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之洞学前教育主张1940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我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这一章程体现了张之洞的学前教育观点,章程中的基本思想是:1、重视学前教育,蒙养家教合一2、提倡保教结合,强调启发涵养3、依据幼儿特点,确定教学内容4、实施保姆培训,提高幼教师资中体西用张之洞,近代教育家,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提出背景:鸦片战争过后,充满危机的中国封建社会正急速的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转变,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政权,就不得不去“西学”中去寻找武器。“中体西用”,“中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体重最重要的就是封建的三纲五常。“西学”是指西方的管理制度和科学技术。“中学”为主,“西
2、学”其次,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评价:积极:“中体西用”的合法化打破了中学的一统天下,使中国落后封闭僵化的局面得以改观,为引进西学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促成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消极:这一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出发点和目的,必然和西学产生矛盾,最终中体无法保住,西用也无法继续深入发展。张之洞是洋务运动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确定了蒙养院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从而开始了我国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康有为的学前儿童公育思想大同书大同书描绘了一个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大同世界,体现了康有为的社会理想。在这个大同社会中,康有为有一个公养的
3、教育系统,即人本院、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其中人本院和育婴院是学前教育机构,它包括胎教和幼教两个阶段。其公育思想主要有:1、重视环境 2、慎择保傅 3、教导孕妇 4、培育婴幼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吸取了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某些合理因素,设计了一个从胎教到幼教的完整的学前儿童公共教育体系。她重视环境建设和教师的选择,强调对孕妇和儿童进行德、智、体、美的教育,以促进身心协调发展。他的儿童公育思想虽然带有许多空想成分,且有的并无科学根据,但他强调不分男女和贫富,每个儿童都要接受学前教育,并且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施教,这种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思想,在当时及对以后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蔡元培的儿童教
4、育思想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德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美育)“尚自然”、“展个性”:尊重儿童个性,让儿童自由自然地发展。蔡元培的公育思想:主张通过胎教院、乳儿院、蒙养院来实施学前儿童公育,并从贫儿院下手,从贫儿推及不贫的儿童。(比康有为的公育思想实际)蔡元培儿童美育的思想: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发表了美育实施的方法,主张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美育。认为美育应从胎教起步,婴儿和母亲生活在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中。张雪门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行为课程: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的生活实践,就是行为课程。首
5、先,课程完全根据与生活,其次,课程应主义实践行为。行为课程的教学方法:行为课程的实施要旨是以行为为中心,以设计为过程,采用单元教学法,并注意动机-目的-内容-实施-评量。教学法应起于活动有计划的设计;根据设计指导儿童的行为,注意劳动中劳心的原则;结束后进行评量和检讨。行为课程的特点和要求:1、“幼稚生对于自然和人事界没有分明的界限,他看宇宙间的一切一切,都是整个儿的”,所以编制课程时如果分得太清楚,太有系统了,反不能引起儿童的反应。 2、“在幼稚生的时期中,满足个体的需要,实胜于社会的需求”,所以编制课程时虽然要考虑社会的需要,但更应强调满足儿童个体的需要。 3、“幼稚园的课程,须根据于儿童自
6、己直接的经验”。张雪门的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基本思想就是“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其目标兼顾个体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其内容来自周围生活环境,其方法采用单元设计教育法,其实施则以行为为中心。陶行知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施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等教育主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思想教育的特色:1、主张人民第一、教育为公,坚持问哦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他是我国为工农服务的乡村和工厂学前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2、重视儿童生活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要求根据“生活教育”的精神,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幼稚园之新大陆,指出工厂和农村最需要幼稚园,号召开展一个幼稚园下厂
7、下乡运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陶行知针对旧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脱离生活实际的死教育,吸收、改造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形成了其生活教育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内容有:1、生活及教育,强调寓教育于幼儿的生活之中,使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 2、社会即学校,使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环境、范围都极大地增加和扩大 3、教学做合一,使教与学均以做为中心,以行求知,手脑并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的学前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陶行知儿童创造教育的基本观点: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创者,他的儿童创造教育的基本观点主要有:1、认识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特别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他认为要通过创造教育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8、就要发现儿童、了解儿童、相信儿童的创造力量。2、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去看事实;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去说、去问;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从鸟笼式的学校解放出来,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做支配时间的主人。3、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建立良好的习惯和因材施教。“艺友制”,陶行知在论述培养幼稚园教师这一问题时,提出了“艺友制”这一观点,具体而言,艺是艺术,友就是朋友。用朋友之道,跟着幼稚教师在幼稚园里学做幼稚教师,便叫幼稚园艺友。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幼稚教师的方式就叫“艺友
9、制”。其特点,一是边干边学,学用结合;二是周期短,比较经济。“艺友制”应与正规幼稚师范教育相辅而行。陈鹤琴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陈鹤琴儿童心理的特点:好动、好模仿、好奇、好游戏、喜欢成功、喜欢合群、喜欢野外生活、喜欢称赞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体系:针对腐败的死教育,他倡导“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三大纲领及教学原则、训育原则。一、三大纲领1、活教育的目的论,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目的论不仅体现了陈鹤琴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反映了他具有放眼世界的胸怀。2、活教育的课程论,即“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3、教育的方法论,即“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10、活教育重视直接经验,强调以做为中心,主张在学校里的一切活动凡是儿童自已能够做的,都应当让他自已做。二、教学原则陈鹤琴根据“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活教育的17条教学原则: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应当教儿童怎样学;4、励儿童去发现她自已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赛地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10、替代教学法;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游戏化;14、教学故事化;15
11、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精密观察。三、训育原则陈鹤琴认为训导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上可说是最繁重、最重要的,他提出了13条训育原则:1、从小到大2、从人治到法治3、从法治到心理4、从对立到一体5、从不觉到自觉6、从被动到自动7、从自我到互助8、从知到行9、形式到精神10、从分家到合一11、从隔阂到联络12、从消极到积极13、从“空口说道”到“以身作则”。五指活动:陈鹤琴倡导在幼稚园开展五指活动,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陈鹤琴将幼稚园的课程全部包括在五指活动中,并采用单元制,各项活动都围绕着单元进行。他认为五指石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
12、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这种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整个教学法:陈鹤琴不主张分科教学,他认为分科教学是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是违反儿童的生活和心理的。他提倡“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因为儿童生活是整个的,材料也必然是整个的、互相连接不能四分五裂的。他主张最好由一位老师去教,以体现整体性,而不致割裂。陈鹤琴幼稚园课程理论的主要思想:20世纪20年代幼稚园课程非常混乱,陈鹤琴认为这种抄袭外国的课程不合国情,他决定实验研究适合中国国情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幼稚园课程,课程思想主要内容有:1、课程应为目标服务。2、课程应以自然和
13、社会为中心,让孩子学的东西应有系统的组织,这种有系统的组织应当以儿童的环境为中心。3、课程应实施“整个教学法”,把儿童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给儿童学。4、课程应当采用游戏式、小团体式等教学方法。5、程应当有考察儿童成绩的标准。陈鹤琴创建的这种课程中心制,即使将幼儿在园一天的所有活动,都围绕自然、社会这个中心,组成一个个单元来实施。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活动性。研究拉开了我国第一次幼稚园改革的序幕,并为我国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的诞生起了奠基作用。恽代英的儿童公育思想恽代英明确提出儿童公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他从以下几方面具体论述了儿童公育的思想:一、实行儿童公育的理由:1、儿童公育关系到世
14、界的改造和国家的命运2、儿童公育关系到人的全民发展二、儿童公育的优越性:1、使教育得到普及2、教师能科学的教育儿童3、儿童公育机构是理想的教育园地4、幼稚园也不能完全承担教育儿童的任务三、如何实现儿童公育彻底根除私有制和阶级。先争取部分儿童,即由共同生活的小团体开始,去求儿童公育的逐步实现。恽代英第一次以唯物史观论述了儿童公育的重要性和实施途径,提出儿童公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出了逐步实行儿童公育的设想,可以说,他的儿童公育思想比康有为、蔡元培的公育思想更具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开始摆脱空想和幻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张宗麟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张宗麟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的主要思想:1、张宗麟在
15、幼稚园社会一书中提出了“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他认为幼稚园各种活动都应当倾向于社会性,因为教育的灵魂乃在于养成适合于某种社会生活的人民。在幼稚园除设置“社会”这个科目外,幼稚园的一切活动都可以说是“社会”,都应有社会性。社会化的课程有两个根据,即儿童社会和成人社会。成人应当尊重儿童社会,应当让孩子到他们自己的社会里去。2、社会化课程的内容有7类:1)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和卫生方法,家庭、邻里、商铺、邮局、救活组织、公园、交通机关等社会组织的观察研究及比呢地名胜的游览;2)日常礼仪的演习;3)纪念日和节日的举行;4)身体各部的认识和简易卫生规律的实践;5)健康和清洁的查察;6)党旗、国旗、总理遗像等的认识;7)集会的演习。3、社会化课程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应注意培养幼儿具有互助与合作的精神,具有爱与怜的情感,具有顾及别人和尊重劳动者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