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比较文化视角下唐诗在德国的传播与影响.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58151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文化视角下唐诗在德国的传播与影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比较文化视角下唐诗在德国的传播与影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比较文化视角下唐诗在德国的传播与影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007文化纵横比较文化视角下唐诗在德国的传播与影响德语唐诗的翻译脉络自19世纪起,唐诗就已经被陆续翻译并传入德国,经历两个世纪的发展,德语唐诗从起步走向发展,又从发展迈入成熟。目前,汉学界通常将德语唐诗的译介历程大约分为19世纪上半叶的萌芽期、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发展期、20世纪中叶至今的成熟期这三个时期。萌芽期。尽管19世纪前德国就已经出现与汉学有关的话题及研究,但直到19世纪上半叶,才有少部分德国学者将目光聚集到唐诗这一领域。“零散”即为这一时期德译唐诗发展的显著特点。此处的“零散”包含了两个方面:德语译本零散和德语译者零散。从德语译本方面分析,19世纪上半叶唐诗在德国的传播多以

2、唐代诗人的生平介绍为主要内容,甚至大部分出版书籍在谈到唐诗话题时都是一笔带过,例如1833年出版的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第八版曾在下设的“中国”词条中提及唐代诗歌,但也只是轻描淡写的用“在中国诗歌中,杜甫和李太白的诗特别有名”作为总结。从德语译者方面分析,这一时期的唐诗属于当之无愧的小众研究主题,研究学者自然也就寥寥无几,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当属大文学家歌德。作为德译诗歌第一人,早在1827年歌德就开始关注中国诗歌,他在日记里详细记录了他诵读中国诗歌的事实,并于同年2月译写了四首有关中国古代美人的诗词,开启了中国诗歌在德国传播的大门。此时的德译唐诗虽是零星散译,专门的唐诗德译本还不甚流行,但其已在德国

3、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转变。成长期。德译唐诗的零星译介情况一直持续至19世纪下半叶才有所改善。与萌芽期相比,此时习得汉语的德国学者逐渐增多,唐诗已经出现系统性翻译的趋势。这一阶段的德译唐诗呈现出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李白诗歌开始大规模走进德国人的视野,二是翻译多以“译写”形式出现。译写,即德语单词Nachdichtung,实际上是指不懂王美蕲何娟娟马艺格沈冰悦邸政峰(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44)摘要:作为中国文化瑰宝,唐诗自19世纪就被陆续翻译并传入德国。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和中德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研究德译唐诗的传播与接受可以为当下和未来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现实参考和有益借鉴,在

4、学习和工作中积极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本文将从描述性翻译理念出发,在比较文化视域下系统梳理唐诗在德国的翻译脉络,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影响德语唐诗接受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对具体唐诗德语翻译实践案例的对比,帮助读者更好了解不同阶段的翻译和语言特点,从而考察中德文学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关键词:唐诗;德语翻译;传播与影响;比较文化基金项目: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项目(202210172E002)。指导教师:刘颖,教授。源语的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含义的基础上,对源语文本进行的一种仿效、描摹性再创作,名为翻译,实为改写。1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译作有作家伯姆(Gottfried Bhm

5、)收录于1873年译自朱迪特孟戴斯玉书的中国诗歌(Chinesische Lieder aus dem Livre de Jade von Judith Mends)中的 7 节 21 行的长诗客栈(Die Schenke)。此诗由李白所写的名篇静夜思翻译而来,将“译写”的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这时开始,德国的作家和诗人纷纷从李白、杜甫唐朝诗人的作品中寻找创作灵感。1905年,海尔曼(Hans Heilmann)所著的公元前十二世纪至今的中国抒情诗(Chinesische Lyrik:vom 12.Jarhhundert v.Chr.bis zur Gegenwart)于德国出版。此书选译了2

6、4首李白诗歌,唤起了德国人对中国诗歌,尤其是李白诗歌的热情。此外,海尔曼的译写形式突破了诗歌的范畴,创造性的将李白诗歌译成散文形式,引发了德国许多作家的争相模仿,并成为供其参考的一个重要译本。受 到海尔曼翻 译 的 影 响,汉 斯贝特 格(Ha n s Bethge)于1907年出版的以唐诗为主题的中国诗歌仿作集中国之笛(Die chinesische Floete)在德国文学界引起轰动,总发行量以十万计。这本诗歌仿作集以其优美的文笔和浓郁的异国情调征服了众多德国人的心,其中不乏各类文学家和作曲家。根据不完全统计,先后从中国之笛中获得创作灵感的音乐家多达一百八十余位,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

7、Gustav Mahler)更是根据其中的七首唐诗译文创作出名垂千古的交响组曲大地之歌,将中华文化传遍大江南北。“译写”形式的发展,虽然无法完全复刻唐诗的意境与内涵,却极大地加快了中国文化在德国传播的脚步。翻译者本身的文学造诣和已有的德译中国文学作品为各类形式的“译写”唐诗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养分。译者不再拘泥于格式的限制,不必时刻考虑如何还原源语中的每008 文化纵横一个字词元素,只需根据整首唐诗中最重要的“诗眼”展开想象,创作出既符合源语意境,又符合目的语思维的全新故事。这样一来,翻译门槛大大降低,德译唐诗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就算如此,“译写”形式的发展仍存在弊端。简单的译写让大量唐诗

8、仿作如同狂风般席卷德国,其中不乏许多盲目跟风的滥竽充数之辈。因此,译写作品良莠不齐的情况无可避免的伴随着唐诗热潮一同而来。成熟期。20世纪中叶,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和社会的急剧转型使新生代汉学家都将译介和研究重心聚焦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上,仅有屈指可数的学者继续从事中国古典诗歌译介和研究。实际上就译介和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入性而言,德语唐诗的传播和接受已经进入了成熟期。顾彬曾在访谈中提到“老一辈德国汉学家已经把经典的作品都翻译成了德语,我们基本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翻译作品不符合当代读者的要求,就需要新的译本”。从当代德语世界对中国文学的译介成果中可以发现,类似成果仍然源于德语区汉

9、学家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当代德语世界汉学研究并未偏废对中国历代作品的研究和出版。21962年,德博出版了 李太白诗歌选集(Li Tai-bo Gedichte:Eine Auswahl),呈现了56首李白诗歌自译作,并在导言中对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特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例如杜甫、王维、白居易等其他唐代诗人的诗歌也在之后被汉学家们陆陆续续介绍到德国,德译唐诗由此进入全面鼎盛时期。尽管如此,2017年10月的法兰克福书展中,中国展馆在其他国家展馆的衬托下显得较为冷清,中国读物拥有的读者仍然为“小众”群体。这一场景,无疑也折射出德译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之林中的生态状况。根据本

10、小组收集到的问卷数据显示,德语唐诗在德国群众间的阅读和传播还有很大一部分空白,甚至部分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德国群众向小组成员明确表示对唐诗德译本“不感兴趣”或者“完全帮不上忙”,这更加反映了我们在推进唐诗德语化的进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德语地区影响唐诗接受的因素时代因素。一路走来,德译唐诗的“李白热”现象日益明显,关于李白的诗歌译文与二次创作层出不穷,仅有少部分译者将目光聚焦于包括杜甫在内的其他唐朝诗人身上。目前德国最为知名的汉学家之一顾彬教授也似乎对杜甫兴趣不大。为何这两位在中国并称为“大李杜”的诗人在德国受到不同待遇?是德国人不喜杜甫诗的沉郁顿挫而更喜李白诗的豪放飘逸吗?实际

11、上,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也会影响德译唐诗的翻译与接受。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资本主义革命与其发展使德国社会急剧转型,工业化在德国领土迅速推进。在世纪之交的当时,德国社会出于蔑视社会习俗而形成对特立独行者的需求。这时,德国文学界急需一个这样的形象,好让文学家以纸笔为武器写下对这社会的种种控诉。李白,一位诗酒为伴,四海为家的谪仙正好出现,幸运的被德国译者选中。李白译作的大幅增加,正是当时背景下社会需求的反映。思想因素。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理解原文之意应为第一步。无论是译写还是逐字翻译,对原文的理解程度都决定着最终作品的呈现。因此在唐诗德译的历程中,

12、译者也会偏向于选择与自己价值观相近的,更易与之共情的原文作品。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李白热”,不仅是时代背景让德国选择了李白,也是因为李白精神中的自由不羁与德国价值观中崇尚的自由相吻合,促使德国社会较其他人对李白拥有更加强烈的理解与情感。李白得到特别引人注目的接受的原因就在于他那天性和作品中狂放不羁的特性。这种特性被普遍化,成为他的形象。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表现主义时期成了热门。3杜甫诗歌以其沉郁顿挫和强烈的政治性而闻名。与杜甫相比,李白诗歌同中国社会历史的关系没有那么密切,译者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中国政治历史方面的资料收集,这也是造成德国译者“重李白,轻杜甫”局面的原因之一。译者偏好。除去社会

13、大环境与思想因素,译者本身的偏好也会影响唐诗在德国的接受。德国汉学界一般都遵循专家化的特点,即大多固定翻译一两位诗人的作品,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研究。例如,寒山和舒马赫专注翻译王维诗歌,德博和克拉邦德则以李白为翻译重心。如此一来,译者的更迭也与德国对唐诗文本的选择与接受息息相关。德译唐诗多版本译文对比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译者对唐诗的理解和字词的选择都是不同的。本文特地选取最早被译为德语的谢赐珍珠一诗,将不同译者的翻译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以便读者更好了解各个唐诗德译本的语言特点。谢赐珍珠翻译对比。原文: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例1

14、(歌德):Du sendest Schtze mich zu schmcken!Den Spiegel hab ich lngst nicht ange-blickt:Seit ich entfernt von deinen Blicken.Wei ich nicht mehr was ziert und schmckt.例2(卫礼贤):Die Kassiabaltter-Augenbrauen babe ich lange nicht gemalt.Schminkreste und Tranen feuchten die rote Seide.Den ganzen Tag wasche un

15、d kamme ich mich nicht.Warum sollen nun Perlen und Edelseine meine Einsamkeit trosten?例3(霍夫曼):Mein wie Weidenbltter fein geschwungenes Auenbrauenpaar habe ich lange nicht gemalt.009文化纵横Verblat ist all mein Galnz vor Trnen,die die rote seide meines Gewandes beflecken.Verstoen all die zeit,pflege ich

16、weder mein Harr noch mein Gesicht.Wozu noch echte Perlen mit als Trost in meine Einsamkeit senden?1827年2月歌德译写了四首有关中国古代美人的诗词,由此开启了中国诗歌在德国传播的大门,其中梅妃的谢赐珍珠一直被汉学家们奉为经典。仅仅诗歌开头的“桂叶双眉”四字,三人的翻译就已经天差地别。“桂叶双眉”原本是指在簪花仕女图中如桂叶一般又短又粗的眉毛,但在欧洲并没有桂这种植物,因此在卫礼贤的翻译中,使用Kassia代替“桂”字来形容眉毛。Kassia意为一种山扁豆,但也可以当做肉桂。这样的翻译,虽按照源语

17、逐字译出,但稍显生硬刻板。与之相对的,霍夫曼将“桂叶双眉”译作“Weidenblaetter fein geschwungenes Auenbrauenpaar”,即柳叶双眉。可见霍夫曼选择跳脱出文本,在翻译中加入自己的巧思。尽管如此,柳叶眉实际上两头尖尖,呈柳叶形状,与原文中又短又粗的桂叶眉正好相反。相比之下,歌德在翻译时采用归化的方法,完全放弃原文中“桂叶双眉”的表述,转而使用“Den Spiegel hab ich lngst nicht ange-blickt”一句点出很久没照镜子这一事实,借镜子来表达梅妃内心孤寂冷清的精神状态。4试问,无论是描眉或是梳洗,怎能不用到镜子呢?这样一来,

18、歌德仅凭一句,就反映了原文第一和第三两句的含义,不可谓不巧妙。另外,原文第三句“长门尽日无梳洗”的翻译也很值得分析。卫礼贤和霍夫曼二人都将翻译重点放于“无梳洗”三字之上,意在表示梅妃在孤寂日子里的心灰意冷与惫懒之态。与二人相反,歌德则选择将翻译重点放在“长门”二字。长门乃是汉宫地名,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所居的宫殿,后被用来比喻失宠后妃居住的地方,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冷宫。在译文中,歌德将此句的“无梳洗”与第一句的“久不描”结合放置在第一句,将“长门”之典单独译成“Seit ich entfernt von deinen Blicken.”(自从我远离你的视线)放于第三句,将原文的意境与梅妃凄清的神

19、韵行云流水般悉数表达,却没有一丝生硬痕迹,不禁让人感叹其匠心独运。存在问题。目前,唐诗在德国的研究已经日渐成熟,但仍然存在部分问题。第一是翻译文本选择的问题。当下的唐诗德译实践的文本选择大多仍专注于各位诗学大家的名篇佳作,而非诗学大家的一般诗作或一般诗人的作品,如李白的静夜思有不下20种翻译版本,杜甫、白居易、王维所写诗歌都已有专门翻译集,李贺的诗歌却少有人翻译。在日后的翻译实践中,我们不应只把眼光停留在某些大家身上,而必须把翻译对象和内容朝纵深方向发展,一方面多介绍名家的普通诗作,一方面多译些一般诗人的作品,以反映中国古典诗歌的整体风貌。5第二是翻译内容理解的问题。通过查找阅读和分析,笔者将

20、德译唐诗实践中发生的理解错误大致分为词义理解、文化理解和主旨理解三大类。词义理解错误,即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受到文本理解或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词汇使用错误。例如:王维桃源行中的“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被翻译为“Sitzend genie ich die roten Blten,wei nicht,wie weit ich schon treibe”。需注意的是,原诗中的“坐”字并非“坐下”之意,而是为了与其后的“行”形成对仗,实际表示“因为”。如此一来,译文中的Sitzend就属于因文本理解原因而导致的词汇误用。5文化理解错误是指无法理解中国历史中特有的文化现象或典故而造成的翻译

21、错误。就如上文中提到的谢赐珍珠中的“长门”一词,不卫礼贤和霍夫曼理解长门为何物,才选择将翻译重点放置于“无梳洗”三字,无法精准传达出梅妃的境遇与情态。主旨理解类错误实为翻译实践过程中出现种类最多的失误。唐诗语言凝练,短短二十几字就浓缩了诗人的人生经历与磅礴情绪。袁行霈先生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一书中提出了两个概念,即宣示义和启示义。更何况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屡见不鲜,翻译绝不可以仅浅显的译出宣示义。王维耳熟能详的“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从字面来看仿佛是恋人之间的相思情话,若是仔细研读,便会发现这首诗的另一个名字 江上赠李龟年。因此,部分德国译者将其译为闺怨诗确实有失妥当。综上,即为唐诗在德国的基

22、本翻译和接受情况。关于地域范围的问题,笔者还需在此稍作说明。对于研究主题中涉及的德国范围,本文原想只就德国的唐诗翻译进行讨论研究,奈何除去德国以外还有例如奥地利等国的其他德语地区,甚至还有部分对唐诗德译作品做出过卓越贡献的汉学家虽在其他国家,但仍在德国活动过。因此,本文也有一部分涉及到此类无法归类也无法绕开的德国译者及其作品。此外,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德译唐诗传播数据的采集方面必然存在调查范围小,人员结构单一等问题。因此,本文中的调查数据仅可代表笔者周边情况的统计。总的来说,德译唐诗的发展是成熟的。无论以何种方式,众多译者都为唐诗的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让东方之风拂过欧洲。但唐诗在德国的接受也有不如人意之处,至少就笔者身边而言,德译唐诗的传播力度和传播方式还有待提升。我们也期待在未来能够有更多德国朋友领略中国唐诗之美。参考文献1宋健飞.德译中国文学名著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2姚建彬.中国文学海外发展报告.2018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3顾彬,刁承俊.中国诗歌史:从起始到皇朝的终结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陈铨.中德文学研究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5卢铭君.青龙过眼中德文学交流中的读与误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