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草原生态补奖背景下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关系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63265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草原生态补奖背景下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关系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草原生态补奖背景下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关系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草原生态补奖背景下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关系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收稿日期:2 0 2 2-1 0-3 1基金项目:国 家 重 点 研 发 计 划“政 府 间 国 际 科 技 创 新 合 作”重 点 专 项 项 目“中 蒙 农 牧 业 供 应 链 协 作 研 究”(2 0 2 1 Y F E 0 1 9 0 2 0 0)。作者简介:刘梦悦(1 9 9 7),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通讯作者:乔光华(1 9 6 5),男,内蒙古察右中旗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农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草原生态补奖背景下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刘梦悦,乔光华(内蒙古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2、1 0 0 1 8)摘 要:地区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据此,文章使用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内蒙古自治区2 0 1 12 0 2 0年的统计数据,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时间与空间上的研究,并从加强区域间联系、增强高耦合协调水平地区对周边盟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经济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内蒙古自治区未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方向。关键词: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 0 6 2.2F 3 2 3.2 2(2 2 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3、0 76 9 2 1(2 0 2 3)1 60 0 0 70 5 在具有生态重要性、脆弱性的地区,协调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达到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科学问题1。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草原面积广阔,矿产资源丰富。同时,由于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此外,自治区东西跨度大以及资源分布不均的地理特征,使得自治区各盟市的生态、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及其各盟市的生态、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促进自治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促进草原生态的恢复,实现生态保护与 牧民生计 可持续良 性 循 环 影 响 深

4、远2。随着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已经有所改善3,而地区经济与社会建设也在迅速发展,把握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经济及社会之间的耦合关系即三者之间相互促进、交互依存的关系4,对于自治区的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此,笔者探索内蒙古自治区及各盟市自2 0 1 1年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以来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的耦合协调情况,旨在分析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及其各盟市的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促进的耦合协调关系,以期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1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协调机理1.1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由马世骏等5在2 0世纪7

5、 0年代提出,这一系统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在特定区域内通过协同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有关两者关系的研究,国外学者G r o s s m a n等6提出环境库兹涅兹曲线。B a k h o v等7针对畜牧业资源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国内学者8-9也曾对内蒙古地区草原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经济、内蒙古草原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过探讨。1.2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协调机理耦合是指双系统或多系统产生交互关系的密切程度1 0。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间存在着耦合关系。1.2.1 区域生态系统受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经济发展以资源

6、损耗为代价。对于草原面积广阔的内蒙古自治区来说,放牧是增加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而过度放牧会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72 0 2 3年8月内 蒙 古 科 技 与 经 济A u g u s t 2 0 2 3第1 6期 总第5 3 0期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E c o n o m yN o.1 6 T o t a l N o.5 3 0生态系统作为复合系统的子系统,能够借助经济系统解决自身在改善环境与提高农民收入之间进行取舍的困境1 1。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又会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与资金支持。在社会建设

7、中,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公路的修建延伸了人类足迹,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城镇化使得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草原监测等技术上的进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草地资源。1.2.2 生态环境的改善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内蒙古地区的草原系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区域的长远发展。1.2.3 经济与社会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建设,社会的进步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利环境。综上,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经济与社会3个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2 研究设计2.1 数据来源文中数据主要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官方网

8、站2 0 1 22 0 2 1年的统计年鉴以及统计公报、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的统计年鉴以及2 0 1 12 0 2 0年的统计公报、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部分数据经笔者计算处理后得到。2.2 研究方法笔者采用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内蒙古自治区2 0 1 12 0 2 0年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协同发展研究。耦合协调度的测度需要综合评价值,笔者使用熵权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进一步计算各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最后计算系统间的耦合度以及耦合协调度。2.2.1 熵权法。熵权法为统计综合评价中较常用的确定指标权重的客观评价方法。笔者对熵权法的计算通过M a t l a b软件实现。通过熵权法计算得出权重

9、之后,用每一指标的权重乘以标准化矩阵对应的指标值,得到一个新的综合得分矩阵,分别将每一评价对象的子系统的得分值相加即可得到各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笔者使用F(X)、G(X)、H(X)表示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各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即相对应的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2.2.2 耦合度以及耦合协调度。耦合度的计算公式如下:C=F(X)G(X)H(X)F(X)+G(X)+H(X)3 3 13C为耦合度,在0,1 区间内取值。C值越小,表明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联度越低;C值越大,表明三者之间的关联度越高。但耦合度仅能反映系统间关联程度的大小,而不能度量系统自身是否处于

10、协调发展状态。因此,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以便更有效地度量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以及系统间是否协调发展,耦合协调度的计算公式为:D=CT其中,T表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综合系统耦合的协调系数或贡献指数。T的计算方式如下:T=F(X)+G(X)+H(X)在此研究中,生态环境、经济、社会3个系统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取=1/3。D为耦合协调度,取值为0,1,D越接近1,表明系统间发展水平越协调,反之说明系统间协同程度越低。如表1为耦合协调度划分评定标准。表1 耦合协调等级划分评定标准耦合协调度(D)协调等级耦合协调度(D)协调等级0,0.1极度失调 (0.5,0.6 基本协调(0.1,0.2 严重失调(

11、0.6,0.7 初级协调(0.2,0.3 中度失调 (0.7,0.8 中级协调(0.3,0.4 轻度失调 (0.8,0.9 良好协调(0.4,0.5 濒临失调 (0.9,1 优质协调2.2.3 指标体系的构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关系的研究分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3个子系统,对于指标的选取,笔者在遵循科学性、可行性以及 可 获 取 性 原 则 的 基 础 上,充 分 参 考 了 褚钰1 2、张力隽1 3、刘国锋1 4等在相关研究中构建的指标体系,总共选取了2 8个指标,其中包括1 0个生态环境评价指标、9个经济评价指标以及9个社会评价指标,生态环境指标中,人工种草保有面积与自然保护区面积两

12、个指标缺少部分盟市的数据资料,因此仅用于评价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具体的指标划分见表2。3 实证结果分析笔者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系统耦合关系的研究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分析。时间维度上,主要分析2 0 1 12 0 2 0年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的演化特征;空间维度上,主要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8总第5 3 0期内 蒙 古 科 技 与 经 济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的演化特征,具体分析2 0 1 1、2 0 1 4、2 0 1 7、2 0 2 0年4个年份自治区1 2个盟市的复合系统的耦合关系特征。表2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经济社

13、会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子系统指标层指标类型生态环境造林面积/千公顷正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正农药使用量/万吨负化肥使用量/万吨负生态环境经济全年降水量/毫米正社会耦合协调度年平均相对湿度/%正单位G D 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负人工种草保有面积/万公顷正自然保护区面积/万公顷正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负经济第三产业占G D P比重/%正国内旅游收入/亿元正科研从业人员/人正粮食产量/万吨正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正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正肉类产量/吨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正人均生产总值/元正社会公路里程/公里正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正高中毕业生数/人正文化单位数/个正城镇登记失业率/%

14、负邮政业务总量/万元正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个正旅客周转量/万人公里正货物周转量/万吨公里正3.1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关系特征分析图1 各子系统综合评价值时间维度上,分析内蒙古自治区2 0 1 12 0 2 0年生态环境经济社会3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耦合度以及耦合协调度(见图1和表3)。如图1为内蒙古自治区各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从综合评价指数增速来看,经济发展速度快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从生态综合评价指数来看,2 0 1 12 0 2 0年总体呈上升态势,其间有所下降,说明近1 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其增长状态不太稳定,表明了自治区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以及自治

15、区采取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具有积极作用,但生态环境改善的速度较为缓慢。从经济综合评价指数来看,2 0 1 12 0 2 0年,呈逐年上升趋势,增长较快,说明内蒙古自治区近1 0年来经济发展态势较好,且发展状态较为稳定。社会综合评价指数方面,总体呈上升态势,增长相对较快,增速上稍滞后于经济发展,说明内蒙古自治区近1 0年来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活条件方面有较大改善。表3 内蒙古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年份F(X)G(X)H(X)CTD协调等级2 0 1 1 0.1 4 3 7 0.0 0 4 5 0.0 8 1 2 0.4 8 8 4 0.0 7 6 5 0.1 9 3 2严

16、重失调2 0 1 2 0.1 6 9 6 0.0 3 7 9 0.1 1 2 1 0.8 4 1 7 0.1 0 6 5 0.2 9 9 4中度失调2 0 1 3 0.1 6 3 2 0.0 6 6 4 0.1 0 4 9 0.9 3 6 0 0.1 1 1 5 0.3 2 3 1轻度失调2 0 1 4 0.1 0 1 2 0.1 0 3 9 0.1 3 6 0 0.9 9 0 9 0.1 1 3 7 0.3 3 5 7轻度失调2 0 1 5 0.1 3 3 3 0.1 3 2 3 0.1 4 8 4 0.9 9 8 6 0.1 3 8 0 0.3 7 1 2轻度失调2 0 1 6 0.1 3

17、 0 6 0.1 7 3 8 0.1 5 4 4 0.9 9 3 2 0.1 5 2 9 0.3 8 9 7轻度失调2 0 1 7 0.1 0 1 9 0.2 0 9 6 0.2 0 0 7 0.9 5 1 5 0.1 7 0 7 0.4 0 3 0濒临失调2 0 1 8 0.1 3 4 3 0.2 4 2 4 0.2 4 7 2 0.9 6 3 6 0.2 0 8 0 0.4 4 7 7濒临失调2 0 1 9 0.1 8 4 2 0.2 5 3 0 0.2 0 6 4 0.9 9 1 3 0.2 1 4 5 0.4 6 1 2濒临失调2 0 2 0 0.2 1 8 2 0.2 8 0 6 0

18、.2 4 8 3 0.9 9 4 8 0.2 4 9 0 0.4 9 7 7濒临失调 耦合度方面,2 0 1 1年耦合度较低,2 0 1 2年超过0.8,2 0 1 3年之后耦合度一直高于0.9。说明内蒙古自治区2 0 1 1年生态、经济以及社会3个系统之间的联系比较弱,基本处于独立运行状态,2 0 1 2年开始,三系统之间的关系开始密切,自治区生态、经济、社会之间的依赖度有明显提升,2 0 1 3年之后三系统处于高度耦合状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与社会条件受其促进与制约方面越来越多,系统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耦合协调度方面,2 0 1 12 0 2 0年间总体呈上升态势,从2 0 1 1

19、年 的0.1 9 3 2增 长 至2 0 2 0年 的0.4 9 7 7,耦合 协 调 等 级 从2 0 1 1年 的 严 重 失 调 到2 0 2 0年的濒临失调接近基本协调状态。总体来看,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有明显提升。3.2 各盟市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关系特征分析9刘梦悦,等 草原生态补奖背景下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关系研究2 0 2 3年第1 6期表4 各盟市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度及协调等级盟市2 0 1 1(D)协调等级2 0 1 4(D)协调等级2 0 1 7(D)协调等级2 0 2 0(D)协调等级呼和浩特市0.4 0 8 3濒临失调0.

20、4 2 7 8濒临失调0.4 2 5 4濒临失调0.4 2 1 6濒临失调包头市0.3 8 1 5轻度失调0.3 8 7 6轻度失调0.3 8 7 6极度失调0.3 7 0 6轻度失调呼伦贝尔市0.3 8 9 1轻度失调0.3 8 0 9轻度失调0.3 6 4 2极度失调0.3 7 9 5轻度失调兴安盟0.2 9 2 6中度失调0.2 9 1 2中度失调0.2 9 4 0中度失调0.3 2 9 2轻度失调通辽市0.3 6 4 2轻度失调0.3 7 6 7轻度失调0.3 9 0 3极度失调0.3 8 8 2轻度失调赤峰市0.4 1 5 3濒临失调0.3 8 8 1轻度失调0.4 0 4 4濒临失

21、调0.4 1 9 4濒临失调锡林郭勒盟0.3 5 2 0轻度失调0.3 3 9 9轻度失调0.3 5 1 8极度失调0.3 3 4 3轻度失调乌兰察布市0.3 1 2 5轻度失调0.2 9 5 7中度失调0.3 1 8 9极度失调0.3 0 8 1轻度失调鄂尔多斯市0.3 9 9 3轻度失调0.3 9 3 8轻度失调0.3 8 7 4极度失调0.3 9 3 8轻度失调巴彦淖尔市0.3 0 5 2轻度失调0.3 1 9 8轻度失调0.3 1 8 9极度失调0.3 3 4 5轻度失调乌海市0.1 8 0 2严重失调0.2 2 8 7中度失调0.2 3 8 6中度失调0.2 1 8 3中度失调阿拉善

22、盟0.2 6 0 6中度失调0.2 6 6 9中度失调0.2 9 1 6中度失调0.2 9 2 9中度失调图2 各盟市系统耦合度变化情况图2为所选取4个年份的内蒙古自治区1 2个盟市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耦合度情况。从总体上看,1 2个盟市复合系统的耦合度都处于0.8以上,说明其生态、经济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其中,兴安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以及阿拉善盟处于高度耦合水平,说明这些地区系统间的依赖度较高,而这些地区生态环境又比较脆弱,地区的协调发展更依赖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如表4所示,各盟市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方面,整体来看,2 0 1 1、2 0 1 4、2 0 1

23、7年以及2 0 2 0年各盟市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水平有一定程度提升,其中,兴安盟、巴彦淖尔市、乌海市以及阿拉善盟耦合协调水平的提升最为明显,说明国家以及自治区实施的各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取得了成效。按年份具体分析,2 0 1 1年,呼和浩特市和赤峰市处于濒临失调状态,两地的耦合协调等级相较于其他地区高。耦合协调度最低的乌海市处于严重失调状态,兴安盟与阿拉善盟为中度失调状态,乌海市与阿拉善盟位于内陆干旱区,区域矿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2 0 1 4年相较于2 0 1 1年,各盟市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差异变小,赤峰市从濒临失调退步到极度失调状态,乌兰察布市从极度失调到中度失调状态

24、,乌海市从严重失调过渡到中度失调状态,协调度的提升幅度最大,其中,经济发展对地区的带动作用较为明显。2 0 1 7年,盟市间的耦合协调度差异进一步缩小,赤峰市调整到濒临失调状态,乌兰察布市也从极度失调状态调整到中度失调状态。2 0 2 0年,各盟市耦合协调程度整体变化不大,兴安盟从中度失调调整为极度失调状态。图3 各盟市耦合协调度变化情况各盟市的耦合协调度变化情况来看,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度从空间上来看存在较大差异,近1 0年来,盟市间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差异有所减小。包头市、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耦合协调度有所降低,其他盟市耦合协调水平均有所提升。耦

25、合协调等级地理特征上表现为位于自治区中部的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协调等级较高,从乌兰察布市以及包头市的耦合协调度的变动情况来看,中心城市呼和浩特市对于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不强。位于东南部的赤峰市、通辽市耦合协调等级比较高。位于西部的阿拉善盟以及乌海市协调等级提升明显,但是区域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比较低,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4 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提升路径建议01总第5 3 0期内 蒙 古 科 技 与 经 济4.1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增强高耦合协调水平城市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对于区域面积较大的内蒙古自治区来说,协调好各盟市的发展对自治区的整体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各盟市的耦合协调度分析结果表明,不考虑生态脆

26、弱性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对于地区总体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在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前提下提升经济效益能够带动地区的整体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如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与速度的同时,应当继续推进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改善,支持低污染高效能类产业发展,推动地区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强盟市间的合作,带动辐射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4.2 打造地区特色产业,探索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综合发展新路径兴安盟、巴彦淖尔市、乌海市以及阿拉善盟的复合系统在研究期内处于高度耦合状态,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即其协调发展水平更依赖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而1 0年间上述盟市的耦合协调水平提升最为

27、明显,说明自治区实施的生态保护政策切实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提升了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如阿拉善盟,地区的发展更依赖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这些地区不能盲目开发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而需要探索生态经济发展新路径,发展生态产业,依据地区优势打造区域特色产业,积极探索干旱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径。4.3 统筹各方面发展,持续完善与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总的来看,内蒙古自治区及各盟市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有所改善,仍有提升空间。但是,当前自治区的生态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的耦合协调度还处于较低水平,需要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继续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加强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自治

28、区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做好长远规划。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及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的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内蒙古自治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对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的持续完善与推进也十分必要。参考文献1 胡影,冯晓明,巩杰.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社会经济协调性分析J.生态学报,2 0 2 2(1 6):1-1 1.2 郭章栋,冀昊,李敏.草原补奖政策下资源禀赋对牧民畜牧业代际意愿的影响J.草地学报,2 0 2 2,3 0(2):2 7 8-2 8 7.3 巩芳,陈宝新.基于D P S I R模型的草原生态补偿效果综合评价研究:以内蒙古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 9,2 1(

29、5):1-6.4 江红莉,何建敏.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动态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基于江苏省的数据J.软科学,2 0 1 0,2 4(3):6 3-6 8.5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 9 8 4(1):1-9.6 G e n e M.G r o s s m a n,A l a n B.K r u e g e r.E c o-n o m i c G r o w t h a n d 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J.T h e Q u a r t e r l y J o u r n a l o f E c o n o m i c s,1 9 9

30、 5,1 1 0(2).7 B a k h o v Z h K,S u l t a n g a l i e v a K U,Z h u m a d i l o-v a N B,e t a l.S o l u t i o n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b-l e m s o f l i v e s t o c k b r e e d i n g t h r o u g h i n t e n s i f i-c a t i o n o f w a s t e t r e a t m e n t p r o c e s s e sJ.I O P C o

31、 n f e r e n c e S e r i e s:E a r t h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2 0 2 1,6 5 9(1).8 周杰,高芬.草原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经济耦合协调关系分析: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生态经济,2 0 1 9,3 5(5):1 7 0-1 7 6.9 汪中华,邹婧.内蒙古草原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 0 1 5,3 4(5):1 3 8-1 4 2.1 0 冯俊华,王倩,郑广文.黄河流域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测度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 0 2 2,4 4

32、(5):8 2 6-8 3 8.1 1 张进财.我国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J.生态经济,2 0 2 2,3 8(6):1 1 5-1 2 1.1 2 褚钰,付景保,陈华君.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变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生态经济,2 0 2 2,3 8(5):1 6 1-1 6 8.1 3 张力隽,王余枫,夏永波,等.黄河流域资源环境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人民黄河,2 0 2 2,4 4(3):1 1-1 5.1 4 刘国锋,琚望静,冶建明,等.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与预测: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为例J.生态经济,2 0 2 1,3 7(1 1):1 9 1-2 0 0.11刘梦悦,等 草原生态补奖背景下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关系研究2 0 2 3年第1 6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