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一政治必修I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单元过关题
(满分60分 时间45分钟) 2009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是 ( )
A.按需分配 B.平均主义 C.按劳分配 D.按生产要素分配
2. 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A.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C.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D.由党的性质和国家性质决定的
3.企业总经理由于经营得法,年终时获得股票奖励。这种收入属于( )
A.劳动要素的收入 B.资本要素的收入 C.技术要素的收入 D.管理要素的收入
4.“做蛋糕”与“分蛋糕”是社会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蛋糕”分得不合理,会影响人们把“蛋糕”做大的积极性。上述材料要求我们必须
A.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B.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C.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D.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保障基本生活的关系
5.下列关于社会公平问题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使社会成员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B.消除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差别
C.平均分配,不能有收入差距 D.只要是合法所得,不管差距多大,都是平等的
6.下列属于按劳分配的是( )
A.经营风险收入 B.外资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
C.社会保障中的福利分配 D.国有企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
7. 我国工商企业登记费.商标注册费.公证费用,属于财政收入的( )
A.利润收入 B.税收收入 C.债务收入 D.其他收入
8. 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这一比喻说明( )
A.财政收入制约着经济发展水平 B.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C.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制约着财政收入的规模 D.价格水平对财政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
9. 2007年用于国防及行政管理的财政支出近7000亿人民币,依靠这笔支出,使我们能够免费获得政府提供的国防、司法、治安等公共服务。政府用于国防、司法、治安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充分反映了财政具有( )
A.经济稳定作用 B.收入分配作用 C.资源配置作用 D.经济发展作用
10.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时打着“迎闯王,不纳粮”的旗号,虽然取得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但是,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税收是统治经济意志的体现 B.税收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C.税收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D.有了税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就一定能成功
11.我国个税起征点已经由1600元上调到2000元。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20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这表明( )
A.我国的税收将大幅度减少B.税收具有固定性特征C.税收是可以随意变化的 D.税收具有无偿性特征
12.出口退税制度,是一个国家退还国内生产、流通、出口环节已缴纳的间接税的税收制度,目的是使出口货物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避免对跨国流动物品重复征税。实施出口退税 ( )
①是国家支持外贸出口的重要手段 ②可以增加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③必然会造成国家税收收入的减少 ④只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3.允许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保守本单位技术商业秘密.不侵犯本单位或从事相关研究课题的知识产权和经济权益的前提下,跨单位兼职,多职多薪。从分配角度讲,这一做法( )
A.将拉大收入差距,加剧贫富差别,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B.体现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C.反映出国家对知识的重视,有利于科技人员发挥聪明才智
D.会导致有些技术人员一心谋取“灰色收入”而荒废了新技术的研发
14.我国实行现行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的首要目标是( )
①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③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同步富裕 ④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5.按劳分配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的关系是( )
①二者同属生产关系范畴,都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 ②后者为前者提供了可能性
③前者是后者在分配关系上的体现 ④前者是后者的前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从1999年7月起,普遍提高全国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这项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 )
①是国家在实施调整人民内部关系的职能 ②体现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④有利于刺激消费和维护社会稳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7.下列政府行为中,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有利于达成这一目标的是( )
A.采取政策倾斜和经济扶持的办法,缩小地区和城乡差别
B.对高收入行业的工资性收入进行控制
C.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D.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振兴科技教育
18.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相同的劳动,但获得的劳动报酬却可能有相当大的差别。这说明( )
A.按劳分配只是一个抽象的原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B.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是与企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
C.按劳分配的实行只有经过一个漫长过程才能实现劳动者收入均等地获取报酬
D.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是与企业的效益联系在一起的
19.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对此论断理解正确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消费资料分配的性质 B.消费是分配的目的,分配是消费的动力
C.消费的具体形式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 D.消费资料分配性质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20.某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技术员王某购买了内部职工股,年终按股分红得3000元,他还将自己的专利技术投入公司入股,年终又获得17000元,全年他共得工资款36000元,岗位津贴960元,奖金12800元,一年之中他缴纳各种税款4500元,向困难职工捐款1000元。在王某一年的所得中,属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别是( )
A. 29760元;17000元 B. 49760元;20000元 C. 48800元;20000元 D. 44260元;3000元
21.近两年,国家增发2100亿元国债,带动了社会投资国债5000多个,建设总规模达2.2万亿元,这表明( )
A.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B.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C.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技的发展 D.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2.近几年粮食丰收导致市场上的粮价下跌,我国实行了粮食保护价制度,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这部分粮食收购资金支出( )
A.属于行政管理支出 B.属于社会保障支出
C.是为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D.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
23.某国2002年度财政收入为1万亿美元,财政支出为1.4万亿美元( )
A.这说明该国出现了财政节余 B.这不否认该国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C.该国只能靠借款来弥补财政赤字 D.这可能导致该国发生通货膨胀
24.2000年中央财政向西部地区增加转移支付600亿元,2003年达到800亿元,这是1994年以来最大规模的相对规范的转移支付,而且今后也会维持这个规模,这样做( )
A.有利于资源向中西部地区流动 B.不利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
C.是实现西部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D.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25.我国财政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A.增加了税种并提高了税率B.扩大了财政赤字C.发行了国债D.国民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
二、非选择题
2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把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强调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倡导效率与公平并重的理念。(12分)
(1)应该怎样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如何做到效率与公平二者并重?
27. (10分)有人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家财政状况的好转,越来越多的大型.特大型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上马或建成,为实现21世纪我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企业.个人创造了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而这一切都依赖于国家庞大的财政支持。
辨析:国家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28.(15分)材料一:2006年10月8日至11日,中共中央召开十六届六中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把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指出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材料二:200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寸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运用
运用《经济生活》第七课的有关知识,谈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认识。
29.(13分)材料一:2007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2万亿元,同比增长22%,比上年同期增长7.4个百分点。
材料二:2007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增长较快,共入库税收19322亿元,同比增长22.3%,增长3522亿元。
(1)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什么内在联系?
(2)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经济生活的什么道理?
高一政治必修I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单元过关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CCDCA 6~10 DDBCB 11~15 BABAA 16~20 BADAB 21~25 ACDAD
二、非选择题
26.(1)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分配时必须将每个人的报酬与他的贡献挂钩。而在个人能力.机会.工作环境等差异很大的的社会里,每个人得到的蛋糕必然呈现很大的差异,即出现不公平。要使每个人获得的收入差距缩小,无疑回损伤人们工作与创新的积极性。二者又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更高水平的公平。另一方面,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
(2)完善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当前尤其要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27.(1)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2)但是,在经济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国家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也将防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3)财政收入的增加,从根本上说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必须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前提下,不断增加财政收入。所以,辩题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28.(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与分配结合起来,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2)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贫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要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允许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3)国家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对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进行适当调节,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体现了收入分配的公平。
(4)社会主义国家的收入分配离不开国家干预。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9、(1)从两则材料的数据看,在我国,税收收入占(预算内)财政收入的90%以上,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两则材料共同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税收增加,财政收入增加;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基本的形式;国家通过税收形式组织财政收入,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