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呈现与设限:微信朋友圈使用倦怠现象探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62133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97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呈现与设限:微信朋友圈使用倦怠现象探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呈现与设限:微信朋友圈使用倦怠现象探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呈现与设限:微信朋友圈使用倦怠现象探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第16期 NEW MEDIA RESEARCH14新媒体研究 2011 年,腾讯公司上线微信,随后推出的朋友圈也火速出圈,截至 2022 年,每天有 13.1 亿人打开微信,3.3 亿用户进行了视频通话;有 3.6 亿用户阅读公众号文章,4 亿用户使用小程序;有 7.8亿人进入朋友圈,仅 1.2 亿用户发表朋友圈1。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中提出拟剧理论,认为生活好似一个舞台,有“前台”和“后台”之分293,人们就像“演员”会在某种特定场合进行各自的表演,并期待受众的关注与反馈。微信朋友圈日渐成为用户在新媒体时代线上活动空间的重要表演场所。它打破了线下面对面交流与自我呈现的限制

2、,使得用户在微信朋友圈场域中共同表演。最初的朋友圈或有表露真情实感,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满足;通过一些印象管理手段,如设置头像签名、在线状态更新以及发朋友圈建构理想自我与人设。然而近年来,在工作和社交需求下微信列表人数数量激增,朋友圈不断向外扩充和延伸,但是彼此之间的熟悉度却在下降,朋友圈这样一种强社交关系的网络图谱被瓦解。许多用户从看到消息提醒必须点开的强迫症状态到因为消息太多而置之不理,关闭通知提醒或者直接将微信朋友圈设置为不可见。2017 年上线的“限时动态查看范围”“三天可见”“设置访问权限”也是对用户心理和行动变化的及时反应。“2021 微信之夜”在广州举行,腾讯高级副总裁、微信事业群

3、总裁张小龙出席活动,发言中提到越来越多的人在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人数可能在 2 亿以上。微信是社交媒体中人们最常用的软件,但通过文献阅读发现,对微信这类社交媒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功能的“使用”动机行为,而对近年来社交倦怠下的“不使用”微信朋友圈行为研究较少。因此,在此基础之上,本文研究的问题是用户从自我呈现到设置权限的动因和表现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思考用户形成何种新的社交习惯,进而思考新媒体时代如何进行有边界感的社交以适应无孔不入的社交环境。1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媒介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社交媒体与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社交息息相关。因此,许多学者开始对社交媒体这一技术方

4、面进行思考,考察它可能带来的机遇同时也在研究其存在的威胁。社交倦怠便是用户对自己被社交媒体“异化”后的回应从而采取系列“断连”手段形成新的社交习惯,以更加实际性的方式做出呈现与设限:微信朋友圈使用倦怠现象探究熊 兰摘 要 微信朋友圈曾是社交媒体用户进行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的重要场所。但近年来,随着朋友圈的泛化,生活和工作界限模糊,用户社交倦怠感明显,纷纷为朋友圈设置权限或者关闭朋友圈直接离场断连。基于此,通过观察法和对朋友圈沉默人群进行访谈,基于社交倦怠视角,探究用户微信朋友圈从自我呈现到设置权限的促因、表现以及在多元产品功能补偿下形成何种新的社交习惯。研究发现,人们不会彻底与社交媒体断连,但会

5、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严格审查或者限制交往,因此反思当下社会究竟何为有界限感的最佳互动方式。关键词 微信朋友圈;社交倦怠;设限;数字断连;印象管理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3)16-0014-04基金资助: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基地2021年一般项目“融媒时代的具身阅读实践与数字出版优化研究”(CDCM202109)。作者简介:熊 兰,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与社会。DOI:10.16604/ki.issn2096-0360.2023.16.00515新媒体研究APPLICATION RESEARCH 应用研

6、究 回应。1.1 社交倦怠目前社交倦怠在学术圈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外的研究多从最直观的社交媒体倦怠的症状来描述和定义这一现象,即为用户逐渐退出社交网络的倾向3。Bernstein 用社交媒体倦怠来描述人们面对社交网站时,产生沮丧感、疲倦感和较低参与意愿的现象4。季忠祥等发现人们有从沉重的大型社交媒体迁移到小型社交媒体的趋向,微信、QQ 等平台饱和超负载后,自在表达自己变成极其困难的事情,逼迫用户逃离去寻找可以“透气”的地方5。本文所指的社交倦怠是在社交媒体上活跃度降低6,具体而言是心理层面上的疲惫、抗拒、排斥,行为层面上降低软件的使用度,甚至直接不再使用。1.2 断连理论学界关于断连定义有两

7、种界定,对于技术使用者而言,断连是个体反连接意识的强化行为。它被概括为个体出于抵制目的,故意将移动通信设备或平台断开连接7。对于非技术使用者而言,断连的实质是被动的、非自愿的。它意味着在网络社会的“失联”(如没有社交账号、网络或电子设备)、与技术使用者之间的数字鸿沟,涉及数字不平等问题8。本文强调的是对技术使用者的“断连”,因此研究的是第一种概念说法,提及“断连”也是因为在社交倦怠情境下,或者工作边界与生活边界的模糊,又或者是“全景监狱”文化下的隐私担忧。1.3 研究方法本文采取线上观察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通过观察法筛查自己微信列表里不活跃人数、关闭朋友圈权限、设置仅三天或一个月可见人

8、数;同时观察喜欢发朋友圈的好友所发内容涉及哪些方面。另一方面,围绕“什么时候习惯发朋友圈呈现自我?”“现在什么因素促使自己不发或者少发朋友圈?”“有过社交倦怠感的情感体验吗?”“如何应对这种倦怠感?”“会产生何种新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等访谈提纲与访谈对象进行访谈,从主动呈现的表演性到设置权限的断连性两个方面来回答本文的研究问题。通过筛选微信列表 572 名好友,发现有 387 位好友设置了仅三天可见权限,有近 56 位朋友直接关闭微信朋友圈入口,他们大多为年轻用户群体。通过对比选取 15 位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即曾偏爱发朋友圈(标准为一周 3 次以上),到不发朋友圈,一个月未更新朋友圈动态

9、,或者直接关闭朋友圈(背景仅为一条直线)。在 2022 年 9 月至 12 月采取线上腾讯会议云录制和线下面对面交流录音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深度访谈,交流时间约为 40 60分钟不等。2 呈现:拟剧理论下的自我满足传统媒体时代,大众媒体进行单向传播,受众只能单向接受媒体信息,而反馈互动或者自我表现机会少之又少。在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的出现,给用户提供一个自我展示、互动交流的平台,同时即时性和位置定位的亲近性更有利于用户进行随时随地分享和“表演”。而微信朋友圈被视为一个表演的舞台,用户可以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情境有选择性地搬向“前台”,同时通过更新微信朋友圈进行身份认同,增强个体存在感,巩固社会网

10、络关系。在微信朋友圈刚推出不久,人们愿意呈现自我与表达自我。2.1 时刻记录和呈现自我以往即时分享通过线下近距离面对面交流,才能得到朋友的反馈,但如今朋友圈的推出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进行分享与表达,还能第一时间收到好友的点赞与评论而实时调整自己的动态。根据对朋友圈的观察,多数微信好友会在朋友圈以图文结合或者短视频的方式分享自己休闲时光的打卡美照、日常生活的人生感悟、忙碌工作的片段剪影等。“朋友聚会之后,一般会选择发朋友圈,纪念一下快乐时光。”(受访者 T)通过个人社交账户,微信列表用户及时的点赞、评论等反馈也能满足受众的分享需求。“我发朋友圈后,我会时刻监控数据,好友点赞和评论我都会很

11、开心,像是一种正向的反馈。”(受访者 C)点赞、评论也是维持一种远距离社交的方式,称为“点赞之交”。2.2 印象管理与打造理想人设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会根据一些印象管理手段进行印象管理,这样看来,用户即所谓的“表演者”就会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来打造人设,会将一些鲜为人知或者不想让人知道的一面过滤到“后台”,选择不呈现出来。另一方面,会根据自身需求将光鲜亮丽的一面大胆呈现在朋友圈中,以此塑造自我形象。“不会发布一些负面情绪,大多以发布吃喝玩乐的朋友圈,显示自己生活过得比较滋润”。(受访者 M)社交账号尤其是朋友圈似乎成为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名片”,加上好友的第一反应是想先浏览一下对方的微信朋友圈以此拉

12、近彼此的距离,得以找到共同话题扩建人际网络。更有受访者提到,求职时,HR 都会要求查看自己的社交账号主页或者朋友圈,以此侧面考察求职者是否符合公司职位要求,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微信朋友圈在一定程度上2023年第16期 NEW MEDIA RESEARCH16新媒体研究充当“社交名片”的作用。3 设限:社交倦怠下的有限断连虽然微信朋友圈日渐成为展现自我的“第一张名片”,但是用户每次发朋友圈都会面临被“公开处刑”的压力。拍照、修图、发朋友圈、监控数据、在意点赞和回复评论等一系列行为过程中,数据监控使人身心日渐疲倦。最初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印象管理来打造人设,而一旦为自己的人设贴上如文艺、沉静、正能量等标签

13、,便会陷入一种维持人设的焦虑中,久而久之就会感到倦怠和不安。因此,用户便会选择一些回避性策略来减少自身受复杂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从而回归线下生活本真。3.1 朋友圈自我呈现减少促因3.1.1 朋友圈泛化:被窥视的隐私和被监视的表露不同于微博,微信推出的定位是“强关系”型社交,但是随着微信列表好友扩充,工作中的同事、商家的售后都通过微信进行联系,还有大量的工作群、微商群等扩充使得微信的“强社交型关系”逐渐变为“弱社交型”关系。受访者谈到,微信好友列表不断增加,但其中一半以上的好友都是“点赞之交”或者“沉默群体”。朋友圈的不断扩大无疑会给用户带来压力,担心自己处于被监视或者被凝视之下,进而在每次发

14、朋友圈之前都会反复地审核和校对,力图达到文案和图片的完美结合。这将进一步引发用户焦虑、不安等情绪,直至引发最后的离场行为。另外,朋友圈列表关系复杂,如有家人、朋友、同学、同事等群体,不同的群体身处的环境和位置不同,那么对同一件事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会对朋友圈的内容有不同的解读。发朋友圈本意是想收到点赞或者正向评论的认同,但却因为个体差异带来一些曲解,尤其是被不熟悉的人评头论足时,便会进入一些尴尬情境。同时,朋友圈没有浏览痕迹,自身所处在一个被监视的黑箱内,不知道何人何时何地查看了自己的朋友圈,有一种个人隐私被窥视和被监视的感觉。就是这样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用户越来越排斥呈现自己,而平台也推出仅

15、三天、仅一个月可见或者设置用户权限来回应用户的不安感。3.1.2 疲于印象管理:丧失“消极做自己”能力欧文戈夫曼将拟剧理论引入社会学中,认为人们日常生活也会有“前台”和“后台”之分2。在“前台”时,人们为了打造人设或者维持观众心目中的理想形象而刻意地表演。在“后台”就相对放松,会展露一些不为人知的部分,同时也会调整自己的“表演策略”。刚开始微信没有多少好友时,会被用户定义为“后台”,就可以零负担地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甚至是一些负面情绪。但是随着好友数量增加,彼此之间的熟悉程度却不高,信任度就随之降低。人们便希望展现积极的一面,以此作为社交资本维持社交关系。这样一来会陷入公开的焦虑,使得朋友圈丧失

16、了原本随手记录与分享的功能。印象管理分为呈现动机和印象建构。在有呈现动机时,人们就会预判别人心目中自己的理想形象,就会出现一种人设动机。有了动机便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会考虑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方式进行印象建构,如何发朋友圈、如何回复别人的评论都是一个调整策略和自我管理的过程。作为社交圈子的一个线上的延伸过程也会直接影响对自身人脉关系的进一步维护完善与扩展。所有受访者也都明确提到,每次发朋友圈前都会考虑内容的品质,照片或者文案会进行多次的调整修改或者重新筛选,进行好友分组的开放和好友权限的设置,每一项繁琐的审核流程都会让他们因此感觉到更加疲惫。“每次发朋友圈之前,想到要 P 图、想文案,回复评

17、论,就觉得很麻烦,索性就放弃了发朋友圈。”(受访者 W)一旦给自己打造了这样一种人设,就会陷入如何避免人设崩塌的焦虑之中。此外,在使用微信朋友圈过程中,感知到角色冲突、角色超载带来的角色压力,自身环境限制带来的环境压力以及平台使用过程中的负面体验带来的情境压力等压力源9,这会导致用户社交倦怠感更加明显。3.2 社交倦怠引发的断连行为3.2.1 断连:忙碌生活的新型“解药”“连接或反连接的选择,不仅是用户的一种情境性需要,还应成为对用户的一种新赋权。”10在以上分析基础上,过度的自我呈现与其他因素综合促成用户的社交倦怠感愈加强烈。而社交倦怠会直接引发用户的断连行为,如用卸载 App、关闭消息提醒

18、、消息已读不回等方式来缓冲自己,给自己内心留有一丝余地。社交倦怠感日益增强的情况下,用户进行反连接也不断提醒社交媒体注重用户选择权,这就包括选择连接的权利和断连的权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用户从一个平台逃离但会选择另一种媒介进行补偿,而这种媒介的社交性往往没有微信这么强,属于更加垂直细分的领域内容和志同道合的社交。这也表明想要做到真正的断连似乎是不可能的。3.2.2 补偿:有限断连的弱社交关系有些学者认为,在当下这个被社交媒体裹挟的时代,不在线是一种奢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永久在线,永久连接”已经成为基本的生活方式11。17新媒体研究APPLICATION RESEARCH 应用研究 有限断连情

19、况下,也会寻找其他社交媒体作为替代,形成新的社交习惯。专注知识观点分享型的豆瓣和知乎,都采取匿名社交的方式,没有社交关系链的束缚,人们会更加大胆地发言。强调弱社交关系的微博,采取微博话题广场和好友圈两种方式相结合,既能接收热搜榜的信息,又能在好友圈内分享自己的日常,没有年长一辈的监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代际之间的冲突。“因为微信上熟人、家人、朋友太多了,我现在都不爱发朋友圈了,实在想要发圈会选择微博。”(受访者 H)互联网也成为了年轻群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老年群体成为了“网络难民”,很多老年人并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或者还处于对媒介努力驯化的过程,而年轻人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从小就接触互联

20、网。他们对事件的见解难免会与年轻一代发生冲突产生矛盾。“每次发出去玩儿的朋友圈,父辈都会提醒,这样让我真的很困扰,所以干脆就屏蔽他们或者直接不发。”(受访者 S)近年来,日渐火热的网易云音乐,通过热评榜单给予“云村村民”身份认证和“耳机分你一半”活动进行音乐社交,让有音乐共鸣的人联系在一起,而这种联系又不会有很强的束缚感和压迫感,不会入侵自己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总之,深耕垂直类的社交产品弥补了微信以及朋友圈带来的压迫感,就好比有一片自己的“净土”可以舒缓压力,这也将成为日后社交媒体发展的趋势和方向。4 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用户在使用微信过程中,实际上反映出对社交媒体的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

21、,社交倦怠下的社交媒体使用体验舒适感明显下降,甚至出现排斥逃离的反应。另一方面,由于维护人际关系、获取社交资本、进行印象管理和打造理想人设的需要不得不使用朋友圈,不能完全脱离朋友圈这一社交平台。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很难实现与媒体完全断连,但是人们会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更严格的审查和自纠。同时对诸如微信、QQ 这类使用频率高的社交媒体短暂性的断连,会寻求其他媒介形式进行补偿,从而养成新的社交习惯。数字断连的背后逻辑,实则需要思考人、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交媒体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另一方面又使得人们的工作生活界限日渐模糊,处于一种随时待命的状态而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交倦怠感。尽管可以采取一

22、系列措施如卸载 App、删除陌生好友、设置权限、关闭消息提醒、打开勿扰模式等来减轻这种 360无死角的被卷入感,但是这不由得引发我们的思考,适度断连,或者改变社交习惯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需要深刻反思这样一种看似日常的工具而带来的卷入感和疲惫感。人类发明技术是为了使日常生活更为便捷,而不是被技术所裹挟,只有不断调整这样一种平衡关系,才能在社会发展中前行。参考文献1 腾讯集团腾讯二零二二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EB/OL.2023-03-22.https:/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5,93.3 李宏,李微.社交媒体倦怠研究述评与展望J.情报科学,

23、2017,35(9):172-176.4 BERNSTEIN E.How Facebook Ruins FriendshipsEB/OL.2023-05-22.http:/s.pl/techang/wp-content/uploads/2013/08/Homework-008-How-face-book-ruins-our-friendships.pdf.5 季忠洋,李北伟,朱婧祎,等.情感体验和感知控制双重视角下社交媒体用户倦怠行为机理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42(4):129-135.6 洪杰文,段梦蓉.朋友圈泛化下的社交媒体倦怠和网络社交自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

24、20,42(2):76-81,85.7 HESSELBERTH P.The Disconnected that Remain Connected:Practising Partial Disconnection in the Digital Age/The 18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Internet ResearchersEB/OL.(2017-10-21)2023-05-15.https:/www.aconf.org/conf_70085/abstract.html.8 陈雪薇,张鹏霞.“不在线是一种奢望”:断连的理论阐释与研究进展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1,74(4):39-48.9 薛静,洪杰文.负累下的隐退“自救”:基于扎根理论的青年用户社交媒体倦怠行为分析J.新闻与写作,2022(8):70-83.10 彭兰.连接与反连接:互联网法则的摇摆J.国际新闻界,2019,41(2):20-37.11 周葆华.永久在线、永久连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J.新闻大学,2020(3):84-106,1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