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育手记.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8657524 上传时间:2025-02-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手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手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划破手臂的孩子 2013年10月29日,天空下着丝丝小雨,给秋季的烦躁增加了些许润湿,校园里宁静空荡,学生们都在教室里,不知从哪个班级里飘来歌声,夹杂着朦胧的雨雾,使得这个下午有些沉闷和忧郁。 昨天下午的音乐课上,一名叫涛的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拿着自己课桌上的小刀划手臂上的皮肤,一次又一次,直到同桌夺去他手中的小刀,报告给老师,制止了他,后来游老师跟我打了电话。 为这件事,我感到吃惊。 涛是个不爱说话的高个子男生,内向腼腆。合班之前是2班的体育委员,在计算机课上表现的很勤奋好学,制作的作品有自己的创意和美感。暑假期间他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短期三个月的实习。同学们对他的印象是不爱说话,很少和同学们一起活动,平常爱掉单,如果同学主动和他说话,他也不大爱说什么,所以他心理怎么想,有什么事,同一个寝室的人都不太知道。 曾经有一次大扫除,我观察到他扫地和别人不太一样,特别的认真,清洁区有一块乱石堆,我交代让同学们用钳子把石头夹走,别的同学都敷衍象征性的捡了一些,然后玩的玩,聊天的聊天去了,只有他一个人默默无闻的不停的捡着,一直捡一直捡,我纳闷,感觉这个学生不太合群,太爱较真,也与别的学生不太一样。没想到这样一个特别负责认真的学生会做出伤害自己的举动。 我用2个小时和这个学生进行交谈,他谈到班级中人际关系的压力和不和谐很气愤,谈到父亲不同意他走读,谈到他自己和同学们的交往似乎格格不入,感觉到没有人能理解他,很困惑,难道这些是他自残的原因吗?我无法理解,我打电话联系了他的爸爸,告诉其实际情况,毕竟万一出了什么意外老师也承担不了责任,寻找家长的支持是必要的,我想家长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家长给学生请了假。我找到学生,送了一本书《人性的弱点》给他看,这本励志书籍在我曾经的生活道路上曾激励过我,我想也许帮的到他吧。 对于这类学生怎么进行心理引导?我毫无办法。在网上查找了有关学生自残的常识,我明白了许多。 浅谈青少年自残的主要原因   【摘要】 通过分析青少年自残人群的心理状态,了解青少年自残的各种原因,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走出心理误区,不再伤害自己。  【关键词】自残、青少年、原因、措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不断报道的自残事件,大多发生于青少年,加上自己身边曾经的经历,使自己萌发出写这篇论文的念头。根据资料显示,“青少年是心理问题的多发人群,在读中学生属于心理正常范围的占40 ﹪,属于心理不正常倾向的占22﹪,属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16﹪。”“高达43.7﹪的青少年曾经有过自杀念头,有23﹪的青少年有自残行为。”这些数据,是值得人深思其发生的原因的。  一、自残的定义   目前,对于自残行为的定义,在我找了各种资料之后发现研究者各自有独特的见解,综合各相关文献,可以归纳为:自残行为一般指无自杀意图的,为社会所不接受的,为逃避冲突的痛苦而对自己身体进行直接或间接伤害的行为,而自杀是自残的最极端境界。   二、导致自残的主要原因  各方资料显示, 导致自残的原因有很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学的根源;童年的创伤;现实的压抑;寻求关爱和关注;人格因素;青少年时期的特殊心理;生理因素等等。  (一)心理学根源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是人的需要,人有多层次需要,而需要是不断发展递增的,发展需要受到抑制的时候,人会感到痛苦。这时候发展需要会转化成压力,造成人的焦虑、紧张和烦躁。发展需要可能会异化,造成各种不良行为习惯。而自残正是一种压力转移的方式,是一种不良的发泄方式,一些人会习惯于增加自身肉体的痛苦来减轻精神的痛苦。  (二)童年的创伤  日本一项调查显示,儿童和少年时期遭受过精神暴力的人,实施割腕等自残行为的风险约是普通人的9 倍,经历过家庭破裂或在学校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也较容易自残。各种资料中显示,不少自残的青少年,都有过童年的不幸,例如父母的离异,家庭的暴力,在学校常受侮辱、嘲弄等,自卑心理严重,自我价值感低。童年的不幸致使长大后对自己的否定固化到脑海里,总觉得自己不如人,当压力困难出现时,也就会不自觉地采用自残的消极方式来解决问题。  (三)现实的压抑  人的心理承受力都有一定的限度,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残酷,生活节奏快学习负担重,而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状况、承受力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孩子在父母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期望中,不停地受挫,体验着挫败感,常常感到无助和无能,时间长了就会失控和绝望,产生心理危机,部分学生就会通过惩罚自己来处理问题,即把感情的痛苦转化为身体的一种形式,以减轻情感的痛苦和压力,缓解愤懑和紧张,从而防止自己做出更糟糕的事情。  (四)寻求关爱和关注  通过调查,人际关系淡漠、亲子冲突、伙伴关系紧张、失恋、单相思、对于力量的崇拜、学习压力、人生的消极情绪等等,每一条,几乎都能成为青少年自残的理由。但是这些原因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因为自卑, 经常自我否定或者自我挫败。他们陷入了情感的孤独,在没有人能理解他们的情形下,他们不得不用自残的方式引起亲人的注意或控制亲人,来渴望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五)人格因素  有的中学生对批评、挫折非常敏感;遇事情绪化,易冲动;有的自卑,对生活失去信心,长期处于焦虑之中,又无力改变眼前的一切,就会采用自残的方式释放心理压力;还有的是边缘性人格障碍,抑郁或创伤应激后反应,解离性疾患,冲动控制障碍等,在遇到压力打击时,也会反应消极,冲动行事,进行自我伤害。  (六)青少年时期的特殊心理  目前人类最大的感受就是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压力、挫折、困难和失败,成人一般都能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排解和转移。但处在13、14 岁年龄段的青少年是个弱势群体,心理、生理发展还不成熟,并且处于“精神断乳期”和“心理断乳期”,同时,又是身心发展“风暴期”。一方面认为自己长大了,有自己的人生观,可以独立面对社会,做自己的主人;另一方面处事中又显出幼稚和无力、无助,这对他们的打击和挫败,就会出现焦虑急噪的心态,进而就是行为的不能自控,出现自残行为。而16、17 岁的“大孩子”,是自我意识形成和自我认同确立的时期。这时,情绪敏感而复杂,不稳定,易冲动自尊心强,又带有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表现为过于关注自己的外表和行为,不安于平庸和过度的平静,奢求刺激中获得快感,这时如果自我同一性没有得到确立, 处在情绪不稳定时,走极端的行为也会是他们一些人选择的方式。  (七)生理因素  自残者往往极容易生气、冲动、焦虑、好斗,医学研究表明,这可能与他们大脑中多巴胺的含量较少有关。一些易发怒的人,如果大脑中多巴胺含量正常,他们会向外发泄自己的愤怒,而含量较少的人则会通过自残或自杀的行为把心中的愤怒发泄在自己身上,这表明自残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生理基础。就这些原因和我身边曾经的经历来说,我认为,现实的压力、为了寻求关爱和关注以及人格因素是导致青少年自残的主要原因。至少在我身边,高中时期就出现过自残的朋友。现在分析,她应该就是由于现实的压抑过大,同时为了寻求关爱和关注,才会选择自残。那段时间,她的父母离异,即使从小就由奶奶照顾长大,但是她还是觉得难以接受那个事实。于是在学习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她就会用刀子在自己的手上划出各种各样的伤口,或许也是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但现在看来,她还有另外一种原因,就是想从父母那里获得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而我除了很努力的劝她之外,也会在不知不觉变得和她一样,常常会在自己的手上弄出伤痕来告诉她,我在关心她。直到现在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曾经之所以自残的原因:第一是想与她建立一种认同感;第二也是为了缓解和释放压力。我们都会在心情不好时通过自残来调节情绪;成绩不好时自残就是自我惩罚的一种形式。对我来说,在考试的时候,看见手上的伤痕,就会提醒自己考试时不要因为粗心犯低级错误。当然,我们的这些行为还是隐藏的比较好的,父母与老师都没有发现过,毕竟,只是用刀子在手上划出一些伤口而已,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搪塞过去。虽然自己心里是清楚的知道那样做是不对的,但有的时候却不得已而为之,有点上瘾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使得自己现在终于明白曾经做出那些“傻事”的原因,所幸自己还没有因为那些问题而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真的似乎有点追随的意味。而我的那个朋友也渐渐走出了心理误区,现在也过上了正常的生活,每次和她联络时,都会想起我们曾经“共患难”的友情,我在心里也常常的为她祝福,希望她能真正的幸福。  在写这篇论文的过程中,我通过查询资料,了解了很多关于青少年自残的心理问题,并且懂得了他们之所以自残的原因。在此,我真的希望我身边的朋友们都能够走出心理误区,能够真正的快乐。 我将继续关注这个让人揪心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