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西安城市大变迁.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666463 上传时间:2025-02-24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5.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城市大变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西安城市大变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安城市变迁——告诉你不知道的西安 1981年的钟楼 1985年的钟楼 1993年4月的钟楼 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延伸拓宽。西安,一座四方的古城,几十年来挣脱了城墙的束缚,将版图扩展到了二环、三环,拥有8大出城高速、四条在建地铁、市区空间容量进一步扩大……几十年来的变化太多太多,改革开放30年来西安的城市建设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 80年代钟楼旁边的“蜘蛛网” 钟楼一直是西安的象征,是西安的商业中心,也是西安的“心脏”。以钟楼为中心的交通图,四通八达,成了西安的交通枢纽,同时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变迁。 30年前的钟楼有着未经修缮的陈旧,也有着那个时代的古朴。钟楼四周人们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摆着各式的零售摊。1985年的钟楼,周围电线杆比比皆是,空中的电线像蜘蛛网,周围小商铺拥挤不堪,卫生状况较差,抽烟、扔垃圾、随地吐痰随处可见。 几经修缮,现在的钟楼既有古代的质朴,又有着几分现代的气息。如今,钟楼四周环绕着色彩斑斓的鲜花,与之遥相呼应的鼓楼也焕然一新,钟鼓楼广场成为人们休闲的中心。钟楼四周商场林立,完全展示出它的经济地位。 30年前沙土地面的新城广场 很多年前的新城广场有两个观礼台,沙土地面,周围还有苍翠的山峰。上世纪90年代初,新城广场西南角还是规模较大的一个土堆。广场成为西安市民娱乐的场所,各种各样的文艺表演在这儿举行,吸引着市民的眼球。1990年西安迎接亚运会火炬接力,曾在广场上进行节目表演,西南角土堆上人山人海。 几经改造,现在的新城广场已经是绿草如茵,是白鸽栖居的好地方,现代化的喷泉、幽雅的环境成为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去处。更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春夏秋冬,常有人黎明即起,赶赴那里观看武警升国旗仪式。省政府大楼屹立在新城广场的对面,也在显示着它是政治地位的象征。 不复存在的老飞机场值得怀念 西安西稍门机场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 走过丰庆公园,不少老西安市民都会回忆起当年的老机场,西安飞机场从上个世纪初的20年代到世纪末的1991年8月31日,生存了近70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于1991年9月1日正式启用。老机场狭窄的走廊以及不太“阔气”的停机坪,如今已被翠绿丛生的丰庆公园覆盖,周围是几十家单位的住宅小区以及商业用房。 西安老火车站 上世纪30年代的西安火车站,主建筑有一个仿古屋顶,约千把平方米。从照片上仔细看,建筑上面“西安”两个字才能证明这里曾经是火车站,站前广场上到处可见痰迹和垃圾。广场前人迹寥寥,用门可罗雀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西安火车站 现在的西安火车站,面积扩大了30多倍,新的主建筑设计新颖,风格与古城协调一致。火车站内部增设了大型双向电梯、大型的LED电子显示屏幕等。看着匆匆忙忙的旅客,西安火车站俨然成为人们放眼看世界的窗口,承载了太多人的梦想和希望。 西安商业圈的历史变迁 据《西安老街巷》和《碑林区志》记载,西安市最早的商业中心并非东大街,而在南院门一带。但两书都着重提及,1913年张凤翙督陕,开始在东大街两侧兴建木质结构的两层楼房,东大街逐渐成为西安最宽的街道。同年,东大街还办过一次博览会,为东大街未来的发展积攒了人气。   1935年,陇海铁路通达西安。东大街因离火车站和当时的汽车总站(今西一路)较近,街道名店不断增加,商业中心渐由南院门转移至此。   据《碑林区志》统计,东大街在解放前已有饭店28家、旅馆30家、照相馆11家、钟表行7家、百货店85家、烟草店18家……   天生园食品店,便是西安老店之一。和它同在东大街的,还有另一家食品店“上海酱园”。两家店都以卖糕点、烟酒等闻名,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经营,是当时西安市同类商店中最大的两家店。   说起两家的竞争,与钟楼盘道颇有渊源。据记载,解放前的钟楼外,几乎没有盘道,人、车经过钟楼时都要穿钟楼的四个门洞而过。当时,上海酱园离钟楼近,就在现在钟楼盘道的位置。生意明显好过天生园。   解放后,钟楼盘道第一次拓宽,上海酱园圈入盘道以内,只能拆掉后退,新址更靠东。没动的天生园反而成了离钟楼最近的店,人流和生意超过了上海酱园。   数年后,钟楼盘道再次拓宽。此次,搬家轮到天生园,它又搬到比上海酱园更靠东的地方。上海酱园的生意再次超过天生园。两家的竞争,耐人寻味。   已记不清两家店何时从东大街消失,“但上海酱园最早就开在开元商城那里。而天生园以后改名为儿童食品店,所在位置与后来的钟楼食品店大致相同。   老西安人逛东大街,是从骡马市北口开始的。东大街西头是开元商城。   据史料记载,开元商城的所在地,在民国时期是西安最具规模的青楼院群,那时的达官贵人若不去那里,就不叫逛西安。1956年这里实行公私合营,组建了解放商场,最初只是个大棚子,但就是开元商城的前身。   开元商城东隔壁,是目前已拆迁、正在原址重建的大华饭店。这家开创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的饭店,以经营江浙菜肴和陕西名菜为主。即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有社会名人的各类老款轿车停在饭店门外。   但对普通市民,尤其是逛街的人,就是吃大华饭店的包子和其他小吃,那里的包子和同在东大街的五一饭店的包子齐名,味道很不错。   沿着东大街路南向东走,经过骡马市后。那是西北影城的对面。婚纱馆、服装店、金店等五六家门面,是那里现有商店。这儿原来有个澡堂,就是大同园澡堂。附近曾有条小巷,因为大同园的名声而叫做“澡堂巷”。   据了解,大同园开业于1913年,创办者为同盟会会员焦易堂。此人在1935年当上了中华民国的最高法院院长。在任期间,清理积案,整理编写判案,健全终审制度,并主张还政于民。为此,引起蒋介石猜忌,于1941年被迫辞去职务。 大同园生意最红火时,附近人都来洗澡,等待的队伍一直从店里面排到东大街的街面上。 据《碑林区志》记载,大同园澡堂建筑典雅,澡堂共有165个床位,还有花园供人们休息。解放前,光顾对象主要是政府要员、军警特宪和商贾名流。 解放后,大同园澡堂收归国有,曾一度改名珍珠泉浴池分店。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后改回“大同园”,还曾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在当时,浴池也有“八大件”:浴巾、洗澡毛巾、擦脸毛巾、擦脚布、拖鞋、剪刀、穿衣镜旁吊个梳子(一律公用)、免费茶水。凡不具备这些东西的,均被西安市饮食服务公司通报批评为八无浴池责令整改。擦脸毛巾每次都进蒸箱,烫乎乎的,被服务员用镊子夹给浴客。   “做生意,口碑真的很重要”   在大同园澡堂边,还有一家消失的老字号——新中华甜食店,此甜食店最终并入其他饭馆。 每到春节期间,东大街有多个地方卖元宵。排队买元宵的队伍都不算长,但新中华甜食店原址处临时搭起的元宵销售点,却排起了百余米长队。问及原因,老市民冲着新中华甜食店的名气而来,年轻人不知道其中原因,但这边队这么长,肯定是味道好,我也跟着排。看着队伍你会想到做生意,口碑真的很重要。 说到口碑,我们又要提到一家东大街消失的老字号——白云章饺子馆。据介绍,这家店原来开在炭市街南口东侧,后是一家女性服装专卖店。现在已经拆迁。   它的羊肉饺子最香,皮薄、馅香,酸汤味道美。据碑林区委提供的材料记载,白云章饺子从馅料到汤汁均用料讲究,工艺严格,深受欢迎。但在80年代,饺子改为机器包。虽提高了速度,但下到锅里常常露馅,一塌糊涂,严重影响饭店生意。直到5年后,才恢复手工包饺。   继续往东走,就到大差市了。东大街最繁华的地方就到大差市了,因唐朝景风门开在大差市附近,东大街再往东到东门的一段,不属于皇城范围,也就少了繁华。   历史变迁   唐朝时叫景风街清朝它成了一段城墙   北京有王府井,上海有南京路……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则有车水马龙的东大街。   这条古老街巷,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在唐朝,当时的长安城是由宫城、皇城与外郭城组成。皇城是政府机关所在。皇城东门名为“景风门”,清代人编纂的《咸宁县志》考证:“旧时‘景风街’,即今日的东门大街……”(这里所谓“今”,是指清代初年的西安府)。由此推断,在西安市区东西方向的东大街,就是唐皇城“景风街”的位置。   唐末,藩镇割据,公元904年,盘踞在开封的起义军叛徒朱温,对长安城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景风街随之消失。   明朝重修长安城,并以钟楼为中心,形成了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十字相交,构成古城的两大中轴线。当时,这四条大街,长度不等,人们称东六、西五、南三、北四(指华里)。现在的东西南北大街,仍是明清两朝时的位置,历时长达600余年。清朝初,西安城内的东南角大约四分之一的面积,被划为满族人的居住区,汉族人称其为“满城”。既然是城,就得有城墙,这座城的南城墙由东门的南侧起,顺东大街往西,直到钟楼的东南角。东大街,实际上成了一段城墙。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当月22日,西安响应武昌起义,起义军首先向满城发动进攻。次日下午,满城即被攻克。很快,满城的城墙也被拆除,从东门到钟楼这条笔直的大道,才又恢复了畅通。   那时,这条大街叫“中山大街”。解放后,1953年才改称东大街。“文革”期间,又一次改名为“东风路”,直到1973年才恢复东大街的名称。   未来啥样   小型店面为主大型商场支撑   20多年前,西安完成了南大街的改造,1998年北大街开始改造,2001年启动西大街改造,如今这三条大街早已改造完毕,而作为城内最为繁华的东大街缘何最后才被纳入改造规划呢?它的未来又将如何规划,又将如何确保它会继续繁荣呢?   改造东大街政府很谨慎   东大街,政府长期以来都是不敢轻易改造,唯恐改造不好会有损这历史老街。在城内这4条街区中,东大街是最为活跃的街区,正因为如此,政府轻易不敢改造东大街。   在此前南北大街改造时,更注重交通方面,在西大街改造时,也在摸索如何在改造中提升街区的商业价值。   改造后仍以小型店面为主   在上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东大街代表着西安商业的发展。“沿海最新的服装,过一两个星期,骡马市就有的卖,整个西安也只有骡马市有卖。”曾在骡马市做生意的个体户张玉琴回忆。   此次改造,又将如何保证其繁华如初呢?与西大街整体拆迁改造不同,东大街改造采取了局部分段开发,符合东大街的特色,在改造中要保证商业网点的正常商业经营,不影响东大街的商业气息。改造后的东大街还将保留其现有特色,以小型店面为主,大型商场作为支撑。   在改造中,作为老字号,允许其自行改造,比如西北眼镜行、大华饭店这些老字号,则是自己拆迁自己重建,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为这些老字号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也让更多的老字号还留在东大街。改造后的东大街,既能让外来游客感受到西安商业文明,同时又是消费购物和休闲娱乐的地方。将来的东大街,不仅是一条历史之街,还将是西安地区最好的时尚之街,最能体现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一面。届时,将依然是名品、名店云集的一条商业街,也是一条古城文化和商业文化最佳结合的商业街。   专家建议   避免“宽街无市”尴尬   随着城市商业发展、城市骨架的拉大,西安市除东大街外,商圈分布逐步增多。如今,除东大街、南大街商圈外,还有位于长安路南段的小寨商圈,科技路一带的高新商圈,北二环外的商圈……   新东大街依然是一级核心商圈   “从城市地理角度讲,西安市已基本形成了不同层级的商圈分布。”西北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科伟分析道。   “东大街,西安中心一级的商圈,是核心。”专家强调,这是个集合着中、高档商店、大型百货商场和各类专业商店的商圈。符合了中心一级商圈定位。高、中档商品代表中心商圈的地位、大型百货商场能保证中心商圈的人流与销售量。不仅为西安,更为全省消费者服务。   高新、小寨、北二环等商圈虽然生意红火,“但相比东大街,只能算次一级商圈。”专家说,他们根据驻地特点差异化经营,如小寨以学生为消费对象,高新则汇集奢侈品牌。   建议:必须方便市民步行   对于东大街改造后的发展,专家建议,随着行政中心北迁和西安市“皇城复兴计划”实施,“东大街必须以商品购物和旅游为核心开发。”金融、贸易等其他服务业类型应避免在此商圈内形成。   东大街一定要避免出现西大街改造后“宽街无市”的尴尬。因为街道太宽,市民过马路不方便,影响了逛街、购物的舒适性。   “必须在交通分流尤其是方便市民步行方面做好规划。”专家建议,一是要方便市民往来东大街马路,一是要每隔500米范围设置一个商业亮点,吸引人流。同时,要打造“西北第一金街”,更要放眼整个西北,在提升服务、提供商品上领先。 西安商圈发展概况 西安,这座千年古都,城市商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处处可见历史辉煌的印记,骡马市、炭市街、竹笆市、洒金桥,今天依然繁花似锦,人潮涌动;而更多崛起的现代商业区域,形成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新商圈的人气正急剧攀升。同时,受到商圈区域内交通及市政设施等因素的影响,西安传统的商圈都面临着改造与升级的迫切需求。 西安商圈现状 西安共有三大传统商圈,分别是以东、西大街为主的钟楼商圈,以长安路为主的小寨商圈,以康复路为主的长乐路商圈。西安高新区成为近几年新崛起的商圈,并爆发出巨大的商业能量,使西安的商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钟楼商圈 钟楼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作为整个城市的圆心,钟楼商圈历来是西安商业市场的制高点,良好的人文氛围和商业经济环境,成为西安最具人气和最具规模的超大型商业圈,聚集着商业领域各行的巨无霸。而其中心商业区的位置,也在区域位置上保证了这里成为业态综合发展的都市 shopping mall。 传统意义上的钟楼商圈,是指城墙以内,以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为主的一级商圈,目前,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已形成各自独立的小商圈,集合购物、娱乐、休闲、餐饮、旅游等功能为一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作为西安的中心商业区,其具备的优越条件,是其它商圈所不可比拟的。 小寨商圈 已走过十年繁荣的小寨商圈,传统上所涵盖的范围是南二环以南、电视塔以北、太白路以东、经七路以西的区域。城南高等院校有几十万师生,作为西安年轻人最集中的区域,这里日均人流量高达30万到50万,每年消费购买力达数百亿元。在传统商业圈中,小寨是仅次于钟楼的第二大影响力商圈,它以年轻人为消费主体的特征,也决定了这里同时尚和流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长乐商圈 长乐商圈的范围大致为:西起朝阳门、东至万寿路。集服装鞋帽、轻工业品于一体,经营模式以市场批发为主,零售为辅。具有几十年商业底蕴的康复路和轻工市场,分别是西北地区服装鞋帽、轻工业品批发零售的集散地,目前大都在进行重新升级改造。 高新区商圈 西安高新区拥有多个国家康居示范小区和物业管理示范小区,这里交通便捷、配套日趋成熟,成为高品质、高格调、高商机的代名词。2006年,高新区的常驻人口突破80万,高新商圈在这些高端居住人群和高端商务人群的消费需求带动下,逐渐向西安的“钻石级商圈”发展。 除此以外,正在改造升级中的李家村商圈、承内启外的二环商圈都是西安城南颇具影响力的商业中心。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新型商业体的出现,小寨商圈必须走出同质化的困境,进行业态重整与整个商圈的升级改造已经刻不容缓。 土门商圈 土门商圈的核心在土门十字,辐射范围波及沣惠路、沣镐路、丰登路等,主要消费群体为西郊居民。其商业面积6万平方米左右,主要以临街商铺为主。 曲江商圈 曲江商圈作为西安新兴商圈,目前的核心以大雁塔北广场为核心,以慈恩镇、大唐通易为羽翼,以曲江芙蓉坊、芙蓉新天地为发展,以大唐不夜城等为潜力。构建起西安旅游度假板块,独一无二的商业前景。 西安几条比较出名的商业步行街的演变及繁华 东大街 西安市东大街 东大街,中国城市常见的街道名称。 基于中国古代城市的设计格局,现代很多城市依然保留着这一街道称谓。最著名的是西安东大街,其他的还有北京东城区东大街、郑州东大街、银川东大街等等。为钟楼至长乐门,长2150米。 隋开皇二年建新都大兴城,此街位于皇城东墙南门景风门内外两侧,名景风门街。景风门遗址在今炭市街南口东侧。 唐末,长安城毁,佑国军节度使韩建缩建长安新城,新城东西两侧筑万年,长安两个县城,成为母子三城拱卫之形制,此街分为城内外两段。城内至元代仍称景风门街。城外为万年县城北门外横街。 因县城有西北最大的驿站京兆驿,车马过往,商贾云集,宋金时期这一带名大草市,明清时演化为大差市。 明初扩大西安府城,拆景风门东移1300米建东门,始统名东门大街。利用元奉元城东北隅建秦王府,今为新城,又在此街南沿和今北大街中线筑秦王府萧墙,萧墙内为王城,俗称皇城,将此街包入王城内。 清原王城改为八旗驻防城,俗称满城,此街又称顺城街。街西端即钟楼东门洞,亦即满城西南角门。 辛亥革命,新军即由大差市东薄弱处攻入满城。民国二年九月,张凤翔督陕,拆满城,利用赈陕款对此街大加修筑,取名中山大街。1953年部分拓宽,改名东大街。 西安东大街最早形成于明朝初期,目前是西安最繁华、最主要的购物区域,也是西安古城墙内唯一一条未进行大规模拆迁和改造的轴线大街。 随着近年来西安南、北、西三条大街改造的完成,东大街基础设施老化、商业布局不合理、交通拥堵、发展潜能减弱等问题日益成为影响此地段商业发展的瓶颈。 2008年年初,西安市委、市政府决定对东大街进行综合整治改造,由碑林区政府具体组织实施。为此,碑林区委、区政府将东大街综合改造纳入到2008年碑林区八个重大项目之一,改造后的东大街将成为西安一条文化底蕴深厚、建设风格独特、商业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备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将成为现代城市中最具活力、最具魅力、最具人气的经济细胞聚合体,成为西部商业的航母。 东大街的前世今生 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重庆解放碑、广州北京路……说起这些地名的共同点,你会想起什么? 不错,这些都是所在城市的商业坐标,也是这些城市的繁华所在。 那么,西安的城市商业坐标是什么呢?也许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答道:东大街。 虽然它在中国最著名十大商街之外,但在东大街任何一个地方,你会发现这里人流量非常大,你随便走进一家店铺,里面都是顾客如织。 这就是西安东大街,这就是其商业传奇所在。 东大街的由来 有人说,看一座城市的历史,要从了解商业街区入手,全长2.2公里的东大街就是这样一条能够代表西安历史和时代变迁的街道。 东大街位于西安城市中心钟楼以东,因为在钟楼以东而得名,直到东门城楼,是以钟楼为中心向东、西、南、北方向辐射出来的几条大街中最长的一条,也是四条大街中中目前最繁华的大街。 据史料记载,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文帝建造大兴城时,这条街是通过新建的子城东城墙中门的大街,由于其位于皇城东墙南门景风门内外两侧,所以命名景风门街,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1912年,新修的东大街从钟楼到东门全长2.2公里,沿街两侧盖有两层土木结构的楼房,初步具有了商业功能。 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曾改名为中山大街,一直沿用到1953年,再次复名为东大街。 解放后,东大街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出现了创新,随着“唐城”的创建,东大街商业气氛随之升温,“唐城”带动东大街商业氛围,西安商业中心由解放路转移东大街。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唐城”已经成为东大街标志,“唐城”带动东大街步入现代化商业街。 其间,文革时东大街曾被称为“东风路”。1975年恢复东大街名字。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大街商业分工越来越细,专卖店、专业店迅速发展起来。加上东大街上老字号、老建筑云集,其商业作用凸现。东大街迅速发展成为西安乃至西北地区最繁华的商业街。 用西安市商贸局规划发展处处长姚涌的话来说:“东大街已经发展成为西安商业地产的风向标!” 名街老巷的转身 随着西安城市的建设发展和东大街商业格局的调整,东大街上的一些名街老巷原有的格局已经不能适应这条“西北第一金街”发展的步伐,它们便开始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名气最大的莫过于骡马市,东大街南侧自西至东第一条南北向街道便是。明代这里是骡马市场,故有此名。解放前此地多为小商贩和打零工者,故又有“人市”之说。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送水桶的平板车,街道上有京货铺、烧饼店、杂货摊,当然也有三意社这样体面的秦腔剧场,当地居民时常可以看到不花钱的戏。 2001年改造前的骡马市已经发展成为西安市第一个服装专业市场,中国最时尚、最流行的服饰总是首先在这里出现。 2007年12月21日,历经长达6年时间的改造,被誉为中国优秀景观规划街区的骡马市商业步行街终于迎来了它的全面开街,再次续写着其新的商业神话。 与骡马市华丽转身相似的是,炭市街、案板街、大差市等名街老巷,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逐渐消失,昔日的背街小巷如今已经转身为华丽的时尚街区。 如今的国美电器城曾是唐城百货大厦,60年代为一排木板门的商店,叫做东二门市部,改革开放前曾有一大土坑。 如今的西北影城也就是原来的西北电影院。80年代末期东边曾有个惠群皮货行很出名,经理叫李大有,说起来也是赫赫有名的。 …… 其实,这些名街老巷、百货商厦华丽转身的背后,一个更新的经济时代正在铺展开,更多衔接时尚现代的店铺开始走进视野,成为又一轮都市消费新宠。 如今的东大街 从1912年起至今近百年的商业发展,东大街积淀了古城西安的商业发展史,成为西安最繁华、最具人气的商业街。 2010年10月30日,除了华侨商店、五一饭店、西安照相馆、老孙家等老字号以外,开元、民生、百盛、沃尔玛、国美等品牌商家已经在东大街聚集。 同时,东大街的各种时髦服装店铺总能引领古都时尚新潮流,吸引了众多的西安市民与游客。不管是节假日还是平日,西安市东大街商业街区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各大商场顾客盈门,人们购物热情高涨。服装、电器、小饰物,琳琅满目的商品传递着时尚与前沿的信息,给人们带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与周边城市商业街相比,西安东大街的服装不但品牌多,而且价格合适。 其实,东大街现在不仅成为西安市民购物的首选,而且成为市民休闲的选择。 至今,西安人口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城市掘金哪里去,东大街!品味时尚哪里去,东大街!打望美女哪里去,东大街!哪里都不想去的时候去哪里?还是东大街! 另一方面,在这条看似平静的“金街”背后却上演了开元引爆市场、兴正元败走西安、苏宁PK国美、伊时达宣告倒闭、百盛联手立丰等商业故事。 因此,西安东大街理所当然成为全国有名气的商业街之一,也成为现代商业的一个传奇。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东大街目前有沿街商业门店500多家,经营品牌数千个,商铺租金每月每平米稳定在300-500元左右,年客流量超过2亿人次,2009年营业额超过65亿。 而根据碑林区政府规划,总投资12.5亿元的东大街综合整治改造已经启动。此次改造将在拆除老旧破危建筑的基础上,有重点地保留不同时期、不同年代历史风貌的特色建筑,把东大街建设成文化底蕴深厚、建设风格独特、商业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备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续写“西北第一金街”的繁华。 西安东大街将打造精品商业街区 稳固商业核心地位 西安市东大街正式进行改造,这是西安旧城区最后一条开始改造的主干道。改造后的东大街整体风貌如何?在对历史街区的改造中,如何处理改造与保护、历史景观与商业形态、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引起业界关注。 “走,逛东大街走!”无论是地道的西安人还是慕名而来的外地人,东大街都是西安最有名的、最商业的、曾经最繁华的大街。这条承载了几代人购物记忆的“西安第一商街”——东大街,正在进行改造。建成后的东大街将大大提高通行能力,综合环境媲美南大街、北大街和西大街,成为古城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记者采访了解到,西安对古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遵循“保护为先、连片开发”的原则,但存在特色不够鲜明、商业形态不成熟等问题。 提升东大街商贸竞争力 东大街位于西安老城区,明城墙内,西起钟楼,东至东门,全长约2.2公里,是西安最繁华、最主要的商业区域,也是西安城墙内最后一条进行大规模提升改造的轴线大街。 此前,东大街存在的基础设施老化、交通拥堵、环境质量差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严重影响该地段发展的瓶颈。 为进一步延续和提升东大街的商业氛围,稳固其“西安第一商业街”的商业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商贸竞争优势,西安市东大街开始展开大规模综合改造。 据介绍,本规划的定位为打造以旅游、商贸为主、具有历史记忆的西安市精品商业街区。 在未来建设中,不仅要优化东大街商业环境,更要更新东大街的商业业态;不仅传承东大街历史文化,还要留住东大街的历史记忆;同时,改善东大街城市配套,提升东大街的整体风貌。 交通是东大街改造的重点之一,据了解,东大街的道路会被设计为综合性主干道。规划中显示,东大街改造将部分新规划项目机动车出入口设置于背街,减少机动车出入口对东大街的冲击。结合近期项目规划用地范围,调整三处规划道路红线,结合现状建设情况调整一处规划道路红线,疏通五条道路。 此次规划对建筑高度有严格要求,会分为9米控制区、12米控制区、24米至36米控制区。钟楼至东门城楼通视走廊宽度为50米,通视走廊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9米。 留下更多的老字号 根据规划,东大街建筑主色调为灰色和土黄色。灰色、土黄色赋予建筑厚重、沉稳的色彩感受,体现东大街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东大街建筑辅助色为棕色和赭石。棕色和赭石赋予建筑庄重、高贵、典雅的色彩感受,强化东大街厚重的历史氛围,在细节中创造出有时代气息的建筑形象。 东大街建筑点缀色为红色、青色、白色。红色提取了钟楼、鼓楼等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要素,具有强烈的建筑标示性;青色是城墙、城楼以及东大街民俗传统建筑的色彩要素,呈现平和,沉稳的色彩感受;白色是容易搭配的点缀色,容易与其他色彩相适应。根据规划,改造后的东大街将建成商贸服务区、中心商业区和市级商业中心,还将成为旅游服务区,保留其现有特色,以小型店面为主,大型商场作为支撑。 而很多市民关注的东大街地标建筑,规划部门表示,作为老字号,允许其自行改造,比如西北眼镜行、五一饭店、大华饭店这些企业,允许自己拆迁重建,让更多老字号留在东大街。 改造后的东大街,既能让外来游客感受到西安的商业文明,同时又是消费购物和休闲娱乐的地方。将来的东大街,不仅是一条历史之街,还将是西安地区最好的时尚之街,最能体现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一面。届时,大家依恋的东大街将依然是名品、名店云集的一条商业街,也是一条古城文化和商业文化最佳结合的商业街。 “棋盘式”布局 西安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种类繁多的文物古迹,成为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皇城复兴”计划的提出与实施,近年来,西安市对老城区内的历史街区进行了逐渐修复与整治。 西安市明城墙内以钟楼为中心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是西安城市的主线。按照“皇城复兴计划”,老城区将形成以钟楼为核心的商圈,实现“购物、商务酒店、金融证券、餐饮、文化娱乐、休闲健身、观光旅游”等功能。 同时,老城区内人口将逐步下降,西安市行政中心和火车站进行北迁,以实现每日出入城区人口数量降低,固定人口由现在的40多万降到25万。老城原则上“只拆不建、多拆少建”,保留原有城市功能,城内交通将过渡到以步行为主,辅以轻便简捷的电瓶车等交通工具,以确保城市历史文脉传承并提供老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0多年前,西安完成了南大街的改造,1998年北大街开始改造,2007年西大街改造竣工。这种以主干道改造为核心的“棋盘式”布局特色鲜明。 改造后,北大街在建筑布局上着重空间秩序,建筑风格突出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再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基础上保持历史文脉,改善旧城的城市景观。 南大街则成为西安金融业密集度最高的区域,在1公里的街道上,几乎集中了西安主要的金融机构。 西大街已建成仿古一条街,形成了多家古香古色的商场。 正在改造的东大街,将建成容纳各类服饰、餐饮、电器等专卖店的西安特色步行街。 特色街区“褪色” 据了解,西安市的历史街区改造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功能区划较为鲜明的架构,但在改造过程中,存在缺乏特色、未实现差异化发展等问题。 西大街曾是西安市最为繁华的商业街区之一,这里浓缩了西安商业的传统特色,同时集中了钟楼、鼓楼、城隍庙等名胜古迹,而同盛祥的牛羊肉泡馍、德发长的饺子宴、贾三灌汤包、桥梓口贾永信、王魁腊汁肉夹馍等西安传统小吃也汇聚于此。 经过改造的西大街,新建筑和原有建筑形成统一的仿唐风格,均为朱红色的横梁,青灰色的屋檐,这样的建筑风格与西安的历史文化背景相适应,体现了古城西安的文化和风貌。 然而,经过数年运营,西大街的商业模式发展并不尽如人意。除了距钟楼最近的几家商场有较高人气,商业项目大多成绩平平,更多的项目仍处于招商状态。 西大街的设计初衷是以仿唐风为主要特色的“唐人街”,但目前街区只有建筑是仿唐的,在经营方式上缺少“唐式”特色。比如,酒店可提供仿唐服务、小巷子行车可尝试使用拉车、轿子,商场内的工作人员可着唐装为大众提供服务,因为只有“表里如一”,才能区别于其他商业形态。 西安市一些历史街区进行改造期间,既要容纳百货商业,又要形成景观特色,还想保留原有商业资源,更要承载交通容量,结果导致在业态选择、招商引资方面,缺乏独具特色的规划;西安旧城区内大型商业体多,因为分工及特色不明确,导致西大街、北大街在旧城改造完成后,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商业地位。 理好三种关系 谈及历史街区的改造,多位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专业人士均表示,在对历史街区的改造中,应该处理好改造与保护、历史景观与商业形态、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三方面的关系。 首先,改造历史街区在大兴土木建造仿古建筑的同时,更应该对那些成片的古民居和商铺进行保护。以明城墙为分界的西安市旧城区内文物古迹与旅游景点多,商业形态多样化。 其次,寻求历史景观展示与商业形态发展的结合点,也是历史街区改造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西安在城市建设中应该遵循新旧分制的原则,就是把城市的经济、政治热点建设在新城区。比如,大型商业综合体需建在人员相对集中的新城区,而老城区则需在加以保护的基础上发展观光旅游业。这样一来,既能缓解老城区的交通、人流压力,又能保存老城区自然平静的生活风貌。 最后,在不同街区的区域性发展与城市整体规划中,既保持一致性又寻求特色,是历史街区改造的新课题。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能在大拆大建之后,成为建筑风格雷同的现代新区,而失去最能代表这一城市的鲜明特色。 西安是千年古都,又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在不同区域各展风采,传统老街区发挥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新城区要突出城市功能定位,合理科学地解决人居、交通、商业、休闲等多种元素。 正在改造的东大街,将建成容纳各类服饰、餐饮、电器等专卖店的西安特色步行街。西安东大街将打造精品商业街区,稳固商业核心地位。 西大街 西安市西大街 西安西大街位东起钟楼,西至安定门,全长2088米。 西大街之名始用于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自古以来就人文荟萃,商贾云集。同时,西大街也是西安名胜古迹荟萃之地。 在这条古老长街上,有安定门、都城隍庙、钟楼、鼓楼,还有许多著名的百年老字号名店及产品,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德懋恭水晶饼、德发长饺子宴等古今名扬。 1983年的西大街 新中国成立后,如东大街一样,其优越的位置使西大街成为西安传统的商贸中心和交通主干线。随着城区内商贸业的日益发达,两公里长的西大街成为远近闻名的匾牌、戏装道具、小百货等商品的集散地,从事这些行业的商铺竟有526户之多,城隍庙商场更是成为当时人们进城必去的地方之一。 从2001开始,西安市政府对西大街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改建后的西大街从原来不足20米拓宽到了30米,为双向四车道,设有两条双向公交车专用道,并大幅增宽人行道,道路宽阔,交通畅达,极大地改善了老城内的“行车难”。街道两旁的人行道全部采用上等石材铺就,图案传统古典,色彩沉稳朴实。 整个改造工程延续了传统历史文脉,对沿街原有和新建建筑都进行了以唐风为主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改造,恢复了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城隍庙前牌坊,大大增强了古城的历史特色。漫步西大街,使人恍若回到盛唐一般。 西大街仿古商业街商业不旺的六大原因 自古以来,西大街就是人文荟萃、商贾云集,并拥有着浓浓商魂与深厚的文化底蕴。2001年,为了保护古城传统风貌,延续古城历史文化,使西大街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西安市人民政府、莲湖区人民政府历时四年、投资35亿元对西大街进行了综合改造。 2005年元旦改造基本完毕,整条大街建筑物唐风古韵,基础设施也优于西安其他几条大街,近五年过去了,但人气却还是大不如以前,日益衰落,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号称西安第一黄金商业街的西大街,为何商业不旺?为何不见其金光闪闪?是政府决策不对还是唐式风格不好,显然都不是…… 从目前看,西大街的业态包括了酒店、大型百货零售业及少量的餐饮业等,人流量及业态结构还不是很好,而且极其不合理,业态之间没有互补,剩下的只是恶性的竞争。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我们的商业地产大师们没有作做好: 一、有文化没产业 西安有文化,华夏文化之根,文化底蕴之深厚少有能比之。但是,如此之有商业价值的文化却被我们的商家和商业地产大师们给忽略了,实乃可惜呀,可惜的与人家进行恶性竞争而不知悔改。 二、建筑上体现了西安,商品上缺少了西安 唐式建筑风格极大的体现了西安光辉的历史,也提升了西安的城市印象,但我们的商家和商业地产大师们却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可以搬着指头数一数,整条西大街上有几家经营的是有西安特色的呢?怪什么国外朋友和外地游客不去呢,因为,连近在咫尺的西安人都吸引不去,何谈外地人呢! 三、建筑上体现了历史,经营上忽略了历史 经过改造,西大街长达 2088米的街道两旁,建筑风格形成了统一的仿唐风格,这在西安市目前新的商业区建设上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建筑风格与西安的历史文化背景相适应,体现了其所在地区的文化和风貌,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 如此稀缺资源无人去用,而一味的去追求“时尚”,所谓的“大众时尚”令无数西大街的商家尽折腰,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老瓶子装新酒还是新酒,品不出来味,时间长人们就不来喝了,为何不学学西凤酒也搞个十六年,装点“老酒”进去呢? 四、修新忘老,古为今用不会用,缺少“历史产业” 西大街上有钟楼、鼓楼、城隍庙等许多名胜古迹。名胜古迹的存在,对提升整个商业街的文化氛围、带动商业发展,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这是其他商业街所没有的。 为何不将其系统的规划设计为西大街特有的“历史产业”呢?这对提升整个西大街的商业地位和价值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的。 五、有广场无市场,缺乏广场经济 西大街不但是个商业聚集区,而且是休闲聚集区。在西大街上遍布了钟鼓楼广场等大小9个广场,这不仅给西安当地的消费者逛街、购物提供了一个相对休闲的场所,也常常让外地游客流连驻足。为什么不充分利用西大街的九个广场,发展广场经济呢? 六、业态单一不合理 西大街为何商业不旺? 要改变目前这种尴尬的局面,相比要从深层次的去考虑挖掘,西大街定位是什么?商业街?不!是仿古商业街!是唐风、唐韵……但目前所有的商家只是“徒有其表”而已,挂“仿古”卖“新货”……自欺欺人。 所以,要想改变西大街目前这种尴尬的局面,就要避开直接的竞争,不要像俗语所说的那样:南山猴、北山猴,一个挠头都挠头。业态单一相同,放眼看去,整条西大街上有多少百货,恐怕不下五、六家吧?看看西安那条街有这么多,最繁华的东大街也不过三、四家而已,难怪西大街的百货是“你家倒完我家倒,招牌换个不停”。 有人可能要问,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不都是百货林立吗!为什么人家能繁花似锦呢?其实,西大街的运营商们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上述的二个地方都是面向全国的,甚至于是面向世界的,你西大街能吗? 所以,西大街的崛起,是要站在城市运营的高度上去考量,是要用城市营销的手段来运作,是要有经营城市的理念,而不是简单的说是卖服装还是卖鞋帽的问题。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