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抗震按按其成因可划分为4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注:按震源深浅不同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2 地震波:地震引起的震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注:它包含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压缩波或疏密波)(包括纵波和横波)和只限于在地球表面传播的面波(雷波和洛夫波),对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波剪切波面波。3 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等反应。震级:表示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和大小的尺寸。32倍4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注:抗震设防:指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
2、采取一定抗震构造措施,以达到结构抗震的效果和目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5 对建筑物在使用期内对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地震的要求是:小震不坏(在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中震可修(在遭受本地区规定的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有一定损坏,但但不致危及人民生命和生产设备的安全,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大震不倒(在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6 抗震规范用3个地震烈度水准来考虑,即多遇烈度,基本烈度和罕遇烈度。7 建筑场地:是指建筑物的所在地,其在平面上大体相当于厂区,居民点或自然村
3、的区域范围。8 场地土:场地范围内的地基土。在同一地震和同一震中距离时,软弱地基与坚硬地基相比,软弱地基地面的自振周期长,振幅大,震动持续时间长,震害也重。9 软弱地基上,柔性结构最容易遭到破坏,刚性结构则表现较好;在坚硬地基上,柔性结构一般表现较好,而刚性结构表现较差。10 建筑场地类型: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4类。11 场地土的液化: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沙土或粉土在强烈地震的作用下,其土颗粒之间将产生相对位移,从而使土的颗粒有变密的趋势。这时若空隙水在短时间内不能排走而受到挤压,则将使空隙水压力急剧上升,其结果使沙土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体的抗剪强度等于零,形成
4、液体”一样的现象。12 液化土的影响因素:主要与土层的地质年代和组成,土层的相对密度,土层的埋深和地下水位的深度,地震烈度和地震持续时间等因素有关。13 为了减少判别场地土液化的勘察工作量,饱和沙土液化的判别可分为两步进行: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实验判别。14 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可采用桩基(重要),深基础,土层加密法或挖除全部液化土层。15减轻液化对基础上部结构影响的措施:1选择合理的基础埋置深度,调整基础底面积以减小基础的偏心;2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性;3减轻荷载,增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均匀对称行,合理设置沉降缝,避免采用对不均匀沉降敏感的结构型式等;4管道穿过建筑处应预留足够尺寸
5、或采用柔性接头等。16 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就是指地震作用在结构中所产生的内力和变形,主要有弯矩,剪力,轴向力和位移等。17 工程中求解结构地震反应的方法分两类:一类是拟静力方法,也称为等效荷载法;二类位直接动力分析法。18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中对结构破坏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为:地震强度,频谱特性和强震持续时间。地震强度一般都是主要由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的大小来反应;频谱特性可由地震波的主要周期表示,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震源的特性,震中距离没场地条件等。19 抗震中场地的选择分三类:有利,不利,危险。选择工程场址时,应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20 建筑物的平,立面布置宜
6、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变化均匀,避免楼层错层。平面宜方形,矩形,圆形最好;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椭圆形,扇形也可以。立面高层宜采用矩形,梯形,三角形等均匀变化的几何形状。21 单从抗震角度考虑,作为一种好的结构型式,应具备下列性能:1延性系数高;2:“强度/重力”比值大;3均匀性好;4正交各向同性;5构件的链接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较好的延性,必能发挥材料的全部强度。22 常见结构类型,以其抗震性能优劣的排列顺序是:1钢结构;2型钢混凝土结构;3混凝土-钢混合结构;4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5预应力混凝土结构;6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7配筋砌体结构;8砌体结构。钢结构具有极好的延性 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7、是具有足够抗震可靠度的混凝土结构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1周期性往复水平荷载作用下,构件刚度因裂缝开展而递减;2构件开裂处钢筋的塑性拉伸,使裂缝不能闭合;3低周往复荷载下,杆件塑性铰区反向斜裂缝的出现,将混凝土挤碎,产生永久性的“剪切滑移”。23 多道抗震防线指的是:1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链接起来协同工作;2抗震结构体系应由最大的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赘余度,有意识地建立起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以使结构能够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一旦破坏也易于修复。注:多道抗震防线对抗震结构是必要的24 从概念上讲,结构的延性定义为:结构承载能力无明显降低的前
8、提下,结构发生非弹性变形的能力。25 改善构件延性的途径:1控制构件的破坏形态;2减小杆件轴压比;3高强混凝土的应用;4钢纤维混凝土的应用;5型钢混凝土的应用。26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框架,抗震墙,框架-抗震墙及框架-筒体等结构体系。27 抗震等级是结构构件抗震设防的标准,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构造措施和材料要求。抗震等级共分为四级,其中一级抗震要求最高。28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的计算步骤:1计算各层柱的侧移刚度D;2计算各柱所分配的剪力Vij;3确定反弯点高度y;4计算柱端弯矩Mc;5计算梁端弯矩Mb;6计算梁端剪力
9、Vb;7计算柱轴力N。29 结构抗震计算的内容一般包括:1结构动力特性分析,主要是结构自振周期确定;2结构地震反应计算,包括多遇烈度下的地震反应与结构侧移计算;3结构内力分析;4截面抗震设计等。30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水平地震作用一般可通过底部剪力法或振型分解法依据反应谱理论确定。31 地震区的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延性框架,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等设计原则。32 框架柱的设计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1强柱弱梁,使柱尽量不出现塑性铰;2在弯曲破坏之前不发生剪切破坏,使柱有足够的抗剪能力;3控制柱的轴压比不要太大;4加强约束,配置必要的约束箍筋。33 框架梁设计的基本
10、要求是:1梁端形成塑性铰后仍有足够的受剪承载力;2梁筋屈服后,塑性铰区段应有较好的延性呵呵耗能能力;3应可靠解决梁筋锚固问题。34 框架节点是框架梁柱构件的公共部分,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中对节点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框架节点的设计原则是:1节点的承载力不应低于其连接构件的承载力;2多遇地震时,节点应在弹性范围内工作;3罕遇地震时,节点承载力的降低不得危及竖向荷载的传递;4梁柱纵筋在节点区应有可靠的锚固;5节点配筋不应使施工过分困难。35 圈梁对房屋抗震有重要作用,且是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抗震措施,其主要功能是:1加强房屋的整体性;2圈梁座位楼盖的边缘构件,提高了楼盖的水平刚度,同时箍住楼盖,增强楼盖的整体性;可以限制墙体斜裂缝的开展和延伸,使墙体裂缝尽在两道圈梁之间的墙段内发生,墙体抗剪强度得以充分发挥,同时提高了墙体的稳定性;圈梁还可以减轻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陷对房屋的影响及减轻和防止地震时的地裂缝将房屋撕裂。36 构造柱的作用: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猪可以明显改善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可使砌体的抗剪强度提高10%30%,提高幅度与墙体高宽比,竖向压力和开洞情况有关;由于构造柱对砌体的约束作用,从而可提高其变形能力;设置在震害较重,连接构造比较薄弱和易于应力集中部位的构造柱可起到减轻震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