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专题一标题
求知之创新篇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课型
新授
教 案
序 号
专题学习目标 (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品味文中设问句的表达效果,培养学生的议论文阅读能力;
3、感受作者的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专题学生活动设计
专题教材处理
一、学生活动设计一:情境导入
1.请同学们来做个算24点的游戏。
一个桌面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2、学生自由发言,师生互动。
3、师总结: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学生活动设计二:预习反馈
(一)、学生自测:小组交流预习中的基础知识部分,教师解疑
小组长带领全体组员交流各自预习情况,补充缺漏知识点,修改自己作业中的错误之处。分两块块进行:作者介绍、字词音形义积累。
(基础知识主要由学生在课下根据书下注释并利用工具书解决)
(二)、课堂展示:学生展示(分版块逐一进行),学生自由发言补充。其他学生摘记、订正、补充,再识记。板书学生发言中的重要知识点,以检测题的形式出现。
(学生展示时要求说明是哪一段哪一行的哪一个字,需要注意什么,其他学生做好标记并纠正、补充)
三、学生活动设计三:整体感知
自主读思:
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每一段课文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标志做好圈点勾画,尤其是每一段的中心句及其他重点语句。
思考:
①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分为几部分?)
②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据?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四、学生活动设计四:精讲点拨、列结构提纲
1. 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方式符合客观实际,遵循自然规律。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作者先从反面论证。“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然后从正面论证。“不满足于一 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2.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须的要素?为了证明这些作者用了哪两个事实论据?作用是什么?
A 有渊博的知识;
B 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C 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尝试)。
* 约翰•古登贝尔克将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创造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作用——用事实论据,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并持之以恒的进行尝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人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富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 逐渐充实。
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进行自我压制。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4、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13段
5、设问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有: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③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在精讲点拨过程中,老师板书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列结构提纲。)
五、学生活动设计五:合作探究
处理课后习题:
1、 自主思考
2、 小组交流
3、 班上展示,教师点拨
六、学生活动设计六:拓展延伸,思维训练
1、请大家以《“1+1=1”的联想》说话,请同学们尽量打开思路,看谁想得越快、越合理。
学生抢答展示,师生点评。
2、中考链接
生活是一首歌,唱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生活是一朵浪花,撞击着人类梦想的礁石。
生活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
请仿照例句,再写两个。
3、交流有关创新的名人名言。如陶行知、爱因斯坦等。
课下整理笔记
教师结语:
同学们,生活中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处在一个激情似火的时代,我们身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国度,时代呼唤我们的创新精神,创新需要有境界、有气魄、有胆量。我真诚祝愿同学们今后的日子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更要学会创造,早日成为祖国栋梁之才。
六、学生活动设计六:作业
1、完成学案的《蛋糕未必越大越好》议论文阅读理解练习。
2、预习14课,完成练习册上的基础题。
4-1=3
4-1=4
4-1=5
一. 作者微博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 等。
二.①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锲而不舍 学识渊博 约翰
②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一事无成 持之以恒
推敲 不言而喻
轻而易举 锲而不舍
③、关于“推敲”的典故:
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地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刘公嘉话》)。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④.、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关于本文结构:
一(1-3) 由一个选择题的答案谈起,告诉人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二(4-12)论证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根据。
三(13)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2.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
要点:提醒学生注意几个位置(题目、首段和尾段,本文的第四段)。
3、关于论据:
论据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本文中主要在5、7、8、10、11段。
4.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
(1)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7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8自然段)。
(2)引证法:如第10自然段,引用了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
(3)正反对比论证:如第11自然段。
示例:一个家长+一个老师=一张天罗地网;
1、一场考试+一个分数=一根绷紧的心弦;
2、一点冲动+一点不成熟=一个不小的错误;
3、一点牺牲精神+一点主任翁态度=一个民族的腾飞;
4、一只羊+一只狼=一只狼
生活是一场戏,上演着人生的喜怒哀惧。
生活是一张照片,记录着真实的市井百态。
生活是一个调色板,调试出人生的多姿多彩。
“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
“全民族创造性思维的自由发挥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繁荣昌盛。”
——爱因斯坦
评价要点
(说明:设计本专题需要评价的学习环节或学习成果)
评价要点:
1、能否积极搜集整理课文相关的材料,全面实用。
2、能否积极参与小组交流,能否主动反馈学习成果,思路清晰,表达准确。
评价方式:教师点评,组内互评,达标检测,过关听写
学习成果:
1、能掌握文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并能准确认读、书写。
2、能掌握议论文三要素,并能灵活分析,学会列结构提纲。
3、能条理清晰地整理好专项笔记。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