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必修四现代文阅读练习与答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阅读下列文段, 完成练习。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①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②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③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④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⑤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⑥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1、①—⑥的文字是一个由多重复句构成的宾语,对其第一个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2、“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从冒号后的文字来看,这个“规律”是什么?
3、第一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论证方法,意在说明:
4、第二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论证方法,意在说明:
5、第三段文字,恩格斯从马克思研究的 和 上,热情赞扬了马克思的辉煌成就。
6、第三段文字不能删去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D
2、人们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是基础,在此基础上精神才能得到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类比、马克思的发现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4、对比、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伟大意义
5、广度、深度
6、因为第三段文字阐述了马克思所有发现的共同特点,使我们对马克思有更全面的认识,说明马克思把自己献给了科学事业,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两大发现的极度颂扬之情。
《我有一个梦想》
阅读课文节选段落,回答问题。
如果美国忽视时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自由的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过不去。1963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映,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但是对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的仇恨之杯痛饮。我们斗争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高境界中去。
1.为什么说:“美国忽视时间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将是致命伤”?
2.文中说“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请从正面回答。
3.“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在句中的意思是什么?
4.请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答案:
1.黑人如果得不到与白人同等的自由平等的生活,斗争就不会结束,就将继续动摇国家基础。
2.采用和平斗争的方式,举止得体,纪律严明,以精神力量进行斗争。
3.在争取合法地位过程中,一味对政府持有敌对的仇恨的态度。
4.美国应该重视时间迫切性和正确估计黑人的决心。
《雷雨》
一、阅读《雷雨》中的一段对话,回答1~4题。
周朴园 (在门口)你叫什么?还不上楼去睡?
繁 漪 (骄傲地)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
周朴园 (见侍萍、四凤在一起,惊)啊,你,你,你们这是做什么?
繁 漪 (拉四凤向朴园)这是你的媳妇,你见见。(指着周朴园,向四凤)叫爸爸!(指着侍萍,向周朴园)你也认识认识这位老太太。
鲁侍萍 太太?
繁 漪 萍,过来!当着你父亲,过来,给这个妈叩头。
周 萍 (难堪)爸爸,我——
周朴园 (明白地)怎么——(向侍萍)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
繁 漪 (惊)什么?她是侍萍?
鲁侍萍 (慌)不,不,您弄错了。
周朴园 (冷冷地)我想你也会回来的。
鲁侍萍 不,不,(低头)啊!天!
……
周朴园 (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
周 萍 (疯狂地)不是她!爸,不是她!
周朴园 (严厉地)混帐!不许胡说!她没有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
周 萍 (痛苦万分)哦,爸!
周朴园 (郑重地)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向侍萍)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钱,现在既然你又来了……
鲁侍萍 不,不!四凤,我们走!
周朴园 (暴怒地,对周萍)跪下,认她!这是你的生母。
鲁四凤 (昏乱地)妈!这不会是真的。
侍萍不语。
1、下面句子重音标错的一项是[ ]
A.你到底还是回来了。
B.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
C.什么,她是侍萍?
D.你还不上楼去睡?
2、“周朴园(明白地)怎么——(向侍萍)侍萍……”一句中“怎么——”的正确含义是[ ]
A.询问周萍是怎么回事。
B.根据舞台提示“明白地”可知,周朴园自以为明白了事情的缘由,想责备周萍又考虑到场合不对而没有将话说出。
C.打断周萍的话,显示家长威严。
D.周朴园急于想知道侍萍为什么回来,故急忙改口。
3、鲁侍萍为什么打断周朴园的话,说了一句“不,不!四凤,我们走!”[ ]
A.对周萍不认她这个生母的失望。
B.对这个家庭的憎恨。
C.感到自己与四凤受了繁漪的愚弄和利用。
D.保护四凤,不想让四凤重蹈自己的覆辙。
4、在“周萍认母”一出戏中,周朴园的态度由沉痛到严厉,由严厉转郑重,由郑重变暴怒,这是一个具有什么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 ]
A.冷酷自私,残忍虚伪。表现了封建家长的作风。
B.周朴园虽冷酷自私,但此处却表现出了他对侍萍的真情实意,是真情的流露。
C.周朴园将他对侍萍的忏悔表现在了他的行动中,他对周萍所说的话,实际上是说给侍萍听的。
D.周朴园是个喜怒无常的人,是这个家庭里的暴君。
二、下面是从课文中摘录的周朴园的部分台词。试按剧情的发展调整顺序,并回答5—7题。
①谁指使你来的?
②无锡是个好地方。
③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④不对,不对,这都是新的。我要我的旧雨衣,你回头跟太太说。
⑤你来干什么?
⑥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
5、调整后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6、周朴园以上的六句话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____________。(只填序号,下同),第二层次包括________。
7、上面两个层次有着明显的不同语气,也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周朴园丑恶的品质与性格特征。从下面的短语中选择恰当的填写下列表格。
①自私残忍 ②极力称赞 ③惶恐不安
④威逼埋怨 ⑤世故老练 ⑥始乱终弃
⑦虚伪狡诈 ⑧假仁假义 ⑨忆念旧情 ⑩随便自如
答案:
1、C(体会节选部分人物心态、情感,从而确定感情重音——C项重音应在“她”上。)
2、B(联系前后人物关系和对话,可以判定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从“明白地”可知。)
3、D(从戏剧冲突中显示人物性格。侍萍意识到真相伤害得最深的就是四凤。)
4、A(周朴园的一切言行都是从自己利益考虑的。)
5、④②⑥⑤①③
6、②④⑥;①③⑤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法)雨果①
与本文有关的情节:克洛德副主教垂涎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的美色,唆使养子伽西莫多拦路劫持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被官兵抓住,判鞭刑。
群众有等候观赏公开行刑的习惯,他们用观看邢台来消磨时间。
当伽西莫多给拖到刑台顶上的时候,当人们能够从各方面看见他被人用绳子和皮条绑在刑台的轮盘上的时候,场内爆发了一阵笑声和喊声,人们认出他就是伽西莫多。
人家叫他跪在那块圆形底座上,他照着做了。人家脱掉了他的上衣和衬衣,直到露出胸膛,他也听之任之。群众看见了伽西莫多赤裸的驼背,突起的胸脯,长着许多硬皮和汗毛的肩膀,便爆发出一阵哄笑。正当大家笑闹的时候,施笞刑的大头目比埃拉爬上了平台,到了犯人身边。
随着轮盘的转动,比埃拉抬起胳膊,皮鞭挥起,发出水蛇般的嘶嘶声,一鞭又一鞭疯狂地落到那可怜人的肩膀上。人们看见成千条血水在那驼子的黝黑的肩膀上流淌,皮鞭在空中挥动时把一些血珠也溅到了观众的身上。伽西莫多脸上的呆笨表情变成了痛苦和懊丧,他闭上独眼,把头垂到胸前,仿佛死去了似的。
轮盘停止了转动,施刑人停止了鞭打,笞刑算是执行完了。可是对于伽西莫多,这还未完事,他还要在刑台上示众一个钟头。当“公诉”执行完毕,就轮到千万种私人的报复了。
“邪教的怪物!”一个说。
“骑扫帚把的家伙!”另一个嚷道。
“做个凄惨的怪笑吧。”第三个说。
成千种侮辱性的语句像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都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伽西莫多虽然耳聋,但他看得很清楚,群众的狂怒表现在脸上的并不比表现在话语里的少,向他投来的石子也能说明群众是在哄笑。他愤怒、憎恨、失望,脸上布满了厚厚的阴云。
这时,他远远望见一个神甫骑着骡子经过,这可怜人的脸色就温和起来,一直控制着他的那种愤怒变成了奇特的充满了难以形容的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那神甫愈走近他,⑴他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简直像是不幸的人所崇敬的救主降临了似的。可是当那头骡子靠近了刑台,使骑在它背上的神甫看清了犯人是谁的时候,那神甫却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好像在逃避一声耻辱的呼唤似的,他很不愿意在那种场合被一个不幸的人认出来并且向他致敬呢。
那个神甫正是副主教克洛德。⑵伽西莫多的脸色黯淡起来了。微笑还在一片阴云间停留了一会,但那是痛苦的、无力的、带着深深悲哀的微笑。
时间一点点过去,他在那儿至少待了一个半钟头,被人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投石子。突然,伽西莫多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他打破缄默,用嘶哑愤怒的如动物般的声音吼叫:“给水喝!”这声悲惨的呼唤,并没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台四周的市民笑得更加厉害。
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睛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
“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
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
只见爱斯梅拉达一言不发地走近那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节选《巴黎圣母院》,陈敬容译,有删改)
【注】①雨果(1802-1885),法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1、小说多处描写围观者对伽西莫多的哄笑、侮辱,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2、文中划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伽西莫多怎样的心理?
3、文中爱斯梅拉达是怎样一个形象,她的可贵之处体现在哪里?
4、本文标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也有译为“一滴水唤一滴泪”的,你认为哪个好?请简述理由。
答案:
1、(1)表现人性的丑恶,反映当时人们缺乏怜悯、良知的社会现实。
(2)反衬爱斯梅拉达善良与宽容的人性美。(或“与爱斯梅拉达善良、宽容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3)为结尾写人们良知的被唤醒作铺垫。
2、(1)养父的出现,令他欣喜,让他看到被解救的希望,这种希望越来越强烈。
(2)养父的离去,让他感到失望,继而无奈、悲伤。
3、爱斯梅拉达是小说正面描写的主人公,她诚挚、善良、美丽。她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善良,并在她身上时时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4、示例一: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好。理由:(1)突出伽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赠水的感激之情。(2)“一滴水”体现了仁爱和人性,爱斯美拉达的“一滴水”换来了伽西莫多的眼泪,而这又感动了周围的观众。
示例二:“一滴水唤一滴泪”好。理由:(1)这样更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有爱斯梅拉达充满仁爱的“一滴水”,才有伽西莫多充满感激的“一滴泪”。(2)更能突出 “一滴水”对唤醒伽西莫多良知的作用。
《不自由,毋宁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以下两题
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先生们会高喊: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送进我们的耳鼓。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呀,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战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1、反复揣摩划线的语句,这一连串的问句表达的语气和作用是否相同?读一读,力求准确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亨利的演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作为演讲的结尾,你认为那些地方对你有所启发?请加以概括。
答案:
1、其中“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目的”是设问句,目的是引起听众的关注和进一步的思考,另外四个是反问句,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对主张拖鞋、幻想和平的人的苟且偷生的愤慨之情,突出了作者要为和平而战的强烈的情感。
2、首先,针对性很强,亨利再次申明“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是针对沉迷于和平希望中的部分人和解的言论来谈的,演讲具有现实意义。其次,富有感染力,作者用一连串的文句表明“袖手旁观”的结果只能是“戴枷锁”“受奴役”,幻想和平是不现实的,逃避现实肯定于事无补,愤慨之情溢于言表,情感强烈,语气激越,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再次,富有鼓动性,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宣告战争已经来临,表明自己“不自由,毋宁死”的坚决态度,对听众有极大的鼓动性。
阅读《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逝世》,回答以下问题。
1937年9月2日,皮埃尔•德•顾拜旦逝世。这位个子矮小、蓄着八字胡的贵族后裔,将他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奥林匹克事业,是当之无愧的“奥林匹克之父”。
顾拜旦1863年出生在巴黎的一个贵族家庭。顾拜旦青年时代正是普法战争之后,法国战败了,全国笼罩在灰暗忧郁的气氛中,各界都在探讨振兴国家之途。当时英国的体育教育比较先进,顾拜旦多次到英国考察。他认为:要使法国摆脱色当的阴影,应该走“体育兴国”之路,“让怯懦的、封闭的年轻人进行体育锻炼,学会冒险、懂得超越”。但是,顾拜旦的主张在保守的教育界无法实施,就在他遇到重重阻力的时候,从北欧国家和英国吹来了一股复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之风,在这些国家,一批以大学教授为主体的知识分子,模仿古代奥运会的形式,组织了一些将体育和文化结合起来的、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运动会或体育联欢节。1875—1881年,德国考古工作者成功地挖掘了奥林匹亚遗址,这项考古成就轰动欧美,为复兴奥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顾拜旦决定改变方向,从复兴奥运入手,达到振兴国家的目的。1894年6月16日,首次“国际体育教育代表大会”在巴黎索邦大学召开。顾拜旦起草了开幕词,致词说:“体育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一种必需品。在友好的竞技中使各民族更加接近,这就是奥林匹克竞赛。我们将在何时、何地举办我们时代的奥运会呢?”古塞尔的发言一结束,大厅里就奏响《阿波罗颂》,曲子是两年前在希腊德尔斐阿波罗废墟上发现的,神殿的墙上刻有《阿波罗颂》的音符。
开幕词是个试探气球,值得庆幸的是,它没有遭到反对。6月23日是大会闭幕日,顾拜旦为之顽强奋斗多年、几经挫折的理想终于实现了——来自欧美13个国家的79名代表一致通过了决议,复兴古代奥运会,每隔4年举办一次奥运会。大会还选出了由15人组成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希腊人德米特留斯•维凯拉斯任主席,顾拜旦担任秘书长。大会结束时,顾拜旦作了题目为《世界青年人的典礼》的演讲,他充满激情地说:“让我们输出我们的跑步的、击剑的运动员吧,我相信这就是未来世界的自由贸易”,“和平事业将因此增加一个新的、更强有力支柱”。1894年6月23日,这一天作为国际奥委会的诞生日和奥运复兴日载入史册。
巴黎大会后,顾拜旦为筹备首届现代奥运会而奔走。雅典获得主办权后,因财政困难无法开展筹备工作。顾拜旦赶赴雅典,说服国王乔治一世采取紧急财政措施支持奥运,同时在全国开展捐款活动。希腊终于克服重重困难,于1896年4月6日在雅典大理石体育场举办了首届现代奥运会。
首届奥运会后,顾拜旦接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初期的奥运会还没有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运动盛会,参赛选手少,成绩平平,新闻界反应冷淡。这促使顾拜旦对奥林匹克运动进行深入的思考,他的“奥运思想”在这一阶段渐趋成熟。顾拜旦起草了国际奥委会章程,阐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哲学基础、教育和美学意义,他从一开始就规定了国际奥委会的独立自主性和中立性。他奠定的理论基础,使得奥林匹克运动经受住了百年风雨的考验,发展成为一个持久的青年运动与和平运动。
顾拜旦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五环旗是他设计的,运动员誓言是他起草的;他赋予奥运火炬崭新的时代意义,他主张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自由超越的领域”……法国一位神学院院长为本校体育协会写下了“更快、更高、更强”的题辞,顾拜旦极其欣赏这句话,经他传播,这句题辞深入人心,成为奥运格言,而它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体育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奥林匹克运动陷于停顿,国际奥委会从巴黎迁往洛桑。战后,顾拜旦卖掉巴黎的旧宅,定居洛桑。这时,顾拜旦在经济上陷入困境。他继承的财产有55万金法郎(当时一个金法郎值322毫黄金),这笔钱财,一半无偿地用于奥林匹克事业,另一半在战争中被交易所吞噬。顾拜旦靠着友人的资助才在洛桑定居下来。1925年6月4日,在国际奥委会布拉格大会上,62岁的顾拜旦正式宣布辞职。奥委会授予他终身名誉主席的称号,同时规定,不再把这个称号授给顾拜旦之后的任何人。史学家们认为,顾拜旦引退的意义,是一个“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高尚举动”。一战后,奥林匹克走向成熟,几十年的奋斗有了回报,顾拜旦的声誉如日中天,而他却在事业成功之时退出奥运舞台,从绚丽归于平淡,专心著书立说。
在日内瓦美丽的湖光山色之间,顾拜旦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三年,1937年9月2日,他在湖边散步时,因心脏病突发跌倒在地,匆匆离开人世,顾拜旦去世后,遗体安葬在洛桑市郊的公墓里,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心脏于1938年移葬到奥林匹亚。在奥林匹亚国际奥委会所属的“奥林匹克学院”里,青青的草坪上,有一块洁白的大理石顾拜旦纪念碑,碑的下半部分是空心的,顾拜旦的那颗永远追求的心,充满博爱的心,而今在那里安详休眠。
1、根据上下文,说出成语“如日中天”在文中的含义。
2、“史学家们认为,顾拜旦引退的意义,是一个“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高尚举动”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含义。
3、你认为顾拜旦获得成功的原因有那些?
答案:
1、略
2、顾拜旦引退时,奥林匹克已走向成熟,几十年的奋斗有了回报,他的声誉如日中天,而他却在事业成功之时退出奥运舞台,从绚丽归于平淡,专心著书立说。
3、永远追求 充满博爱 适时抓住机会,不断创造机会
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