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设计题目:长沙市滨江文化馆设计
目 录
第一章 建筑设计说明…………………………………………………………1
1.1 设计依据及设计要求………………………………………………………1
1.2 设计依据及设计要求………………………………………………………1
1.3建筑地区条件………………………………………………………………1
1.4 建筑内容 …………………………………………………………………2
1.5建筑构造处理………………………………………………………………2
1.6 工程具体做法 ……………………………………………………………2
第2章 结构设计说明 ………………………………………………………………3
2.1 结构布置…………………………………………………………………3
2.2 框架结构承重方案选择 ……………………………………………………4
2.3 材料选型 …………………………………………………………………4
2.4 初估梁柱截面尺寸…………………………………………………………4
第3章 竖向荷载计算…………………………………………………………………7
3.1 恒载标准值计算 ………………………………………………………7
3.2 恒载计算 ………………………………………………………………8
3.3 活荷载标准值计算 ……………………………………………………11
3.4 活载计算 ………………………………………………………………12
第4章 水平荷载计算 …………………………………………………………14
4.1 风荷载计算 ……………………………………………………………14
4.2 地震荷载计算 …………………………………………………………17
第5章 内力计算 ……………………………………………………………………21
5.1 恒载内力计算 …………………………………………………………21
5.2 活载内力计算 …………………………………………………………26
5.3 风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 ………………………………………………37
5.4 地震作用下内力计算 …………………………………………………42
第6章 内力组合 …………………………………………………………………45
第7章 框架梁柱配筋计算组合 …………………………………………………56
7.1 框架梁配筋 …………………………………………………………56
7.2 框架柱的截面设计 …………………………………………………61
第8章 基础设计 …………………………………………………………………70
8.1 工程概况 ……………………………………………………………70
8.2 柱下独立基础设计 …………………………………………………70
8.3 基础配筋 ……………………………………………………………74
第9章 自选构件设计(楼梯) ……………………………………………………77
9.1 设计资料 ……………………………………………………………77
9.2 楼梯板设计 …………………………………………………………78
9.3 楼梯斜梁计算 ………………………………………………………79
9.4 平台板计算 …………………………………………………………81
9.5 平台梁设计……………………………………………………………82
第10章 工程造价文件编制 ………………………………………………………84
10.1 工程量清单 …………………………………………………………85
10.2 工程量清单计价 ………………………………………………………99
参考文献……………………………………………………………………………164
致谢…………………………………………………………………………………168
附件
附件1 开题报告
附件2 译文及原文影印件
第一章 建筑设计说明
1.1 设计依据及设计要求
1、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发放的设计任务书
2、建筑专业提供的设计条件
3、国家现行的有关建筑规范和地方标准
1.2 建筑设计概况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工程概况:
(1)建设地点:长沙市
(2)建筑层数:三层
(3)耐火等级:二级
(4)抗震设防等级:七度
2、技术经济指标
总建筑面积4608.36m2,建筑占地面积1524.36m2。
1.3 建筑地区条件
1.气象:
(1)温度:最热月平均29.3℃,最冷月平均4.7℃;
室外计算温度:夏季极端最高40.6℃,冬季极端最低-11.3℃;
(2)相对湿度:最热月平均75%;
(3)主导风向:全年为西北风,夏季为东南风,基本风压0.35kN/m2
(4)雨雪条件:年降雨量1450mm,日最大降水强度192mm/日;
2.工程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各地层由上往下依次为:
(1)人工填土,厚度0.5-1.0m,不宜作为持力层;
(2)新冲积粘土,厚度0.7-1.5m,不宜作为持力层;
(3)冲击粉质粘土,厚度2.5-3.6m,是较好的持力层,承载力标准值240kPa;
(4)残积粉质粘土,厚度<1m,是良好的持力层和下卧层,承载力标准值300kPa;
(5)强风化泥质粉砂岩(未钻透),是理想的持力层,承载力标准值350kPa;
地下水位:地表以下2.0米内无侵蚀性,稳定地下水位埋深为3.6m-4.5m之间。
1.4 建筑内容
本设计为长沙市滨江文化馆设计,总建筑面积2500~4500m2;建筑层数:3层;层高: 3.9m;建筑总高度15米≯24米;
1.5建筑构造处理
(1).墙体部分
(a)外墙均采用240mm厚砖墙,隔墙采用240mm砖墙厚,砖墙只起分隔、围护
作用。
(b)墙身防潮:由于室内外高差为0.45m,由设置的基础梁作为防潮的构造。
(c)勒脚处理:勒脚处用防水砂浆打底,其作法根据不同房间的地面作法相应变
化。做法详见建施或结施图。
(2).门窗部分
窗采用铝合金推拉窗,门分玻璃门和木门。详见门窗表。
(3).屋顶:屋面为上人防水屋面,采用卷材和涂膜防水。
1.6工程具体做法
(1).散水——混凝土散水,做法详见建施或结施图。
(2).室外平台、踏步,做法详见建施或结施图。
(3).地面、卫生间地面、楼面、卫生间楼面的做法详见建施的《室内装修表》。
(4).内墙面、踢脚、天棚的做法详见建施的《室内装修表》。
(5).外墙面用面砖,做法详见建筑施外墙面做法规定。
(6).屋面(上人防水屋面),做法详见建施或结施图。
第二章 结构设计说明
2.1 结构布置
主体结构平面布置见结施,计算截面的平面布置见图2.1。框架的计算单元如图1所示,取④轴上的一榀框架计算。假定框架嵌固于基础顶面,框架梁与柱刚接。由于各层柱的截面尺寸不变,故梁跨等于柱截面形心之间的距离。底层柱高从基础顶面算至二层楼面,基顶标高根据地质条件、室内外高差,定为-4.80m ,二层楼面标高为3.9m,故底层柱高为 4.8m 。其余各层柱高从楼面算至上一层楼面(即层高),故均为3.9m计算简图见2.2.
图2.1 局部结构平面布置图
图2.2 结构计算简图
2.2 框架结构承重方案选择
竖向荷载的传力途径:楼板的均布活载和恒载直接传至主梁,再由主梁传至框架柱,
最后传至地基。
根据以上楼盖的平面布置及竖向荷载的传力途径,本文化馆框架的承重方案为竖向
框架承重方案。
2.3 材料选型
混凝土:采用C30
钢筋:纵向受力钢筋采用HRB400,基础采用HRB335,其它均采用HPB235.
墙体:内外墙进采用灰砂砖,重度Y=18KN/㎡
窗:铝合金窗,Y=0.35KN/㎡
门:木门,Y=0.2KN/㎡
2.4 初估梁柱截面尺寸
2.4.1梁截面尺寸
梁截面高度一般取梁跨度的1/81/12 进行估算,梁宽取梁高的1/2~1/3。本方案中边跨横梁高为6300×(1/8~1/12 )=525mm~788mm ,取700mm,截面宽度取250mm,
可得梁的截面初步定为b×h=250 ×700,联系梁的尺寸为b×h=250×600。
2.4.2 柱截面尺寸
bc=(1/12`1/18)h=(1/12`1/18)*4800mm=(267mm`400),取柱的截面为400mm*400mm。
2.4.3 框架梁、柱线刚度计算
对现浇楼面结构,截面惯性矩I的取值:中框架梁截面惯性矩 I=2I0 ,边框架梁的截面惯性矩I=1.5。本设计所选的框架为一榀中框架梁,则梁 I=2I0 。
所以
梁的线刚度
柱的线刚度
令二、三层柱的线刚度为1.0,则其它杆件的相对线刚度
图2.3 相对线刚度图
第三章 竖向荷载计算
3.1 恒载标准值计算
3.1.1 屋面恒载
防水层(刚性)30厚C20细石混凝土 1.0 kN/m2
防水层(柔性)4厚SBS改性沥青卷材防水层 0.4 kN/m2
找平层:15厚1:2水泥砂浆 0.015x20=0.3 kN/m2
找坡层:40厚水泥石焦渣砂浆 0.04x14=0.56 kN/m2
保温层:80厚矿渣水泥 0.08x14.5=1.16 kN/m2
找平层:20厚1:2.5水泥砂浆 0.02x20=0.4 kN/m2
结构层:120厚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0.12x25=3 kN/m2
抹灰层:15厚混合砂浆 0.015x17=0.26 kN/m2
合计: 7.08 kN/m2
3.1.2 二、三层楼面恒载
陶瓷地砖楼面:20厚陶瓷地砖面层 0.02x22=0.44 kN/m2
20厚水泥砂浆结合层 0.02x20=0.4 kN/m2
结构层:100厚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0.1x25=2.5 kN/m2
抹灰层:10厚混合砂浆 0.01x17=0.17 kN/m2
合计:3.51 kN/m2
3.1.3 梁自重
(1)主梁 bxh=250x700
梁自重 0.25x(0.7-0.1)x25=3.75 kN/m2
抺灰层 0.01x0.6x2x17=0.21kN/m2
合计:3.96 kN/m2
(2) 连系梁 bxh=250x600
梁自重 0.25x(0.6-0.1)x25=3.13 kN/m
抺灰层 0.01x0.5x2x17=0.17 kN/m
合计:3.3 kN/m
3.1.4 外纵墙自重
二、三层墙(有窗):
墙体: (3.9-0.6-2.1)x0.24x18=5.184 kN/m
铝合金窗: 0.5x2.1=1.05 kN/m
外墙面面砖: (3.9-2.1)x0.5=0.9 kN/m
一般内墙面抹灰: (3.9-2.1)x0.36=0.648 kN/m
合计:7.782 kN/m
二、三层墙(有门):
墙体: (3.9-0.6-1.8)x0.24x18=6.48 kN/m
铝合金门: 0.5x1.8=0.9 kN/m
外墙面面砖: (3.9-1.8)x0.5=1.05 kN/m
一般内墙面抹灰: (3.9-1.8)x0.36=0. 756 kN/m
合计:9.186 kN/m
底层墙(玻璃幕墙):
0.24x3.9x1.5=1.404 kN/m
3.1.5女儿墙自重
0.12x1.2x18+0.12x0.1x25+(1.2x2+0.1)x0.5=4.142 kN/m
3.1.6阳台栏板自重
0.12x1.2x18+0.12x0.1x25+(1.2+0.1)x0.5+0.01x1.2x22=3.806 kN/m
3.2 恒载计算
荷载传递示意图
图3.1 荷载传递图
3.2.1 A~B轴间框架梁(G~H轴间框架梁)
屋面板传荷载:7.08x1.5x2=21.24 kN/m (三角形荷载,该值为最大值)
楼面板传荷载:3.51x1.5x2=10.53 kN/m (三角形荷载,该值为最大值)
梁自重: 3.96 kN/m (均布荷载)
3.2.2 B~E轴间框架梁(E~G轴间框架梁)
屋面板传荷载:7.08x1.65x2=23.36 kN/m (梯形荷载,该值为最大值)
楼面板传荷载:3.51x1.65x2=11.83 kN/m (梯形荷载,该值为最大值)
梁自重: 3.96 kN/m (均布荷载
3.2.3 B轴柱横向集中荷载计算(G轴柱横向集中荷载计算)
顶层柱
梁自重: 3.3x1.65x2=10.89 kN
板传荷载:[ 0.5x1.65x1.65x7.08+0.5x0.5x(3.3+0.3)x1.5x7.08 ]x2=36.80 kN
合计:47.69 kN
二、三层柱
梁自重: 3.3x1.65x2=10.89 kN
板传荷载:[ 0.5x1.65x1.65x3.51+0.5x0.5x(3.3+0.3)x1.5x3.51 ]x2=18.24 kN
墙传荷载: 7.782x1.65+9.182x1.65=27.99kN
合计:57.12 Kn
3.2.4 E轴柱横向集中荷载计算
顶层柱
梁自重: 3.3x1.65x2=10.89 kN
板传荷载: 0.5x3.3x1.65x7.08x2=38.55 kN
合计:49.44kN
二、三层柱
梁自重: 3.3x1.65x2=10.89 kN
板传荷载: 0.5x3.3x1.65x3.51x2=19.11 kN
合计:30.00 Kn
3.2.5 A轴边梁处集中荷载计算(G轴边梁处集中荷载计算)
顶层
梁自重: 3.3x3.3=10.89 kN
女儿墙自重: 3.3x4.142=13.67 kN
板传荷载: 0.5x(3.3+0.3)x1.5x7.08=17.52 kN
合计:42.08 kN
二、三层
梁自重: 3.3x3.3=10.89 kN
栏板自重: 3.3x3.806=12.56 kN
板传荷载: 0.5x(3.3+0.3)x1.5x3.51=9.48 kN
合计:32.93 kN
3.2.6 恒载图
图3.2 恒荷载标准值图
3.3 活荷载标准值计算
3.3.1 屋面和楼面活载标准值
上人屋顶标准值 2.0 kN/m2
走廊、阳台 2.5 kN/m2
培训室楼面 2.0 kN/m2
3.3.2 雪荷载
Sk=1.0x0.35=0.35 kN/m2
屋面活载与雪荷载不同时考虑,两者取大值
3.4 活载计算
3.4.1 A~B轴间框架梁(G~H轴间框架梁)
屋面板传荷载: 2.0x1.5x2=6 kN/m (三角形荷载,该值为最大值)
走廊、阳台板传荷载: 2.5x1.5x2=7.5 kN/m (三角形荷载,该值为最大值)
3.4.2 B~E轴间框架梁(E~G轴间框架梁)
屋面板传荷载: 2.0x1.65x2=6.6 kN/m (梯形荷载,该值为最大值)
楼面板传荷载: 2.0x1.65x2=6.6 kN/m (梯形荷载,该值为最大值)
3.4.3 B轴柱横向集中荷载计算(G轴柱横向集中荷载计算)
顶层柱
[ 0.5x0.5x3.3x1.65x2.0+0.5x0.5x(3.3+0.3)x1.5x2.0 ]x2=10.85 kN
二、三层柱
[ 0.5x0.5x3.3x1.65x2.0+0.5x0.5x(3.3+0.3)x1.5x2.5]x2=12.20 kN
3.4.4 E轴柱横向集中荷载计算
顶层柱
0.5x3.3x1.65x2.0x2=10.89 kN
二、三层柱
0.5x3.3x1.65x2.0x2=10.89 kN
3.4.5 A轴边梁处集中荷载计算(G轴边梁处集中荷载计算)
顶层
0.5x(3.3+0.3)x1.5x2.0=5.4 kN
二、三层
0.5x(3.3+0.3)x1.5x2.5=6.75 kN
3.4.6 活载图
图3.3 活荷载标准值图
第四章 水平荷载计算
4.1 风荷载计算
4.1.1 风荷载标准值计算
为了简化计算,作用在外墙面上的风荷载可近似作用在屋面梁和楼面梁节点处的集中风荷载。作用在屋面梁和楼面梁节点处的集中风荷载标准值:
Wk=βzμzμsωo(hi+hj)B/2
式中,基本风压ωo=0.35Kn/m2
μz─风压高度弯化系数,因建设地点于长沙市内,所以地面粗糙度为C类;
μs─风荷载体型系数,根据建筑物的体型查得μs=0.8-(-0.5)=1.3;
βz─风振系数,建筑的高宽比小于1.5且总高度小于30米,取βz=1.0
hi─下层柱高;
hj—上层柱高,顶层为女儿墙高度的两倍;
B—迎风面的宽度,B=3.3m。
计算过程如下表
表4—1 左风作用下各楼面处风载标准值
离地高度(m)
μz
βz
μs
ωo(kN/m)
hi
hj
Wk(Kn)
12.3
0.74
1.0
1.3
0.35
3.9
2.4
3.50
8.4
0.74
1.0
1.3
0.35
3.9
3.9
4.33
4.5
0.74
1.0
1.3
0.35
4.8
3.9
4.83
4.1.2 风荷载作用下侧向刚度计算
表4—2 横向二、三层D值计算
构件名称
B柱
2.1
0.51
6518
E柱
4.2
0.68
8691
G柱
2.1
0.51
6518
表4—3 横向底层D值计算
构件名称
B柱
2.63
0.68
4675
E柱
5.25
1.24
8525
G柱
2.63
0.68
4675
4..1.3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侧移计算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层间侧移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Vj──第j层的总剪力;
──第j层所有柱的抗侧刚度之和;
──第j层的层间侧移。
第一层的层间侧移值求出以后,就可以计算各楼板标高处的侧移值的顶点侧移值,各层楼板标高处的侧移值是该层以下各层层间侧移之和。顶点侧移是所有各层层间侧移之和。
j层侧移
顶点侧移
框架在风荷载作用下侧移的计算见表4—4。
表4—4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侧移计算
层次
/kN
/kN
/kN/m
/m
/h
3
3.50
3.50
21717
0.0003
1/13000
2
4.33
7.83
21727
0.0006
1/6500
1
4.83
12.66
17875
0.0009
1/4333
=∑=0.0018
侧移验算:
层间侧移最大值 1/4333<1/550 (满足)
4.1.4 风荷载图
4-1 风荷载作用图
4.2 地震荷载计算
4.2.1 各楼层重力荷载代表值
集中质点系各质点重力荷载代表值的集中方法,随结构类型和计算模型而异。对于多层框架结构,重力荷载代表值一般取:屋顶取恒载,其它楼面取恒载+0.5活载。集中质点重力荷载标准值如表5.1。(计算过程中数据可参照图3.2与图3.3)
表4-5 集中质点重力荷载标准值
层数
构件
三层
恒载(梁、板)
[42.08+47.69+21.24×1.5+23.36×(6.6-1.65)+3.96×9.3]×2+49.44=597.62
597.62
恒载(柱)
二层
恒载(梁、板)+0.5活载
[32.93+57.12+10.53×1.5+11.83×(6.6-1.65)+ 3.96×9.3]×2+57.12+0.5×(6.75×2+12.20×2+10.89+7.5×1.5×2+6.6×4.95×2]=527.90
574.70
恒载(柱)
0.40×0.40×3.9×25×3=46.80
一层
恒载(梁、板)+0.5活载
[32.93+57.12+10.53×1.5+11.83×(6.6-1.65)+ 3.96×9.3]×2+57.12+0.5×(6.75×2+12.20×2+10.89+7.5×1.5×2+6.6×4.95×2]=527.90
574.70
恒载(柱)
0.40×0.40×3.9×25×3=46.80
G总=1747.02kN
4.2.2 横向自振周期的计算
经验公式:T1=0.25+0.53×10-3×3=0.34s<1.47g=0.49s
4.2.3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计算
该建筑结构高度远小于40m,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变形以剪切为主,因此用底部剪力法来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首先计算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即底部剪力。
式中, ——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多质点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85%;
根据场地类型,查规范得特征周期,
Tg=0.40s
查表得,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由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曲线来计算,
式中, ——衰减系数,=0.05时,取0.9;
因为
s<1.4=1.40.40s=0.56s
所以不需要考虑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则质点i的水平地震作用为:
式中:、分别为集中于质点i、j的荷载代表值;、分别为质点i、j的计算高度。
具体计算过程如下表,各楼层的地震剪力按 来计算,一并列入表5.2中,
表4-6 各质点横向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计算表
层次
3
12.6
597.62
7530.01
68.69
68.69
2
8.7
563.73
4904.45
44.74
113.43
1
4.8
563.73
2705.90
24.68
138.11
15140.36
4.2.4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
用D值法来验算
框架第层的层间剪力、层间位移及结构顶点位移分别按下式来计算:
计算过程见表5.4,表中计算了各层的层间弹性位移角。
表4-7 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
层次
3
68.69
21717
3.22
3900
1/1211
2
113.43
21727
5.22
3900
1/747
1
138.11
17875
7.73
4800
1/621
由表中可以看到,最大层间弹性位移角发生在第一层,1/621<1/550,满足要求。
4.2.5 地震荷载图
4-2 地震荷载图
第五章 内力计算
5.1 恒载内力计算
5.1.1 框架在竖向恒载作用下,采用力矩二次分配法来计算框架内力:由于假设上下柱远端为固定于实际情况有出入,将各层柱线刚度系数乘以0.9(底层除外),传递系数由1/2变为1/3(底层除外),相对线刚度如图5-1所示。
图5-1 恒载作用下相对线刚度图
(括号内为力矩传递系数)
5.1.2 恒载作用下固定端弯矩计算
根据对称性
5-1 顶层弯矩计算值
节点
杆件
分配系数
固短弯矩
分配弯矩
传递弯矩
第一次弯矩
分配弯矩
最终弯矩
0
ON
0
203.8
203.8
203.8
OJ
0.18
-22.08
-4.93
-27.01
0.89
-26.12
OP
0.82
-81.13
-100.59
-181.72
4.04
-177.68
P
PO
0.45
81.13
-50.3
30.83
30.83
PK
0.1
PQ
0.45
-81.83
50.3
-30.83
-30.83
Q
QP
0.82
81.13
100.59
181.72
177.68
QL
0.18
-22.08
4.93
27.01
26.12
QM
0
-203.8
-203.8
-203.8
5-2 三层弯矩计算
节点
杆件
分配系数
固短弯矩
分配弯矩
传递弯矩
第一次弯矩
分配弯矩
最终弯矩
J
JI
0
146.23
146.23
146.23
JO
0.15
-14.8
-7.26
-22.06
1.83
-20.23
JE
0.15
-14.8
-4.93
-19.73
1.83
-17.9
JK
0.7
-47.55
-69.08
-116.63
8.53
-108.1
K
KJ
0.41
47.55
-34.54
13.01
13.01
KP
0.09
KF
0.09
KL
0.41
-47.55
34.54
-13.01
-13.01
L
LK
0.7
47.55
69.08
116.63
-8.53
108.1
LQ
0.15
14.8
4.93
19.73
-1.82
17.9
LG
0.15
14.8
7.26
22.06
-1.82
20.23
LM
0
-146.23
-146.23
-146.23
5-3 二层弯矩计算
节点
杆件
分配系数
固短弯矩
分配弯矩
传递弯矩
第一次弯矩
分配弯矩
最终弯矩
E
ED
0
146.23
146.23
146.23
EJ
0.15
-14.8
-4.93
-19.73
0.74
-18.99
EA
0.14
-13.82
-13.82
0.69
-13.13
EF
0.71
-47.55
-70.06
-117.61
3.5
-114.11
F
FE
0.415
47.55
-35.03
12.52
12.52
FK
0.09
FB
0.08
FG
0.415
-47.55
35.03
-12.52
-12.52
G
GF
0.71
47.55
70.06
117.61
-3.5
114.11
GL
0.14
13.82
13.82
-0.69
13.13
GC
0.15
14.8
4.93
19.73
-0.74
18.99
GH
0
-146.23
-146.23
-146.23
5.1.2恒载作用下内力图
图5.2 恒载作用下的弯矩图(KN.M)
图5.3 恒载作用下的梁剪力图(KN)
图5.4 恒载作用下柱的轴力图(KN)
第 169 页 共 171 页
5.2 活载内力计算
梁柱的线刚度比较大,采用分跨布置法
5.2.1 当活载布置在AB跨时
固定端弯矩计算
弯矩计算过程见表
节点
杆件
分配系数
固短弯矩
分配弯矩
传递弯矩
第一次弯矩
分配弯矩
传递弯矩
第二次弯矩
分配弯矩
最终弯矩
顶层
0
ON
0
42.08
42.08
42.08
42.08
OJ
0.18
-7.57
-2.07
-9.64
0.37
0.23
-9.04
-0.74
-9.78
OP
0.82
-34.51
-34.51
1.7
3.89
-28.92
-3.38
-32.3
P
PO
0.45
-17.26
-17.26
7.77
0.85
-8.64
-0.57
-9.21
PK
0.1
0
1.72
0.43
2.15
0.13
2.28
PQ
0.45
0
7.77
7.77
-0.57
7.2
Q
QP
0.82
0
3.85
3.85
-3.16
0.69
QL
0.18
0
0
-0.69
-0.69
QM
0
0
0
0
三层
J
JI
0
41.34
41.34
41.34
41.34
JO
0.15
-6.2
-2.53
-8.73
0.69
0.12
-7.92
-0.48
-8.4
JE
0.15
-6.2
-2.07
-8.27
0.69
0.1
-7.48
-0.48
-7.96
JK
0.7
-28.94
-28.94
3.22
2.97
-22.75
-2.23
-24.98
K
KJ
0.41
-14.47
-14.47
5.93
1.07
-7.47
-0.84
-8.31
KP
0.0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