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模拟卷03-【小题小卷】冲刺2023年高考生物小题限时集训(解析版).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8554147 上传时间:2025-02-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拟卷03-【小题小卷】冲刺2023年高考生物小题限时集训(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模拟卷03-【小题小卷】冲刺2023年高考生物小题限时集训(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模拟卷03 (题量:15 限时:30min) 1.(2021·海南·高考真题)研究发现,人体内某种酶的主要作用是切割、分解细胞膜上的“废物蛋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酶的空间结构由氨基酸的种类决定 B.该酶的合成需要mRNA、tRNA和rRNA参与 C.“废物蛋白”被该酶切割过程中发生肽键断裂 D.“废物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被重新利用 【答案】A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该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蛋白质空间结构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造成的,A错误; B、根据题意可知:该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合成蛋白质要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mRNA、tRNA和rRNA都参与了翻译过程,因此该酶的合成需要mRNA、tRNA和rRNA参与,B正确; C、“废物蛋白”被该酶切割的过程中会发生分解,肽键断裂,C正确; D、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因此“废物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被重新利用,D正确。 故选A。 2.(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肌动蛋白是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之一。研究表明,Cofilin-1是一种能与肌动蛋白相结合的蛋白质,介导肌动蛋白进入细胞核。Cofilin-1缺失可导致肌动蛋白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细胞核变形,核膜破裂,染色质功能异常。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肌动蛋白可通过核孔自由进出细胞核 B.编码Cofilin-1的基因不表达可导致细胞核变形 C.Cofilin-1缺失可导致细胞核失去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核的能力 D.Cofilin-1缺失会影响细胞核控制细胞代谢的能力 【答案】A 【分析】肌动蛋白是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之一。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维持着细胞的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详解】A 、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肌动蛋白不能通过核孔自由进出细胞核,肌动蛋白进入细胞核需要 Cofilin -1的介导,A错误; B、编码Cofilin-1的基因不表达,Cofilin-1缺失,可导致肌动蛋白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细胞核变形,核膜破裂,染色质功能异常,B正确; C、Cofilin-1缺失可导致肌动蛋白不能进入细胞核,从而引起细胞核变形,可能会导致细胞核失去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核的能力,C正确; D、Cofilin-1缺失会导致染色质功能异常,染色质上含有控制细胞代谢的基因,从而影响细胞核控制细胞代谢的能力,D正确。 故选A。 3.(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某小组为了探究适宜温度下CO2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将四组等量菠菜叶圆片排气后,分别置于盛有等体积不同浓度NaHCO3溶液的烧杯中,从烧杯底部给予适宜光照,记录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长,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中,温度、NaHCO3浓度和光照都属于自变量 B.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长主要取决于叶圆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速率 C.四组实验中,0.5%NaHCO3溶液中叶圆片光合速率最高 D.若在4℃条件下进行本实验,则各组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长均会缩短 【答案】B 【分析】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可表示不同的CO2浓度,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叶圆片浮起需要的时间缩短,说明光合速率增加。 【详解】A、本实验是探究适宜温度下CO2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自变量为CO2浓度(NaHCO3溶液浓度),温度和光照为无关变量,A错误; B、当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大于细胞呼吸释放的氧气时,叶圆片上浮,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长主要取决于叶圆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速率,B正确; C、四组实验中,0.5%NaHCO3溶液中叶圆片上浮需要的时间最长,光合速率最小,C错误; D、若在4℃条件下进行本实验,由于低温会使酶的活性降低,净光合速率可能降低,故各组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长可能均会延长,D错误。 故选B。 4.(2022·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某多细胞动物具有多种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和多种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两者可组成多种有活性的CDK-cyclin复合体,细胞周期各阶段间的转换分别受特定的CDK-cyclin复合体调控。细胞周期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生物个体中不同类型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间长短有差异 B.细胞周期各阶段的有序转换受不同的CDK-cyclin复合体调控 C.抑制某种CDK-cyclin复合体的活性可使细胞周期停滞在特定阶段 D.一个细胞周期中,调控不同阶段的CDK-cyclin复合体会同步发生周期性变化 【答案】D 【分析】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分为间期和分裂期。间期又分为G1、S、G2期,S期主要完成DNA复制。 【详解】A、同一生物个体中不同类型细胞的细胞周期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同,A正确; B、根据题意“细胞周期各阶段间的转换分别受特定的CDK-cyclin复合体调控”,可知细胞周期各阶段的有序转换受不同的CDK-cyclin复合体调控,B正确; C、由于细胞周期各阶段间的转换分别受特定的CDK-cyclin复合体调控。因此抑制某种CDK-cyclin复合体的活性可使对应阶段的转换受抑制,从而使细胞周期停滞在特定阶段,C正确; D、由于一个细胞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变化不是同步的,因此调控不同阶段的CDK-cyclin复合体不会同步发生周期性变化,D错误。 故选D。 5.(2022·河北·统考高考真题)研究者在培养野生型红眼果蝇时,发现一只眼色突变为奶油色的雄蝇。为研究该眼色遗传规律,将红眼雌蝇和奶油眼雄蝇杂交,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奶油眼色至少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 B.F2红眼雌蝇的基因型共有6种 C.F1红眼雌蝇和F2伊红眼雄蝇杂交,得到伊红眼雌蝇的概率为5/24 D.F2雌蝇分别与F2的三种眼色雄蝇杂交,均能得到奶油眼雌蝇 【答案】D 【分析】分析题意,果蝇的野生型表现为红眼,奶油色为突变雄蝇,将红眼雌蝇和奶油眼雄蝇杂交,子一代全为红眼,说明红眼为显性性状,子一代之间相互交配,子二代雌雄个体间存在性状差异,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与性别相关联;且子二代比例为8:4:3:1,和为16,说明眼色至少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 【详解】A、分析题意,子一代红眼果蝇相互交配,子二代的比例为8:4:3:1,是9:3:3:1的变形,说明奶油眼色至少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正确; B、根据F1互交所得F2中红眼雌:红眼雄:伊红眼雄:奶油眼雄=8:4:3∶1可知,眼色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若果蝇眼色受两对基因控制,则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另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设相关基因为A/ a 、 B/b,根据F2的性状分离比可知, F1红眼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而F2中红眼雌蝇占8/16 ,红眼雄蝇占4/16,伊红眼雄蝇占3/16 ,奶油眼雄蝇占1/16,可知F2中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A_XBX﹣、aaXBX-,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_XBY 、aaXBY,伊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_XbY ,奶油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aXbY,则F1红眼雌蝇的基因型共有2×2+2=6种,B正确; C、F1红眼雌蝇( AaXB Xb)与F2伊红眼雄蝇(1/3AAXbY 、2/3AaXbY)杂交,得到伊红眼雌蝇(A_XbXb)的概率为1/3 × 1/4 +2/3 × 3/4 ×1/4 = 5/24,C正确; D、若F2雌蝇的基因型为AAXBXB,则其与F2的三种眼色雄蝇杂交都不能得到奶油眼雌蝇,D错误。 故选D。 6.(2022·浙江·高考真题)“中心法则”反映了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其中某过程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催化该过程的酶为RNA聚合酶 B.a链上任意3个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 C.b链的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 D.该过程中遗传信息从DNA向RNA传递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该过程以RNA为模板合成DNA单链,为逆转录过程。 【详解】A、图示为逆转录过程,催化该过程的酶为逆转录酶,A错误; B、a(RNA)链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B错误; C、b为单链DNA,相邻的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C正确; D、该过程为逆转录,遗传信息从RNA向DNA传递,D错误。 故选C。 7.(2022·河北·统考高考真题)某植物叶片含有对昆虫有毒的香豆素,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乌凤蝶可以将香豆素降解,消除其毒性。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取食内部叶片,不会受到毒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 B.影响乌凤蝶对香豆素降解能力的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C.为防止取食含有强毒素的部分,织叶蛾采用卷起叶片再摄食的策略 D.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由于基因突变等变异,乌凤蝶中存在对香豆素降解能力强和降解能力弱的个体,香豆素可将降解能力强的个体选择并保存下来,故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A正确;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B正确; C、分析题意可知,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可减少紫外线引起的香豆素含量增加,该行为是香豆素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而非织叶蛾采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C错误; D、共同进化是指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由于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因此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8.(2022·重庆·统考高考真题)某同学登山后出现腿部肌肉酸痛,一段时间后缓解。查阅资料得知,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酸痛是因为乳酸积累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所致 B.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只需通过组织液 C.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内环境中进行 D.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有利于缓解酸痛 【答案】D 【分析】人在剧烈运动时,细胞代谢旺盛,氧气供应不足导致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A、肌肉酸痛是因机体产生乳酸积累造成的,但由于血浆存在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血浆pH下降并不明显,A错误; B、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需要血液和组织液的运输,B错误; C、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肝细胞中进行,C错误; D、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该过程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降低内环境中乳酸的含量,有利于缓解酸痛,D正确。 故选D。 9.(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某患者,54岁,因病切除右侧肾上腺。术后检查发现,患者血浆中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仍处于正常范围。对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错误的解释是(  ) A.切除手术后,对侧肾上腺提高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量 B.下丘脑可感受到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的变化,发挥调节作用 C.下丘脑可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 D.垂体可接受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信号,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分泌功能 【答案】C 【分析】下丘脑能合成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进而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量增加时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从而不至于使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过高。 【详解】A、题意显示,术后检查发现,患者血浆中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仍处于正常范围,据此可推测,切除手术后,对侧肾上腺提高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量,A正确; B、下丘脑可感受到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的变化,如当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上升时,则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被抑制,从而维持了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的稳定,B正确; C、下丘脑可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C错误; D、垂体可接受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信号,合成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分泌,D正确。 故选C。 10.(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将患恶苗病的水稻叶片汁液喷洒到正常水稻幼苗上,结实率会降低 B.植物组织培养中,培养基含生长素、不含细胞分裂素时,易形成多核细胞 C.矮壮素处理后,小麦植株矮小、节间短,说明矮壮素的生理效应与赤霉素的相同 D.高浓度2,4-D能杀死双子叶植物杂草,可作为除草剂使用 【答案】C 【分析】不同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 【详解】A、将患恶苗病的水稻叶片汁液喷洒到正常水稻幼苗上,会使正常水稻幼苗营养生长过于旺盛,由于光合产物过多的用于营养生长,因此结实率会降低,A正确; B、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植物组织培养中,培养基含生长素、不含细胞分裂素时,易形成多核细胞,B正确; C、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的增高,而矮壮素处理后,小麦植株矮小、节间短,说明矮壮素的生理效应与赤霉素的相反,C错误; D、高浓度2,4-D能杀死双子叶植物杂草,而对农作物(单子叶植物)起到促进作用,可作为除草剂使用,D正确。 故选C。 11.(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种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种群展开了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    ) A.受寒潮侵袭 B.遭杀虫剂消杀 C.被天敌捕杀 D.被性外激素诱杀 【答案】D 【分析】(1)据图分析,第2次调查较第1次调查结果比较生殖期和生殖后期昆虫的性别比例变化较大。 【详解】A、若昆虫种群受寒潮侵袭,则各日龄阶段昆虫侵袭程度应一致,A错误; B、若昆虫种群遭杀虫剂消杀,则各日龄阶段昆虫消杀程度应一致,B错误; C、若昆虫种群被天敌捕杀,则应是低日龄阶段昆虫被影响较大,C错误; D、性引诱剂可以吸引交配期的雄性个体,进行诱杀,因此生殖期和生殖后期雄性昆虫数量变化较大,D正确。 故选D。 12.(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珊瑚生态系统主要由珊瑚礁及生物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丰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珊瑚虫为体内虫黄藻提供含氮物质,后者为前者提供有机物质,两者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B.珊瑚生态系统具有抵抗不良环境并保持原状的能力,这是恢复力稳定性的表现 C.对珊瑚礁的掠夺式开采会导致珊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D.珊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B 【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详解】A、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关系: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珊瑚虫为体内虫黄藻提供含氮物质,后者为前者提供有机物质”,珊瑚虫和体内虫黄藻互惠互利,属于共生关系,A正确; B、珊瑚生态系统具有抵抗不良环境并保持原状的能力,这是抵抗力稳定性的表现,B错误; C、对珊瑚礁的掠夺式开采属于人类过度使用生态系统的资源,会导致珊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C正确; D、协同进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因此珊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13.(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为避免航天器在执行载人航天任务时出现微生物污染风险,需要对航天器及洁净的组装车间进行环境微生物检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航天器上存在适应营养物质匮乏等环境的极端微生物 B.细菌形成菌膜粘附于航天器设备表面产生生物腐蚀 C.在组装车间地面和设备表面采集环境微生物样品 D.采用平板划线法等分离培养微生物,观察菌落特征 【答案】D 【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A、嗜极微生物适应极端环境的特性使它们有在空间暴露环境或地外星球环境中存活的可能,因此航天器上存在适应营养物质匮乏等环境的极端微生物,A正确; B、细菌形成菌膜粘附于航天器设备表面产生生物腐蚀,会腐蚀舱内材料以及设备线路、元器件,B正确; C、对航天器及洁净的组装车间进行环境微生物检测,需要在组装车间地面和设备表面采集环境微生物样品,C正确; D、航天器及洁净的组装车间环境微生物很少,分离培养微生物,观察菌落特征,不需要采用平板划线法,D错误。 故选D。 14.(2015·北京·高考真题)在应用农杆菌侵染植物叶片获得转基因植株的常规实验步骤中,不需要的是(    ) A.用携带目的基因的农杆菌侵染植物细胞 B.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导入目的基因的细胞 C.用聚乙二醇诱导转基因细胞的原生质体融合 D.用适当比例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诱导愈伤组织生芽 【答案】C 【分析】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农杆菌特点:易感染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对单子叶植物没有感染力;Ti质粒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 【详解】用携带目的基因的农杆菌侵染植物细胞属于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的导入步骤,A正确;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需要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B正确;农杆菌侵染植物叶片获得转基因植株的过程不需要诱导原生质体融合,C错误;利用不同比例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可以诱导愈伤组织形成不定根或不定芽,D正确;故选C。 15.(2021·福建·统考高考真题)一位患有单基因显性遗传病的妇女(其父亲与丈夫表现型正常)想生育一个健康的孩子。医生建议对极体进行基因分析,筛选出不含该致病基因的卵细胞,采用试管婴儿技术辅助生育后代,技术流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判断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可选择极体1或极体2用于基因分析 C.自然生育患该病子女的概率是25% D.在获能溶液中精子入卵的时期是③ 【答案】B 【分析】1、一位患有单基因显性遗传病的妇女,进行基因分析可筛选出不含该致病基因的卵细胞,说明该患病妇女为杂合子。 2、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三个第二极体和一个卵细胞,极体最终退化消失。 3、通常说的“卵子”指次级卵母细胞,精卵结合指的是成熟的精子与次级卵母细胞识别,在入卵的同时,次级卵母细胞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卵细胞,最后完成精核与卵核的融合。 【详解】A、由题意可知,患病妇女为杂合子,该显性致病基因可以常染色体上,也可以位于X染色体上,A错误; B、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其上基因也随之分离,最终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二者基因互补,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其上基因也随之分离,最终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一个第二极体,二者基因相同,且卵细胞可用于受精,而极体最后退化消失,因此可选择极体1或极体2用于基因分析,B正确; C、若显性致病基因用A表示,位于常染色体,则患病妇女基因型为Aa,丈夫正常,基因型为aa,自然生育患该病子女(Aa)的概率是1/2,若显性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患病妇女基因型为XAXa,丈夫的基因型为XaY,自然生育患该病子女(XAXa,XAY)的概率是1/4+1/4=1/2,C错误; D、在获能溶液中精子入卵(次级卵母细胞)的时期是②,D错误。 故选B。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