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学法指导”课题研究方案(草案)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分析
我国古代教育学家早已提出“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些都是学法指导的雏形,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卢仲衡、黎世法等先后对学法指导工作进行早期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80年代初,我国有识之士提出小学学法指导的重要性,随之开展积极的研究工作,此后,学法指导研究逐渐在各省开展起来,但只作为完成教改目标的一种措施揉和在教改中,到了90年代,我国教育理论界日益关注学法指导,并从理论的高度剖析学法指导的实质、内涵,寻求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如今"创建学习型社会"有为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培养学生的学法指导,对打好数学基础,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分析我国当前小学数学现状,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生,只重视知识的传播,轻学法的指导;重视机械重复的模仿,轻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死记硬背和完成大量的机械作业,忽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方法的内化,在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本应是舵手的学生却在题海中挣扎,将学生淹没,学生感觉疲惫,恐惧与逃避成为当前许多小学生的的心理趋势。近几年的教育现状证明,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教改的迫切需要,把掌握知识的钥匙交给学生成为我们当今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理论依据
1、陶行知的“教学合一”理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积极倡导“教学合一”的思想,他提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将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陶老的这一精辟论述,正好切中我们教学的弊端。
2 、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非拉维尔提出的,即是对认知的认知,就是个体自己认识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其作用集中表现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如何有效的适当的协调材料的特点、个人的特点、任务的要求而相应的做出计划,选择合适而有效的策略,评价每一操作活动的有效性、检查效果、修正策略.
3 、 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性教学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指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第二,是指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时如何做到创新与优化,进而培养以创新性学习为核心目标的教学方式.
三:研究的意义
1 、学法指导更能体现“终生教育"的新观念.
2 、学法指导能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3 、学法指导是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现代教育观念的体现.
4 、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
5 、 学法指导是发挥学生这个学习内因的有效措施.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及主要观点
(一)研究目标:通过小学生数学学习学法指导的实施,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发展,打破原有学生头脑固化的局面,从根本上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的能力。在过程中,教师点拨渗透方法,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领悟、使用与总结方法的能力,使学法指导呈现螺旋发展的趋势.点燃学生再学习的欲望,使学生终身受益.
1 、制定出较成熟系统化、具体化的学法指导目标体系.
2 、总结出有价值的指导方法和步骤.
3 、研究中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使学生既能掌握学习的客观规律,又能发挥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
4 、通过学法的指导,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向数学领域甚至其他领域不断探索的强烈欲望.
(二):在研究内容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从转变教师观念入手,从"授之以鱼",转化为"授之以渔".
2 、学法指导分年段实施,低年级主要从认真听课专心作业以及动手操作方面加以指导;中年级主要从课前预习、课内自学和课后复习等方面加以指导;高年级主要从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等方面加以指导.
3 、通过"学法指导目标的导向---教学过程优化组合---教育评价调控"这样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努力探索其内在的规律性,从而形成一种有型但更无型的学法指导模式.
在学法指导中,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生尝试采取巧妙灵活的方法:
1、 游戏法:将学法指导训练内容寓于设计好的游戏中,教师适当穿针引线,学生戏中玩,玩中得,这种方式适合于低年级.
2 、讨论法:教师有意识的将训练内容转化为相关与相连的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引发思考解答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善问好学的精神,将学法指导内化为积极因素.
3 、尝试探究法: 课堂中教师对一些规律性、法则性以及解题方法在课堂上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注重对学生"发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 、社会调查法:结合教育内容及学校社会生活生产等情况,提出一些相对原则及行动要求,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实际,学生能逐渐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习惯,以利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5、数学创作法: 将数学课上学习的知识点与可融合的事与物相结合,通过大胆想象,创作,编制出应用题、数学趣题、谜语、故事、童话等,进而教师及时加工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激发兴趣,在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
6 、数学沙龙法:高年级学生自主能力强,适当的开设数学沙龙,让一些志趣相投的学生自由自主的集合在一起,漫谈数学问题,交流数学学习心得,争论热点与疑点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形成一种"学术界"研讨的雏形.
(三)主要观点
知识如海洋,如高峰,以往的教师往往背负学生前进,感觉负重累累,只求得向前点滴的挪移,分数的积累.转变教师的观念,充实教师的理论与人格的修养,放弃眼前的"利益",将眼光放之于汪洋与高峰,在实践与探索中渗透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感悟与总结方法的能力,激发学生前进的兴趣与斗志,在未来的道路上,游刃有余.
五:研究方法
1 、该课题研究基本采用"教育革新"行动研究法.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变一定的教学方法模式,其目的是把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落实在优化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
2、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习产生的变化作出客观的评价.
3、谈话法: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兴趣等。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的措施,总结得失,即时调控.
5、对比法:设定实验班级,进行过程性与终结性的对比.
六: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 发动准备阶段(2006、4—06、6)
确立研究方向和主题 情况调查、信息和数据收集、理论学习 ①通过座谈、调查等手段收集第一手数据资料和有关信息。②进行文献探讨,确定研究方向和主题。③回顾、总结以往教学中零星的、有价值的经验,酝酿小学数学学法指导模式的基本框架。④进行学习:内容有有关自主探索的理论、小学生心理学 、新课程教师行为的转变、学习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学策略等。
第二阶段:确定研究实施方案(2006、7—06、10)
研究实施方案的确定 ①课题组成员研讨、论证 ② 确定具体的研究目标,根据各学科特点进行分解和细化。③ 编制研究目标细化量表。
第三阶段:研究的具体实施阶段(06、11—08、9)
探讨课题的适用性;构建子课题模式 示范引导;全员参与;推广深化 ①修改研究方案,调整研究方向。②构建学科子课题模式,进行全方位研究。③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推广,促进研究深化。 ④阶段性成果鉴 定、推广、子课题模式构建。5、聘请相关专家进行理论论证.
第四阶段:课题研究的矫正、成果总结和推广阶段(2008、9—2009·1)
对研究过程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再研究 跟踪调查 ①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再研究。②召开成果推广和鉴定会。③对研究对象进行定性评价。 统计数据,写出相关的总结材料。
第五阶段:模式研究的总结阶段(2000、2•4—2009•4)
1、撰写研究总报告。
2、向上级申请课题的结题验收,评估并总结推广科研成果.
七:预期成果
主要阶段性成果
序号
研究阶段
阶段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2006、4--6
中外指导学习方法研究的比较研究
学习交流集
高海英
2
2006、7--11
有效学习方法指导的剖析
学习交流集
郑金玉
3
06、12—07、5
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研究
研究报告
付广成
4
07、6—07、12
阶段性总结
经验材料
高海英
5
08、1—08、10
小学学习方法的构建
论文
王文萍
6
08、11—08、4
平行班对比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高海英
最终研究成果
序号
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2008、3
“学法指导”的有效构建
经验汇编
董玉凤
高海英
2
2008、11
如何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
论文集
董玉凤
张玉莲
3
2009、3
关于“小学数学学法指导”的实验与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董玉凤
张玉莲
高海英
付广成
八、课题组成员和分工
组长:董玉凤
副组长: 高海英
成员: 付广成 王丽丽 王克芝 汪秀芹 郑金玉 李晓礼
吴桂香 李云红 王文萍
小学数学“优化练习设计”课题方案
丰南区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
93年课程改革以来,各学校、各教师都在按部就班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过了三个年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有喜悦,有忧愁。面对现在的教学状况;面对有些教师在课改中的迷茫;面对有些教师在学生练习的机械重复;面对有些教师生搬硬套的按书上练习题做题、做题、再做题的种种情况。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路子,其核心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的实施,力图改变过去那种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数学教学形式,着力培养新时代公民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的教学要能够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在数学问题的探究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的解题策略。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当突出问题解决数学,突出思维方法的学习和训练。练习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由懂到熟,由熟到巧的必由之路。学有法则,练有窍门。在优化练习设计提高练习效益方面要进行深入的探索。
二、实验目标
1、练习的目的性。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性的练习就是要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细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即通过该题的练习将促进学生深化理解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侧重发展哪些能力等等。确保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
2、练习的层次性。练习的层次性是指一堂课或某一环节的练习,在设计编排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学生认知的有序性,将练习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依次安排,以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拾级而上,一步一步迈向掌握知识的最高点。通常这样的练习可分为五个层次;基础练习、变式练习、对比练习、综合练习、发展练习。教师在编排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搞“一刀切”和“齐步走”。避免差生吃不好,优生吃不饱。努力做到编排练习深浅适宜,分量适当,搭配合理。使学生在自己临近的思维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教师要认真分析课后练习的结构特征,弄清哪些是模仿的,哪些是对比性的,哪些是综合性的题目,然后遵照由易到难,从模仿到灵活运用,从基本到综合的原则,有序地进行练习,做到步步深入,层层巩固,以获得良好的数学效益。
3、练习的多样性。少年儿童好奇好动,求新求趣,练习设计一定要生动活泼、有多样性。教师可以针对某一知识采取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和侧面组织多样性的练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练习的效率,达到灵活运用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多样性的练习首先要题型多样化。编制习题时有填空、选择、判断、证明、改错、计算、趣味应用等。其次练习方法也要多样化。应设计有提问、板演、笔答、讨论、游戏等。通过多形式、多角度的练习,学生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会灵活运用,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的作用。设计这类题时,不但花样要多,而且要有启发性,使练习新颖灵活。
4、练习的综合性。练习的综合性是指练习的编排设计要注意新旧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而使练习更具有思考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横向、纵向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将各个知识点穿成珠,结成网,形成知识体系,取得举一反三、以一题带一串、以少胜多的练习效果。
5、练习的精练性。优化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上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步步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第二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了7%。由此可见练习的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
那么, 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的全面掌握,智力、能力的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
三、实验理论
1、建构理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部的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充分利用训练的形象化、多样化、交互性等特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2、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是一门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和创造性于一身的科学,而小学生的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精心设计练习,优化练习设计,使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的系统性。
四、实验原则
1、主体性原则:必须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主体意识,通过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创新性原则:新的环境新的形势呼唤创新,教学要创新,研究要创新,在课题的研究中创造出自己的经验和做法。
3、合作性原则:学生的学习活动既要体现独立自主,又要体现合作。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彼此互通见解,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具有独创性。
五、实验组织
课题组成员
组长:佟胜海
副组长:刘丽丽、张桂敏、秦淑荣
成员:刘天凤、裴丽娜、安双有、郑伟玲、郑瑞林、王金翠、张伟。
六、实验对象
分低段(刘丽丽、秦淑荣、王金翠);中段(安双有、刘天凤、郑伟玲);高段(张桂敏、郑瑞林、张伟、裴丽娜)三段进行实验研究。
七、研究内容
1、“数与代数”练习设计; 2、“空间与图形”练习设计”; 3、“统计与概率”练习设计; 4、“综合应用”练习设计。
八、研究步骤
1、制订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组(2006.4)
2、实施研究阶段(2006.4~2006.12)
组织教师培训,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组织案例反思交流活动。
3、结题阶段(2007.01~2008.12)
总结研究经验,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做好后续研究工作。
2006—4--13
小数的初步认识
丰南镇群立小学 史丽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下册)第88~8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生活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培养学生将数学学习融入到实际生活中的习惯。
教学难点:
知道小数的实际含义并会读写小数。
教具准备:
米尺、标价牌、例1情景图、同学们收集的收款小票。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小数
1.出示购物小票
师:同学们经常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爸爸妈妈到收款台付完钱以后,售货员阿姨就给爸爸妈妈一张收款小票,哪些同学把收款凭证小票带来了?向大家展示一下好吗?(实物投影出示小票)老师手中也有一张收据小票,把它做成了标价牌。(出示)
橡 皮 0.15元, 文具盒 18元, 圆珠笔 3.50元,
铅笔 0.20元, 书包 45元, 日记本 3元。
(在磁性黑板上依次贴出这些商品的标价牌。)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量分成几类?怎样分?
学生思考后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磁性黑板上的文具标价牌分成两类:
书包45元 圆珠笔3.50元
文具盒18元 铅笔0.20元
日记本3元 橡皮0.15元
师:左边这组数45、18、3,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
3.引入课题。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拿走磁性黑板上的三个整数标价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二、认识小数
1.你会读小数吗?
让学生试读文具标价的三个小数。(可以先同桌试读)
指名试读。
2.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举例读一读。
3.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你能读出下面的小数吗?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火腿肠每根5.98元 表示---元---角---分
牛奶每瓶0.85元 表示---元---角---分
面包每个2.60元 表示---元---角---分
你还能举出哪方面的例子,并说出表示的意义。
三、理解小数
1.出示例1情景图。
让学生说出图意。同学们在干什么?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王东的身高?
2.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米尺:启发学生思考: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象这样的分数还可以写成小数0.1米。
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小数?4分米、5分米、6、7、8、9分米呢?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同桌在下面说一说怎样用小数表示?
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30厘米、58厘米、95厘米呢?
4.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5.学生类推。
完成课本第89页“做一做”。
四、课堂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一第1题,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让学生填在课本上。)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巩固小数的读法,并让学生说说,在此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3.补充练习。(也可做机动练习用)
(1)填单位名称。
8.56元=8( )5( )6( )
2.35米=2( )3( )5( )
(2)填适当的数。
0.21米=( )/( )米=( )厘米
0.69元=( )/( )元=( )角( )分
3.58米=( )米( )厘米=( )厘米
(3)同组同学讲一讲手中收款小票上小数表示的意义。
五、思维训练
按要求涂色
(0.5)
(1.4)
六、课堂小结
师:在这节课中你们有哪些收获呢?谁愿意讲一讲?
分数的基本性质
群立小学 裴丽娜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体会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实际含义,能正确叙述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正确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通过情境,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发现规律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每人4张同样大小的圆纸
教学重点:
1、理解、1 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正确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来到一座荒山上,当时已经是中午,大家又饥又饿,唐僧就吩咐:“悟空你去化斋”。不一会儿,悟空就拿来三块大小一样的大饼,(老师拿出三个园)猪八戒一看大饼,口水直流,拿起一块就想吃。悟空赶忙抢下,说道:“你一人吃一块,剩下二块我们三个人吃,这不行,还是分一分再吃吧。”说完,拿出第一块饼平均分成4份,分给四个人。猪八戒一口就吃了,悟空又拿出第二块饼,刚要分,这时,老猪说:“猴哥,我老猪肚子大,能不能分我二块,”悟空想了想,说:“可以呀,”他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八份,把其中两块给了老猪 ,猪八戒又一口就吃了,悟空又拿出第三块饼要分,这时猪八戒又说了:“猴哥猴哥,这下能不能给我三块?”悟空说:“可以呀。”他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12份,把其中的三块给了老猪,老猪心里美滋滋的,他以为自己一次比一次多吃。
同学说说猪八戒三次各吃了几分之几?是不是一次比一次吃得多?
二、 探究新知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同样大的圆纸片,按照悟空的方法把它平均分成4、8、12份,把八戒吃的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再比较大小,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并把表示的分数粘到黑板上”。
八戒并没有多吃,1/4 =2/8 =3/12
大家仔细观察,分数的大小没变,而每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一样,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呢?举例说明。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再从右向左看,(3/12=2/8 =1/4)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举例说明。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通过大家的研究,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同组互相说一说。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并板书: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强调重点词语
教师指出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并扳书课题。
我们懂得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后,你认为孙悟空是用什么规律来耍猪八戒的呢?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不然也会被人耍弄的。
出示例2:把2/3和10/24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思考:要把 2/3 和 10/24 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分子、分母怎样变化?变化的依据是什么?学生练习。
通过举例沟通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课堂练习
(一)、基本练习:
1.用直线把相等的分数连接起来.(说一说为什么相等)
1/4 1/2
7/14 8/12
2/3 2/8
2.把下列分数按要求分类.
5/15 2/6 8/20 4/12 2/5
和1/3相等的分数:
和4/10相等的分数:
3.判断下列各题的对错,并说明理由.
(1)、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
(2)、 分数的分子、分母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
(3)、 分数的分子、分母乘以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
(4)、 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
4、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母是1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1/2 2/5 4/5
(二)、综合练习:
1、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2=( )/( ),采取师生出数的游戏形式,先由师出分子,让学生对分母,再由学生出分母,师对分子,然后学生之间互相出数。
2、老师出示1/3,让学生连续写出多个相等的分数,比一比在1分钟内自谁写得多,让写出相等分数最多的学生报出来,师生予表扬鼓励。
(三)、思考题:
2/3的分子加上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加上( )。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数的整除”复习
王家盘子小学 王连会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数的整除”中的概念及算法,引导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2、过程性目标: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合作,让学生经历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渗透发展等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发展。
教具、学具:投影片、信息袋等。
一、创设情景:
1、科幻小故事
在28世纪的M星球上,宇宙神探柯南先生和他的同事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破获了一桩特大盗窃案。他们非常高兴,赶紧与失主联系,想不到失主是一位特别喜欢数学的人,他在邮局注册了一个古怪的电话号码,让神探们一下子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这个古怪的电话号码?
师:出示ACDEFGHB
A:既是质数又是偶数。 B:1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C:只有约数1和7。 D: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
E:能被9整除的最小一位数。 F: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G:最小的合数。 H:既有约数5,又是5的倍数。
2、破译电话号码。
看了这个上面的资料,你们能不能帮助神探智破密码?
师生反馈校对
3、在破译电话号码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数的整除概念(随着学生回答,出示卡片)
在数的整除中,除了这些,我们还学了哪些概念呢?(根据学生回答继续贴纸条)
看了这些纸条,这样贴在黑板,你有什么感觉?
我们可以有序的把这些概念整理一下,方便我们的记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数的整除
(出示课题:“数的整除”复习)
通过五年级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些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互之间可以联系成一个庞大的网络。
二、构建体系:
1、师:这个庞大网络的真面目是什么呢?想不想你们自己来揭开它的真面目?
2、小组合作
师:下面我们就来根据概念发展与它的含义,找到它们的联系,汇成网络。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概念之间的关系,按照你们自己的想法,用手中的卡片和相应的线段在纸上制成一个网络。如果有困难别忘记老师就在你们身边。
3、交流汇报:
三、巩固应用:
1、判断题:
a一个合数至少有三个约数( )b两个质数相乘,积一定是合数( )……
2、选择:
①既是奇数又是质数的是:( )a 43 b 9 c 51
②是偶数而不是质数的是:( )a 14 b 47 c 2……
3、在游戏中体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把班里n名同学编号提问:奇数有( )偶数有( )质数有( )……
四、课外作业:破译密码
请根据今天学得的知识,编一个密码,让你的同桌猜一猜这个密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