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8--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538552 上传时间:2025-02-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纤绳 (qiān) 烽烟(fēng) 阎罗(yán) 淤滩(yū) B、隧洞 (suí) 呻吟(shēn) 舵手(tuó) 笑涡 (wō) C、干瘪 (biě) 绯红(fēi) 迷惘(wǎng) 旌旗(jīng) D、簇新 (zú) 驳船(bò) 捷报 (jié) 飞 窜(cuān)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装饰 苍茫 蠢笨 伤痕累累 B、海鸥 熏黑 疲惫 血雨星风 C、熄灭 蜗行 翡翠 取意成仁 D、蜿蜒 喷簿 高傲 长夜漫漫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物学能有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离不开众多科学家倾其一生孜孜不倦的研究。 B、“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还涉及众多产业和巨量的要素调动,不可能一蹴而就。 C、他们从小感情深厚,自搬家分离之后,十多年未见,近日再聚首,两人怀古伤今,重逢之情溢于言表。 D、绿化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我们要继续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将这份工作做好做实。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使得不少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优质农产品付更高的价格。 B、忧国家治理,养浩然正气,这是中央主流媒体的职责使命所在,是壮大和巩固主流思想舆论,培育“正能量”、唱响“主旋律”的题中应有之义。 C、在常规能源中,水电的优越性是无可比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 D、在本次比赛中,四川男排为了一举夺得冠军,尽遣主力队员上阵。 5、下列关于传统民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腊八是古人祈求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 B、某人生于甲戌年,属狗;他的弟弟生于丁丑年,属猪。 C、古代的寿诞礼有一定讲究,男性长辈做寿称椿寿,女性长辈做寿称萱寿。 D、成语“素车白马”指古代凶、丧之事所用的白车白马,《唐雎不辱使命》中“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缟素”指白色的丝织品,在此指穿丧服。 6、名著阅读(4) (1)在《儒林外史》中, 成为作者揭露和讽刺的对象。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出身于安徽全椒一个“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的 。 (2)“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这句法国谚语,俨然成为当下人们调侃婚姻的流行语。这无疑要“归功” 于 (作者)的小说《围城》。 (3)小人国的人“身长不到6英寸”格列佛到了那里就成了一座大山;在大人国里,一切都颠倒过来,当地居民都是巨人,格列佛则成了小小的“宠物”。这些奇特的幻想就出自英国作家 的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 7、诗文默写(10) (1)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 (2)取义成仁今日事, 。 (3)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4)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 (5)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6) ,殊未屑!(秋瑾《满江红》) (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轼《定风波》) (8)忆昔午桥桥上饮, 。(陈与义《临江仙》) (9) ,人道是,青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 (10)一抹晚烟荒戍垒, 。(纳兰性德《浣溪沙》) 二、阅读(56分) (一)、诗词赏析(4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8、词中现实与梦境交融,其中写现实的词句是 。词句 有力的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二)、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完成10-13题(15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3)今谓人曰(  )  (3)何故(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12、【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  这个比喻来阐述  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 ,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  的中心论点。(4分) 13、【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3分) (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3)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②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③,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④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注]①怠:懈怠。②箧:书箱。③舍:学舍,书馆。④媵人:服侍的人。 (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这里指荆的枝条。⑥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 14、请用“/”为下面两个句子标明朗读停顿。(2分) (1)手 指 不 可 屈 伸 (2)夫 人 好 学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媵人持汤沃灌 汤: (2)以衾拥覆 衾: (3)负笈从师 负: (4)编茅为庵 为: 16、翻译下列两个句子。(4分) (1)录毕,走送之。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17、〔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点?(3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 拓展人生的宽度 郑伟钦 ①沈括《梦溪笔谈》载:“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草。芸,香草也。”古人用芸草来保证藏书不被蠹虫蛀坏,还能留有幽幽清香,“书香”一词由此产生。古人如此藏书,体现了对书的珍爱。书是美好的东西,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 ②那么,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读书让人知不足。 ③知定力不足。“三天不读书,自感面目狰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本。事务繁忙心情烦躁之际翻开经典,能从里面感受圣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信念。这一对比,更能发觉自己的渺小。现代生活忙忙碌碌、紧张劳累,这时候,书的“精神食粮”作用便得以体现。 ④知才具不足。毛主席当年就告诫全党领导干部要有“本领恐慌”意识,要加强读书学习。习总书记也说:“前进道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肯定会不断出现,关键看我们有没有克服它们、战胜它们、驾驭它们的本领。”人的成长、成熟、成才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上升的过程。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更要求我们不断汲取新理念、新信息、新知识。 ⑤读书无止境。勤于思考、善于解码,才能实现读得其所,学有所用。 ⑥一贵在坚持,忌躁贵恒。一日无书,百事荒废。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读书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读书如锻炼,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在坚持阅读中,我们能看到这个世界更多一点。 ⑦二贵在系统,忌窄贵广,忌浅贵深。总有人说,读书到底应该注重量的积累还是深度的挖掘。在我看来,量的积累和深度挖掘不矛盾,可以并行不悖。我们既需要把书读厚,又需要把书读薄,前者就是“量的积累”,后者就是“深度挖掘”。初读一本书,免不了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见到一种观点,以点带面地联想,发散思维。这时就需要从古今中外寻找答案,一本书满足不了我们的求知欲,一类观点说服不了我们内心的想法。那么,书读多了,也就读广了。另外,也要兼顾深入挖掘。曾经有人在某名校进修时,每周都被要求阅读一本哲学著作,但到周末则要把哲学论文缩写成薄薄的两页,这样,渐渐地,所读过的哲学思想和意识理念自然会在脑海里留下印象。这就是“读薄”,是直达事物的本质的过程。 ⑧三贵在应用,忌虚贵实。要善于将书本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实现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真正的阅读具有两个必不可少的维度,即反思与行动。读《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启示录》,要求我们立身用权、廉洁奉公、求真务实,那么我们就要带着这样的价值观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不断反思工作中是否有失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读习近平总书记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激励我们落实改革举措,切实为人民服务。 ⑨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19、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A.第①段中“书香”一词表明书是美好的东西,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 B.第②段的作用主要是启下,和③④两段是分总关系。 C.第⑦段中“把书读厚,又需要把书读薄”,一个是“量的积累”,一个是“深度挖掘”,它们并不矛盾。 D.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古今资料的使用,既有趣味性,又有现实性。 20、文章第⑥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3) 21、 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 父亲是一盏灯 崔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连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着见了点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于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了,说:“爸,志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于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忽然跟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被了绊一下,赶紧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1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踩。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忽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 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22、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2) 23、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每小题2分) (1)微弱的月光下、只能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选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2)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24、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父亲没有回答。你认为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3分) 25、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2) 26、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2分)   三、综合应用(10分) 27、阅读下面一则启事,完成后面的问题(4) 通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端午节放假通知,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端午节放假安排如下: 1、放假时间:6月7日(星期五)至6月9日(星期天),共3天。 2、各办公室、班级教室务必做好放假前的安全检查工作,离校前要关闭电源、锁好门窗。 2018年6月6日 魏桥中学教务处 本文在格式上有两处错误,请修改 (1) (2) 28、(1)下列两副对联分别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相应的节气填在横线上。(4) 备选答案: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白露 秋分 ①、闻得春雷动,只是一声,虫醒桃开莺恰恰; 说来地气苏,正逢二月,牛耕日暖雨微微。 ②、昼夜等长,旧巢又是栖玄鸟; 暑寒渐易,新柳皆来扭绿腰。 (2)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2)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四、作文(60分) 29、请以“那声音常在心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3)书写认真,卷面整洁; (4)不少于600字。 九年级语文月考答案2018.12 一、1 、C 2、A 3、C 4、D 5、B 二、 (一)7、醉里挑灯看剑 可怜白发生 8、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29.患:祸患,灾难 是:这、这样 谓:对……说 故:缘故、原因 30.(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31.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取义  天下不如生命珍贵 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32.“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1分,答到“正义、大义”均可得1分)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2分) (三) 10.(1)手指/不可屈伸 (2)夫/人好学 (画出此处即可)(每小题1分) 11.(1)汤:热水 (2)衾:被子 (3)负:背(背着) (4)为:做(做成)(每小题1分) 12.(1)抄完了,赶紧(或跑着)把书还给人家。 (2)人如果不好好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 (成就事业)?(关键词翻译准确,语言通顺。)(每小题2分) 13.都表现了人物勤奋好学(嗜学、勤学)和求学不怕险阻(艰辛)的精神。(答到一个方面给2分,答到两个方面给3分。只答“从师学习”给1分) (四)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阅读可以拓展人生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 1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第①段中“书香”一词表明书是美好的东西,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 B.第②段的作用主要是启下,和③④两段是分总关系。 C.第⑦段中“把书读厚,又需要把书读薄”,一个是“量的积累”,一个是“深度挖掘”,它们并不矛盾。 D.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古今资料的使用,既有趣味性,又有现实性。 【答案】B 17.文章第⑥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案】示例:道理论证。引用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突出论证这一段的分论点——贵在坚持,忌躁贵恒。让人易理解,易接受。 18. 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首先,作者由“书香”引出读书是件好事,然后,用设问引出读书的好处——让人知不足的观点,并分层进行论述;接着,再自然过渡到怎样读书,用三个分论点逐层论证后,最后归纳出全文的中心论点:阅读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 (五) 1.①儿子(14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路,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2分)②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2分) 2.(1)(自然)环境描写。(1分)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1分) (2)动作描写。(1分)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1分)(或:外貌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的艰辛。) 3.父亲没有看到灯光。(1分)理由: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①父亲的身高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从迷路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儿子多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木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写出两点即可,每点1分) 4.示例:①沉着镇定。面对困境,父亲并没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2分)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2分)(或: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要求:答出两点,结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困境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儿子一路温暖前行,(1分)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1分) X k B 1 . c o m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