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藏族的“桑”文化解读.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66322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藏族的“桑”文化解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藏族的“桑”文化解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藏族的“桑”文化解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藏族的“桑”文化解读*林扎西卓玛 华锐东智*内容摘要:煨桑习俗是藏民族最普遍的一种宗教祈愿礼俗和宗教场所不可或缺的祭祀仪式,蕴含的信仰深深根植于藏民族的精神深处,同时也寄托着藏民族的情感,代代相传。煨桑仪式从藏族远古的民间信仰到苯教形成再到藏传佛教建立之后的定形,以至于到现如今,经历了长久的发展与变化,虽然其文化内容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在现实生活中所扮演的“吉祥好运”这一重要角色始终未变,仍然在广大信仰群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关键词:藏族 煨桑 祈愿 祭祀煨桑,是藏族地区僧俗最普遍的一种祈愿仪礼,其最佳时间是早晨。每逢初一、初八、十五,或是宗教节日,大早起床首先在自家院落或房顶煨桑,然

2、后带上柏树枝、桑仔、清水到附近的寺院、山顶去煨桑礼佛、祭祀神灵。煨桑是祷告天地诸神的仪式,以桑之香烟将天地连在一起,桑烟不仅对凡人有清香舒适之感,而且使诸神的殿堂也芳香四溢,诸神闻到桑之香味会高兴、快乐。因此,僧俗以这种香味来敬佛、礼佛,希望神佛会愉快地降福给敬奉他的人们。230*本文系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托项目“新时代藏传佛教寺院依法管理对策研究 以甘肃涉藏地区为例”(批准号:2021WT015)的阶段性成果。*林扎西卓玛,甘肃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甘肃省藏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藏族传统文化;华锐东智,甘肃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甘肃省藏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

3、“四个一批”人才,研究方向:藏族传统文化。这一祈愿仪礼最早起源于藏族古老的民间信仰,后被苯教和藏传佛教所吸收借用,经一代代信仰者的传承,沿用至今。煨桑仪式在藏族人生活的许多场所都可举行,诸如婚丧嫁娶、出门远行、求福祛病等。一“桑”之源起在一个旁观者看来,藏族地区蓝天白云下袅袅升起的青烟,传达出的更多是一种原始和古老,同时也夹杂着某种神秘色彩。纵观藏族文化的发展史,在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藏族在与自然环境冲突、调适和融合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观念;原始信仰中的许多东西被后来形成的以图腾崇拜为主、具有一定宗教仪式的苯教所吸收。公元 7 世纪佛教从印度和中原传入西藏,经过与原有的苯

4、教抗争、融合、吸收,形成了独具藏族特点的藏传佛教;煨桑这一古老又普遍的仪式是在藏族原始宗教、苯教以及藏传佛教催化下形成的。关于藏族“桑”之起源问题,我们要将其置于广大藏族地区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双重背景中来加以研究,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藏族是多数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宗教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生活习俗深受其影响。在藏族煨桑习俗研究方面,罗洪忠在 西藏人文地理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西巴煨桑斗熊节(西巴在西藏自治区波密县多吉乡)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说:煨桑的起源要追溯到古象雄时期,苯教的祖师幸饶弥沃从象雄到了工布(如今的林芝),在这里初转法轮,并传下了煨桑的方法。据 巴协

5、记载,莲花生来藏传法行至桑耶地方时,本波教徒便向他煨桑致敬,后被印度佛教普遍采用。在研究关于藏族煨桑习俗来源问题时,学术界对上述资料应用很广泛,从231 藏族的“桑”文化解读 罗洪忠:西巴煨桑斗熊节,西藏人文地理,中国西藏网,2017 年 8 月 9 日。中不难看出,一方面,藏族的煨桑习俗最晚产生于苯教时期;另一方面,从文中所引用的史料“并传下了煨桑的方法”看,煨桑习俗也有可能产生于苯教形成之前。从文化角度而言,藏族地区煨桑习俗的产生有其社会背景和实质功效,这种礼仪习俗的产生可追溯到藏族的原始社会时代。巴桑在 原始苯教信仰在藏族民俗中的遗留 一文中提及:最初是藏族男子在出征或狩猎回来时,部族中

6、的首领、老年人以及妇女、儿童在寨外郊野燃上一堆柏树枝和香草,并不断向出征者或狩猎归来者身上洒水,用烟和水驱除因战争或其它原因沾染上的各种污秽之气。其实,这一做法至今还遗留在藏族地区的民俗民风之中。在藏族地区,每当家中有病人,或喜得儿女后,路途较远的亲人前来慰问和祝贺时,家人要点燃柏树枝或柴薪,来者必须从火上跨过。另外,送葬完到死者家门口时,所有人必须用清水、奶水洗手,面前有一大堆柴火燃烧。尤其在晚上,当处于上述第一种情况时,来者无论是谁,进门时(路远者一般不得进门)必须用烟火来驱除污秽邪气,目的是让病人转危为安,让孩子健康成长,不受邪气危害。从藏族这一古老习俗遗留的内容看,当时人们所利用的柏树

7、枝、香草、清水以及人们的心理需求,都与现在煨桑习俗的仪式和民众的夙愿如出一辙。因此,笔者认为,就藏族煨桑习俗的渊源问题而言,上述这段史料有价值且可信。可以推断,首先是苯教接受了这一做法,而后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格式化,又被藏传佛教利用并且再次对煨桑仪式进行了规范化,并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神山和不同教派的诸多“桑文”(煨桑时的祈愿文)。根据苯教史料,迎请神灵前先要焚香净化周围环境,消除不净和秽气。燃桑是净化行为,每处污点、鬼、魔和秽物都会由此而排除,具有净化环境,消除邪气、秽气的功效,发展到后来,就与藏族吐蕃时期的纷纭战火联系起来,以“桑”来祭祀诸多神灵,祈祷部落平安、战争胜利,成为高原先民同高高在

8、上的神灵沟通的主要方式。人们认为,高高升起的桑烟可以直达天界,到达神住的地方,可将人间的美味传至上天,使半空和空中诸神得以欢喜,从而保佑世232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六辑)巴桑:原始苯教信仰在藏族民俗中的遗留,山海经(故事)2016 年第 11 期。间凡人事事如愿、平安幸福。直到公元 7 世纪以后,佛教传入青藏高原,佛苯两家为求得各自在青藏高原的一席生存之地,进行了长期的冲撞、斗争,其结果使两种文化相互融合和借鉴,由此,煨桑仪式与藏传佛教结合起来,规模更大,更盛行。可以说,煨桑仪式是藏族的原始信仰、苯教以及与藏传佛教多重文化形态催化下形成的一种新的宗教文化礼俗,它里面所含之意义在敬神中掺入了

9、敬佛的具体内容,藏传佛教人士也为此撰写了“桑文”,形式不变而其对象有所增多。关于煨桑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煨桑习俗起源很早,起初是藏族先民为了保护自己而采取的一种祈求方式,后来与苯教和佛教的有关仪轨相融合,产生了如今在广大藏族地区普遍存在而且规模盛大的一种宗教祭祀活动。普通家庭每日的煨桑是对神和佛的祭祀,用袅袅香烟送去人们的祭品,延续至今。第二,煨桑在正式的仪轨中具有净化环境,消除邪气、秽气的功效;煨桑的目的是祈求平安健康、福星高照。第三,规模盛大的煨桑节和从前西藏地方政府官员集体煨桑的传统是逐步形成的。煨桑节是古代藏族各部落一年一度的重大庆典,一般在夏季五六月举行。节日前两天,由

10、本部落的佛教持咒师集会诵经,向战神,即山神献祭祈祷,并将一个象征魔鬼和敌人的草人缚在一个特别制成的木架上,向其诵咒,勾来其灵魂,禁锢在草人上;第三天,本部落男女成员齐集,举行盛大的煨桑仪式,然后将草人送往选定的方向和地点,诵毙命咒,群众向草人射箭,鸣枪,呐喊助威,将草人焚烧,这时众人齐呼“神胜了”的口号。有的地方还要进行赛马,表演武艺,演唱 格萨尔 史诗或本部落的历史;部落成员共同聚餐,然后散去。这一节日在青海果洛地区的部落中仍有遗存。1751 年西藏噶厦政府建立,噶厦政府每年夏季和冬季各举行一次大规模煨桑仪式。仪式由噶伦(原西藏地方政府主要官员)主持,地点在大昭寺的屋顶上。凡噶厦大小官员,都

11、必须身着官服来参加这一活动。煨桑的那一天,大昭寺屋顶上烟雾弥漫,几十位僧人伴随法号进行各种祭神仪式,并由身着古代武士铠甲的寝宫伺卫营不时鸣放火枪,四名贵妇打扮的女子手抓金盅敬祭神灵,233 藏族的“桑”文化解读 钟静静:藏族煨桑仪式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 1 期。拉章强佐(大昭寺司库)大摆油炸果子和干鲜果品,这就是所说的“夏季白祭”和“冬季白祭”。二“桑”与桑耶寺桑耶寺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扎囊县桑耶镇境内,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哈布山下,始建于公元 8 世纪吐蕃王朝时期,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8 世纪末,时任赞普的赤松德赞笃信佛教,他将印度的两位

12、佛教大师寂护和莲花生迎请至西藏弘扬佛法,并决定修建一座寺院。公元 762 年,赤松德赞亲自为寺院举行奠基,历时十二年,到 775 年终告落成。传说在初建时,赤松德赞急于知道建成后的景象,于是莲花生就从掌中变出了寺院的幻象,赤松德赞看后不禁惊呼“桑耶”(意为“出乎意料”或“不可想象”),后来就把这一声惊语作为寺名,于是该寺也就因国王一声惊语而被命名为桑耶寺。此后,赤松德赞又从唐朝、印度和于阗等地邀请来僧人住寺传经译经,并宣布吐蕃上下一律遵奉佛教。因此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具备佛、法、僧三宝的正规寺院,在藏传佛教界拥有崇高的地位。据传说,世界所有生命的物质都有一个共同的主宰即尼金扎马布(红夜叉)。传说

13、,有一次,西藏各地的夜叉都汇集到桑耶寺,它们用人命打赌,谁输了它那里人就会死得多。拉萨的嘎玛夏夜叉在临来桑耶寺之前,拉萨人希望他能获胜,到处插上经幡、煨桑,为嘎玛夏的运气祈祷。桑耶寺的建造历经多年无数工匠的艰辛劳作,当时外来的佛教与吐蕃本土的苯教发生了剧烈冲突,此时人们便采取煨桑的形式来调和。根据传说,莲花生大师应邀传播佛教,在修建桑耶寺时遭到鬼怪精灵(佛教将苯教称作“鬼怪精灵”)的干扰,白天修好的工程,晚上被破坏无遗,周而复始,完工期一延再延。为了整治这一局面,莲花生在藏历五月十三日这一天,作了一场祭祀世界神祇的仪轨,所有鬼怪精灵皆被慑服。自此,桑耶寺的建造十分顺利并很快竣工,当时这种祭典,

14、采取的就是煨桑之烟祭。桑耶寺的落成庆典由舞蹈、歌唱、吟诵、祭神等多个场面组成,其中祭神仪式是重要部分,祭神仪轨以烟祭为主,此后,每年藏历五月十三这天,拉萨市民不分贵贱高低,人人穿上节日盛装,全家到大昭寺屋顶上,或到各寺院屋顶上,以及各山头、河流旁、圣湖畔、田间地头焚烧香枝,祭祀神灵。这一天,234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六辑)就是“世界焚香日”。据说,当年赤松德赞为庆祝桑耶寺的落成,在桑耶寺对面的小山顶上砌了一座巨大的香炉,并在当年的五月十三日那天焚烧香枝,祭祀神灵,他以后的三代赞普都亲自主持这一天的焚香活动。在桑耶寺的宗教活动中,煨桑占有突出地位,是不可缺少的宗教仪式。三“桑”与藏族历史人物

15、煨桑仪礼在藏族地区已延续了上千年的历史,乍看起来,是人们冥冥之中的幻想世界,但是,它还是有其产生的思想基础、社会背景和美好的神话传说。据藏文文献记述,桑之产生与藏族历史上的吐蕃国君牟尼赞普和英雄人物格萨尔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1.牟尼赞普与桑根据传说,公元 8 世纪,吐蕃国王赤松德赞之子牟尼赞普即位后,看到生活在吐蕃社会的人民中间有着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对此他非常伤感。为了在他统治的社会中人人都过上平等的生活,牟尼赞普三次下令平均财富,对吐蕃社会进行了改革,但始终无法改变这贫富不等的社会现象(这三次改革实为历史,但都因受到上层人士的阻挠而失败)。有一次,牟尼赞普向寺院僧人问道:“今天的吐蕃社会

16、为什么一些人贫穷,而另一些人却很富呢?”僧人答道:“这是命,是前世因缘所定,是因果报应啊!”牟尼赞普又向僧人问起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一问题时,僧人回答说:“尊敬的赞普,上供奉佛祖,下布施众生吧。”对人们中间贫富不等现象无奈的赞普,只好依顺僧人的办法,于是来到藏族历史上的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向寺院敬献了 四阿含经 律本事 俱舍论 三部佛教经典,向寺院佛像献了许多供品,并向广大百姓布施,同时还以桑祭祀神灵佛祖。从此以后,桑耶寺就有了供桑的宗教活动,后逐渐传到整个藏区的寺院和民间。2.格萨尔王与桑在那优美遥远的传说中,四方妖魔在人间到处横行,残害百姓,天神为了拯救人间,将俊美无敌的天神之子格萨尔派到妖魔作

17、乱的人间。这位英雄的神子降世后,展开了降魔灭妖、抑强扶弱的频繁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在一个235 藏族的“桑”文化解读 祥云满天、万道金光的时辰,英雄的格萨尔召集他的精锐将士、总管臣民,面对众人朗朗唱道:上古谚语说得好,无箭弯弓何作用?无弓怎能发射箭?两全其美方可妙。无人神灵保佑谁?无神万事皆逆运。若是二者共在时,心想事成大吉利。五月十五时辰吉,岭国臣民请细听,上玛迦山峰之巅,煨名贵柏桑之叶,祭四方神灵护法。这是格萨尔王的一段唱词,虽然他是一位盖世的神子,但在他看来,若不煨桑祭神,岭国的护法神就不能协助降伏妖魔,不能使自己的事业取得成就。因此,格萨尔率领各部落于藏历五月十五日举行煨桑祭祀活动。

18、自此,格萨尔在滚滚桑烟中开始了他保家卫国、降伏妖魔的伟大事业。四“桑”之含义及供品煨桑作为藏族地区人人皆知而时常进行的一种礼佛行为和宗教文化习俗,有其所含意义和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1.双重含义“桑”是藏语,有人将其译为“祭礼烟火”“焚香祭”“烟祭”等,这些译法都根据其具体内容而意译。关于藏语中的“桑”字,其本意为“清洗、消除、驱除”等,实有“净化”之意,但以其过程、人们煨桑时的心态以及所用物品来看,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供奉仪式。所以,桑有双重含义:一是净化,诸如“土地神已被净化”“护法神已被净化”等;二是祭祀献供,因为煨桑时除一般要点燃具有香味的柏树枝外,还要用到“桑仔”、清水等食品,众多

19、食品之应用,明显有祭祀供奉之意图。236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六辑)华锐东智:拉卜楞民俗文化,青海民族出版社,2004,第 5758 页。关于“桑”之“净化”的含义,依藏族习俗看,迎请神灵前首先要焚香净化周围环境,消除不净和秽气。有关用香味来净化环境,供养诸神,在宗喀巴大师所著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 第二章 下士道的修行次第 中有如下记述:普琼瓦尊者说:“我最初供养的是甘香松之类的较差的香草,其味辛辣;少有条件的时候供养的是四合香味的长香,其味具香;现在供养的是沉香及安春香,这两种香的味道极为香馥。”可见,用“香味”净化、供养是苯佛文化互相影响、相互吸收的共同点之一。同时藏族人认为,普通人生活处

20、随时都有污染,是一种污垢,一种不净。桑是一种净化行为,每处污点、鬼、秽物和魔都因此而被排除,具有净化环境、消除邪气和净化心灵等功效。2.仪式及其供品藏传佛教的祭祀目的同样有着很强的功利性,其最大的功用是献供的对象要听从祭祀者的旨意,要提供帮助,使祭祀者的心愿得到满足,事业获得成功。就此而言,藏传佛教祭祀的动机充满了现实性。当初,在大地上隆起雪域高原的时候,似乎注定了它就是盛行宗教的空间。遍布于藏族地区各角落大大小小的寺院,不仅是宗教活动的舞台,而且是宗教文化产生和昌盛的源泉。在藏族地区,凡是有人烟的地方就有寺院,凡是有寺院的地方就必然有名目繁多的宗教仪轨和祭祀方式,桑烟习俗就是产生于藏族先民的

21、远古信仰而又广泛流行于民间的一种宗教行为。每当你步入藏族地区某一寺院或某一人家院内,你会发现院内设置的煨桑炉。无论在院子中央、房顶,还是在墙壁上,这都是虔诚的主人亲自选定的地方,此处必须保持干净,不能受半点污染。多数信教民众将煨桑地方选在房顶或院内某一高处,就是为了保持祭祀场所之洁净。煨桑时所用供品有:具有清香味的柏树枝、桑仔(装在长约 150 厘米、宽约 50 厘米的布制口袋内,外表造型美观,藏语称其为“桑扣”)、清水等,严禁将荤腥食物放置桑炉中。煨桑时也有一定的顺序,先将柏树枝放置桑炉中点燃,然后在其上放桑仔,最后用一237 藏族的“桑”文化解读 宗喀巴著,华锐罗桑嘉措释译 菩提道次第广论

22、,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第 166 页。枝柏树叶沾上清水,向燃起的烟火泼洒三次。煨桑者口诵“六字真言”或者其他经文,如“宗喀巴颂(玛则玛)”等,浓浓的桑烟冉冉升空,渐渐与洁白的云朵融为一体。桑烟带着人们的祝愿,“六字真言”表达民众的祈求:上天与神明,给人间降雨赐幸福,给人间伏妖祛百病。从上述形式来看,煨桑祭祀仪式有着很强的功用性和现实性,其最大的功用是要给祭祀者提供帮助,满足其心愿,促其事业有成。从藏族地区僧俗民众习俗看来,每到初一、初八、十五以及宗教节日和佛祖纪念日时,信仰者便早早起身,首先在自家院内煨起桑,然后带上柏树枝、桑仔等去寺院经堂、佛殿或高山顶煨桑,拜佛、法、僧三宝和诸神灵,求

23、得今生平安,来世幸福。在宗喀巴大师所著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也有这样的记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定要尽力供养三宝,尤其是佛的诞辰、成道吉日或其它有关庆祝佛教盛会的日子中,做力所能及的供养,这种供养的功德是很大的。”由于向众菩萨、众佛、众神献供了巨大的加持力,所以祭祀者能获得很多成功,对此宗喀巴大师在其 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综述为 8 种功德:(1)正式进入了佛门,不信邪教;(2)成为一切戒律之依物,修持善行;(3)能把原来所造的种种业障变轻微,甚至可完全净治所有业障;(4)能积集广大福德资粮;(5)能弃恶行善,不堕入恶趣;(6)人与非人难以加害;(7)所希求之愿望皆能实现;(8)能迅速获得真正果

24、而成佛。佛经中说,诸多神灵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只要一闻桑烟之香味便宛如赴上等的宴席,因此,在藏语中神的名称是“知萨”,意为“食香”,这里的“食”指用鼻子闻到香味,并非指口感之美味。桑之香烟能使诸神心情愉快、得以欢喜,所以藏族人在不倦地举行着这种千年流传的不变仪式,就是为了却这份迫切的夙愿。他们深信:“一切有情,作业修因,善恶不等。”238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六辑)华锐东智:拉卜楞民俗文化,青海民族出版社,2004,第 6062 页。五“桑”之主奉对象许多藏文文献中都说莲花生是第一个改造吐蕃鬼神者,是他让吐蕃的鬼神皈依了佛教,成了佛教的信徒和护法。莲花遗教 五部遗教 巴协 宁玛派教法源流 等书

25、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述,莲花生大战吐蕃鬼神的故事尤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莲花生把吐蕃的土著神灵纳入佛教体系中,规定了用佛教的仪轨来祭祀这些神灵,这对佛教的传播和消除高原传统间的隔阂十分有利。但根据佛教文献的记述,莲花生的这种改造不是容忍和迁就,而是他以征服者的身份出现,使吐蕃的鬼神们无计可施、俯首听命。这种征服和被征服也反映了佛教文化征服高原早期文化,当然按历史事实看,莲花生时期仅仅是个开端,征服或者改造的彻底完成经历了几个世纪。这些文献秉承莲花生的改造精神,制定出了更为详尽的仪轨,佛教与吐蕃神灵间的陌生感完全被排除。因而这部分所讲述的有关献供品的来源,无疑是指藏传佛教信仰者向本土神灵献供的起源和缘由

26、。如前所述,藏族地区煨桑祭神的起源可追溯到佛教传入青藏高原之前的时代,是高原先民同高高在上的神灵互相沟通的一种方式,后又在其内加入了苯教与藏传佛教所敬奉的神灵,因此这些神灵系统就变得极为庞大,主要有:历代根本传承上师,一切本尊神,三世佛,遍照如来等五佛,三怙主等一切菩萨,导师佛陀等三宝;布达四十二尊,愤怒极胜,饮血五十八尊,文殊身之众神,莲花语之众神,大胜功德之众神;满于大地之龙神,满于半空之念神,满于大地之龙神、八部、非天、吉祥黑天女,世间十二地母;密咒内外护法,祖先传承之护法,梵天等八神;三界龙神、地神、阳神、战神,凶暴地方神,住于村庄之地神、住于灶房之灶神、路神、战神、草木森林之众神;获

27、得强盛之战神、遍于四洲之战神、身口意之战神;内、外、中间之赞神,三百六十个魔神、阳神凶暴战神、十二属相众神等。239 藏族的“桑”文化解读 才让: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民族出版社,1999,第 151 页。结 语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出的煨桑仪式,是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发展的产物,一直在民族内部发挥着巨大的文化功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要想得到好的结果,就必须与自然界的凶兆做斗争。煨桑献祭和祈祷特别具有心理慰藉的功能,这一仪式通过一种象征的手法,使焦虑与不安得到宣泄和化解,从而达到人心的宽慰与安定;同时煨桑仪式有助于强化藏民族的宗教信仰,这种仪式周期性的举行,有助于巩固和增强宗教感情,宗教仪式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宗教意识的外在体现,是沟通人与神关系的中介,强化人对神的实在性感觉,增强人的宗教情感。在漫长历史中,藏族生活在广袤的青藏高原大地上,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宗教以及仪式将人们连接在了一起,煨桑仪式将单独的个体聚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对于维系整个藏族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得藏族民众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不断增强。从藏族煨桑习俗可以看出,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构建一个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社会。240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六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