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会爱,给学生想要的
教育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生命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和主动性,关爱生命就要让每个生命都有主体精神的焕发,创造精神的闪烁,都享有自由的空间,显示生命的活力。而教师是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和核心。我们要学着去爱学生,爱他们的一切,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去接纳孩子们。研究表明,当人处于放松、自由状态时,才会产生创新的激情,迸发思想的灵感,闪耀智慧的火花。我们要从根本上解放学生,给他们心灵上的自由,是时代的呼唤,是素质教育的必然,是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一、学会微笑,给学生以宽松自由的心境。
我曾在课下调查,问过孩子们,“你们喜欢微笑的老师吗?”答案只有一个,“喜欢”。可见,学生对老师的微笑是那么的渴望。而现实中,是不是每个老师都做到了呢?大家可想而知,在板着面孔的课堂里,学生没有自由;在吹胡子瞪眼睛的老师面前,学生就只有提醒自己要当心的份。所以,我们应该将微笑带给学生,努力营造一种宽松、自由、协调的教育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开放、和谐的心境中学习文化知识,同时也为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才智的自由发挥创造条件。
二、学会呵护,给学生以积极进取的信心。
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教师在课上要求用举右手表示判断题的正确,举左手表示错误。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知道哪是右手,哪是左手。”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大笑。但见老师一刹那的惊讶之后,便先后伸出左手和右手,对提问的学生说:“请你看好,这是左手,这是右手。”之后又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这其实并不可笑,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发生这种情况,心理学上我们把它叫做暂时性遗忘。据说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次竟忘记了自己的姓名。”可以想象,那位学生体面地坐下后,内心一定有一种愉快轻松的感受。我不禁为这位教师的教育机智而赞叹,他巧妙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我们知道自尊心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基础,一旦失去了自尊心,人的精神就瓦解。
三、学会欣赏,给学生以成功愉悦的体验。
当周围的人对一个人提出期待和希望时,这个人会自觉地依照别人的期待,对自己的学业和行为提出较高的要求。周弘先生推出的“赏识”教育,正是建立在这种理论基础之上的。短短几年时间,他使女儿周婷从“哑女”变为“神童”,成为全国十佳少年,而且继女儿之后,又接连成功培养了许多学生,他得出结论:成才不成才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教师的问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他人的表扬或奖励,总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这一点在小学生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实践证明,学生的年龄越小对老师的表扬越重视,其学习动机更多倾向于为了得到老师的赏识。
可见,我们老师要学会欣赏学生,要真正认识到:“只有当你说他好时,他才会好起来。”这正如原苏联教育家索洛维契克在《谈自信》中所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人自以为是美的,他真就会变美;如果他心里总是嘀咕自己一定是个丑八怪,他果真就会变成尖嘴猴腮、目瞪口呆,生出一脸的猴相。”
四、学会布白,给学生以自由想象的空间。
空白艺术是“接受美学”理论体系中关于文学艺术作品审美欣赏的一个概念,意思是说,作品要给读者留下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已明确交代的内容去想象,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也有个“空白”需要开发和利用。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心灵自由的空间,他们焕发出来的就是激情、是灵感、是创新。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注意适当、适时地“布白”,从而给学生以消化、吮吸、放纵、驰骋、发现、发明的广阔天地。
五、允许聒噪,给学生以讨论争辩的自由。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应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老师应当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人”看待。唯其如此,师生之间才能进行有效的多向交流和合作,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使学生有心灵的自由。我们老师在课堂上也应该发扬教学民主,给学生讨论争辩的自由,在教学环节上变教师“指令性”的单向强迫为师生“研究性”的双向交流,构建起教师宏观调控下的学生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民主化的讨论、争论和辩论,一方面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对各种见解和观点的比较鉴别中,培养思辨能力,提高审美情趣,调整价值取向,完善人格素养。
六、允许说“不”,给学生以挑战权威的勇气。
任何一种绝对权威或个人专断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气氛,都会造成奴性人格,摧残创新精神。教师必须让 学生破除五个迷信,即对权威、古人、洋人、书本和教师的迷信,这是解放学生,使学生心灵自由的首要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某种,要能容忍学生对自己的“顶撞”,不扮演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而是俯下身来与学生平等探讨,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来尊重。在学生说“不”时,给他们一个真诚的微笑,一次轻轻的抚摸,从而给学生带来惊喜、捎去自信,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有效地鼓起学生挑战权威、挑战书本、挑战教师的勇气。专家研究表明,创造力强的儿童多数具有如下三种特征: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所作所为时逾常规;处事不固执,较幽默,难免有嬉戏态度。可见,那些顽皮固执、敢于说“不”的学生,往往也就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离奇”的思维、创造的天性、丰富的潜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敢于“冒犯”的勇气。
七、允许插嘴,给学生以自我表现的舞台。
我曾读过这样一篇小学生日记:数学课上,王老师教我们学习时间单位。他提了几个单位的问题,同学们都对答如流。可是,当王老师问到“比年更长的时间单位是什么?”时,同学们都有点犹豫了。哇!这可是个好机会,我要好好表现一下。“比年长更大的单位是世纪。”我得意极了,以为老师一定会表扬我。可万万没有想到,老师却冲着我叫道:“你真是胆大,竟敢不举手就回答,有本事你们自己学吧!我不讲了。”一刹那,全班同学的目光“唰”的一下子全集中到我身上。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都怨我,都是我不好!请大家相信我,我不是故意的。王老师,请您原谅我,今后我再也不敢了!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好几年,但每每想起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难受,我仿佛看到学生那惶恐的眼神,忐忑的心灵。是什么使他们发出这样的呐喊?我想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插嘴。插嘴是一种特殊的提问方式,当学生不由自主地插嘴的时候,正是他触发主体意识、思维积极运转、发现新知识、产生新见解的时候。因此,我们应摒弃“我讲你听”的单向型、注入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插嘴,随时插嘴,让学生有自我表现的自由,让课堂上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八、允许冒犯,给学生以自我教育的机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那么,究竟该如何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呢?下面这个故事颇耐人寻味:
新来的李老师刚跨进教室就发现黑板上画着一个戴眼镜、留辫子的人头像,下面写着“李老师遗像”五个大字。她笑着欣赏了一下画像,转身扫视全班,平静地说:“画得很像我,字也写得比较端正,可是多写了一个字.。谁能说出多了个什么字?”此时,除了王帅红着脸低下头外,全班同学都注视着黑板……下课前一分钟,李老师交给王帅办板报的任务,并特别指出“希望王帅同学能发挥自己在美术方面的特长”。第二天,她走进教室,漂亮整齐的班报呈现在眼前。王帅面有愧色地走上来,双手递上“认错书”。
我们不能不为李老师高明的教育方法喝彩!她不落常人暴跳如雷、大动肝火的老套,而是采用迂回、冷静的处理方法,避开对方短处,抓住对方的特长,在学生等待训斥的紧张时候,出人意料地加以表扬,促使学生在赞许声中主动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这样做既避免了令师生关系恶化的尴尬局面的出现,又激活了一个后进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真可谓化顽劣为通达,化无知为明智,化腐朽为神奇。
三尺讲台上辛苦耕耘的同行们,请放飞孩子们心灵的小鸟吧!请张开双臂拥抱他们,爱他们吧!只要引导得法,在“山重水复疑无路”处,你会惊喜地发现“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就在你眼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