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名师讲练14-实验设计与探究实验.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8668375 上传时间:2025-02-2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讲练14-实验设计与探究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名师讲练14-实验设计与探究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师讲练14 实验设计与探究实验 【高考定位】化学实验评价与探究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主要主要以物质的制备或性质实验为载体,结合实验操作,物质性质探究等命题。题型主要以填空题简答题出现,对综合实验中某一环节或某一步骤进行方案设计或探究实验中的有关问题,考查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高考此类题目常将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相结合,注重考查常见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物质的分离、提纯等基本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以及实验条件的控制、产率计算等。试题主要从三方面考查:利用限定的仪器装置、药品,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给出部分实验环节,根据题目要求设计完整的实验;对给出的实验方案做出科学的评估,选择最佳方案。物质的制备与性质实验涉及知识面广、题型多变、思维发散空间大,能很好的考查综合运用化学实验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实验一般探究化学反应机理、探究化学实验中的反常现象、探究对经典问题的质疑、探究未知物的成分、探究物质的性质、探究化学反应的条件以及探究化学反应的现象等。这类实验题综合性较强,一般难度较大。 【知识讲解】 一、气体的制备 1.一般来说,物质的实验室制法(尤其是中学)所要求的条件大致为:反应尽可能快一些,反应条件尽可能简单,操作比较易行,尽量使制备的产物单一易于分离,而对反应物的成本、能耗,可以较少考虑,尽可能使用常用的仪器设备,如试管、烧瓶、烧杯等等,反应较为安全或安全性可控。 2.实验室制备气体时试剂的选择原则:方便、经济、安全原则,尽量做到减少废气的排放;反应速率要易于控制,便于气体的收集和检验;试剂发生反应制得的气体要唯一。 3.气体制备实验操作的一般步骤:组装(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检验气密性→加入药品→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验纯→性质实验或反应→拆除装置。 4.若气体产生需加热,应先用酒精灯加热产生气体的装置,等产生气体后,再给实验需要加热的固体物质加热。例如用浓硫酸和甲酸共热产生CO,再用CO还原Fe2O3,实验时应首先点燃CO发生装置的酒精灯,生成的CO赶走空气后,再点燃Fe2O3的酒精灯,而熄灭酒精灯的顺序则相反,原因是:在还原性气体中冷却Fe可防止灼热的Fe再被空气中的O2氧化,并防止石灰水倒吸。 5.气体除杂注意不要引入新的杂质,如除去甲烷中的乙烯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因为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乙烯会生成二氧化碳,从而甲烷中又引入了新的杂质;不要减少被净化气体的量,尽可能增加被净化气体的量,如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硫气体,如果使用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也会与氢氧化钠反应,因此选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既能除去二氧化硫,同时又能增加二氧化碳的量。需净化的气体中含有多种杂质时,除杂顺序:一般先除去酸性气体,如氯化氢气体,CO2、SO2等,水蒸气要在最后除去。除杂选用方法时要保证杂质完全除掉,如除CO2最好用NaOH不用Ca(OH)2溶液,因为Ca(OH)2是微溶物,石灰水中Ca(OH)2浓度小,不易完全吸收CO2。有时候为了保证气体除尽,还要验证一步,如验证混合气体中既有CO2,又有SO2,通常用品红溶液检验SO2,然后用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除去SO2,再用品红溶液检验是否除尽,最后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 6.实验仪器的拆卸要注意安全性和科学性,有些实验为防止“爆炸”或“氧化”,应考虑停止加热或通气的顺序,如对有尾气吸收装置的实验,必须将尾气导管提出液面后才能熄灭酒精灯,以免造成溶液倒吸;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应先熄灭加热氧化铜的酒精灯,同时继续通氢气,待加热区冷却后才能停止通氢气,这是为了避免空气倒吸入加热区使铜氧化,或形成可爆气;拆卸用排水法收集需加热制取气体的装置时,需先把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才能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倒吸;拆卸后的仪器要清洗、干燥、归位。 [例题1] 四氯化钛(TiCl4)是制取航天航空工业材料——钛合金的重要原料。实验室以TiO2和CCl4为原料制取液态TiCl4的装置如图所示(部分夹持装置省略)。 已知:①制取TiCl4的反应原理为TiO2(s)+CCl4(g)TiCl4(g)+CO2(g)。②有关物质的性质如下表: 物质 熔点/℃ 沸点/℃ 其他 CCl4 -23 76 与TiCl4互溶 TiCl4 -25 136 遇潮湿空气产生白雾,在550 ℃时能被氧气氧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N的名称是________,仪器A中盛装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反应前通入N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B中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欲分离D中的液态混合物,所采用操作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TiCl4还可由TiO2、焦炭和氯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得,同时有气体生成,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气体中是否同时含有CO和CO2两种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N为圆底烧瓶。该反应需要无水环境,所以干燥管A中盛装碱石灰。(2)气密性检查需要一端密封。通入N2的目的是排除空气,使反应环境无氧、无水。(3)CCl4沸点76 ℃,通过热水使其汽化。(4)D中CCl4与TiCl4互溶,但沸点相差较大(60 ℃),可以用蒸馏的方法分离。(5)检验CO2可以用澄清石灰水,吸收完CO2后,将剩余气体干燥后通入盛有灼热的CuO玻璃管,检验是否有CO2生成(再次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答案】(1)圆底烧瓶 碱石灰(或其他合理答案)(2)关闭止水夹K,在装置E中加入水浸没长导管下端,在水槽M中加入热水,装置E的长导管口有气泡产生,移去水槽M,一段时间后,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或其他合理答案) 排除装置中的空气,保证反应在无氧无水环境下进行(3)使CCl4汽化 (4)蒸馏(5)将气体先通过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再通过足量NaOH溶液,干燥后再通入装有灼热CuO的玻璃管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玻璃管中有红色固体生成,则气体中同时含有CO与CO2两种气体(或其他合理答案) 解题指导:有关气体制备及连续装置的综合考查问题的解决方案: (1)明确实验目的。 (2)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和净化装置(一般:先除杂,后除水,加热装置放末尾。) (3)性质实验,主要通过明显的现象论证某气体的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等其它特殊性质。注意:①装置中的空气是否对性质实验有影响;②上一个性质实验是否对下一个实验有影响。 (4)若探究影响性质的因素,首先应确定变量,其次是“定多变一”,即其它因素不变,只改变一种因素,看这种因素与探究的问题存在怎样的关系。 二、物质的制备 1.无机物制备的解题流程 2.化学工艺流程题流程 [例题2] 工业上常利用含硫废水生产Na2S2O3·5H2O,实验室可用如下装置(略去部分夹持仪器)模拟生产过程。 烧瓶C中发生反应如下: Na2S(aq)+H2O(l)+SO2(g)===Na2SO3(aq)+H2S(aq) (Ⅰ) 2H2S(aq)+SO2(g)===3S(s)+2H2O(l) (Ⅱ) S(s)+Na2SO3(aq)Na2S2O3(aq) (Ⅲ) (1)仪器组装完成后,关闭两端活塞,向装置B中的长颈漏斗内注入液体至形成一段液柱,若___________,则整个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装置E中为________溶液。 (2)为提高产品纯度,应使烧瓶C中Na2S和Na2SO3恰好完全反应,则烧瓶C中Na2S和Na2SO3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3)装置B的作用之一是观察SO2的生成速率,其中的液体最好选择________。 a.蒸馏水 b.饱和Na2SO3溶液c.饱和NaHSO3溶液 d.饱和NaHCO3溶液 实验中,为使SO2缓慢进入烧瓶C,采用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反应(Ⅲ)相对较慢,则烧瓶C中反应达到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后期可用酒精灯适当加热烧瓶A,实验室用酒精灯加热时必须使用石棉网的仪器还有________。 a.烧杯 b.蒸发皿c.试管 d.锥形瓶 (4)反应终止后,烧瓶C中的溶液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即可析出Na2S2O3·5H2O,其中可能含有Na2SO3、Na2SO4等杂质。利用所给试剂设计实验,检测产品中是否存在Na2SO4,简要说明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Na2S2O3·5H2O遇酸易分解:S2O+2H+===S↓+SO2↑+H2O供选择的试剂: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BaCl2溶液、AgNO3溶液。 【解析】(1)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装置B中的长颈漏斗加入水,B瓶内压强变大,在长颈漏斗的颈中会形成一段液柱,且液柱高度保持不变;根据装置图可知装置D是安全瓶,可防止E中液体倒吸进入C中;装置E是用来吸收未反应完全的H2S或SO2的尾气处理装置,因此E中试剂需用碱溶液,如NaOH溶液。(2) 反应(Ⅰ)×2+反应(Ⅱ)+ 反应(Ⅲ)×3可得该转化过程的总反应:2Na2S+Na2SO3+3SO2===3Na2S2O3,则C瓶中Na2S和Na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最好为2∶1。(3)为减少SO2的损失,装置B中液体最好是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可通过控制滴加浓硫酸的速率来减慢SO2的产生速率从而达到减慢SO2的进入烧瓶C的实验要求;烧瓶C中反应达到终点,溶液中的硫全部转化为Na2S2O3,溶液由浑浊变澄清;烧杯、锥形瓶加热时需垫石棉网,蒸发皿、试管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4)为检验产品中是否含有Na2SO4,可取少量产品溶于足量盐酸,以排除溶液中SO(包含S2O与盐酸反应生成的SO),然后取上层清液,滴加BaCl2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得出上层清液中是否含有SO的结论,进而做出产品中有无Na2SO4杂质的判断。 【答案】(1)液柱高度保持不变;防止倒吸;NaOH(合理答案均可)(2)2∶1(3)c;控制滴加硫酸的速度(合理即可得分);溶液变澄清(或浑浊消失);a、d(4)取少量产品溶于足量稀盐酸,静置,取上层溶液(或过滤、取滤液),滴加BaCl2溶液,若出现沉淀则说明含有Na2SO4杂质(合理答案均可) [例题3]工业上以锂辉石为原料生产碳酸锂的部分工业流程如下: 已知:①锂辉石的主要成分为Li2O·Al2O3·4SiO2,其中含少量Ca、Mg元素。②Li2O·Al2O3·4SiO2 + H2SO4(浓)Li2SO4 + Al2O3·4SiO2·H2O③某些物质的溶解度(s)如下表所示。 T/℃ 20 40 60 80 s(Li2CO3)/g 1.33 1.17 1.01 0.85 s(Li2SO4)/g 34.2 32.8 31.9 30.7 (1)从滤渣Ⅰ中分离出Al2O3的流程如下图所示。请写出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     。 (2)已知滤渣2的主要成分有Mg(OH)2和CaCO3。向滤液1中加入石灰乳的作用是(运用化学平衡原理简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个步骤中,用“热水洗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4)工业上,将Li2CO3粗品制备成高纯Li2CO3的部分工艺如下:a.将Li2CO3溶于盐酸作电解槽的阳极液,LiOH溶液做阴极液,两者用离子选择透过膜隔开,用惰性电极电解。b.电解后向LiOH溶液中加入少量NH4HCO3溶液并共热,过滤、烘干得高纯Li2CO3。 ①a中,阳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电解后,LiOH溶液浓度增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b中生成Li2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磷酸亚铁锂电池总反应为:FePO4+LiLiFePO4,电池中的固体电解质可传导Li+,试写出该电池放电时的正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锂辉石(Li2O·Al2O3·4SiO2,含少量Ca,Mg元素)经过研磨、加热、酸化得到可溶性的硫酸锂、硫酸铝和不溶的二氧化硅,经过过滤,得到滤渣1为二氧化硅,滤液1经过调节PH值,向滤液1中加入石灰乳以增加Ca2+、OH-的浓度,使Mg(OH)2、CaCO3更利于析出,以便形成滤渣2,热水洗涤Li2C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可减少Li2CO3的损失,得到最终产物碳酸锂。(1)铝离子生成氢氧化铝的反应,氢氧化铝不能溶解于弱碱溶液氨水中,反应离子方程式为:Al3+ + 3NH3·H2O =Al(OH)3 ↓+ 3NH4+。(2) 石灰乳是氢氧化钙,提供氢氧根离子和钙离子,更完全的沉淀镁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向滤液1中加入石灰乳的作用是增加Ca2+、OH-的浓度,有利于Mg(OH)2、CaCO3的析出。(3)图表中碳酸锂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减小,向滤液2中加入饱和Na2CO3溶液,过滤后,用“热水洗涤”可减少Li2CO3的损失。(4)①Li2CO3溶于盐酸作电解槽的阳极液,阳极液中氯离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阳极反应为2Cl--2e-=Cl2。②电解后向LiOH溶液中加入过量NH4HCO3溶液,氢氧化锂与碳酸氢铵反应生成碳酸锂的方程式为:2LiOH+NH4HCO3Li2CO3 +2H2O+NH3 ↑。(5) 磷酸亚铁锂电池总反应为:FePO4+LiLiFePO4,电池中的固体电解质可传导Li+,则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Li-e-=Li+,总反应减去负极反应可得该电池放电时的正极反应为:FePO4+Li++ e- = LiFePO4。 【答案】(1)Al3+ + 3NH3·H2O =Al(OH)3 ↓+ 3NH4+(2) 增加Ca2+、OH-的浓度,有利于Mg(OH)2、CaCO3的析出(3)Li2C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可减少Li2CO3的损失(4)①2Cl--2e-=Cl2②阴极氢离子放电,锂离子向阴极移动 2LiOH+NH4HCO3Li2CO3 +2H2O+NH3 ↑(5)FePO4+Li++ e- LiFePO4 三、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1.明确目的原理:首先必须认真审题,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弄清题目有哪些新的信息,综合已学过的知识,通过类比、迁移、分析,从而明确实验原理。 2.选择仪器药品: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能否腐蚀仪器和橡皮、反应是否加热及温度是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等,从而选择合理的化学仪器和药品。 3.设计装置步骤:根据上述实验目的和原理,以及所选用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学生应具备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实验步骤应完整而又简明。 4.记录现象数据:根据观察,全面而准确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 5.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通过分析、计算、图表、推理等处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题4] 咖啡因是一种生物碱(易溶于水及乙醇,熔点234.5℃,100℃以上开始升华),有兴奋大脑神经和利尿等作用。茶叶中含咖啡因约1%~5%、单宁酸(Ka约为10−6,易溶于水及乙醇)约3%~10%,还含有色素、纤维素等。实验室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索氏提取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烧瓶中溶剂受热蒸发,蒸汽沿蒸汽导管2上升至球形冷凝管,冷凝后滴入滤纸套筒1中,与茶叶末接触,进行萃取。萃取液液面达到虹吸管3顶端时,经虹吸管3返回烧瓶,从而实现对茶叶末的连续萃取。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需将茶叶研细,放入滤纸套筒1中,研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圆底烧瓶中加入95%乙醇为溶剂,加热前还要加几粒______________。 (2)提取过程不可选用明火直接加热,原因是______________,与常规的萃取相比,采用索氏提取器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 (3)提取液需经“蒸馏浓缩”除去大部分溶剂。与水相比,乙醇作为萃取剂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蒸馏浓缩”需选用的仪器除了圆底烧瓶、蒸馏头、温度计、接收管之外,还有______________(填标号)。 A.直形冷凝管 B.球形冷凝管 C.接收瓶 D.烧杯 (4)浓缩液加生石灰的作用是中和_______和吸收_______。 (5)可采用如图所示的简易装置分离提纯咖啡因。将粉状物放入蒸发皿中并小火加热,咖啡因在扎有小孔的滤纸上凝结,该分离提纯方法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增加固液接触面积,提取充分 沸石 (2)乙醇易挥发,易燃 使用溶剂量少,可连续萃取(萃取效率高) (3)乙醇沸点低,易浓缩 AC (4)单宁酸 水 (5)升华 【解析】(1)萃取时将茶叶研细可以增加固液接触面积,从而使提取更充分;由于需要加热,为防止液体暴沸,加热前还要加入几粒沸石; (2)由于乙醇易挥发,易燃烧,为防止温度过高使挥发出的乙醇燃烧,因此提取过程中不可选用明火直接加热;根据题干中的已知信息可判断与常规的萃取相比较,采用索式提取器的优点是使用溶剂量少,可连续萃取(萃取效率高); (3)乙醇是有机溶剂,沸点低,因此与水相比较乙醇作为萃取剂的优点是乙醇沸点低,易浓缩;蒸馏浓缩时需要冷凝管,为防止液体残留在冷凝管中,应该选用直形冷凝管,而不需要球形冷凝管,A正确,B错误;为防止液体挥发,冷凝后得到的馏分需要有接收瓶接收馏分,而不需要烧杯,C正确,D错误,答案选AC。 (4)由于茶叶中还含有单宁酸,且单宁酸也易溶于水和乙醇,因此浓缩液中加入氧化钙的作用是中和单宁酸,同时也吸收水; (5)根据已知信息可知咖啡因在100℃以上时开始升华,因此该分离提纯方法的名称是升华。 四、化学实验探究 1.探究物质组成成分:常用假设法探究。一般探究内容有纯净物与混合物、变价元素的化合价、易变质物质的变质情况等。解答时主要注意检验方案的化学反应原理,特征反应的化学试剂的选择,试剂的加入先后顺序,特征反应现象和排除可能的干扰反应(如确定 Na2O2 没变质时,要先排除碳酸盐的干扰)。 2.探究物质性质与化学反应规律:常用变量法、规律法探究。一般探究内容有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比较,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物质性质、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其中温度、浓度、催化剂三个方面问题比较集中。解答时主要注意根据反应现象作出正确判断,文字表述要准确,如性质比较问题用“强”“弱”“增强”“减弱”,pH 问题用“大”“小”“增大”“减小”“大于7”“小于7”“等于7”,化学反应速率问题用“快”“慢”“加快”“减慢”,化学平衡移动问题用“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向右移动”“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向左移动”“不移动”等字眼表述。 [例题5]化学小组实验探究SO2与AgNO3溶液的反应。 (1)实验一:用如下装置(夹持、加热仪器略)制备SO2,将足量SO2通入AgNO3溶液中,迅速反应,得到无色溶液A和白色沉淀B。 ①浓H2SO4与Cu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试剂a是____________。 (2)对体系中有关物质性质分析得出:沉淀B可能为Ag2SO3、Ag2SO4或二者混合物。(资料:Ag2SO4微溶于水;Ag2SO3难溶于水) 实验二:验证B的成分 ①写出Ag2SO3溶于氨水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 ②加入盐酸后沉淀D大部分溶解,剩余少量沉淀F。推断D中主要是BaSO3,进而推断B中含有Ag2SO3。向滤液E中加入一种试剂,可进一步证实B中含有Ag2SO3。所用试剂及现象是__________。 (3)根据沉淀F的存在,推测的产生有两个途径: 途径1:实验一中,SO2在AgNO3溶液中被氧化生成Ag2SO4,随沉淀B进入D。 途径2:实验二中,被氧化为进入D。 实验三:探究的产生途径 ①向溶液A中滴入过量盐酸,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溶液中含有________:取上层清液继续滴加BaCl2溶液,未出现白色沉淀,可判断B中不含Ag2SO4。做出判断的理由:_______。 ②实验三的结论:__________。 (4)实验一中SO2与AgN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物质性质分析,SO2与AgNO3溶液应该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实验一所得混合物放置一段时间,有Ag和生成。 (6)根据上述实验所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Cu+ 2H2SO4(浓)CuSO4+SO2↑+2H2O②饱和NaHSO3溶液 (2)①Ag2SO3+4NH3·H2O=2Ag(NH3)2+ ++4H2O②H2O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3)①Ag+ ;Ag2SO4溶解度大于BaSO4,没有BaSO4沉淀时,必定没有Ag2SO4②途径1不产生,途径2产生 (4)2Ag++SO2+H2O= Ag2SO3↓+2H+ (6)实验条件下:SO2与AgNO3溶液生成Ag2SO3的速率大于生成Ag和的速率 碱性溶液中更易被氧化为 【解析】(1)①铜和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②试剂a为饱和NaHSO3溶液,用于观察气体流速,且在SO2饱和NaHSO3溶液中溶解度很小,可防止倒吸。 (2)①Ag2SO3溶于氨水得到Ag(NH3)2+,离子方程式为:Ag2SO3+4NH3·H2O=2Ag(NH3)2+ ++4H2O; ②沉淀D洗涤干净后,加入过量稀盐酸,BaSO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BaCl2和SO2、H2O,则滤液E中含有BaCl2和溶解在水中的SO2形成的H₂SO3,可向E中加入H2O2溶液,H2O2将H2SO3氧化生成,和Ba2+反应产生白色BaSO4沉淀,进一步证实B中含有Ag2SO3。 (3)向溶液A中滴入过量盐酸,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为AgCl,证明溶液A中含有Ag+;取上层清液继续滴加BaCl2溶液,未出现白色沉淀,证明溶液A中不含,由于Ag2SO4微溶于水,则B中不含Ag2SO4,从而确定途径1不产生,途径2产生。 (4)由(3)推知,实验一中SO2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Ag2SO3,离子方程式为2Ag++SO2+H2O= Ag2SO3↓+2H+。 (6)对比分析(4)(5)可知,S O2与AgNO3溶液生成Ag2SO3的速率大于生成Ag和的速率,再结合实验二可知,碱性溶液中更易被氧化为。 五、有机物的制备与性质探究 1.重要有机实验的操作要点 操作 有机实验 催化剂 温度 冷凝回流 其他 制 Fe 常温 √ 接收HBr装置注意防止倒吸 制 浓H2SO4 60℃水浴 √ 注意液体加入顺序,使用温度计 制CH3COOC2H5 浓H2SO4 加热 冷凝不回流 加入液体顺序要注意;用饱和Na2CO3溶液接收产物 淀粉水解 稀H2SO4 水浴加热 × 水解产物用银氨溶液及新制Cu(OH)2检验,需先用碱中和酸 实验室制甲烷 不需要 加热 × 用无水CH3COONa,NaOH用碱石灰代替) 实验室制乙烯 浓H2SO4 170℃ × 使用温度计,浓H2SO4与乙醇体积比为3∶1,注意加碎瓷片 2.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 有机物分离提纯常见的物理方法有(萃取)分液法、蒸馏或分馏法、洗气法、渗析法、盐析法、沉淀法等。有机物的化学方法提纯一般是加入某种试剂,与杂质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物质,再用分液或的蒸馏等物理方法除去杂质。如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和乙醇,应在混合物中加入饱和的碳酸钠溶液,杂质乙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易溶于水的乙酸钠,同时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充分搅拌后,用分液漏斗分液,可得纯净的乙酸乙酯。 3. 几种重要有机物的检验 (1)苯:能与纯溴、铁屑反应,产生HBr白雾。能与浓硫酸、浓硝酸的混合物反应,生成黄色的苦杏仁气味的油状(密度大于1)难溶于水的硝基苯。 (2)乙醇:能够与灼热的螺旋状铜丝反应,使其表面上黑色CuO变为光亮的铜,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乙醛。乙醇与乙酸、浓硫酸混合物加热反应,将生成的气体通入饱和Na2CO3溶液,有透明油状、水果香味的乙酸乙酯液体浮在水面上。 (3)苯酚:能与浓溴水反应生成白色的三溴苯酚沉淀。能与FeCl3溶液反应,生成紫色溶液。 (4)乙醛:能发生银镜反应,或能与新制的蓝色Cu(OH)2加热反应,生成红色的 Cu2O沉淀。 4.有机物制取中的典型装置 (1)反应装置 (2)蒸馏装置 [例题6]环己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实验室制备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Ⅰ.环己烯的制备与提纯 (1)原料环己醇中若含苯酚杂质,检验试剂为____________,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 (2)操作1的装置如图所示(加热和夹持装置已略去)。 ①烧瓶A中进行的可逆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浓硫酸也可作该反应的催化剂,选择而不用浓硫酸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浓硫酸易使原料炭化并产生 b.污染小、可循环使用,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c.同等条件下,用比浓硫酸的平衡转化率高 ②仪器B的作用为____________。 (3)操作2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_。 (4)将操作3(蒸馏)的步骤补齐:安装蒸馏装置,加入待蒸馏的物质和沸石,____________,弃去前馏分,收集83℃的馏分。 Ⅱ.环己烯含量的测定 在一定条件下,向环己烯样品中加入定量制得的,与环己烯充分反应后,剩余的与足量作用生成,用的标准溶液滴定,终点时消耗标准溶液(以上数据均已扣除干扰因素)。测定过程中,发生的反应如下: ① ② ③ (5)滴定所用指示剂为____________。样品中环己烯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6)下列情况会导致测定结果偏低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a.样品中含有苯酚杂质 b.在测定过程中部分环己烯挥发 c.标准溶液部分被氧化 【答案】(1)溶液 溶液显紫色 (2)① a、b ②减少环己醇蒸出 (3)分液漏斗、烧杯 (4)通冷凝水,加热 (5)淀粉溶液 (6)b、c 【解析】I.(1)检验苯酚的首选试剂是FeCl3溶液,原料环己醇中若含有苯酚,加入FeCl3溶液后,溶液将显示紫色; (2)①从题给的制备流程可以看出,环己醇在FeCl3·6H2O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了环己烯,对比环己醇和环己烯的结构,可知发生了消去反应,反应方程式为:,注意生成的小分子水勿漏写,题目已明确提示该反应可逆,要标出可逆符号,FeCl3·6H2O是反应条件(催化剂)别漏标;此处用FeCl3·6H2O而不用浓硫酸的原因分析中:a项合理,因浓硫酸具有强脱水性,往往能使有机物脱水至炭化,该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又可以使生成的炭与浓硫酸发生反应:C+2H2SO4(浓) CO2↑+SO2↑+2H2O;b项合理,与浓硫酸相比,FeCl3·6H2O对环境相对友好,污染小,绝大部分都可以回收并循环使用,更符合绿色化学理念;c项不合理,催化剂并不能影响平衡转化率; ②仪器B为球形冷凝管,该仪器的作用除了导气外,主要作用是冷凝回流,尽可能减少加热时反应物环己醇的蒸出,提高原料环己醇的利用率; (3)操作2实现了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的分离,应是分液操作,分液操作时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主要有分液漏斗和烧杯; (4)题目中已明确提示了操作3是蒸馏操作。蒸馏操作在加入药品后,要先通冷凝水,再加热;如先加热再通冷凝水,必有一部分馏分没有及时冷凝,造成浪费和污染; II.(5)因滴定的是碘单质的溶液,所以选取淀粉溶液比较合适;根据所给的②式和③式,可知剩余的Br2与反应消耗的Na2S2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所以剩余 Br2的物质的量为:n(Br2)余=×cmol·L-1×vmL×10-3L·mL-1=mol,反应消耗的Br2的物质的量为(b-)mol,据反应①式中环己烯与溴单质1:1反应,可知环己烯的物质的量也为(b-)mol,其质量为(b-)×82g,所以ag样品中环己烯的质量分数为:。 (6)a项错误,样品中含有苯酚,会发生反应:,每反应1molBr2,消耗苯酚的质量为31.3g;而每反应1mol Br2,消耗环己烯的质量为82g;所以苯酚的混入,将使耗Br2增大,从而使环己烯测得结果偏大;b项正确,测量过程中如果环己烯挥发,必然导致测定环己烯的结果偏低;c项正确,Na2S2O3标准溶液被氧化,必然滴定时消耗其体积增大,即计算出剩余的溴单质偏多,所以计算得出与环己烯反应的溴单质的量就偏低,导致最终环己烯的质量分数偏低。 【真题演练】 1.(2020年全国卷Ⅰ)为验证不同化合价铁的氧化还原能力,利用下列电池装置进行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由FeSO4·7H2O固体配制0.10 mol·L−1 FeSO4溶液,需要的仪器有药匙、玻璃棒、_________(从下列图中选择,写出名称)。 (2)电池装置中,盐桥连接两电极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阴、阳离子不与溶液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且电迁移率(u∞)应尽可能地相近。根据下表数据,盐桥中应选择____________作为电解质。 阳离子 u∞×108/(m2·s−1·V−1) 阴离子 u∞×108/(m2·s−1·V−1) Li+ 4.07 4.61 Na+ 5.19 7.40 Ca2+ 6.59 Cl− 7.91 K+ 7.62 8.27 (3)电流表显示电子由铁电极流向石墨电极。可知,盐桥中的阳离子进入________电极溶液中。 (4)电池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铁电极溶液中c(Fe2+)增加了0.02 mol·L−1。石墨电极上未见Fe析出。可知,石墨电极溶液中c(Fe2+)=________。 (5)根据(3)、(4)实验结果,可知石墨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铁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因此,验证了Fe2+氧化性小于________,还原性小于________。 (6)实验前需要对铁电极表面活化。在FeSO4溶液中加入几滴Fe2(SO4)3溶液,将铁电极浸泡一段时间,铁电极表面被刻蚀活化。检验活化反应完成的方法是_______。 2.(2020年全国卷Ⅱ)苯甲酸可用作食品防腐剂。实验室可通过甲苯氧化制苯甲酸,其反应原理简示如下: +KMnO4→+ MnO2+HCl→+KCl 名称 相对分 子质量 熔点/℃ 沸点/℃ 密度/(g·mL−1) 溶解性 甲苯 92 −95 110.6 0.867 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 苯甲酸 122 122.4(100℃左右开始升华) 248 —— 微溶于冷水,易溶于乙醇、热水 实验步骤: (1)在装有温度计、冷凝管和搅拌器的三颈烧瓶中加入1.5 mL甲苯、100 mL水和4.8 g(约0.03 mol)高锰酸钾,慢慢开启搅拌器,并加热回流至回流液不再出现油珠。 (2)停止加热,继续搅拌,冷却片刻后,从冷凝管上口慢慢加入适量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并将反应混合物趁热过滤,用少量热水洗涤滤渣。合并滤液和洗涤液,于冰水浴中冷却,然后用浓盐酸酸化至苯甲酸析出完全。将析出的苯甲酸过滤,用少量冷水洗涤,放在沸水浴上干燥。称量,粗产品为1.0 g。 (3)纯度测定:称取0. 122 g粗产品,配成乙醇溶液,于100 mL容量瓶中定容。每次移取25. 00 mL溶液,用0.01000 mol·L−1的KOH标准溶液滴定,三次滴定平均消耗21. 50 mL的KOH标准溶液。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药品的用量,三颈烧瓶的最适宜规格为______(填标号)。 A.100 mL B.250 mL C.500 mL D.1000 mL (2)在反应装置中应选用______冷凝管(填“直形”或“球形”),当回流液不再出现油珠即可判断反应已完成,其判断理由是______。 (3)加入适量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该步骤亦可用草酸在酸性条件下处理,请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表达其原理__________。 (4)“用少量热水洗涤滤渣”一步中滤渣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 (5)干燥苯甲酸晶体时,若温度过高,可能出现的结果是_______。 (6)本实验制备的苯甲酸的纯度为_______;据此估算本实验中苯甲酸的产率最接近于_______(填标号)。 A.70% B.60% C.50% D.40% (7)若要得到纯度更高的苯甲酸,可通过在水中__________的方法提纯。 3.(2020年江苏卷)羟基乙酸钠易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不溶于醇、醚等有机溶剂。制备少量羟基乙酸钠的反应为 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如图所示装置的反应瓶中,加入40g氯乙酸、50mL水,搅拌。逐步加入40%NaOH溶液,在95℃继续搅拌反应2小时,反应过程中控制pH约为9。 步骤2:蒸出部分水至液面有薄膜,加少量热水,趁热过滤。滤液冷却至15℃,过滤得粗产品。 步骤3:粗产品溶解于适量热水中,加活性炭脱色,分离掉活性炭。 步骤4:将去除活性炭后的溶液加到适量乙醇中,冷却至15℃以下,结晶、过滤、干燥,得羟基乙酸钠。 (1)步骤1中,如图所示的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逐步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2)步骤2中,蒸馏烧瓶中加入沸石或碎瓷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3)步骤3中,粗产品溶解于过量水会导致产率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去除活性炭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4)步骤4中,将去除活性炭后的溶液加到适量乙醇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4.(2020年山东新高考)某同学利用Cl2氧化K2MnO4制备KMnO4的装置如下图所示(夹持装置略): 已知:锰酸钾(K2MnO4)在浓强碱溶液中可稳定存在,碱性减弱时易发生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装置C中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装置A中制备Cl2的化学方程为______________。 (2)上述装置存在一处缺陷,会导致KMnO4产率降低,改进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KMnO4常作氧化还原滴定的氧化剂,滴定时应将KMnO4溶液加入___________(填“酸式”或“碱式”)滴定管中;在规格为50.00mL的滴定管中,若KMnO4溶液起始读数为15.00mL,此时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