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山东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42689 上传时间:2024-03-28 格式:DOC 页数:253 大小:1,0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3页
山东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3页
山东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3页
山东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3页
山东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工作方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0年1月目 录学校方案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方案1一、背景1二、基本思路3三、组织管理体系4四、学生来源与培养模式5五、学籍管理6六、培养计划与方案7七、质量保障体系8八、培养机制9九、建议和所需政策支持9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方案山东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学校培养方案14附件1A 山东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标准31附件1B 山东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大纲43附件2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187附件3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196附件4 机械设

2、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大纲201附件5A 企业培养方案207附件5B 卓越工程师实践环节-中国重汽培训计划222附件5C 卓越工程师实践环节-海尔培训计划226附件5D 卓越工程师实践环节-潍柴培训计划231附件5E 卓越工程师实践环节-济南二机床培训计划236附件5F 卓越工程师实践环节-西门子公司培训计划241附件6 国际化教育模式246附件7A 本科工程型人才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矩阵254附件7B 硕士工程型人才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矩阵256附件7C 博士工程型人才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矩阵258“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工作方案学校培养方案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方案一、背景(一)山东

3、大学的基础和优势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前身是1901年创建的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第二所国立大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科教的重镇。山东大学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汲取齐鲁文化营养,遵循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30余万各类人才。2000年7月,隶属于不同管理体制的原山东大学、山东医

4、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山东大学,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揭开了山东大学历史新篇章。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现有各类全日制学生达6万人,其中本科生4.3万人。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1061人,博士生导师534人;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2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6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是中国目前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大学之一,在综合性大学中具有代表性。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教育涉及哲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专业

5、19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274个,本科专业114个,形成了结构完整的学历人才培养体系。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办学目标。山东大学坚持把发展放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放在世界范围内来审视,明确发展定位,创新办学理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提出了“山大特色,中国一流,世界水平”的办学目标,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了山东大学学术振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努力培育、彰显山东大学的德性、思想性、创新性和特色性。(二)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多年来,山东大学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

6、力实施质量工程和素质教育,名师、精品课程等标志性项目硕果累累,专业平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实践教学平台和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建设初显成效,现有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13个,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教学名师8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精品课程36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03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9部,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全国各类学生创新竞赛获奖数量名列前茅(2009年获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最高奖“高教社杯”)。推出和实施了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积极探索在学科综合、开放办学和研

7、究型大学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完善融“知识学习”和“人格培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首倡并稳步推进的“三个相跨”(跨学科、跨学校、跨国家)和“四种经历”(即第二校园经历、海外学习经历、社会实践经历加上本校经历)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兄弟院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好评,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三)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成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最直接的“催化剂”, 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增长和总量扩张,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及其国际影响日益凸显。“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

8、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山东大学坚持把服务地方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参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发挥机械、材料、电气等学科优势,与海尔、海信、潍柴、重汽、鲁能等国家骨干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探索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和研究平台基础。(四)已有的改革与探索作为十所全国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试点学校之一,山东大学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上,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学校投入数百万元资助学生开展以兴趣为驱动的学生创新项目研究,以生物医学工程、工业

9、生态等校级基地为载体的长学制复合型人才培养,都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试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基本思路山东大学充分认识到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我校全面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由教务处、研究生院、国内合作办公室等职能部门牵头组织,依托各工科学院,拟在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等部分基础较好的学院进行试点。从2010年起,全面推进以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创建与山东大学办学定位和特色相适应的多样化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建立起与此相适应的措施、政策、管理制度、体制和机制。将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

10、”要求,借鉴发达国家的工程师培养模式以及我校百余年工程教育实践所积累的经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和国际意识,总结并吸收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科学定位各专业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注重打造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贯彻“面向工程、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培养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探索建立专业的拓展方向及专业拓展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

11、力;注重学生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学校将以相关院系为基础进行整体规划(教学资源建设、教学体制机制、配套政策)、分步推进,各工科专业拟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方案。拟先期实施该项计划的学科专业为教育部批准建设的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工程教育人才模式创新实验区所覆盖的专业点,首先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开设卓越工程师培养试验班,然后再推广至材料科学、软件工程等其他工科专业。实施该项试点计划的学院每个专业1个试验班(本科阶段),每个班30人,两个专业总规模控制在60人以内,实行本-硕-博打通培养。根据实施的效果对试点专业学生规模进行相应的调整。试验班实行小班制,便于在企

12、业实习与挂职以及工程实际项目的研究。三、组织管理体系学校依托山东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设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教授和业界专家组成(附件一),负责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重大事项的决策,校企之间的高层沟通和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依托企业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形成学校企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设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组,由学校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学生处、研究生院、人事处、国内合作处、国际合作处等),相关学院负责人和业界专家组成(附件二),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工作组职责是统一制定学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招生方式、学籍管理、推免方式、质量管理、就业推荐,以及校-

13、企联合培养基地协议的签订,企业教师的聘用,教师工程能力培养等措施和办法,保证培养过程顺利开展。设立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组,由学院院长、专业教师、企业专家组成(附件三)。项目组职责是,组织实施培养全过程,包括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生管理、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融入企业技术力量作为师资,利用企业的设备、环境和先进技术资料作为培养条件,确保在学生企业培养阶段的学习效果。四、学生来源与培养模式学生来源方式初步拟定两种:一是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后组建,新生入校即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验班;二是2010年春季学期由在校一年级(09级)理工类本科生通过自愿报名、择优选拔进行组建。加强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

14、学业指导和专业指导,在试点过程中按学生志愿进行专业分流,实行动态培养机制和自由选择专业机制,分流出的可按照普通班继续完成学业。1校内培养阶段学校将整个培养模式划分为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采用模块化结构整合本、硕、博培养方案,形成贯通的培养模式。明确每一阶段相应的培养目标,设计相应的分流方案和衔接模式,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中将贯穿“工程”这一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研发型工程人才。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3+1”的四年制本科培养模式,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 硕士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3+1+1

15、+1”的培养模式,4年本科加上2年全日制工程硕士阶段培养。本科毕业后,未分流的试验班学生通过推荐免试升入全日制工程硕士阶段培养,累计1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学习工作或挂职培养。博士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4+2+3”的培养模式,4年本科加上2年全日制工程硕士,再加上35年工程博士阶段培养。2校企联合培养阶段(在学制内穿插进行)学校旨在将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融入工程教育整体培养过程,通过边教学、边实践、边科研、边应用,使工程教育和培养过程更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工程设计相结合,真正体现校企联合培养。学校将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深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并确保成效:建立企

16、业和学校之间在实践岗位的提供、学生的招聘、薪金的支付以及学生工作质量的监督、学习效果的评估等方面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机融合的运行机制。积极创造条件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制定,全过程参与课程建设和课程设计,参与实践环节和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加强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对已建校外实践基地,进一步明确全方位合作的内容、模式,建成若干满足学生实习与顶岗工作的实践基地。毕业设计尝试让学生结合签约岗位选题,也可根据校企合作项目或历届毕业生就业后反馈的信息确定毕业设计题目。3提高试验班的国际化程度为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我校的工程教育国际化战略旨在利用最优秀的工科生源和教育资源为全球市场

17、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其核心是要按照国际工程师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学校将努力寻求同海内外政府、企业、教育及研究机构的合作,以“四种经历”、“暑期学校”为载体,扩大试验班学生(本科生)到国内外知名高校优势学科专业的短期交流的比例,尤其是进一步扩大教师和学生到全球500强知名企业实习实践的比例,汲取国外优秀的办学经验,引入国际先进的运行机制和办学模式,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学校还将通过培养国际化的师资、吸纳先进的国际化教学内容、建立国际化的校园环境等措施确保国际化战略的有效实施。在课程设置方面在立足校情基础上,吸收国际上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既有成果,开展教学方法改革,重点加强创新

18、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试点班学生在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阶段学习期间,至少有一年的海外学习经历。五、学籍管理本科阶段学籍由教务部门管理,在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并达到培养要求的学生,方可进入工程硕士阶段。工程硕士和博士阶段学籍由研究生部门管理,达到工程硕士毕业要求的,方可进入博士阶段。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须由企业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实习期间,学校与企业签订“企、校、学生”三方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利,确保学生的安全。定期组织关于校企结合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讨会,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六、培养计划与方案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努力构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务实创新人才培养体

19、系,培养国家迫切需要的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坚持通识教育,制订科学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素质结构;坚持“方案宽口径,培养个性化,出口多方向”的基本原则,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和国际意识;总结并吸收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突出行业特色,科学定位各专业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培养。探索建立专业的拓展方向及专业拓展课程体系,注重各教学环节的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连续性,将素质教育、知识教育、能

20、力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构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实现。方案修订应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原则;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优化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特别加强工程实训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特长的原则。2. 总体要求各专业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总体要求,在具体企业充分参与下,研究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各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标准。这是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业、研发型高端人

21、才和行业领军人物。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分别制定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的校内和企业培养方案,三个阶段均要有到国内大中型企业顶岗或挂职,接受工程实践训练。3. 学分及学业要求学校要求各专业学院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结合行业特色和合作企业要求自行制定,学校不作统一要求。采取灵活机动的学籍管理机制,允许提前或推迟毕业,也可以先就业后完成学业,学生完成学校工程试验班规定的本科学业要求,经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可取得学校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工学学士学位证书;完成规定的硕士研究生学业要求,经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可取得学校颁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工程硕士学位证书。顶岗与挂职:各专业学院制定出本学院专业学生顶岗与挂

22、职阶段的考核标准及考核的要求,达到相关考核标准即可。毕业环节:毕业环节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内容可以是工厂设计、车间设计、生产流程设计、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改造方案、营销等策划方案、实验报告、工程论证报告、研发报告、管理制度与机制构建等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设计或者研究报告。各学院依据自身专业特点结合企业工程实际要求制定相关专业考核指标与考核办法。4. 课程设置要求根据专业特点及工程实践需要自行设置课程,并根据各专业自身实际,选择确定本专业学生完成本科学业和研究生学业,必须修读的最低课程类型和最低学分要求。可将本科、硕士阶段课程打通。课程内容要面向工程,强调“宽基础、重实践、重应用

23、”,教学内容要精,适当削减部分理论课程学时,强化实践环节。课程教学与考核要结合工程实际进行,专业课以案例进行。专业核心课程要突出学科专业的优势和特色,一般为必修。专业选修课程可以根据社会需要,设立灵活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应为专业能力培养型课程,可以采取讨论式、研究式、工程设计式、案例式、创新训练式等多种形式,课程规格小型化。要求保证绝大部分专业课结合企业现场教授,为具体工程服务。要有l/3的培养环节在工程现场完成。七、质量保障体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将从入学到毕业,从学习到生活,进行全面建设和完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制度保障:培养方案定期修订制度,专家委员

24、会和工作组制度,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企业实践跟踪监控制度,以及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制度等,建立全员参与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2师资保障:采取引进、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队伍建设,聘请企业专家主讲部分课程,外聘教师的授课量将达30%以上,明确学校和企业外聘教师的资格和任职条件。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除学校指导教师外,必须聘请企业导师共同指导,配备学业指导老师。3条件保障:依托企业建立校企培养联合体:与企业签订共同培养人才协议,融入企业技术力量作为师资,利用企业的设备、环境和先进技术资料作为培养条件。4经费保障:学校将加大经费投入,在教学个环节中优先确保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的需要。对先期试

25、点的机械、电气、材料、软件4个专业每个投入10万元作为启动经费。八、培养机制1实行导师制,培养后期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制定校内外教师聘任标准,严把外聘教师选拔,配备优秀的工程博士和归国人员担任辅导员,邀请名师、名人开设“卓越工程师导论”;部分专业课程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采用典型案例进行授课;30%的教师有要有一线工程背景。2建立中外工程教育交流机制。建立学期交流或暑期交流制度,加强和国外一流大学的交流,聘请国外一流大学的名师来校授课,与国际工程教育人才标准接轨,试点班学生在校期间都具备短期或长期的海外学习经历。3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重视过程管理,定期组织校企联合培养体联席会议,定

26、期举办由企业高层领导、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教育专家和学校专家教授参与的“高级工程人才培养论坛”;召开专题工作研讨会议和工程试验班学生、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座谈会,及时总结和改进。九、建议和所需政策支持1完善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保障体系。国家层面要通过立法和设立相应的机构来为定校企合作关系,明确学校和企业的各自责任和义务,出台相应减免税政策调动企业参与并支持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2本硕贯通的培养模式需要教育部设立学籍注册一体化的通道。3利用教师海外培训计划,优先派出试点专业的工程指导教师出国进修、参与国际项目合作。4对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的层次、地位进一步明确(工程学士、硕士、博士与

27、原有其他学位的区别),并加大宣传在就业和创业方面有哪些优势,提高全社会的认可度。5教育部、学校应设立专项基金和奖学金以支持该项目的持续开展。附件一: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领导小组附件二: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组附件三: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组附件一: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领导小组:组 长:徐显明副组长:樊丽明 陈炎成 员:(按姓氏笔划排序)马传峰 王仁卿 王剑敏 井海明 曲明军 刘树伟 刘泽洪(企业) 芦延华 佟光武 周 洁 姜卫东(企业) 赵显附件二: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组:组 长:樊丽明副组长:王仁卿 刘树伟成 员:(按姓氏笔划排序)马

28、传峰 王仁卿 尹丰富(企业) 王 勇 王剑敏 井海明 王善坡(企业) 刘玉田 曲明军 刘树伟芦延华 佟光武 李剑锋 赵 显 韩学山 潘久平(企业) 附件三: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组:组 长:李剑峰 刘玉田副组长:王勇 韩学山成 员:(按姓氏笔划排序)刘 川(企业)李凯岭 李瑞川(企业) 杨志宏 陈淑江 张 慧 张宫运(企业) 赵 军 姜兆亮 高 琦 常光志(企业) 黄传真 葛培琪 霍志璞 王秀和 丛 伟 张卫星 李光友 张 文 张 利 李红伟 房 玲 赵建国(企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工作方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方案目 录山东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

29、”学校培养方案17附件1A 山东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标准34附件1B 山东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大纲46附件2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190附件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199附件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大纲204附件5A企业培养方案210附件5B卓越工程师实践环节-中国重汽培训计划225附件6C卓越工程师实践环节-海尔培训计划229附件6D卓越工程师实践环节-潍柴培训计划234附件6E卓越工程师实践环节-济南二机床培训计划239附件6F卓越工程师实践环节-西门子公司培训计划244附件7国际化教育模式249附件8A-本科工程型人才专业培养目标实

30、现矩阵245附件8B-硕士工程型人才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矩阵247附件8C-博士工程型人才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矩阵249山东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学校培养方案一、前言1机械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迫切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围绕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计划,我国机械制造业正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建自主品牌、努力实现绿色制造,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跨越。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从事高新技术研发、新技术应用、技术交叉创新,能发展新技术新理论的工程科技人才比较匮乏。机械装备制造业急需高水平和具有领军作用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改革开放

31、三十年来,高等教育大发展可喜可贺,有目共睹。然而,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已偏离工程技术的轨道,难以与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接轨,难以与国际接轨,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由此产生了学生工程能力不足,而企业急需的具有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人才匮乏的局面。在这一背景下,推动高等工程教育回归到工程的本质,瞄准国内外需求,开展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是尤为重要和及时的。无论从人才需求的储备角度,还是高等工程教育观念的转变,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都有迫切性和战略意义。2山东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状况山东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该学科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

32、学位授予权,1996年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目前,设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机械工程”学科为“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6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山东省品牌专业,2007年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08年成为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3山东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色本专业以学科优势为依托,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突破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几十年来,本专业已培养了万余名本科生,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1)创

33、建“三种经历”(海外、第二校园和社会实践经历)、暑期学校、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等环境,形成多样化的国内外合作办学模式和多类型、多层次的工程教育环境,跨学科、跨专业主辅修和科技实践与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和资源。(2)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坚持建设机械加工见长的特色性专业方向,学科优势贯穿于课堂教学和创新制作中。将典型的科研成果凝练进教学案例、实验、设计和课程,作为优质资源服务于教学。(3)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推进“多基地、小批量、重实效”的实习与基地建设。建立企业与高校协作联盟,在服务社会中拓展工程实践和学生就业渠道,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山东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

34、动化专业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优势首先,是地域优势。山东省将制造业强省作为战略目标。围绕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高山东大型成套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带动半岛制造业产业升级。需要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其次,山东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拥有院士、长江学者、泰山学者为代表的教师队伍,学术研究实力强。同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对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发挥了促进作用,也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奠定了基础。最后,山东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与山东省以及全国的机械行业企业及研究机构一直保持良好的、密切的校企合作,在服务地方和与企业合作中积累

35、了丰富的经验,这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是我们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有了根本的保障。为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有效实施,我们将在如下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1)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现有人才企业工程经历培养的力度,进一步优化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水平;(2)通过多种渠道,加强青年教师企业经历的培训,创造具有工程意识的教育、教学氛围;(3)积极聘请和扩充校外有丰富的工程经验、高水平的专家做兼职教师,逐步提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的效果。二、培养目标总体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创新意识、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胜任机械产品的设

36、计制造、研究开发、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和跨学科的合作任务,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国际视野、过硬的社会竞争力、创造力、个性与人格健全发展的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具体阐述如下: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目标:确保学生具备并能应用与本专业相关的科学、数学、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初步具备运用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基本的工程领域的问题,同时在工程领域有发展潜力,达到见习工程师水平。硕士工程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导师指导下,确保学生掌握所从事领域的较深入的基础和专门知识和技能,通过一个实际的复杂工程问题或技术攻关等对应的一个子问题的开发或设计或研究锻炼,使其具有独立承担并解决开发或设计或研究

37、类似问题的能力,达到机械工程师水平。博士工程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导师指导下,确保学生掌握所从事领域的深入的基础和专门知识和技能,通过一个实际复杂工程问题或技术攻关的开发或设计或研究锻炼,使其具有独立承担并解决开发或设计或研究复杂问题或攻关技术能力,达到高级机械工程师水平。三、培养方案(一)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方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工程型人才采用“3+1”的四年制培养模式,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为方针制定课程计划。“宽口径”体现在立足机械学科的知识体系,将电子信息、自动化技术和管理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纳入课程体系中,使学生适应宽广

38、的工作领域;“厚基础”体现在加重数学、力学等学科基础类课程的学时;“重实践”体现在注重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和工程训练;“求创新”体现在课程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课内课外紧密结合,开放实验室,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鼓励和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实践、创业活动。按照山东大学课程分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由通识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三大部分组成,总学分150,课程结构分布见图1,课程学分学时分配见表1。图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表1 课程学分学时分配类 别性质最低要求学分占总学分比例(%)通识平台课程必修课程25必修4

39、528.1核心课程10创新教育10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必修49.530.9专业平台课程必修16.510.3选修85.0实践环节必修4125.6合 计1601001. 通识平台课程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即传统培养方案中的公共基础课程,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原理、大学英语、体育等。对该类课程,将在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造,减少课堂教学课时,进一步压缩课程的学时学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为10学分。学生可以从所在学科平台之外的5大学科平台所开设的100余门通识教育课程中选修,并且每个学科平台选修2学分。创新教育课程为10学分。学校建立了10个大创新教育平台,创新教育平台隶属

40、教务处,由各学院管理。每个创新教育平台开设若干创新教育课程。学生可以从全校创新教育课程选修10学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教育课程结合“机电产品创新设计”进行。(1) 创新设计目的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大学生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全面实现“质量工程”的各项指标要求。(2) 创新设计内容1) 设计时间:第四学期末,时间为6周;2) 创新设计方式:同学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相关机电课题,以5-10为1组,通过三维模型的设计等试验后做出实体模型出来;(3) 创新设计要求1) 创新设计以绿色、节能、高效、安全为主题,以工业实

41、际项目为背景,以解决存在问题为创新点;2) 项目确定后各组同学分工协作,锻炼合作能力;3) 首先通过三维辅助软件将设计模型建立起来,然后通过科学计算确定各部分尺寸,其次根据动作要求设计电气控制部分,最后购买元件做出最终模型。2.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根据不同学院的教学要求,在工科学院开设下列课程,并针对不同学院的具体教学实践做不同要求,最低选修49.5学分,见表2。表2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课程编号课 程 名 称学分数0904601309046024高等数学1009136001线性代数209042000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11021000工程化学21901900019051002电工及电子学610016

42、01210016022大学物理(含实验)518010002热工学I218009000流体力学I215060000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金属工艺学I)315026000材料科学基础I220113000理论力学I320005000材料力学I416078000机械制图II61611400116108000机械设计基础II6.5最低要求学分小计49.53. 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表3)、专业必修课(表4)和专业限选课(表5)。其中,专业必修课分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和“工业工程”四个方向模块,每方向5学分;专业选修课8学分。表3 专业基础课课

43、程编号课 程 名 称学分数16103000机械工程概论216076000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216143001控制工程基础2.516247000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2.516248000工程测试技术2.51611700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416250000数控技术216160001气动与液压技术2最低要求学分小计11.5表4 专业必修课课程编号课 程 名 称学分数16207001先进制造技术316259000制造装备及过程自动化216211000现代设计方法316111000机械系统设计216192001机电传动控制316097002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216187000生产计划与管理2162510

44、00制造业信息化技术3最低要求学分小计5表5 专业选修课课程编号课 程 名 称学分数16127000计算机绘图216038001电器与可编程序控制器216255000MATLAB编程与应用216151001模具设计与制造216098000机器人概论216222000有限元分析216198000特种加工216056000工业工程216261000成组技术与CAPP216260000高效与精密加工技术216014001VC程序设计216237000机电产品的实例分析与设计216113001机械优化设计216253000机械振动与控制216031000产品数据管理216202001微机软、硬件接口技

45、术216050000工程曲面及CAD216193001数据库技术216004001CAD/CAM/CAE技术216254000机构综合实验与创新设计2最低要求学分小计84. 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如表6所示,其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在企业进行,累计1年时间。表6 实践环节课程编号课 程 名 称学分数16176300认识实习(企业)170012400工程训练(机械)470011400工程训练(电子)116114500机械原理课程设计116108501机械设计课程设计316188300生产实习(企业)316230500专业课程设计416019301毕业实习(企业顶岗培训)2516018

46、506毕业设计(企业)学分小计41(二)硕士工程型人才培养方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工程型人才采用“3+1+1+1”的培养模式,4年本科加上2年全日制硕士阶段培养。本科毕业后,试验班大多数学生通过推荐免试升入全日制硕士阶段培养,累计1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学习工作或挂职培养。培养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企业合作导师。1. 研究方向与学位论文(1) 研究方向1) 高效加工技术及计算机控制2) 数控技术和检测智能化3) 机械产品设计和制造自动化4) 机电系统建模、检测与控制5) 机电系统虚拟工程6) 计算机图形学及仿真技术7) 现代设计方法及理论8) 机械设备的振动、噪声控制诊断与控制(2) 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