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典故大全·地理·水流.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538504 上传时间:2025-02-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典故大全·地理·水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典故大全·地理·水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典故大全·地理·水流.txt遇事潇洒一点,看世糊涂一点。相亲是经销,恋爱叫直销,抛绣球招亲则为围标。没有准备请不要开始,没有能力请不要承诺。爱情这东西,没得到可能是缺憾,不表白就会有遗憾,可是如果自不量力,就只能抱憾了。典故大全·地理·水流资料索引   【牛马不辨】 喻河流水势浩大。《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陆德明《释文》:“司马彪云:‘泾,通也。’不辨牛马:辨,别也,言广大,故望不分别也。”唐李白《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之二:“潈潈奔溜闻,浩浩惊波转。泥沙塞中途,牛马不可辨。”另参见动物部·走兽“不分牛”。   【斗升水】 《庄子·外物》:“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后以“斗升水”喻急需的济助。唐刘禹锡《送张盥赴举诗》:“乞取斗升水,因之云汉津。”参见动物部·鳞介“涸鲋”。   【任棠水】 称颂官吏清正廉明,为民作主。任棠,东汉隐者名。因其曾诱导太守庞参清明理政而闻名。《后汉书·庞参传》:“参为汉阳太守。郡人任棠者,有奇节,隐居教授。参到,先候之。棠不与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于户下,主簿白以为倨。参思其微意,良久曰:‘棠是欲晓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击强宗也。抱儿当户,欲吾开门恤孤也。’”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尽任棠置水之情,弘郭伋待期之信。”唐高适《东平旅游奉赠薛太守二十四韵》:“不改任棠水,仍传晏子裘。”参见政事部·清廉“任棠水”。另参见植物部·草本“拔薤”、政事部·忠直“拔薤”、政事部·议政“谒任棠”。   【沧浪水】 ①古水名。有汉水、汉水之别流、汉水之下流、夏水诸说。《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孔传:“别流在荆州。”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夏水》:“刘澄之著《永初山川记》云:‘夏水,古文以为沧浪,渔父所歌也。’”宋姜夔《清波引》词序:“余久客古沔,沧浪之烟雨,鹦鹉之草树……无一日不在心目间。”②青苍色。多指水色。《文选·陆机〈塘上行〉》:“发藻玉台下,垂影沧浪泉。”李善注:“孟子曰:‘沧浪之水清。’沧浪,水色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窣禄勤那国》:“水色沧浪,波涛浩汗。”《吕氏春秋·审时》“后时者,弱苗而穗苍狼”清毕沅辑校:“苍狼,青色也。在竹曰‘苍筤’,在天曰‘仓浪’,在水曰‘沧浪’。”清龚自珍《贺新凉》词:“一棹沧浪水,一行行淡烟疏柳,平生秋思。”③借指青苍色的水。唐韩愈《合江亭》诗:“长绠汲沧浪,幽蹊下坎坷。”明高棣《题台江别意饯顾存信归番禺》诗:“沧浪浩荡杳难期,此别重逢又几时。”清钱泳《履园丛话·谭诗·以诗存人》:“(华硕宣)《湖上》云:‘忽惊鸥鷺起,渔笛响沧浪。’”亦借指青苍的天空。唐寒山《诗》之五九:“天高不可问,鹪鵊在沧浪。”④《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后遂以“沧浪”指此歌。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孺子‘沧浪’,亦有全曲。”清陈梦雷《寄答李厚庵百韵》:“君节诚不亏,鼓枻歌‘沧浪’。”参见人事部·雅逸“沧浪”。   【乘槎水】 传说古时天河与海相通,汉代曾有人从海渚乘槎到天河,遇见牛郎织女。见晋张华《博物志》卷三。唐唐彦谦《蒲津河亭》:“烟横博望乘槎水,日上文王避雨陵。”参见器用部·车船“星槎”。   【难为水】 《孟子·尽心上》:“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晋陆云《为顾彦先赠妇》:“浮海难为水,游林难为观。”参见地理部·水流“海难为水”。   【难收水】 指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语本《后汉书·何进传》:“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唐刘禹锡《怀妓》:“金盆已覆难收水,玉轸长抛不续弦。”宋王桥《野客丛书》卷二八:世谓“姜太公妻马氏,不堪其贫而去,及太公既贵再来,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之,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另参见人事部·谬误“覆水难收”。   【枕流】 ①靠近水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三》:“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魏黄初二年,孙权所筑也。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藉阻,高观枕流。”②在江边睡觉。指寄迹江湖。唐韩偓《余卧疾深村闻一二郎官因成此篇》诗:“枕流方采北山薇,驿骑交迎市道儿。”宋陆游《幽居示客》:“聊将枕流耳,静听属私蛙。”参见地理部·土石“漱石”。   【唐浊流】 《旧五代史·梁书·李振传》:“天祐中,唐宰相柳璨希太祖旨,谮杀大臣裴枢、陆扆等七人于滑州白马驿。时振自以咸通、乾符中尝应进士举,累上不第,尤愤愤,乃谓太祖曰:‘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于黄河,永为浊流。’”后用为士大夫被谗害之典。宋刘克庄《和实之读邸报》:“欲取汉清议,尽投唐浊流。”参见人事部·冤怨“白马清流”。   【西江】 喻无法解决问题的空言,或反指能解决急需的济助。清赵翼《可型内弟自瓯宁罢官归慰赠》之四:“赖有西江润,能嘘涸辙枯。”参见地理部·水流“斗升水”、动物部·鳞介“涸鲋”。   【投鞭填江】 前秦苻坚将攻东晋,部下石越认为晋有长江之险,不可轻动。苻坚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何险之足恃?”见《晋书·苻坚载记下》。后即以形容兵众势大。唐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参见武备部·军旅“投鞭填江”。另参见器用部·其他“苻坚棰”。   【沉湘】 喻含冤屈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楚顷襄王立,屈原遭谗毁,谪于江南,“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湘江支流)以死”。唐郑谷《蜀江有吊》:“折槛未为切,沉湘何足悲。”参见人事部·冤怨“屈平沉湘”。   【枫落吴江】 《新唐书·文艺传上·崔信明》:“信明蹇亢,以门望自负,尝矜其文,谓过李百药,议者不许。扬州录事参军郑世翼者,亦骜倨,数恌轻忤物,遇信明江中,谓曰:‘闻公有“枫落吴江冷”,愿见其餘。’信明欣然多出众篇,世翼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投诸水,引舟去。”后遂以“枫落吴江”借指诗文佳句。宋辛弃疾《玉楼春》词:“旧时枫落吴江句,今日锦囊无着处。”清王士镇《论诗绝句》:“枫落吴江妙入神,思君流水是天真。”亦省作“枫落”。宋陆游《秋兴》诗:“才尽已无枫落句,身存又见雁来时。”参见文明部·诗词“枫落句”。   【易水】 ①水名。在河北省西部。源出易县境,入南拒马河。荆轲入秦行刺秦王,燕太子丹饯别于此。《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北周王褒《高句丽》诗:“萧萧易水生波,燕赵佳人自多。”唐李白《留别于逖游塞垣》诗:“耻作易水别,临歧泪滂沱。”明何景明《易水行》:“寒风夕吹易水波,渐离击筑荆卿歌。”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独不思该犯身伏国法,死有余辜。何至如低徊易水,凭吊夷门,竟足令过客欷歔,途人感泣。”②以指代荆轲。清吴伟业《又咏古》之五:“古来有烈士,轵里与易水。”③指《易水歌》。姚华《论文后编》:“后别为一体,《易水》、《虞兮》、《大风》诸作,为后倡矣。”参阅《战国策·燕策三》。另参见天文部·气象“易水风”、人体部·头面“发冲冠”、文明部·歌舞“易水歌”、人物部·人杰“燕丹客”、人事部·情感“易水悲”、人事部·情感“易水别”、人事部·秉性“壮气惊寒水”。   【背水】 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唐杜甫《奉送韦中丞之晋赴湖南》:“湖南安背水,峡内忆行春。”参见武备部·其他“背河一战”。   【铁锁横江】 横陈江上;横越江上。宋朱敦儒《水龙吟》词:“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明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参见武备部·军旅“铁锁沉江”。   【梗泛】 喻指漂泊无定所。《战国策·齐策三》:“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唐骆宾王《浮槎》:“似舟漂不定,如梗泛何从?”另参见植物部·木本“桃梗”、人事部·情感“悲梗”、人事部·其他“漂梗”。   【悬河】 指说话滔滔不绝。《世说新语·赏誉》:“王太尉云:郭子玄语议如悬河写水,注而不竭。”宋陆游《闻王嘉叟讣报有作》:“笼灯踏雪夜相过,剧论悬河骇邻里。”另参见人体部·头面“口若悬河”。   【湘川】 即湘江。晋陆机《乐府》诗之十六:“北征瑶台女,南要湘川娥。”唐李群玉《黄陵庙》诗:“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如黛隔湘川。”唐朱放《竹》:“萧萧意何恨,不独往湘川。”参见人事部·情感“江娥啼竹”。   【楚江萍】 《孔子家语·致思》载,楚王渡江,见物大如斗,圆而赤,取之,使人往鲁问孔子。孔子曰:“此所谓萍实者也,可剖而食之,吉祥也,唯霸者能获焉。”后因以“楚江萍”喻吉祥而罕见难得之物。唐杜甫《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诗:“荣华贵少壮,岂食楚江萍!”宋梅尧臣《答宣阗司理》诗:“便言楚江萍,光彩牟旭日。”亦省称“楚萍”。唐苏味道《九江口南济北接蕲春南与浔阳岸》诗:“风摇蜀柹下,日照楚萍开。”唐杜甫《独坐》诗之一:“暖老思燕玉,充饥忆楚萍。”《宋史·乐志十三》:“舞佾方更进,朝阳上楚萍。”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序》:“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釜鬵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参见植物部·草本“楚昭萍”。   【碑沉汉水】 咏世事变迁,或喻建立功业。《晋书·杜预传》:“(杜)预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唐温庭筠《中书令裴公挽歌词》:“铭勒燕山暮,碑沉汉水春。”另参见器用部·宫室“万山碑”、人物部·将相“沉碑会”。   【濠梁】 《庄子·秋水》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见鯈鱼出游从容,因辩论鱼知乐否。后多用“濠梁”比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之地。宋黄庭坚《奉答谢公定与荣子邕论狄元规孙少述诗长韵》:“自往见谢公,论诗得濠梁。”参见人事部·雅逸“观鱼”。   【灞水】 汉代长安城东郊的一条河名,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唐李白《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参见地理部·城建“灞水桥”。   【五湖载越姝】 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亡吴国,功成身退,乘轻舟以隐于五湖。见《国语·越语下》。清吴伟业《桃核船》:“三士漫成齐相计,五湖好载越姝行。”参见人事部·雅逸“范蠡归”。   【鼎湖】 ①地名。古代传说黄帝在鼎湖乘龙升天。唐顾况《相和歌辞·短歌行》:“轩辕皇帝初得仙,鼎湖一去三千年。”明夏完淳《北风行》:“鼎湖不见飞苍龙,阿阁何时栖赤凤。”②借指帝王。《陈书·沉炯传》:“臣闻乔山虽掩,鼎湖之灵可祠。”唐杜甫《行次昭陵》:“壮士悲陵邑,幽人拜鼎湖。”清吴伟业《圆圆曲》:“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③指帝王崩逝。《周书·静帝纪》:“先皇晏驾,万国深鼎湖之痛,四海穷遏密之悲。”清孔尚任《桃花扇·设朝》:“盼望,兵燹难消,松楸多恙,鼎湖弓剑无人葬;吾怎忍垂旒正冕,受贺当阳。”参见九流部·神仙“乘龙”。   【沧海】 晋葛洪《神仙传·王远》:“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后以“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唐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参见地理部·土石“桑田”。   【徐福空来】 徐福即徐市。《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三四:“徐市又作福者,市与芾同,即黻字,语转又为福,非徐有两名。”清赵翼《读史》诗之四:“徐福既入海,一去不复还。”唐李商隐《海上》:“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参见九流部·神仙“徐市”。   【海难为水】 喻所见者大,则小者不足道。《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唐元稹《离思五首》之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另参见地理部·水流“难为水”。   【鲁连蹈海】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后以“蹈海”指跳到海里自杀。《后汉书·逸民传序》:“故蒙耻之宾,屡黜不去其国;蹈海之节,千乘莫移其情。”晋陆机《演连珠》之四八:“是以吞纵之强,不能反蹈海之志。”金元好问《箕山》:“鲁连蹈东海,夷叔采薇蕨。”明王廷陈《矫志篇》:“郭生纯臣,鲁连高士,彼乃登台,此乃蹈海。”参见政事部·忠直“蹈海”。   【精卫填海】 精卫,古代传说中的神鸟。传说炎帝之女在东海被淹死,灵魂化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事见《山海经·北山经》。后喻不畏艰难,奋斗不懈。金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之二:“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清黄垍《短歌行》:“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为之在人,成之在天。”清许廷鑅《栖霞庵双忠祠》诗:“兴朝表忠励臣庶,精卫填海愚亦录。”参见人事部·冤怨“禽填海”。   【访剡溪】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后因称访友为“访郯溪”或“访戴”。唐皇甫冉《刘方平西斋对雪》诗:“自然堪访戴,无复《四愁》诗。”宋王安石《寄程给事》:“何时得遂扁舟去,邂逅从君访剡溪。”参见伦类部·师友“访戴”。   【武陵溪】 东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迷不得返,饥食桃果,寻水得大溪,溪边遇仙女,并获款留。及出,已历七世,复往,不知何所。后成文人经常援引的典故。见《太平御览》卷四一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唐杜甫《水宿遣兴奉呈群公》:“丹心老未折,时访武陵溪。”唐王之涣《惆怅词》之十:“晨肇重来路已迷,碧桃花谢武陵溪。”元无名氏《货郎旦》第三折:“多管为残花几片,悮刘晨迷入武陵源。”元曾瑞《留鞋记》第一折:“有缘千里能相会,刘晨曾入武陵溪。”明汤显祖《牡丹亭·寻梦》:“为甚呵,玉真重溯武陵源?也则为水点花飞在眼前。”参见地理部·水流“桃源”。   【虎溪】 溪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慧远法师居此,送客不过溪,过此,虎辄号鸣,故名虎溪。唐李白《庐山东林寺夜怀》诗:“霜清东林鐘,水白虎溪月。”唐王维《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诗:“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元耶律楚材《送王君王西征》:“湛然送客河中西,乘兴何妨过虎溪。”明顾大典《青衫记·刘白谒元》:“香炉日照,秀色氤氲;芙蓉縹緲,虎溪旧约难寻,莲社从谁讨。”参见九流部·宗教“虎溪相送”。   【贪泉】 泉名,在广东省南海县。晋吴隐之操守清廉,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相传饮此水者,即廉士亦贪。隐之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愈厉。事见《晋书·良吏传·吴隐之》。唐王勃《滕王阁诗序》:“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唐张祜《寄迁客》:“瘴海须求药,贪泉莫举瓢。”明尹凤岐《送兄广东参政应奎》诗:“珍重平生清节在,不妨引满酌贪泉。”。另参见器用部·饮食“酌贪泉”、文明部·诗词“咏贪泉”、政事部·清廉“饮贪泉”、人事部·志趣“酌泉表洁”。   【盗泉】 古泉名。故址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东北。旧时亦常喻不义之财。《尸子》卷下:“﹝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淮南子·说林训》:“曾子立廉,不饮盗泉。”唐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诗:“回车避朝歌,掩口去盗泉。”《旧唐书·赵隐王徽等传论》:“徽志吐盗泉,脱身虎口,功名不坠,君子多之。”另参见器用部·饮食“不饮盗泉”、政事部·忠直“不饮盗泉水”。   【桃源】 ①“桃花源”的省称。南朝陈徐陵《山斋诗》:“桃源惊往客,鹤峤断来宾。”唐杜甫《北征》诗:“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明张煌言《赠卢牧舟大司马》诗:“并州正有来苏望,忍说桃源可避秦。”参见地理部·土石“武陵洞”、地理部·水流“武陵溪”、植物部·花卉“武陵花”、人事部·雅逸“避秦”。②指桃源洞。唐李涉《赠长安小主人》诗:“仙路迷人应有术,桃源不必在深山。”元任昱《清江引·题情》曲:“桃源水流清似玉,长恨因缘误。”③宋时临安县嘉会门外泠水峪,夹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人称桃源,为都人游集之地。苏轼《介亭饯杨杰次公》诗“丹青明灭风篁岭,环佩空响桃花源”查慎行注引元潜说友《咸淳临安志》:“泠水峪在嘉会门外,夹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为城南胜概,旧呼桃源,游人多集焉。”   【长风破浪】 《宋书·宗悫传》:“悫年少时,炳(悫叔父)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比喻人的志向远大,气魄雄伟,奋勇前进。唐李白《行路难》诗之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参见人事部·志趣“乘风破浪”。   【鱼吹浪】 《荀子·劝学》:“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淮南子·说山训》:“瓠巴鼓瑟而淫鱼出听。”高诱注:“瓠巴,楚人也,善鼓瑟,淫鱼喜音,出头于水而听之。”唐杜甫《城西吸泛舟》:“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参见文明部·礼乐“鱼听曲”。   【射涛】 以箭射巨浪。宋范坰林禹《吴越备史·武肃王》:“八月,始筑捍海塘。王因江涛冲激,命强弩以射涛头,遂定基;复建候潮通江等城门。”金麻革《上云内帅贾君》诗:“日出戈挥景,江翻弩射涛。”参见人物部·帝王“射潮”。   【伍员潮】 又作伍胥潮,语出《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吴王乃取子胥(伍子胥)尸,盛以鴟夷之器,投之于江中……子胥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后因以“伍胥潮”谓怒潮。唐元稹《相忆泪》:“会向伍员潮上见,气充顽石报心仇。”参见人体部·头面“伍员抉目”。   【卧冰】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王祥﹞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事亦见《晋书·王祥传》。又记王延为继母叩凌求鱼,楚僚为继母卧冰求鱼,故事略同。后遂以“卧冰求鲤”为孝亲的典实。亦省作“卧冰”。《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泣竹卧冰也不及,百年侍养莫交亏。”宋梅尧臣《胡夫人挽歌》:“谁复向寒月,卧冰求鲤鱼?”明沉受先《三元记·及第》:“忆昔卧冰求鲤,泣竹笋生,第恐难成。”参见动物部·鳞介“王祥鲤”。   【抱冰】 喻刻苦自励。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念复吴仇非一旦也,苦身劳心,夜以接日,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愁心苦志,悬胆于户,出入尝之。”唐元稹《冬白纻》诗:“共笑越王穷惴惴,夜夜抱冰寒不睡。”参见人物部·帝王“勾践”。   【毛遂堕井】 《西京杂记》卷六:“赵有两毛遂……野人毛遂坠井而死,客以告平原君,平原君曰:‘嗟乎!天丧予矣。’既而知野人毛遂,非平原君客也。”后用为传闻不实之典。唐李白《系寻阳上崔相涣》诗之二:“毛遂不堕井,曾参宁杀人?虚言误公子,投杼惑慈亲。”参见人事部·谬误“野人非毛遂”。   【丹砂井】 喻水质醇美,或喻地灵人杰。传说古有丹砂井,人饮其水而得寿。晋葛洪《抱朴子·仙药》:“余亡祖鸿胪少卿曾为临沅令,云此县有廖氏家,世世寿考,或出百岁……疑其井水殊赤,乃试挖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数十斛,去数尺。此丹砂汁因泉渐入井,是以饮其水而得寿。”唐王维《林园即事寄舍弟紞》诗:“徒思赤笔书,讵有丹砂井?”另参见九流部·神仙“井有丹砂”、九流部·医药“廖井”。   【橘井】 相传苏仙公修仙得道仙去之前对母亲说:“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簷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来年果有疾疫,远近悉求其母治疗。皆以得井水及橘叶而治愈。见晋葛洪《神仙传·苏仙公》。后因以“橘井”为良药之典,或喻孝事父母。唐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彬州》:“彬州颇凉冷,橘井尚凄清。”元范康《新水令·乐道》套曲:“杏林中作生涯,橘井内为活计。”明杨珽《龙膏记·闺病》:“丹无橘井,医无杏林,投饵全无效也。”另参见伦类部·亲眷“苏耽井”、九流部·神仙“苏耽宅”、九流部·医药“橘井”。   【习家池】 古迹名。一名高阳池。在湖北襄阳岘山南。《晋书·山简传》:“简镇襄阳,诸习氏荆土豪族,有佳园池,简每出游嬉,多之池上,置酒辄醉,名之曰高阳池。”后多借指园池名胜。唐杜甫《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茅屋》诗之一:“非寻戴安道,似向习家池。”清赵翼《西湖咏古》:“不是行都集冠盖,此湖也只习家池。”亦省作“习池”。唐杜甫《初冬》诗:“日有习池醉,愁来《梁甫吟》。”宋曾巩《高邮逢人约襄阳之游》诗:“未把迂疏笑山简,更须同上习池游。”或省作“习家”。唐李商隐《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兴欲倾燕馆,欢终到习家。”另参见器用部·宫室“习氏宅”。   【凤池】 禁苑中池沼。魏晋南北朝时设中书省于禁苑,掌管机要,接近皇帝,故称中书省为“凤凰池”。《晋书·荀勖传》:“勖久在中书,专管机事。及失之,甚罔罔怅怅怅。或有贺之者,勖曰:‘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邪!’”唐代宰相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故多以“凤凰池”指宰相职位,简作“凤池”。唐刘禹锡《湖南观察使故相国袁公挽歌》:“五驱龙虎节,一入凤凰池。”唐张说《崔司业挽歌二首》之二:“凤池伤旧草,麟史泣遗编。”另参见人物部·将相“凤池客”。   【汤池】 ①指难以逾越的护城河。形容城池防守严固。《汉书·食货志上》:“神农之教曰:‘有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晋葛洪《抱朴子·汉过》:“金城屠于庶寇,汤池杭于一苇。”唐杜甫《秋日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三十韵》:“汤池虽险固,辽海尚填淤。”清王韬《瓮牖余谈·纪潮郡逆民事》:“墙垣悉以三合土筑成,隐然若金城汤池。”参见武备部·其他“金汤固”。②温泉浴池;温泉。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元宗幸华清宫,新广汤池,制作宏丽。”《旧唐书·职官志三》:“温泉监掌汤池宫禁之事。”明程本立《晚至安宁》诗:“汤池水底皆阴火,盐井烟中半夕岚。”   【曲池平】 相传雍门子周以善琴见孟尝君。孟尝君曰:“先生鼓琴亦能令文悲乎?”雍门子周曰:“臣何独能令足下悲哉……然臣之所为足下悲者一事也。夫声敌帝而困秦者君也,连五国之约南面而伐楚者又君也。天下未尝无事,不从则横。从成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楚王秦帝,必报仇於薛矣。夫以秦楚之强而报仇于弱薛,譬之犹摩萧斧而伐朝菌也,必不留行矣。天下有识之士无不为足下寒心酸鼻者,千秋万岁之后,庙堂必不血食矣!高台既以坏,曲池既以堑,坟墓既以平,而青廷矣。婴儿竖子,樵采薪荛者,蹢躅其足而歌其上,众人见之,无不愀焉,为足下悲之,曰:‘夫以孟尝君尊贵。乃可使若此乎!’”见刘向《说苑》。宋黄庭坚《外舅孙莘老守苏州留诗斗野亭庚申十月庭坚和》:“谢公所筑埭,未叹曲池平。”参见人事部·情感“雍门哀”。   【昆池】 即昆明池。汉武帝于长安近郊所凿。宋已湮没。隋江总《秋日侍宴娄苑湖应诏诗》:“玉轴昆池浪,金舟太液张。”唐李商隐《子初全溪作》:“汉苑生春水,昆池换劫灰。”明徐渭《怀陈将军同甫》诗:“铜柱华封尽,昆池汉凿空。”参见地理部·土石“劫灰”。   【春草池塘】 出自谢灵运诗《登池上楼》。《谢氏家录》:“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吾语也。’”金元好问《论诗三首》之一:“情知春草池塘句,不到柴烟粪火边。”参见人事部·睡梦“梦惠连”。   【高阳池】 池名。在湖北襄阳。原是汉侍中习郁于襄阳岘山养鱼之所。晋山简镇襄阳,名之曰高阳池,盖取郦食其高阳酒徒之意。《晋书·山简传》:“简优游卒岁,唯酒是耽。诸习氏,荆土豪族,有佳园池,简每出嬉游,多之池上,置酒辄醉,名之曰高阳池。时有童儿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茗艼无所知。’”唐高正臣《晦日重宴》:“自符河朔趣,宁羡高阳池。”宋曾巩《高阳池》诗:“山公昔在郡,日醉高阳池。”参见人事部·狂放“山公醉”。   【墨池】 ①洗笔砚的池子。著名书法家汉张芝、晋王羲之等,均有“墨池”传说著称后世。唐裴说《怀素台歌》:“永州东郭有奇怪,笔家墨池遗迹在。”唐苏涣《赠零陵僧》:“南中纸价当日贵,只恐贪泉成墨池。”宋曾巩《墨池记》:“(临川)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②指习书写字处。唐元稹《酬乐天早春闲游西湖》诗:“墨池怜嗜学,丹青羡登真。”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白首何人?墨池谁子?后生是畏,前圣有言。”参见文明部·书画“临池”。  原载:稻香居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