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岳麓版(200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课标内容】
①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②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③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火车、轮船、汽车、飞机逐渐成为时尚的交通工具;近代邮政的开办,电报和电话的使用;照相、电影、交际舞等成为娱乐新时尚;大众传媒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了解信息、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了解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要求。
②树立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媒等变革的背景、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西方生活习俗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导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领先世界水平,但是,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随着列强的入侵,紧闭的国门被迫打开,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二、学习新课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1、显示幻灯片杜牧《过华清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引导学生思考。
中国古代最快捷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是什么?请你估算一下当时用这种工具从广州到西安最快要多久才能把荔枝或者军情送到。
学生体验后,教师指出:到了清末,这种状况有了改观,新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开始出现。
2、自学课文,说说近代出现了那些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
3、学生讨论归纳:新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比传统交通、通讯工具的优势。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讲解:中国古代自古以来就使用驿站和民信局作为传递信息的机构。这种传递方式就普及程度而言都远不如西方邮政。工业革命后,交通工具的变革带来邮运工具的革命,使得近代邮政发展更为迅速。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报和电话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新型通讯工具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容量和范围,因此,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幻灯片明确:新的交通、通讯工具更快捷,也更能为大众服务。它的出现,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联系,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4、新的娱乐方式
①设置问题,比较分析。你知道中国传统的娱乐方式有哪些?近代又出现了那些新的娱乐方式?这些变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②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娱乐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今天的绝大多数娱乐方式在近代中国已经出现,并逐步成为新的时尚。
(二)大众传媒
1、教师介绍:传媒指的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或者工具,为大众使用的传媒成为大众传媒。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小字内容,说说中国近代出现的大众传媒有哪些?请简要介绍一下它的产生与发展情况。
3、大众传媒的影响:
①教师引导回顾: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不仅培养外语和外交人才,还设有印刷所,译印西方工艺制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书籍,随后,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出版机构蜂拥而起,不仅培养了近代新式人才,也对传播西方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维新运动的到来国人办报形成空前高潮。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时期,进步杂志和刊物成为宣传进步思想的主要阵地。
②学生回答:近代中国出现了那些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
维新运动时期:《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等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③归纳大众传媒的影响: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提问:你看过古代书籍或影视吗?请按照礼仪、服饰、公众活动,说说所知的传统习俗,你如何理解这些旧习?
2、归纳影响:冲击了中国封建等级制度、伦理道德和封建思想,引导人们形成一种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外来文化也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冲突,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达标检测】
1、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营运的铁路干线是 ( B)
A.吴淞铁路 B.京张铁路 C.京九铁路 D.京广铁路
2、近代中国最著名的的中文报纸是 (C )
A.《新华日报》 B.《民报》 C.《申报》 D.《万国公报》
3、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D )
A.中华书局 B.三联书局 C.新华书店 D.商务印书馆
4、社会习俗的变化深刻反映出时代的变迁,中山装开始出现在 (D)
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以后
5、民国时期,社交礼仪上握手、鞠躬逐渐取代跪拜礼,称呼用“先生”、“同志”取代“大人”、“老爷”,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A)
A.人们民主、平等意识增强 B.传统礼仪已经过时
C.流行语汇不断发展 D.辛亥革命取得胜利
6、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修筑了吴凇铁路,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条客运铁路。这条铁路的修建事先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同意,运行不久,火车又轧死了人。清政府遂以28万两白银赎回铁路,随即拆毁,将铁轨抛入大海。
材料二 :
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揭贴
材料三 :
要想富,先修路。
——当代一句流行语
请回答:
(1)从中国的第一条铁路的命运和义和团的揭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铁路的什么态度7
(2)说说铁路和轮船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以后,产生了哪些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人们的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解答:
(1)反对态度。
(2)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
(3)有反对到倡导修路的变化。主要原因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和思想意识发生了变化,认识到现代化交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