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6∕T 1145-2019 绿色食品 紫山药生产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wp****g 文档编号:85449 上传时间:2022-06-2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6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6∕T 1145-2019 绿色食品 紫山药生产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DB36∕T 1145-2019 绿色食品 紫山药生产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DB36∕T 1145-2019 绿色食品 紫山药生产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DB36∕T 1145-2019 绿色食品 紫山药生产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DB36∕T 1145-2019 绿色食品 紫山药生产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65.020.20 B 23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36/ T 11452019 绿色食品 紫山药生产技术规程 Green food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oduction of purple yam 2019 - 07 - 03 发布 2020 - 01 - 01 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6/T 11452019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产地环境 . 1 5 生产关键技术 . 2 6 病虫害综合防治 . 3 7 采收及秸秆处理 . 3 8 包装、运

2、输和贮藏 . 4 9 田间档案 . 4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紫山药炭疽病、褐斑病、线虫病病菌田间发病规律 . 5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田间生产记录档案 . 6 DB36/T 1145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宜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省宜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宜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江西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南方经济作物研究中心、万载县农业农村局植保植检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晓蓉、晏文武、卢坚雯、周庆红、高春生、朱业斌、王富强、刘瑛、陈健萍、龚秋林、易新奇、吴琼。DB36/T 11452

3、019 1 绿色食品 紫山药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紫山药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生产关键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采收和秸秆处理、包装、运输、贮藏及田间档案等。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食品紫山药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658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NY/T 1049 绿色食品 薯芋

4、类蔬菜 NY/T 1056 绿色食品 贮藏运输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紫山药 purple yam 薯蓣科薯蓣属参薯, 缠绕草质藤本植物。 块茎表皮紫褐色、肉质紫色、呈圆筒形或扁块形;茎右旋,无毛,通常有4条狭翅;单叶,在茎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对生;叶片绿色或带紫红色,纸质,卵形至卵圆形或戟形,两面无毛。 3.2 山药段子(山药块)yam pieces 将山药块茎切成段或切成块的繁殖材料。 4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应符合NY/T 391的规定。产地土壤要求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灌方便,近34年未种植薯蓣科作物。 DB36/T 11452019 2 5 生产关

5、键技术 5.1 栽培方法 常用的栽培方法为起高垄栽培, 即深翻整地后在种植行处施足基肥, 结合开沟起高垄, 在垄上直栽。设计畦向时要考虑种植地的通透性,南北走向,避免株行间荫蔽高湿。 5.2 基肥整地 整地前在土壤表层均匀撒施生石灰50kg100kg,然后将土层深翻耕30cm35cm。翻地后在种植行处施入腐熟农家肥(厩肥)1000kg/667m21200kg/667m2,或腐熟的饼肥(N含量5%)或商品性有机肥 400kg,结合开沟起高垄将农家肥覆盖。 5.3 品种选择 要选择综合经济性状优良、抗病虫性及抗逆性强、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山药段子(块)的质量应为:直顺、健壮无病、无损伤。 5.4

6、育苗方法 5.4.1 山药播种可在大棚或搭小拱棚集中育苗, 也可直接露地栽培。 棚内 10cm 深土层温度稳定在 10 时即可播种,露地栽培一般在 4 月上中旬播种。 5.4.2 建立无病大棚,繁育无病健康的种苗。棚内集中育苗时将切好的山药段子(块)种皮朝下、切面朝上,挨个紧凑排放,待畦放满后,朝上的山药段切口用生石灰或草木灰撒施均匀。露地栽培时切口用生石灰或草木灰涂抹并进行适当晾晒。 5.5 适时移栽 山药段子(块)出苗4cm左右,苗龄20d30d时移栽,留芽12个。 5.6 合理密植 畦面起垄,垄上双行,垄底宽80cm,垄顶宽60cm,垄距1.5 m1.8m,垄高35cm40cm,株距15

7、cm20cm;密度为2000株/667m22500株/667m2。 5.7 田间管理 5.7.1 搭架引蔓 幼苗长至30cm40cm时应及时搭高“”号 或高“人”号引蔓上架,一般架高2.0m2.5m。每株选留12条强壮主蔓,地面萌发多余枝芽及时摘除。 5.7.2 追肥 肥料使用等按NY/T 394准则执行。施肥以基肥为主,稳氮增磷补钾添微,平衡施用。山药生长后期,可用0.3的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追肥。禁止使用硝态氮肥。 5.7.3 水分管理 定植成活后苗期基本不浇水。 在茎叶旺盛生长后期保持土壤见干不见湿。 块茎膨大期遇干旱时要及时浇灌水以确保土壤湿润。持续大雨或灌水过后应及时排除积水。 DB3

8、6/T 11452019 3 6 病虫害综合防治 6.1 主要病虫害 有山药炭疽病、褐斑病、线虫病、地老虎、蝼蛄、金龟子等。 6.1.1 山药炭疽病、褐斑病、线虫病病菌田间发病规律 目前紫山药的主要病害参见附录A 。 6.1.2 田间症状识别 在山药生长期进行田间调查,发现有感(染)病根茎叶时,与山药各病害的典型症状进行比较(见附录A),符合典型症状的可直接进行症状鉴定。 6.2 防治原则 以预防为主、防治为辅。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为主,必要时限量使用NY/T 393准则中规定的化学农药。 6.3 综合防控方法 6.3.1 农业防治 6.3.1.1 防治炭疽病和褐斑病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洁

9、田园。因地制宜合理品种布局,有条件地区实行水旱轮作,选用无病虫种薯。对肥、水等栽培条件严格管理和控制,增施有机肥。发现重病株及时清除,远离深埋。 6.3.1.2 防治线虫病 有条件的地块,在78月份,深翻土壤25cm30cm,并灌水,然后覆盖塑料薄膜,使土壤的温度达到55以上,进行高温杀虫;视杀虫效果可重复一次。 6.3.2 物理防治 在发现田间有断苗后,在清晨拨开断苗的表土,人工捕杀地老虎幼虫。春季耕地时人工捡拾蛴螬加以消灭。设置杀虫灯诱杀,每1hm22hm2 地块安装一盏太阳能杀虫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地老虎、金龟子、蝼蛄等害虫成虫。 6.3.3 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田间的绒茧蜂、赤眼蜂、草蛉

10、、食虫瓢虫、蜘蛛、蛙类等害虫天敌。 6.3.4 主要病虫害的化学防治 严格遵守施药浓度、施药方法、安全间隔期、用药次数,具体用药应符合NY/T 393的规定。 7 采收及秸秆处理 7.1 采收 7.1.1 采收时期 DB36/T 11452019 4 移栽成活后4个月块茎开始成熟。 早熟品种7月下旬开始陆续采收, 所有品种在霜降前后要全部收获进库。 7.1.2 采收方法 采收时,先将地上部茎蔓齐地15cm左右割掉,从垄的一端开始进行开坑刨挖,一手抓住块茎的上端顺势提起。去掉泥土,忌用水洗,除去残茎须根,晾干。 7.1.3 注意事项 即采即运,采挖块茎时注意避免损伤薯皮或切断块茎,保证块茎的完整

11、性。采收下来的山药必须盛装在清洁的容器中,对不同生产区的产品应予以分装并用标签区别标记。产品感观、安全指标等应符合 NY/T 1049的规定。 7.2 秸秆处理 山药收获后地上部茎叶要带离田间,合理利用。尤其是感病的植株,要远离山药田间处理;也不能堆入其它田块以防感染病菌。 8 包装、运输和贮藏 8.1 包装 按绿色食品规格等级分别包装,单位重量一致,大小规格一致,山药包装上有绿色产品标识,包装应符合NY/T 658的规定。 8.2 运输和贮藏 运输、贮藏应按NY/T 1056的准则执行。运输使用专用运输工具,装车前按规程进行清洗,保证运输过程中不污染山药产品。 贮存时应按种薯和鲜食分别贮藏,

12、 种薯于霜降前后入窖或贮存于温度为510的干燥室内;鲜食紫山药存放于515阴凉、干燥的库内,保持气流均匀流通。 9 田间档案 设专人负责记录紫山药生产栽培技术档案,见附录B。 DB36/T 11452019 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紫山药炭疽病、褐斑病、线虫病病菌田间发病规律 病害名称 侵染循环、侵入方式、传播途径及田间症状特征 发病规律 紫山药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1、 初侵染源:病叶、茎及腋芽。再侵染源:初侵染后,分生孢子成熟后遇适宜温湿条件时,再萌发再侵染。 2、 侵入方式:孢子萌发形成附着胞直接或经气孔侵入。 3、 传

13、播途径: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媒介传播。 4、 发病部位:叶片从叶尖或叶缘开始,藤茎染病始于茎基部。 5、 病斑形状:叶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继扩大为深褐色圆形大斑,病斑中间为灰褐至灰白色,有轮纹。茎部初为黑色小点,产生梭形或不定形褐色病斑,病斑逐渐向上发展。菌脓:潮湿时病部散生桔黄色、轮纹状粘质小点。 6、 落叶:枯死落叶。 1、 温度一般在气温 2530之间, 相对湿度 80% 时最易发病且发病重。 2、 偏施氮肥或种植郁蔽、通风透光不良会加重该病的发生。 3、 9 月中旬后病情基本停止发展。 紫山药褐斑病 (Cylindrosporium dioscoreae Miyabe et lto

14、) 1、 初侵染源:病株和病残体。再侵染源:初侵染后,分生孢子成熟后遇适宜温湿条件时,潜伏 2d 再萌发再侵染。 2、 侵入方式:由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 3、 传播途径:病菌随风、雨传播。 4、 发病部位:从叶片边缘开始。 5、 病斑形状:初为不明显的黄白色小斑点,扩展后因受叶脉限制发展成多角形至不规则形。病斑后期边缘变褐微凸,中间浅褐色散生黑色小点,严重时病斑融合。菌脓:潮湿时长出许多白色粉末状小点,即分生孢子堆。 6、 落叶:枯死不落叶。 1、 影响发病的气候条件是温度和湿度, 适宜发病温度为 2028,且湿度是该病暴发和流行的决定因素,相对湿 80%以上时发病严重。 2、 偏施氮肥或

15、种植郁蔽、 通风透光不良会发病更重。 3、 植株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形成初侵染。 紫山药线虫病 (Dendrobiosis) 1、 初侵染源:病残体和土壤。再侵染源:初侵染后,卵囊中的卵继续孵化再侵染。 2、 侵入方式:通过口针强行刺入块茎和根部为害。 3、 传播途径:线虫借病薯、病土、田间灌溉和农事操作传播。 4、 发病部位:地下块茎。 5、 病斑形状:根结线虫病呈瘤状虫瘿(俗称水痘),病部黄褐色。有根结、小米粒大小。根腐线虫病初为浅黄色小点,继为褐色病斑,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稍凹陷,内部呈褐色海绵状,深度一般不超 3mm。 6、 地上部表现:叶色变淡、生长势弱。 1、 适宜发病温度为 2028,适宜土壤相对湿度为 40%70%,在此环境下发病严重。 2、 壤土和砂土发病较重, 粘土发病较轻。 3、 土壤墒情适中,结构疏松透性好时,线虫可反复为害。 DB36/T 11452019 6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田间生产记录档案 序号 内容 生产具体措施 1 产地环境条件 2 栽培方式 3 品种 4 育苗 5 移栽 6 搭架 7 施肥 基肥种类、数量 追肥时期、种类、数量 8 水分管理 9 病虫害 防治 病害种类 防治时间、方法 虫害种类 防治时间、方法 10 采收 11 秸秆处理 12 包装、运输和贮藏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食品饮料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