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频考点604 冲积扇的新考法!
01
冲积扇是什么?
奔腾的河流,带着泥沙冲出山谷的束缚,就会形成壮观的冲积扇,它属于典型的流水沉积地貌。
“冲”, 河(洪)水冲刷带来的物质;
“积”,在出山口处,地势变缓,流速变慢,水流携带能力变弱,物质发生沉积;
“扇”,出山后,地势开阔,加上流速减慢,水流向两侧散开,形成扇状堆积地貌;
可以看出它的发育,需要有充足的碎屑物、水流的携带以及高差悬殊的地形突变。
① 在形成之初,根据不同的水流状态,可分为冲积扇和洪积扇
● 冲积扇由河流冲积而成,沉积物的颗粒一般较细小,分选性好;
● 洪积扇;由突发的、季节性山洪作用而成。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物理风化强烈,地表多碎屑物发育;降水量不大,但多暴雨,山洪短暂而猛烈,水流的携带能力强,沉积物颗粒一般较大(如砾石),磨圆度差、分选性差、层理不明显,扇面上水系不多。
② 已经形成之后,根据水资源的现状,可分为湿扇和旱扇
● 湿扇
湿扇受常流河的堆积作用,面积一般较大,多见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 旱扇
发育旱扇的水系,时令河较多,堆积作用较小,发育面积较小,多见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02 冲积扇不同部位的特点
冲积扇可分为扇顶、扇中、扇缘三部分。
干旱地区的聚落,更适宜布局在冲积扇的哪个部位呢?
应该是扇缘地区。
● 从土壤条件来说,扇缘沉积物颗粒较细,土壤发育条件较好;
流水沉积物具有典型的分选性的特征,即大颗粒先沉积,小颗粒后沉积。从扇顶至扇缘,沉积颗粒物逐渐变小,颗粒之间的孔隙逐渐变小,透水性变差,保(蓄)水性越好。
● 从水分条件来说,该区地下水埋藏浅,可能出露地表,水分条件较好;
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沿冲积扇向下流动,同时会有大量渗入地下,由于扇顶颗粒物较大,孔隙度高,地表水容易下渗,转化为地下水。扇顶的地下水埋藏较深,当地下水流到扇缘时,在地势较低处,埋藏较浅,容易自然出露。(地表水转成地下水,再出露成泉)
由此可知,扇缘地区水土俱佳,往往成为早期农业生产的选址地。我国西北地区的聚落,就多分布于山麓冲积扇的扇缘。
03
常见流水沉积地貌的比较
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河漫滩等同为流水沉积地貌,它们之间如何区分呢?
① 发育的具体位置不同
● 冲积扇
多发育于河流出山口处,常见于山区和平原或高原交界处。如黄河流经太行山脉(地势第二三阶梯分界线)有大型冲积扇形成。
● 冲积平原
多位于河流中下游,其成因为上游侵蚀而来的泥沙随着地势变平,其携带能力减弱,冲积而成。如亚马孙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等。
● 河漫滩
在河流任何一段地形平坦处都可能形成
● 三角洲
当河流入海或入湖的河口处,若入海处或入湖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或湖水顶托作用,泥沙就会堆积在河口前方。所以三角洲也称为河口冲积平原(2016年浙江卷,就考察了的青海湖的湖口三角洲)
② 沉积物的特点不同(磨圆度、分选性、粒径大小等)
一般来说,河流搬运距离越长,沉积物的分选性和磨圆度会越好;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沉积物的分选性和磨圆度,要比冲积扇要好。
而且相比于冲积扇的砾状堆积,冲积平原和三角洲的沉积颗粒较小,主要为泥沙质沉积。
这个知识点,2021年全国甲卷的综合题就考到了。
(2021年全国甲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宗成下列要求。(24分)
图4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C,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图4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8分)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8分)
(3) 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8分)
【答案及解析】
(1) 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
解析:堆积物颗粒物的特点从颗粒物的类型、大小、分选性、磨圆度等方面考虑一般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颗粒物物分选性好,磨圆度高;冰川或重力作用形成的颗粒物分选性差,磨圆度差。冲积扇为流水沉积作用,山坡为重力作用形成。
(2) 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挟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
解析:根据图示,沙和粉沙集中分布在冲积平原,出现在山坡上需要接着外力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浪等),该地冬春季多风,在风力的吹拂作用下,从冲积平原搬运到山坡,受山坡阻挡,风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
(3) 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
解析:水分含量从进入的水分和出去的水分两个角度考虑,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更好,说明进入的水更多,出去的水更少。进入主要考虑降水、径流汇入,该地地势低,有利于径流汇入;出去主要考虑蒸发、径流排出、下渗,该地颗粒物较细,有利于涵养水源,不利于水的排出,气温较低,蒸发弱,多冻土,不利于下渗。
【拓展提升】
下图所示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 )
A.冲积扇堆积物中砾石以沙砾为主,分选性差,磨圆度较差
B.坡面堆积物中砾石以角砾为主,分选性差,磨圆度较差
C.冲积扇堆积物中砾石以角砾为主,分选性好,有一定磨圆度
D.坡面堆积物中砾石以沙砾为主,分选性好,有一定磨圆度
2.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主要来源及成因( )
A.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地表沙粒易启动 B.冲积扇夏季地表干燥,地表沙源丰富
C.冲积平原秋季草原枯萎,地表沙源丰富 D.冲积平原冬季风力强劲,地表沙粒易启动
3.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主要原因( )
A.地势较低,蒸发弱 B.地表物质颗粒较细,保水性能力弱
C.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 D.地表水下渗能力增强
【答案】1.B 2.A 3.C
【解析】1.由图可知,冲积扇以沙砾为主,C选项错误。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故在此沉积的砾石分选较好,流水在搬运过程中对水中的砾石有磨蚀作用,故沉积在此的砾石有一定的磨圆度,A选项错误。由图可知,山坡以角砾为主,D选项错误。表层有沙、粉沙,该处位于较陡的山坡,砾石主要由重力作用及高海拔处的冰川作用(气象站海拔3 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该山为祁连山西段,海拔高达4200米,应当有山地冰川发育)在此堆积,故砾石分选较差,未经流水的磨蚀,故磨圆度较差,B选项正确。故选B。
2.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图中冲积扇和冲积平原表层都有粉沙、黏土物质,但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固沙作用显著,故山坡的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C、D选项错误。该地区春季多大风,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被风吹起,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风速减慢,挟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A选项正确。夏季山地降水及高山冰雪融水较多,冲积扇上草类等植被覆盖率较高,不易出现风沙,B选项错误。故选A。
3.地势较低,气温较高,蒸发较强,A选项错误。由图可知,冲积平原地表主要由粉沙、黏土组成,颗粒较细,利于保水,B选项错误。该区域年平均气温为-2.6℃,冬季寒冷,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土壤水分不易被蒸发,利于蓄水,C选项正确。由图可知,冲积平原地势较低,来自山坡和冲积扇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均在此汇集,地下水容易出露,为冲积平原提供水源,地表水下渗能力强则易导致地表水分条件差,D选项错误。故选C。
暂时性河流和季节性河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发育。典型的暂时性河流在一年里基本都是干的,偶尔形成突发性洪水。新疆准噶尔盆地西部白杨河冲积扇表面发育有暂时性河流和季节性河流,暂时性河道占据着冲积扇表面的大部分区域。下图为白杨河冲积扇上两种类型河道的分布及其沉积过程模式图,1~6代表不同时期的季节性河流沉积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暂时性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A.地下水 B.冰川融水 C.积雪融水 D.短时暴雨
5.不同时期的1~6沉积物形成的位置不同,说明了( )
A.该区域地壳不断下降 B.季节性河道频繁摆动
C.该区域气候冷暖交替 D.暂时性河道逐渐增加
6.在白杨河冲积扇顶部,与季节性河道相比,暂时性河道沉积物( )
A.平均颗粒大 B.颗粒棱角多 C.源地距离远 D.分选性明显
【答案】4.D 5.B 6.B
【解析】4.题中说到暂时性河流一年基本为干的,偶尔形成突发性洪水。新疆地下水位低,不会补给河流,A错误;冰川融水和积雪融水不是偶尔形成的,是每年温度回升,冰川积雪融化,补给河流,BC错误;暂时性河道水流极少,且水流持续时间短,应该是夏季偶发性强降水,如短时暴雨作为补给水源,D正确;故选D。
5.由图示可知,各阶段沉积物,位置分布不均,1阶段在中心,2阶段在西,3阶段又在东,可知季节性河道频繁摆动,B正确;地壳不断下降和气候冷暖交替与沉积物位置变化关系不大,AC错误;沉积物主要是季节性河流冲积形成,D错误;故选B。
6.从材料可知,暂时性河道水流小,持续时间短,使得流水的搬运能力和侵蚀能力弱,沉积物距离源地近,因此,沉积物颗粒更细,导致以泥质为主,分选性不明显,河道中的砾石受到流水的打磨作用较弱,大多呈现扁平状、棱角状,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构造变动和气候是影响冲积扇发育的主要因素。构造变动和降水量的变化对冲积扇形态和规模影响明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从研究构造变动与降水空间差异角度研究冲积扇演化,比较理想的区域应选择( )
A.祁连山北坡 B.喜马拉雅山北坡 C.阴山南坡 D.长白山西坡
8.当构造隆升强烈,降水量增大时冲积扇的( )
A.h增大,d减小 B.h减小,d减小 C.h减小,d增大 D.h增大,d增大
【答案】7.A 8.D
【解析】7.祁连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山脉绵延近千千米,其北麓的河西走廊发育了一系列冲积扇,该地区构造活动强烈,河西走廊年降水量东西分布差异大,有很好的可比性,因此是理想的研究区域,A正确。其他三个地区均不同时具备这样的条件,BCD错误。所以选A。
8.构造隆升强烈时,流域落差增大,h增大。降水量大,泥沙土石流出山口的能量大,河流携带的泥沙土石输送距离远,d增大,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涪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岷山,是嘉陵江右岸最大的支流。该江穿越龙门山后,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四川盆地西北侧龙门山前地带堆积形成多个大小规模不等的冲积扇。图为涪江龙门山前冲积扇序列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关于图中所示涪江三个冲积扇叙述正确的是( )
A.导致冲积扇多次变迁的原因是受断层水平移动影响
B.三个冲积扇形成的早晚顺序是③②①
C.①②两个冲积扇重叠的地方,应该是①在上,②在下
D.组成冲积扇的颗粒从①至②至③逐渐变小
10.涪江该河段冲积扇②范围和厚度明显大于其他两个,说明该冲积扇地带( )
A.地形起伏大,漫流范围广 B.丛林覆盖高,障碍壅水多
C.河流流速快,沉积时间长 D.侵蚀强度大,泥沙含量大
【答案】9.A 10.C
【分析】9.通常,活动断裂或断层对河流流向、河道迁移、河流袭夺、河床剖面以及河流水系布局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图中该河流流向发生了几乎90°的转折,转折处河流大致沿着断层线走向,说明该河段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断层水平移动影响,改变河流流向,A正确;读图可知,该河流因受断层水平活动发生过流向变化,③为当前河流冲积扇,①②反映的是东北→西南流向的河段形成过程中不断向西南移动形成的冲积扇,所以形成先后顺序应为①②③,B错误;形成先后顺序应为①②③,①②两个冲积扇重叠的地方,应该是①在下,②在上,C错误。组成冲积扇的颗粒从①至②至③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A。
10.冲积扇的范围大小,主要与沉积物供给量、气候因素、物质来源区与堆积区的地形条件有关。根据材料可知,涪江龙门山前多个冲积扇所在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前地带,地形坡度相差不大,植被覆盖也相差无几,AB错误;侵蚀时间都集中在夏季,但在冲积扇②形成时期可能因降水量较大,河流水位较高,流量较大,流速较快,流出山口后流程较远,从而导致该冲积扇范围大;其次,该时期内可能由于流速快,侵蚀强烈,且泥沙物质沉积时间较长,从而导致该冲积扇厚度大,C正确,冲积扇最终形成是沉积作用为主,D错误;故选C。
发育于大青山的河流由北向南跨过大青山山前断裂带流入呼包盆地,之后形成冲洪积扇。全新世以来,大青山山前发育了三期冲洪积扇,分别对应全新世早期、全新世中期和全新世晚期。冲洪积扇的形成、演化受构造活动、气候作用等的影响,但构造活动对冲洪积扇形成演化的影响更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与I、II期相比,III期冲洪积扇( )
A.面积仍将扩大 B.规模最大 C.沉积年代最早 D.连接成冲积扇群
12.全新世以来,大青山山前三期冲洪积扇规模依次减小,其主要原因是( )
A.山地降水减少 B.大青山抬升幅度减小 C.全球气候变暖 D.上游植被覆盖率提高
【答案】11.A 12.B
【分析】11.读题可知,材料中Ⅲ期冲洪积扇对应的是全新世晚期,且其上的河流为现今存在的河流,因此河流的沉积作用仍在继续,冲洪积扇的面积仍将扩大,A正确;Ⅲ期冲洪积扇是沉积年代最新的,坡度较大,规模小,B、C错误;读图可知,Ⅲ期冲洪积扇是独立存在的,未在山前相互连接,D错误。所以选A。
12.由材料可知,构造活动对冲洪积扇的形成、演化影响较大,该地冲洪积扇的规模依次减小,意味着构造活动减弱,即山前断裂活动减弱,山体抬升速率减小,导致河流下切速率减小,河床与平原区的相对高度减小,水动力条件减弱,造成大青山山前冲洪积扇规模较小,B正确;上游植被覆盖度提高,山地降水减少,导致河流含沙量下降,从而使冲洪积扇的规模减小,但这不是大青山山前三期冲洪积扇规模依次减小的主要原因,A、D错误;全球气候变暖跟大青山山前三期冲洪积扇规模依次减小没有关系,C错误。所以选B。
二、综合题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泥石流是由岩屑、泥土、砂石、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和水一起组成的粘稠状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坡面或沟床,向下运动的过程。某些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也会形成扇状地形,简称泥石流扇。下面是泥石流扇和普通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景观示意图。
(1)填下表比较泥石流扇和流水冲积扇堆积体在物质组成上的区别。
形成时间
分选性
从扇顶至扇缘物质大小变化
冲积扇
多次流水堆积
泥石流扇
单次泥石流作用
(2)推测泥石流发生需要的条件。材料二 下图为柴达木盆地某河流域植被与地形关系图。
(3)分析柴达木盆地“平原地区”比山坡水分条件好的原因。
(4)从土壤的角度,分析洪积平原与湖积平原植被差异的原因。
【答案】(1)
形成时间
分选性
从扇顶至扇缘物质大小变化
冲积扇
多次流水堆积
好
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泥石流扇
单次泥石流作用
差
顶部小,扇缘较大
(2)有大量的松散堆积物(泥和石块);地势较陡,重力作用显著;大量水源(降水或冰雪融水)。
(3)平原地区地势较低,山坡流水在此汇集,地下水较浅或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
(4)洪积平原:地形坡度较大,土壤颗粒粗大;大气降水下渗较快,水分条件较差,土壤贫瘠,不适宜植被生长,植被生长差。湖积平原:土壤颗粒较细;土壤水分条件好,适宜植物生长,植被茂盛,覆盖率高。
【分析】该题以泥石流扇和普通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景观等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4个小题,涉及了流水堆积地貌、自然灾害的成因等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运用能力,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1)冲积扇从扇顶到扇缘地面逐渐降低,坡度逐渐变小,从扇顶至扇缘堆积物由粗到细,分选性好;而泥石流扇与冲积扇相比,泥石流搬运、沉积的距离短,因此沉积物分选性较差,泥石流粘稠度大,运动惯性大,冲击力强,因此较大的堆积物随着泥石流来到扇缘地带,而扇顶堆积物相对更小。
形成时间
分选性
从扇顶至扇缘物质大小变化
冲积扇
多次流水堆积
好
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泥石流扇
单次泥石流作用
差
顶部小,扇缘较大
(2)【小问2详解】
泥石流发生的条件主要包括三个:①山区地形陡峻、山高谷深 ,地势起伏大;②岩体土体松动、破碎 形成大量的松散堆积物;③大量水流。
(3)柴达木盆地内以洪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湖底平原为主,相对于山坡,海拔更低,地下水水位更浅,土壤中水分条件更好;平原地区土壤颗粒物更细,利于储水,以沉积作用为主,土层厚,深层土壤多为永久性冻土,利于表层水分的保存。
(4)洪积平原更靠近山坡,地势起伏相对更大,坡度更大,因此土壤的颗粒物更粗,不利于蓄水,大量水分容易下渗,因此土壤中水分条件更差,植被生长的土壤环境更差,植被覆盖率较低;而湖底平原更为平坦,土壤颗粒物更细,土壤中的水分条件更好,植被生长的土壤环境更好,植被覆盖率更高。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冲积扇的形成和发展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根据冲积扇所在环境条件不同,可以分为“旱扇”和“湿扇”。“旱扇”是由暂时性河流造就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山间的河流径流主要来源于洪水,因此也叫洪积扇。“湿扇”位于湿润区,扇上的河流基本是常年性的,河流的搬运能力稳定长久。西北是我国大型冲积扇发育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是欣赏冲积旱扇景观的最佳地区。左图为“湿扇”“旱扇”示意图,右图为我国西北贺兰山区地形图。
(1)与“湿扇”相比,推测“旱扇”沉积物磨圆度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2)分析我国西北地区成为航空欣赏冲积扇最佳地区的原因。
(3)航空拍摄到右图地区冲积扇呈现出东西山麓分布不均衡的美,请描述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答案】(1)特点:磨圆度低。原因:“旱扇”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水量小流程短;搬运距离短,沉积物被侵蚀、磨损时间短。
(2)西北地区,风化作用强,碎屑物多,冲积扇数量多(或规模宏大);晴天多,云量少,能见度好;植被覆盖率低,冲积扇地貌裸露,视觉效果好(或地广人稀,人类活动影响小)。
(3)冲积扇主要分布在山脉的东侧,西侧鲜有发育。山脉东侧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河流发育较好;中南部地区山脉海拔高,河流落差大,河流侵蚀搬运的物质多,在山麓地区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地貌更加丰富。
【分析】(1)由材料“旱扇”是由暂时性河流造就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山间的河流径流主要来源于洪水,因此也叫洪积扇可知:旱扇分布地区降水少,形成“旱扇”的河流多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和少量的山地降水补给,多为季节性河流,水流量小,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弱,搬运距离短,在此过程中搬运物被侵蚀、磨损时间短,磨圆度较低。
(2)由所学知识可知,西北地区成为航空欣赏冲积扇的最佳地区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有结构完整且发育度高的冲积扇,二是有便于欣赏的条件。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气候干旱,风化作用强,产生的陆源碎屑物质多;西北地区山体高大,地势起伏大,沟谷众多,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水流搬运能力强,形成的冲积扇数量多;冲积扇彼此相连,规模宏大;西北地区晴天多,云量少,能见度好,便于观察;冲积扇植被稀少,地貌裸露,观察效果好;西北地区土地面积广大,人口稀少,受人类活动干扰小。
(3)由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山脉东西两侧的冲积扇形成条件不同,使冲积扇出现差异。贺兰山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之一,图中冲积扇分布在贺兰山的东侧,西侧没有。由于贺兰山的东侧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较多,河流径流量大;山脉中南部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挟带碎屑物质的能力更强;在山麓地区,由于流水速度减缓,泥沙堆积作用形成冲积扇。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宋时期的冀中平原,从渤海沿岸到太行山麓出现了由众多湖泊、河流、沟渠、提堰、水田串联而成的巨大湖群,构成了一条军事防卫屏障。当时政府选择在西部驻军屯田,开垦田地耕种粮食。西部湖群位于山前冲洪积平原,海拔高于12米,天然湖泊较少,多泉水;中部湖群位于山前平原与滨海平原之间,河床纵比降很小,两条废弃古地上河的河道之间往往形成条带状湖泊。东部平原湖群海拔低于4米,湖沼广布,是在潟湖的基础上形成。明清以来,冀中平原地质构造稳定,但湖群北部河流河道频繁改道,冲积扇迅速南扩,加快了冀中平原中部湖群萎缩。下图示意北宋时期的冀中平原湖群分布。
(1)与东部相比,分析北宋时期选择在西部防御带内屯田的有利自然条件。
(2)说明中部区域条带状湖泊的形成过程。
(3)说明明清以来北部河流改道和冲积扇南扩对中部湖群萎缩产生的影响。
【答案】(1)西部屯田区处于山前冲洪积平原地带,天然湖泊面积较小,可供屯田的耕地区域较大(多)且集中连片;地处山前冲积扇,(山前多地形雨,扇缘泉水可灌溉)灌溉淡水资源较充足稳定,且水质较好;山前地带地势较高,有利排水,不易积涝;山前地带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较深,土质较好,盐碱化较轻(少盐渍化土地)。
(2)中部平原河流坡降比很小,流速慢,泥沙迅速淤积,形成地上河,地上河决口改道后,形成条带状的高地古河道,条带状古河道之间的低地积水形成湖泊。
或中部平原河流坡降比很小,流速慢,泥沙迅速淤积,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河,由于河道高于周围地面(地上河河床地势高或地上河道周边地势低),(并排流动的)地上河之间出现条带状洼地,地上河决口后,外溢的河水淹没洼地,积水形成湖泊。
(3)河流改道,汇入湖泊的支流减少,湖泊补给减少;冲积扇南扩,泥沙淤积,湖床抬高变浅,湖盆面积减小,积水区域减小,湖泊萎缩。
【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到西部屯田区位于太行山冲积平原地带,相比东部大型湖群,西部屯田区湖群相对面积更小,使得西部屯田区可耕作的区域更大,由于湖泊面积小,这些耕地集中连片,便于农业生产展开。西部屯田区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带,其海拔高于12米,多泉水,且山前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同时位于山前冲积扇地带,水源补给方式多样,其河流灌溉水源条件较充足稳定,由于该地有大量泉水,水质条件较优。与东部临海区相比,西部屯田区海拔高于12米,其地势更高;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多,地势高利于将洪水排出,不易产生涝灾。我国华北地区盐碱化较为严重,西部屯田区地势高,地下水埋藏深,且有冲积扇泥沙大量沉积,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层深厚,其土壤盐碱化程度较东部更轻,更利于发展农业。
(2)“中部湖群位于山前平原与滨海平原之间,河床纵比降很小,两条废弃古地上河的河道之间往往形成条带状湖泊”,中部地区其主体地形为平原地形,由于河床的纵比降很小,即河流的坡降比较小,河流流经此处时,流速更慢,泥沙沉积较为严重,易形成地上河;该地属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大,地上河高于地表,易产生地上河决口;原有地上河决口改道后形成条带状的高地古河道,而条带状古河道之间的低地受积水影响易形成湖泊。
中部平原地形平缓,河床纵比降小,河流坡降比小,流速慢,泥沙迅速沉积,河床抬升易形成地上河;由于地上河的河床高于周围的地面,同时该地地势低平,河道并排流动的地上河道之间出现条带状洼地;由于该地属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大,河流水位高,地上河易出现决口,在地上河决口后,外溢的河水淹没原条带状的洼地,进而形成条带状的湖泊。
(3)该地主要的补给方式为大气降水,而湖泊主要的水源补给来自于河流注入,由于北部河流改道,能够汇入湖泊的河流减少,湖泊的补给减少。从材料可知河流河道频繁改道,冲积扇迅速南扩,冲积扇是由泥沙沉积形成,故该地泥沙淤积现象严重,湖床底部大量泥沙沉积,湖泊水域变浅,湖盆面积进一步减少,积水区域变小。由于湖泊补给减小、湖泊面积变浅变小,湖泊逐渐萎缩。
16.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一些大山山麓地带山谷出口处,河流骤然失去两边山谷的约束,水流迅速呈扇形展开并变宽变浅,水流搬运能力急剧变小,水中砾石泥沙呈扇形堆积形成冲积扇。冲积扇有“旱扇”和“湿扇”之分。“旱扇”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暂时性河流(多为暴雨后迅速形成并快速消失的河流)造就;“湿扇”则是在湿润区由常年性、流程长、流量大的河流冲积而成,河流造完扇后继续以稳定径流向前流去。下图为“旱扇”与“湿扇”原理示意图。
材料二:我国西北地区一些山麓地带常分布着大量冲积扇,在冲积扇中下部,蕴含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冲积扇边缘部分常常会有泉水出露,这与冲积扇的结构有很大关系。泉水从冲积扇的边缘区渗出,造就了沙漠的绿洲。
(1)依据材料一,描述暂时性河流的汇水特点。
(2)与“旱扇”相比,从沉积物的磨圆度、分选性两方面描述“湿扇”沉积物特点。
(3)结合材料二,试从水循环角度上说明泉水出露的过程。
(4)分析“旱扇”扇缘地区往往成为种植业集中生产区的自然原因。
【答案】(1)汇水特点:用时短,汇水过程快(速度快);洪峰骤起骤落(水位变化大);河流径流量变化大。
(2)特点:砾石磨圆度较高;沉积物分选性高
(3)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沿冲积扇形成地表径流,上层粒径较大,利于地表径流下渗,下层粒径越较小,不利于水的继续下渗,形成地下径流,顺地势流向冲积扇边缘,当地下水流到冲积扇边缘时,容易出露而形成泉。(从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的形成说明泉水出露的过程)
(4)地形较平坦,耕作便利;土层较厚(土壤肥沃),土壤颗粒较细;地下水充足,灌溉条件好。(地形、土壤、水源三方面)
【分析】(1)根据材料,暂时性的河流多为暴雨后迅速形成并快速消失的河流,紧扣材料可分析得出暂时性的河流具有汇水快、洪峰骤起骤落、径流量变化大的特点,从水循环具体环节和地理环境整体角度考虑,降水强度大,地形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植被截留较少,地表水下渗量少,导致汇水过程快,洪峰骤起骤落。
(2)根据材料,“湿扇”则是在湿润区由常年性、流程长、流量大的河流冲积而成,说明沉积物是经过长距离的搬运,磨圆度较高,沉积物分选性高。“旱扇”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暂时性河流(多为暴雨后迅速形成并快速消失的河流)因此,沉积物磨圆度、分选性较差。
(3)从冲积扇的纵剖面图上可以看出,上层通常是粒径较大的砾石,而下层则是颗粒更小的细沙和黏土。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从山口的扇顶部位沿着扇体向下流的同时,也大量地渗入扇体内部。由于扇体最表层的洪积物粒径较大,排列并不紧密,彼此之间的缝隙很宽,非常利于地表水的下渗。而当水下渗到扇体下层的黏土层时,由于沉积物粒径的减小,排列变得更加紧密,不利于水的继续下渗,水流垂直运动的速度减缓,变为近似水平方向地下径流。因从扇顶到扇缘,地势逐渐降低,地下径流顺地势流向冲积扇边缘,当地下水流到冲积扇边缘时,容易出露而形成泉。同时,由于扇缘部位的黏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水体阻隔的作用,它能保证季节性山洪的水长期储存在扇体中,相当于一个“水坝”,保证了泉水的稳定性。
(4)“旱扇”扇缘地区往往成为种植业集中生产区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土壤、水源三方面分析。冲积扇从扇顶到扇缘,地势由高到低,颗粒物由粗到细,所以“旱扇”扇缘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土层较厚,土地颗粒较细,利于种植业发展。根据上题分析,要扇缘地带有泉水渗出,说明扇缘地带地下水较充足,灌溉条件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