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华东师范大学 网络学院
《法律》期末考试模拟试卷(A)
一、单项选择题(20分,每题2分)
1.甲接收乙的委托,完成作品创作,但双方未就著作权归属问题达成协议,依照法律要求著作权属于( A )
A.甲 B.乙 C.甲和乙共同所有 D.甲和乙抽签决定
2.依照我国民法通则要求,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 B )
A.1年 B.2年 C.4年 D.
3.依我国继承法,丧偶儿媳对公婆尽了重要赡养义务的( C )
A.可为代位继承人 B.能够作为第二次序继承人
C.能够作为第一次序继承人 D.仍没有继承权
4. 我国婚烟法要求,下列属于夫妻一方的财产的是( D )
A. 婚后妻子的工资、奖金 B. 婚后丈夫的生产、经营的收益
C. 婚后双方的知识产权的收益 D. 丈夫婚前的一套房子
5. 被继承人生前按时间先后分别立有自书遗嘱、公证遗嘱、代书遗嘱和口头遗嘱,内容相抵触,则( B )
A.以自书遗嘱为有效遗嘱 B.以公证遗嘱为有效遗嘱
C.以代书遗嘱为有效遗嘱 D.三份遗嘱都无效,遗产以法定继承方式进行
6. 下列属于人身权中人格权的是( A )
A.名称权 B.创造权 C.著作权 D.监护权
7.王某曾因抢夺他人财物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6月刑满释放。日后王某又因抢劫罪被捕入狱,王某在_________时间内能够成为累犯。( B )
A.6月 B.6月
C.6月 D.6月
8.李某驾车前发觉汽车车闸有点失灵,考虑道路宽阔,旅程又不远,就将车开走,路上将行人撞成重伤,李某的行为是___________犯罪。( C )
A.疏忽大意的过错 B. 间接故意 C. 过于自信的过错 D.意外事故
9.我国刑法要求,醉酒的人犯罪( D )
A. 不负刑事责任 B. 应付刑事责任,但应减轻处罚
C. 应负刑事责任,但应从轻处罚 D. 应负刑事责任
10.王某持刀闯入钱某家中,声称要割下钱某的一只耳朵以教训她诽谤他的行为,面对钱某的苦苦哀求,王某将刀扔在钱某面前转身离去。依照刑法要求,对王某应怎样处理?( D )
A.应当从重处罚 B.应当从轻处罚 C.应当减轻处罚 D.应当免去处罚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诉讼时效: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就丧失祈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权利的制度。
2.代位继承:被继承人的儿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 被继承人的儿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他的爸爸或者母亲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
3.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叫犯罪预备。
4.不作为犯罪:是指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义务并且能够实行而不实行的行为。
5. 犯罪未遂:已经着手,但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实现犯罪目标。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什么叫犯罪主观要件?试简述犯罪主观要件的种类。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实行的行为及其也许引起的 危害后果所持的故意或过错的主观心理状态。包括犯罪故意和犯罪过错两种。犯罪故意又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犯罪过错包括过于自信的过错和疏忽大意的过错。
2.离婚有哪两种方式?各需要什么条件和程序?
(1)协议离婚。夫妻双方就是否同意离婚、儿女抚养和财产分割均达成一致后,到民政局登记离婚。
(2)夫妻双方就是否同意离婚、儿女抚养和财产分割任何首先打不成一致,就只能到法院起诉离婚。法院判决离婚的条件是夫妻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准予离婚。
3.什么是合法防卫?合法防卫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合法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合法防卫的本质是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合法防卫的条件包括:侵害的真实性;;防卫的时间性——防卫不适时;程度的必要性;打击对象的针对性;防卫目标的合法性。
四、案例分析(共30分,每题15分)
1.受害人甲(女,60岁)独自一人从离家不远的一家银行的自动柜员机取款2万元。当她把钱装进信封后离开银行时,被告人乙(男,17岁)从其身后将信封偷走,乙正要逃跑时被甲发觉,甲立即大声呼喊抓贼,路人丙见状紧紧追赶,乙为挣脱丙的抓捕,利用随身携带的匕首将丙刺成轻伤。后丙在路人丁的协助下将乙抓获。请回答下列问题并充足阐明理由:
乙的行为是否组成犯罪?假如组成犯罪,应怎样定罪?怎样量刑?
2.甲、乙、丙、丁、戊五个初中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追逐嬉戏,其中一个学生撞倒在路边行走的70岁老人王奶奶,但无法确定到底是谁撞了王奶奶,王奶奶摔伤骨折,花费医疗费16000元。试问,王奶奶的损失应向谁要求赔偿?为何?
答:1.(1)乙本为偷窃罪,但为抗拒抓捕而当场使用暴力,故转化为抢劫罪,应按抢劫罪定罪。 (9分)(2)因乙为未成年人,因此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6分)
2.(1)共同危险行为(9分)。(2)甲乙丙丁戊负担连带责任(6分)
华东师范大学 网络学院
《法律》期末考试模拟试卷(B)
一、单项选择题(20分,每题2分)
1.如下遗嘱形式中,不需有2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的是( A )
A.自书遗嘱 B.口头遗嘱 C.录音遗嘱 D.代书遗嘱
2.我国婚姻法要求的结婚的法定年龄是( C )
A.男20周岁,女18周岁 B.男20周岁,女20周岁
C.男22周岁,女20周岁 D.男22周岁,女22周岁
3.我国民法要求,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 B )
A.受孕 B.出生 C.年满10周岁 D.年满18周岁
4.我国刑法要求,对于累犯( B )
A.能够从重处罚 B.应当从重处罚
C.能够加重处罚 D.应当加重处罚
5.我国刑法要求,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下列何种罪应负刑事责任?( C )
A.偷窃罪 B.诈骗罪 C.抢劫罪 D.走私罪
6.我国刑法要求,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成为故意杀人罪的主体须年满( B )
A.10周岁 B.14周岁 C.16周岁 D.18周岁
7.犯罪行为侵犯某种社会关系时直接遭受影响的人或物是( B )
A.犯罪客体 B.犯罪对象 C.犯罪主体 D.犯罪组成
8.下列______项目内容不属于刑法的基本标准。( D )
A.罪刑法定标准 B.平等合用刑法标准
C.罪刑等价标准 D.从旧兼从轻标准
9.我国法律要求,弟兄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属于法定继承人中的( B )
A.第一次序继承人 B.第二次序继承人
C.第三次序继承人 D.第四次序继承人
10.年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重要生活起源的是______人。( B )
A.完全行为能力 B.视为完全行为能力
C.限制行为能力 D.无行为能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民事行为能力: 是指公民独立从事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和设定民事义务的资格。
2.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叫犯罪预备。
3.合法防卫:指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行为的人,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导致一定程度损害的,属于合法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4.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三、问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著作人身权包括哪些种类?
(1)刊登权: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
(2)署名权:表白作者身份的权利。
(3)修改权,修改作品的权利。
(4)保护作品完整权: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2.什么是一般累犯?组成一般累犯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是指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成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内再故意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
(1)前罪与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
(2)前罪被判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判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3)后罪发生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成或者赦免后5年之内。
四、案例分析(每题10分,共30分)
1.甲欲毒杀其妻乙,趁乙不备时在其碗内投入剧毒药。乙中毒后倒在地上痛苦呻吟。甲见状十分恐慌,懊悔不该投毒杀妻,急忙将乙送到医院。经抢救乙终于脱险。问题:
甲的行为是何种性质的行为?应怎样处罚?为何?
2. 甲的丈夫乙自1月外出打工后一直下落不明,经甲申请,法院依法判决宣布乙死亡。很快,甲、乙二人的女儿丙由丁合法收养。甲与戊登记结婚。乙忽然回家,法院依法撤消了对其的死亡宣布。现乙主张与甲自动恢复婚姻关系;并通知丁,当初收养丙未经其同意,完全由甲一人作主,是无效的,主张解除此收养关系。
问题:乙的上述两个主张是否成立?为何?
3.董某父母均为农村教师,对其管教较严,极少给其零花钱。董某后因小事离家出走,流落在外,衣食无着,开始以偷窃为生。后在一次偷窃中被抓住。审查中,董某供出其在一年内共偷窃他人财物100数次,价值人民币约2万多元。经查,董某只有l5周岁。
问题:董某偷窃他人财物的行为是否组成犯罪?为何?
答:
1.(1)故意杀人罪,犯罪中断。 (6分)(2)导致了一定的损害后果,应当减轻处罚。(4分)
2.不成立。(4分)宣布死亡产生与自然死亡相同的法律后果,婚姻关系自动终止。因为甲已经再婚,其婚姻是受法律保护的,甲乙的婚姻不能自动恢复;丁对丙的收养是履行了合法手续的,甲作为丙的合法监护人,在自己无能力抚养丙的情况下,能够送养,因此丁对丙的收养受法律保护,在收养关系没有依法解除之前,乙不能要回丙。(6分)
3.不组成犯罪。(4分)因为董某只有15周岁,按照刑法有关要求,15周岁的未成年人对自己的偷窃行为不负刑事责任。(6分)
华东师范大学 网络学院
《法律》期末考试模拟试卷(C)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财产所有权的权能包括( A )
A.占有、使用、收益、处罚权 B.占有、利用、收益、处罚权
C.占有、使用、收益、转让权 D.控制、使用、收益、处罚权
2.我国著作权法要求,公民作品的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 B )
A. B.50年 C.30年 D.40年
3.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重要赡养义务的( C )
A.不能作为继承人,除非被继承人没有其他任何继承人
B.不能作为继承人,但可分得适量财产
C.能够作为第一次序继承人
D.能够作为第二次序继承人
4.犯罪客体是指( D )
A.实行犯罪的行为和伎俩 B.法律所要求的犯罪的成果
C. 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对象 D.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侵害的社会关系
5.中学生A于1989年4月5日出生,3月28日重伤一名同学,1月2日被捕。A的行为( C )
A.应负刑事责任 B.应负刑事责任,但能够减轻或免去处罚
C.应负刑事责任,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D.不负刑事责任
6.甲为了杀害乙,与丙相约,并连续两天跟踪乙,考查其生活规律,甲的行为属于( D )。
A 已着手实行犯罪 B 犯罪未遂 C犯罪预备行为 D 犯意表示
7.在我国,不满( C )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A.16周岁 B.12周岁 C.10周岁 D.14周岁
8.王某在实行偷窃时,因未撬开防盗门而最后放弃。王某的行为属于B
A犯罪预备 B 犯罪未遂 C犯罪中断 D犯罪既遂
9.某司机自恃车技高超,经验丰富,忽视他人劝阻强行超车,导致重大交通事故发生。在本次事故中,该司机的罪过形式为A
A过于自信的过错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错 D直接故意
10.因感情不和分居满( B ),调解无效的,准予离婚。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犯罪故意是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也许引起某种危害后果而希望或放任这种危害后果发生的一个主观心理态度。
2.不安抗辩权是指双务协议中应当先履行义务的当事人在履行自己义务之前,因应当后履行义务的一方财产明显减少或信用也许丧失,有难以履行协议义务的也许时,在其方未为看待给付或提供担保前,有拒绝履行自己义务的权利。
3.法的定义: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需要,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确保实行的一个行为规范体系。
4.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或约定义务,为了防止他人利益受到损失而为他人管理某项事务的行为。
三、问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什么是担保物权?请简述担保物权的种类。
担保物权是指担保物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依法享受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重要包括:抵押权、质押权、留置权。
(1)抵押权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抵押给债权人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财产优先受偿。
(2)质押权是为担保债务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出质给债权人占有,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动产优先受偿。
(3)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债权人能够留置已经合法占有的债务人的动产,并有权就该动产优先受偿。
2.什么是一般累犯?请简述组成一般累犯的条件。
是指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成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内再故意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
(1)前罪与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
(2)前罪被判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判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3)后罪发生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成或者赦免后5年之内。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被告人甲,男,23岁,高中毕业后在家待业,常常在街道上游荡,不时在菜市场上强拿强要,起哄闹事。同年9月12日,甲在一路口看到一妇女蹲下系鞋带,其风衣口袋露出手机的金色链条。甲挤上前,紧贴妇女身旁,将手机偷走。后甲因打架被拘留。拘留期间,甲积极交待了其偷窃手机的罪行。因受害人未报案,司法机关并不懂得此情况。后经查证,证明其交待的罪行属实。问题:
(1)本案中甲积极交待其偷窃手机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为何?
(2)对甲偷窃手机的行为应怎样处理?
2.甲欲毒杀其妻乙,趁乙不备时在其碗内投入剧毒药。乙中毒后倒在地上痛苦呻吟。甲见状十分恐慌,懊悔不该投毒杀妻,急忙将乙送到医院。经抢救乙终于脱险。问题:
甲的行为是何种性质的行为?为何?应怎样处罚?
1.自首;能够从轻或减轻处罚。 2.犯罪中断;应当减轻处罚。
华东师范大学 网络学院
《法律》期末考试模拟试卷(D)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甲的爸爸于5月出车祸死亡,甲的祖父乙闻讯后因悲伤过度于同年7月死亡(未留遗嘱),在此情况下,甲继承其祖父乙的遗产的身份资格是( D )
A.第一次序法定继承人 B.第二次序法定继承人
C.转继承人 D.代位继承人
2.某甲趁丈夫外出做工之机,将双目失明的80岁婆婆领到悬崖边丢下无论,致老人坠下悬崖死亡。某甲的行为( C )。
A 组成遗弃罪 B 应以遗弃罪与故意杀人罪并罚
C 组成故意杀人罪 D 组成故意伤害罪
3.( B )周岁如下的个人,对自己的任何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A. 10 B. 14 C. 16 D. 18
4.某甲一天晚上途经某地,见一人因酗酒神志含糊躺在地上,身旁放着一拎包,某甲冒充其友,拨开围观人群,将该人扶至偏僻处,将拎包拿走,包内有人民币5000元。某甲的行为组成( A)
A、偷窃罪 B、诈骗罪 C、抢夺罪 D、不组成犯罪
5.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未遂)的根本区分是( C )
A 犯罪的动机不一样 B 打击的强度与部位不一样
C犯罪的目标不一样 D 犯罪的行为方式不一样
6.甲欲杀乙,将毒药投入乙的饭食中。乙服食后,甲懊悔,赶紧阐明情况,并将乙送往医院抢救。医院在抢救过程中检查发觉,甲所投放的“毒药”根本没有毒性,乙安然无恙。甲的行为属于( A )
A 犯罪中断 B 不组成犯罪 C 犯罪未遂 D 犯罪既遂
7.判决宣布后,刑罚执行完成以前又犯新罪的并罚措施是( B )
A 限制加重 B 先减后并 C 绝对相加 D 无并后减
8.代位继承人只能限于( C )。
A 继承人的长辈直系血亲 B继承人的晚辈直系血亲
C被继承人的晚辈直系血亲 D 被继承人的长辈直系血亲
9.下列不属于我国刑法中要求的刑罚的是( D )
A.管制 B.罚金 C.没收财产 D.拘留
10.某甲逝世后共留下了4份遗嘱第一份是自书遗嘱;第二份是录音遗嘱,有单位领导见证;第三份是公证遗嘱;第四份是代书遗嘱。其继承人因4份遗嘱的内容不一致发生争执,依照法律要求,作为遗产继承依据的应是:B
A.自书遗嘱 B.公证遗嘱 C. 录音遗嘱 D.代书遗嘱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 不当得利指没有合法依照取得利益而使他人利益受到损失的事实。
2. 用益物权是指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受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3. 同时履行抗辩权指当事人双方互负债务,假如当事人未约定履行次序或约定同时履行,一方在对方履行之前有权拒绝其履行祈求;一方在对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期,有权拒绝其对应的履行要求。
4. 著作邻接权是指作品传输者对其在传输作品过程中付出的创造性劳动成果依法所享受的专有性权利。
5. 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三、问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依据《协议法》有关协议债权保全的要求,什么是代位权?代位权的行使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 代位权是指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人(债务人的债务人,即次债务人)享受的到期债权而损害债权人的债权时,债权人为了保全自己的债权,能够祈求人民法院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对该第三人(次债务人)的债权。
(1)债务人需对第三人享受债权,债权合法。
(2)债务人对第三人享受的债权为到期的债权。
(3)债务人怠于行使权利。债权到期多久可视为怠于行使法无要求。
(4)对债权人的债权已导致损害。
(5)债务人对次债务人的债权必须是不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权利。
2.什么是犯罪故意?直接故意犯罪有哪些形态,试简述之。
2. 犯罪行为人明知行为也许会产生某种危害后果并希望或放任这种成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直接故意犯罪的形态有如下四种:
(1)犯罪既遂。犯罪行为完成,犯罪目标实现。
(2)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
(3)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因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实现犯罪目标。(4)犯罪中断。自动放弃犯罪后者自动有效的预防犯罪成果的发生。
四、案例分析(每题15分,共30分)
1.张某在一风景区旅游,爬到山顶后,见一女子孤身站在山顶悬崖边上,目光异样,即心生疑惑。该女子见有人来,便向悬崖下跳去,张某情急中拉住女子衣服,将女子救上来。张某救人过程中,随身携带的价值元的摄影机被碰坏,手臂被擦伤;女子的头也被碰伤,衣服被撕破。张某将女子送到山下医院,为其支付各种费用500元,并为包扎自己的伤口用去20元。次日,轻生女子的家人赶到医院,向张某表示感激。
问题:
(1)张某与轻生女子之间存在何种民事法律关系?
(2)张某的摄影机被损坏以及治疗自己伤口的费用女子应否偿付?为何?
(3)张某为女子支付的医疗费等费用能否祈求女子偿付?为何?
(4)张某应否赔偿女子衣服损失?为何?
2.赵某和孙某结婚,并生下3个儿子,甲、乙、丙。甲某也生下一个女儿(甲女),一个儿子(甲子),不幸甲某因病逝世,未留遗嘱,甲妻健在。5年后,赵某逝世,未留遗嘱。赵某的父母逝世数年,无其他弟兄姐妹。赵某逝世后,孙某因伤心过度,一周后也逝世。孙某的父母已逝世数年。另孙某有妹妹丁和弟弟戊。请问:
(1)赵某的继承人有哪些,各分得赵某的遗产的份额是多少?为何?
(2)甲某的继承人有哪些,各分得甲的遗产的份额是多少?为何?
(3)孙某的继承人有哪些,各分得孙某的遗产的份额是多少?为何?
答:1.(1)无因管理。(2)应当;无因管理之债。(3)应当;无因管理之债。
(4)不应当;女子为受益人,张某为无因管理,无过错。
2.(1)孙某、乙、丙;甲子、甲女代位继承甲对赵某遗产的份额。孙某、乙、丙各得四分之一;甲子、甲女各得八分之一。(2)甲某的继承人有配偶甲妻、儿子甲子、女儿甲女、爸爸赵某、母亲孙某。各得五分之一。(3)乙、丙;甲子、甲女代位继承甲队孙某的遗产份额。乙、丙各得三分之一;甲子、甲女各得六分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