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及现状反思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一首小诗梅花给了我们一种淡淡的意境,让一切尽在“暗香”中升华。而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校园文化就正如这“暗香”,有形无形地弥散于师生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既以它特有的形象向学生传播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也以它独有的象征符号感染、同化着学生。现代德育理论指出:隐性课程(校园文化)的成功更多体现于学校传统德育,因为校园文化比传统德育说教更贴近学生生活,更易使学生接受并产生深刻影响力。而品德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品德养成并不仅仅取决于道德知识的多少,而主要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互动中通过道德内化来形成个人品质,依
2、靠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强制的道德说教。可见,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情操和塑造性格等德育功能,以至于柯尔伯格认为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有鉴于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主导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以良好的形象去感染学生的心灵、行为,促使大家奋发向上。但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在部分学校也存在着不足,主要体现为校园制度、人际关系、校园生活和舆论氛围等方面,为此,本人结合数年教育生涯,对此提出一些浅见,希望对一线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一、完善的校园制度 制度是人类维系个性生活及社会关系的各种规章、法则和体制,学校作为微观的社
3、会体系,也存在各种制度,如校规、班规、社团规定及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虽然这些制度有正式或非正式的不同,有成文或约定俗成的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性,即这些科学合理的制度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权威的、客观的力量,成为集体价值理念,使生活于其中的学生自主地接受它。但在目前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我们有这样的认识,在一所制度体系完善并能执行到位的校园中,学生会自觉的接受制度的规范、约束;而在制度管理比较混乱的校园中,学生往往会对制度的效用产生质疑,并尝试突破它的约束。这种情形在新建成的学校中比较常见,如笔者刚参加工作时,所任教的学校建成仅一年,由于管理层及教师来自于不同学校,各自的理
4、念及认识没有统一,导致学生违纪违规现象层出不穷,一直在三年后,这一情形才有所改善。这也给我们一个警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制度文化应列在首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校园文化的完善。但制度的完善并不意味着僵化,我们在工作中可能又有这样的认识,校园的制度是天然合理的、公平公正的,是无须质疑其合理性的,对于制度,只存在遵守与否的问题,而不存在是否需要创新的问题,这其实就是制度的僵化,甚至可以理解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僵化。如有些学校虽然制度完善,但其中有部分内容甚至沿用了数十年而没有作出任何改变,这肯定是不合理的。做为德育工作者,我们要正视而不是回避校园制度,要学会质
5、疑德育制度的合理性。如我们可以对学校的德育制度进行德育合理性论证,在制度创新时坚持民主性原则,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制度讨论、制定和落实的实践中来。同时,在制度创新时,我们也要注意制度措辞。现在的校园制度,多以“不准如何”“禁止如何”等来实现对学生的约束目的,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管住”学生,而是创新体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激励和引导学生走良性发展的道路。因此,在制度创新时,要注意减少“硬”约束,强调“软”约束。如在引导学生制定班规时尽量少说“不”和“不许”,多说“应该”,要以正面教育为主。比如,“不许作弊”改为“文明考试”,“不许骂人”改为“说话文明”等。写学校宣传标语
6、时,也应以正面教育为主,比如“礼貌使你高雅”、“助人使你快乐”等。二、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学校作为一个比较简单的社会体系,人际关系也相应简单,主要体现在师生及生生间关系上。校园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作用,不仅可以满足师生、生生交往的需要,也有利于发展师生、生生间的友谊感,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性格。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则具有消极影响,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严重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矛盾,这些矛盾集中体现在师生与生生间。师生间矛盾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教师的责难、误会或学生偏激的性格等。部分教
7、师在与学生接触时,往往带有上位者的优越感,不愿承认自己的不足,这会导致师生间的疏离,使双方产生隔阂,以致无法完成德育目的。如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喜欢责难、辱骂甚至体罚学生的教师往往无法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而一些和蔼可亲、心思细密的教师则往往成为学生倾诉的首选对象。但有时候也存在部分比较极端的学生,如笔者曾带过一届学生,其中有一位非常固执,认识非常极端,曾因小事多次与教师冲突,本人虽再三接触、交流,其父母也多次进行心理咨询,但始终不见成效,最终只得选择退学。以上案例告诫我们,无论何时,教师都应以高尚的师德,向学生倾注爱心,换取学生的信赖和纯洁的友谊,如此才有助于学生形成朝气蓬勃的性格。至于学生间的
8、矛盾,产生缘由比较复杂,我们作为引导者,更需要细致的了解,妥善的解决,力争使班级形成为和谐、融洽的集体,以避免消极情绪过多地影响学生人格发展。师生只有在良好和谐的人际环境中,才能体会到校园生活的愉快,勤于工作,乐于学习,激发其热爱学校,热爱人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增强荣誉感、进取心。三、充实的校园生活 完善的校园文化离不开充实的校园生活。开展多姿多彩的课外文化生活,使学生在充满朝气的精神氛围之中,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良好的品格。但在当前的升学压力下,部分学校未能有效的组织起丰富的校园生活,即便组织了,规模、影响也比较小,这些都不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展开。如笔者所了解
9、的一所学校,往年召开运动会,初三非运动员的学生一律在教室内自习,结果学生怨声载道,可知这一措施既不利于学生品性的蓬勃发展,又达不到施令者提升学生成绩的目的。学校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成为名校,必须综合考虑德智体美等各方面,而不能仅抓学习成绩,那样的学生即使获得了出色的成绩也无法在步入社会后很好的立足。为此,学校应多组织各类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如可结合每年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开展歌舞、演讲、朗诵等文娱活动,使学生在充满审美情趣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爱党、爱国、爱师、爱校、爱家等传统美德教育。又如,可结合素质教育的实施,组建各类兴趣小组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田径、球类、阅读、作文等。各兴
10、趣小组活动蓬勃开展,学生综合素质也逐步得到提升。当然,各学科也可结合课程特色,组织相应实践活动,如本人为社政教师,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社会问题调查,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四、正确的舆论氛围 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体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有正确的导向作用,也有助于学生共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对于这一点,绝大多数学校都能通过各类形式,在学生中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如通过校园广播站、宣传橱窗、校务公开、国旗下讲话等宣传形式,及时报道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国际国内时事新闻,校园新人新事,师生美好的校园生活。这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11、,又使学生获取了更多的信息与知识,同时也展示了学生的才能与智慧,使校园充满生机活力。但我们也应注意到,目前的校园文化中,还存在一些非主流文化,这些文化反映了生活中的一些阴暗面,不利于正确舆论氛围的形成。如课桌文化:公共课桌上不堪入目的话语;宿舍文化:宿舍“卧谈”内容的的庸俗、不堪;情感误区:写作以爱为主题,歌曲以情为时尚等。对于这些非主流文化的不良影响,德育工作者首先要及时、主动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其危害性,提高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文化内容;其次可以通过开放、多元、互动、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主流文化引领学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去寻找位置,演好角色,获得感受。只有如此,才能扫除校园文化中的阴霾,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具有强烈的、显著的德育效应,学校德育必须借助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作为载体。任何忽视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与德育相悖的。我们只有建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范围充分宽广的校园文化,才能改善校园“气候”,美化校园生活,优化育人环境,增强德育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