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序列二---邓论和“三个代表” Leon编辑版
第四部分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
一、选择题Ⅰ
1 .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标志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 .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C .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D .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2 .邓小平理论形成主题是在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 .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C .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D .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3 .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邓小平理论
A .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标志 B .形成主题 C .构成轮廓 D .形成体系
4 .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所作出的有关国情判断的理论贡献有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C .十二个理论观点D .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5 .邓小平理论形成体系的标志是
A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B .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C .中共第十五次代表大会D .中共第十五次代表大会
6 .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共指导思想的是
A .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B .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C .中共第十五次代表大会D .中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
7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
A .坚持马克思主义 B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D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A .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B .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C .改革开放的理论 D .邓小平理论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最新理论成果是
A .三民主义 B .毛泽东思想 C .邓小平理论 D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0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是
A .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 B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C .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D .毛泽东思想
11 .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关键是抓住
A .什么是中国革命、怎样进行中国革命
B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 .什么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怎样进行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D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1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B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C .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实行
D .邓小平同志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13 .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是
A .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 .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 .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14 .邓小平同志科学世界观最鲜明的特征是
A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 .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15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在
A .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C .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D .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6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是
A .党成立以来经验的科学总结
B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C .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 D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17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
A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B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
C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18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
A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 .如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D .如何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19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
A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B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 .党如何巩固执政地位的问题 D .党如何保持先进性的问题
20 .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核心在
A .坚持与时俱进 B .坚持党的先进性
C .坚持执政为民 D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1 .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 .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D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2 .中国共产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是
A .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 B .不断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
C .不断促进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 D .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3 .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D .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24 .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
A .马克思主义 B .毛泽东思想
C .邓小平理论 D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5 .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是强调
A .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
B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
C .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解放思想
D .与时俱进,开拓前进
26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
A .解放思想B .实事求是C .与时俱进D .开拓创新
27 . “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这种不清醒的突出表现是
A .不重视发展生产力B .不重视改革开放
C .忽视了改善人民生活D .忽视了中国的国情
28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
A .解放思想B .实事求是C .与时俱进D .求真务实
29 .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内在要求是
A .尊重事实B .与时俱进C .尊重实践D .解放思想
30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 .与时俱进 C .创新 D .实事求是
31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内在要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两者统一于
A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B .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 .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D .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32 .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
A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 .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C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D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
33 .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是
A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B .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C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 .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34 .在改革中,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归根到底只能根据
A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来确定
B .前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确定
C .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
D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目标来确定
35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
A .它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 B .它们的生产力性质和发展水平是不同的
C .它们的社会基本矛盾是不同的 D .它们的意识形态是不同的
36 .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
A .解放思想 B .发展 C ,共同富裕 D .创新
37 .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和困惑,归根到底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
A .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B .如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C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8 .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A .与时俱进 B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 .发展 D .搞清楚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39 .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是
A .进一步解放思想 B .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纲领
C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D .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4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
A .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B .由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C .由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逐步转变为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D .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41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在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B .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
C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D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后4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A .共产主义社会的初始阶段
B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阶段
C .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D .社会主义社会必经的历史阶段
4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的目标是
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D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4 .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
A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 .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理解C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D . “三个有利于”标准
45 .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
A .改革开放 B .发展生产力
C .解放生产力 D .发展科学技术
46 .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质是
A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 .坚持改革开放 D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7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是
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
48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最鲜明特征是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实行改革开放
C .坚持邓小平理论 D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9 .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
A ,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 .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 .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D .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50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 .阶级斗争B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C .改革D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51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
A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C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D .正确处理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
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
A ,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
B .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C .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D .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53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主要的经验总结是
A .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C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D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5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
A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 .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D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5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
A .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 .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C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6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是
A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 B .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
C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D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57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
A .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B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C .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
D .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58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最重要的是要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
A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B .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C .改革与开放的关系 D .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59 .改革开放的目的是
A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B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C .巩固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 D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60 .党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要遵循的最普遍、最基本、最重要的准则是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 .坚持改革开放
6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
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C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D .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两个基本点之间的矛盾
C .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矛盾
D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6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
A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B .改革滞后
C .贫富差距过大 D .落后的社会生产
64 .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性质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 .我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关系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宣告建立
C .任何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都要经历初级阶段
D .我国已经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65 .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最根本的是必须坚持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 .四项基本原则
C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D .马克思主义
66 .认清社会主义建设一切基本问题的依据是
A .中国要到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B .中国正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67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
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 .保持快速的经济增长
C .实现现代化 D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8 .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是
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B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C .生产力落后的问题 D .商品经济不发达的问题
69 .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是
A .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B .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
C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D .培养和利用好各类人才
70 .我国改革的实质是
A .解放生产力B .是一场新的革命C .社会主义自我完善D .体制创新
71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
A .强调发展B .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C .坚持以人为本D .坚持全面发展
72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
A .强调发展B .坚持统筹兼顾C .坚持以人为本D .坚持全面发展
73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 .发展 B .以人为本 C .发展协调可持续发展 D .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74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
A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B .实现资源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C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D .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75 .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是
A .经济建设B .教育C .解放思想D .科学技术
76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
A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运行机制
B .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
C .形成有利于实现集约化增长的宏观调控机制
D .形成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
77 .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实质是
A .依靠技术进步为中心
B .增加资金、设备和原材料的利用率
C .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为中心
D .以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为中心
78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人的根本途径是
A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B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C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D .积极推行农村各项改革
7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
A .农业B .农村C .农民D .三农
8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是
A .以人为本B .做好“五个统筹”C .科学发展观D .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81 .党在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的奋斗目标是
A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B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C .自方更生,艰苦创业
D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8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是
A .发展经济B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C .实现社会全面进步D .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8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
A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B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C .经济发展D .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84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核心是
A .处理好速度与结构的关系B .处理好结构与效益的关系C .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D .处理好结构与质量的关系
85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
A .资源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B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C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D .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86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
A .资源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B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C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D .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87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
A .资源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B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C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D .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88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
A .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B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C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D .资源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89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途径是
A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B .建立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
C .把科技与教育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D .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90 .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在于
A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B .建立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
C .把科技、教育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D .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91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质是
A .坚持教育为本
B .通过发展科技和教育,推进经济振兴和国家兴旺发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
C .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D .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92 .实现了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是
A .由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
B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C .由经济体制改革向政治体制改革的转变
D .由粗放性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93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三个文明”建设是有机统一的,和谐社会建设是“三个文明”建设的
A .物质基础B .政治保障C .精神支撑D .社会条件
94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
A.科技 B.人才 C .教育 D .经济
95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客观依据是
A. 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必需的 B.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发展所必需的
C .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 D.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发展所必需的
96 .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之所以实行市场经济是因为
A .符合马克思仁义的经济理论
B . 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C .实践证明市场经济能更有力地促进生产力发展
D .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97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人分配制度是
A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B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 .允许并鼓励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背光富起来
D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98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
A .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B .我国产生产力落后和商品经济不发达决定的
C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的
D .我国厂大人民的意志决定的
99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这是因为
A.生产要素都参与了商品价值的创造 B.生产要素只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
C .生产要素都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 D .生产要素是价值和财富的源泉
100 .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最大好处是
A .体现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B .贯彻社会仁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C ,有利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D .有利于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101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出发点是
A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枯 B.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C .扩大中等收人者比重 D .提高低收入者收人水平
102 .我们进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基本前提和根本出发点是
A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 .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D .坚待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03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 .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10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
A .公有制经济 B .现代企业制度
C .市场机制 D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105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
A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 ,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C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D .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10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履行职能所围绕的主题是
A .团结与民主B .政治协商C .民主监督D .参政议政
107 .在新时期搞好民族工作最重要的是
A .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B .反对大汉族主义与地方民族主义
C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主义
D .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
108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A .根本保证B .本质要求C .基本方略D .最终目标
l09 .政治体制改革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这是为了
A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B .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D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10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 .人民民主专政 B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C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人民当家作主
111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A .民族团结 B .民族平等 C .各民族共同繁荣 D .民族区域自治
112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A .坚持党的领导 B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C .依法治国 D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13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
A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B .依法治国
C .人民当家作主 D .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114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根本活动准则是
A .四项基本原则 B .宪法 C .人民民主专政 D .政治协商制度
115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
A .无产阶级专政 B .人民当家作主
C .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D .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116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A .人民民主专政 B 无产阶级专政 C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D 党的领导
117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
A .无产阶级专政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当家作主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8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是
A .生存权、发展权 B .选举权、被选举权
C .公民权、政治权 D .经济权、文化权
119 .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 .自强不息 B .爱国主义 C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D .勤劳勇敢
120 .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
A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B .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C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D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21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是
A .为人民服务B .集体主义C .诚实守信D .社会公德
122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是
A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B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C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D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23 .为了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弘扬的时代精神的核心是
A .爱国主义B .改革创新C .集体主义D .社会主义
1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A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
B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C .大力倡导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D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25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
A .爱国守法B .等价交换C .诚实守信D .自强不息
126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最根本的是
A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 .坚持党的领导
C .保持社会的协调、和谐与稳定 D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27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A .集体主义B .爱党、爱祖国C .为人民服务D .以德治国
128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
A .集体主义 B .爱党、爱祖国
C .为人民服务 D .以德治国
12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A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B .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C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
D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
130 .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基础是
A .道德建设B .思想建设C .理论建设D .理想建设
131 .决定精神文明建设性质的是
A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B .思想道德建设
C .思想建设 D .道德建设
132 .在处理两岸关系中,坚持一个中国的核心是
A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B .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C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D .代表中国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133 .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A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 .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C .台湾在统一后实行高度自治 D .两种制度,和平共处
134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统一靠
A .人民B .军事C .发展D .政策
135 .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
A .战争与革命问题B .和平与发展问题C .世界多极化趋势D .经济全球化趋
势136 .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是
A .反对霸权主义B .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C .反对恐怖主义D .在发展中谋求和平稳定
137 .我国对外工作的首要任务是
A .争取和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B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C .促进世界多极化,发挥我国在国际上的作用
D .适应经济全球化,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138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
A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反对霸权主义
B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C .争取较长期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
D .争取较长时期的良好周边环境
139 .国际旧秩序的实质是
A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B .维持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C .维持垄断资本的国际剥削D .美苏争霸
140 .我国主张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基础是
A .独立自主B .不结盟C .协商解决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41 .我国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各国政治上应
A .相互尊重,共同协调 B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 .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D .相互信任,共同维护
14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是
A .尊重人权B .维护和平C .坚持独立自主D .国家主权平等
l43 .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 .反对霸权仁义、强权政治 B .南北问题
C .反对恐怖主义 D .正确把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
144.当代世界政治最突出的问题和集中表现是
A.和平问题 B .政治多极化 C .和平与发展 D .恐怖主义
145.当代世界经济最核心的问题和集中体现是
A .经济全球化 B .发展问题 C .和平与发展 D .和平问题
146 .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是
A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B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C .顺应多极化和全球化潮流 D.坚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147 .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A.恐怖主义 B .南北问题 C .霸权主义 D . 国际旧秩序
148 .当今世界既有传统安全威胁,义有非传统安全威胁。其中传统安全威胁中的主要因素是
A.军事威胁 B .经济安全 C .政治冲突 D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49 .当今世界既有传统安全威胁,又有非传统安全威胁。其中非传统安全威胁中的主要因素是
A.贫困 B .恐怖主义 C .环境恶化 D .难民问题
150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关键在于
A .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最基本动力
B .工人阶级是对我国国民经济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生产力
C .维护和加强全体职工的国家主人翁地位
D . 工人阶级是党和国家的基础力员
151.中国共产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点是
A .思想建设 B.组织建设 C.作风建设 D.执政能力建设
152.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哀,关键是能不能
A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人旗帜,全血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C . 不断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
D .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153 .中国共产党同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
A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 B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C .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D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54 .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是
A .是否密切联系群众 B .先进性问题 C .腐败问题 D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
15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保证是
A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B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C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D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156 .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是
A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 B .加强党的领导
C .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57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
A.在于加强党的建设 B.在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C.在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D.在于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158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
A .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 B .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C .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D .提高构建社会上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159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关键、重点、基础)是
A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B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C .改革和完成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D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二、选择题Ⅱ
1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
A .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 .邓小平提出解放界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依据和基础是
A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 .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
C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D .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
3 .邓小平理论是
A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B .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D .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4.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宣言书”是指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C .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D .党的十五大报告
5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
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B .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C .指导我国人民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精神力量
D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
6 .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性转变的是
A .从思想僵化到思想解放
B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
D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7 .邓小平同志同中央领导集体一起,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指导我们党系统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解决了的重大历史课题是
A .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B .根据新的实际和发展要求确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C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 .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