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LNG接收站BOG处理系统工艺及控制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47657 上传时间:2024-03-2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LNG接收站BOG处理系统工艺及控制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LNG接收站BOG处理系统工艺及控制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LNG接收站BOG处理系统工艺及控制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接收站 处理系统工艺及控制研究丁乙(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北京市 )摘要:分析了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蒸发气()的来源,对 需处理量进行了计算,得出:在卸船工况及非卸船工况下的 需处理量分别为 和 。研究了 处理系统的组成和再冷凝工艺,通过提高再冷凝换热效率、将低压 直接外输、控制储罐压力等方式,对再冷凝工艺及 处理系统进行了优化。分析了进入再冷凝器的 所需的 量、再冷凝器液位、再冷凝器顶部及底部压力等参数。利用调节器调整进入再冷凝器的 流量;通过调节阀门 的开度控制再冷凝器底部压力;通过调节 压缩机负荷调整再冷凝器液位,实现液位控制的优化。关键词:接收站 处理系统工艺控制储罐压力再冷凝器在液

2、化天然气()的储存过程中,随着外界热量进入系统,蒸发气()伴随着 的蒸发而大量产生 。然而过多的 会导致储罐及容器内的压力升高,影响接收站的安全、节能运行,故有必要对 处理系统工艺和控制进行研究 。肖荣鸽等 从 站无外输、产生量过大这两种特殊工况入手,增设压缩 储罐,虽能初步达到节能效果,但对 的处理控制来说仍有一定提升空间。等 设计了一种利用过冷 直接再液化 的工艺,从 储罐底部泵出的一部分 经过反向布雷顿氮气循环过冷,通过喷射将 重新液化送回罐中,虽损失较少,但仅考虑了局部优化。文中参考高压压缩机系统、储罐压力控制系统等的情况,对 处理系统进行了优化。的来源及其需处理量的计算 的来源根据接

3、收站主要装置的特点,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自然蒸发,目前国内 接收站的 储罐容积多为 ,储罐内外温差大,这会导致储罐内的部分 气化为 ,储罐的设计日蒸发率为 ;卸船时船舱内 温度高于储罐内 温度,船舱内温度较高的 经卸料系统进入储罐并与储罐内 混合,这会产生一定量的 ;船的货仓泵及储罐的罐内泵产生热量,部分 吸收了泵运行时产生的热量气化为 ;管道或设备吸热,管道或设备吸收了外界热量后温度升高,温度较高的 循环回储罐会导致 的产生 。需处理量的计算 产生量主要与 储存系统吸热量有关,是否卸船及外界温度对 的产生量影响较大,同时 需处理量决定着 压缩机和再冷凝器的负荷 。以某接收站为例,船装载量 ,

4、卸料速度 ,外输量 ,储罐压力 ,储罐台,气化潜热为 ;在非卸船工况下,外输量 ,储罐压力 。经计算得:卸船工况下 需处理量为 ;非卸船工况下 需处理量为 。处理系统工艺及优化 处理系统简介 再冷凝系统、高压压缩机系统、储罐压力控制系统、燃料气系统、火炬系统等构成了完整的 处理系统,见图。低压 主要来自于储罐 ,大部分经再冷凝系统进行处理;再冷收稿日期:。作者简介:丁乙,工程硕士,长期从事天然气储运设施建造、运行、安全管理等工作,曾参与川气东送、青岛 等工程。联系电话:,:。凝器排放气、凝液罐排放气、装车返回气、热控安全阀()放空气、压力安全阀()放空气及外输天然气()补充气均为间断性产生,与

5、储罐 相比较少。中压 主要来自于经 压缩机压缩后的低压 ,大部分经再冷凝器冷凝成液体,还有一部分进入燃料气系统。图 处理系统 再冷凝系统 再冷凝系统的动设备主要为 压缩机,静设备包括再冷凝器、压缩机入口分液罐、凝液罐等。再冷凝系统流程示意见图 。图 再冷凝系统流程示意 高压压缩机系统当外输量不足以将产生的 全部冷凝时,启动高压压缩机系统。在夏季气温高而用气量相对较小时,卸船工况会产生大量 ,若再冷凝效果不佳导致不能将 完全冷凝,可以重新启动高压压缩机。当再冷凝器跳车或者处于除全厂停电外的其他工况时,启动高压压缩机,最后恢复再冷凝器。高压压缩机为活塞式压缩机。储罐压力控制系统当储罐压力在 时能够

6、正常储存一定量的 。当储罐压力高于 时,控制系统控制阀处于打开状态,可将部分超过额定压力的气体排至火炬。当压力高于 时达到安全阀起跳阈值,此时将气体排入大气中。当压力低于 时,需要补充储罐压力,可采用输出 的方式减压。燃料气系统和火炬系统燃料气系统主要包括燃料气管线及加热器。燃料气主要来自于 压缩机出口、浸没燃烧式气化器出口、开架式海水气化器出口。火炬系统由火炬和火炬分液罐组成。正常运行时,火炬长明灯保持燃烧状态,地面点火器采用液化石油气作为气源。处理系统优化()提高再冷凝换热效率。当压力恒定时,再冷凝器所需的冷量与进入再冷凝器 的温度成正比,将 冷交换器置于 压缩机出口至再冷凝器入口之间,在

7、 进入再冷凝器前将其冷却到 。()将低压 直接外输。在接收站周边有低压 用户且用量大的情况下,将 压缩机出口的 经加热器加热后直接外输。()控制储罐压力。在卸船前降低储罐压力,增加储罐储气能力,从而降低再冷凝器的负荷。再冷凝器运行控制及优化 再冷凝原理在某一压力范围内,处于过冷状态的 与 接触后经传质传热将 冷凝为 。相图见图 。再冷凝器结构国内 接收站再冷凝器一般为单层换热塔,与 同时进入再冷凝器进行接触换热。为了增加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再冷凝器中上部设置塔盘和鲍尔环填料。只有一部分 进入再冷凝器与 换热,其余 通过旁路进入高压泵入口汇管。图 相图 再冷凝器的控制某 接收站再冷凝器工艺控

8、制方案见图 。由再冷凝器顶部输入物料,包括经 压缩机增压后 、高压泵气相放空 和经节流补压的外输气等 股气体。图 某 接收站再冷凝器工艺控制方案 控制参数分析()进入再冷凝器的 所需的 量。温度恒定时,气体露点与气体压力成正比。因此,压缩机出口压力增大将导致 冷凝温度升高,再冷凝冷量随之减小,物料比()也同步减小。压力增大到一定阈值()后,其对物料比的影响不显著,此时通过压力控制物料比的效能降低。()再冷凝器液位。再冷凝器液位与 密度、顶部与底部压差有关。进入再冷凝器的 密度减小或顶部与底部压差增大,均会导致再冷凝器液位升高。()再冷凝器顶部及底部压力。再冷凝器液位、高压泵入口压力由再冷凝器顶

9、部及底部压力决定,再冷凝器底部压力等于顶部气相压力与再冷凝器内液相静压之和。高压泵入口压力等于再冷凝器底部压力,再冷凝器底部压力与进入高压泵 的饱和蒸气压的压差必须达到高压泵的有效汽蚀余量。再冷凝器控制()进入再冷凝器的 量的控制。再冷凝器通过流量比值调节模块 计算所需的 量,通过调节器调整 管线上 阀的开度,进而控制进入再冷凝器的 流量。()液位控制。液位偏低时,增大 入口管线 阀的开度、减小低压总管 阀的开度;液位偏高时,打开高压外输气补气管线上的 阀来增加再冷凝器气体量。()压力控制。使用 阀控制再冷凝器顶部压力,通过调节阀门 的开度来控制再冷凝器底部压力,实现分程控制,底部压力与 的开

10、度成正比。再冷凝器运行及控制优化启、停高压泵会导致高压泵的回流物料输入再冷凝器,引起再冷凝器液位的骤然变化,对再冷凝器的平稳运行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优化时,增加一条返回 储罐的旁路用于高压泵回流;从节能减排的角度出发,在 进入再冷凝器前,使其与高压泵出口 在换热器内换热,既能提高再冷凝器的工作效率,也能使 液化所需的 量同步减小,还能降低再冷凝器负荷。小结对 处理系统工艺和控制进行了研究,计算得出:接收站在卸船及非卸船工况下的 需处理量分别为 和 。对 再冷凝器的运行进行控制和优化:通过流量比值调节模块 计算所需的 量,利用调节器调整进入再冷凝器的 流量;通过调节 压缩机的负荷来调整再冷凝器液位;使用 阀控制再冷凝器顶部压力,通过调节阀门 的开度来控制再冷凝器底部压力。参考文献 贾劲松 液化天然气汽化器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分析 化工装备技术,():苗嘉旭,李轩宇,门驰,等 接收站内 再冷凝工艺的计算与优化 能源化工,():肖荣鸽,戴政,靳文博,等 接收站 处理工艺改进及节能分析 现代化工,():,:张英,邱明刚,刘勇 加气站 动态模拟研究 安全、健康和环境,():石瑞瑞 天然气的液化工艺和储运安全性 化学工程与装备,():(编辑王艳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