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变化分析.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8484745 上传时间:2025-02-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变化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变化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变化分析 中国历史时期除了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外,文化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在传统社会里,文化教育水平的高低往往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相关联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文化教育发展的基础。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期。其标志之一是:随着科举制度改革的逐渐完善、文化的日益普及、学校的兴盛发达,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各种类型的人才。其中,无疑包括所谓“经世致用”的政治人才。《宋史.选举志》一说:宋代“三百余年,元臣硕辅,鸿博之儒,清强之吏,皆自此出,得人为最盛焉。”南北宋之际的叶萝得也说:“本朝以科举取士,得人为最盛。”    北宋人才的兴盛,绝不是偶然出现的。它的形成,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也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北宋王朝政治的需要对它的促进作用。太祖赵匡胤建国以后,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军人跋扈的教训,对将帅的权力采取了种种削落和限制的政策措施,确立了文官治国的体制。选拔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官吏,对科举取士制度逐步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次,是彻底打破了唐代门第的限制,把科举的大门平等地向几乎整个知识阶层敞开。由于科举取士向整个知识阶层敞开了门户,因此读书求仕的人越来越多,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发展。然后,随着北宋经济的高涨,办学之风日益兴盛,也为北宋王朝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人才。    在北宋全盛时,文化中心在洛阳和汴京之间的轴线上。文化的中心是创造文化的人,而人又是环境的产物。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必然生长出不同数量和类型的人才。宋人明确认识到了这一法则。如:    程颢:“西北东南,人才不同。”    谢采伯:“北方人物、果蔬,长大便自与江南不同。” 人才的产生受社会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以及家族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也与上述要素密切相关。一般而言人才分布密集的地方,文化必定发达。因此,人才的多寡是衡量某一地区文化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了解各地人才地理的分布,可以揭示某一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规律。人才包括不同的类型:政治人才(宰相、官员)、科技人才、文学家、史学家、艺术家等,这里就从政治人才和科技人才作一简单分析。    关于宋代官员的地域分布,曾有人做过一番统计。其统计资料如下:   地区 数 时 类 代 开 封府 京西路 京东路 河北路 河东路 陕西路 淮南路 两浙路 江 东 路 江西路 湖南路 湖北路 福建路 广东路 广西路 成都路 梓州路 利州路 夑 州路 北方某地 南方某地 不祥地 北宋前期 (太祖太宗真宗三朝) 文臣 一三 19 31 46 7 17 2 5 7 3   1 11 1 1 6 1 4         武臣 14 14 6 57 43 6 2   2       1     3       5 1 2 北宋中期 (仁宗英宗神宗三朝) 文臣 23 49 63 45 2 一八 28 40 一五 19 4 5 20 2   14 2 3   1   2 武臣 25 7 6 14 14 7 2   1                     1     北宋后期 (哲宗徽宗钦宗三朝) 文臣 22 25 16 21   一五 23 55 10 26 1 4 35     20   1     2   武 臣 5 2 1 1 3 10 1   1                           南宋前期 (高宗孝宗光宗三朝) 文臣 5 6 14 5   3 16 68 16 19     26 1 1 12 7         1 武 臣   1 2 6 3 一五       1     1     1   1       1 南宋后期 (宁宗以降)   文臣   2   1     5 80 23 25 7 1 30 1   一八 9   1     6 武臣   4 1     3 1 2     1                     1 北宋   总数 文臣 58 93 110 112 9 50 53 100 32 48 5 10 66 3 1 40 3 8 0 1 2 2 武臣 44 23 一三 72 60 23 5 0 4 0 0 0 1 0 0 3 0 0 0 6 1 2 南宋   总数 文臣 5 8 14 6 0 3 21 148 39 44 7 1 56 2 1 30 16 0 1 0 0 7 武臣 0 5 3 6 3 一八 1 2 0 1 1 0 1 0 0 1 0 1 0 0 0 2     总数   文臣 63 101 124 1一八 9 53 74 248 71 92 12 11 122 5 2 70 19 8 1 1 2 9 武臣 44 28 16 78 63 41 6 2 4 1 1 0 2 0 0 4 0 1 0 6 1 4 综合 107 129 140 196 72 94 80 250 75 93 一三 12 124 5 2 74 19 9 1 7 3 一三   从《宋史》列传人才分布来看,北宋与南宋人才分布有十分大的差异。北宋时期,为官最多的是河北,以下依次是京东,京西,开封,两浙,陕西,河东,福建,淮南,江西,成都,江东,湖北,利州,湖南等。北方五路一府总数占两者总人数的63.6%,南方十三路总数占36.4%。南宋时期的南方地区,人才最为密集的是两浙,以下依次是福建,江西,江东,成都,淮南,梓州,湖南,广东,湖北,广西,利州等。 在表中,我们将宋代的官员按文臣,武臣分别统计,从而显示出各地文化类型的差异。北宋时,北方各地文臣433人,南方各地文臣371人,北方占全国总人数的53.9%,南方占46.1%,北方仍占优势。若以武臣而论,北宋北方武臣有241人,占94.5%,南方14人,占5.5%。北方人才类型文武兼备,南方则比较单纯。究其原因,北方人劲勇强悍,自古以来就在连绵不断的战争中磨练;南方缺乏武勇之士和军事人才的客观原因在于南方习性柔弱,以及战争较少,缺少磨练。 总而言之,在可比的北宋时期,北方文化整体上并不弱于南方,也不弱于东南地区,在人才数量上反而处于优势地位,在人才类型结构上也比南方合理完善。 考察宋代各地人才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从北宋中期开始,北方人才数量开始减少,下降20个百分点。南方人才数量开始增多。如下表:(北宋各期南北官员数量分析表)   地区 数字 时期   北方数字及百分比   南方数字及百分比 北宋前期 278 84.5% 51 一五.5% 北宋中期 274 63.9% 一五5 36.1% 北宋后期 121 40.3% 179 59.7%   从以上南北方官员数量的消长所反映的情况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南方文化蓬勃发展,在北宋后期赶上并超过了北方。由于西北的衰落、领土的减少及战争等原因,北方的人才由绝对优势转向相对优势。北宋前期,北方尚保持84.5%,与唐代相差无几,到了北宋后期,南方以59.7%的多数超过了北方。传统的北方人才优势地位也不复存在。   北宋宰相分布消长有同样的趋势。如下:(北方各期南北方宰相数量分析表)   地区 数字 时期   北方数字及百分比   南方数字及百分比 北宋前期 19 90% 2 10% 北宋中期 一三 50% 一三 50% 北宋后期 10 42% 14 58%   北方籍宰相在北宋前期很多,以后日益减少;南方籍宰相在北宋前期极少,以后日益增多,到北宋中期与北方持平,在北宋后期超过了北方。有其一定的政治原因。首先,宋初版图在相当时间内主要是北方地区,南方人入仕入传自然少;再者,就宰相而言,宋初对南方士人有偏见,有“不用南人为相”的说法,至宋真宗朝才破除旧规,有所改变。以后的变化也与朝廷用人取舍的种种偏见有很大的关系。稍迟于陆游陈傅良亦记载里仁宗朝将相大臣多出于东南的现象:“方国家肇造之初,将相大臣多西北旧族,而东南未有闻者。既而天下平,七八十载之间,而范公起吴,杜公起越,欧阳公起庐陵,孙公起富春,盖汉一大郡之地,而二三公皆一时之望,于是东南人物遂擅天下。” 科技人才包括具有天文、历算、医学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大多好学善思,博涉群书,不仅具有某种技能,而且还著书立说,发明创造,构成特殊的文化阶层。科技人才的分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化发展状况。本文通过检索《宋史》、东都事略》、《宋史翼》等史书,制成《北宋科技人才统计表》。   北方 前期 中期 后期 南方 前期 中期 后期 开封府 5 2 3 越州     2 青州 1     婺州     3 沂州     1 明州 2     应天府 2     温州     4 广济军     2 楚州     1 济州 1     真州     1 单州     1 无为军     1 河南府 4     蕲州   1   郑州 1   1 宣州     1 孟州   1 2 徽州 1 2 2 汝州     1 太平州 1     大名府     2 洪州       沧州 1     吉州     2 博州   1   潭州 1 1   棣州 2     福州     1 真定府 1 1   泉州 1     赵州 1     眉州     1 绛州 1     临江军   1   京兆府 2             河中府 2             分阝州 1             毫州 1 1           寿州   2           小计 26 8 一三   6 5 20    从表中可以看出,北宋前期北方的科技人才有26 人,以开封府、河南府为多;南方有6 人,北方占有绝对优势。 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之中,地域文化也不例外。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先秦时期黄河中下游是中国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这样,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地区就首先在黄河流域,特别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直到西晋末年以前,关中、河洛、山东、成都平原一直是中国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从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战乱不已,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永嘉之乱和晋室南迁,大量北方文化移民进入南方,加上南方地区的经营和开发,南方文化教育地位上升。经过安史之乱、唐末动荡和靖康之难,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而南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中国政治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相应中国文化教育重心也东移南迁。 文化重心的东移,主要是在唐末五代时期完成的,其中包含有诸多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军事因素。而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巨大转折,改变了此前数千年的传统格局,这是在北宋短短一百多年间完成的,而且既与政治中心所在地无关,也与战争关系不大,主要是一种文化力量。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重心东移之后,对东南地区产生了近距离的传播、刺激、催化作用,加速了东南文化的发展。宋代的地域文化在我国历史中占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和起枢纽作用。南方文化终于在北宋后期超过北方,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既使外国文化中增添了新的组合元素,有了新转机,也奠定了以后历史中地域文化的新格局。经南宋的强化,东南地区的文化重心地位遂已成定局,至今不改。     参考文献   程民生 宋代地域文化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7 孙钦善 安平秋等 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1 康保苓 试论北宋前期的文化重心 (社会科学) 2005 肖华忠 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3 张家驹 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57 姚远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中心的东移南迁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1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