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城市化背景下南宁市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和演变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69010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化背景下南宁市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和演变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城市化背景下南宁市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和演变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城市化背景下南宁市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和演变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ning College for Vocational Technology2023年第3 1 卷第5 期2023Vol.31No.5城市化背景下南宁市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和演变研究邓宁,卢思宇,韦春霞,王荣(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桂林5 4 1 0 0 6)【摘要】随着南宁市成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等机遇的出现,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古地名的保护传承矛盾逐渐显现。运用文献分析法,通过梳理地图、地方志、统计年鉴以及地名录等地名相关文献,分析南宁市政区、街道、聚落、山川、古建筑五类地名文化遗产传承与演变状况,发现南宁市地名在城市快速

2、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城市地理实体的不同程度变化,出现适应性演变或者不复存在的情况。同时从地名实体与地名语词两个方面对南宁地名文化遗产的变化进行分析,希望对地名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等环节有所启示。【关键词城市化;地名文化遗产;传承;演变;南宁市中图分类号 P2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 0 0 9-3 6 2 1(2 0 2 3)0 5-0 1 4-0 8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 1,作为指称地域空间的一种语言符号,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而且是自然环境变迁的见证【2 。自改革开放后,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大拆大建给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诸多问题,地名文化遗产在外来文化冲击下也受到一定破坏。2 0

3、1 7 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将“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作为重点任务,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被上升到了国家文化建设的高度。南宁市位于广西的中南部,1 9 1 2 年南宁成为广西省会,1 9 3 6 年广西省会转移至桂林市,直至1949年又被迁回南宁市。1 9 5 0 年广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南宁市为省会。1 9 5 8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南宁为自治区首府 3 1 2 0。南宁市作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金融中心,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是南宁市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保护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地名对南宁市突出中

4、心城市文化品位,彰显壮收稿日期2 0 2 3-0 7-1 5【基金项目】2 0 1 7 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城镇化背景下岭南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1 7 XSH006)。【作者简介邓宁(1 9 9 9 一),女,广西南宁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方向研究;卢思宇(2 0 0 2 一),女,广西隆安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本科生,主要从事旅游管理方向研究;韦春霞(2 0 0 0 一),女,广西南宁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方向研究;王荣(1 9 8 2 一),男,广西全州人,教授,暨

5、南大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院长助理,主要从事风景资源与遗产保护研究。乡首府文化魅力,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索南宁市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和演变特征尤为重要。因能力有限,本文主要是探究南宁建城区的地名文化。一、南宁市城市化进程概况南宁市城镇化水平随着经济建设发展不断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城区面积仅有4.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不足1 0 万人 4 ,城市建设主要是以原“宋城”为基础形成的旧城区作为中心向外扩展 5 ,到2 0 世纪7 0 年代主城区的面积扩展至60平方千米。当时南宁市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建城区面积虽有扩大,但城市设施建设还比较落

6、后。改革开放后南宁市迎来重大发展机遇,1 9 8 4 年成为全国7 2 个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之一,1995年城市建城区面积达8 1.4 平方千米,2 0 0 0 年达9 4.3 3 平方千米,2 0 0 5 年达1 7 0 平方千米,城市面积迅速扩大,人口增至6 5 9.5 4 万余人 6 。2 0 2 014邓宁,等年南宁市共辖7 区1 市4 县,总面积达9 8 3 6 平方千米,建城区面积达3 2 7 平方千米【7 ,市区范围大体东起南猫岭、周屋,西至青瓦房古村落,南抵金村、平乐,北达延安水库、莫村。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之前,南宁城市建设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建城区的面积扩张速度缓

7、慢;1 9 9 5 一2 0 0 4 年,南宁城市建城区面积增长速度随着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发展而加快;2004年,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城市基础设施仍显不足 8。2 0 0 4 年后南宁大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地名随之大量新增和变更。二、南宁市地名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分析南宁市自改革开放进入经济蓬勃发展阶段,一些年代久远的老地名随着城市发展规划逐渐消失,对南宁市古地名的保护研究迫在眉睫。国际上对地名遗产的研究偏向于地名个体本身,所以地名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地名”本身。地名中那些起源古老,或沿用时间长、延续性强,且具有地方的、民族的文化认同性的地理实体或地

8、理区域因其有杰出性、重要性或独特性也属于地名文化遗产 9 。笔者结合南宁地名文化遗产特点,参考地名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 3 1 0 3,通过收集南宁市7个建城区的政区、街道、聚落、山川和古建筑5 类地名,分析南宁市地名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演变现状,总结其发展特征及规律。(一)政区地名传承与演变现状南宁市历史上曾为晋兴县、宣化县、南晋州、州、朗宁郡、咸州、永宁郡、南宁府等所辖,其简称“”源于唐朝的州,“邕”取自现南宁北面的竹排江、朝阳溪、心圩江等几条小江。元泰定元年(1 3 2 4 年改琶州为南宁,南宁从此得名1 0 。清代沿袭专名改称南宁县,1 9 1 2 年至1 9 4 9 年,在南宁与曾宁之间更

9、换,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后稳定名称为南宁市。1949一1 9 7 7 年,建制市设置的主要思路是“市县分立、城乡分离”,主要区划调整模式是切块设市 1 1。2 0 世纪5 0 年代末至6 0 年代初,国家为应对城乡割裂发展,短暂施行推行市管县制度,这城市化背景下南宁市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和演变研究些县级中心地随后划入中心城市的建城区,中心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1 2 。1 9 5 8 年,南宁市撤销区、乡建制,实行政社合一 1 3,城市建城区通名皆转变为公社。1 9 7 9 年,南宁撤销公社,恢复城区建制,划分衡阳区、永新区、江南区以及新城区。1980年南宁市兴宁区一名复用,同年衡阳区因其位于南宁北部被

10、更名为城北区。2 0 0 3 年,广西调整南宁市行政区划,将隆安县、马山县、上林县、宾阳县、横县(今横州市)划归南宁市管辖。2 0 0 5年,南宁市行政区域重新布局,将南宁市永新区与城北区合并为西乡塘区,宁县撤县设立宁区和良庆区,将新城区更名为青秀区。2 0 1 5 年新增武鸣区,南宁由此形成“7 区5 县”的政区格局,7区分别是青秀区、江南区、兴宁区、西乡塘区、良庆区、宁区、武鸣区。市辖区地名是城市内部格局区划的标志,反映了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目前,南宁市辖区名称由专名+通名“区”构成,其由来分为以下情况:一是古地名沿用,如青秀区因区内的青秀山名山派生得名,青秀山兴建于隋唐,“青山松涛”为南宁

11、古八景之一,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现为国家AAAAA级景区,是南宁的城市名片之一;西乡塘区因辖区主体在西乡塘大道(今大学东路)两侧得名,西乡塘于明洪武十四年(1 3 8 1 年)设置,是明清时期南宁通往百色方向的第二个水上驿站,故惯称“西乡二塘”,简称“西乡塘”;宁区沿用原宁县名,宁县原名为南宁县,因与云南的南宁县同名,就取原州府、南宁县各一字命名。二是地方方言音译,如武鸣区前身为武鸣县,古称“武缘县”,源自壮语“大山”之意;良庆区因良庆圩得名,良庆圩原名良杏,因该地多长野杏果得名,后方言同音改为良庆。三是群众愿景,兴宁区辖地大部分为原兴宁镇,有振兴南宁之意,故群众反馈取名为“兴宁区”。四是名人

12、影响,1 9 1 2 年,陆荣廷任广西都督,意“以武而鸣于天下”,并将武缘县更名武鸣县 1 4 。五是地理位置,如江南区因位于江南岸而得名;西乡塘区前身一一城北区同样是因位于南宁北部得名。(二)街道地名传承与演变现状南宁市城市街道数量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而迅速增长,与之相适应的是地名的命名或变更。15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ning College for Vocational Technology通过文献梳理统计 1 3 1 5 1 6 ,发现南宁市明清时期所命名的街道名称保留率较低,1 9 1 2 年至1 9 4 9 年命名的街道名称则能被较好地传承和沿用。1.延续历

13、史记忆:街道地名的传承沿用南宁市旧城区内的街道经宋、元、明、清发展逐渐形成,虽然有发展扩大,但大体上仍维持原有的空间结构形式和规模 1 7 。改革开放之后,南宁市大力建设与完善城市道路,老街道被新街道覆盖导致街道古地名消失。南宁市城市规划在进行街道整改中出现扩建、合并、拆除等情况下的地名传承主要存在以下特点:一是传统街道地名基于地方政策保护得到传承沿用,2 0 1 3 年南宁市颁布实施一系列关于保护传统街道地名的政策【1 8 、规划 1 9 ,如明德街、金狮巷等1 9 1 2 年至1 9 4 9 年的街道地名受地方政策保护不得随意更改。二是地名复原,部分街道合并更名一段时间后再度分开,继而重新

14、启用街道的曾用名。例如1966年,永宁街与云亭街合并,取名五星街,其在1 9 8 1 年重新分成两条道路,恢复原名永宁街、云享街1 3 1 6。三是语义扩大或缩小,即街道实体发生改变,街道地名保持不变,指代范围扩大或缩小。如现在南宁市商业中心主要是在兴宁区朝阳路、民生路等地,这些街道大多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进行道路扩建,使街道范围扩大,原地名指代范围也随之扩大 2 0 1 3 6-4 3。2.契合时代趋势:街道地名的适应性更名在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中,街道地名会根据社会环境不同产生适应性变化,演变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地名。出于城市建设的需求,南宁老街道出现多条街道合并为一条新的街道情况,街道地名演变呈现

15、以下两种情况:一方面是街道合并后的地名近音讹变,例如在1 9 2 1 年时,将南廓街、黄泥巷合并选择其中的南廓街为名,但因专名中的“国”与“廓”音近导致讹变,使南廓街更名为南国街。另一方面是街道整合使街道地名发生语义迁移,演变为完全脱离原地名的新地名,例如1932年因新潮文化思想影响,将盐埠街、钟鼓楼、上下石牌坊、北门街、九城桥、大树脚等街道合并更名为共和路。3.适应城市建设:街道地名的消失随着各类市政设施的建设,城市内有许多老2023年第3 1 卷第5 期2023Vol.31No.5街道因街道整合、新建筑建设等原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道路地名消失主要分为以下情况:一是街道完善或扩建覆盖老街

16、道。如仁爱路2 0 0 2年因江北堤路园建设缩短只剩下原航运大厦至石巷口一小段,2 0 1 6 年又因水街片区旧改导致消失。二是因修建商业、居住类型等新建筑导致道路没。如有行街因黄金假日大酒店拔地而起,其街道路段被征用,故其名随着街道实体消失。(三)聚落地名传承与演变现状聚落地名是人地关系的一种体现,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建城区周边农村聚落向城市聚落的转变,亦兴建和改造了大量的城市小区,其地名也产生了重大的变化。通过对1 9 8 3 年南宁市地名委员会编纂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地名录进行聚落统计,并结合当前的聚落情况,发现3/4 的自然村地名现今仍沿用,1/4 的地名在城镇化过程中因不同因素消失。

17、这与聚落所处的区位关系较大,大部分自然村落因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受城市经济发展影响较小,地名较稳定沿用;城市周边的农村聚落在城镇化过程中逐渐成为城区范围,其聚落地名在发展中发生变化,并呈现出一定区域特色。1.聚落地名在城市发展中消失和局部遗存南宁市农村聚落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地名的消失与遗存的情况,农村聚落用地发生变化,原来聚落进行易址迁置导致村落地名变更或消失,如2 0 1 6 年原三岸园艺场所辖的和平村等自然村落因土地使用权被外资收购,村民集体搬迁至仙葫凤岭天空、凤岭佳园小区,原址经过开发变成现代化小区、商业街区,村落地名也随之消失。三岸园艺场之名使用范围和影响力也在缩小,在安置村民的机构还使

18、用,如有“三岸园艺场回建安置工作现场办公室”,为地名遗存之情况。2.聚落地名派生成为城市地名景观重要组成部分在南宁城市发展过程中,原来传统村落的土地利用性质发生变化,不再大规模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但一些聚落地名并未消失,不仅得以传承甚至得以扩大影响,成为城市地名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专名派生方面。一是随着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村聚落社会结16邓宁,等构发生变化,土地利用功能用途随城市发展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发生转变,以自然村落地名为中心的地名结群现状逐步扩大渗透周边建筑设施,农村聚落地名衍生出住宅区、商业区、桥梁、水库、休闲广场等地名。例如,苏卢村派生苏卢小区;万秀村派生万

19、秀小区、万秀天地商业区;麻村派生麻村综合商场、麻村路、麻村公交站、麻村地铁站等。二是聚落地址未发生变化,行政村落地名沿用聚落名,并发展成聚落地名群,如西乡塘区儒礼村于1 0 5 7 年建村,发展至今有儒礼一队、儒礼二队、儒礼三队自然村落,形成“儒礼”地名结群。(四)山川地名传承与演变现状南宁市地貌以丘陵为主,有平地、低山、石山、丘陵、台地5 种地貌类型,北面环山,南面是绵延起伏的丘陵,中间是以江广大河谷为中心的盆地,数十条河流纵横交错 2 0 ,形成了城市的地貌基底。城镇化背景下山川地名的传承与演变可分为以下情况。1.地理实体变化,古地名传承沿用城市建设中一般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对山川进行不

20、同程度的开发导致地理实体变化,南宁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其低山、丘陵和台地成为城市化过程中易于开发的地貌,其地名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是山川保存相对完整,未进行大规模开发,山川地名自然传承沿用,如西乡塘区的大蓬岭、狮子岭之类的部分山体保存完好,周边建有南宁绕城高速路等城市道路,山脚下分布有居民住宅区与农用耕地,地名沿用原名。二是对山体进行低程度的旅游开发,地理实体未发生较大变化,其地名受政策规划保护得到传承,专名不变,通名因具体功能变更。如明代青秀山即是旅游胜地,古时游人在山上兴建不少园林建筑,如“白云精舍”“洞虚亭”“董泉亭”等,但所有建筑物到了民国时期,只剩被雷电击塌二层的龙象塔和残破的青山

21、寺 2 1 ;1 9 8 6 年重建青秀山风景区,景区以青秀山为基础,包含周围丘陵区的凤凰岭、凤翼岭、佛子岭等大小1 8 个山峦,将山上原有的园林建筑进行修复,并复原其构筑物地名【2 。三是对山体进行大规模开发,山体地理实体遭破坏甚至被夷为平地,大片土地被现代建筑城市化背景下南宁市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和演变研究覆盖,山川地名逐渐消失。如江南区在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工业、科技园区,城市风貌变化较大,辖区内的山体如灯草岭等多数被建筑物覆盖,山川地名趋于消失。2.周边区域发展,山川地名结群山川地名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地名形式,其专名通常作为词源应用于其他地名,衍生成道路、水库、住宅区、地铁站等地名群,多数为市

22、政交通设施类别地名。如青秀山延伸出的青秀小区、青秀路;以凤凰岭、佛子岭、百花岭为词源衍生出来的凤岭南路、佛子岭路、百花岭路等。(五)古建筑地名传承与演变现状早期南宁城市发展重心集中于经济发展,未重视对古建筑的保护,城市扩张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从时间上看,南宁市文化遗存时间跨度上万年,但断代现象严重,年代的早晚与文化遗存的数量成反比,宋代之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存数量不多【2 3 ;从空间上看,城区断代的现象比县区严重 2 4 。许多古建筑在城市发展中损毁甚至消失,其地名随之消逝。1.古建筑地名演变情况2012年南宁市政府提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县级及以上地方政府将不可移动文物按价值大

23、小依次申报为县市级、自治区级以及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划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必要的保护范围,不得随意撤销、更改文物保护单位 2 。基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 2 6 ,结合南宁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公布数据 2 7 ,对古建筑保存现状进行梳理,发现古建筑地名发展情况出现以下特点:一是地理实体的位置与范围未发生改变,建筑基本结构完整,根据建筑实体受损程度,政府出资修或加固,古建筑地名得到沿用。如宁区北帝庙后两进两座先后被拆毁,只剩前门,改建成教室,直到2 0 0 9 年南宁市政府为恢复其历史容貌进行大规模的修缮 2 8 。二是地理实体的位置发生改变,建筑实体破坏严重,经过原状迁建保存,地名指地意义发生

24、转移。如1 9 8 2 年因南宁饭店扩建,南宁孔庙大成殿被拆卸,大部分构件被存放于广西展览馆,直到2 0 1 1 年,南宁孔庙迁建落成于南宁市著名风景区青秀山山麓 2 9 。三是地理实体破坏消失,地名随之消逝,但专名沿用于周17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ning College for Vocational Technology边设施命名。如友爱路医院宿舍区原为宋代所建的明秀寺,1 9 5 8 一1 9 6 5 年先后拆除5 座寺庙建职工宿舍,仅余真武祠,直到1 9 9 2 年5 月寺庙被完全拆除。虽然建筑实体消失,但衍生出明秀路、明秀小区、明秀小学等地名。2.古建筑地名

25、衍生应用南宁市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古建筑地名的派生沿用上仍有不足。一方面,南宁市进行历史文化文物的保护起步较晚,多数古建筑地名对周边道路及建筑等设施影响较小,反倒是受山川地名、聚落地名的影响。例如武鸣区起凤山庙,因建于起凤山而得名。另一方面,许多民居古建筑原是某个宗族或村落的宗祠或祖宅,命名多冠宗族姓氏或村名,然而以姓氏命名的古建筑多有重名,所以后人命名通过增加聚落地名前缀的方式区分古建筑,增加地名指位性,间接增加聚落地名的影响力。如江南区黄氏宗祠与西乡塘区黄氏宗祠重名,西乡塘区黄氏宗祠便根据宗祠所在的老口村,为宗祠加前缀“老口村”。三、南宁市地名文化遗产的演变

26、特征分析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政区、街道、古建筑地名易受到外界影响的波动而更名或消失,山川和聚落地名的留存率较高。这五类地名在城市化影响下的演变趋势呈现规范化、多元化的趋势特征,同时成为新地名的采词词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名群。(一)地名通名类别规范化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之前,南宁市部分地名存在一名多用、名不符实的现象。为应对地名使用乱象,2 0 1 6 年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地名命名规则的通知对地名的命名与更名进行详细规定,并对各类地名通名作出规范,要求地名通名应反映地名实体的属性类别,如城市道路通名按照道路红线宽度以“路、街、里、巷”四类为主,“大道”为辅;自然地理实体的通名命

27、名应与其实体的功能、等级、规模以及性质类别相匹配,如水系地名通名可使用182023年第3 1 卷第5 期2023Vol.31No.5“江”“河”“湖”“溪”“沟”“渠”“堰”“塘”“湿地”等通名命名,山体地名通名集中于“山”“坡”3 0 。(二)地名专名内涵多元化地名命名反映着时代特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南宁市地名内涵呈现多元化。南宁所在区域在唐代名州,因其位于溪水西南而得名,命名词源偏向于自然地物,具有鲜明的指位作用。至元代则被寄予南疆安宁的希望,遂更名为南宁。清末南宁开埠之后,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出现许多如马草街、草鞋街、醒汉街、有行街、茶亭街等以商贸买卖为主题的街道地名。

28、1 9 1 2 一1 9 4 9 年出现以名人与社会思潮为主题的街道地名,如1 9 3 2 年整合街道,将马草街、南门正街合并为中山街,还出现民权路、民生路、民族路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新中国成立与人民解放为主题,涌现中华路、和平路、解放路等地名。改革开放后南宁经济快速发展,1 9 8 8 年成立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其周围形成科德路、创新路、振兴路等经济发展主题的地名。2 0 0 4 年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在南宁落户,南宁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会展中心为原点涌现中柬路、中菲路、印尼园小区等东盟文化主题的街道地名。(三)新增地名命名趋势一是老地名沿用派生。南宁市许多新增地名将老地名作为词

29、源,派生出以老地名为核心的地名群。派生地名的命名方式如下:一是以原地名为基础,取其完整专名或部分字词派生出具有其他功能作用的新地名,如南宁市良庆区的五象湖周围派生出五象湖地铁站、五象湖社区、五象湖初级中学等;南宁市青秀区的青秀山周边有许多以“青”为元素的街道地名,如青环路、青林路、青山路、青山桥等。二是在原地名的基础上增加方向、数字等附加词派生附加方向、数字地名等,如西乡塘区的北湖路,根据方位分别派生出北湖路东三里、北湖路西四里等。二是地名内涵更新重构。地名更名现象在城市化背景下较为普遍,一方面是原有的地理实体在城市改造或扩建中发生变化,其地名也因此发生更名,如民权路(1 9 3 1 年建成)

30、并入始建于1 9 7 8的民族大道;另一方面是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文邓宁,等化影响进行更名,赋予地理实体新的文化内涵,如1 9 3 2 年因李宗仁得名的德邻路,在南宁解放后更名为解放路。四、推动南宁市地名文化遗产传承演变因素分析地名文化遗产是地名遗产与地名文化的混合体,是地名语词文化与地名实体文化的统一体,所以地名语词的演变与地名实体的变化密切相关。根据南宁地名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现状,从地名实体与地名语词两个层面分析其传承演变原因。(一)地名实体层面影响城市规划引导。城市地名的发展演变与城市发展紧密相关,城市规划指引城市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控制和引导着地名演变的方向 3 1 。1 9 5 5 一19

31、95年,南宁共进行了8 次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与修订,主要规划城市用地功能分区与引导建城区扩展方向 3 2 。随着一次次规划的编制与修订,南宁城市面积逐步扩大,为尽快完成城市建设目标,新增地名不局限于以老地名作为词源,转向体现城市用地功能与城市形象特点。例如,在南宁市自然资源局颁布的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 0 0 6-2020)中对南宁市行政管辖范围的中心城的功能作出明确区分,其中青秀区被确定为中国一东盟商务中心、大型商贸会展中心,所以就围绕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衍生出大量“东盟”元素的地名。地理实体开发。1 9 8 4 年南宁房地产公司等企业发展飞快,特别是在1 9 9 2 年南宁市实行沿海开放

32、城市政策后,私有企业的涌入加快了旧城改造的步伐。城区建设改变的地理环境对地名变造成很大影响。一方面,旧城改造导致老地名消失或变更,如临江街因明代佛教庙宇形成,最早见载于民国时期,随着1 9 8 7 年江滨路的建设与2 1 世纪初江北大道的拓建,没在通衢大道之中。另一方面,城市原有的自然地理实体受到开发导致地理实体消失,但地名延续下来,如百花岭经历房地产企业的彻底开发,原地理实体被居住区、道路覆盖,“百花岭”作为地铁站、社区、道路名称则沿用下来,继续传承文化记忆。城市化背景下南宁市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和演变研究(二)地名语词层面影响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之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

33、之后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南宁城市人口的增加,推动城市实体空间的扩展,为城市地名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城市建城区的扩张,地名是城市地理空间实体的标记,数量也随城市化进程增加。城市化背景下南宁市城市地名变化趋势大体如下:一是地名数量剧增,通名现代化。自清末南宁开埠后,南宁市地名数量快速增长,主要围绕江呈环状发展,1 9 1 2 一1 9 4 9 年的县、街、村、埠、圩等地名发展为现代的住宅区、商业区、地铁、桥梁、水库、花园、休闲广场等多种多样的现代化地名。二是地名专名以经济要素命名的数量上升。1 9 9 2 年之后城市街道扩展,其以经济发展因素为地名的情况逐渐增多,科园大道、科德路、金

34、凯路、开源路等源自附近的高新区科技工业园、金凯工业园、银凯工业园,并选择经济繁荣为主题的词汇;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贸易额呈现迅速增长势头 3 ,与之相应的是出现了中文路、中泰路、东盟盛天地、东盟商务区等体现东盟色彩的地名。二是政策规范作用。针对地名中出现的“大、洋、怪、重”的乱象,2 0 0 7 一2 0 1 6 年,南宁市政府陆续出台了南宁市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实施方案南宁市地名规划工作方案南宁市地名命名规则等文件,主要包括制定地名管理法规、设置城乡系列地名标志、编制地名命名更名规划、发展地名信息化服务等内容,于2 0 1 8 年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在保持地

35、名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含有生僻字、异体字、自造字的地名,一地多名、一名多写、重名重音的地名以及俗字、俗音等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推动了地名规范管理、公共服务以及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20年南宁市着手推进不规范地名排查整治,全市排查不规范地名1 1 9 个,命名新建及规划的市政道路5 1 条,增设市区路名标志牌3 6 9 块,更新3 4 1块 3 4 。三是时代文化思想推动。南宁市城市地名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文化的兼容性发展日益多元化。一方面,地名是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是由活19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ning College for Vocational Te

36、chnology跃的文化细胞组成的一条条文化脉络,反映了当地的区域文化,使其成为该片区范围内各类设施的专名命名的基础素材,从而形成地名群,如南宁农村聚落地名受宗族文化、农耕文化、地方语言文化影响颇深,村落地名常见采用“那”(壮语意为“田”)、良(壮语意为“平地”)、林(壮语意为“平地”)等为命名元素的村名【3 5 ,如那丰、广良、凤林等;汉族的村落大多是由宗族开始营建起来的,所以许多汉族村落通常以姓氏作为专名,如苏卢村于北宋始建村,因村民以苏、卢两大姓为主体而得名,其村落地名衍生出街道地名、地铁站地名、小学等建筑设施地名形成地名群。另一方面,是城市地名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地名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37、从而对南宁城区的地名演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如为了表达与东盟国家之间友好关系的美好意愿而命名的部分地名如“中缅路”“中越路”等。另外2 0 0 8 年后南宁市房地产蓬勃发展,新建的小区出现了外来文化影响的香格里拉花园、罗马花园等地名,大地名、洋地名深刻影响了城市小区的命名。五、结语城市化过程中南宁市地名文化遗产主要是以传承与派生为主,部分地名受到经济发展、政策规范、时代文化及地理实体变化的影响变更或消失。南宁市各类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和演变特征如下:第一,市辖区地名专名来源丰富多元;第二,街道地名大多传承民国时期的街道地名,地名更名与消失易受到旧城改造的影响;第三,聚落地名大多稳定传承,部分聚落

38、地名经过派生,影响范围扩大,形成以聚落地名为核心的地名群;第四,山川地名的演变受土地开发的影响颇深,但整体上以沿用传承为主,部分地名受到地理实体开发的影响面临消失。第五,古建筑地名因文物保护条例设置文物单位得到保护,但对周边地名命名影响较小。参考文献1魏农,叶芸地名文化保护工作的原则、机制及重点2023年第3 1 卷第5 期2023Vol.311No.5J中国地名,2 0 2 0(1):4.2】褚亚平,尹钧科,孙冬虎地名学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 9 9 4:8-1 1.3南宁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南宁市简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 0 0 7.4黄南方南宁市统计年鉴2 0

39、 2 0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 0 2 1:9 8.5谷云黎,解放前南宁城市空间格局演化J.古建园林技术,2 0 0 9(1):1 2-1 7.6南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宁市志:1 9 9 1 一2 0 0 5(一)M北京:方志出版社,2 0 1 8:1 3.7黄南方:南宁统计年鉴2 0 2 1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 0 2 1:2 2-3 8.8罗淇方: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对南宁的影响分析和启示J.广西电业,2 0 0 6(Z1):2 9-3 1.9张春阳试论“地名文化”与“地名遗产”的概念与评价:以浙江省为例 D,杭州:浙江大学,2 0 1 7.1 0 】南宁市地名委员会广西壮族

40、自治区南宁市地名录M.1983:1-2.11张可云,李晨新中国7 0 年行政区划调整的历程、特征与展望J.社会科学辑刊,2 0 2 1(1):1 1 8-128.12张翰超,宁晓刚,王浩,等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2 0 0 0 一2 0 1 5 年中国省会城市高精度扩张监测与分析J地理学报,2 0 1 8(1 2):2 3 4 5-2 3 6 3.1 3 】南宁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南宁开埠百年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 0 0 7:1 6-1 7.1 4 黄庆勋,潘宝祥,周天京,等,武鸣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 9 9 8:3-4.1 5 张波街市风情:南宁街道文化寻踪M南宁:广

41、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0 9:2 1-2 4.1 6 南宁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南宁市城建百年图证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1 3:2 9-3 0.1 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南宁文史资料:总第1 7 辑 Z.南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南宁市委员会文史学习委员会,1 9 9 4.1 8 南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南宁市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条例EB/0L.(2 0 2 1-0 8-0 9)2 0 2 2-0 7-2 5 .http:/ 9 南宁市自然资源局,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街区策划及城市设计 EB/0L(2 0 1 6-1 1-2 1)2 0 2 2

42、-0 6-2 5 .http:/ 9 9 4.21张弓也南宁青秀山的历史沿革概况J.广西地方志,2 0 0 4(4):5 1-5 3.22张曼桓南宁青秀山风景区风景资源评价研究 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 0 1 0.23周梅清,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 0 1 4(6):5 1-5 7.24周梅清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特点分析:以南宁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1 3(5):3 7-4 0.25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务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EB/0L.(2 0 1 6-0 3-3 1)2 0 2 2-1 0-1 5 .

43、https:/ 0 1 3:1-1 2.27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市县级)EB/0L(2 0 1 8-0 1-0 5)2 0 2 3-0 1-25.http:/ 7 0 万元修那莲古戏台北帝庙N.南宁日报,2 0 0 9-1 2-0 8(2)城市化背景下南宁市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和演变研究29邹桂西文物古建筑的迁建、保护和修探析:以南宁孔庙为例 J.文物鉴定与鉴赏,2 0 2 1(8):8 4-86.30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地名命名规则的通知EB/0L(2 0 1 6-0 3-0 2)2 0 2 3-01-25.https:/ 0 2 1(5):1-8.32】南宁市土地管理局南宁土地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 9 9 9:1 9 3-2 0 5.33卫自光,杨德辉,覃洁贞,等。提升南宁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策研究 J.经济研究参考,2 0 0 9(6 5):3 6-5 2.34】南宁市民政局南宁市民政局关于2 0 2 0 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EB/0L.(2 0 2 1-0 2-2 0)2022-07-15.https:/ 0 2 0(1):5 0-5 3.【责任编辑:韦国友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