代城市的发展演变中,城市和建筑观念经历过明显的变迁,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重庆也不例外。据记载,2 0 世纪5 0 年代初,时任中共西南局书记兼财经委员会主任的邓小平在论及重庆修建党政机关办公楼和大礼堂等问题时曾经指出:前者要尽量节俭,以便将更多的人力物力用于恢复生产,但在简朴实用的基础上要尽量兼顾美观;而人民参政议政的大礼堂,则应当有更多的投入,以雄伟壮丽的气势“重人民当家做主之威”。邓小平的这番话,或可视为5 0年代初期指导重庆城市建设的方针政策和

16、思想理念。“总体上看,1 9 5 0 至1 9 5 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无论建筑形式采用中式、西式,还是中西合璧式,或雄伟华丽,或朴质大方,总显示出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而1960至1 9 6 6 年,国家经历了政治经济各方面的严峻考验,依然保持着理想主义倾向,但同时增加了客观冷静的现实主义成分,建筑设计、施工等更趋合理,已经开始借鉴现代主义建筑的合理成分。”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是重庆当代历史上又一个重要时期,对重庆的工业实力、道路交通、城镇建设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初步形成了职能较为完整的现代城镇体系。1 9 7 5 年,重庆主城区因三线建设内迁而来的外来

17、职工达到了当时重庆市区人口的1/4。这些移民为重庆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同时也对重庆的城市文化和人们的生存状态产生了重要影响。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今天重庆人热情好客、开放趋新、宽广包容的品格,亦为重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个时期强调“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部分城市、建筑的设计者为满足实用功能要求而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和元素,形成了一些在当时并不多见的具有现代主义观念倾向的建筑(图3)。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殊背景下,形成了这个阶段重庆城市建设激情理想与实用理性伴生交织的特点,看似没有清晰的共同走向,但从中仍可以依稀辩识出城市、建筑发展与环境条件、社会背景之间密

18、不可分的耦合关系和互动逻辑。及至“文革结束后,建筑业同各行各业一样,逐步走出基本停滞的状态,开启了新一轮发展。此后城市和建筑观念的发展变迁对于城市生长方式和路径的影响更为深刻。改革开放之前,由于长期把建筑创作主流思想局限于“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这一简单化、模式化思维,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建筑创作的深入发展和繁荣进步。这一时期,国外当代建筑思潮和理论尚未大量传入,重庆院的建筑创作和全国其他大院一样,基本上遵循了“经济、适用、美观”和“中而新”等原则,“并不刻意追求风格、流派,大多数项目能根据要求,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做到功能流线顺畅、外形朴实、略有新意,室内毫无浮华,室外环境宜人。这个时期大多数

19、建筑的规模不大,外立面貌不惊人,但这是中国现代建筑的一次有意义的起步,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建筑”的一次自发的重新起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 改革开放以后,面对方方面面的蓬勃发展,建筑能否以斩新的艺术形象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成为当时中国建筑师面临的课题和挑战。随着建筑思想的逐步开放和创作环境的宽松,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关注和寻求对建筑的创新与突破。“改O13/SUPPLEMENT革开放,使建筑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宽松的创新环境,挑战与机遇并存,不断改善的物质条件,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客观上奠定了中国当代建筑创作走向繁荣与发展的基调。”随着国外建筑思潮的传入,通过各种渠道

20、,有了越来越多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和交往,随之出现了对传统主流思想的反思和挑战。学术研讨、设计竞赛、评优评奖等频繁开展,也促进了创作思想的繁荣和进步。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倾向,是对于“现代化”的憧憬和追求。重庆院与全国其他大院的这一总态势基本同步,也迎来了建筑创作新的发展机遇。这一时期重庆院创作和设计的广度与深度,对于建设项目形式和功能的探索,均取得了更多的突破。比如在对于山地高层和较大型公共建筑形式与功能的探索中,尝试结合山城、江城特殊的地形地貌和环境特点,摸索在现代建筑中对于重庆地域文化的深入发掘与准确表达。这个时期的探索和实践,为重庆院的创作和设计,特别是在山地

21、建筑创作领域的特色和优势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重庆院这个时期及以后的建筑创作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文化内涵和价值追求一一一种山水情怀和现代化梦想虽然在重庆院内,不同的创作个体也会表现出非常不同的创作意识和极具个人风格的创作倾向,但所有这些创作活动,又无不显示出与这座山水城市自然条件和社会人文背景的深刻联系。显然,从城市发展的层面和尺度来看待这些创作和设计,更容易发现其中隐含的内在关联和思想逻辑,以及它们与这城市山水和人民生活的不解之缘。随着2 0 世纪9 0 年代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重庆与中国的许多大城市一样,迅速改变着城市的空间形态和传统风貌,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式和理念。而这种城

22、市空间和景象的急速改变,又令人切身感受到当今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它们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比起宽阔的道路、气派的广场、林立的高楼、闪烁的霓虹灯,人们日益关注与他们的生活日常更加直接相关的城市环境和品质,更加向往住区的归属感,追求生活的丰富与闲适,希望城市公共空间能够承载人文记忆、方便日常生活、激发地区活力、促进经济繁荣。人们对高品质并符合他们生活需求和意愿的城市空间与城市生活有了更真切的向往与企盼。在此背景下,城市和建筑的观念也随之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趋向。实际上,这一趋向反映的是城市属性城市人性、伦理和价值的回归。重庆院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延续了尊重环境、尊重规律、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

23、城市发展理念,为新时代重庆城市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和重要的贡献。4转型一一存量提质时代对话城市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重庆直辖和在国家发展战略中角色与地位的提升,城市发展和建设再次迎来新的高潮。对于重庆院而言,在此后大约2 0 年时间里,除了与全国许多国有设计院一样,迎来了适应市场需求的规模快速扩张、产值显著增长的发展黄金期以外,最为重要的“事件”是正在面对和经历的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一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的转型。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开发建设的途径和方式正逐步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转变。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标志着城市更新已经上升为

24、国家战略,中国城市发展的新阶段一一存量提质时代已经到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存量时代城市发展建设的方式更加接近城市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因为城市就如一种有机体,就整体而言,它们总会经历从初建到发展、成熟,再到衰落,从而需要改造和更新的历程。而从组成城市的细胞或个体-本一建筑、邻里、街道、社区等来看,也同样要经历一种类似的生长、变化过程。城市整体和个体的关系就如同有机整体与细胞的关系一样。如果放眼整个人类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史,便不难理解,城市的初建(包括扩城)虽然是一个漫长并至今尚未完成的过程,但比之其后必然要不断进行的改造和更新,它毕竟只是一个起点。与初建相比,改造和更新是城市建设更主要和常态的工作。

25、强调这一区别,并非为了分辨二者熟重熟轻,而是为了厘清城市更新的思想与观念。”5 在增量发展时代,建筑设计的任务相对单纯和明确,更像是命题作文,而城市更新所面对的则是既有城市实际运行中的现实问题,需要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全面系统的思维,这要求我们积极思考并主动迎接城市建设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型,从思想观念到设计理念乃至技术层面都做出相应的准备和转变。站在这样的层面理解城市更新,便可更深入地理解城市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也才能够真正懂得在面对相关工作或任务时,SUPPLEMENT/014应该怎么想和怎么做,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推进城市更新的思想逻辑。城市更新涉及的问题和内容极为广泛,且错综复杂,这是

26、由城市本身的复杂性、综合性决定的。从推进城市更新的逻辑看,伴随城市化进程进入到存量发展时代,城市的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和治理体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也成为一个社会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在城市凸显的时期。为此,不仅必须持续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还要面对和解决城市发展本身累积和新生的问题。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发展单纯追求速度规模,导致城市整体性、系统性、宜居性、包容性不足,人居环境质量不高,大城市病突显,短板弱项频现,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实施城市更新战略,则能更好地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短板和突出问题,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此,城市更新面对的是

27、一个真实丰富、动态变化的世界,需要解决社会民生、经济产业、空间环境、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过去人们通常认为,城市更新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提升城市的面貌和空间形态,但实际上其作用和意义远不止于此。刘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把城市称为“文化传播中仅次于语言的一项最宝贵的集体发明”,因为城市为人类“带来了广泛的接触和伟大的交流”。在芒福德看来,“对话”不仅是城市兴盛的标志,是城市对人类生活最伟大的贡献,而且,广泛而充分的对话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成为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需求。所以,城市应把“最终使所有的人都能参加对话”作为目标。6 我以为,如果我们能够真正读懂芒

28、福德对于城市的这一深刻见解和论断,就不难理解一一对话不仅是城市最重要的功能和目标,而且,在存量发展的时代,城市更新也必将围绕这个功能和目标,推动城市品质的全方位提升。近年来重庆院在重庆的城市更新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令城市功能与活力的复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成绩斐然,而这源于重庆院一贯重视并坚持的城市更新理念。渝中区的枣子岚社区,是重庆母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老社区。因为山城特有的地形地貌和用地条件,这里的建筑、街道、树木,连同人们的日常活动空间,大都顺应地形变化随形就势、高低错落,与在其他城市社区按照朝向、间距等规范要求布局形成的空间肌理大为不同,而社区百姓的生活日常无不表现出与这种空间特色

29、的密切联系。社区现有的房屋建于2 0 世纪8 0 年代,设计充分借用地形高差,形成了与不同标高道路和出入口自然联系的各种通道,巧妙解决了集合式住宅出入的便利性问题,形成山地建筑特有的接地和入户形式。但是,同许多建于这个时期的老旧小区一样,这个社区明显存在设施陈旧、功能落后、配套不足等问题,因此,当地政府对该区域实施了更新改造。更新改造面对的问题,从生活功能到环境形象,从建筑安全到基础设施,从空间形态到环境品质,什么是最需要关注的问题?显然是人们聚居和日常生活的需求。设计将有限的资金首先用于改善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空间品质,并通过采取“轻干预、微更新”的设计,完善公共活动空间,补足必

30、要的生活设施,营造出更多方便社区居民活动、休憩和交往的场所。在这个社区中有一段长3 0 m、高1 8 m的架空廊桥,是两栋相邻建筑的居民共同的出入通道,但因年久失修和防护安全等问题,变成了影响出行安全的隐患。设计把廊桥作为保留共同记忆的元素,结合功能、安全与美学的需求对其进行了结构加固和适当装饰,针对防护安全增添了栏杆扶手,增加照明灯带解决了夜间通行的安全问题,使廊桥与周遭环境更加和谐。项目完工后,以廊桥为中心的多层平台已然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游戏场所,偶尔还会遇见慕名而来拍照打卡的游人。夜晚温暖的灯光照亮了居民回家的道路,社区的公共空间已然成为了社区组织活动与表达社区文化自信的场所。2022年

31、启动的重庆民主村更新改造,是重庆院新近完成的另一个设计项目,同样体现了城市更新的价值与逻辑。这个位于九龙坡区西城天街与万象城之间的老旧小区,曾是一个大型军工企业的居住区。随着城市发展的变迁,周边环境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原有的工厂早已搬离,并先后建设了西城天街和万象城两个商圈,而夹在其中的民主村则由一个曾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区变为了一个衰落沉寂的老旧小区。2 0 2 1 年政府启动了该区域的更新改造,重庆院承担了更新规划设计任务。对于一个具有工业文化历史积淀的居住社区,设计者在分析研究现状问题的同时,深入发掘其值得珍视和保留的日常生活场景,以及蕴藏其中的浓厚人情。通过分析该区域与周边城市空间、功

32、能的关系,梳理、优化和补充了社区内各种服务配套设施、公共活动空间、步行道路、休憩和健身场所。设计在对具有山地特点的地形地貌加以尊重和保留的同时,施以合理的功能、景观O15/SUPPLEMENT提升和有效利用,使原本给人们生活、交通造成不便的地形地貌,成为构筑丰富、有趣生活场景的积极因素,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有利于日常交往和日常生活的空间与场所。重庆近年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日益关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小型公共空间的塑造,更加重视公共空间的日常生活属性,实际上是重新回归城市和建筑对于人的关怀,体现了一种鲜明的社会价值取向和共识,也为城市的未来成长展现出一种积极健康的理念和视野。近年建设的山城步道、便

33、民驿站、口袋公园,住区的微更新,以及1 5 分钟生活圈的营造,正是这一理念和共识推动下的成果。这也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建筑师的职责,重新思考空间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正如有论者所言:“什么是建筑师更应该关心的问题,即如何通过与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合作来推动有利于增进公共性和公众利益的事情。”“在追求建造品质和空间效果之上,建筑师工作的本质其实是用空间回应人的公共生活、创造人与人连接的可能性。而“城市的活力其实就隐含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之中,隐含于城市空间对于公共生活的尊重与支持之中。公共空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承载了城市作为人们自由交往的处所的基本属性,即城市应该鼓励自由、多元和思想的创新。由此而言,

34、公共空间的本质其实关乎人的权利、人的连接,它应该兼具包容与开放。公共空间的品质不仅在于具象的外表,更重要的是要包容丰富的城市生活和承载公共性特征;不仅适用于某种宏大的庆典模式,更重要的是能够兼容日常生活及对于不同人群的开放与尊重。公共性的议题必须在生态(自然的、社会的)可持续的语境中,以一种多元协同的机制来形成。一方面是针对凋蔽的、割裂的、破碎的城市空间进行整伤;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城市生活、文化围和地域特征的培育。只有这样才能达成社会形态、公民文化和物理空间的关联性,孕育出多样的市民文化和城市文化。”总之,在城市由粗放型外延式扩张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转型的背景和要求下,重庆近年的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间

35、建设理念发生了积极的转变,从更加注重和强调公共空间中如城市轴线、标志性景观和建筑等视觉形象,到日益关注街头巷尾和建筑之间的日常生活与城市活力。这反映出存量时代人与城市深度对话,城市向着更加贴近人的生活需求、更加符合城市基本属性、更加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回归的趋向,是城市向着“最终使所有的人都能参加对话”的目标迈出的重要步伐。5重归日常城市成长的新视野回望重庆院的发展历程与重庆城市建设的关系,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生长方式和路径,以及城市发展的观念取向与人们看待和处理城市问题的视野高度关联。伊利尔沙里宁(ElielSaarinen)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知道你的人民在文化上的追求”,显

36、然也蕴含有这样一种思想意涵。警如,在重庆近年的城市更新中,街道功能与活力的复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的确是一个重要进步。我们曾经更加关心城市中那些更具标志性的建筑和场所,而对于像街道这样随处可见的普通而平凡的城市空间往往并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和研究。然而,如同毛细血管般遍布城市的街道本身,是一种流动的复合型空间,同时具有交通和交往的功能,是城市里最重要的以人为中心的公共空间,也是城市活力大量生发和集中体现的地方。所以每座城市独特的地域特征和精神气质一定会在其街道和人们在街道上的活动中表现出来。近年来重庆院在城市更新项目中特别关注对于街道功能及空间品质的优化完善,这对城市环境品质的整体提升产生了重

37、要影响。比如具有鲜明重庆特色的山城步道的规划建设,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深受市民喜爱。解放碑和朝天门,是渝中半岛乃至整个重庆城两个最重要的区域。虽然因为山城地形条件的限制,联系两者之间的道路纵横交错、迁回曲折,但在历史上仍然形成了极具魅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片区。然而,在过去二三十年的建设中,由于片面追求城市开发中的土地利用价值及单纯强调机动车优先,街道的空间格局与肌理发生了很大改变,大量的纵向步行街巷被阻断,而沿等高线的横向街道也因为机动车优先的目标取向而日益失去了昔日承载日常生活的功能,成为了单纯服务交通功能的道路。近年结合朝天门来福士广场项目建设,重庆启动了新一轮旨在提升解

38、放碑至朝天门城市片区步行空间品质的城市设计,目标是在这个已建成的城区内充分考虑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特别是步行行为的需要,优化车辆交通,完善服务设施,突显文化特色,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使重庆城市的这一中心城区真正成为一个宜居宜业、人文荟萃、生活便利、充满活力的地方。为此,在旨在延续这个区域城市文脉、复兴城市活力的新一轮更新改造中,重庆院对标世界级城市核心区步行空间规划建设的理念和经验,从市民生活、活动及其需求的SUPPLEMENT/016角度提出对于“解放碑一朝天门”步行空间品质提升的设计思路与策略,对包括道路、建筑、景观、市政设施在内的五大类近2 0 项内容进行了全面综合改造提升,力图将该区域建

39、设成为功能齐备、环境优雅、行人友好的现代步行都市社区,并将其打造成为重庆面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再譬如,关于地域性、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由于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传统一地域”与“现代性一全球化”这一对概念简单地割裂、对立看待,并常常将它们与某类城市、建筑的形式、风格相对应,这无形中将许多原本有机会深入城市、建筑规律的学理探讨导向了非此即彼的浅表争辩。而这一暗中转变的思维逻辑,又致使一些本应关涉城市和建筑发展方向、策略的思考,变成了一些聚讼不已又不着要害的观念冲突。在我们近几十年的建筑创作中,无论是对传统的“弘扬”,还是对地域性(或民族性、乡土性等等)的强调,往往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经常只是把这些貌

40、似可以归结为“传统文化”的东西统统理解为某种过去的,并且是固定的建筑风格或形式。所以,我们的创作虽持续地进行着种种保卫或者弘扬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努力,却长期未能摆脱套用传统建筑形式或风格的思维模式。实际上,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建设中,建筑与城市、与使用者、与环境、与人的生活方式均有着深刻的联系。因此,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不断深化对建筑物质本体和形态自律性的认识,更要深入和关注作为主体的人及其文化活动,这样才有可能对现时代人类的生存境遇、行为依据、价值观念、生活意义等同建筑活动的关系问题有一个合理的阐释和解答,建筑活动才真正具有了人类文化行为的意义,从而成为一种价值的建构活动,成为人类应对生存

41、现实问题的一种努力。所以,城市和建筑的地域性,与城市的地理条件、生活方式、空间特色、精神状态、价值取向都是紧密相关的。在城市建设中,继承“传统”和倡导“地域性”绝不是为了回到过去并固守某种地方的形式、风格或生活方式,而崇尚“现代”和“全球化”也绝不是以追求现代形式为目标,它们的意义均在于发掘与我们的居住、生活、心灵、期待真切相关的东西。重庆院2 0 2 2 年完成的成渝金融法院建筑群保护修和更新设计,充分体现了传统、地域文化传承和现代转化的思想理念,涵盖了从城市空间到建筑环境,从内外空间到建筑细部等多方面内容,使这一建筑群落通过功能、空间、形式、色彩等等整合,最终呈现出与城市环境的整体有机性和

42、建筑群自身的协调性,以及建筑群体在形式语言叙事上的完整性。街道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设计将建筑置于城市街道环境和背景中,探索建筑与城市的深层关系,既关注历史建筑的“保护”,又注重整体环境在新时代新需求下的活化利用,让这个走过近百年的城市区域焕发出新的生命和活力,表现出对城市历史的极大尊重,彰显出敬畏历史文化的态度和精神。无论是对于街道空间与活力的关注,还是对于传统、地域文化及其现代转化由浅入深的反思与探索,从某种意义上看,反映的都是对于日常生活的尊重和强调。实际上,这是一种城市价值观念,引导了我们对于城市发展的重新定义和一种看待、思考城市问题的新视野。同时,它也是向城市、建筑根本目标的回归。正

43、如有论者所言:“建筑和日常的结合并不是一场未来世界的新探险,而是一次返乡和回家,回到我们自身已被遗忘的那部分之中”。回归日常,保持常识的感觉,重塑日常的价值,不仅会让人们生活更美好,也让建筑实践自身更美好。创造具有生命感而不是雕塑感的普通建筑,传递温暖、开放、快乐和启示,难道不是建筑基本又高尚的目标吗?”1 8 我们每人都有各自的日常生活,而且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角度解释日常生活的意义,因此,日常生活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东西。但是另一方面,正如亨利列斐伏尔(HenriLefebvre)所言,“熟知不是真知”,“哲学家总是把日常生活拒之门外,始终认为生活是非哲学的、平庸的、没有意义的我则与此相反,努力

44、把日常生活纳入哲学的研究范畴,使它成为哲学的思考对象”。因此,朱剑飞教授在谈及理论界研究日常生活的意义或者内核时指出,“所谓日常生活,应该不是(或关键不在于)日常生活本身,而是日常如何成为视野,进入我们的关注或表达,使日常生活出现或出场”。9 他通过聚焦无名氏及其物质生活世界作为场景或视野的出场,寻找作为议题的“日常生活”的意义和所指,发现这个出场的形式语言和社会政治意义,进而推演出关于建筑学的新认识和建筑设计策划的新目标。朱剑飞看到,“远望各种文化实践,我们发现日常生活”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特定活动中出场。如果说我们的文化活动在古代展现了宗教、历史、皇室人物活动的话,那么到了近代转引自杨宇振日

45、常生活批判宣言一一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关键线索 J.时代建筑,2 0 2 1(5):0 8.O17/SUPPLEMENT(广义),日常生活和平民百姓开始出场。”他认为,“日常生活的出场,对应着开放社会的推进;无名大众的出现,对应着等级制度的拆解近现代日常生活和平民百姓的出场,与古典君主体制的瓦解,互相联系,构成同步的形式(美学)和社会(政治)的演进。”9 他进而分析指出,进入2 0 世纪末期,建筑学以日常生活为标题的自觉研讨,回溯和强调了2 0 世纪60年代西方左派运动和建筑界对现代主义(英雄主义的宏伟规划)批评的现实意义。同时,他也提出,在当代世界中面对明星建筑师的奇观建筑,更需要

46、关注日常生活中卑微细节的存在和诉求,并“在这些卑微的日常状态下,寻找批判性、创造性、能动性和伦理人本精神”。这些观念“导致了建筑界对民居和聚落(伯纳德鲁道夫斯基,BernardRudofsky,没有建筑师的建筑,1 9 6 4 年)的关注,城市设计规划领域对历史城市肌理尺度和建筑风格的研究,以及整体的对于日常(非大写的、非正规的)城市建筑的关注的趋势。从简雅各布斯(J a n e J a c o b s)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1 9 6 1 年)到罗伯特文丘里(RobertVenturi)的向拉斯维加斯学习(1 9 7 2 年),再到克里斯托弗沃尔夫冈亚历山大(ChristopherWolfg

47、angAlexander)的模式语言(1 9 7 7 年),平民化、日常化、复杂化、反精英化的大趋势是一致的。2 0 世纪未末的美国东西海岸的日常建筑学和日常都市主义论述,是这个趋势的延续”。9 而近2 0 年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建筑的理论与实践,也进一步反映了这一走向。纵观重庆院近年来的建筑设计和策划项目,同样充分体现了聚焦日常生活、回归城市和建筑根本目标的观念取向。这无疑是建筑思想观念的进步,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同时,也给予我们对于建筑和建筑创作本质规律的真切感悟,赋予我们看待城市和建筑问题更加完整的视野。在此视野下的城市规划建设,在重新塑造社会生活秩序、焕发城市活力的同时,也重

48、新定义了城市发展。取其文化养分,扬长避短,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和设计策略,创造出真正满足当代人生活需求和理想的城市空间,便成为应然的思想信念和方法。为此,需要从更加深入的层面真正理解城市的本质和目标,从而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建筑的本质与目标,由此方可获得看待、处理城市和建筑问题的完整视野,这是我们正确规划、设计城市和建筑的重要基础。为此,我们强调回归日常生活,实际上是回归城市和建筑的根本。虽然“这种趋势在近代已经开始,但需要不断更新,在新的语境中再出发。我们的建筑学,应该在充满了混杂与包容的无名氏出场的设计中寻找进步的社会意义”。9 在此,祝愿并期待重庆院在未来重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继续贡献他们的智

49、慧和力量。参考文献1徐干里山与城之梦 J.华建筑,2 0 1 9(1 0):4 2.2褚冬竹.无理重庆 J.住区,2 0 1 7(2):2 6.3秦风陪都重庆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1 5:8 6.4重庆市设计院,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编辑部,重庆建筑地域特色研究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1 5:5 4-7 6.5徐干里存量时代对话城市 J城市建筑空间,2 0 2 2(8):6 4.6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一起源、演变和前景 M.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8 9:8 8-8 9.7张斌.从日常到紧急一一2022(1 0):2 2-2 3.8龙元日常的建筑与建筑的日常 J.时代建筑,2 0 2 1(5):2 3.9 朱剑飞.什么是日常生活一一建筑学的远望与策划 J时代建筑,2021(5):14-16.-苏州河宁武路桥下驿站设计 J.建筑学报,6结语徐干里XU Qianli重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重庆院扎根山城数十载,服务并伴随重庆城市建设的发展记、董事长、总建筑师,中国而成长,充分显示了一个城市生长的土壤、观念和视野对其发建筑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土展走向的巨大影响及重要意义。而作为服务城市建设的设计机构,如何充分发掘并因应城市的自然和人文赋,最大限度汲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