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城市文化在地铁公共空间中的应用.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69798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文化在地铁公共空间中的应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城市文化在地铁公共空间中的应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城市文化在地铁公共空间中的应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08一、城市文化概述城市文化是城市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风貌,能够通过发挥自身的作用和特色,助力城市形象构建工作,为城市公共设施和文明建设提供动力,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目前,城市文化这一概念尚未有明确的定义,对其的诠释可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运用推演法。针对城市发展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城市文化的所属类型,依据城市人群具体的生活环境和行为习惯以及精神享受层面,对城市文化进行定义。其二,从城市本身的特点出发。中外城市知识辞典中将城市文化命名为“都市文化”。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构建具有城市特色的城市文化发展体系对于城市形象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城市形象是城市精神与风貌的外在表现形式

2、,是由城市的历史、文化、建筑、公共空间、居民、治理等多个方面组成的综合性概念。城市文化记载着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地域文化,叙述着城市的发展历史,也暗含着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城市文化对于城市形象建设十分重要1。城市不仅是人们的身体栖居之地,更是心灵安放之所,人们对于一座城市的情感的产生往往离不开城市文化。第十一届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曾指出,城市形象的提升和城市文化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城市形象提升需依靠城市文化的发展。二、地铁公共空间概述(一)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后现代主义的产物,早在古罗马时期的科洛西姆斗兽场中就有了公共空间的雏形,但直到20世纪才由查尔斯马奇提出相关概念。公共空间是指城市居

3、民可使用的公共室外空间,也指公共建筑中的空间场所。“公共”说明其是人们交流互动、休闲娱乐的场地,“空间”说明其是开放自由流动的场所。公共性、开放性、多功能性、可持续性和社会性是公共空间的典型特质。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的一部分,不再是单纯的物质空间,而是多样化城市文化的聚集地。公共空间作为城市与建筑的媒介,也是城市与人们交流的密码。(二)地铁公共空间地铁公共空间主要指地铁内供乘客使用和活动的区域,例如地铁站的候车区。当前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技术的成熟使得地铁硬件设施日渐完善,建设视角开始转向城市内涵的提升。我国的地铁建设已经迈入新阶段,人们对于地铁价值的衡量准则发生了变化。为进一步

4、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设计者就需要在地铁公共空间设计中更多地去挖掘城市文化元素。三、城市文化在地铁公共空间中的应用意义就城市文化的宣传而言,地面空间是较为常见的区域,但城市地下空间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例如地铁公共空间。然而,针对地铁公共空间的设计,城市建设者们往往更加关注其实用性,以期为活动空间中的人群提供便利和服务,重点满足人们的需求。高效利用地铁公共空间,推动其和城市文化相结合,更能彰显城市特色。例如,西安地铁四号线车站内部装饰就结合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通过地铁公共空间展现了城市文化与风土人情2。地铁公共空间的升级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地铁是当今社会发展

5、背景下的主要城市文化在地铁公共空间中的应用格亘托亚摘要:地铁作为我们日常出行的公共交通工具,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更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经济水平。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更加注重城市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体现。地铁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需要充分彰显城市特色,展示城市形象,更好地传播城市文化。梳理相关文献,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增强城市文化的可利用性,在此基础上提升地铁内的乘车环境,提高地铁公共空间的利用效率。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地铁;公共空间51【城市公共艺术研究】交通工具之一,在满足人们日常出行需要的同时能有效发挥对于人们的美育作用,有利于打造文明、美丽的城市形象。

6、同时,其能够让人们在乘坐地铁出行的时候,利用空余时间深入了解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有助于加强城市人群的归属感和对城市的热爱,推进城市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城市文化注入地铁公共空间的价值在于可传播城市文化,同时提升地铁公共空间环境品质3。随着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地铁公共空间作为交通疏散空间的功能属性已无法满足市民的需求,其作为传达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理应在当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体现自身的文化属性。在地铁公共空间设计中融入城市文化,对于提升城市的艺术审美品位具有积极作用。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各个城市都形成了独有的文化氛围,而地铁公共空间是一座城市形象的缩影,不仅展现着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推动着城市未

7、来的发展。但是需要注意,地铁公共空间的设计范围相对受限,且和地面空间处于隔绝的状态,存在环境辨识度不高的问题。同时,研究表明人们在封闭的环境中更容易产生忐忑不安、焦虑等负面情绪。因此,地铁公共空间设计不但要关注功能性、艺术性,还要充分体现人性化设计理念4。四、呼和浩特市城市文化在地铁公共空间中的应用(一)呼和浩特市简介呼和浩特市通称呼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也是我国北部重要的沿边城市。同时,其是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是连接环渤海经济区、亚欧大陆桥和黄河经济带的重要纽带,更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核心城市之一,享有“中国乳都”的美誉。呼和浩特市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璀璨的历史长河是

8、城市的耀眼标志5。呼和浩特市是昭君出塞的终点,是胡服骑射文化的发祥地,是旅蒙商家的交易场所,也是鲜卑拓跋的龙兴地。先秦时期,赵武灵王在此设云中郡。公元10世纪初,契丹建辽后,这个地区始置丰州,属西京道(今大同)管辖,此后这个地区又称为丰州滩。公元12世纪初,女真灭辽建金,呼和浩特仍称丰州,是当时的军事重镇。元朝建立后,丰州的文化、经济等均得到了快速发展。明清时期,此地先后被命名为“归化”“绥远”,直至清末,二者合并,称“归绥”。1950年1月20日,成立归绥市人民政府。1954年3月5日,绥远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时撤销,原绥远省辖区并入内蒙古自治区,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同时,从1954

9、年4月25日起,将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6。(二)呼和浩特市地铁发展概况呼和浩特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西起伊利健康谷站,东至坝堰(机场)站,沿新华大街东西向敷设,线路总长21.719千米,共设车站20座,施工阶段为2015年至2020年。地铁二号线是从塔利东站至阿尔山路站,全长27.3千米,共设24个站点。地铁是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 2011年起,为了逐步优化城市交通体系,呼和浩特市多次组织调查研究,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工作”,呼和浩特市轨道交通建设正式提上日程。在2016年4月,呼和浩特市地铁一号和二号线全面开工,“地铁时代”

10、来临。(三)呼和浩特地铁二号线中城市文化的应用1.民族文化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特色民族,其是草原文化的开拓者、传播者。呼和浩特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民族历史,造就了蒙古族人民不同于其他民族人民的生活特点,并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明体系。蒙古族文化在呼和浩特地铁二号线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新华广场站是呼和浩特地铁一号线与二号线的换乘站,站内的公共艺术作品以民族团结为主题,展现了五十六个民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场景,寓意是只有国家统一、各民族团结一致,人们才能拥有美好生活。2.民族信仰蒙古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在视野宽广且平坦的大草原上,丘陵与高原呈现出起起伏伏的地貌

11、特色。区域内年降雨量较少,导致生态环境容易受到破坏,自然灾害频发,但这也造就了蒙古族人民独特的生活习性游牧生活,极具游动性。“逐水草而居”是蒙古族人民的生存方式,极好地解决了生活需求和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也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豪爽、洒脱、随性的性格。蒙古包作为蒙古族人民游牧生活的定居所,具有轻便、易携带、拆卸简单、结构简化的特点。在不稳定的生产生活中,蒙古包完美地解决了人们的生产和居住问题,成为理想的生活定居点。一望无垠的绿色草原、蔚蓝深远的天空、柔软细腻的白云以及草地上稀稀疏疏的蒙古包,共同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游牧生活美景。蒙古包整体呈穹窿状,神似西方古罗马时期的拱顶。522023 0

12、8提到蒙古包,就不得不提及当地人的信仰。长生天是蒙古族人民的精神信仰,当地人生活生产所必需的蒙古包中就蕴含很多表现对长生天的敬畏的元素,比如:穹窿型的顶棚代表长生天,人们希望以此庇佑家人平安喜乐,表达了对生活顺遂的美好期望;乌尼杆象征璀璨的太阳发出的耀眼光芒,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美好品质。在呼和浩特地铁二号线新华广场站中,整体空间被塑造成蒙古包的形态,并在吊顶上设置了表现身着民族服饰的人们载歌载舞、摔跤骑射等场景的浅浮雕。这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象征,展现了蒙古族的特性,将这些元素与地铁公共空间完美结合,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3.丝路文化呼和浩特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我国向

13、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所以丝路文化也是呼和浩特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呼和浩特地铁二号线中山路站的装饰墙运用剪纸的形式,将这一地区的商贸属性展现出来,同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加以抽象概括,凸显出呼市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节点城市的重要商业地位。另外,在二号线的成吉思汗公园站中,整体设计以“金色丝路”为主题,提炼了代表草原丝路历史记忆的经典元素,站台墙壁以壁画的形式进行装饰。在哈达般的条带上,设计师精心勾勒了各地建筑、商旅驿站、海贸船只与承载着地域文化的传统吉祥纹样与符号,以海洋之蓝、沙漠之金、草原之绿调和出绚丽而典雅的墙面效果,铭刻着金色的丝路记忆。4.传统纹样蒙古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自由辽

14、阔的大草原上,对美有着独特认知和最纯粹的感受,这些都与宽广、自由、洒脱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色彩方面,蒙古族人民大多热爱黄色、红色、蓝色和白色。黄色是古老土地的化身;红色象征热烈的篝火,代表着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蓝色意味着蓝天,也代表友好;白色则是蒙古族人民对哺育生命的乳汁的感激。服饰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们穿袍子、靴子较多,且衣衫宽松肥大。勤劳智慧的蒙古族人民会在衣物上描绘出生动形象的图案,这些也被大范围地运用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呼和浩特地铁二号线诺和木勒站的公共艺术作品民俗织彩应用的便是蒙古族传统的吉祥图案盘长纹;体育馆站的装置作品活力青城展现了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与青

15、春动感的城市气息,以草原传统的骑马、摔跤、射箭三种运动为主体视觉形象,象征民族体育与世界体育的交流融合。五、结语现阶段的城市文化输出,体现在大大小小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展现形式仍然没有突破传统,比如单一形式的雕塑作品和城市家具。城市文化输出装置或者作品不能单纯安置在某个空间中,而是应与更多设计作品相互呼应、相互衬托,或是因地制宜地根据具体的空间结构进行创作。只有这样,地域性才能更突出,文化氛围才会更浓厚,才能更好地彰显城市文化。在未来,人们也许会借助科技手段在各类城市公共空间展示更具创新性和想象力的艺术作品,使材质、光线、声音等灵活交织融合在一起,更好地展现城市文化。参考文献:1余晓曼.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J.当代传播,2011(2):83-85.2高胜利.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西安地铁4号线车站内部装饰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2(8):260-261.3任超.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文脉的传承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8.4张频.轻轨公共空间形态的人性化设计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1(7):11-12.5王虹.论呼和浩特市古城历史形态的演变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12):11.6孙靖国.中国近现代省制的变迁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11):34-35.作者简介:格亘托亚,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学。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