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XXXX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精讲资料一.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8668271 上传时间:2025-02-24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X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精讲资料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XXXX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精讲资料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精讲资料一 一、精讲班的特点 讲课之前,我首先介绍精讲班的授课特点。精讲班是对教材各章的详细讲解,重要考点辅之以典型的例题分析,使学员对教材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把握;我们在每讲后面配有课堂练习(15道左右),帮助学员强化各章所学知识;课程讲完后,会给出一套模拟试题,帮助学员检测精讲班的学习效果;适合于刚开始复习的学员或者通读完一遍教材后的学员。 二、教材变化 今年的教材变化比较大,我们通过下表来了解一下。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教材变化对比表 章节 新增 调整 删除 第一章 P5“二、建设项目的工作程序”图有改动、“2.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对各等级的工作深入程度分析比11版深入。 第二章 P21“一、导则的基本要求”(新增) P21“二、工程分析时段”(新增) P22“三、工程分析的对象”(此部分原来是“生态影响评价工程分析技术要点”部分,并且新版教材对此内容进行了压缩提炼修订 P23“四、工程分析的内容”与原11版完全不同 P25“五、生态影响型工程分析技术要点”此标题在11版教材中也有,但是内容完全不同,而且12版教材中从公路项目、管线项目、船运码头项目、油气开采项目、水电项目等不同项目进行分析 第三章 P45“3.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分析”(新增) P52“6.特殊气象条件分析”(新增) P76“二、水文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新增) P80“2.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新增) P83“4.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增加了一个关于弱透水层的例子及附图 P83“5.地下水形成条件”(新增) P87图3-22及P88图3-23新增 P89增加了关于“地下水补给区”的定义 P89“②地水的径流类型”新增 P91“8.水文地质单元”(新增) P91“9.地下水系统”(新增) P91“10.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新增) P92“12.地下水化学性质”(新增) P96新增了调查任务、 P97此处实质是(新增)了调查方法 P97“五、地下水环境地面调查”(新增) P103“六、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新增) P110“七、环境水文地质试验”(新增) P116“八、水文地质参数”(新增) P126“2.地下水脆弱性影响因素”(新增) P136“1.生态现状调查要求”(新增) P141“6.水库渔业资源调查”(新增) P142“7.海洋生态调查”(新增) P164“3.列表清单法”(新增) P166“4.图形叠置法”(新增) P167“5.景观生态学法”(新增) P168“6.系统分析法(新增)” P169“2.生态敏感区的识别”(新增) P38“1.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加了一段话表达重点关注的方面 P42对收集的资料、监测因子、监测时间、监测点位等内容进行了强调。 P42“2.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分析”(内容更饱满) P44“三、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代替11版教材中为“三、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P44“1.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内容”进行了精减浓缩 P44“2.现状监测数据达标分析”(原为11版教材6.监测结果统计分析中的(1),并且内容也改了) P80“地下水的概念”修订 P82“3.包气带和饱水带”(修订,11版为包气带和非饱和带) P85“6.地下水的分类”(在11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P87对潜水的解释进行了强化,并且增加了关于潜水和承压水的图 P89将11版教材中的径流方向与径流强度合并,内容未变 P94“14.常用的水文地质参数”(未改)即11版教材中的“7.几个重要的水文地质参数” P96“调查目的进行了修订” P133“1、环境噪声测量标准方法”中的建筑施工场办噪声测量执行GB12523—2011。 P137“2.调查内容”及“3.调查方法”均进行了修订 P149“8.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应用”进行了修订 P163“1.生态现状评价要求”进行了修订 删除了“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中的监测因子、监测制度、监测布点、监测采样、同步气象资料要求; 删除了地下水中的“含水岩组”的概念; 删除了“地下水调查原则”; 删除了“地下水调查内容”; 第四章 内容完全未变。 第五章 内容完全未变。 第六章 内容完全未变。 第七章 P228表7-1新增,此表在11版教材中是在P80出现的,并且内容没现在的内容全; P232“第四节、污水入渗量计算”(新增); P233“第五节、地下水影响半径计算”(新增); P237“第六节、地下水影响预测”(新增) P226“一、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形式”进行了修订; P226“二、线性渗透定率”进行了修订; P229“四、吸附和解吸”进行了修订; P230“地下水污染特点”进行了修订; 第七节地下水环境保护中的“三、合理规划布局和改进生产工艺”删除了关于农业结构调整的部分; 第八章 内容完全未变。 第九章 P271“第一节、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的内容”(新增) P273“1.生态机理分析法”(新增) P275“2.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新增) P276“4.生产力评价法”(新增) P278“5.生物多样性评价法”(新增) P286“第三节、生态风险评价”(新增) P276“3.类比法”(进行了修订); 删除了11版教材中的“第一节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基本含义”; 第十章 “一、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中污染物进入环境的方式”“2.对水环境的影响”删除了一段举例 第十一章 内容完全未变。 第十二章 内容完全未变。 第十三章 P373“一、生态保护措施的基本要求”(新增第8条) P384“第七节、地下水污染防治”(新增) P374“二、生态影响的防护、恢复与补偿原则”(题目由11版的“生态影响的防护与恢复措施”改变而成,且原则由原来的六条原则浓缩为三条原则; P375“三、减少生态影响的工程措施”(措施之前的一段话,与原来说法不同,现更强调替代方案) P381“第六节、水土保持措施”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取代了11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相应规定。其他主体内容未改 第十四章 内容完全未变。 第十五章 内容完全未变。 三、考试题型: 1.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有50题,每题1分,共50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选对得分,错选,不选,多选均不得分)。 2.不定项选择题。(本部分共50题,每题2分,共100分。每题的备选项中至少有1个符合题意。多选、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四、考点分析 往年考试题分布表 第二章、第二节: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我们先讲解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稍后我们再讲解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大纲中知识点的整体结构 一、工程分析 二、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三、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四、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五、环境保护措施 六、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七、清洁生产 八、环境风险分析 九、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十、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 第一部分、工程分析 主要知识点讲解: 由于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表现不同,可以分为以污染影响为主的污染型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和以生态破坏为主的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 一、生态破坏型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一)掌握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 生态影响武进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内容应结合工程特点,提出勘察期、施工期、运营期和退役期,重点是施工期和运营期的影响和潜在影响因素,具体内容如下: 工程分析项目 工作内容 基本要求 1.工程概况 一般特征简介 工程特征 项目组成 施工和营运方案(给出工程布置示意图) 比选方案 工程组成全面,突出重点工程 应给出地理位置图、总平面布置图、施工平面布置图、物料(含土石方)平衡图和水平衡图等工程基本图件。 2.项目初步论证 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环境政策和相关规划符合性; 选址选线、施工布置和总图布置合理性; 清洁生产和区域循环经济可行性 从宏观方面进行论证,必要时提出替代或调整方案 3.影响源识别 工程行为识别 污染源识别 重点工程识别 原有工程识别 从工程本身的环境影响特点进行识别,确定项目环境影响的来源和强度 4.环境影响识别 社会环境影响识别 生态影响识别 环境污染识别 应结合项目自身环境影响特点、区域环境特点和具体环境敏感目标综合考虑 5.环境保护方案分析 施工和营运方案合理性 工艺和设施的先进性和可靠性 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环保设施处理效率合理性和可靠性 环境保护投资合理性 从经济、环境、技术和管理方面来论证环境保护方案的可行性 6.其他分析 非正常工况分析 事故风险识别和源项分析 防范与应急措施 可在工程分析中专门分析,也可纳入其他部分或专题进行分析 例题:1.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工程分析中的影响源包括(AD)。 A.工程行为 B.人类活动 C.社会活动 D.污染源 (二)掌握生态影响的源和强度的分析内容与方法 方法:根据评价项目自身特点、区域的生态特点以及评价项目与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确定工程分析的重点,分析生态影响的源及其强度。 主要内容应包括: (1)可能产生重大生态影响的工程行为; (2)与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有关的工程行为; (3)可能产生间接、累积生态影响的工程行为; (4)可能造成重大资源占用和配置的工程行为。 实际上,生态影响的源就是工程永久和临时占用的各类土地及面积,以及施工方式和营运方式。即生态影响的源就是占用了土地,占用土地的面积就是源强,当然影响的强度还与施工和营运方式有关。 (三)熟悉项目施工期、运行期主要生态影响途径的分析方法。 工程分析时段应涵盖勘察期、施工期、运营期和退役期,即应全过程分析,其中以施工期和运营期为调查分析的重点。 1.施工期的施工活动对生态影响的途径,①主要通过不同施工方案、施工工艺及施工场地布设使区域地形地貌发生改变,地表植被遭到破坏,致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产能力及利用方向发生改变,②或者由于生态因子的变化使自然资源受到影响。③此外施工人员施工活动对生态也将产生影响。 2.运行期对生态影响的途径,主要是不同营运方案以及突发环境风险事故导致不同生态影响。工程运行或突发环境风险事故改变了区域空间格局、土地和水体的利用状况,进而影响自然资源状况。 例题:1.施工期的工程措施对生态影响途径分析,主要包括施工人员施工活动、机械设备使用等使(B)改变,使土地和水体生产力及利用方向发生改变。 A.大气、地形地貌 B.植被、地形地貌 C.植被、声环境 D.地形地貌 第二章、第一节:污染型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第一部分、工程分析 二、污染型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 (一)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技术要求 知识点: 对于环境影响以污染因素为主的建设项目来说,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工程分析项目 工作内容 工程概况 工程一般特征简介 物料与能源消耗定额 项目组成 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工艺流程及污染物产生环节 污染物分析 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源强核算 物料平衡与水平衡 无组织排放源统计及分析 非正常排放源强统计及分析 污染物排放总量建议指标 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清洁水平分析 环保措施方案分析 分析环保措施及所选工艺及设备的先进水平和可靠程度 分析与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 分析环保措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 总图布置方案分析 分析厂区与周围的保护目标之间所定防护距离的安全性 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 分析环境敏感点处置措施的可行性 (二)熟悉工程选址可行性和总图布置合理性分析中需要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知识点: 总图布置方案与外环境关系分析: 1.分析厂区与周围的保护目标之间所定卫生防护距离的可靠性。 合理布置建设项目的各构筑物及生产设施,给出总图布置方案与外环境关系图。图中应标明: ①保护目标与建设项目的方位关系; ②保护目标与建设项目的距离; ③保护目标的内容与性质。 2.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 在充分掌握项目建设地点的气候、水文和地质资料的条件下,认真考虑这些因素对污染物的污染特性的影响,合理布置工厂和车间,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3.分析对周围环境敏感点处置措施的可行性。(如搬迁、防护等) 复习关键点: 1.总图布置方案分析的内容。 2.对于防护距离正确认识。 3.要给出总图布置方案与外环境关系图。其中要标明哪三个方面。 例题:1.总图布置方案与外环境关系应标明(ABDE) A.保护目标与建设项目的方位关系 B.保护目标与建设项目的距离 C.比例尺 D.保护目标的内容与性质 E.风向玫瑰图 (三)掌握物料平衡法、类比法、资料复用法、实测法和实验法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 知识点: 1.物料衡算法 (1)定义 物料衡算法主要用于污染性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是计算污染物排放量的常规和最基本的方法,其原理就是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等于产出产品总量与物料流失总量之和。 (2)物料衡算法分类 在工程分析中,根据分析对象的不同,工程分析中常用的物料衡算有总物料衡算;有毒有害物料衡算及有毒有害元素物料衡算。 (3)计算公式 计算通式为: ∑G投入=∑G产品+∑G流失(1-1) 式中:∑G投入—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 ∑G产品—产出产品总量 ∑G流失—物料流失总量 ①总物料衡算公式: 当投入的物料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时,可按下列总量法公式进行衡算: ∑G排放=∑G投入-∑G回收—∑G处理—∑G转化—∑G产品(1-2) 式中:∑G投入—投入物料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G产品—进入产品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G回收—进入回收产品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G处理—经净化处理掉的某污染物总量 ∑G转化—生产过程中被分解、转化的某污染物总量 ∑G排放—某污染的排放量 ②单元工艺过程或单元操作的物料衡算 对某单元过程或某工艺操作进行物料衡算,可以确定这些单元工艺过程、单一操作的污染物产生量。 注意:在可研文件提供的基础资料比较翔实或对生产工艺熟悉的条件下,应优先采用物料衡算法计算污染物排放量,从理论上讲该方法是最精确的。 2.类比法 (1)定义 类比法是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工程分析的常用方法。 (2)分析对象与类比对象间的相似性和可比性 为提高类比数据的准确性,应充分注意分析对象与类比对象间的相似性和可比性。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①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包括建设项目的性质、建设项目的规模、车间组成、产品结构、工艺路线、生产方法、原料、燃料成分与消耗量、用水量和设备类型等。 ②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性:包括污染物排放类型、浓度、强度与数量,排放方式与去向以及污染方式与途径等。 ③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包括气象条件、地貌状况、生态特点、环境功能、区域污染情况。 (3)计算公式 类比法常用单位产品的经验排污系数去计算污染物的排放量。但用此法应注意要根据生产规模等工程特征、生产管理及外部因素等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经验排污系数法公式: A=AD×M(1-3) AD=BD—(aD+bD+cD+Dd)(1-4) 式中:A-某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AD—单位产品某污染物的排放定额 M—产品总产量 BD—单位产品投入或生成的污染物量 aD-单位产品中某污染物的量 bD—单位产品所生成的副产物、回收品中某污染物的量 cD—单位产品分解转化的污染物量 dD—单位产品被净化处理掉的污染物量 3.资料复用法 此法是利用同类工程已有的环境影响评价资料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进行工程分析的方法。虽然此法较为简便,但所得数据的准确性很难保证,所以只能在评价等级较低的建设项目工程分析中使用。 4.实测法: 通过对既有工程或同类工程或产品的实际测量获得结果或测得相关参数的方法。 5.实验法: 通过模拟实验获得结果或相关参数的方法。 例题: 1.用经验排污系数法进行工程分析时,此法属于(B)。 A.物料衡算法 B.类比法 C.数学模式法 D.资料复用法 2.某企业年投入物料中的某污染物总量9000t,进入回收产品中的某污染物总量为2000t,经净化处理掉的某污染物总量为500t,生产过程中被分解、转化的某污染物总量为100t,某污染物的排放量为5000t,则进入产品中的某污染物总量为(D)t的污染物。 A.14000 B.5400 C.6400 D.1400 (四)掌握使用工艺流程图分析产污环节 知识点: 1.工艺流程应在设计单位或建设单位的可研或设计文件基础上,根据工艺过程的描述及同类项目生产的实际状况进行绘制。 2.环境影响评价工艺流程图有别于工程设计工艺流程图,更关心的是工艺过程中产生污染物的具体部位、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 3.绘制污染工艺流程应包括涉及产生污染物的装置和工艺过程,不产生污染物过程和装置可以简化,有化学反应发生的工序要列出主要化学反应和副反应式。 4.在总平面布置图上标出污染源的准确位置,以便为其他专题评价提供可靠的污染源资料。 复习关键点: 工艺流程图的组成及关键点。 例题:1.绘制污染工艺流程时,应注意包括(BCD) A.不产生污染物的过程和装置 B.有化学反应的工序的主要化学反应式和副反应式 C.在总平面布置图上标出污染源的准确位置 D.涉及产生污染物的装置和工艺过程 (五)掌握污染源源强核算的技术要求及计算方法 知识点: 1.污染源源强核算的技术要求 (1)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类型及排放量是各专题评价的基础资料,必须按建设过程、运营过程两个时期详细核算和统计。根据项目评价需要,一些项目还应对服务期满后(退役期)影响源强进行核算,力求完善。 (2)对于污染源分布应根据已经绘制的污染流程图,并按排放点标明污染物排放部位,然后列表逐点统计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浓度及数量。 (3)对于最终排入环境的污染物,确定其是否达标排放,达标排放必须以项目的最大负荷核算。比如燃煤锅炉二氧化硫、烟尘排放量,必须要以锅炉最大产汽量时所耗的燃煤量为基础进行核算。 (4)对于废气可按点源、面源、线源进行核算,说明源强、排放方式和排放高度及存在的有关问题。废水应说明种类、成分、浓度、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对废物进行分类,废液应说明种类、成分、溶出物浓度、是否属于危险废物、排放量、处理和处置方式和贮存方法。噪声和放射性应列表说明源强、剂量及分布。 2.计算方法 (1)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统计 须按废水和废气污染物分别统计各种污染物排放总量,固体废弃物按我国规定统计一般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 并应算清“两本帐”,即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产生量和实现污染防治措施后的污染物削减量,二者之差为污染物最终排放量。 统计时应以车间或工段为核算单元,对于泄漏和放散量部分,原则上要求实测,实测有困难时,可以利用年均消耗定额的数据进行物料平衡推算。 (2)技改扩建项目污染物源强 在统计污染物排放量的过程中,应算清新老污染源“三本帐”,即技改扩建前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扩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扩建完成后(包括“以新带老”削减量)污染物排放量,其相互的关系可表示为: 技改扩建前排放量-“以新带老”削减量+技改扩建项目排放量=技改扩建完成后排放量。 复习关键点: 1.污染源源强核算的技术要点 2.根据建设项目建设性质不同,分清两本帐及三本帐。 例题: 1.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类型及排放量是各专题评价的基础资料,必须(C)详细核算和统计。 A.对建设过程 B.对生产运营阶段服务期满两个时期 C.按建设过程、运营过程两个时期 D.按建设过程、生产运营、服务期满三个时期 2.某企业实施改扩建工程,评价范围内相关工程氯气排放量见下表。该企业氯气的总排放量为(C)。 相关工程 氯气排放量(kg/a) 企业已建工程 500 企业扩建工程 300 企业已建工程改造削减 200 区域替代削减 150 评价区内其他在建项目 250 A.800kg/a B.700kg/a C.600kg/a D.450kg/a (六)掌握水平衡图分析与水平衡各指标的计算方法 知识点: 在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工程分析时,必须根据不同行业的具体特点,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物料,主要是针对有毒有害的物料,进行物料衡算。 水作为工业生产中的原料和载体,在任一用水单元内都存在着水量的平衡关系,也同样可以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质量平衡计算,这就是水平衡。 根据《工业用水分类及定义》(CJ19-87)规定,工业用水量和排水量的关系见图1-1,水平衡式如下: ①取水量:工业用水的取水量是指取自地表水、地下水、自来水、海水、城市污水及其他水源的总水量。对于建设项目工业取水量包括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又包括间接冷却水、工艺用水和锅炉给水。 工业取水量=间接冷却水量+工艺用水量+锅炉给水量+生活用水量 ②重复用水量:指生产厂(建设项目)内部循环使用和循序使用的总水量。 ③耗水量:指整个工程项目消耗的新鲜水量总和。 复习关键点: 1.会分析水平衡图及掌握各指标的计算方法 2.会看图:从左至右、从上到下为正流向;从右至左为反流向,主要是循环水、回用水。 例题: 1.某工程生产工艺用新鲜水1600m3/d。生活用新鲜水130m3/d,公用工程用新鲜水260m3/d。项目循环水24600m3/d,则该工程水重复利用率为(B)。 A.91.5% B.92.5% C.92.9% D.93.9% 解析: 2.某工业车间工段的水平衡图如下(单位为m3/d),该车间的重复水利用率是(C)。 A.44.4% B.28.6% C.54.5% D.40% 解析: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重复利用水量/(重复利用水量+取用新水量),所以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40+20)/(40+20+50)=54.5% 3. 1)项目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78.8%)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重复利用水量/(重复利用水量+取用新水量) 重复利用水量=1600+400+600=2600 取用新水量=100+200+200+200=700 所以2600/3300=78.8% 2)项目的间接冷却水循环率为(75%) 间接冷却水循环率=间接冷却水循环量/(间接冷却水循环量+间接冷却水系统取水量) 间接冷却水循环量=600 间接冷却水系统取水量=200 所以600/(600+200)=75% 3)项目污水回用率为(46%) 污水回用率=污水回用量/(污水回用量+直接排入环境的污水量) 污水回用量=400 直接排入环境的污水量=90+380=470 所以400/870=46% (七)掌握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的统计内容 知识点: 无组织排放是对应于有组织排放而言的,主要针对废气排放,表现为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没有进入收集和排气系统,而通过厂房天窗或直接弥散到环境中。 工程分析中将没有排气筒或排气筒高度低于15m排放源定为无组织排放。 无组织排放源的统计方法主要有三种: ①物料衡算法。通过全厂物料的投入产出分析,核算无组织排放量。 ②类比法。与工艺相同、使用原料相似的同类工厂进行类比,在此基础上,核算本厂无组织排放量。 ③反推法。通过对同类工厂,正常生产时无组织监控点进行现场监测,利用面源扩散模式反推,以此确定工厂无组织排放量。 复习关键点: 1.无组织排放源的定义 2.工程分析中对无组织排放源的规定 3.无组织排放源的统计方法 (八)熟悉环保措施方案分析的内容及技术要点 知识点: 环保措施方案分析: 1.分析建设项目可研阶段环保措施方案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建设项目可研阶段所采用的环保设施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及运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包括替代方案。 2.分析项目采用污染处理工艺,排放污染物达标的可靠性:分析建设项目环保设施运行参数是否合理,有无承受冲击负荷能力,能否稳定运行,确保污染物排放达标的可靠性,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 3.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额比例:汇总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的各项投资,分析其投资构成,并计算环保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在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时,一般可按水、气、声、固废、绿化等列出环保投资一览表,对于技改扩建项目,环保设施投资一览表中还应包括“以新带老”的环保投资内容。 4.依托设施的可行性分析:对于此处所提及的依托设施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改扩建项目,依托设施是指原有工程的环保设施,该部分设施能否满足改扩建后的要求,需要认真核实。另一方面依托设施指的是公用的环保设施。对于公用的环保设施与项目有关联时,也要进行可行性分析。 例题:1.在分析依托设施的可行性时,如废水经简单处理后排入区域污水处理厂,需分析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是否与项目(C)相符,是否还有足够处理能力等。 A.工艺 B.水文特征 C.水质特征 D.规模 第三章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专题二、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和遥感方法。 收集资料法应用范围广、收效大,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环境现状调查时,应首先通过此方法获得现有的各种有关资料,但此方法只能获得第二手资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能完全符合要求,需要其他方法补充。 现场调查法可以针对使用者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以弥补收集资料法的不足。这种方法工作量大,需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遥感方法可以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可以弄清人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表环境情况。 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 (一)熟悉自然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知识点: 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一般包括地理位置、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气象、地面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土壤与水土流失、动植物与生态等内容。 具体内容见下表: 项目 内容 地理位置 包括建设项目所处的经、纬度,行政区位置和交通位置,项目所在地与主要城市、车站、码头、港口、机场等的距离和交通条件,并附地理位置图。 地质 一般 情况 一般情况,只需根据现有资料,选择下述部分或全部内容,概要说明当地的地质状况, 即:当地地层概况,地壳构造的基本形式以及与其相应的地貌表现,物理与化学风化情况,当地已探明或已开采的矿产资源情况。 若建设项目规模较小且与地质条件无关时,地质现状可不叙述。 密切 相关 评价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如矿山以及其它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时, 对与建设项目有直接关系的地质构造,如断层、坍塌、地面沉陷等,要进行较为详细的叙述。 一些特别有危害的地质现象,如地震,也应加以说明,必要时,应附图辅助说明,若没有现成的地质资料,应做一定的现场调查。 地形地貌 一般 情况 一般情况,只需根据现有资料,简要说明建设项目所在地区海拔高度,地形特征,周围地貌类型以及岩溶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等地貌的情况。 崩塌、滑坡、泥石流、冻土等有危害的地貌现象,若不直接或间接危害到建设项目时,可概要说明其发展情况。 若无可查资料,需做一些简单的现场调查。 密切 相关 当地形地貌与建设项目密切相关时,除应比较详细地叙述上述全部或部分内容外,还应附建设项目周围的地形图, 特别应详细说明可能直接对建设项目有危害或将被项目建设诱发的地貌现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必要时还应进行一定的现场调查。 气候与气象 一般 情况 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现有资料概要说明大气环境状况,如建设项目所在地厂的主要气候特征,年平均风速和主导风向,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降水量、降水天数,降水量极值,日照,主要的天气特征等。 密切 相关 如需进行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除应详细叙述上面全部或部分内容外,还应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中的规定,增加有关内容。 地面水环境 一 般 情 况 如果建设项目不进行地面水环境的单项影响评价时,应根据现有资料选择下述部分或全部内容: 概要说明地面水状况,地表水各部分之间及其与海湾、地下水的联系,地表水的水文特征及水质现状,以及地表水的污染来源。 建设项目建在海边,又无需进行海湾的单项影响评价时,应根据现有资料选择性叙述部分或全部内容: 概要说明海湾环境状况,即海洋资源及利用情况,海湾的地理概况,海湾与当地地面水及地下水之间的联系,海湾的水文特征及水质现状,污染来源等。 密切相关 如需进行建设项目的地面水(包括海湾)环境影响评价,除应详细叙述上面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外,还应增加水文、水质调查、水文测量及水利用状况调查等有关内容。地面水和海湾的环境质量,以确定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或海水水质标准限值为基准,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选定的评价因子分别进行评价。 地下水环境 一般情况 当建设项目不进行与地下水直接有关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只需根据现有资料,全部或部分地简述下列内容:包括当地地下水的开采利用情况、地下水埋深、地下水与地面的联系以及水质状况与污染来源。 密切相关 若需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除要比较详细地叙述上述内容外,还应根据需要,选择以下内容进一步调查:水质的物理、化学特性,污染源情况,水的储量与运动状态,水质的演变与趋势,水源地及其保护区的划分,水文地质方面的蓄水层特性,承压水状况等。当资料不全时,应进行现场采样分析。 土壤与水土流失 一般情况 当建设项目不进行与土壤直接有关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只需根据现有资料全部或部分的简述下列内容: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土壤的肥力与使用情况,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质量现状,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及原因等 密切相关 当需要进行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时,除应详细叙述上面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外,还应根据需要选择以下内容进一步调查: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成分与结构,颗粒度,土壤容重,含水率与持水能力,土壤一次、二次污染状况,水土流失的原因、特点、面积、侵蚀模数元素及流失量等,同时要附土壤分布图。 动植物与生态 一般情况 若建设项目不进行生态影响评价,但项目规模较大时,应根据现有资料简述下列部分或全部内容: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植被情况,有无国家重点保护的或稀有的、受危害的或作为资源的野生动、植物,当地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及现状。若建设项目规模较小,又不进行生态影响评价时,这一部分可不叙述。 密切相关 若需要进行生态影响评价时,除应详细叙述上面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外,还应根据需要选择以下内容进一步调查:本地区主要的动、植物清单,特别是需要保护的珍稀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稳定性状况,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影响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因素调查。 复习关键点: 除地理位置外,对每一个调查内容都应从是否与建设项目密切相关两个方面进行掌握。此处很容易成为出题点。 例题: 1.自然环境调查时,下列哪些情况属地质状况?(AB) A.坍塌 B.断层 C.岩溶地貌 D.行政区位置 2.自然环境调查时,如若建设项目规模较小,且与地质条件无关时,地质现状可(B) A.简略叙述 B.不叙述 C.概略叙述 D.详细叙述 (二)了解社会经济环境状况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知识点: 1.社会经济 主要根据现有资料,结合必要的现场调查,简要叙述评价所在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 (1)人口:居民区的分布情况及分布特点,人口数量、人口密度等; (2)工业与能源: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现有厂矿企业的分布状况,工业结构,工业总产值及能源的供给与消耗方式等; (3)农业与土地利用:包括可耕地面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构成及产量,农业总产值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附土地利用图。 (4)交通运输: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公路、铁路或水路方面的交通运输概况以及与建设项目之间的关系。 2.文物与景观 文物:是指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一般包括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或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庙、石刻等 景观:一般指具有一定价值必须保护的特定的地理区域或现象,如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疗养区、温泉以及重要的政治文化设施等。 如不进行这方面的影响评价,则只需根据现有资料,概要说明下述部分或全部内容:建设项目周围具有哪些重要文物与景观;文物或景观相对建设项目的位置和距离,其基本情况以及国家或当地政府的保护政策和规定。 如建设项目需进行文物或景观的环境影响评价,则除应详细地叙述上述内容外,还应根据现有资料结合必要的现场调查,进一步叙述文物或景观对人类活动敏感部分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有:它们易于受哪些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因素的影响,目前有无已损害的迹象及其原因,主要的污染可其他影响的来源,景观外貌特点,自然保护区或风景游览区中珍贵的动、植物种类以及文物或景观的价值(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美学的、历史的、艺术的和科学的价值等)。 3.人群健康状况 当建设项目传输某种污染物,且拟排污染物毒性较大时,应进行一定的人群健康调查。调查时,应根据环境中现有污染物及建设项目将排放的污染物的特性选定指标。 习题:1.下列属《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则》中划定的“文物”范畴的是(ACD)。 A.有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 B.有科学价值的风景名胜区 C.有科学价值的石窟寺庙 D.有科学价值的石刻 二、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大气污染源调查 知识点: 在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 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下面我们就按考试要点展开学习: (一)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方法 知识点: 1.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方法类型: 有现场监测法、收集已有资料法。 2.资料来源 分三种途径,可视不同评价等级对数据的要求采用: ①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 ②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 ③进行现场监测。 注意: 1.收集的资料应注意资料的时效性和代表性: (1)监测资料能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空气质量状况和主要敏感点的空气质量状况。 (2)一般来说,评价范围内区域污染源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监测资料三年内有效。 2.现场监测应确定监测因子、监测时间和监测点位等,并提出监测需求,委托有资质的监测部门进行监测。(具体内容参照相关导则) 例题:1.一般来说,评价范围内区域污染源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监测资料(C)年内有效。 A.一 B.二 C.三 D.四 (二)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分析方法; 对于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分析,应从监测资料来源、监测布点、点位数量、监测时间、监测频次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