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8_2019学年广东广州越秀区广州市第二中学初二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docx

上传人:优****虫 文档编号:8690046 上传时间:2025-02-2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广东广州越秀区广州市第二中学初二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8_2019学年广东广州越秀区广州市第二中学初二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广东广州越秀区广州市第二中学初二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每题3分,12小题,共36分。 1 如图所示体温,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的分度值是 B. 此时的示数为 C. 它不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D. 体温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下列关于声和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逐渐抽出罩内空气时,听到闹钟的声音渐渐变小——发声体的振幅变小 B. 图乙,声呐利用超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 图丙,路口转弯镜可扩大视野——凸面镜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 D. 图丁,钢勺在水中好像“断了”——光的反射现象 3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是日常所常见的两种反射,在这两种反射中的共同点在于( ) A. 都可以把入射的平行光反射成平行光 B. 都可以使反射光在人的视觉里得到感觉,且感觉到强度相同 C. 两种反射都是由于光传播到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产生的 D. 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B. 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色 C. 盲人利用超声导盲仪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说明声能传递能量 D. 考场周边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5 某款声波牙刷以悬浮马达为动力,带动刷头以每分钟 次高速振动,产生的声波带动水流深入牙齿难以触及的部位,达到清洁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牙刷产生的声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B. 牙刷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频率为 C. 牙刷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频率为 D. 牙刷振动时发出的声音是超声波 6 如图所示,是小佩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上蒙上胶膜,膜上粘一小片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佩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B. 光点晃动时小镜子振动 C. 若说话声越大,光点晃动幅度越大 D. 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棉线实现的 7 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一可沿 折叠的白色硬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使光线 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 点,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 ) A. 绕 前后转动板 B. 绕 前后转动板 C. 改变光线 与 之间的夹角 D. 改变光线 与 之间的夹角 8 小奇同学由于口腔溃疡,买了一瓶西瓜霜喷剂在学校卫生间对着镜子自行上药,但很难看清楚溃疡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想在镜子里清晰的看到溃疡处,应拿手电筒对着溃疡处照 B. 在镜子中看到的溃疡是实像 C. 镜子中的小奇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 尽量靠近镜子使溃疡在平面镜中所成像变大 9 小佩同学对冰加热,冰化成水直至沸腾,他利用获得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像可知( ) A. 冰是非晶体 B. 熔化持续了 C. 第 时物质的状态是固、液共存 D. 图线 表示的是水的沸腾过程,这段时间内水不吸热 10 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北方的冬天,玻璃窗外表面会出现冰花,这是凝华现象 B. 冬天,戴眼镜的人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室外,镜片上有雾,这是液化现象 C. 衣柜中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会变小甚至没有了,这是汽化现象 D. 对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可以用冰块的熔化为吸热降温 11 如图是一种海水淡化装置,该装置由多个蒸发器串联而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淡化水应从出水口甲获取 B. 前一级装置比后一级装置水的蒸发慢 C. 热源蒸气变成冷凝水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D. 淡化水的过程中多次发生了水的汽化和液化 12 如图所示,是一个自制的潜望镜,眼睛透过潜望镜看到物点的像大概位置在( ) A. 图中 点 B. 图中 点 C. 图中 点 D. 图中 点 二、填空作图题 没空1分,每图3分,共6道题,共31分。 13 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则甲和 的音调相同;乙和 的响度相同; 是噪声的波形图. 14 莱顿弗罗斯特现象是指水珠在接触炙热的金属板后,底部立即形成一层水蒸气,把水珠与金属板隔开,使得水珠悬浮起来,如图所示.这个过程中水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此过 程 (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放热”). 15 将一小块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放入热水中,会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原因是干 冰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此过程中水温 (选填“升高”、“降 低”或“不变”),水面上方出现了烟雾缭绕的效果,如果所示,白雾是水蒸气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16 晚唐诗人高研在《山亭夏日》中的诗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描写了酷夏特有的情趣,并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从物理学的角度,诗句中“浓阴”可以用 解释;“楼台倒影”则由光的 而形成的现象,所成的是 、 的像(填写像的特点“倒立/正 立”、“虚/实”).诗人看到池塘中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要高一些,这可以用光的 解释. 17 如图所示,学校楼梯拐角的墙上装有平面镜,既方便同学们整理仪容,晚上又能利用光的反射对楼道进行照明.请在图中准确画出灯 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到达 点的光路图. 18 回答下列问题: (1) 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某液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 角,如图所示.若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 ,则反射角的大小为 ,折射角的大小为 .请画出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2) 如图所示,山上有树 ,山下有湖,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 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 .一只小鸟在高湖面 上方飞行,湖水的深度为 ,则小鸟在湖中的倒影离小鸟 .而后湖面水位上升了 ,则此时鸟离湖面距离 它在水中的像离湖面的距离(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 三、实验探究题 没空1分,19(2)和21(4)没空2分,共33分。 19 如图甲,是“探究某种固体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该物质的沸点为 )待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为 左右时,把装有物质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 除图中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测量工具).由图乙知,该物质的熔点是 . (2) 实验小组的同学发现加热 后继续加热,被研究物质的温度却不再升高,这是因为 . (3) 小佩觉得这样实验需时太长,他想在开始实验时,在烧杯中倒入 的热水后再加热, 但是小明说这样做不一定能达到目的,为什么呢. 20 小佩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 安装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 如图甲为小佩测量水温时读数的情景,这会使读数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 (3) 当水温升到 时,每隔 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实验记录表格如图乙,根据表格中数据,在图丙的小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时间 温度 (4) 从图丙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 . (5) 实验完成,撤去酒精灯,烧杯中水还能继续沸腾一会儿,原因可能是 . (6) 若小佩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丁 所示,小奇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做该实验,其他条件不变,但烧杯中水的质量比小佩的要多,那么小奇绘制的图象应是 .(选“ ”或“ ”) 21 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 实验室提供了平面镜和 厚和 厚的两块玻璃板,你应选择 (选填“平面镜”“ 厚玻璃板”或“ 厚玻璃板”)进行实验. (2) 在竖立的玻璃板前面点燃蜡烛 ,拿未点燃的蜡烛 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应在玻璃板的 (选填“ 侧”或“ 侧”)观察,直至 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 的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 为了让右侧旁边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佩将玻璃板从上图所示位置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 (选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移开蜡烛 ,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小佩从 (选填“ 侧”或“ 侧”)观察,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 能”)呈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4) 小佩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他发现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不相等,实验中所有数据的测量均无误,小佩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分别是 原因一: . 原因二: . 实验次数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22 小佩同学在做验证光的反射和折射特点的实验,他让光从空气沿着光屏射入水中.得到的数据记录如下: 入射角 反射角 折射角 (1) 小佩在实验时,选择 , 的入射角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见表格).经检查,两次实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光的反射定律相违背, 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 . (2) 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里时,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是否改变? 答: (填“是”或“否”). (3) 如果保持入射角不变,让入射光线绕着入射点转出纸外,则反射光 线 .折射光线 (以上均选填“绕着入射点转出纸外”、“绕着入射点转入纸内”、“绕着入射点顺时针转动”或“绕着入射点逆时针转动”). (4) 你对小佩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结果的过程作出评价,是否存在不足? 答: (填“是”或“否”):请简要说明理由: . 23 如图,凹面镜为球面的一部分,其对光线的作用如甲图所示,请在乙图中画出点光源 经过凹面镜所成的像 . 2018~2019学年广东广州越秀区广州市第二中学初二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每题3分,12小题,共36分。 1 如图所示体温,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的分度值是 B. 此时的示数为 C. 它不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D. 体温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答案 解析 B A选项:体温计分度值可以从 摄氏度之间有个小格得出,每个小格为 摄氏度,这就是分度值,故A错误; B选项:图中示数应为 ,故B正确; C选项:由于体温计的特殊结构(有缩口),它是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故C错误; D选项:体温计的工作原理就是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故D错误. 故选B. 2 下列关于声和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逐渐抽出罩内空气时,听到闹钟的声音渐渐变小——发声体的振幅变小 B. 图乙,声呐利用超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 图丙,路口转弯镜可扩大视野——凸面镜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 D. 图丁,钢勺在水中好像“断了”——光的反射现象 答案 解析 B A选项: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通过抽出空气切断声音的传播途径,因此声音会减小,并不是因为发声体的振幅变小.故A错误; B选项:声呐利用超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可以确定鱼群的位置.所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B正确; C选项: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利用凸面镜可以达到扩大视野的目的.故C错误; D选项:钢勺在水中好像“断了”是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3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是日常所常见的两种反射,在这两种反射中的共同点在于( ) A. 都可以把入射的平行光反射成平行光 B. 都可以使反射光在人的视觉里得到感觉,且感觉到强度相同 C. 两种反射都是由于光传播到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产生的 D. 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 C 解析 A选项:镜面反射可以把平行光反射为平行光,漫反射是随机反射的,不一定会反射成平行光; B选项:由于漫反射并非将全部光线反射到同一方向上,因此经过漫反射后的光线有一部分被反射到了视线之外,故漫反射的强度会稍微弱一点; C选项:正确; D选项:镜面反射的接触面光滑平整,平面各处法线方向相同,因此能将光线反射到同一方向上去,而漫反射的平面往往凹凸不平,平面各处发现方向不同从而导致光线的入射角度不同,反射角度就不同,就造成了光线四处反射的现象,但仍旧符合光的反射定律. 故选C. 4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B. 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色 C. 盲人利用超声导盲仪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说明声能传递能量 D. 考场周边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 解析 B A选项:声音是由振动产生,发声体振动停止,已经产生的声音不会立刻消失,故A错误; B选项:声纹辨别主要是利用声音的音色,故B正确; C选项:盲人利用超声导盲仪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能力,故C 错误; D选项:考场周围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5 某款声波牙刷以悬浮马达为动力,带动刷头以每分钟 次高速振动,产生的声波带动水流深入牙齿难以触及的部位,达到清洁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牙刷产生的声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B. 牙刷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频率为 C. 牙刷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频率为 D. 牙刷振动时发出的声音是超声波 答案 解析 C 声音的本质是介质的振动,真空中没有介质,不会振动,不能传递声音; 牙刷振动频率每分钟 次,即每秒钟 次,即 ; 超声波为频率在 以上的声波,本题中只有 ,属于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 故选 C. 6 如图所示,是小佩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上蒙上胶膜,膜上粘一小片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佩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B. 光点晃动时小镜子振动 C. 若说话声越大,光点晃动幅度越大 D. 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棉线实现的 答案 解析 A A.月球上没有空气,人的声音无法传播到纸杯,故A错误; BCD.人的声音引起纸杯底部振动,棉线把这个振动传播到另一个纸杯,引起小镜子振动, 从而使反射的光点晃动,故BCD正确. 故选A. 7 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一可沿 折叠的白色硬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使光线 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 点,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 ) A. 绕 前后转动板 B. 绕 前后转动板 C. 改变光线 与 之间的夹角 D. 改变光线 与 之间的夹角 答案 解析 C 此题主要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先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 点,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然后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入射角减小或增大,即改变光线 与 之间的夹角,再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与前一次实验量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即可发现反射角和入射角关系. 故选C. 考点 光学 光现象 光的反射 8 小奇同学由于口腔溃疡,买了一瓶西瓜霜喷剂在学校卫生间对着镜子自行上药,但很难看清楚溃疡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想在镜子里清晰的看到溃疡处,应拿手电筒对着溃疡处照 B. 在镜子中看到的溃疡是实像 C. 镜子中的小奇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 尽量靠近镜子使溃疡在平面镜中所成像变大 答案 解析 A A选项:物体在镜中所成的像是由物体反射的光线照射到镜面反射而形成的,物体越亮像越清晰,所以为了能从镜子中看清溃疡,应把手电筒正对着溃疡处照,故A正确; B选项: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不能被光屏接收,故B错误; C选项: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C错误; D选项: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在靠近镜子的过程中,溃疡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9 小佩同学对冰加热,冰化成水直至沸腾,他利用获得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像可知( ) A. 冰是非晶体 B. 熔化持续了 C. 第 时物质的状态是固、液共存 D. 图线 表示的是水的沸腾过程,这段时间内水不吸热 答案 解析 C A选项:从图像上可以看出,冰熔化时温度一直保持在 ,说明冰是晶体,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选项: 段是冰的熔化过程,读取横坐标可知,熔化过程持续了 ,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选项:第 位于 段内,处于冰的熔化过程,此时物质的状态为固液共存,故C正确, 符合题意; D选项: 段为水的沸腾过程,此时,水的温度不变,但保持沸腾状态时,水仍然吸热,故 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 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北方的冬天,玻璃窗外表面会出现冰花,这是凝华现象 B. 冬天,戴眼镜的人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室外,镜片上有雾,这是液化现象 C. 衣柜中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会变小甚至没有了,这是汽化现象 D. 对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可以用冰块的熔化为吸热降温 答案 解析 D A选项:北方的冬天,窗玻璃里面出现冰花,这是凝华现象,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在玻璃的内表面,不是形成在外表面,故A错误; B选项: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室外走到温暖的室内时,镜片上有雾,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为小水滴,故B错误; C选项:衣柜中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会变小甚至没有了,这是升华现象,故C错误; D选项:为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可以用冰块的熔化时吸热,得到降温的目的,故D正确. 故选D. 11 如图是一种海水淡化装置,该装置由多个蒸发器串联而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淡化水应从出水口甲获取 B. 前一级装置比后一级装置水的蒸发慢 C. 热源蒸气变成冷凝水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D. 淡化水的过程中多次发生了水的汽化和液化 答案 D 解析 A选项:由图知海水汽化后蒸气都流入乙管,故乙管出来的是淡化水,故A错误; B选项:前一级装置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放出热量使下一级谁的温度升高,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故前一级装置比后一级水的蒸发快,故B错误; C选项:热源蒸气变成冷凝水的过程是液化的过程,液化过程需要放热,故C错误; D选项:淡化水的过程中多次发生了水的汽化和液化,使海水转化成淡水,故D正确. 故选D. 12 如图所示,是一个自制的潜望镜,眼睛透过潜望镜看到物点的像大概位置在( ) A. 图中 点 B. 图中 点 C. 图中 点 D. 图中 点 答案 解析 C 由作图可知: . 故选C. 二、填空作图题 没空1分,每图3分,共6道题,共31分。 13 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则甲和 的音调相同;乙和 的响度相同; 是噪声的波形图. 答案 解析 1:乙 2:丙 3:丁 由图可知,甲乙的频率相同,即振动的快慢相同,因此甲乙的音调相同;乙丙的振幅相同, 因此乙丙的声音响度相同;噪声的波形图是杂乱无章的,因此丁是噪声的波形图. 故答案为:乙 ; 丙 ; 丁 14 莱顿弗罗斯特现象是指水珠在接触炙热的金属板后,底部立即形成一层水蒸气,把水珠与金属板隔开,使得水珠悬浮起来,如图所示.这个过程中水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此过 程 (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放热”). 答案 解析 1:汽化 2:吸热 水珠在接触炙热的金属板后,底部立即形成一层水蒸气,说明是液体变成了气体,因此是汽化现象,此过程需要吸热. 故答案为:汽化;吸热. 15 将一小块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放入热水中,会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原因是干 冰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此过程中水温 (选填“升高”、“降 低”或“不变”),水面上方出现了烟雾缭绕的效果,如果所示,白雾是水蒸气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答案 解析 1:升华 2:降低 3:液化 干冰放入热水中,由固态变为气态,这个过程叫做升华过程.干冰升华会吸收大量的热量, 所以此过程中水温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液态水),这就是“白雾”. 故答案为:升华;降低;液化. 16 晚唐诗人高研在《山亭夏日》中的诗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描写了酷夏特有的情趣,并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从物理学的角度,诗句中“浓阴”可以用 解释;“楼台倒影”则由光的 而形成的现象,所成的是 、 的像(填写像的特点“倒立/正 立”、“虚/实”).诗人看到池塘中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要高一些,这可以用光的 解释. 答案 解析 1:光的直线传播 2:反射 3:正立 4:虚 5:折射 “浓阴”是树的影子,说明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楼台倒影”是楼台通过水面所成的虚像,属平面镜成像现象,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诗人看到池塘中的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根据折射的特点可知,看到的鱼比实际的鱼的位置要高一些. 17 如图所示,学校楼梯拐角的墙上装有平面镜,既方便同学们整理仪容,晚上又能利用光的反射对楼道进行照明.请在图中准确画出灯 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到达 点的光路图. 答案 解析 考点 答案如图所示 方法一:先对称画出 ,连接 ,完成光路.红色为实际光线. 方法二:①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点 关于镜面的对称点 ,即 在平面镜中的像点. ②因为反射光线看上去就像是从像点 发出来的一样,所以我们可以连接 点和 点,得到反射光线. ③线段 与镜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连接 与入射点便可得到入射光线. 答案如图所示: 光学 光现象 18 回答下列问题: (1) 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某液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 角,如图所示.若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 ,则反射角的大小为 ,折射角的大小为 .请画出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2) 如图所示,山上有树 ,山下有湖,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 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 .一只小鸟在高湖面 上方飞行,湖水的深度为 ,则小鸟在湖中的倒影离小鸟 .而后湖面水位上升了 ,则此时鸟离湖面距离 它在水中的像离湖面的距离(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 答案 (1) ; ;作图如下所示: (2) ;等于 解析 (1)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的规律作图. 设入射角为 ﹐折射角为,则 . 由题意知,入射光线与液面成 角,则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则折射角 . (2) 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小鸟在离湖面 上方飞行,小鸟距水面 ,像距水面也是 , 故小鸟在湖中的倒影离小鸟是 .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的特点可知,若水面上升,则倒影大小不变. 三、实验探究题 没空1分,19(2)和21(4)没空2分,共33分。 19 如图甲,是“探究某种固体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该物质的沸点为 )待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为 左右时,把装有物质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 除图中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测量工具).由图乙知,该物质的熔点是 . (2) 实验小组的同学发现加热 后继续加热,被研究物质的温度却不再升高,这是因为 . (3) 小佩觉得这样实验需时太长,他想在开始实验时,在烧杯中倒入 的热水后再加热, 但是小明说这样做不一定能达到目的,为什么呢. 答案 (1) 1:秒表2: (2) 此时液体已经到达沸点,开始沸腾 (3) 的热水超过固体的熔点.观察不到固体温度的变化情况 解析 (1) 1:实验中药记录不同加热时间下温度计的示数,因此还需要有测量时间的工具,即需要“秒表”. 2:由图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 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并且熔点为 . (2) 液体沸腾的特点:比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因此加热 后,被研究物质的温度不再升高,这是因为此时液体已经到达沸点,开始沸腾. (3) 题(1)我们已经得出该固体的熔点是 ,使用 的热水超过固体的熔点,固体会直接熔化.观察不到固体温度的变化情况,因此小佩这样做不会达到目的. 20 小佩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 安装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 如图甲为小佩测量水温时读数的情景,这会使读数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 (3) 当水温升到 时,每隔 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实验记录表格如图乙,根据表格中数据,在图丙的小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时间 温度 (4) 从图丙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 . (5) 实验完成,撤去酒精灯,烧杯中水还能继续沸腾一会儿,原因可能是 . (6) 若小佩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丁 所示,小奇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做该实验,其他条件不变,但烧杯中水的质量比小佩的要多,那么小奇绘制的图象应是 .(选“ ”或“ ”) 答案 (1) 自下而上 (2) 偏大 (3) (3) (4) (4) (5) 石棉网和烧杯有余热,其温度仍高于水的沸点 (6) (6) 解析 (1) 组装实验仪器时应遵循自下而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故答案为:自下而上. (2) 小佩读数时没有平视凹液面最底部,而是俯视,这样读数会使得读数偏大. 故答案为:偏大. (3) (3) 如图 . 故答案为: . (4) 水达到沸点后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 . (5) 石棉网和烧杯有余热,其温度仍高于水的沸点,依旧能持续给水加热. 故答案为:石棉网和烧杯有余热,其温度仍高于水的沸点. (6) 水的质量多少不会影响水的沸点,但是会使得加热至沸腾的时间变多. 故答案为: . 21 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 实验室提供了平面镜和 厚和 厚的两块玻璃板,你应选择 (选填“平面镜”“ 厚玻璃板”或“ 厚玻璃板”)进行实验. (2) 在竖立的玻璃板前面点燃蜡烛 ,拿未点燃的蜡烛 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应在玻璃板的 (选填“ 侧”或“ 侧”)观察,直至 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 为了让右侧旁边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佩将玻璃板从上图所示位置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 (选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移开蜡烛 ,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小佩从 (选填“ 侧”或“ 侧”)观察,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 能”)呈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4) 小佩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他发现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不相等,实验中所有数据的测量均无误,小佩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分别是 原因一: . 原因二: . 实验次数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答案 (1) 厚玻璃板 (2) 1: 侧 2:蜡烛 与蜡烛 的像完全重合 3:等效替代法 (3) 1:不变 2: 侧 3:不能 4:虚 (4) 1:没有考虑平面镜的厚度 2:像与替代的蜡烛没有完全重合 解析 (1) 玻璃板相较于平面镜,因为其是透明的.所以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玻璃板由两个反射面,两个反射面都能成像,当玻璃板比较厚时,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比较远,实验时会出现明显的两个像,使实验比较复杂,当玻璃板比较薄时,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比较近,可以近似看成一个像,使实验简单化.所以应该选择 厚玻璃板. (2) 人眼在 侧观察时可以同时观察到蜡烛 的像以及蜡烛 ,这样才方便控制两者完全重合;这种利用相等大小的蜡烛 来代替蜡烛 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 蜡烛的像的位置取决于物体的位置,仅仅挪动玻璃板不会改变像的位置;观察光屏上是否成像应该在光屏同一侧观察,即应该在 侧观察;光屏上没有呈现蜡烛的像,因此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4)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物与像应是等大的,且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若不相等, 可能是数读的不准,或放在玻璃板后的蜡烛与像没有重合或玻璃板有厚度. 22 小佩同学在做验证光的反射和折射特点的实验,他让光从空气沿着光屏射入水中.得到的数据记录如下: 入射角 反射角 折射角 (1) 小佩在实验时,选择 , 的入射角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见表格).经检查,两次实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光的反射定律相违背, 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 . (2) 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里时,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是否改变? 答: (填“是”或“否”). (3) 如果保持入射角不变,让入射光线绕着入射点转出纸外,则反射光 线 .折射光线 (以上均选填“绕着入射点转出纸外”、“绕着入射点转入纸内”、“绕着入射点顺时针转动”或“绕着入射点逆时针转动”). (4) 你对小佩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结果的过程作出评价,是否存在不足? 答: (填“是”或“否”):请简要说明理由: . 答案 (1) 小佩将反射光线和反射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 (2) 否 (3) 1:绕着入射点转入纸内2:绕着入射点转入纸内 (4) 1:是 2:探究过程不完整,还应多做其他多种透明介质之间的折射实验 解析 (1) 因为表格中入射角和反射角之和刚好为 ,故有可能是小佩将反射光线和反射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 故答案为:小佩将反射光线和反射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 (2) 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里时,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是不会改变的. 故答案为:否. (3) 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都满足三线共面,即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折射光 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因此当入射光线绕着入射点转出纸外,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会绕着入射点转入纸内. 故答案为:绕着入射点转入纸内;绕着入射点转入纸内. (4) 小佩只做了光从空气沿着光屏射入水中的实验,为了得到普遍的规律,他还应多做其他多种透明介质之间的折射实验. 故答案为:探究过程不完整,还应多做其他多种透明介质之间的折射实验. 23 如图,凹面镜为球面的一部分,其对光线的作用如甲图所示,请在乙图中画出点光源 经过凹面镜所成的像 . 答案 解析 根据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以及光的反射等规律. 答案如图所示: .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物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