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目录.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849863 上传时间:2024-03-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目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目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 主要符号 第一篇地质基本知识和岩土分类 第一章地貌和第四纪地质1 第一节地貌单元的分类1 第二节构造、剥蚀地貌2 第三节山麓斜坡堆积地貌3 第四节河流侵蚀堆积地貌3 第五节河流堆积地貌4 第六节大陆停滞水堆积地貌5 第七节大陆构造一侵蚀地貌5 第八节海成地貌6 第九节岩溶(喀斯特)地貌7 第十节冰川地貌8 第十一节风成地貌9 第十二节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和特征~10 一、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10)二、主要成因类型第四纪堆积物的特征(10) 第二章地质构造和岩体结构11 第一节地质构造11 一、沉积岩的原生构造(11)二、褶皱(12)三、裂隙(节理)(12)四、断层(13) 第二节岩体结构14 一、结构面和结构体(14)二、岩体结构的类型及其特征(14) 第三章岩土分类及其鉴别特征15 第一节岩石的分类15 一、岩石按成因分类(15)二、岩石按坚硬程度分类(17)三、岩体按完整程度分类(18)四、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19)五、岩石按风化程度分类(19)六、岩石按软化程度分类(20)七、岩体按岩石的质量指标(RQD)分类(20)八、岩体按结构类型分类(20) 第二节土的分类20 一、国家标准《土的分类标准> (GBJ 145-90)的分类(20)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的分类(23)三、行业标准《港口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240-97)的分类(25)四、水利部行业标准《土工试验规程》( SL 237-1999)的分类(26)五、行业标准《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 10025-2005)的分类(29)六、行业标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1-93)的分类(32) 第三节土的野外鉴别37 一、碎石土密实程度的野外鉴别(37)二、砂土的野外鉴别(37)三、黏性土、粉土的野外鉴别(37)四、新近沉积土的野外鉴别(37)五、细粒土的简易鉴别(37) 第二篇工程勘察 第一章工程勘察的基本要求40 第一节工程勘察的基本技术准则40 一、工程重要性等级(40)二、场地等级(40)三、地基等级(41)四、岩土工程勘察等级(41) 第二节勘察阶段 一、勘察阶段的划分(41)二、各勘察阶段的勘察目的、方法(42) 第三节岩土工程分析评价43 一、岩土工程分析评价的内容和要求(43)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43)三、极限状 态设计原则(43) 第二章工程地质测绘45 第一节工程地质测绘的目的和要求45 一、测绘范围和测绘比例尺(45)二、测绘精度要求(46)三、观测点、线布置(46) 第二节测绘的准备工作46 一、资料搜集和研究(46)二、踏勘(47)三、编制测绘纲要(47) 第三节测绘方法48 一、像片成图法(48)二、实地测绘法(48)三、测绘对象的标测方法(48) 第四节测绘内容49 一、地貌(49)二、地层岩性(49)三、地质构造(50)四、不良地质作用(51) 五、第四纪地质(51)六、地表水和地下水(5])七、建筑砂石料(51) 第五节资料整理~52 一、检查外业资料(52)二、编制图表(53) 第三章遥感影像解译53 第一节遥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53 一、遥感的基本概念(53)二、遥感的类型(53)三、工程地质遥感技术的适用范围(54)四、遥感影像在工程地质的应用(54) 第二节遥感解译的内容和方法54 一、准备工作(54)二、初步解译(55)三、外业验证调查与复核解译(56)四、最终解译和资料编制(57) 第三节遥感图像的解译57 一、解译的概念(57)二、直接解译标志(57)三、间接解译标志(57) 第四节地形、地貌和地物的解译60 一、地形、地物解译(60)二、地貌的解译(61) 第五节岩石和第四纪沉积物的解译62 一、岩浆岩解译(62)二、沉积岩解译(63)三、变质岩解译(64)四、第四纪沉积物的解译(64) 第六节地质构造的解译66 一、褶皱的解译(66)二、断裂构造的解译(66) 第七节不良地质作用的解译67 一、滑坡和错落的解译(67)二、危岩、落石阳崩塌的解译(68)三、岩堆的解译(68)四、泥石流的解译(68)五、岩溶的解译((9)六、采空区的解译(69)七、液化(喷水冒砂)的解译(69) 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GIS)69 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69 第二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69 一、数据的输入、存储、编辑功能(70)二、操作运算(70)三、数据的查询、检查(70)四、应用分析(70)五、数据显示、结果出(70)六、数据更新(70) 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70 一、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目标(70)二、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数据流程与工作流程(71) 三、地理信息系统的实体框架(72)四、地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73)五、地理信息系统的标准(73)六、地理信息系统的更新(/3) 第四节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勘察行业中的应用73 一、数据管理(73)二、工程地质分析及应用(74)三、三维地质结构建模及可视化(74)四、成果生成与输出(74) 第五章地球物理勘探75 第一节电法勘探76 一、电阻率法(76)二、充电法(82)三、自然电场法(84)四、激发极化法(84) 第二节电磁法勘探85 一、频率电磁测深法(85)二、瞬变电磁法(EM)(86)三、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 (87)四、探地雷达(GPR) (87) 第三节地震勘探89 一、直达波法(透射波法)(89)二、反射波法(90)三、折射波法(92)四、瑞雷波法(95) 第四节声波探测96 一、基本探测方法(96)二、声波探测的应用(98) 第五节层析成像98 一、弹性波层析成像(98)二、电磁波层析成像(99)三、电阻率层析成像(100) 第六节综合测井100 一、电测井(I00)二、声波测井(102)三、放射性测井(103)四、电视测井(104)五、其他测井方法(105) 第七节物探方法的综合应用105 第六章勘探与取样108 第一节探槽与探井108 一、探槽(108)二、探井(108)三、编录要求(108) 第二节钻孔-109 一、钻进方法(109)二、钻机类型及其主要技术性能(110)三、岩石的可钻性及其分类(111)四、泥浆性能指标及配制(112)五、技术要求及编录(113)六、复杂地层钻进要点(114)七、水上钻探(115)八、冰上钻探(117) 第三节取土器和取样技术 一、取土器的设计要求(117)二、取土器的基本技术参数(117)三、取土器的种类(119)四、不扰动土试样的采取方法(122)王、取样质量要求(123) 第七章勘探点的测量 第一节经典测量方法125 一、测量内容(125)二、测量坐标的方法和要求(125)三、测量高程的方法和要求(127) 第二节GPS测量技术128 一、GPS定位原理(128)二、GPS定位方法(129)三、GPS施测的几个注意问题(130) 第三篇岩土测试 第一章室内试验132 第一节土的物理性质指标132 一、基本物理性质指标(132)二、黏性土的可塑性指标(133)三、颗粒组成和砂土的密度指标(137)四、透水性指标(138)五、土的击实性指标(138)六、土的承载比(CBR)指标(139) 第二节土的力学性质指标 一、压缩性(141)二、抗剪强度(147)三、侧压力系数和泊松比(154)四、孔隙水压力系数(154)五、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灵敏度(155) 第三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应用156 第四节有关土的经验数据158 一、经验数据(158)二、经验关系(161)三、土按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分类(161) 第五节土的动力特性试验162 一、试验目的和方法(162)二、动三轴和共振柱试验(163) 第六节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165 一、岩石的主要物理性质(165)二、岩石的力学性质(166)三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经验数据(167) 第二章圆锥动力触探试验171 第一节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类型、应用范目的和影响因素171 一、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技术特点(171)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影响因素(171)三、国内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类型及规格(172)四、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适用范围(172) 第二节圆锥动力触探的试验方法173 一、试验设备(173)二、设备安装(173)三、试验要点(174) 第三节试验成果的整理174 一、触探指标(174)二、触探曲线(176) 第四节试验成果的应用176 一、利用触探曲线进行力学分层(176)二、评价地基土的密实度(176)三、评价地基 承载力(178)四、确定地基土的变形模量(181)五、确定单桩承载力(182)六、确 定抗剪强度(184)七、地基检验和确定地基持力层(184) 第三章标准贯入试验185 第一节标准贯入试验的测试方法185 一、设备组成及设备规格(185)二、试验要点(186)三、影响因素及其校正(186) 第二节试验成果的应用188 一、确定砂土的密实度(188)二、确定黏性土的状态和无侧限抗压强度(189)三、确定地基承载力(190)四、确定土的抗剪强度(192)五、确定土的变形参数(193)六、估算单桩承载力(195)七、计算剪切波速(196)八、评价砂土液化(197) 第四章静力触探197 第一节静力触探的贯人设备197 一、加压装置(197)二、反力装置(198) 第二节探头198 一、探头的工作原理(198)二、探头的结构(199)三、探头的标定(200) 第三节量测记录仪器200 一、电阻应变仪(201)二、自动记录仪(201) 第四节现场试验201 一、试验前的准备工作(201)二、现场实测工作(202) 第五节成果的整理203 一、各种触探参数的计算(203)二、划分土层及绘制剖面图(204)三、土层的触探参数计算与取值(204)四、归一化超孔压曲线绘制(205) 第六节成果的应用205 一、应用范围(205)二、土层分类(205)三、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206)四、确定土的变形指标(208)五、确定不排水抗剪强度f。值(209)六、确定土的内摩擦角(210)七、估计饱和黏性土的天然重度(210)八、确定砂土的相对密实度和确定砂土密实度的界限( 211)九、判别黏性土的塑性状态(211)十、估算单桩承载力(212)十一、检验地基加固效果和压实填土的质量(216)十二、判定地震时饱和砂土液化的可能性(216) 第六节微型贯入仪216 一、主要技术指标(216)二、试验操作要点(217)三、测试结果的应用(218) 第五章载荷试验218 第一节浅层平板载荷试验218 一、试验设备及规格(218)二、试验要求(21())三、试验资料整理(221)四、成果应用(223) 第二节深层平板载荷试验224 一、试验设备及规格(224)二、试验要求(225)三、试验资料整理(226)四、成果应用(226) 第三节螺旋板载荷试验227 一、试验设备及规格(227)二、试验要求(227)三、试验资料整理(228)四、成果应用(228) 第四节岩基载荷试验231 一、试验设备及规格(231)二、试验要求(232)三、试验资料整理(232)四、成果应用(232) 第五节基准基床系数的测定232 一、直接测定(232)二、间接测定(233)三、基准基床系数的应用(233) 第六章现场剪切试验234 第一节现场直接剪切试验234 一、一般规定(234)二、现场剪切试验的布置方案及适用条件(234)三、法向荷载施加要求和方法(235)四、剪切荷载施加方法(236)五、资料整理与计算(238)六、几种野外剪切试验方法(241) 第二节十字板剪切试验246 一、十字板剪切试验的设备(246)二、十字板剪切仪的技术性能(247)三、十字板剪切试验对探杆的要求(248)四、开口钢环式十字板剪切试验(248)五、电阻应变式十字板剪切试验(249) 第三节钻孔剪切试验252 第七章旁压试验252 第一节预钻式旁压试验252 一、试验原理及目的(252)二、适用范围(253三、仪器设备(253)四、试验工作及要求(253)五、资料整理(255)六、成果应用(257) 第二节自钻式旁压试验258 一、试验原理及目的(258)二、适用范围(259)三、仪器设备(259)四、试验工作及要求(260)五、资料整理和成果应用(261) 第八章扁铲侧胀试验263 第一节扁铲侧胀试验的设备263 一、扁铲测头(263)二、测控箱和率定附件(2·33)三、气一电管路(263)四、压力源(263)五、贯入设备(264) 第二节现场试验264 第三节扁铲侧胀试验资料整理及成果应用264 一、试验资料整理(264)二、成果应用(265) 第九章波速测试269 第一节单孔法269 一、测试仪器设备(269)二、试验方法(270)三、资料整理(271) 第二节跨孔法271 一、测试仪器设备(271)二、测试方法(272)三、资料整理(273) 第三节瑞雷波法274 一、测试仪器设备(274)二、测试方法(275)三、资料整理(277) 第四节波速在工程中的应用277 第十章岩体原位测试280 第一节岩体变形测试280 一、承压板法(280)二、钻孔变形法(283) 第二节岩体强度测试284 一、现场直剪试验原理(284)二、现场试验(284)三、资料整理(285) 第三节岩体应力测试285 一、孔壁应变法测试(285)二、孔径变形法测试(286)三、孔底变形法测试(287) 第四节岩体原位观测288 一、地下洞室围岩收敛观测(288)二、钻孔轴向岩体位移观测(288)三、钻孔横向岩体位移观测(289) 第五节岩体声波测试290 第十一章地基土动力参数测试290 第一节地基土的动力参数290 一、机器基础动力计算的两种理论(290)二、地基刚度、刚度系数和阻尼比(292)三、参振质量(297)四、影响地基动力参数的因素(298) 第二节测试仪器设备300 一、激振设备(300)二、振动测试分析仪器(301) 笫三节激振法测试的准备工作303 一、搜集资料制订测试方案(303)二、现场试验基础位置选择及制作(304)三、测试仪器检验(304) 第四节强迫振动测试304 一、测试方法(305)二、地基动力参数计算(306) 第五节自由振动测试311 一、垂直向自由振动(311)二、水平回转自由振动(312) 第六节地基土动力参数换算313 第七节振动衰减测试315 一、振动衰减测试的应用(315)二、测试方法(315)三、测试资料分析(316) 第十二章土壤氡测试319 第一节工程分类及有关概念319 一、工程分类( 319)二、概念(319) 第二节土壤中氡浓度的测定及分析评价320 一、土壤中氡浓度的测定(320)二、氡浓度的分析评价及防氡措施(321) 第十三章土、水腐蚀性测试321 第一节取样和测试321 一、取样(321)二、测试项目及方法(322) 第二节腐蚀性评价325 一、土对混凝土结构腐蚀性的评价(325)二、水和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326)三、水和土对钢结构的腐蚀性评价(327) 第四篇地基评价和计算 第一章设计基本原则和荷载的基本概念329 第一节设计基本原则329 一、地基基础设计等级(329)二、设计基本原则(329)三、设计表达式(330) 第二节荷载的基本概念一330 一、荷载分类(330)二、荷载代表值(330)三、荷载组合及其在地基基础设计中的应用(331) 第二章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332 第一节数据分析与统计332 一、统计前的准备(332)二、数据分析与统计(333) 第二节岩土参数的选定336 一、基本要求(336)二、可靠性估计的理论基础(336)三、岩土参数的可靠性的估值(337) 第三章地基土中的应力分布341 第一节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341 一、自重应力(341)二、附加应力(342) 第二节基础底面的压力分布342 一、接触压力的分布(342)二、接触压力的简化计算(342) 第三节应力分布的平面课题343 一、垂直线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土中应力(343)二、均布条形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土中应力(344)三、三角形分布的条形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土中应力(344) 第四节应力分布的空间课题345 一、垂直集中力作用下地基土中应力的Boussinesq解(345)二、矩形面积上的地基土中应力(347)三、圆形面积上的地基土中应力(350)四、荷载作用下地基内部的应力分布(352) 第五节非均质地基土中的应力分布357 一、双层地基(357)二、软弱下卧层顶面的应力验算(359) 第四章地基变形验算359 第一节需验算地基变形的建筑物类型和地基变形允许值359 一、《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02)的若干规定(359)二、上海等地方性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规定(361) 第二节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365 一、地基变形计算深度的确定(365)二、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方法计算沉降(367)三、按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 08-11-1999)方法计算沉降(368)四、考虑应力历史的地基沉降计算({68)五、大型刚性基础沉降计算(369)六、特殊条件下地基沉降计算(370)七、有限元法计算沉降(375) 第三节沉降的时间效应376 一、地基变形延续时间的经验关系(376)二、安KTerzaghi单向固结理论计算黏性土地基固结速率(376) 第四节计算沉降用表377 第五章地基土承载力的确定384 第一节地基土承载力的基本概念384 一、定义(384)二、有关术语的说明(384)三、确定地基承载力应考虑的因素(384)四、确定地基承载力的基本方法(385) 第一节红黏土的形成和分布445 一、红黏土的定义(445)二、红黏土的形成条件(445)三、红黏土的分布规律(445) 第二节红黏土的工程地质特性一446 一、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446)二、红黏土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447)三、红黏土的厚度分布特征与上硬下软现象(447)四、岩土接触关系特征(448)五、红黏土的胀缩性(448)六、红黏土的裂隙性(448)七、红黏土中地下水特征(448) 第三节红黏土的岩土工程分类449 一、红黏土的成因分类(449)二、红黏土的状态分类(449)三、红黏土的结构分类(449)四、红黏土的复浸水特性分类(449)五、红黏土的地基均匀性分类(450) 第四节红黏土的地基勘察450 一、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450)二、勘探工作(451)三、水文地质勘察、试验和观测工作(451)四、取样与室内试验(451) 第五节红黏土的岩土工程评价和地基处理452 一、红黏土的岩土工程评价(452)二、红黏土的地基处理(454) 455 第三章软土 第一节软土的成因类型和工程性质455 一、软土的判别标准(455)二、软土的成因类型(455)三、我国软土的分布(456)四、软土的工程性质(457)五、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457) 第二节软土地基勘察459 一、勘察基本要求(459)二、勘察工作重点(459)三、勘察工作量的布置(459) 四、试验要求(460) 第三节软土地基评价461 一、场地稳定性评价(461)二、拟建场地和持力层的选择(461)三、地基承载力的确定(461)四、地基变形评价(462)五、地下水与施工(462)六、地基处理(462) 第四章填土463 第一节填土的分类及工程性质463 一、填土的分类(463)二、填土的工程性质(463) 第二节填土的勘察465 一、勘察工作内容(465)二、勘探与测试(46C) 第三节填土地基的评价一466 一、填土的均匀性和密实度(466)二、大面积黄土质填土的利用(466)三、填土地基承载力的确定(466)四、填土地基的稳定性(467) 第四节填土地基的利用、处理与检验467 一、填土地基的利用(467)二、填土地基的处理(468)三、填土地基的检验(468) 第五章膨胀岩土468 第一节膨胀岩土的判别及类型468 一、膨胀岩土的定义(468)二、膨胀土的工程地质特征(469)三、膨胀岩土的工程地质分类(471)四、膨胀岩土的判别(472) 第二节膨胀土地基上建筑物的变形473 一、膨胀引起建筑物变形的条件(473)二、建筑物变形的特征(473)第三节膨胀岩土地区的勘察474 一、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474)二、勘察方法及工作量(475)三、室内试验(475) 四、野外测试(477) 第四节膨胀土的地基评价480 一、膨胀土场地的分类(480)二、膨胀潜势(480)三、膨胀土地基的胀缩等级(481)四、膨胀土地基的变形量(481)五、膨胀土地基承载力的确定(483)六、膨胀岩土地基的稳定性(485) 第五节膨胀岩土地区的工程措施485 第六章冻土488 第一节冻土的定名和构造488 一、冻土的定名(488)二、冻土的构造与野外鉴别(488) 第二节冻土的分类489 一、按冻结状态持续时间分类(489)二、按冻土中的易溶盐含量或泥炭化程度分类(490)三、按冻土的体积压缩系数(m)或总含水量(w)分类(490) 第三节冻土的冻胀性和融沉性分级490 一、季节冻土和季节融化层土的冻胀性分级(490)二、多年冻土的融沉性分级(492) 第四节冻土的物理力学及热学性质-492 一、冻土的物理性质(492)二、冻土的力学性质(492)三、冻土的热学性质(493) 第五节冻土地基的勘察493 一、季节冻土地区的勘察(493)二、多年冻土地区的勘察(493) 第六节冻土的地基评价494 一、冻土地基承载力设计值(494)二、冻土的地基评价(495) 第七节冻土地基的设计与防冻害措施495 一、季节冻土地基的设计与防冻害措施(495)二、多年冻土地基的设计(497) 第七章盐渍岩土498 第一节盐渍岩土的形成和类型498 一、盐渍岩土的定义(498)二、盐渍岩土的形成条件(498)三、盐渍岩土的分布(499)四、盐渍岩土的分类(499) 第二节盐渍岩土的工程性质500 一、盐渍岩的工程性质(500)二、盐渍土的工程性质(501) 第三节盐渍岩土的勘察503 一、应着重查明的内容(503)二、盐渍岩土的勘察测试工作(503) 第四节盐渍岩土的工程评价504 一、盐渍岩土的岩土工程评价的准则(504)二、盐渍土评价的内容和方法(504) 第五节盐渍岩土的工程防护和地基处理507 一、盐渍岩土工程的防护措施(507)二、盐渍土的地基处理(507) 第八章混合土509 第一节混合土的特征和分类509 一、混合土的成因和性质(509)二、混合土的分类(510) 第二节混合土的勘察510 一、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510)二、勘探和原位测试(510)三、室内试验(510) 第三节混合土的评价51 1 一、混合土地基承载力评价( 511)二、混合土的变形评价(512)三、混合土的地基稳定性评价(512)四、混合土的边坡稳定性评价(512)五、混合土地基的评价和处理(512) 第九章污染土513 第一节污染土的定义及危害513 一、污染士的定义和污染作用过程(513)二、污染土的危害(513)三、污染使地基土的性质发生变化(513) 第二节污染土的勘察514 一、污染土勘察的目的和内容(514)二、污染土场地的勘察方法和工作量布置(515)三、污染土的试验(515) 第三节污染土地基的评价515 一、污染土的识别(515)二、污染土的评价(5 6) 第四节污染土的防治和处理措施517 一、污染土的防治(517)二、污染土的地基处理(517) 第十章风化岩和残积土518 第一节岩石的风化剖面518 一、风化剖面的划分原则(518)二、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风化岩石的划分(519)三、深圳地区花岗岩的风化剖面(519) 第二节风化岩和残积土的勘察519 一、勘察重点(519)二、勘探(520)三、原位测试(520)四、室内试验(520) 第三节风化岩和残积土的评价521 一、风化岩和残积土岩土工程评价的要求(521)二、对风化岩和残积土评价时应考虑的因素(521)三、花岗岩残积土与风化岩的划分准则(521)四、边坡稳定性评价(522)五、地基承载性能评价(522)六、地基变形(5 23)七、设计施工的准则和措施(524) 第六篇特殊地质条件勘察和评价 第一章岩溶和土洞525 第一节岩溶发育的条件和规律525 一、岩溶发育的条件(525)二、岩溶发育的规律(525) 第二节岩溶勘察526 一、各勘察阶段的要求(526)二、岩溶勘察的王要内容和方法(526) 第三节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和地基处理措施528 一、地基稳定性评价(528)二、地基处理措施(531) 第四节土洞532 一、土洞的成因分类和发育规律(532)二、土洞勘察(533)三、地基稳定性评价和地基处理措施(534) 第五节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引起的塌陷535 一、塌陷的分布规律及其与水力作用的关系(535)二、塌陷区勘察(535)三、地基稳定性评价与处理措施(536) 第二章滑坡和崩塌536 第一节滑坡536 一、滑坡及其产生条件(536)二、滑坡勘察(540)三、滑坡稳定性分析(544)四、滑坡稳定性验算(545)五、滑坡推力计算(1 51)六、滑坡防治原则和措施(552) 第二节崩塌554 一、崩塌产生的条件(554)二、崩塌勘察要点(554)三、崩塌的工程分类(555)四、崩塌区的岩土工程评价(555)五、崩塌的防治(558)六、崩塌的观测和预报(558) 第三章泥石流558 第一节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分类559 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559)二、泥石流的分类(559) 第二节泥石流有关指标的测定和计算561 一、密度的测定(561)二、流速的计算(561)三、流量的计算(563) 第三节泥石流的勘察和防治565 一、泥石流的勘察和评价(565)二、泥石流的防治(566) 第四章采空区567 第一节采空区的地表变形特征567 一、采空区的定义(067)二、地表变形的特征(567)三、地表变形的分类(568) 四、影响地表变形的因素(569) 第二节采空区的勘察569 一、搜集资料(569)二、地表移动和变形的预计(570)三、采空区场地的适宜性评价(572)四、防止地表移动和建筑物变形的措施(573) 第三节小窑采空区的勘察和评价574 一、小窑采空区的地表特征(574)二、小窑采空区的勘察工作(574)三、场地稳定性评价和处理措施(574) 第五章地面沉降575 第一节地面沉降规律、特点和危害575 一、地面沉降的规律和特点(575)二、地面沉降的危害(576) 第二节地面沉降勘察576 一、地面沉降勘察要求(576)二、勘探测试别孔的布设和主要技术要求(577)三、试验、观测内容及主要技术要求(578) 第三节地面沉降预测和防治578 一、预测地面沉降量的估算方法(578)二、地面沉降的防治(580) 第六章地震580 第一节强震区地震效应与抗震设防580 一、强震区的地震效应(580)二、抗震设防的基本原则(581)三、抗震设防的双轨制(581)四、各类建筑的抗震设防(583)五、地震影响系数(584) 第二节场地与地基587 一、建筑场地的选择(587)二、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587)三、卓越周期(591)四、场地条件与震害的关系(592)五、地基土与震害的关系(592)六、强震区的岩土工程勘察(595) 第三节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的震动液化595 一、砂土液化的基本概念(595)二、影响砂土液化的因素(596)三、液化势的宏观判别与初判(596)四、液化势的微观判定(597)五、液化指数与液化等级(600)六、抗液化措施(602) 第四节断裂的地震效应604 一、概述(604)二、断裂的地震工程分类(604)三、断裂勘察(604)四、断裂的地震效应评价(605) 第七章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605 第一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本要求、范围和级别606 一、基本要求(606)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范围(606)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和深度要求(607) 第二节地质灾害调查和地质环境条件分析608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重点(608)二、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和要求(608)三、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611) 第三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612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612)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612)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613) 第七篇各类工程勘察和评价 第一章房屋建筑和构筑物615 第一节一般房屋建筑和构筑物615 一、可行性研究勘察(615)二、初步勘察(61)三、详细勘察(616) 第二节高层建筑618 一、高层建筑的分类(618)二、高层建筑的结构类型(619)三、高层建筑的荷载特点(620) 第三节高层建筑勘察方案布设621 一、天然地基(621)二、桩基(623)三、复合地基(624)四、基坑工程(624) 第四节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 一、室内试验(624)二、原位测试(625) 第五节高层建筑地基评价和计算625 一、天然地基均匀性评价(625)二、地基承载力计算和评价(626)三、高层建筑地基沉降计算(627)四、高层建筑整体倾斜预测分忻(628) 第二章动力机器基础628 第一节动力机器种类及其扰力对地基土的作用628 一、动力机器的种类及其扰力(628)二、动力机器扰力对地基的作用(629) 第二节动力机器基础的设计原则和勘察要求630 一、动力机器基础的设计原则(630)二、动力机器基础地基的勘察要求(631)三、动力机器基础地基的勘察内容(631) 第三节动力机器基础的地基评价633 一、地基强度的评价(633)二、基岩地基的评价(633)三、动力机器基础振动对周围环境影响的评价(634) 第三章地下工程643 第一节人工洞室的勘察643 一、洞室位置的选择(643)二、勘察工作(614) 第二节人工洞室的围岩稳定性评价648 一、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648)二、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648)三、几类特殊洞室稳定性评价中的注意事项(678) 第三节天然洞室的勘察679 一、天然洞室的勘察(679)二、天然洞室的稳定性评价(680) 第四章水上工程682 第一节水上工程的分类及特点682 一、水上工程的分类(682)二、水上工程的特点(685) 第二节水上工程勘察 一、可行性研究勘察要点(686)二、初步勘察要点(686)三、施工图勘察要点(687)四、现场勘察及室内试验注意问题(690) 第三节水上工程的岩土工程评价685 一、稳定性评价(691)二、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评价(691) 第五章核电厂693 第一节概述693 一、核电厂物项重要性分类(693)二、核电厂勘察设计阶段的划分(694)三、核电厂厂址选择准则(694)四、核电厂岩土工程勘察主要问题(694) 第二节核电厂对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要求695 第三节核电厂的勘察要点696 第四节核电厂厂址和地基评价699 一、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699)二、可行性研究阶段(699)三、初步设计阶段(700)四、施工图设计阶段(702) 第五节几个专门问题的评价702 一、能动断层(702)二、设计地震震动(702、三、地基土液化判别(704) 第六节核电工程勘察的质量保证要求704 第六章线路、机场场道和桥涵705 第一节线路地基勘察705 一、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勘察(705)二、铁路路基勘察(710)三、公路路基勘察(715) 第二节机场场道地基勘察724 一、机场场道的设计要求(724)二、机场场道的勘察要求(725) 第三节桥涵地基勘察726 一、桥涵的设计要求(726)二、桥涵地基的勘察(729) 第七章固体废弃物堆场731 第一节固体废弃物堆场的特点及主要岩土工程问题731 一、固体废弃物堆场的特点(731)二、固体废弃物堆场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732)三、固体废弃物堆场的岩土工程勘察(732) 第二节垃圾填埋场733 一、垃圾填埋场的规模和组成(733)二、垃圾填埋场的场址选择(734)三、垃圾填埋场的主体工程(737)四、垃圾填埋场的岩土工程勘察(738)五、垃圾填埋场的岩土工程评价(741)六、岩土工程勘察报告(741) 第三节工业废渣堆场742 一、工业废渣堆场的组成和规模(742)二、坝址和堆场(库区)的选择原则(742)三、工业废渣堆场的岩土工程勘察(743)四、工业废渣堆场的岩土工程评价(747)五、岩土工程勘察报告(748) 第八章既有建筑物748 第一节既有建筑物的特点748 一、结构特点(748)二、地基特点(748) 第二节既有建筑物的增载(增层)、纠倾和加固的勘察749 一、勘察要求(749)二、资料搜集(749)三、现场调查(750)四、勘察工作布置原则(750)五、勘探方法及技术要求(751)六、室内土工试验要求(751) 第三节资料整理及地基评价计算751 一、资料整理(751)二、地基承载力评价(751)三、地基计算(753)四、地基变形分析(753) 第九章罐、塔、仓等构筑物754 第一节罐类构筑物754 一、罐类构筑物的特点(754)二、岩土工程勘察(754)三、储罐地基的变形分析(756)四、沉降和位移观测(762) 第二节塔类构筑物763 一、塔类构筑物的特点(763)二、岩土工程勘察(763)三、地基变形分析(764) 第三节仓类构筑物和卫星地面站766 一、仓类构筑物(766)二、卫星地面站(767) 第八篇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 第一章浅基础768 第一节地基及基础的主要类型768 一、地基的主要类型(768)二、基础的主要类型(768) 第二节各类浅基础的适用条件及建筑物浅基础类型选择769 一、各类浅基础的适用条件(769)二、建筑物基础类型的选择(771) 第三节浅基础设计772 一、设计步骤(772)二、无筋扩展基础(刚性基础)的设计(772)三、扩展基础的设计(775)四、柱下条形基础、柱下十字交叉条形基础的设计(775)五、筏形基础与箱形基础的设计(776)六、岩石锚杆基础的设计(777) 第二章深基础779 第一节深基础的分类779 一、深基础的类型(779)二、桩的分类(779)三、桩型选择(779) 第二节桩基勘察要点一一782 一、勘察基本要求(782)二、勘察工作的布置原则(782)三、勘察方法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