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社会公共道德.pptx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850335 上传时间:2024-03-29 格式:PPTX 页数:30 大小:69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公共道德.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社会公共道德.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私人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要求,即是在私人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要求,即是个人道德,具有私人性、有限性等特征。个人道德,具有私人性、有限性等特征。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就是社会公共道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就是社会公共道德,具有普遍性、广泛性等特征。德,具有普遍性、广泛性等特征。初民社会生活中,人们完全受生活习俗或初民社会生活中,人们完全受生活习俗或宗教感情的支配,习惯势力能为绝对权威,宗教感情的支配,习惯势力能为绝对权威,并没意识到并没意识到“社会社会”的概念。的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个人道德的特色在儒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个人道德的特色在儒家文化和家族、宗族的影响下,十分明显,家文化和家族、宗族的影响下,十分明显,而社会公共道德相对缺失。而社会公共道德相对缺失。(二)公共伦理(二)公共伦理公共伦理: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公共伦理: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要求和规则要求,涵盖政治生活、经道德要求和规则要求,涵盖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诸多内容。济生活、文化生活等诸多内容。良好的公共伦理秩序,是实现公共生活和良好的公共伦理秩序,是实现公共生活和谐的前提,而良好的公共生活秩序的构建,谐的前提,而良好的公共生活秩序的构建,又是由个人的公共伦理行为塑造的。因此,又是由个人的公共伦理行为塑造的。因此,公共生活中的公民道德行为,被看作是公公共生活中的公民道德行为,被看作是公共伦理建设的核心。共伦理建设的核心。公共伦理发源于西方,城邦被看成是公共公共伦理发源于西方,城邦被看成是公共生活的原型,是超出私人生活之外的、公生活的原型,是超出私人生活之外的、公民的公共生活空间。公民是这种公共生活民的公共生活空间。公民是这种公共生活的主体,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成为的主体,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成为了最初的公共伦理意识形成的源泉。了最初的公共伦理意识形成的源泉。公民与城邦是用德行公民与城邦是用德行公民道德来维系公民道德来维系的。的。城邦生活是个体公民德性的源头。城邦生活是个体公民德性的源头。亚里士多德:公民参与城邦事务就是公共亚里士多德:公民参与城邦事务就是公共生活的全部内容,城邦生活所提倡的勇敢、生活的全部内容,城邦生活所提倡的勇敢、正义、友爱等都是为城邦发展考虑的。正义、友爱等都是为城邦发展考虑的。因此,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的是一种类似集因此,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的是一种类似集体主义的伦理观;公共道德以公民道德为体主义的伦理观;公共道德以公民道德为其特殊的存在样态。其特殊的存在样态。近代以来,崇尚理性成为个人思维的主流,近代以来,崇尚理性成为个人思维的主流,个人公共伦理意识趋于成熟,遵守公共伦个人公共伦理意识趋于成熟,遵守公共伦理规则成为每个公民的理性自觉。理规则成为每个公民的理性自觉。中国传统社会,对陌生人和公共生活始终中国传统社会,对陌生人和公共生活始终存在天然的防范和戒备心理,存在天然的防范和戒备心理,“逢人却说逢人却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知人知面知人知面不知心不知心”等,并且,传统社会公共生活范等,并且,传统社会公共生活范围极为有限,个人参加公共生活收到较多围极为有限,个人参加公共生活收到较多干预,造成了个体道德凸显而公共伦理缺干预,造成了个体道德凸显而公共伦理缺失的中国伦理文化传统。失的中国伦理文化传统。贯穿公共伦理的主线是人们的公私观。公贯穿公共伦理的主线是人们的公私观。公与私的利益冲突唯有在公共伦理中才有真与私的利益冲突唯有在公共伦理中才有真实意义,因为这两种根本对立的价值观,实意义,因为这两种根本对立的价值观,乃是人们对待和处理公共利益的不同态度乃是人们对待和处理公共利益的不同态度和行为取向。和行为取向。公私关系争论的焦点不是消除个人利益或公私关系争论的焦点不是消除个人利益或公共利益,而是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何者公共利益,而是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何者优先的问题。优先的问题。公德缺失现象:人们在公共生活过程中枉公德缺失现象:人们在公共生活过程中枉顾公共伦理准则,做出违背公共伦理的行顾公共伦理准则,做出违背公共伦理的行为。为。校园公德缺失现象:公寓生活、自习室或校园公德缺失现象:公寓生活、自习室或教室、食堂、公共厕所。教室、食堂、公共厕所。二、公德与私德二、公德与私德(一)公德与私德的内涵(一)公德与私德的内涵私德:处理个人与自身关系的道德规范,私德:处理个人与自身关系的道德规范,是对自我的完善。是对自我的完善。中国的私德,主要是指中国的传统道德,中国的私德,主要是指中国的传统道德,尤其是历史上的儒家道德传统。尤其是历史上的儒家道德传统。公德:处理个人与社会(或国家)之间关公德:处理个人与社会(或国家)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系的道德规范。公德层次:公德层次:最低层次:社会公德,也称公共生活准则,最低层次:社会公德,也称公共生活准则,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普遍遵守的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普遍遵守的最起码、最简单的道德准则,是千百年来人起码、最简单的道德准则,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中都存在的类社会中都存在的”。第二层次:人道主义,重视人的尊严、价第二层次:人道主义,重视人的尊严、价值、权利和幸福,强调人生而自由的意义。值、权利和幸福,强调人生而自由的意义。最高层次:国民公德,体现的是个人与国最高层次:国民公德,体现的是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通常是经过国家特别提家、社会的关系,通常是经过国家特别提倡,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通过广泛的倡,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通过广泛的宣传而为全社会成员所认同和接受。宣传而为全社会成员所认同和接受。(二)公德与私德的关系(梁启超)(二)公德与私德的关系(梁启超)公德与私德有明显的界限:私德是追求公德与私德有明显的界限:私德是追求“独善其身独善其身”,自己成为有道德的,自己成为有道德的“好人好人”;公德却能够;公德却能够“相善其群相善其群”。私德主要是家族伦理;公德是社会伦理、私德主要是家族伦理;公德是社会伦理、国家伦理。国家伦理。私德是个人之德性,公德是私德是个人之德性,公德是“一团体中一团体中人公共之德性也人公共之德性也”。私德生成于私人关系中,公德由团体公私德生成于私人关系中,公德由团体公共观念所生发。共观念所生发。公德与私德不可分割:私德是公德的前提公德与私德不可分割:私德是公德的前提和基础,公德是私德的发展和完善。所以,和基础,公德是私德的发展和完善。所以,人们塑造自己的公德意识,应当从改变私人们塑造自己的公德意识,应当从改变私德做起。德做起。梁启超将公德看做是私德梁启超将公德看做是私德“推演推演”的结果,的结果,带有明显的传统思维模式带有明显的传统思维模式公德与私德是不同环境的产物,公德形成于公共公德与私德是不同环境的产物,公德形成于公共生活中,私德由私人生活塑造。生活中,私德由私人生活塑造。根据公德与私德的二分法,道德品质也应当有私根据公德与私德的二分法,道德品质也应当有私德品质和公德品质。良好的私德品质,未必有良德品质和公德品质。良好的私德品质,未必有良好的公德品质,反之亦然。好的公德品质,反之亦然。私德强调人情和血缘,公德恰恰要排除其干扰,私德强调人情和血缘,公德恰恰要排除其干扰,履行公德需抑制个人某些偏好,故私德不能成为履行公德需抑制个人某些偏好,故私德不能成为公德培养的起点。公德培养的起点。公德行为才是公德培养的起点,个人需不断参加公德行为才是公德培养的起点,个人需不断参加公共生活,培养社会服务的公益心。公共生活,培养社会服务的公益心。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领域被划分为家庭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领域被划分为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与之相对应,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与之相对应,由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进行调由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进行调节,简称节,简称“三德三德”。三、公共行为准则和文明礼仪三、公共行为准则和文明礼仪(一)公共行为准则(一)公共行为准则公共行为准则也叫社会公德,或者看成是公共行为准则也叫社会公德,或者看成是社会公德的组成部分之一。社会公德的组成部分之一。社会公德主要是人们在公共生活(尤其是社会公德主要是人们在公共生活(尤其是公共场所)中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公共场所)中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有时特别指公共场所的具体规定。有时特别指公共场所的具体规定。公共行为准则是全社会能够达成的最低限公共行为准则是全社会能够达成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共识。度的道德共识。公共行为准则可以是不成文法,也可以是公共行为准则可以是不成文法,也可以是某些领域或部门的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某些领域或部门的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公共行为准则对行为的调控,主要是向行公共行为准则对行为的调控,主要是向行为者提出应当为者提出应当“作为作为”或或“不作为不作为”的具的具体要求。体要求。当需要当需要“作为作为”时而时而“不作为不作为”,或不应,或不应当当“作为作为”时却故意时却故意“作为作为”,都是违背,都是违背公共行为准则的行为,将会给予道德上的公共行为准则的行为,将会给予道德上的恶的评判。恶的评判。个人行为与公共场所的关系是一个普遍性个人行为与公共场所的关系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的问题。个人行为的多样复杂性,使个人行为始终个人行为的多样复杂性,使个人行为始终存在偏离公共生活的趋势。存在偏离公共生活的趋势。公共生活规律不依个人行为为转移,二者公共生活规律不依个人行为为转移,二者之间的冲突难以避免。之间的冲突难以避免。(二)公共行为准则的特点(二)公共行为准则的特点是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的基础是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的基础是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是社会生活得以延续的重要保证是社会生活得以延续的重要保证当今社会,人际交往普遍化,社会流动性当今社会,人际交往普遍化,社会流动性增强,公共生活领域的各种冲突和摩擦也增强,公共生活领域的各种冲突和摩擦也随之增多,对公共行为准则的需求更为迫随之增多,对公共行为准则的需求更为迫切。切。但是,公共行为准则并非不顾及个人生活但是,公共行为准则并非不顾及个人生活方式的差异,超出对个人幸福和舒适的考方式的差异,超出对个人幸福和舒适的考虑,片面强调公共生活的一致性。虑,片面强调公共生活的一致性。文明礼仪即是调节公共行为的重要手段和文明礼仪即是调节公共行为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方式。(三)文明礼仪(三)文明礼仪荀子说过:荀子说过:“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国无礼不宁”“礼礼”就是礼节、礼貌;就是礼节、礼貌;“仪仪”是仪表、是仪表、仪态、仪式,二者合称为仪态、仪式,二者合称为“礼仪礼仪”。礼仪是受传统、习俗、信仰和时代潮流等礼仪是受传统、习俗、信仰和时代潮流等因素影响,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因素影响,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的总和,是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准则的总和,是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的统称。等的统称。中国是礼仪之邦,但现今社会,尤其是中中国是礼仪之邦,但现今社会,尤其是中国游客的公共礼仪表现比较引人侧目。国游客的公共礼仪表现比较引人侧目。中国游客在出国游中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中国游客在出国游中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守秩序不排队、不良的卫生习惯等三大不守秩序不排队、不良的卫生习惯等三大陋习,正使国外一些高端酒店把中国团队陋习,正使国外一些高端酒店把中国团队列入不受欢迎的游客。列入不受欢迎的游客。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促使政府颁布相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促使政府颁布相关的公民旅游文明指南,如关的公民旅游文明指南,如中国公民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公共场所的公共场所的“亲吻亲吻”行为:行为:20062006年,海口市有一位公交车司机,为了年,海口市有一位公交车司机,为了禁止接吻行为在公交车上出现,竟在车上禁止接吻行为在公交车上出现,竟在车上打起打起“车内严禁接吻车内严禁接吻”的禁令。的禁令。1616日上午日上午1010时许,记者乘坐一辆从府城至国贸的公时许,记者乘坐一辆从府城至国贸的公交车,看到该车车头上挂着几个交车,看到该车车头上挂着几个“小动物小动物”,其中一个小动物手里拿着一个牌子,其中一个小动物手里拿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上面写着“车内严禁接吻车内严禁接吻”。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