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05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目 录
上篇:宏观经济分析提要 1
I基本分析 1
一、宏观政策提要 1
二、宏观经济分析提要 5
II基本评价 6
下篇:宏观经济分析说明部分 7
I2005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7
一、工业产出增长速度趋缓 7
二、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下降 8
三、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回落 9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涨 10
五、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加 11
II2005年一季度主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12
一、总体分析 12
二、分行业分析 12
III2005年一季度对外贸易运行分析 18
一、对外贸易运行情况分析 18
二、对外贸易发展特点分析 18
IV金融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26
一、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26
二、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取得新进展 30
V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分析 36
一、完善公开市场业务体系,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36
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建立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36
三、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 37
四、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37
五、加强对商业银行“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38
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40
七、积极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40
上篇:宏观经济分析提要
I基本分析
一、宏观政策提要
(一)金融政策
1.中国人民银行将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将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央行发布的年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今年将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人民币可兑换,探索建立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严格短期资本流入和结汇管理,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控。进一步改进外汇账户限额管理和进出口核销管理,完善符合边境贸易和跨国公司经营特点的外汇管理政策,探索新的资本流动渠道,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今年还将加快外汇市场基础建设,增加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品种,试点美元做市商制度。进一步改进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完善现有汇价管理和监测体系。强化合规性监管,整顿和规范外汇市场秩序。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2.外汇管理局将着力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人士表示,今后一段时期,外汇局将着力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稳步推进人民币可兑换进程,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管理,防范对外金融风险,逐步建立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
为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今年外汇管理工作任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寓管理于服务,进一步便利贸易和投资活动。二是强化短期资本流入和结汇管理,防范短期资本冲击。三是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促进资金双向合理流动。四是加快培育外汇市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五是加强外汇储备经营管理,进一步提高储备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二)财政改革
我国今年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稳健财政政策大致包括了四方面内容: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控制赤字,即适当减少财政赤字,但又不能明显缩小,重在传递调控信号;既防止通胀苗头的继续扩大,又防止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表现在2005年中央预算拟安排赤字3000亿元,比上年减少198.3亿元。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由2004年的2.5%,下降为2%,降低0.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我国中央财政的赤字率距离国际公认的3%的警戒线越来越远。同时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表现在拟安排长期建设国债800亿元,比上年减少300亿元。
调整结构,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着力加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2005年中央财政将新增转移支付资金140亿元,用于支持部分地方减征农业税、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免征农业税、全国免征牧业税等项改革。对种粮农民100亿元直补不减少,并安排55亿元资金支持产粮大县。安排150亿元对地方实施“三奖一补”政策,以缓解部分县乡财政困难。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教育、科技、卫生、文体广播、计划生育、公检法司等支出1297.09亿元,比上年增加178.76亿元,而且增加的这些钱主要用于农村。安排再就业支出109亿元,安排对地方特别是中西部的转移支付6724.87亿元。
推进改革,就是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资金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腾出更多财力,用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主要是推进国有企业、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比如,安排170亿元用于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安排出口退税指标2891.4亿元,巩固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成果等。
增收节支,就是在总体税负不增或者略减的基础上,依法征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严格控制支出。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预算为29255.03亿元,比2004年执行数增长11%。这个增长数字比往年略快,联系到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和进出口增长15%,财政收入11%的增长预算应该是体现了“稳健”之意。
(三)土地政策
国土资源部2005年继续实行从严从紧的土地使用,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
第一,是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指令性指标的控制,严格管理重点在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而对于利用建设用地的存量进入市场没有大的控制,包括2004年土地参与宏观调控,它所调控的并不是房地产业,它所调控的是投资急剧增长的个别产业,主要是水泥、钢铁、电解铝这些以工业为代表的行业。另外就是城市规划区以外,不得设立开发区、园区,也不得设立城市新区和小区。这一条在很多地方的房地产开发中,是以新区或者以园区的方式来立项目。这次已经把规划新区和园区通通纳入城市规划,纳入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建设用地范围。说明所有的建设用地的申请,只能占城市规划范围之内,不得以新区的形式,来提供土地。
第二,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相挂钩。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政策。就是说我们在城市周边发展,必然要占用耕地。占用耕地同时,必须把农村的建设用地进行整理,调整出相当的用地作为城市建设指标。
第三,继续停止高尔夫球场的用地审批。去年1月份实行了这项政策,主要针对房地产结构调整制定的。从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等所有的市场调查看,高档商品房特别是别墅类的房地产,去年整顿的高尔夫球场空置率比较高,利用率不高。
第四,农转用土地批准两年没有征用的批文自动失效。批了征了,但是地方政府没有放到具体项目上去,两年抵扣计划指标,这两条就是为土地大土地使用者和政府圈地囤积土地而设的两个政策。从目前来看,2004年建设用地供应总量前三季度是13.3万公顷,房地产用地占30%,就是在供地总量方面,房地产供地占到30%。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4年尽管是在结构调整和总体紧缩的情况下,2004年的房地产开发土地供应都要比2003年要高。这个是说在冻结的时候,冻结的是新增建设用地转用审批,而对于要进入市场,进入运作的一些土地,继续供应。
(四)房地产政策
1.房屋契税不代收
根据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北京市国土资源局2004年12月1日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税务机关征收契税有关问题的通知》,2005年1月1日起,房屋契税不再由国土资源局代收,转由地方税务机关直接征收。同时还规定纳税人未出具契税完税凭证的,土地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有关土地、房屋的权属变更登记手续。
2.房贷月供增加
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突然宣布从当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0.27%,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加息后,个人住房公积金利率、个人住房商业贷款利率等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其中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上调0.18%;而个人住房商业贷款利率5年(含)以下上调0.18%,5年以上商贷利率则上调0.27%.同时根据个人贷款的有关合同约定,从10月29日以后申请的新贷款,将按照新利率执行,而老贷款则从2005年1月1日起上调利率。
3.按揭证券化
建行将在2005年一季度获准首家推出住房贷款证券化产品,并以债券形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并流通。
建行采用的方案是表外融资模式,即在银行外部设立特殊机构(SPV),用以收购银行资产,在公开的债券市场上进行招标,基本上是发行基于其中长期信贷资产的信托计划或者债券,为的是将中长期资产变现、提高流动性、减少信贷风险。而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起草的《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管理办法》也即将上报国务院,涉及发行主体、风险管理、定价、信用评级、担保等方面,同时涉及会计、税收、信息披露等技术问题。
二、宏观经济分析提要
2005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趋缓,大多数宏观经济指标延续了去年四季度的走势。具体表现为:工业产出增长速度趋缓;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仍较高;进出口额增长速度回落;货币供应量增速基本稳定。
II基本评价
强势:我国国民经济在2005年一季度仍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下降,金融市场改革也取得了较快进展。
弱势:我国目前投资与消费增长的比例不协调,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仍很快,电解铝、钢铁与水泥等一些行业存在过热风险,同时存在大额外贸赤字,宏观调控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机会:目前我国加大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尤其是对投资增长过快行业的贷款及规模扩张控制。
风险:投资快速增长导致投资效率下降的风险;投资快速增长导致生产过剩和物价走低的风险;银行信贷快速增长导致呆坏账的风险;投机性资产价格变动导致泡沫破灭的风险;国际市场风云变幻,对我国内市场影响极大。
下篇:宏观经济分析说明部分
I2005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1-2月份,由于受春节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经济指标的增长率不具有可比性。从消除春节因素影响后的数据看,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趋缓,大多数宏观经济指标延续了去年四季度的走势。
一、工业产出增长速度趋缓
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下同)实现利润16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8.72,比去年同期提高7.86点。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86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集体企业60亿元,增长26.4%;股份制企业836亿元,增长20.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453亿元,增长1.5%;私营企业159亿元,增长32.9%。
在39个工业大类中,煤炭、石油、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非金属矿等采矿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22%、39.3%、47.2%、200.8%、70.2%;钢铁行业增长15.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下降54.9%;化学纤维制造业下降52.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44.3%;电力下降24%;石油加工业下降19.3%。新增利润前五大行业分别是石油开采、煤炭、化工、钢铁、电子通信,占整个工业新增利润的85%。
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40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187亿元,增长37.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税金总额155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010亿元,增长12.6%。
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990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1626亿元,增长21%。
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帐款净额2101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6847亿元,增长3.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9990亿元,同比增长22.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380亿元,增长15.8%。
二、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下降
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3.9%,其中城市上涨3.6%,农村上涨4.5%。与1月份比,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8%。
分地区看,全国31个省(区、市)的居民消费价格均比去年同月上涨,上涨幅度在0.9-5.7%之间。
分类别看,食品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8.8%,非食品价格上涨1.4%;消费品价格上涨3.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2%。
食品类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1.6%,油脂价格下降1.4%,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14.9%,鲜蛋价格上涨16.3%,水产品价格上涨15.9%,鲜菜价格上涨13.1%。
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6%。其中,烟草价格上涨0.9%,酒类价格上涨0.4%。
衣着类价格下降1.9%。其中,服装价格下降1.9%。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0.8%。其中,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2.4%,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上涨4.3%。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下降0.7%。其中,西药价格下降3.4%,中药材及中成药价格下降3.5%,医疗保健服务价格上涨3.9%。
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0.6%。其中,交通工具价格下降3.6%,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价格上涨9.6%,车辆使用及维修价格上涨2.2%,城市间交通费价格上涨8.7%;通信工具价格下降16.7%。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3.3%。其中,学杂托幼费价格上涨6.4%,文娱费价格上涨3.2%,旅游及外出价格上涨6.9%,文娱用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6.7%。
居住类价格上涨5.6%。其中,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10.5%,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2.0%,租房价格上涨2.2%。
由于有春节因素(去年在1月份,今年在2月份),1、2月份当月的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不尽可比。从1-2月份累计看,与去年同期比,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9%。
三、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回落
2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去年同月相比上涨5.4%,涨幅比1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8%,回落1个百分点。
2月份,在工业品出厂价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7.2%,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5.3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21.7%,原料工业上涨10.5%,加工工业上涨3%。生活资料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0.4%,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4%,衣着类上涨0.8%,一般日用品类上涨2%,耐用消费品类回落3.2%。
分具体品种看:
原油及成品油价格涨幅仍较高。2月份,原油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22.4%,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7个百分点。成品油中的汽油出厂价格上涨14.7%,煤油上涨12%,柴油上涨18.7%。
下游产品价格涨势趋缓。2月份,合成材料、化学纤维产品出厂价格中,聚苯乙烯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18.5%,涨幅比1月份回落3.4个百分点;顺丁橡胶上涨6.3%,涨幅回落18个百分点;涤纶长丝上涨12.9%,涨幅回落1.2个百分点。
煤炭产品价格继续上涨。2月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品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26.5%。其中,原煤出厂价格上涨26.8%,涨幅提高0.8个百分点。
建筑用钢材价格稳中有降,板材价格上涨较多。2月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7.4%,涨幅比1月份回落3.4个百分点。其中,普通大型钢材价格上涨1.8%,涨幅回落4.1个百分点;普通中型钢材价格上涨0.4%,涨幅回落4.3个百分点;普通小型钢材价格上涨1.4%,涨幅回落4.4个百分点。线材价格下降7%,中厚钢板上涨17.7%。
有色金属产品价格涨幅继续回落。2月份,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12.4%,涨幅比1月份回落2.7个百分点。其中,铜、铝、铅、锌、镍的出厂价格涨幅在2.9%―21.9%之间,均比1月份有所回落。
九大类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产品价格中,燃料动力类、黑色金属材料类、有色金属材料类和化工原料类分别上涨13.1%、11%、15%和12.6%。
去年同期相比,1-2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3%。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涨
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其中1月份增长11.5%,2月份增长15.8%。月度之间增长速度的波动主要是由于春节时间错位的影响。
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8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4%;县及县以下零售额3427亿元,增长11.9%。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6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5%;餐饮业零售额1414亿元,增长17.1%;其他行业零售额280亿元,增长0.3%。
分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吃、穿、用商品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7.9%、20.5%和15.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7.8%,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3.1%,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1.4%,化妆品类增长19.1%,金银珠宝类增长19.3%,通讯器材类增长19.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8.7%,汽车类增长11.3%,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6.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0.5%,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7.9%。
五、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加
1-2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22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2147亿元,增长4.5%;房地产开发投资1200亿元,增长27%。
分项目隶属关系看,中央项目投资457亿元,同比增长13.9%;地方项目投资3765亿元,增长26%。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8亿元,同比增长69.9%;第二产业投资1704亿元,增长28.3%;第三产业投资2499亿元,增长21.8%。
分行业看,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31亿元,同比增长148.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89亿元,增长19.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投资28亿元,增长46.1%;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475亿元,增长59.5%;黑色金属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160亿元,下降9%;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34亿元,增长9.9%;非金属矿采选及矿物制品业投资59亿元,下降7.7%。
分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投资3530亿元,同比增长25.6%;港澳台资企业投资289亿元,增长15.4%;外资企业投资358亿元,增长24.5%。
从施工情况看,施工项目38676个,同比减少131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7583个,减少236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9868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758亿元,下降6.6%。
从资金到位情况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7287亿元,同比增长22.4%。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184亿元,增长37.1%;国内贷款1929亿元,增长14.4%;利用外资326亿元,增长19.4%;自筹资金3349亿元,增长22.1%。
II2005年一季度主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一、总体分析
1-2月份,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034亿元,同比增长16.9%,增速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冶金和电子等行业继续快速增长。1-2月份,冶金和电子工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26.8%和19.1%,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5%和9.8%。另有4个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较大,依次是化工、电力、通用设备制造和纺织业。
重要的能源、冶炼和电子产品增势强劲。1-2月份,原煤和电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2.2%和12.1%;生铁、粗钢和钢材分别增长27.1%、22.9%和19.4%;氧化铝和电解铝分别增长14.4%和16.4%;微型电子计算机增长47.8%,其中笔记本计算机增长88.7%;移动电话机和传真机分别增长23.9%和44.4%;显示器和打印机分别增长33.8%和50.9%;汽车增长1.9%,其中轿车下降1.5%。
工业产品出口继续较快增长。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5838亿元,同比增长33.4%,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7.1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销售率略有提高。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24%,比去年同期提高0.57个百分点。
二、分行业分析
(一)钢铁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1.钢铁出口情况
2005年1月,受国际钢材价格高于国内钢材价格的影响,国内钢材价格继续攀升,钢铁出口呈井喷现象,比去年同期增长14倍,创汇增加近12倍。其中本钢创汇增加164倍。
2.钢材进口情况
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我国钢材进口192万吨,下降40.8%。进口铁矿砂2086万吨,增长61.8%。有色金属进口12.5亿美元,增长47.1%。
3.钢铁企业生产情况
(1)首钢生产情况
1月份,首钢经营生产继续保持稳定高产的好形势,主要产品产量全面超额完成计划。
其中铁比计划超产3万吨,钢比计划超产2.7万吨,钢材比计划超产0.5万吨,自发电量也打出历史最高水平。
(2)武钢生产情况
1月份武钢生产经营良好,铁、钢、材全面完成计划,全月实现销售收入36.98亿元,实现利润7.29亿元。
(3)宣钢生产情况
1月份,宣化钢铁集团公司共生产焊条钢3493吨,盘条钢16236吨、新III级钢筋35400吨,品种钢产量占该公司总产量(普碳钢和低合金钢)的15%,实现了宣钢品种战略月度目标计划。
为了避免市场风险、抢抓战略机遇,1月份,该公司确立了从产量效益型向品种效益型转变的发展战略,将产品定位于大企业不生产、小企业生产不了的建筑钢材上,并立足于宣钢炼钢生产的实际,在当前原料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生产新的品种钢,实现了品种战略转变的良好开端。
(4)东北特钢生产情况
东北特钢集团大连精密合金有限公司、特钢制品公司和机电工程有限公司在2005年1月份共完成考核利润102.4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563万元,全部超额完成当月考核指标,实际利润和销售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7.4万元和759.5万元。
(二)汽车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1.2月产销分析
2月全国汽车产量完成33.28万辆,比上月下降18.18%;销售完成31.86万辆,比上月下降13.08%。
从分类产量来看,商用车下降14.75%,轿车比上月也有所下降,下降幅度为22.68%。
2.累计产销量分析
1-2月累计汽车产量完成73.92万辆,比同期增长0.96%;销售完成68.45万辆,比同期下降6.94%。其中:乘用车累计产销47.34万辆和45.63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57%和8.94%;商用车累计产销26.59万辆和22.8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91%、下降2.68%。其中客车累计产销分别为2.12万辆和2.1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9.24%和14.15%; 货车累计产销16.28万辆和14.52万辆,同比增长3.04%和下降6.98%。
与上月相比,2月产销量有明显的减少,主要是因为春节放假的影响。
3.基本型乘用车产销情况
2005年2月基本型乘用车产销13.14万辆和13.38万辆,分别下降22.68%和12.61%。市场格局发生较大的变化。以销售量排行,依次是北京现代、广州本田、一汽夏利、奇瑞汽车、神龙汽车、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东风乘用车、一汽大众、长安铃木。从增长率看,主要普通乘用车厂家中,沈阳中顺增长率最高,达到363.16%,其次是上汽通用五菱,增长171.98%,北京现代增长159.00%,上海华普汽车为119.49%。下降幅度较大的是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等。北京现代取得当月销售量第一,其次是广州本田和天津一汽夏利。
4.进口汽车分析
2005年1月汽车进口量为0.82万辆,较上月下降108.74%;进口金额2.56亿美元,比上月下降56.94%。
1月份进口汽车0.82万辆,同比下降48.33%;其中进口轿车0.50万辆,同比下降49.87%;越野车进口量为0.26万辆,同比增加10.73%;客车进口280辆,同比下降88.28%;货车进口135辆,同比下降84.28%。
(三)石化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统计,由于轻工、建材、汽车、电子等行业市场的拉动,1月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生产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据统计,在64种主要石油和化工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57种,占89.06%,产量下降的有7种,仅占10.94%。
1月份石化行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生产快速增长,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能源产品生产加快,1月份原油产量1532.3万吨,同比增长4.2%;天然气45亿立方米,增长27.4%;原油加工量2425.6万吨,增长11.4%,柴汽比为1.92:1,同比提高0.13个百分点;硫磷两矿分别生产77.2万吨和190.3万吨,同比增长40.2%和44.8%。
二是为了确保农业生产,农用化工产品生产快速增长,1月份生产化肥329.6万吨,同比增长12.4%;生产农药6.8万吨,增长32.9%,农业生产急需的杀菌剂、除草剂分别完成0.9万吨和2.3万吨,同比增长50.5%和46.4%。
三是为汽车配套的产品生产增幅超过50%,1月份轮胎外胎产量2123.9万条,同比增长52.9%,市场热销产品子午线轮胎产量968.4万条,同比增长72.2%,子午线轮胎占轮胎总量的比重为45.6%,比去年同期提高5.11个百分点。
四是为轻工、建材配套的产品生产继续加快,1月份烧碱产量为94.8万吨,纯碱产量为110.7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9.2%和14.7%;油漆产量为15.1万吨,建筑涂料产量为8.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6.9%和53.4%。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信息部专家分析,1月份,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生产之所以实现开门红,主要是受轻工、建材、汽车、电子等市场的拉动。
1月份,全国轻工业现价工业产值增长36.5%,汽车产量增长54.8%,通讯及电子网络用化工产品增长20%以上,这些行业的快速增长,拉动了石化行业;另外,农业生产用肥、用药在3月份即将从南到北开始,为了支援农业生产,提前为春耕生产备肥备药,化肥、农药企业开足马力生产。
(四)煤炭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1.煤炭生产情况
据全国煤矿安全监察局调度中心统计,今年1月份我国原煤产量完成20734万吨,同比增加5190万吨,增幅高达33.4%,远远超过煤炭市场需求增幅。
2.煤炭库存情况
目前不少地区出现两年来少有的煤炭库存积压现象,从整个煤炭市场来看,原来供不应求的局面基本消失,煤炭供求形势有所缓解。
据对华东地区的市场调研显示,不少生产厂家的煤炭库存比较充足,远远超过安全库存警戒线,产量增量超过市场需求增量的趋势明显。目前一些煤炭生产厂家为实现效益最大化,仍保持高价位销售,造成销量不同程度下降,库存增加。而且终端煤价已有下滑的趋势。
3.煤炭价格情况
目前煤炭交易中间环节的费用占到煤价的50%至70%,主要是由于交易秩序混乱所致。但《煤炭经营监管办法》于今年实施,规范了煤炭经营,打击了煤炭经营中间环节哄抬物价的现象,致使煤炭价格终端有所下降。同时可循环经济的发展,也使单位产品的能耗下降,煤炭需求下降。
4.煤炭交易市场情况
秦皇岛煤炭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煤炭交易最大的中转港口秦皇岛港煤炭库存持续增加,港存爆满,创下2003年下半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作为京航大运河最大煤炭中转港口的江苏徐州万寨港、邳州港煤炭库存也大幅度增加,基本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3月1日秦皇岛港煤炭库存总量为368万吨,之前的2月17日更达到407.9万吨。截至2月18日,北京五大电厂的电煤库存已经达到40.2万吨,远远超过了24.7万吨的正常库存标准,超库存量达到15.5万吨。
III2005年一季度对外贸易运行分析
一、对外贸易运行情况分析
据海关初步统计,2005年1-2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794.6亿美元,同比增长21.7%,其中:出口952.8亿美元,增长36.6%;进口841.8亿美元,增长8.3%;进出口顺差111.1亿美元。2月当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844.5亿美元,同比增长11.0%,其中:出口445.3亿美元,增长30.8%;进口399.2亿美元,下降5%;进出口顺差46.2亿美元。
二、对外贸易发展特点分析
(一)2004年进出口贸易超预期增长,国际贸易争端增多
在全球经济稳定增长和国际贸易形势好转的带动下,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实现了超预期增长,但面临的国际贸易争端日益增多。2005年,世界经济特别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日本经济的回调有可能影响到我国外贸出口进一步快速增长,但我国产品的外部需求依然强劲。
我国2004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1万亿美元,全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与上年大体相当。从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看,2004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呈“大进大出”格局,外贸进出口总值除1月份增长18%外,其余月份增速均超过27%。1-11月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0383.8亿美元,同比增速达36.5%,不但超过2003全年的进出口规模,还提前6年实现了年度外贸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的中长期规划目标。
从贸易平衡的发展态势来看,2004年前4个月连续出现逆差,累计逆差达107.6亿美元,逆差持续月份之多、逆差额之高,是自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的第一次;5月之后连续实现贸易顺差,且顺差规模不断扩大,使我国对外贸易在进入9月后实现总体贸易平衡由逆差转为顺差,前11个月累计贸易顺差208.4亿美元,增长5.7%。
贸易平衡形势出现上述转折的主要原因:一是进口增速的变化。2004年前几个月,旺盛的国内需求拉动了对技术设备和能源原材料进口需求的上升,关税下调和配额进一步扩大也导致我国进口持续快速增长。其后在宏观调控的影响下,一些初级产品的进口增速在下半年明显回落,进口额增长与增速趋于合理水平。二是出口增速的变化。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复苏使我国出口额快速增加,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额实现全面增长。
但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争端日益增多。2004年前三季度,共有12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46起,涉案金额11.1亿美元,且涉案产品品种和金额呈上升趋势,中国已成为世界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最大受害国。2005年,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还会有新动向,反补贴、特殊保障条款、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日益成为有关国家实施贸易保护、限制中国产品出口的手段,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反倾销也将明显增加,出口企业的劳动保护问题可能成为新的贸易壁垒。
(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平稳,但仍存不利因素
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平稳,但2005年存在不利因素,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入值得关注。据统计,2004年1-11月,我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9291个,合同外资金额1350.3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575.5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31%、34.36%、22.05%。截至2004年11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4568个,合同外资金额10781.6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590.23亿美元。
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不利因素:一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国际资金回流美国的可能性增加。二是为防止资金大量流出,美国新近出台了一些措施,如《本土投资法》,其将针对美国公司海外收益的所得税税率由35%下调为5.25%,期限为一年,条件是将这些收益投资于美国。据摩根大通测算,该法案的实施将为美国带来超过4000亿美元的回流,其中就包括中国境内的外资。三是受国内经济某些过热行业投资回报率趋于下降的影响,外商下一步在华投资的进度有所放缓。
为保证外资的稳定增长并更好地利用外资,国家将在以下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一是加大服务业、农业等落后行业领域的开放;二是引导外资到中西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进行投资;三是修改并完善相关法规,鼓励外资参与中国不良资产的重组与处置,加快中国金融风险的释放;四是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并购等方式到中国投资,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五是加大政策倾斜,加快外资进入高新技术产业的速度;六是允许符合条件的外企在国内上市。
与此同时,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入值得高度关注,这实际上是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部分行业投资过热、信贷资金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之一。统计表明,2004年前三季度,相比于39.3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和约487亿美元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我国的外汇储备却大幅增加了1113亿美元。扣除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因素,可查的短期资本达到近600亿美元。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入给中国经济带来相当风险:其一,人民币升值预期使短期资本大量流入中国,其导致的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进一步扩大反过来又强化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因此热钱在顺差中的比例上升将给我国国际收支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其二,导致中国基础货币投放量的被动增长,加大监管层操控货币政策的难度;其三,目前相当一部分短期资本是由长期直接投资转入房地产等行业进行短期逐利,放大了经济泡沫。可以说,对短期资本加强监控将成为2005年监管层的工作重点。
(三)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疏通管理问题日益突出
在短期资本流入大幅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外汇储备出现超常增长,外汇储备的疏通、管理问题日益突出。截至2004年9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5145亿美元,9个月新增1113亿美元,其中新增短期资本达587亿美元,占比达52.7%。目前外汇储备还呈加速增长态势,4-7月的外汇储备单月增加额分别为92亿、96亿、120亿和124亿美元。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央行被动吸入的大量短期外债,这给外汇储备的安全稳定性及管理提出了挑战。
外汇储备的疏通管理问题因此日益突出,这方面的改革方向:一是加快外汇市场建设,逐步释放银行、企业和个人的外汇需求;二是依次放松资金流出管制;三是逐步推进储备币种多元化策略;四是加快引进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四)外债增长有所放缓,短期外债增长过快值得关注
2004年下半年外债增长有所放缓,但外债尤其是短期外债的增长过快问题仍是监控层的关注重点。据外管局的最新统计,截至2004年9月底,我国外债(不含港澳台地区,下同)余额2232.73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296.39亿美元,上升15.31%。2004年1-9月,我国新借入外债1241.3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16.56亿美元,增幅高达71.27%。与2004年6月底相比,外债迅猛增长的势头有所控制,其中外资银行外债余额减少较为明显。截至2004年9月底,境内外资银行外债余额为331.07亿美元,比2004年6月底减少了45.51亿美元,减幅为12.09%。
外债增势放缓的原因:一是美联储的连续加息使人民币和美元间的利差减小,对外债的需求有所降低;二是进口增速放缓导致境内贸易公司融资需求减少;三是受《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办法》中关于“对境内外资银行进行总量控制及境内外资银行向境内机构贷款不得结汇”的影响,外资银行的外债规模减小;四是更多的人民币业务对境内外资银行开放后,其人民币资金来源增多,对外币头寸的依赖减少。
但外债过快增长的势头并未完全扭转,原因:一是美元继续疲软凸显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市场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有所提升;二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市场机会成为境外资金进入中国的另一大动力;三是中国金融的日益开放客观上也提升了境外资金进入中国境内的便利程度。如2004年11月开始实施的《关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内部运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跨国公司境内成员公司集合或调剂区域、全球外汇资金。
除了我国的政府主权外债,境外资金进入中国的主要途径:一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合法途径,但其中有一部分资金并未直接进入实业投资领域,而以房地产投资、现金管理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