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 生 课 堂 成 绩 采 分 表姓名各 单 元 检 测 成 绩学 生 课 堂 成 绩 采 分 表姓名各 单 元 检 测 成 绩学 生 课 堂 成 绩 采 分 表姓名各 单 元 检 测 成 绩教学进度计划(2016- 2017)学年度上学期学科:语文 班级: 姓名:周次时间安排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备注18.228.261 观潮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3 鸟的天堂 628.299.24 火烧云 语文园地一 639.59.95 古诗两首 6 爬山虎的脚 7 蟋蟀的住宅 649.129.14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语文园地二 459.199.239 巨人的花园 10 幸福是什么11 去年的树 669.26
2、9.3012 小木偶的故事 语文园地三 6710.310.7十一国庆810.10-10.1413 白鹅 14 白公鹅 15 猫 6910.1710.2116 母鸡 语文园地四(2) 61010.2410.28期中测试 17 长城 18 颐和园61110.3111.419 秦兵马俑 语文园地五 20 古诗两首61211.711.1121 搭石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23 卡罗纳 61311.1411.1824 给予是快乐的 语文园地六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1411.2111.25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7乌塔 28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61511.2812.2语文园地七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3、30电脑住宅61612.512.931飞向蓝天的恐龙32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51712.1212.16语文园地八 期末复习51812.1912.23 期末复习61912.2612.30 期末考试620课标学段目标一、识字与写字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 个,其中 1800 个左右会写。3能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 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二、阅读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 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
4、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 篇(段)。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
5、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 万字三、习作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受的词句。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8课内习作每学年16 次左右。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
6、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教材编排特点 一、教材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
7、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单元“中外童话”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
8、“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二、教材特点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语文教学目标 (二)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1 围绕专题精选课文。每一组都围绕专题精选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课文,力求内容涉及面宽,内涵丰富,语言规范。例如:第四组作家笔下的动物,前两篇是丰子恺的白鹅和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是不同的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后两篇是老舍先生的猫和母鸡,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有利于通过比较体会表达方法
9、的异同。 2各项教学内容都围绕本组主题。每一组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各项内容都围绕主题来安排。例如第一组,在导语中就点出“大自然像一位魔术师,他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要求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像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地描写”。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就是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先口头交流,再写下来。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让学生积累的也是描写自然奇观的佳句。其余各组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可以说,除了“语文园地”中的趣味语文,其他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本组的专题来安排的。 3每组的前后内容互相联系,环环相扣。首先,注意了精读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
10、。通过略读课文前面的连接语,很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的学习。其次,许多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等活动,大多在前面有布置,有铺垫。例如,第二组的专题是“观察与发现”。习作要求写自己近来观察中的发现,或者整理写过的观察日记。这在前面的学习中有过多处的引导。在爬山虎的脚一文后,有两个小伙伴的对话“我想泡点豆子,每天去看看它们有什么变化”,“我想和小伙伴一起去观察蜻蜓的飞行,还要把观察的结果记下来”。还安排了“阅读链接”介绍托尔斯泰随身带着笔记本,坚持写日记的故事。在蟋蟀的住宅一文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连续观察的。有了这样的准备,习作就有了基础。习作也就成为了学生
11、展示自己观察与发现成果的一种需要。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1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这些泡泡有以下几种形式:有的是对词语的理解,如蟋蟀的住宅中“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呼风唤雨的世纪中“发现与发明”有什么区别呢?有的是体会用词的精妙,如颐和园里“慢慢地滑过”这个“滑”字用得真好。有的是引导理解句段的内容,如爬山虎的脚中“我来画一画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的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如白鹅第二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我体会到了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还有的是读了课文以后所产生的联想,如去年的树中,“这时候鸟儿会怎样想呢?
12、” 2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有的是自己提出朗读积累的要求;有的是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有的是就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与大家交流感受。这样的编排,有利于促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学,学会与老师、同学合作学习。 3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这是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一种形式。“词语盘点”中所列词语只是保底的要求,还可以要求学生补充自己在本组课文学习中注意到的其他词语,甚至是在课外学习中的词语。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4“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我的
13、发现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一些语言现象,发现一些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方法。第一单元,边读边想画面;第二单元,认真细致观察才能表达清楚;第三单元,童话体的特点;第四单元,明贬暗褒与词语的感情色彩;第五单元,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第六单元,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第七单元,边读边想,提出问题;第八单元,规范使用汉字。 展示台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和才能的机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成就感。 宽带网主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四)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1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链接了周恩来东渡日本写的著名诗篇;在猫的后面链接了周而
14、符和夏丐尊写的两则写猫的片断等。从四年级开始,每册都向学生推荐几本好书。四年级上册推荐的是格林童话和爱的教育。推荐的方法:一是在相关的课文后介绍;二是让学习伙伴交流对这两本书的阅读体会。 2从生活实际的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例如:我看到了;我们的奇思妙想;保护文物。 3安排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学童话;续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在“展示台”举办关于童话的墙报和小组编的童话故事集等。本册教材总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识字200个,能辨别常见的同音字和形近字,能认读学过的多音字;掌握部首查字几种情况,能在字典中选择恰当的意思,学会独立识
15、字。2会读写260多个词语,懂得意思,一部分能口头或书面运用。3初步学会写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初步学会用毛笔临贴,继续练习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初步养成认真临摹的习惯。、4初步养成有礼貌地认真听人讲话的习惯,能正确转述别人的话,初步学会完整地讲述一件事,条理比较清楚,语句比较连贯;能听写一段话。5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重点词句,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内容;读课文时能注意到文章的题目;初步学会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和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能读懂程度适宜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儿童科普文章,了解主要内容。6初
16、步学会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图画和周围的事物,能条理比较清楚地记叙一件事,语句通顺连贯;初步学会写留言条,学会写信,掌握普通书信和信封的书写格式。7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初步培养民族自豪感;初步培养勤奋学习、乐于助人、谦虚谨慎、敢于拼搏的精神;初步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1.多数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的上进心较强,课前主动预习,上课积极动脑思考,主动发言,成绩较好。个别学生非常贪玩,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父母与老师必须盯着又不敢放手的状态。个别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薄弱,成绩较差。2.大多数学生的作业都能按时的、较高质量的完成。但有极个别学生,作业不
17、认真,书写潦草,不按时上交。是由于学生家长多数自身文化素质有所欠缺,父母外出打工,老人又无法辅导。 3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老师不要求,平时没有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不能很好的独立阅读课文,遇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不思考,不讨论,考试时,这方面的内容,失分最多。这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4、多数学生对写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习作篇幅较短小,内容不够具体。个别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着不会写的问题,看到习作命题,就无处下手,无话可说,无言可写。一单元教材分析内容简析本组教材是以“祖国壮丽山河”为专题编写的,由四篇课文组成,这些课文虽然都是描写自然景观
18、,但描写的方法却不一样,各有特色,每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其中2篇精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精读课文分别是观潮和鸟的天堂;略读课文分别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和火烧云。整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1本单元要求认识27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2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景观,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探索自然的欲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3引导学生从文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4学习文中优美的词名,积累语言,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5能够想象画
19、面,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6通过口语交际使学生有意识地去发现、去体验身边的自然美。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7按一定的顺序写出一处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的特点。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能根据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写作手法。3了解我国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学习作者按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难点:从文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按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写作的方法。总课时观潮 2课时 雅鲁藏布大峡谷 2
20、课时 鸟的天堂 2课时 火烧云 1课时 语文园地一 5课时课 题1 观潮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具准备多媒体课 时共(2 )课时 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文章展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培养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教 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 笼罩 薄雾 若隐若现 昂首东望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沸腾 横贯江面 齐头并进 奔腾 漫天卷地 依旧 恢复。”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重 点难 点
21、1教学重点: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2教学难点: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初 备 案调 整 案教学过程 1释题。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 就是观赏钱塘江大潮。2导入。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1)教师检查、指导生字学习。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字音难点: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n,避免读成zhn。(2)文中的一句话,是
22、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请同学们找一找。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3)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四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1细读课文,想象画面。(1)默读第3、4自然段,思考:大潮来时,江面上出现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景象?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到惊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在课文中适当批注。)(2)出示相关课件加深感受。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
23、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3)画出描写大潮来时声音的词句。说说这些词句用得好不好,为什么?(4)找出描写潮水气势的四字词语反复诵读,想象画面,感受潮来时的壮观。(5)比较下列句子并说说哪句用得好,为什么?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6)此时此刻,你面对如此的情景,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钱塘江大潮与一般的海浪有什么不同?(组织学生讨论。)(7)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再细细体味。2学习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
24、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习,用刚才的学习方法。(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板书设计1 观潮雄伟壮观 有声有色 如临其境教学反思课 题2 雅鲁藏布大峡谷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 时共( 1)课时 教材分析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生字词的能力,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学习本课。对于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学生已经有所了解,本课的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有些地方还有一定困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地理知识,要通过形象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教 学目标知识
25、与技能:1认识7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边读边想象,体会课文描写的壮丽景观,并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1自主认识生字 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重 点难 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初步了解使用多种说明方法的说明文。初 备 案调 整 案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青藏高原歌曲:师: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会想到什么呢?(学生根据课前了解的资料来谈,如:西藏、藏族、布达拉宫、牦牛、雪山、雅鲁藏布江)2引入:其中,雅鲁藏布大峡谷
26、堪称世界一大奇观,不知令多少人为之惊叹。今天,我们大家就跟随作者一起去领略雅鲁藏布大峡谷神奇的魅力吧!(板书:雅鲁藏布大峡谷)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六页,认真地读一遍课文,提出初读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画出重点词语。在课文中有一些难读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大峡谷、喜马拉雅山、科罗拉多大峡谷、秘鲁、科尔卡大峡谷师:课文中还有一些新名词,我们一起来轻声读一读。课件出示:河床、海拔、固态、马蹄形大拐弯(图解)师:这些词语中有你不理解的吗?(生说,师生共同解释)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巡视、辅导朗读有困难的学生。3
27、检查生字、词,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自由说,教师关注学生的语言,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用总分结构说。(建议由中下学生回答。)4能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你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总体感受吗?(提示学生再次浏览一遍课文内容,快速找出词语,如:壮丽景观、堪称世界第一、神秘莫测、神来之笔等。相机板书词语。)三、再次读课文,自主学习,精读感悟1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壮丽神奇”在什么地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2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3交流汇报。4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
28、藏布大峡谷的奇观?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生自由发言。5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1)教师出示小组自学要求: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2)学生按自学要求分组自学,教师指导。(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地点拨:第一、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峡谷的“壮丽”:高峰和深谷咫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堪称世界第一(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促进文本的感悟。)它全长504千米、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
29、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4)指导朗读,强调气势。(5)如此壮丽的美景,真令人叹服。让我们再走近些,去真切地领略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所在!学生认真默读第3、第4小节,勾画内容。交流:(随机板书。)A我读到“雅鲁藏布大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云遮雾涌,神秘莫测。”感到“神奇”,读到“从涓涓细流、帘帘飞瀑到滔滔江水”感到“千姿百态”的美,犹如“神来之笔。第四自然段抓住“植物类型博物馆”学
30、习。学习积累比喻句。理解积累“凌空展开、人迹罕至、攀援穿梭、美誉”等词。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资料袋进行学习。B语例比较: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云遮雾涌、神秘莫测。大峡谷的水,从固态的万年冰雪到沸腾的温泉,从涓涓细流、帘帘飞瀑到滔滔江水,千姿百态。大峡谷的山,从遍布热带雨林的山脉到直入云天的皑皑雪山,让人感觉如神来之笔。A诵读比较异同;B说出自己的感受。四、拓展实践有条件的教师播放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作业设计作业布置1掌握生字词。2熟读课文。3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家人板书设计2 雅鲁藏布大峡谷奇特
31、的大拐弯神奇壮观世界峡谷之最植物类型博物馆关注热点教学反思课 题3 鸟的天堂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具准备多媒体课 时共( 2 )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中议、读中写”,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从而不断深刻领悟“鸟的天堂”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人文的启迪。教 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灿烂 竹竿 白茫茫 规律 缝隙 照耀 树梢 静寂”等词语,积累文中的佳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2、,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过程与方法:1.边读边想象画面,认识大榕树的奇特与美丽,体会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南国风光的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重 点难 点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教学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初 备 案调 整 案教学过程 一、导入 第一课时1. 出示“天堂”,提问: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2. 那“鸟的天堂”又指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巴金先生的“
33、鸟的天堂”,到那里去看看。二、作者简介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1927年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出了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造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出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等散文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对作者巴金作简单介绍,既是一种文学修养的熏陶,也是从语文的内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
34、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重点指导:梢:形声字,与“稍、捎”区分。暇:左边是“日”,注意与“瑕”区分。应接不暇:形容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暇:空间。文中指鸟太多,看不过来。2. 学生试读。3. 交流:你喜欢读哪一小节?(教师借机出示学生感到陌生或困难的词语:缝隙、颤动、应接不暇、静寂。)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脉1. 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为什么?(1)自己读读、画画、想想。(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简化分段,强调清晰分段的思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2. 检查反馈。五、精读课文,感受情趣1. 轻声读课文第5、7、8
35、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2. 质疑:在这些句段中,有哪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相互作答,教师重点指导。质疑是一种重要能力,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又激发学生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3. 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1)尝试有感情朗读。(2)朗读指导。(3)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4. 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7、8自然段。(给学生选择的权利,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力。)第二课时一、精读课文,感受情趣1.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体会作者游玩时愉悦的心情。)(1)比较: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36、?(引导学生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领悟作者观察、描写之巧妙。)(2)尝试将这三段话按树根、树枝、树叶的顺序改写成一段话。(这是一项语言表达练习,同时也是理解的深化。)2. 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1)思考: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宽泛的问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心理空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理解“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一句。A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B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二、熟读课文,体会写法1. 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内容。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在这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比较,教师应有限度的认可这些答案,并引导学生认识在内容和写法上的本质联系和区别,比如静态与动态等。)2.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句段。三、延伸课文,鼓励探索1. 质疑。(在质疑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弥补一些教学中遗漏的问题,可以称为教学民主,也可以理解为因学而教。)2. 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3思考: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学生根据查找的课外资料或其它知识加以介绍分析。四、教师小结: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