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专题06自然灾害专题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大题突破+限时集训(解析版).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8624906 上传时间:2025-02-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6自然灾害专题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大题突破+限时集训(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专题06自然灾害专题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大题突破+限时集训(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专题06自然灾害专题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大题突破+限时集训(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专题06自然灾害专题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大题突破+限时集训(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专题06自然灾害专题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大题突破+限时集训(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06 自然灾害专题1.近些高考地理大题会根据给定区域的相关信息,考查常见的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分布,结合当地实情提出防灾和减灾的一般措施有自救互救的方案。在自然灾害专题中,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成因是本专题的考查重点,而对于防灾减灾措施的考查较少。高考自然灾害类试题,除了需要学生掌握气象及地质常识,还需要具备相关的物理知识,试题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2.从近两年试题类型来看,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其中以主观题为多,例如气象类试题以某区域的天气变化、气象灾害为情景,依托实时海平面气压图、灾害发生次数统计图、地形图及相关地理图表等资料,地质类试题以某区域的发生的地质灾害为情景,依托地形图、

2、降水分布图及相关灾情文字记载等资料,从气象灾害的成因探究、特征描述、对比分析等角度设置问题。考题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中位于泸定县磨西镇,震源深度16千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引发湾东河流域大面积滑坡灾害。国家应急管理部紧急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做好次生灾害的防治,并进行科学救援。(1)说明图示地区地震多发的原因。(2)分析湾东河流域滑坡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3)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在泸定地震灾后救

3、援中的作用。【答案】(1)地处鲜水河断裂带附近,地壳运动活跃。(2)鲜水河断裂带横穿湾东河流域,构造运动导致岩体破碎;地处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滑坡体不稳定,为滑坡的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3)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精确定位,精准施救;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评估灾情,制定救灾方案,指导灾后重建;遥感技术:获取灾区遥感影像,监测受灾情况【分析】本题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地震为背景材料,涉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等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及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泸定县位

4、于四川西部,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泸定县地处鲜水河断裂带附近,岩层断裂,地壳不稳定,多地震。(2)地势陡峭,多松散的固体堆积物的地区,若短期内有大量降水,则易形成滑坡。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泸定县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断层发育,岩石破碎,碎屑物质多;根据图示海拔信息及分布可知,区域内地势起伏较大;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故湾东河流域易发生滑坡。(3)通过遥感获取地震之后的影像与地震之前的影像对比,获取居民点的受损情况;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精准计算,为救援队搜索提供依据;通过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对受灾区精确定位;利用遥感获

5、取地震之后的影像与地震之前的影像,通过对比,可以获得道路的损坏情况,为尽快打通灾区的救援道路提供依据;通过遥感获取灾区的云层图像,对灾区进行精准的天气预报,为灾后救援提供支持等。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分析可以得知:本专题与常见天气系统及地表形态的塑造部分相结合是高考的核心考点。重点考查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成因及危害,常与天气系统、地质地貌、人类的生产生活联系,综合分析常见天气系统带来的天气变化进而引发灾害性后果,以及分析板块运动、地形、气候和水系等条件下诱发的地质灾害及危害,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生活常识,对于气象灾害类试题,要加强对常见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变化的理解,

6、增强判读与分析实时海平面气压图、灾害发生次数统计图和地形图的能力;对于地质灾害类试题,要加强对地质灾害发生条件的理解,增强判读与分析地形图、降水分布图、地貌演化示意图的能力。在答题时,注意结合区域特点(气候、地形、植被覆盖、经济发展状况等),分析各类灾害的成因,在各类新情景中培养知识迁移能力与应变能力。一、我国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二、地质灾害的成因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1)自然灾害产生的不利影响生命威胁人员伤亡、疾病暴发等,尤其是瞬间产生的自然灾害,如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海啸等。经济损失财产损失、对工农业生产的干扰等。生态环境破坏植被破坏、次生灾害等。(2)自然灾害产生的有利影响台风带

7、来大量淡水资源,缓解旱情;在一定程度上降温、缓解酷暑。沙尘暴中和酸性气体,降低酸雨发生概率。寒潮冻死越冬害虫;净化空气。雪灾冻死越冬害虫;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提供水源,缓解春旱;增加土壤墒情(土壤湿度)。火山喷发火山灰是天然肥料;带来金刚石、硫黄等大量矿物;形成独特火山地貌或优质旅游资源。四、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1防灾减灾工作(1)加强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测和警报。(2)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方案。(3)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防治自然灾害。(4)提高建筑物等设施的抗灾能力。(5)加强防灾减灾教育,开展防灾减灾演习。(6)积极抗灾救灾,加强自救互救,减少灾害损失。2主要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1)洪灾:

8、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分洪、蓄洪工程;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加固堤坝;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等)。(2)旱灾: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开挖机井,抽取地下水;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培育、种植旱生作物(针对旱作农业区);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下渗(针对旱作农业区)。(3)滑坡:植树种草,做好绿化工程;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做好加固工作。3主要自然灾害的自救互救(1)室内避震要点:地震时选择室内“伏而待定”避震法,效果良好,城市和农村均可采用;选择物体结实,有支撑点

9、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空间小的地方;尽量蜷曲身体,降低重心,保护好头部、眼睛,掩住口鼻;紧急避险时,千万要避开门、窗、阳台、走廊、过道和电梯等地方。(2)洪水:灾前,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做好灾前准备。灾中,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物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3)滑坡、泥石流: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目前在建的川藏铁路途径泥石流灾害高

10、发的西藏波密县,该地区位于藏东南舌状多雨带,年平均降水量1276mm。下图为青藏高原泥石流分布、西藏(局部)年等降水量线(单位:m)和“雨舌”位置图。(1)波密县地处雨舌带,其水汽来自_洋。从地形角度分析波密县降水量丰富的原因_。(2)说出青藏高原泥石流高发区相对集中分布区。并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泥石流多发的原因。(3)分析泥石流对山区铁路建设危害。【答案】(1) 印度 地处雅鲁藏布江大拐湾处,西南水汽易进入;地形(势)北高南低,水汽进入易形成地形雨。(2)(青藏高原)东南地区纬度较低、气温高,冰川融水量大;降水多且集中,径流量大。(3)增加铁路设计、施工难度;可能掩埋、摧毁在建路基等设施,使

11、施工中断;危及施工人员等安全。【分析】本题目以青藏高原泥石流分布、西藏(局部)年等降水量线图为背景材料,考查降水、交通线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详解】(1)波密县地处雨舌带,据图分析,其水汽来自印度洋;从地形角度分析,波密县降水量丰富的原因地处雅鲁藏布江大拐湾处,河谷大致朝向西南,利于西南水汽进入;地形(势)北高南低,随着地形抬升,水汽进入易形成地形雨。(2)据图分析,青藏高原泥石流高发区相对集中分布区是青藏高原东南地区,此地纬度相对较低、气温高,冰川融水量大,为泥石流发生提供大量水源;夏季受西

12、南风影响, 降水多且集中,径流量大,因此易发泥石流。(3)铁路走向要尽量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地区,泥石流多发会增加铁路设计、施工难度;泥石流多发会掩埋、摧毁在建路基等设施,使施工中断,影响交通建设;泥石流多发会危及施工人员等安全。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我国东部地区洪涝灾害主要受海洋水汽和下垫面的共同影响产生。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单位面积50年一遇洪峰流量等值线图。(1)请分析甲地洪涝灾害比周边地区严重的原因。(2)请从下垫面的角度分析乙、丙两地洪涝灾害形成的差异。(3)从海洋水汽输送的角度,分析丙岛东部易发洪涝灾害的原因。【答案】(1)夏季风(东南风)从海洋吹来,带来大量的水汽,在地形的抬

13、升作用下,多地形雨。(2)乙位于华北平原,夏季排水不畅;丙位于台湾山脉的东坡,多地形雨。(3)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也经常受台风(热带气旋)的影响;冬季受东北信风的影响;输送的水汽多,降水多。【分析】本道题以我国洪涝灾害为例,设置3个小题,考查我国洪涝灾害的原因以及水循环相关知识,内容适中难度较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和材料可得,甲地位于季风气候区,该地夏季东南风从海洋上吹来,带来大量的水汽;此外该地位于长白山南麓地带,受地形阻挡,在该地抬升作用下,形成地形雨。(2)从下垫面角度,乙地位于华北平原,该地地形平坦,夏季降水集中,排水不畅;丙位于台湾山脉的东坡,

14、该地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3) 从海洋水汽输送的角度,丙岛东部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此外该岛地势中间高,两边低,因此东部多地形雨;该地位于西北太平洋,为热带气旋多发区,台风带来丰沛水汽;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从海洋上来,输送水汽多,降水多。1(2023重庆统考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冬半年,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底层冷空气堆积形成高压,当其不断积累加强到一定程度时,冷空气爆发南下,形成寒潮。但各地寒潮标准是不一样的,上海的标准分类(徐家汇站):48小时内日均温降温幅度8,同时最低气温5,为一般强度寒潮;日均温降温幅度10.011.9,为中等强度寒潮;日均温降温幅度12,

15、且最低气温0,为强寒潮。图1为影响上海的寒潮路径示意图,图2为上海1989-2008年寒潮频次分布图,图3为上海1989-2008年不同强度寒潮频次分布图。(1)分析图1中蒙古-西伯利亚成为寒潮源地的原因。(2)据图2和图3分别归纳上海寒潮频次和强度变化特征。(3)为减轻强寒潮对上海交通运输的影响,请指出天气预报需要提供哪些信息。【答案】(1)蒙古-西伯利亚,冬季白昼短,太阳高度角小;地面有大量积雪,地表获得太阳 辐射少;夜晚长,地表持续降温,位于亚欧大陆腹地,降温幅度大,形成势力强大的冷高压;蒙古(或西 伯利亚,或亚洲)高压推动冷空气南下,造成中低纬度大幅降温,形成寒潮。(2)频次:上海寒潮

16、频次时间分布不均,12月出现次数最多,3月最少;寒潮发生频次有减少趋势。 强度:寒潮强度有增强趋势。(3)应及时准确提供寒潮强度、降温幅度、雨雪、大风风向和级别等信息。【分析】本题以影响上海的寒潮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寒潮源地、寒潮频次、强度变化、寒潮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详解】(1)读图1可知,蒙古-西伯利亚所处纬度高,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白昼时间短,太阳高度角小,气温低;以高原山地为主,海拔较高;地面有大量积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地表获得太阳辐射少;夜晚长,地表持续降温

17、位于亚欧大陆腹地,比热容小,降温幅度大,形成势力强大的冷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原(或亚洲高压)推动冷空气暴发,南下形成冷锋,造成中低纬度大幅降温。(2)频次:读图2可知,上海寒潮出现的时间主要在冬半年的113月份,不同月份寒潮出现的频次不同,寒潮频次时间分布不均;12月出现次数最多,3月最少;从时间上看,20年寒潮总次数最多,近年来寒潮发生频次有减少的趋势。 强度:读图3可知,寒潮强度分一般、中等、强三个等级,一般寒潮影响次数最多,其次是强寒潮;从时间看,一般寒潮影响次数呈减少趋势,中等、强寒潮次数有增加趋势,整体看寒潮强度有增强趋势。(3)为减轻强寒潮对上海交通运输的影响,应通过卫星监测,

18、准确提供寒潮到达的时间、强度、降温幅度、雨雪、大风风向和级别等信息,及时做好寒潮预防工作。2(2022海南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广东某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县城范围内山峦起伏,平地很少。据统计,县城范围内90%以上土地为不适宜聚落建设的山地,适宜耕作的土地只占5.8%。传统聚落多分布于缓坡区域或山间谷地。为了避灾,该县建筑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开有外门以备遭遇大灾时选生,同时居民准备了逃生工具。(1)说明该县聚落多分布在缓坡地区的原因。(2)分析该县易遭受自然灾害的原因。【答案】(1)该县为山区县,平地少;缓坡坡度小,建房技术难度小;可借助地势,房屋建设成本较低;坡度小,受滑

19、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影响较小;距离耕地较近,方便生产活动。(2)该县地处广东,属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变率较大;聚落多分布于缓坡地带和山间谷地,易积水。【分析】本题以山区县为材料;涉及该县聚落多分布在缓坡地区的原因、该县易遭受自然灾害的原因等知识;考查学生对山区县自然地理知识的分析运用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详解】(1)该县聚落多分布在缓坡地区的原因:该县为山区县,平地少,适宜修建房屋的地区少;缓坡坡度小,建房技术难度小,方便修建;可借助地势,降低建设房屋成本;坡度小,受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影响较小,安全性高;距离耕地较近,方便人们进行生产活动。(2)该县易遭受

20、自然灾害的原因可结合该所处的地形、气候两方面分析:该县地处广东,属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降水丰富且变率较大;聚落多分布于缓坡地带和山间谷地,地势低,易积水,容易导致洪涝灾害。山区县县城范围内山峦起伏,位于山区,容易导致地质灾害。3(2023重庆校联考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植被恢复是黄土高原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但在沟坡区,由于植被恢复改变了表层土壤的物理性质,在强降雨的条件下极易诱发浅层滑坡,进而对产流、产沙产生重要影响。为研究强降雨诱发的浅层滑坡对产流、产沙的影响。某研究团队在黄土高原王东沟小流域沟坡上建立了2.5m20m的试验小区(平均坡度为40。植被覆盖度为8

21、5%),利用专业设备模拟两场强降雨,单场降雨时长90分钟,降雨间隔12小时,在第1场降雨72分钟时发生浅层滑坡,下图示意该试验小区浅层滑坡发生前后径流和产沙随降雨时长的变化。(1)植被恢复后,黄土高原沟坡区在强降雨的条件下极易诱发浅层滑坡。请用整体性原理给予解释。(2)依据图文材料,论述植被恢复在防治黄土高原沟坡区水土流失中的作用。【答案】(1)沟坡区,地势起伏大,坡度陡,重力作用明显;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强降雨,短时间内,降水强度大,流水对沟坡区的土壤冲刷作用强烈;植被的生产,根系的倾轧,表层土质紧密状态被打破,变得疏松,综合作用下易发生浅层滑坡。(2)当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大,在第一场

22、降水72分钟后发生了浅层滑坡,产沙量显著增强后又快速下降;间隔12小时的第二场降水随着时间的推移产沙量反而下降,说明植被恢复对于黄土高原沟坡区水土保持作用显著。【分析】本大题以试验小区浅层滑坡发生前后径流和产沙随降雨时长的变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水土流失相关知识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详解】(1)植被恢复后,黄土高原沟坡区在强降雨的前提条件下;沟坡区,地势起伏大,坡度陡,重力作用明显;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强降雨,短时间内,降水强度大,流水对沟坡区的土壤冲刷作用强烈;植被的生产,根系的倾轧,表层土质紧密状态被打破,变得疏松,综合

23、作用下易发生浅层滑坡;整体性原理一般从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文的几方面来阐释,也就是地势起伏大,土体容易塌落,降水强度大,流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强,土壤本身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植物生长,根系倾轧土体表层变得疏松这些为浅层滑坡创造了条件,从整体性的角度解释问题。(2)植被恢复在黄土高原沟坡区水土流失中的作用,结合图文资料,特别是两幅统计折线图;当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大,在第一场降水72分钟后发生了浅层滑坡,产沙量显著增强后又快速下降,只是造成了浅层滑坡,但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从时间上能够显示出来,强降雨情况下72分钟才发生浅层滑坡;间隔12小时的第二场降水首先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含沙量在增大,但

24、后来降水强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含沙量是下降的,整体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产沙量反而下降,说明植被对拦截泥沙作用显著,对沟坡区水土保持作用显著。4(2023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复杂多样,气象灾害繁多。下图为某年59月浙江省重点关注与防御的气象灾害分布图。(1)简述该年59月浙江省重点关注与防御的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2)说明浙江省梅雨和台风天气在时间上的差异,并就此作出合理解释。(3)解释浙江省气象部门十分关注梅雨、台风的主要原因。【答案】(1)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东南沿海为台风重点关注与防御区,西部为梅雨重点

25、关注与防御区,中部为梅雨和台风重点关注与防御区。(2)梅雨一般出现在6、7月份(偏早时出现在5月份);台风主要发生在7、8、9月份。解释:5、6、7月份,浙江境内盛行东南季风,北方南下冷空气与东南季风交绥形成徘徊不前的准静止锋,带来连绵的梅雨天气;7、8、9月份,是发源于西北太平洋台风的活跃期,浙江省东南沿海位于台风移动的西北路径上,受台风的影响较大。(3)梅雨期过长或过短,梅雨量过大或过小,会带来旱涝灾害,影响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等气象灾害,危害性强;给予关注,加强监测和预报,及时防御,可以减轻灾害。【分析】本题以某年59月浙江省重点关注与防御的气象灾害分布图为材料

26、主要考查我国自然灾害和锋面雨带等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详解】(1)从整体上点明浙江省气象灾害的分布特点: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再分沿海、中部和西部三部分简述该年59月浙江省重点关注与防御的气象灾害在空间分布特点:东南沿海为台风重点差注与防御区,西部为梅雨重点关注与防御区,中部为梅雨和台风重点关注与防御区。(2)考查梅雨和台风在时间上的分布规律。梅雨一般出现在6、7月份(偏早时出现在5月份);台风主要发生在7、8、9月份。浙江省梅雨多出现于春末夏初,主要是由于春末夏初时节,影响浙江的东南季风的势力由弱变强,而此时又是北方南下

27、冷空气由强变弱的时节,浙江所处的中纬度又是冷暖气流活跃的纬度,所以5、6、7月份当冷暖空气交汇于浙江一带,通常形成徘徊不前的准静止锋,带来连绵的梅雨天气;影响浙江的台风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主要原因是8、9月份是海上温度较高时期,有台风生成的温度条件,是西北太平洋台风的活跃期,而浙江省东南沿海又位于台风移动的西北路径上,所以夏秋季节受台风的影响较大。(3)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带,受到台风和梅雨的影响比较大;由于我国夏季风存在年际的强弱变化,因此梅雨期的长、短以及梅雨量大、小的年际变化也很显著,使浙江省旱涝灾害较为频繁,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有很大影响;夏秋季节的台风对浙江省影响也比较大,登陆的

28、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风暴潮等气象灾害,危害性强,给当地造成经济损失巨大。所以需要浙江省气象部门对梅雨、台风给予关注,加强监测和预报,为相关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为防灾,减灾服务。5(2023全国模拟预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曹娥江位于浙江东部,上游流经低山丘陵区,源短流急,山林破坏严重,中游河道弯曲,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曹娥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多发,20世纪5070年代,各级政府在上游修建了多座水库;2007年,我国强涌潮河口地区第一大闸曹娥江大闸(图2)竣工,大闸建成后,闸上将形成长90千米、相应库容达1.46亿立方米

29、的带状河道水库。下图1示意曹娥江流域地理事物分布。(1)从水系和水文的角度说明曹娥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2)指出水库竣工后下游河床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3)推测河口大闸对曹娥江下游的有利影响。【答案】(1)上游源短流急,且为扇状水系,在雨季能迅速汇集洪峰;河口为强涌潮地区,受潮汐影响较大,海水顶托,泄洪不畅;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大,泥沙淤积使中下游河床抬高,加剧洪涝灾害。(2)河道淤积,河床抬高。原因:丰水期,河流下游来水量减少,径流对下游河床的冲刷减弱;枯水期,河流水位低,潮流带来的泥沙在下游河床淤积。(3)阻断潮流携带的泥沙补给河流,减少泥沙在河床淤积;阻断潮流涌入,改

30、善河水的水质;为两岸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多的水资源;闸上形成带状河道水库,改善河流的通航条件。【分析】本大题以曹娥江流域地理事物分布图为背景,以该流域水库及曹娥江大闸的修建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该流域水文、水系特征,水库的影响,大闸的影响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河流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水系支流众多且形成扇状水系,入海干流河段较短且只有一个入海口,雨季流域汇集洪峰;河口为强涌潮地区,受潮汐影响,海水上溯将强,海水顶托明显,造成排水不畅,抬升水位;由材料可知,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大,泥沙淤积造成中下游河床抬升,水位上升,更易形成洪涝灾害。(2)水库的修建一

31、方面可以防洪,另一方面用于生产生活使用。而该河流下游表现为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由于水库的修建,改变了河水和海水的平衡,丰水期,河流水部分被拦截,造成下游水量减少,冲刷作用减弱;枯水期,河水水位更低,造成潮流作用增强,泥沙淤积增强。由此导致下游河床整体表现为河道淤积,河床抬高。(3)由上题可知,下游河段主要问题是潮流带来的淤积作用增强。河口大闸的修建对曹娥江下游的有利影响首先表现为阻断潮流携带的泥沙补给河流,减少泥沙在河床淤积;再此基础上,也产生一些综合效益,如潮流上溯阻断,改善下游河水水质,为两岸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高更丰富的水资源;形成带状河道水库,抬

32、升水位高度,改善河流的通航条件。6(2023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今年从7月初至9月初,江西全省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少,鄱阳湖地区出现了罕见的夏季湖底“大草原”景观(下左图)。高温干旱给江西各地的城乡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冲击。下右图为南昌某行道树景观(白色物体为可盛水的蛇皮袋,用于绿化苗木的补水)。(1)推测今年夏季江西省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形成的原因。(2)在总结今夏经验的基础上,试为缓解鄱阳湖地区农村农业旱情提出你的建议。(3)相较于传统的绿化浇灌,袋装滴灌模式在绿化养护中的优点。【答案】(1)原因: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较往年同期更偏北,偏西,对江西省控制时间更长,强度更大;

33、今年暑期登陆的台风较往年同期少,台风对江西省的降温解暑作用较弱;全球气候异常,大气环流出现紊乱。(2)建议:加强气象部门的监测、预警及指导工作;加强对农村生产性水利基础建设的财政支持,完善农业抗旱防灾、保生产能力;加强鄱阳湖流域内生态修复及建设,增强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3)优点:减少了养护人工投入,降低人工成本:可有效避免大水浇灌导致的水资源浪费;控制渗漏速度,提高下渗率,实现良好的灌溉效果。【分析】本题目以鄱阳湖为背景材料,涉及气温、旱灾、农业改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详解】(1)我国夏季

34、风强弱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当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较往年同期更偏北、偏西时,势力偏强,对江西省控制时间更长,强度更大,降水少;同时由于今年暑期登陆的台风次数较往年同期少,台风给江西省的降水少,对江西的降温解暑作用较弱;大环境是全球气候异常,大气环流出现紊乱,极端天气增加。(2)为缓解鄱阳湖地区农村农业旱情可以发展天气预报技术,加强气象部门的监测、预警及指导工作,提前预防;加强对农村生产性水利基础建设的财政支持,保证旱季供水,完善农业抗旱防灾、保生产能力;出台政策,加强鄱阳湖流域内生态修复及建设,恢复植被,增强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3)相较于传统的绿化浇灌,袋装滴灌模式进行绿化养护可以减少了养护

35、人工投入,降低人工成本,节省资金;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可有效避免大水浇灌导致的水资源浪费;可以控制渗漏速度,提高下渗率,增加下渗水量实现良好的灌溉效果。7(2023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湖南省洞口县罗(原为“薌”)溪瑶族乡位于雪峰山东部腹地(如下图)。唐代以前,这里几乎无人居住,唐代以后,才慢慢有古代部落迁居于此。最初这里并无确定地名,随着定居人口增多,这里频受自然灾害侵袭,为平定灾害,当地人取名“挪溪”以祈求平安,然事与愿违。后来随着人们长期与深山相伴,渐渐琢磨出独属于这一地区的生存法则,不但创造出一套独特的民俗风韵,还平定了频发的灾害。该地人民在长期的适应与改造过程中潜

36、移默化的达成了将“挪溪”更名为“𦰡溪”的共识。后因“𦰡”字较为生僻,便以罗溪为行政区名。(1)分析历史上该地长期无人居住的自然原因。(2)推测该地频发的气象灾害及原因。(3)从当地改名“𦰡溪”,推测其为平定灾害而采取的主要措施及作用原理。(4)试为该地实现乡村振兴提出合理的发展措施。【答案】(1)地形起伏较大;植被丰茂,野兽横行,开发难度大;气候湿热,易滋生疫病等。(2)灾害类型:洪涝灾害(水灾、山洪等)。原因:该地位于我国南方夏季风迎风坡,降水量大且集中;地形起伏大,汇流速度快;人类活动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3)措施:恢复植被(退耕

37、还林)。原理:植被截留降水,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降低地表径流汇流速度;植被固土,减少土壤流失,缓解河道淤积。(4)政府积极规划和引导;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特色经济;依托自然景观及民俗风情发展乡村旅游业;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分析】本题以罗溪瑶族乡的水患治理为材料,涉及影响聚落选址的因素、洪涝灾害的治理、乡村振兴的发展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该地长期无人居住的自然原因可从地形地势、蚊虫野兽、气候等角度作答,该地区位于雪峰山东部腹地,地形类型多样,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形起伏较大,不利于农业种植;且该地植被

38、资源丰富,野兽蚊虫较多,气候湿热,易滋生疫病,危及人类安全,开发难度大。(2)“挪溪”意为挪动的溪流,由这一取名可知在古代当地河床经常移位,自然灾害应为洪涝灾害。洪涝灾害的原因分析可从降雨量、地形、人类破坏等角度分析;当地位于夏季风迎风坡地区,春夏多暴雨,降水量大且集中;该地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形起伏较大,河流多且流速快;随着人类对当地的开发,当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乱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加剧了灾害的发生。(3)将“挪溪”更名为“𦰡溪”可知,治理洪涝灾害的过程中植被起到了关键作用,当地应采取了植树造林、恢复植被的方法平定了洪涝灾害。原理:植被冠层及枯枝落叶层能够减少雨滴溅蚀

39、以及拦截部分降水量,减少地表径流量,降低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减少地表土壤被侵蚀。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像网状般交织,固结土壤,防止坡面侵蚀的形成,加固斜坡和固定陡坡,增强了土壤的抗蚀性能,减少水土流失,缓解河道淤积,减少山洪的发生。(4)由材料可知罗溪瑶族乡位于雪峰山东部腹地,生态环境优越,有独特的民俗风韵,且随着治理洪涝当地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因此应依靠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业,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托当地丰富的植被资源发展林下特色经济;当地水能资源丰富,可适当发展水电产业等。8(2022浙江杭州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图1为影响

40、越南北部和南部的台风路径图,图2、图3分别示意1978-2016年登陆越南北部和南部的台风频次统计。(1)台风引发的狂风、_和_给越南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与南部相比,指出越南北部台风登陆次数的差异_。(2)从水温的角度,简析越南南部台风秋季较春季次数多的原因。(3)从来水的角度,简析越南易发生山洪的原因。【答案】(1) 风暴潮 特大暴雨(可以互换) 北部台风登陆集中于夏秋季;登陆次数较多(2)高水温是台风形成的重要条件;海水热容量大,夏季到秋季海水降温慢;到秋季海水温度仍然较高,台风发育多,登陆越南南部的台风相对较多。(3)山脉东部迎风坡降水量大,来水量大;山地地形陡峭,起伏大,河流落差大,

41、河流流速快,来水快;河流流程短,汇流时间短。【分析】本题以1978年到2016年登陆越南北部和南部的台风频次统计图及台风路径图为材料,涉及地理图表描述、台风及其影响因素、洪涝灾害的成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详解】(1)台风在过境时能引起大风、狂风现象,同时,台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大量的海水随大风涌向陆地,引起风暴潮现象;台风属气旋,登陆陆地后,容易引起大雨和特大暴雨灾害。从图中可以看到,北部台风主要集中在69月份,时间集中在夏秋季节,南部台风则主要出现在11月份;从次数来看,北部台风的登陆次数明显较南部登陆次数多。(2)台风属气旋,气旋来自于近地面的低压中心,

42、水温高易形成低压中心,故台风的形成受高水温的影响很大。海水的比热容较陆地大,即吸热速度慢,放热速度也慢,夏季,海洋吸收大量太阳辐射,海水温度逐渐升高,夏季到秋季由于比热容大,其海水降温速度较慢。到秋季时,海水温度仍然较高,海水水温高容易形成低压中心,进而台风发育的次数相对较多;台风多形成在北半球低纬度海域,形成后,开始逐渐向北运动,越南几乎是台风形成后向北运动的必经之地,故秋季登陆越南南部的台风次数也相对较多。(3)从图中可以看到越南位于临海地区,西部多为山地,从南海向西运动的水汽,在山脉以东遇地形阻挡,形成地形雨,由于迎风坡降水量大,故河流来水量较大。同时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其地形相对较为陡峭

43、地势起伏较大,河流落差大导致河流流速相对较快,河流的来水时间相对较快。由于越南西部山地距离东部临海地区较近,故其大量河流流程均较短,河流来水的汇流时间相对较短,大量来水相对较为集中,容易引起山洪爆发。9(2022云南昆明昆明一中校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四川省甘洛县位于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到二级阶梯川西高原山地的过渡带上,属于深切割山区,全县山地面积约占90左右。2019年7月28日至7月29日,四川省甘洛县持续遭受强降雨,诱发多起山体滑坡,并引发山洪泥石流灾害,对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下图为甘洛县前进乡某测站点(图a)2019年7月28-29日降雨数据(图b)及山洪泥石流汇入主

44、河道形成堰塞湖示意图(图c)。(1)读图b,指出该测站点7月28-29日的降水特征。(2)读图c,结合材料说明河流上游堰塞湖的形成过程。(3)指出此次山洪泥石流可能对当地居民造成的危害。(4)举例说明当地政府可采取的山洪泥石流防治措施。【答案】(1)降水总量大(约140mm);24小时出现两次暴雨,且雨量集中;暴雨历时短,强度大。(2)短时强降水,形成较大地表径流;地表坡度大,汇水快,携带碎屑物质,沿山沟流动,形成泥石流;泥石流汇入并阻塞山谷主河道,积水形成堰塞湖。(3)冲毁房屋、道路、桥梁等设施,危害人民生命安全;埋没农田,农作物受损减产甚至绝收;堰塞湖有溃决风险,威胁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5、4)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修建必要的工程措施,如拦沙坝、格栅坝和导流堤等工程;加强山洪泥石流监测预警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分析】本大题以四川省甘洛县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灾害预防、内外力作用等相关内容(知识点),考查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地理素养。(1)本题主要考查特征描述类问题。降水特征主要从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时间等方面描述。读图不超过24小时累计雨量超过140mm,降水总量大;28日21:00到24:00以及29日9:00到11:00分别出现两次暴雨,雨量集中且强度大。(2)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堰塞湖的形成可从物质条件、动力条件

46、等角度进行分析。短时强降水形成较大地表径流,地表坡度大,使坡面物质不稳定,在重力作用下携带碎屑物质,沿山沟流动,形成泥石流,滑坡体和泥石流进入河道造成阻塞,河流上游来水多导致水位上升形成堰塞湖。(3)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可结合泥石流特征进行说明,泥石流的速度很快,往往没有来得及准备,冲毁房屋、隔断道路、破坏桥梁等设施,埋没农田,影响农作物收成,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以及威胁下游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4)泥石流的防治可从生物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恢复植被。工程措施:如拦沙坝、格栅坝和导流堤等、加强监测预警,这样可以更加快速的通知处于危险区的群众转移。对于经常发生地质灾害

47、的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告知他们发生灾害时应如何避难,平常生活中应如何做好准备。10(2022山东临沂统考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凌汛,是指冰凌堵塞河道、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黄河流经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多发凌汛。巴彦高勒至昭君坟之间河道宽浅,过昭君坟站后河道变窄。从2013年开始,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推进“引凌入沙”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并于2014年凌期首次将凌水成功引入库布齐沙漠腹地。截至目前,该项目累计分凌引水亿多立方米,形成湿地近100平方公里,有20多种植物自然恢复生长,10多种水鸟在这里长期栖息。2022年,杭锦旗计划把水生态项目区继续向下延伸扩展至七星

48、湖,形成湿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中途再建设2条退水通道,与黄河南岸总干渠、总排干相接,送入杭锦淖尔蓄滞洪区,然后再退到黄河。下图示意库布齐沙漠及周边地理环境。(1)分析巴彦高勒站至昭君坟站之间河段流冰(冰凌)易阻塞河道的原因。(2)说明“引凌入沙”的生态效益。(3)简述杭锦旗政府计划建设退水通道的原因。【答案】(1)巴彦高勒站的上游河段先融冰,冰水混合,加速向下游流动;该河段落差小,流速慢;昭君坟站下游河道变窄,冰凌易堵塞,排凌不畅。(2)缓解防凌防汛压力;缓解生态水资源短缺问题;治理风沙,减轻风沙灾害;增加生物多样性等。(3)该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引入水后,周边地区易发生盐碱化;修建通道后,水体流动性更强,能保证水质良好。【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凌汛灾害的发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