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于志晶 刘 海 岳金凤 李玉静 程 宇 张祺午
摘要:职业教育是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渠道。对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要 做出快速有力的反应,一是培养规模要有大幅度提升,二是培养重心要向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转移,三是培养 专业要向重点领域拓展,四是培养体系要更加融通开放。要以现代学徒制推广工程、绿色技能开发开发工 程、制造业工人技能提升工程、产教创新联盟建设工程、职业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等为载体。
关键词: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3219(2015)21-0010-15
根据《中国制造 业人才发展规 划(2 016 — 2020年)》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关于专项研究课题 的要求精神,本专题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 署,重点分析我国制造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 迫切需求以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主要 问题和挑战,提出我国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 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政策建议。
一、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及技术技能 人才的作用
(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制造业是对制造资源(采掘的自然 物质资 源、农业的原材料或工业的半成品等)进行加工和 再加工,为生产部门提供生产资料,为社会提供 生活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产业分类中, 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是工业中除采掘业和公用 事业之外的产业[1]。作为人类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方式、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工业化 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 物质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 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历史证明,每一次制造 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强国 的竞争格局,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 衰。实践也证明,制造业是创新的主战场,是保持 国家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大力发展 制造业,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 济转型升级、实现百年强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 略意义。必须坚持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和信心不动 摇,通过制造业创新升级,铸就更加坚实的强国 之基[2]。
(二)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近10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总体 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不仅对国内 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成为支撑 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22.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85%。2013年,我国制造 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 地位。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 世界第一。2014年,我国共有10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 强”,比2008年增加65家,其中制造业企业56家(不含港澳 台),连续2年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数仅次于美国(130多家) 的第二大国[3]。
资料来源: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三)教育优先发展是实现制造业追赶的重要保障
自19世纪中叶迄今,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我国又 重新回到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实现这一变化的重 要因素是我国长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成功实现了“人 力资本积累先于经济追赶”的目标,完善和发达的教育体 系为制造业提供了充分的“教育红利”。以中国和美国比较 为例:1950年,中国15~64岁人口是美国的3.3倍,总人力资本(指15~64岁人口数与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乘积)只有美国的 38.8%;到1970年,中国总人力资本超过了美国;到2010年, 中国总人力资本相当于美国的3.60倍;预计到2020年,中国 总人力资本将是美国的3.85倍。见表1[4]。
年份
1950
15~64 岁人口(100 万人)
总人力资本(10 亿人年)
中国
美国
中国 / 美国(%
) 中国
美国
中国 / 美国(%
332.94
102.18
325.8
0.333
0.856
38.8
1960
366.61
111.76
328.0
0.733
1.023
71.4
1970
454.24
129.49
350.8
1.454
1.395
104.1
1980
585.73
152.17
384.9
3.122
1.828
170.6
1990
756.64
167.59
451.5
4.865
2.024
237.3
2000
864.73
188.65
458.4
6.788
2.379
283.1
2010
999.57
209.51
477.1
9.896
2.532
360.9
2020
996.04
215.63
461.9
10.956
2.652
385.0
说明:总人力资本=(15~64岁人口数)×平均受教育年限。
计算数来源:Population Divis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and Social Affai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cretariat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2 Revision, http://esa.un.org/unpp.中国平均教育年限系作者计算,美国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自Barro and Lee Dataset,
(四)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是支撑制造业发展的主体力量
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年。在这支产业大军中,经 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等构成了最基本的人 才队伍,是支撑制造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在这支人才队伍中, 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主要在生产、服务、管理第 一线上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技术技能人才[5],数量最为庞大, 是形成制造业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保障。根据全国行业职 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提供的资料,2014年,机械行业从业人员 总数约为1800万人,技术技能人员约为980万人,占比为55%; 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人员约为3800万人,其中技术技能人员约 为2000万人,占比为52.6%;石油化工行业从业人员总数约为850万人,其中技术技能人员约为380万人,占比为44.7%。
(五)职业教育是为制造业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渠道
职业教育是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 才的主渠道和主阵地。2005年以来的近10年中,职业院校共 培养了近8000万技术技能人才,每年培训各类人员1.5亿人次以上,成为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据统计,在加工制造、高 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等行业中,新增 从业人员有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6]。对制造行业企业的抽 样调查显示,那些进入制造业企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主要 在技术员和操作工人岗位任职,在技术员岗位的约为70%, 在操作岗位的约为75%[7]。见表2。
表2 我国部分地区、部分制造业行业企业近三年录用的技术人员、生产工人中 不同学历所占的百分比 (%)
地区或行 业
宁波
技术人员
生产工人
本科
高职高专
中职
其他
高职高专
中职
高中
初中
27.8
30.0
42.2
—
8.5
58.7
13.2
19.6
沈阳
28.8
59.3
11.9
—
47.2
50.5
2.1
0.2
重庆
16.8
22.1
61.1
—
13.8
63.7
16.2
6.3
化工行业
33.5
30.4
34.9
1.2
22.0
47.8
11.5
18.8
装备制造
18.6
20.66
52.77
7.92
14.32
60.62
13.87
11.21
汽车行业
81
7.48
1.99
—
17.62
43.86
29.10
4.89
注:在汽车行业,技术人员中另有研究生学历者占9.53%,生产工人中另有本科毕业生4.53%。
二、 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及 主要问题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全国二产大约有2.32亿资源
(一)国家大力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长期以来,国家始终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加 快推进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 改革的决定》发布,提出调整教育结构,逐步建立起一个从 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99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在未来10年中,初步建立起有 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 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 系的基本框架。此后,国家出台的有关文件都把推进现代职 业教育体系建设作为改革发展的统领目标,不断予以强调, 并根据发展环境和自身条件变化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和丰 富,见表3、图2。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 指示,强调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努力培 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国务院出台《关 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 会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
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 到高级、行业配套、结
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沟通、协调发展的
(国发[1991]55 号)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
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 市场需求和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
劳动就业紧密结 合,结 构合理、灵 活开放、特 色鲜明、自
定》(国发[2002]16 号
)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 职业教育的决定》(国 发[2005]16 号)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 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 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
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 现
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终身教育理念、中 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
(2010—2020 年)》
业教育体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
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 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 业
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
(国发[2014]19 号)
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图2 国家教育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
资料来源:教育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2014-06-16.
(二) 我国基本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
我国已经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基 本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见图3、图4、图5、图6。2014年,全国共有1.33万所职业院校,年招生总规模1000万人,在校生近3000万人。职业教育招生已占高中阶段 教育的44%、高等教育的46%。职业院校中的1327所高职学 院基本覆盖了全国每个地市和主要行业,1.19万所中职学校 基本覆盖了全国所有县市区。职业院校开设的近千个专业、 近3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行业、产 业领域的主要岗位和工种。近10年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 数从1256万人增至1803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从479万人 增至1007万人。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高 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0%,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 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三) 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道路
在2014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刘 延东副总理对2005年以来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进行了 总结,她认为,经过多年探索,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 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一是坚持服务大局。 始终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产业振兴、区域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坚持就业导向。把增 强职业能力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 社会多样化需求。三是坚持育人为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为学生成才、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四是坚持多元办学。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作用,动员社会力 量参与,鼓励行业和企业参与,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 办学模式。五是坚持分类指导。遵循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 律,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突出办学特色。六是坚持示范 引领。支持示范(骨干)学校建设,形成典型带动、共同发展 的良好局面[8]。
图6 2006-2013 年高等教育职普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6-2013 数据计算得出。
(四)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仍存在较大差距
相对党和国家的要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规模和结构仍不适应。从数量上看,我国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员的19%,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5%;统计显示,从 2005 年至今,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劳动力,其求人倍率都已经超过1,表明技术技 能人才供给出现明显短缺且呈加剧趋势。从结构上看,企业 职工队伍状况普遍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初级技工多,高级技工少;传统型技工多,现代技工少;单一技能型技工多,复合技能型技工少;短训速成的技工多,系统培养的技工少。技术技能人才整体上出现了年龄与知识能力的双重 “老化”。
二是行业企业参与不充分。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普遍缺乏激励政策和内生动力。校企合作差强人意,多数是松散型、浅层次的,合作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协同育人 机制有待完善。企业对员工队伍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和系统 性安排,缺少与职业院校的战略性合作,往往是急需用人时 “临时抱佛脚”。考虑到成本、安全等因素,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不高,难以体现企业重要办学的主体作用。多数行业组织无力承担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应有 责任,难以及时提供职业院校最急需的人才需求预测和质量评价等服务。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权缺乏有力的制度性保障。
三是人才培养通道不畅通。高职教育阶段缺少本科职 业教育,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还未建立;从中职、专 科、本科到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立交桥”尚未完全搭建,一线劳动者进入职业院校继续学习的路径较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不够,难以实现在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 转换和终身学习。职业教育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分别 由不同职能部门管理,在双证融通、相互开放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碍。
四是办学基础能力仍很薄弱。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较低,中职经费占比甚至低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职生均经费仅相当于普通本科高校的 50%左右。一些地方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能力有限,仅能维持正常运转,无力改善办学条件,学校达不到国家办学基本 标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受招录、评聘、分配等制度限制,职业院校教师管理与普通 院校趋同,尚未形成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制度。
五是发展环境亟待改善。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歧 视还广泛存在,如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往往要求本科、研究 生学历门槛。劳动准入制度执行不严格,降低了职业院校毕 业生的比较优势。现行收入分配制度和用人制度客观上使 一线劳动贬值,劳动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利益和足够的职业 尊严,还不能做到体面劳动。“重普教、轻职教”“学而优则 仕”等传统观念仍在社会中广泛流行,不少人认为职业教育 是“普通教育的补充”,是“二流教育”“次等教育”,“崇尚 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
三、 中国制造 2025 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战
(一)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站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施《中国制造 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我国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 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需要;是实现经济稳增长、调结构、提质增效的客观要求。《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建设制造强国的“三步走”战略,以十年为一个阶段,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建设,并对第一个十年的战略任务和重点进行了具体部署。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既立足当前,面向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出了九大战略任务、五项重点工程和若干重大政策举措;又着眼长远,着眼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 业变革、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围绕先进制造和高端装备制造,前瞻部署了重点突破的十大战略领域,描绘了未来三十 年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和梯次推进的路线图[9]。
(二) 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前提
《中国制造2025》提出,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前提,走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是要着力提升发展的 质量和效益。总体思路是,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 国的关键内核,全面夯实产品质量基础,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坚决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 则,全面推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构建绿色制造 体系;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突出重点,从行业 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空间结构,甚至产品和市场结构等多个维度提出优化的路径和措施,不断提质增效。要实现上述目标,归根结底要解决人的问题。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决定力量,制造强国一定是人才强国。从国际经验看,制造强国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美国依托常 青藤等一批优秀的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科技创新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成为最富创造力的制造强国;德国长期坚持并推广“双元制”,培养了众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造了具有工匠品质的“德国制造”。我国长期坚持人才强 国战略,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中,要更加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培育制造业发展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依靠科技创新、依靠精良品质,推动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三) 中国制造2025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新要求
从产业变化看,“中国制造2025”时代,把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将带来产业的全面升级,对人才类型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一是低科技含量的传统产业部门和业态将被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部门和业态所替代,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科学研究人才和创新创业型人才作支撑;二是在价值链低端聚集的产业将向 “制造业微笑曲线”的两端攀升,这个过程需要大量技术研发和营销管理类人才作支撑;三是制造环节将注重用精细化生产和流程优化提升加工制造的品质,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现场工程师和技术技能人才作支撑[10]。
从生产变化看,“中国制造 2025”时代,将重新定义技术、生产与人的关系,制造流程不再是一家企业的单个行为,而将实现纵向集成,生产的上中下游之间的界限将更加模糊,生产过程将充分利用端到端的工程数字化集成,生产者将不仅是技术与产品之间的中介,而更多地成为价值网络的节点,将重新成为生产过程的中心。因此,有专家认为,这一变化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首先,智能生产系统将完成大部分的简单劳动,人将从生产线上解放出来, 不再需要生产线上的“螺丝钉”。智能工厂里的员工不再是简单的操作工,而主要是产品的设计者和智能生产系统的管理者,需要极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由于生产流程的动态性,小批量、个性化生产将成为主流,产品的最终形态将与生产者密切相关,而不是像传统工业生产中那样只与设计者有关。新的业态将模糊设计者与制造者之间的界限,跨学科能力成为新的人才特征。每个生产者都将成为产品形态的设计者、创造者,所以一线的生产者也需要掌握丰富的产品全知识。再次,《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十大重点领域,每个领域都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与传统的高技能人才不同的是,他们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更应具备对智能网络高度的理解与运用能力[11]。
(四)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面临新挑战
如何适应“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新要求,技术技能人 才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主要挑战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能否适应对培养规格的新要求。随着制造业快速升级,低端岗位单一的操作型技术工人将会减少,而高端岗位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将有更大需求。根据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提供的资料,未来5年中,机械行业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总量约400万人左右,石油化工行业需求总量在150万人左右,交通运输行业需求100万人左右。据粗略统计,近年来,我国中职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年均招生和毕业生规模都在100万人左右,见表4、图7、表5、图8,高职院校制造大类专业年均招生和毕业生规模都在40 万人左右,见表6、图9、表7、图10。但是绝大多数职业院校毕业生取得的是中级以下的技术等级证书,如何把培养工作重心从注重规模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培养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是职 业教育面临的紧迫课题。
第二,能否适应对培养质量的新要求。我国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基于传统的工业生产的专业分工与岗位分工模式建立起来的,在专业设置上,专业狭窄且界限分明,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在能力培养上,重视可量化的操作 技能,而轻视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隐性的技能,受教育者的能力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在办学形态上,学校自成体系,与行业企业融合度不足,办学的市场跟踪能力和适应性差。加快构建适应需求、融通开放的现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紧迫任务。
第三,能否适应对培养专业的新要求。《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集中优势力量,推进优势领域和战略必争领域的装备创新,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领域的重点突破。据粗略统计,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对应上述领域的专业培 养规模明显不足,像农机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专业的全国在校生规模仅以百人计,见表8、表9、图11。人才准备明显不足,难以适应产业发展重大战略调整的需求。
年份
加工制造类在校学生数
(万人)
加工制造类招生数
(万人)
加工制造类毕业生数
(万人)
2005 年
250.4
111.8
47.0
2006 年
324.9
145.6
67.1
2007 年
393.3
168.3
90.0
2008 年
425.2
160.2
107.8
2009 年
406.9
138.2
128.6
2010 年
341.1
116.4
130.8
2011 年
299.0
105.1
116.0
2012 年
265.9
89.6
96.4
2013 年
230.7
79.2
90.4
图7 中等职业学校( 机构 ) 加工制造类学生规模变动趋势
表 5 中等职业学校(机构)加工制造类学生规模所占比例
年份
中等职业学校 ( 机构 ) 毕业生数 ( 万人 )
中等职业学校 ( 机构 ) 加工制造类毕业生数
( 万人 )
加工制造类毕业生数 / 毕业生总数
2005 年
349.2
47.0
13.5%
2006 年
392.6
67.1
17.1%
2007 年
431.2
90.0
20.9%
2008 年
471.1
107.8
22.9%
2009 年
509.7
128.6
25.2%
2010 年
543.7
130.8
24.1%
2011 年
541.1
116.0
21.4%
2012 年
554.4
96.4
17.4%
2013 年
557.6
90.4
16.2%
指标
制造大类普通专科在 校学生数 ( 万人 )
制造大类普通专科招 生数 ( 万人 )
制造大类普通专科毕 业生数 ( 万人 )
2011 年
127.96
42.24
45.75
2012 年
126.19
40.55
43.07
2013 年
124.29
40.33
42.21
年份
普通专科毕业生数 ( 万人 )
制造大类普通专科 毕业生数 ( 万人 )
制造大类毕业生 / 毕业生总数
2011 年
328.5
45.8
13.9%
2012 年
320.9
43.1
13.4%
2013 年
318.7
42.2
13.2%
图9 高职高专制造大类学生规模及趋势
序 号
十大专业领域
在校 生数
招生数
毕业 生数
计划 招生数
实际 录取数
招生计划 完成率
1
信息技术产业
731102
267207
229704
374467
319821
71.4%
2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 器人
108922
35878
39465
50975
41849
70.4%
3
航空航天装备
19837
7905
5332
8066
8957
98.0%
4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 技术船舶
30878
9836
11466
13752
11508
71.5%
5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42672
19313
10004
17865
20353
108.1%
6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871
659
110
819
843
80.5%
7
电力装备
11535
4526
4089
5065
5028
89.4%
8
农机装备
855
489
217
976
601
50.1%
9
新材料
29082
10008
10565
14088
11578
71.0%
10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 医疗器械
6174
1826
1683
2725
2134
67.0%
合计
981928
357647
312635
488798
422672
73.2%
表9 十大领域对应的高职学生规模
四、 再工业化背景下发达国家的技术技能人才发展战略及启示
(一)发达国家普遍实施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 化战略
为抢占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见表10,强化制造业创新,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谋求新一轮竞争的有利位置。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德国发布《工业4.0》,日本在《2014制造业白皮书》中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英国发布《英国制造2050》等。目前,制造业向发达国家的回流已经开始。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也开始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以更低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12]。
发布时间
战略名称
主要内容
战略目标
2011 年
美国先进制造业伙伴关系计划
创造高品质制造业工作机会 以及对新兴技术进行投资
提高美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
2012 年
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
围绕 中 小企 业、劳动 力、伙
促进美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伴关系、联邦投资以及研发投资等提出五大目标和具体
建议
2013 年
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
计划 建设由 45 个 制 造创新
打造成世界先进技术和
中心和一个协调性网络组成 的全国性创新网络,专 注研 究 3D 打印等有潜在革命性
服务的区域中心,持 续关注制造业技术创新,并将技术转化为面向市
影响的关键制造技术
场的生产制造
2013 年
德国工 业 4.0 战略实施建议
建设一个网络:信 息物理系
通过信息网络与物理生
统网 络;研 究 两大 主 题:智
产系统的融合来改变当
能工 厂和智能生产;实 现三 项集 成:横 向 集 成、纵 向 集
前的工业生产与服务模 式;使 德国成为先进智
成与端对端的集成;实 施八
能制造技术的 创 造 者
项保障计划
和供应者
2014 年
日本制造业白皮书
重点发 展 机 器人、下一 代清 洁能源汽 车、再生 医疗以及 3D 打印技术
重振国内制造业,复 苏 日本经济
2015 年
英国制造2050
推进服务 + 再制 造(以 生产
重振英国制造业,提 升 国际竞争力
为中心 的 价 值链);致 力 于
更快速、更敏锐地响应消费者需求,把握新的市场机遇,
可持续发展,加 大力度培养
高素质劳动力
2013 年
“新工业法国”战略
解决能源、数字革命和经济
通过 创 新 重 塑 工业 实 力,使 法国处于全球工业竞争力第一梯队
生活三大问题,确定 34 个优先发展的工业项目,如 新一 代高速列车、电动飞机、节能
建筑、智能纺织等
(二)再工业化背景下发达国家技术技能人才发展战略[13]
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危机对全球经济和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世界各国开始思考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这一背景下,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发展高端制 造业,通过实现“再工业化”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战略。而出台国家层面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战略,以通过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改革和创新教育与培训体系来培养未来劳动力市场和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国再工业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经合组织(OECD)、欧盟、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南非、韩国等为代表的重要国际组织、发达国家和经济高速提升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制 定了综合性的职业教育或技能人才发展战略,具体见表11至表15。
在宏观技能人才培养战略的基础上,一些发达国家还针对高端制造业发展设立了专门的人才培养机构或更具针对性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如英国政府于2014年推出了国家学院计划,为那些雇主急需且真正发挥效力,需要国家层面介入的领域培养人才。仅1年间,英国就成立了先进制造、数字化、风能、创意产业、高速铁路、核能以及陆地油气资源等7个专业领域的国家学院,专门培养相关行业的技术人才。国家学院将有机地嵌入英国国家职业教育系统中,作为继续教育学院和技术学院、中学、高校等教育机构与雇主之间的桥梁。国家学院不会重复现有的任何机制,只有满足如下条件才可能获得政府资助:特定部门、产业或行业中存在3~5阶段技能断层;雇主具有国家层面的领导力,在国家学院的管理和运行中拥有清晰明确的战略,且拥有与各类型企业对接机制;雇主应该对国家学院出资资助,资助比例不低于50%。
2012年7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框架下的先进制造伙伴关系指导委员会发布《赢得国内先进制造竞争力优势》报告。该报告同意并支持2012年2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的《先进制造国家战略计划》,在国家战略计划框架下提出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的建议,并将职业教育培训作为国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的主要职能。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一般会设置一位专职副所长,专门负责劳动力教育培养方面的工作。
澳大利亚制造业技能理事会(MSA)是澳大利亚10余个行业技能理事会之一,是澳大利亚政府和制造业认可的确保该行业企业的技能和劳动力需求得到满足的机构,其致力于解决澳大利亚制造业企业面临的技能挑战。MSA持续不断地发展、提供并修订高质量、全国普遍认可的培训和劳动力开发产品和服务,以应对在气候变化、新兴技术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制造业产业发展的需要。近来,该理事会发布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该报告提出了澳大利亚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其中,把技能人才培养作为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制造业可持续技能发展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根据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开发了若干资格证书和能力单元,并据此发展了相应的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培训包,包括了在制造业各个工作层次运用的技能。新兴技术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的培训措施对于新兴产业的技能需求也是必要的。基于这一考虑,澳大利亚技能理事会目前正在与澳大利亚产业集团合作开发新的技术资格培训路径。把可持续制造领域的一些核心技能作为关键技能来培养,具体包括:设计新机械、设备或系统;研究不同种类的燃料、能量、物料处理、加热和冷却过程、液体和气体的储存与抽运以及环境控制;使用电脑辅助设计来帮助设计和画图;工厂生产和机械的规格、选择、 安装、管理和维修;设立工作控制系统,例如设备测试,以确保性能、质量、费用和安全性达标,等等。
(三)发达国家技术技能人才发展战略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
通过对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有关技术技能发展战略的比较可以看出,尽管这些国家战略的出发点和内容有所不同,但各国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即充分发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在促进就业、经济振兴、实现社会和谐与包容中的关键作用。具体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建设开放、灵活、层次完善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是各国技能战略的核心内容。一是强调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基础,建设包容性、开放性、灵活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二是重视发展完善的包括各种层次和类型技能人才在内的职业资格制度,以及与技能人才培养相配套的人才聘用制度,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及使用的效率和效益,满足各行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三是重视加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重视发展针对学习者的生涯辅导和就业服务体系。第二,把面向全民 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些国家普遍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置于人口、劳动力市场、科技进步、气候变化等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背景下,把其作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以此为出发点,各国将职业教育发展置于更广泛的公共政策视野下,将其与积极的劳动力市场、健康和社会福利、行业发展、科技及青年 政策结合起来,从整体上促进整个社会终身学习、创新性、可持续发展及公民幸福的实现。为此,各国普遍强调如下策略:一是积极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规模的发展;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增加或稳定对于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投资;三是开发面向全民,特别是更多面向经济社会地位较低、失业人口、青年人的培训机会,促进他们与社会积极融合。第三,通过加强多方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是改革发展的重点举措。如:美国技能战略和生涯教育改革路线图的核心改革理念就是“行业伙伴”和“联合”;使雇主充分参与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英国技能战略的核心内容;澳大利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